原发性胃淋巴瘤

原发性胃淋巴瘤

一、Primary gastric lymphoma(论文文献综述)

白志敏[1](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EN-NHL)是一组涉及许多器官的异质性恶性肿瘤,其在肿瘤部位、自然病史、生物学表达、预后因素及治疗选择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胃肠道是EN-NHL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以胃部累及多见,其次是小肠及回盲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是影响胃肠道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占39-58%。尽管PG-DLBCL早期预后良好,但仍有小部分有复发风险,预后较差,需要积极的治疗,包括化疗、干细胞移植等。在免疫肿瘤学的时代,PG-DLBCL的预后和预测指标备受关注。已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较晚的Lugano分期以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为PG-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G-DLBCL的整体预后依赖于肿瘤特征和宿主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广泛的探究其他预后因素,如宿主免疫状态及分子标志物等。甲状腺是原发性NHL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但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仅占EN-NHL的1-2%。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被认为是原发甲状腺淋巴瘤的危险因素。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中,罹患PTL的风险是无甲状腺炎患者的40-80倍。早期诊断有助于PTL的更好的治疗,并且确保在不需要根治性手术的情况下提高治疗的成功率。PTL的治疗选择建立在组织病理分型、分级和疾病分期的基础上,目前有效的治疗有全身化疗(包括生物制剂)和局部放疗。本研究首先分别对原发于胃及甲状腺的EN-NHL患者(PG-DLBCL和PTL)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索PG-DLBCL和PTL的预后因素;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PTL致病过程中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为PTL的早期诊断及靶点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采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的72例PG-DLBCL初发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电话随访。2、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2例PG-DLBCL的CD10、Bcl-2、Bcl-6、MUM1、Ki67的表达情况。3、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PG-DLBCL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4、多种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PG-DLBC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5、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所收治的39例PTL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对PTL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6、GEO数据库下载微阵列数据集,应用GEO2R筛选DLBCL与HT的DEGs。7、应用Web Gestalt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途径的富集分析。8、PPI网络构建及Hub基因的确定。9、应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生存评估。结果:1、PG-DLBCL的临床特征:72例PG-DLBCL患者中,男38例(53%),女34例,发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54岁。诊断时病变部位胃窦部31例(43%),胃体部38例(53%),胃底3例(4%);外周血淋巴细胞<1.0*109/L 18例(26%),低白蛋白33例(46%),CD4/CD8<1 38例(58%),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19例(2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20例(28%),Lugano分期II2~IV 39例(54%),IPI高-中/高危组20例(28%)。2、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根据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2例(30%),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35例(49%),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在淋巴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CD10、Bcl-6、Bcl-2和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8/56)、74%(34/46)、65%(17/26)和66%(35/53),增殖指数Ki67>70%者57例(80%)。免疫表型的生存分析显示,CD10、Bcl-6和MUM1在随后的OS中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3、淋巴细胞免疫表型:采集PG-DLBCL患者初诊时的静脉血5ml,应用Multi TEST IMK试剂盒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和CD4/CD8<1 38例(58%)。4、PG-DLBCL患者的预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以α=0.05水准,与较差生存相关的预后因素有升高的乳酸脱氢酶水平、IPI评分≥3分、β2-MG水平升高以及CD4/CD8<1。多因素分析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为CD4/CD8<1。5、P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39例PTL患者以女性为主,占82%,发病年龄31-82岁,中位年龄59岁。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7~134个月)。所有PTL患者均诊断为DLBCL,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ugano分期III~IV 11例(28%),IPI评分≥3分5例(13%),根据Hans分型,non-GCB 16例(53%),血沉(ESR)升高者18例(67%),LDH升高者25例(64%),β2-MG升高者13例(33%),甲状腺功能减退者10例(31%)。单因素分析确定了PTL的预后因素,β2-MG水平升高的PTL患者较β2-MG水平正常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减少(P=0.021);IPI评分≥3分的PTL患者预后较差(P<0.001)。COO分型、ESR水平升高、LDH水平升高和HT状态对不良预后无显着影响。6、通过GEO数据库下载两组微阵列数据集GSE74266及GSE29315,应用GEO2R分析工具筛选出15种DLBCL与HT均上调表达的DEGs。7、应用Web Gestalt数据库对15种均上调表达的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途径的富集分析,GO功能分析包括生物学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成分(CC)3个部分;GO BP分析表明,15种上调的DEGs在免疫效应过程,对其他生物的反应,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中都显着富集;GO MF分析中,最显着的富集项为非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而在GO CC功能分析中,溶酶体、溶解空泡、核小体及核内膜的组成成分最显着富集。此外,DEGs的KEGG途径主要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肿瘤的转录失调、胞浆DNA传感通路和急性髓系白血病。8、通过STRING工具构建DEGs的PPI网络,共鉴定出10种Hub基因,包括IL10RA,IL6,STAT3,IL10,IL4,CXCL10,CXCR3,CCL5,GZMB及PRF1。9、应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10种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其中CXCL10、CXCR3、IL6和IL10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但对DLBCL的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1、初诊时的CD4/CD8比值低与PG-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代表宿主免疫力CD4/CD8比值优于其他预后因素,可能有助于临床免疫肿瘤治疗患者的选择。2、PTL的临床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和高β2-MG水平与PTL的不良预后有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IL6、IL10、CXCL10和CXCR3基因可能成为HT向PTL转变过程中新的诊断靶点。此外,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参与PTL的生成。

王孟可[2](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原发性胃DLBCL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胃DLBCL病例(共纳入61例),全部患者均由病理明确诊断。统计患者的性别、确诊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等资料,并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函调查等方式获得随访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共计纳入61位患者,中位年龄62岁(37岁-78岁),男女比例为男(36例):女(25例):1.44: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47例)占77.0%,腹痛(42例)占68.9%,纳差(13例)占21.3%,呕血(5例)占8.2%,黑便(4例)占6.6%,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合并多个主诉。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消化内镜和CT检查和X线消化道造影,其阳性确诊率分别为100%(4/4),72.1%(44/61),24.6%(15/61),15.0%(3/20)。免疫组化显示Ki-67阳性指数为40%-90%,有31例>50%,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52.5%。61例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平均直径为7.26cm,其中<5cm者、≥5cm者各为15例、46例。病灶浸润粘膜层23例,肌层16例,全层或浆膜外22例。共39例诊断为IE期+IIE期,共22诊断例IIIE期+IVE期。61例原发性胃DLBCL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5.65±2.7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63.00±0.879)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82.0%和65.4%。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患者预后(p<0.05),且白蛋白水平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胃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但发病率和确诊率逐年上升,多见于老年男性,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性胃DLB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白蛋白水平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田佳丽[3](2021)在《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胃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精准诊断及寻找有效预后评估及评价疗效的指标、制定最佳治疗策略是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首诊怀疑胃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及临床预后指标,评价选取不同SUVmax阈值所得代谢参数(MTV、TLG)间的效能比较,评价最佳代谢参数(SUVmax、MTV、TLG、MTVwb、TLGwb)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胃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推广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精准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8日~2019年8月29日在我院首诊为胃恶性肿瘤并在一线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胃癌(Gastric Cancer)及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的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电话随访结果(存活或死亡、疾病进展或无进展),经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共77例进入本研究样本库。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分析法和固定阈值法。显像阳性定义:(1)采用目测法及固定阈值SUVmax测量法:根据病灶形态、位置、浓聚程度和放射性分布均匀性,结合CT所见以沿病灶周边胃壁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分别选取高于阈值2.5倍SUVmax、40%SUVmax、60%SUVmax)且胃壁突向胃腔异常增厚为阳性。(2)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判断标准:目测发现局灶性异常摄取灶,勾画ROI,结合CT显示的病灶形态、大小(大于10mm为异常)、密度和分布,诊断是否为转移灶。测量及计算上述不同阈值相对应的肿瘤原发病灶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及全身肿瘤代谢参数(MTVwb、TLGwb)。通过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SUVmax阈值所得参数的差异、临床因素与肿瘤代谢参数的关系,继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随访结果为标准,利用ROC曲线获得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预测胃恶性肿瘤患者OS和PFS的最佳阈值;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预后分析筛选出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估计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利用2.5SUVmax、40%SUVmax、60%SUVmax三种不用阈值勾画ROI获得半定量参数值,结果表示在半定量测量MTV、TLG时三组不同阈值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对比发现,2.5SUVmax与40%SUVmax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组间均有差异。2.胃腺癌与PGL的SUVmax、MTV、TLG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PGL的SUVmax、MTV、TLG中位数分别为18.63、41.99cm3、402.9g,胃腺癌的SUVmax、MTV、TLG中位数分别为6.83、17.70 cm3、72.96g。3.不同年龄、性别、分化级别组间胃腺癌患者的肿瘤病灶代谢参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原发灶部位的SUVmax存在统计学意义,H=6.595,P=0.037;不同临床分期组间的SUVmax、MTVwb、TLGw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266,P=0.001。4、根据最佳临界阈值将胃腺癌患者代谢参数分高值组和低值组,OS中的SUVmax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4),PSF中的TLG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2);胃腺癌的SUVmax、TLG、MTVwb、TLGwb组间中位OS和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根据最佳临界阈值将PGL患者的代谢参数分高值组和低值组,OS和PFS中均是MTVwb曲线下面积最大(AUC分别为0.81、0.77);MTV、MTVwb、TLGwb 2组间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40、0.040;SUVmax、TLG、MTVwb、TLGwb2组间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胃腺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标CEA、临床分期、SUVmax、TLG、MTVwb、TLGwb均是OS和PFS的预后危险因素,CA19-9、MTV(P=0.041、0.024)仅是PFS的预后危险因素,但不是OS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SUVmax(均P=0.000)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CEA、临床分期、SUVmax是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33、0.003、0.018)。7.PGL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MTV、TLG、TLGwb是OS和PFS的预后危险因素,MTVwb是OS的预后危险因素(P=0.047),但不是PFS的(P=0.078)。SUVmax均不是OS和PFS的预后危险因素(P=0.140、0.17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LG是PG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 95%CI:1.001(1.000 1.001),P=0.010);MTV是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95%CI:1.011(1.001 1.021),P=0.036)。结论1.胃腺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PET/CT半定量代谢参数(SUVmax、MTVwb TLGwb)之间存在差异,进展期的胃腺癌各代谢参数值高于早期胃癌。2.18F-FDG PET/CT的半定量代谢参数(SUVmax、TLG、MTVwb、TLGwb)在胃腺癌与PGL的鉴别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代谢参数值越高提示PLG可能性越大。3.CEA、临床分期、SUVmax、TLG、MTVwb、TLGwb是胃腺癌患者OS预后因素,其中临床分期、SUVmax是OS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CEA、CA19-9、临床分期、MTV、SUVmax、TLG、MTVwb、TLGwb是胃腺癌患者PFS预后因素,其中CEA、SUVmax是PFS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4.Ann Arbor分期、MTV、MTVwb、TLGwb是PG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其中TLG是独立危险预后因素;Ann Arbor分期、MTV、TLG、TLGwb是PGL患者PFS的预后因素,其中MTV独立危险预后因素。

米薇[4](2020)在《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结果:1、本组96例PGIL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男女比为1.5:1.0;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9.0±18.0岁,发病年龄以老年人(≥60岁)最常见。腹痛是PGIL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共55例,其次为腹胀11例、腹部包块7例、恶心呕吐7例、呕血黑便5例、停止排期排便3例、反酸嗳气2例、腹泻2例、便血2例、大便次数增多1例、消瘦1例。2、发病部位以胃部最常见。胃多发病变20例,单发病变以胃体17例、胃窦13例为主。肠道病变以回盲部多见19例,其次为回肠7例、结肠6例、肠道多发5例。3、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梗阻,以肠梗阻为主18例,其次为肠套叠9例,肠穿孔2例;幽门梗阻、胃潴留和胃穿孔最少各1例。确诊方式经消化内镜活检诊断63例,经手术活检确诊33例。消化内镜在胃淋巴瘤的诊断率为91.1%,在肠淋巴瘤的诊断率为30%。4、内镜下表现以溃疡型为主,共43例(单发溃疡26例,多发溃疡17例),其次为糜烂8例、隆起型6例、不规则新生物5例。39例患者接受了HP检测,检测结果中28例阳性(胃淋巴瘤19例,肠淋巴瘤9例),阳性检出率为71.8%。肿瘤标志物升高的19例,无肿瘤标记物升高的77例,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13例,有肿瘤家族史共者8例。5、96例PGIL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93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74例,其次为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15例、外周T细胞型3例、伯基特淋巴瘤3例和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殊类型1例。Ⅰ期25例,Ⅱ1例,Ⅱ1期28例,Ⅱ2期9例,ⅡE期15例,Ⅳ期18例。胃淋巴瘤多数处在Ⅰ期19例,肠淋巴瘤多数处在Ⅱ1期12例。6、93例接受治疗,单行化疗28例、手术联合化疗26例、单手术切除治疗20例、抗HP联合化疗9例、单抗HP治疗4例、仅对症支持治疗者3例,化疗联合放疗、抗HP联合放疗、抗HP联合放疗及化疗各占1例,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结论: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年龄分布跨度大,多见于老年男性。2、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和腹胀。3、胃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最常见部位,内镜下表现以胃体单发溃疡为主。4、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王凯瑞[5](2020)在《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8F-FDG PET/CT对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胃癌患者,其在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8日至2018年12月24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临床初诊为胃癌的患者,并于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收集患者相关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生存时间等。根据不同的因素分别进行分组,再对各组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中的SUVmax,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临床初诊为胃癌的患者,经病理学结果证实,胃腺癌6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组的SUVmax为18.39±8.85,胃腺癌组的SUVmax为8.31±5.64,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5。胃癌患者术后病理中,Ⅰ期的SUVmax为3.28±1.22,Ⅱ期的SUVmax为13.49±9.68,Ⅲ期的SUVmax为8.03±3.61,Ⅳ期的SUVmax为10.20±1.91,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6,P<0.05。T分期中,T1期的SUVmax为3.37±1.47,T2期的SUVmax为5.25±2.62,T3期的SUVmax为14.63±10.65,T4期的SUVmax为9.14±3.43,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56,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SUVmax>9.0可以作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8F-FDG PET/CT对于胃癌和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鉴别以及胃癌术后病理分期等方面能够提供可靠的半定量化诊断价值;而且,SUVmax的表达对于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翁倩萍[6](2020)在《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运用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从分期到随访等方面的作用,以探讨超声内镜技术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由胃镜活检及全身系统性检查确诊PGL(primary gastric lymphoma,原发性胃淋巴瘤)病例。有45例患者接受EUS(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超声内镜)检查,重点分析EUS对PGL分期、评估预后及随访等作用。结果:PGL胃镜观察下可见四种肉眼形态:溃疡型57例(62.0%)、隆起型21例(22.8%)、浅表型11例(12.0%)和弥漫浸润型3例(3.2%)。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以溃疡和隆起型多见,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则以溃疡和浅表病变为主。45例PGL经EUS探查显示,病灶侵犯黏膜层有7例(15.6%),侵犯黏膜下层有12例(26.7%),达固有肌层有11例(24.4%),达浆膜层有8例(17.8%),突破浆膜层有7例(15.6%),并有13例(28.9%)伴胃周淋巴结受累。根据TNM分期,共28例属于早期(T1-3N0-1M0)PGL,其中有50%(14/28)早期患者初始接受单纯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最终10例T1N0分期取得组织学缓解,余4例治疗无效者均为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胃黏膜下层者(>T1sm)。随访过程中20例早期患者接受3次及以上同时期的胃镜活检及EUS复查,共获取82组匹配组织学与EUS评估结果,两种检查结果一致性为67.1%。其中有9例患者EUS恢复正常表现的时间晚于组织学缓解(11.89个月vs 4.89个月,P=0.001)。另有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持续存在EUS下异常声像改变,其中3例在组织学缓解后一直保持无疾病生存状态,其余2例则最终出现复发。结论:目前,胃镜活检是PGL诊断关键,同时EUS在PGL疾病分期和预后分析方面的优势也使其具有特殊辅助作用。增强对超声内镜技术价值的认识有助于有效管理PGL。

张国正,章浙伟,夏聪,陆方晓,王旭,邵国良[7](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胃淋巴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侵及胃窦,8例侵及胃体,3例侵及胃底,1例侵及贲门部,6例侵及胃多部位。15例胃周见肿大淋巴结。浸润型20例,肿块型3例,溃疡型7例。30例均见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17例中度强化,13例明显强化。15例可见粗大黏膜强化,15例可见浆膜毛糙。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余明华[8](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例PGL患者,其中男29例,女20例,男女比例1.45:1,中位年龄52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39例、纳差18例、腹胀15例、消瘦14例、反酸、嗳气10例、解黑便或血便9例、恶心、呕吐8例、呕血或呕吐咖啡样物4例、腹部包块1例。49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MALT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1例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1例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变部位以胃体、胃窦多见,多部位病变较单部位多见,单纯累及胃底1例,胃体6例,胃角1例,胃窦10例,胃体胃窦交界处1例,其余30例为多部位病变,内镜表现为溃疡型17例、结节样隆起或肿物型16例、浸润型5例。失访2例,47例可随访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60.35个月(95%CI 53.01-67.69),其中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70%,81.90%,81.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ugano分期ⅡE期-Ⅳ期(P=0.022)、IPI评分3-5分(P=0.013)、CA125升高(P=0.008)、LDH升高(P=0.000)是PGL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LDH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28,RR=15.509,95%CI:1.345-178.848)。结论:1.PGL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胃体、胃窦,以腹痛、腹胀、纳差、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MALT为主。2.PGL患者内镜表现以溃疡、结节样隆起或肿物多见,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PGL的重要手段。3.影响PGL患者的预后因素有:临床分期、IPI评分、LDH、CA125,其中LDH为PG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杜楠[9](2019)在《原发性胃淋巴瘤5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前言:分析胃淋巴瘤临床诊断及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998年至2011年共53名胃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Kaplan-Meier和Cox模型进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探讨病例共53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术后患者,发病年龄21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54岁,中位年龄为58岁。本组患者组织分型以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64.2%)为主,其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22.6%)。临床分期以Ann Arbor IE期(41.5%)、IIE期(31.7%)为主。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3例患者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7.2%、32.1%,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5.0个月。单因素分析中,性别(P=0.021)、年龄(P=0.028)、主癌大小(P=0.004),手术根治度(P=0.000)、是否侵犯脏器(P=0.000)、病理组织分型(P=0.006)、Ann Arbor分期(P=0.029)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证实手术根治度(OR:3.611)、病变组织分型(OR:1.729)Ann Arbor分期(OR:1.5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影响MALT预后相关因素有性别(P=0.028)、手术根治度(P=0.000)、有无侵犯脏器(P=0.000)以及Ann Arbor分期(P=0.003)。而DLBCL预后与患者胃肠道炎性病变、溃疡等良性疾病史存在相关性(P=0.003)。结论:肿瘤根治度、病变是否侵犯周围脏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分型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预后独立因素。患者性别、手术根治度、病变是否侵犯周围脏器、Ann Arbor分期与MALT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其中主癌大小越小,预后相对较好;患者有无胃肠道疾病史与DCBCL预后存在相关性。

李瑶[10](2018)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治疗方式。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0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发生率为65.34%,胃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小肠,发生率为55.70%,肠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24.00%。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T细胞淋巴瘤为20例,其中又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为多见,共103例,其次为MALT淋巴瘤,共35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IE期病例有49例,IIE期有48例,Ⅲ期有28例,而Ⅳ期有55例。有83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联合化疗,8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5位患者接受了化疗,2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化疗以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放疗,7位患者未行相关治疗。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3年生存率为57.39%,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二、Primary gastric lympho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imary gastric lymphoma(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免疫肿瘤治疗时代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结果
        3.1 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PG-DLBCL患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3 利妥昔单抗时代PG-DLBCL的治疗方式和对预后的影响
        3.4 PG-DLBC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39 例PTL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PTL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
        3.3 PT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的生存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确定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与Hub基因的确定
        3.7 CXCL10、CXCR3、IL6和IL10 可作为PTL的诊断性标志物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3)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8F-FDG PCT/CT显像与胃恶性肿瘤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运用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释义表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疾病特征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学表现
    2.2 CT表现
3 讨论
    3.1 胃淋巴瘤病理特点
    3.2 胃淋巴瘤CT影像学表现
    3.3 鉴别诊断

(8)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原发性胃淋巴瘤5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病理分型
    2.4 诊断标准
    2.5 临床分期
3 结果
    3.1 PGL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3.2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
    3 治疗方法
    4 随访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内镜下表现
    5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情况
    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预后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Primary gastric lymphoma(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D]. 白志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疗研究[D]. 王孟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胃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D]. 田佳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D]. 米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王凯瑞.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运用价值的临床研究[D]. 翁倩萍.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J]. 张国正,章浙伟,夏聪,陆方晓,王旭,邵国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08)
  • [8]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余明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原发性胃淋巴瘤5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D]. 杜楠.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瑶.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原发性胃淋巴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