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及周边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武汉及周边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一、武汉市及其周围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病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病人群患流感和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几率增加,可加重原有慢性病,导致慢性病人群死亡率增高。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可减少慢性病人群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严重并发症的机会,降低住院和死亡,减轻疾病负担。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证据,介绍了中国主要慢性病疾病负担、主要慢性病人群罹患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疫苗接种建议等内容,旨在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疫苗防控慢性病人群感染性疾病工作提供参考。

罗雅菲[2](2020)在《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病例特点及其抗凝药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除肿瘤本身外造成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危害性大。目前除了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外,新型口服抗凝药也逐渐应用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抗凝治疗中。了解临床中相关患者的病例特点,以及抗凝药应用现状,有利于对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武汉市汉阳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和武汉市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时间段这四家医院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病例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临床检验数据、用药情况等临床信息。采用SPSS17.0软件对搜集的病例进行发病率、肿瘤类型、抗凝药使用有效性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共计抽取恶性肿瘤患者3381例,其中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67例,总发病率为1.98%。67例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病例中,男性患者共32例,占总病例数的47.76%,女性患者共35例,占总病例数的52.24%;患者平均年龄为65.55岁;有放、化疗、既往病史的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明显多于无放、化疗,无既往病史的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组和肺栓塞(PE)组肿瘤患者TNM分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肺癌在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发病率最高,按系统分类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概率为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皮肤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67例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排除病因治疗、手术治疗、溶栓治疗等治疗手段的患者后,共28例患者纳入抗凝药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以利伐沙班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有效性与传统抗凝药相当。结论:肿瘤是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女性发病略多于男性,以老年人发病居多;肺癌、生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最常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放、化疗、基础疾病等是肿瘤病人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并不逊色于传统抗凝药。

徐乐飞[3](2020)在《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根据政府提出的“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指标,对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全民死亡信息进行描述和探索分析,了解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亡情况、死亡原因及死因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居民期望寿命及重大疾病去死因期望寿命。该研究一方面了解人群主要死因及死因谱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健康状况同规划纲要提出的具体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政府实现“健康江苏”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居民健康提出科学建议。[研究方法]从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收集2014-2018年该地区居民死亡报表信息,从南京市公安局获取南京市鼓楼区2014-2018年常驻人口数据,结合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对死亡数据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对死因进行归类。该研究使用EXCEL 2019、SPSS 22.0、SAS9.4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研究指标有:(1)人口学特征指标:人口数、人口负担系数。(2)死亡水平指标:粗死亡率、不同性别与年龄段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3)死因顺位指标: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居民的死因构成及顺位。(4)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应用趋势卡方检验进行分析。(5)期望寿命和减寿指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及减寿率。[研究结果]1.居民人口学特征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监测4,639,386.5人,其中男性2,315,420人,女性2,323,966.5人,男女性别比为1:1。监测中15岁以下儿童为543,207.5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1.71%,15~64岁劳动人口3,376,075人,占总人口72.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720,104人,占总人口15.52%。0~14岁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增长,总负担系数、负担儿童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由2014年的33.30%、14.38%和18.92%上升至2018年的42.14%、18.18%和23.96%。2.居民死亡情况(1)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全死因死亡人数28,044人,男性15,789人,女性12,255人,平均粗死亡率为604.48/10万。总体粗死亡率、不同性别粗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总体标化死亡率、不同性别标化死亡率均表现为缓慢降低趋势(x2趋势检验P<0.05)。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具体按年龄分层,5年中在40~80岁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2)2014-2018年里每年1岁以下死亡占比都是最低,在1%以下,1岁到44岁虽然年龄跨度大,但总体死亡占比很低,男女分别低于2%,45岁至64岁男女死亡占比较高,65岁以上年龄组死亡占比最高,男女合计占比达总死亡的80%左右。(3)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婴儿死亡率最低2.67‰,最高5.5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低3.31‰,最高6.74‰。参照健康江苏规划目标,除了2015年超出规划指标外,其它四年均达标。(4)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孕产妇死亡数都为0,无孕产妇死亡情况发生。(5)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保持在9%~9.5%,相对稳定,且已经低于纲要目标提出的2030年低于10%的指标。3.人口死因谱变化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因顺位排前列的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占45.19%,肿瘤死亡占31.10%,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占8.97%,外因占3.16%,这四种死因合占88.42%,呈现了高度集中状态。研究的五年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外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等种类疾病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5)。五年死因顺位变化不大。不同年龄段主要死因顺位差别体现在婴儿组,婴儿组前5位死因分别为围生期疾病、先天性疾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1岁后围生期疾病便不再出现在死因顺位前5位中,1岁后的年龄组中,至65岁进入老年之前,主要死因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等,65岁老年后循环系统疾病上升至顺位第一位,且占据约50%的死亡数,而外因则退出顺位前5。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1)5年中,共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有12,673人,其中男性6,666人,女性6,007人,五年来性别粗死亡率均为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为1.11:1。循环系统疾病死因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疾病,男性死亡率达77.53/10万,女性达73.48/10万,第二位为缺血性心脏病,男、女死亡率分别为47.31/10万、40.22/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不明显。45岁前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相对较低,不超过3/10万,45岁后死亡率开始升高,65岁以后死亡率显着升高,且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肿瘤居于死因顺位第二位,5年里肿瘤死亡人数共8,721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1.10%,5年总粗死亡率为187.98/10万,其中男性为231.92/10万,女性为144.19/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61倍,且5年里男女肿瘤死亡率都出现上升趋势。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气管、支气管、肺癌,其次是胃癌、结直肠癌、其它肿瘤、肝癌、胰腺癌,其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15岁以下肿瘤死因主要为白血病、脑部肿瘤等,15~45岁青壮年肿瘤死因最高的为其它肿瘤,死亡率1.53/10万,45岁以后肿瘤死亡率开始升高,最高的仍然为气管、支气管、肺癌,其次为肝癌,65岁后年龄组肿瘤死亡率最高,顺位第一的仍为气管、支气管、肺癌,死亡率高达229.69/10万,其次为胃癌,死亡率为105.54/10万,再次为结直肠癌,死亡率为106.37/10万。(3)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在死亡率上排位第三,5年来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总2,515人,其中男性为1,552人,女性为963人,男性是女性的1.61倍,占总死亡人口数的8.97%,其中男性占5.53%,女性占3.4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出现在整个年龄段中,高发在70岁以后,且全程中男性显着多于女性。死亡率最高的死因类型为感染和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两大疾病。(4)外因死亡最多的是意外跌落,其次为交通事故,这两类死因占伤害死亡数的52.71%,60岁以后人群意外跌落数量明显较高,交通事故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25岁以后自杀者明显增多。5.期望寿命及减寿情况分析南京市鼓楼区居民2014-2018年5年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82.33岁,女性86.42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两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年中男性期望寿命基本保持平稳,女性有所增高。去死因增寿年数最多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两大疾病,分别增寿10.69±2.23岁和4.02±0.28岁。同时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位于减寿顺位的前3位。[研究结论]1.2014-2018年5年里鼓楼区总体人口保持平稳,但总负担系数、负担儿童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逐年上升。2.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标化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全省趋势一致,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除2015年外均达健康江苏规划目标,而孕产妇死亡率及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均以达标。3.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四大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外因,占全人群的88.42%。循环系统疾病占比最多的为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且这两类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循环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癌是肿瘤死因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其次是胃癌和结直肠癌;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群中,因感染死亡占50.14%,其次是肺气肿、阻塞性肺病,占31.30%;外因死亡率逐年增加,其中意外跌落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伤害,其次为交通事故。4.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男性期望寿命基本保持平稳,女性有所增高。去死因增寿年数最多的是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两大疾病,且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因是减寿顺位的前3位。

吴远珏[4](2019)在《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估孕妇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并探讨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为孕期合理的膳食指导提供理论依据。(2)评估不同食物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并探讨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为预防GDM提供有效的膳食建议。(3)探讨孕早期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的关系,筛选出敏感的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为GDM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进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ongj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ohort,TMCHC)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的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孕妇孕期膳食摄入情况,通过膳食分析软件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利用残差法对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能量调整;根据2011年新的GDM诊断标准对随访到孕24-28周的孕妇进行OGTT筛查和GDM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膳食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分层分析探讨GDM潜在的危险因素对膳食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膳食胆固醇与孕妇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2)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孕期不同食物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层分析探讨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水平与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3)第三部分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孕妇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产次等因素按1:2配比筛选GDM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基线血清多种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采用酶法测定基线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LDL-C),酶联免疫法测定基线血清胰岛素水平。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清胰岛素等指标的相关性。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2124人,共诊断GDM 207例,发病率为9.7%;膳食胆固醇的平均摄入量为379.1 mg/d,其中有71.0%的孕妇膳食胆固醇醇摄入量超过300 mg/d;残差法能量调整的胆固醇摄入量的五分位数分组后各组GDM的发病率依次为6.8%、8.7%、9.4%、1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调整孕妇的年龄、孕前BMI、产次、文化水平、家庭月人均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GDM诊断前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from pregnancy to OGTT,GWGO)、膳食维生素E、维生素C、总膳食纤维、总能量摄入、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情况后,与能量校正的胆固醇摄入水平最低的分位(Quintile 1,Q1)相比,摄入量较高的第四分位(Quintile 4,Q4)、最高分位(Quintile 5,Q5)组发生GDM的风险均增高,相应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s)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分别为1.75(1.03,3.00)、2.10(1.24,3.58)(P for trend=0.003)。此外,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每增加100 mg/d,OGTT空腹血糖水平上升0.01 mmol/L,OGTT 1小时血糖水平上升0.07 mmol/L,GDM发生风险增加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负荷血糖增加0.03 mmol/L,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5)。分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膳食胆固醇与GDM风险的关联并没有受到孕前BMI、年龄、产次、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所有相互作用均P>0.05)。(2)孕期不同膳食来源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人群孕期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鸡蛋,鸡蛋来源胆固醇占总膳食胆固醇的64.2%,其次是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随后依次为红肉、奶类及其制品类以及其他食物(包括禽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鸡蛋来源胆固醇显着增加GDM的发生风险。与Q1组相比,第二分位(Quintile 2,Q2)组、第三分位(Quintile 3,Q3)组并没有显着增加GDM的风险,但摄入量较高的Q4组和Q5组发生GDM的风险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ORs以及95%CIs分别为1.07(0.61,2.23)、1.55(0.92,2.61)、1.90(1.13,3.17)、1.83(1.08,3.07)(P for trend=0.005),但并未观察到红肉、水产品、奶类及奶制品和其他食物来源的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鸡蛋胆固醇摄入量每增加100mg/d,OGTT空腹血糖水平上升0.01 mmol/L,GDM发生的风险增加16%。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鸡蛋摄入量为7或>7个/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分别是鸡蛋摄入量<3个/周的孕妇的1.99倍(OR:1.99,95%CI:1.15,3.46)和2.51倍(OR:2.51,95%CI:1.38,4.56)。鸡蛋摄入量每增加1个/周,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7%(OR:1.07,95%CI:1.02,1.11),与鸡蛋摄入量<7个/周的孕妇相比,摄入量≥7个/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48%(OR:1.48,95%CI:1.09,2.00)。分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鸡蛋来源胆固醇与GDM风险的关联并没有受到孕前BMI、年龄、产次、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所有相互作用均P>0.05)。(3)孕早期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的关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匹配变量(年龄、孕前BMI、产次、采血孕周)进行配对,共纳入156名孕妇,其中GDM病例52名,对照组104名。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和合成标志物之间呈现负相关。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考虑配对设计,调整研究对象的文化水平、家庭月人均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孕早期体重增加、基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后,血清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甾烷醇与TC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GDM发生风险增加70%(OR:1.70,95%CI:1.04,2.76),而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胆甾烷醇、菜油固醇、β-谷固醇与TC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SD,GDM发生风险分别降低42%、42%和38%,并且发现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甾烷醇)与吸收标志物(β-谷固醇、菜油固醇、胆甾烷醇、豆固醇)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SD,GDM发生风险的OR及95%CI分别为2.02(1.18,3.45)、2.16(1.24,3.75)、2.07(1.22,3.51)、1.85(1.1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武汉城市孕妇孕期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摄入量为379.1 mg/d,并且有71.0%的孕妇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超过300 mg/d。孕期高胆固醇摄入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且胆固醇摄入量与空腹血糖和1小时负荷血糖呈显着正相关。(2)本研究人群孕期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鸡蛋。孕期高鸡蛋胆固醇摄入或高鸡蛋摄入(≥7个/周)均显着增加GDM发生的风险。(3)血清较低的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或较高的合成标志物水平及较高的合成标志物与吸收标志物比值会显着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孕早期胆固醇高合成和低吸收的代谢状态,可能是孕妇发生GDM的高危因素。

程瑶[5](2019)在《湖北省乳腺癌流行趋势与早诊早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2007-2015年湖北省乳腺癌死亡趋势、年龄特征、地区分布特征以及疾病负担进行分析,明确湖北省乳腺癌死亡的高危人群。(2)由于武汉市的肿瘤监测开展较早,本研究对武汉市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单独研究,综合评价1990-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结合远城区乳腺癌的死亡情况,进一步明确高危人群。(3)基于襄阳市妇女免费乳腺癌筛查检出情况,明确高危人群,为相关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此外,结合问卷调查,明确妇女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常用途径,了解妇女筛查行为和乳腺自我检查行为(breast self-examination,BSE)的影响因素。(4)探讨乳腺癌患者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早诊早治政策进一步提供依据。此外,了解乳腺癌患者就医延迟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乳腺癌的早诊早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湖北省女性乳腺癌死亡数据从湖北省死因监测数据中提取;武汉市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来自武汉市肿瘤登记报告监测。乳腺癌发病或死亡率的标化采用中国人口标化与世界人口标化两种方式。数据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来衡量趋势变化的大小和方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伤残调整生命年(the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的公式计算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包括由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s,YLL)和带伤残生存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采用Nordpred预测模型对2016-2025年武汉市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预测;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分析武汉市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效应(age effect)、时期效应(period effect)和队列效应(cohort effect)。(2)一是对健康妇女乳腺癌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获取途径、筛查行为与BSE行为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二是对乳腺癌患者的就医延迟现状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就医延迟的定义采用国际常用的标准,将患者从发现症状到首次因症状就医的间隔时间≥3个月为。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变量之间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人群的筛查行为和BSE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乳腺癌患者就医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15年湖北省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5.33/10万、世界人口标化标化死亡率为5.32/10万,其中城乡分别为6.82/10万和4.74/10万。2007-2015年第一个死亡高峰年龄在50-54岁年龄组(16.17/10万)。此外35-39岁与50-54岁年龄组死亡率显着上升(AAPC=7.3%,95%CI:2.1%,12.7%;AAPC=8.9%,95%CI:2.4%,15.8%)。分地区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死亡率处于湖北省最高水平,并且黄冈市乳腺癌死亡率显着上升(AAPC=14.4%,95%CI:7.7%,21.6%),而孝感市显着下降(AAPC=-7.1%,95%CI:-13.7%,0),湖北省乳腺癌造成的YLL损失为65417.69人年,损失强度为1.55/千人。(2)2015年武汉市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13/10万与6.45/10万。此外,武汉市中心城区乳腺癌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2.07/10万与42.19/10万、死亡率分别为6.83/10万与7.20/10万;远城区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5.32/10万。26年间武汉市乳腺癌发病率显着上升(AAPC=3.3%,95%CI:2.0%,4.7%),且预测在未来10年将持续上升,2021-2025年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将达到44.00/10万。同时,死亡率变化较为平缓(AAPC=0.4%,95%CI:-0.1%,0.9%)。2011-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在55-59岁(123.88/10万),第一个死亡高峰年龄在60-64岁年龄组(26.42/10万),而2009-2015年远城区第一个死亡高峰年龄在55-59岁年龄组(19.29/10万)。且在1990-2015年,年轻组女性(<50岁)标化发病率持续上升(AAPC=3.5%,95%CI:3.0%,4.1%),而老年组女性(≥50岁)标化死亡率持续上升(AAPC=0.9%,95%CI:0.2%,1.5%)。1990-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由乳腺癌导致的DALY损失为110574.18人年,DALY率为2.08/千人,且YLL占主要部分;2009-2015年远城区乳腺癌YLL损失为13839.47人年,损失强度为1.31/千人。此外,武汉市发病与死亡趋势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襄阳市人群免费乳腺癌筛查结果表明,45-49岁与60-64岁年龄组女性均为高危人群,检出率分别为35.67/10万与46.39/10万。调查结果发现,妇女对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不高(17.07%),且电视是调查对象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最常用途径,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9.36%。健康人群筛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乳腺癌相关知识知晓程度(OR=1.84,95%CI:1.52,2.22)、经济因素(OR=1.39,95%CI:1.03,1.86)、时间因素(OR=1.51,95%CI:1.22,1.85)和就医筛查方便程度(OR=1.60,95%CI:1.27,2.01)。妇女BSE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OR=4.69,95%CI:2.25,9.80)、乳腺癌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OR=2.49,95%CI:1.83,3.39;OR=3.01,95%CI:2.19,4.13)以及工作压力(OR=3.09,95%CI:1.28,7.50)。(4)乳腺癌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患者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OR=3.34,95%CI:1.45,7.71)、对健康信息的关注程度(OR=0.32,95%CI:0.15,0.70)、工作压力(OR=0.39,95%CI:0.18,0.87)。患者对获取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同样不高(23.46%),调查对象的就医延迟率高达50.28%,且大多数患者由于症状恶化才就医(37.99%)。患者自报导致就医延迟的原因中,对症状不担心的比例最高(17.78%)。此外,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就医的时间成本(OR=2.34,95%CI:1.18,4.64)和对症状的严重性认识(OR=4.58,95%CI:2.31,9.07)。结论:(1)湖北省女性乳腺癌35-39岁与50-54岁年龄组女性与黄冈市女性死亡率呈显着上升趋势。此外,武汉市乳腺癌发病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上升趋势显着,且预测在未来10年将会持续上升,亟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年轻女性发病率与老年女性死亡率逐年上升,需要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控。湖北省和武汉市女性乳腺癌流行的高峰年龄均出现后移趋势,应密切关注高危人群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防控措施。(2)女性乳腺癌相关知识知晓率对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与BSE行为均有显着影响,但乳腺癌相关知识普及情况较差,且妇女的关注度较低,需要加强以电视为主的宣传策略,能够对提高妇女参与筛查和BSE有所帮助。此外,降低筛查费用,鼓励妇女克服主观困难,定期参与筛查,提高妇女对乳腺癌早诊早治的认识,重视乳腺病变,在发现乳腺病变之后,正确对待并克服困难因素,及时就医确诊,也能够起到早诊早治、降低乳腺癌不良结局的效果。

姚敏[6](2019)在《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并探索其医源性传播途径。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的在职医务人员311名(实验组),以及同时期该医院的健康体检者300名(对照组),指导受检者正确填写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表(详见附表),再通过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医务人员的Hp感染率为51.26%,健康体检者的Hp感染率为42.67%,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消化内科中,内镜室医务人员Hp感染率为70.83%,高于病房医务人员(41.9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室医生与内镜室护士的Hp感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室医生与病房医生的Hp感染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室护士与病房护士的Hp感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Hp感染与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情况、居住条件、食用奶制品、食用生蒜、餐前洗手、共用餐具、就餐条件、临床工作中是否戴一次性手套有关(P<0.05),与受教育程度、有无上消化道症状、有无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食用甜食或高盐饮食无关(P>0.05)。(4)感染Hp的危险性因素有高经济收入、集体居住、食用奶制品、共用餐具、外出就餐;感染Hp的保护性因素有餐前洗手、工作中戴一次性手套。结论(1)医务人员的Hp感染率高于健康体检者。(2)消化内科中,内镜室医务人员的Hp感染率高于病房医务人员;内镜室医生的Hp感染率高于病房医生。(3)感染Hp的危险性因素有高经济收入、集体居住、食用奶制品、共用餐具、外出就餐;感染Hp的保护性因素有餐前洗手、工作中戴一次性手套。

张晓[7](2014)在《基于网报系统的2010年广州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世界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和越来越多致癌行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吸烟行为,全球癌症负担继续大幅度增加。根据全球癌症2008预测,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1270万人,死亡760万,其中56%的新发病例和64%的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是发达国家的首位死因,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位死因。全国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5.91/10万(男性317.97/10万,女性253.09/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46.87/10万,城市地区为303.39/10万,农村地区为249.98/10万,城市与农村相比,粗发病率无论男女城市均比农村高。2007-2009年广州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3.84/10万,男性297.98/10万,女性248.78/10万,高于全国32个肿瘤登记点2003-2007年的265.93/10万,相比较一线城市而言,较北京的255.31/10万高,而低于上海的363.53/10万。在2008年人类发展指数高的地区,女性乳腺癌、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占总癌症负担的50%,而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的地区,食管癌、胃癌、肝癌也较常见,与前四种癌症共占总癌症负担的62%,在低人类发展指数的地区,宫颈癌比乳腺癌和肝癌更为常见。我国肿瘤登记表明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为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男性发病前五位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肿瘤的84.14%,女性发病前五位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肿瘤的77.57%。2009年恶性肿瘤男女合计和男性死亡前五位均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前五位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本研究拟探讨2010年广州市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地区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以及分析影响广州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为今后广州市肿瘤科学防治提供初步线索。对象和方法本次研究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一整年的发病和死亡数据,覆盖全市户籍人口7980051人,其中男性4051193人,女性3928858人,人口资料由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提供。发病数据来源于广州市恶性肿瘤病例登记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死亡病例资料来源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提供的死因资料,包括十一个区(县级市);第二部分来自全国死因网络直报系统提供的死因资料;第三部分为“广州市恶性肿瘤病例登记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肿瘤死亡资料。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据整理方法依据为广州市肿瘤登记处统一制定的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计算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死亡率、癌种发病构成本、死亡构成比、标准化发病率、标准化死亡率,描述广州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对广州市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分析恶性肿瘤在广州市十二区(县级市)的发病分布情况;根据广州市2000-2010年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使用Joinpoint统计模型,评估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趋势;并对2010年广州市主要恶性肿瘤中国标化死亡率进行因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恶性肿瘤男女合计发病率为252.18/10万,其中男性272.04/10万,女性231.07/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146.11/10万,男性161.43/10万,女性132.80/10万,截缩率为327.71/10万,男性334.84/10万,女性321.71/10万。2.2010年广州市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0-34岁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从35-39岁年龄组开始快速上升,80-84岁年龄组处于最高水平,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有所下降。3.2010年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是肺癌,其次为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鼻咽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74.50%;男性发病第一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和胃癌,;女性发病第一位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和甲状腺癌。4.城区男女合计、男性、女性发病率均高于农村地区P<0.05。城区发病前10位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鼻咽癌、胃癌、甲状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和宫颈癌,农村地区发病前10位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乳腺癌、胃癌、宫颈癌、淋巴瘤、甲状腺癌和白血病。5.所有部位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别分布特点为1-9岁为低发期,10-44岁为上升期,45-74岁为快速上升期,75岁以后发病开始下降。男性14岁以前低发,15-49岁上升期,50-74岁高发期,75岁以后有所下降;女性5-44岁发病率上升最快,45岁以后上升速度减缓。总体来看,男女性高发期不同,曲线转折点不同,二者发病趋势并不一致。6.发病率聚类分析结果将十二区(县级市)分为三类:第一类: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萝岗区,发病率较低,第二大类:白云区、黄埔区、越秀区和天河区先聚为一类,发病率处于广州市中等水平,荔湾区、海珠区聚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然后这两类再聚为一类;第三类:南沙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区。7.恶性肿瘤总死亡率为144.13/10万,男性180.59/10万,女性106.54/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75.83/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101.13/10万,男性100.36/10万,女性52.87/10万,截缩率为149.31/10万,男性195.66/10万,女性102.82/10万。8.2010年广州市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4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45岁年龄组以后快速升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除低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9.2010年广州市恶性肿瘤死亡第一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鼻咽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部位恶性肿瘤死亡的80.02%。男性死亡前五位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鼻咽癌;女性死亡第一位为肺癌,其次为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胃癌。10.城区男女合计、男性、女性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P<0.05。城区死亡前5位如下,第一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鼻咽癌,农村地区死亡前5位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胃癌。11.2000-2010广州市所有部位恶性肿瘤发病率男女性变化区段相同,分为3个区段,2000-2005年发病率快速上升,2005-2008年缓慢上升,2008-2010年快速下降。所有部位死亡率变化区段男女性相同,2000-2008年死亡率缓慢上升,2008-2010年快速上升。12.18种恶性肿瘤男女合计中国标化死亡率进行因子分析,有4个主因子选入分析,累计贡献率为89.708%。结论1.2010年广州市恶性肿瘤粗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粗死亡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无论发病率或死亡率,城区均高于农村地区。3.恶性肿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1-9岁为低发期,10-44岁为上升期,45-74岁为快速上升期,75岁以后发病开始下降。男女性高发期不同,二者发病趋势并不一致。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随着年龄上升而升高,在45岁前处于低水平,45岁以后快速上升,男性高于女性。4.2000-2005年发病率快速上升,2005-2008缓慢升高,2008-2010年呈下降趋势,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男性发病率增长5.9%,女性增长17.6%。5.广州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与全国分布不同,乳腺癌和鼻咽癌成为广州市高发和高死亡的癌种,而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

王琳,谢贤和,陈岩菊,刘华,王蔚,麦泽锋,邢雪花,王海霞[8](2010)在《中国人群恶性淋巴瘤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国人群恶性淋巴瘤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4~2008年间国内关于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并利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各影响因素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吸烟1.32(1.03~1.70);家族肿瘤史2.75(1.21~6.26);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59(1.06~2.37);接触有害化学物质2.29(1.06~4.90);手术史0.65(0.45~0.93);经济状况0.61(0.38~0.99)。结论吸烟、乙肝病毒感染、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家族肿瘤史是影响恶性淋巴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经济状况好、手术史是恶性淋巴瘤的保护因素。

单哲[9](2010)在《1980-2009年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980-2009年30年来我院住院患者恶性淋巴瘤疾病发病情况,发现发病性别及年龄段变化规律,了解各分型、分期发病情况,依据可查证资料分析相关因素,反映恶性淋巴瘤发病及就医变化,为大连市恶性淋巴瘤防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1980-2009确诊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病例资料,整理录入电子表格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组60例,对照组60例,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980-2009年中我院血液科住院确诊血液系统疾病共685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共439例,占血液科住院总人数6.41%,患者人数逐渐增多,由1980-1984年21人上升到2005-2009年193人,人数增加了9.19倍,年段平均增加速度为44.73%,经趋势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占恶性淋巴瘤总数15.71%,由1980-1989年6人上升至2005-2009年19人,人数增长了3.17倍,年段平均增加速度为21.18%,趋势性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占84.28%,由1980-1989年15人上升至2005-2009年174人,人数增长了11.6倍,年段平均增加速度为50.45%,趋势性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发病人数之比为1.87:1,HL发病年龄高峰为20岁-30岁,NHL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职业分布中农民(33.49%)及工人(38.27%)所占比例高。2、NHL住院患者病理分型主要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37.57%),其次为滤泡型淋巴瘤(14.05%)。HL住院患者病理分型主要为混合细胞为主型(33.33%),其次为结节硬化型(21.74%)。NHL和HL住院患者临床分期比较,HL患者大部分为Ⅱ和Ⅲ期,而NHL患者以Ⅳ期为最多。3、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有机物接触史(OR=3.18)、家族肿瘤史(OR=1.93)吸烟(OR=1.77)、手术史(OR=0.42)与恶性淋巴瘤发病有关。结论:1、30年来我院恶性淋巴瘤患者逐年增多,其中NHL升高明显,HL呈缓慢增长趋势。2、NHL患者多于HL,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农民及工人较其他职业发病率高,ML发病年龄呈单峰模式,NHL发病年龄高峰为50-60岁,HL为20-30岁。3、NHL住院患者病理分型主要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其次为滤泡型淋巴瘤。HL住院患者病理分型主要是混合细胞为主型,其次为结节硬化型。NHL患者以Ⅳ期居多,HL患者分期主要为Ⅱ和Ⅲ期。4、有机物接触、吸烟及家族肿瘤史为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危险因素,手术史可能为保护因素。

倪慧娟,王咸钢,任金马,蓝绍颖,乌正赉[10](2007)在《恶性淋巴瘤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病例为基础的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从江苏省南通市4家医院收集的72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恶性淋巴瘤(ML)患者及144例其他肿瘤和非肿瘤对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分类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的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L的相关因素。结果住所周围环境污染(OR=2.747,90%CI=1.216~6.204)、经常接触有机溶剂(OR=4.310,90%CI=1.079~17.219)、经常接触化肥农药(OR=2.648,90%CI=1.188~5.903)、本人其他肿瘤史(OR=7.586,90%CI=1.202~47.890)、家族肿瘤史(OR=5.268,90%CI=2.054~13.515)等5个因素可能增加ML的危险性;而经常吃淡水鱼虾(OR=0.456,90%CI=0.246~0.842)可降低ML的危险性。结论恶性淋巴瘤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环境污染、化学毒物接触及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

二、武汉市及其周围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及其周围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1 CCV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1.1 高血压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1.2 冠心病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1.3 脑卒中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2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2.1 流行特征
        1.2.2 疾病负担
    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3.1 COPD
        1.3.2 哮喘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4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4.1 流行特征
        1.4.2 疾病负担
2 主要慢性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2.1 心脑血管疾病
        2.1.1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2.1.2 感染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2.2 糖尿病
    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4 恶性肿瘤
        2.4.1 恶性肿瘤患者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2.4.2 感染易导致恶性肿瘤加重
    2.5 流感造成的疾病负担
        2.5.1 流感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2.5.2 流感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1)心脑血管疾病:
        (2)糖尿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恶性肿瘤:
    2.6 肺炎造成的疾病负担
        2.6.1 肺炎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2.6.2 肺炎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2)糖尿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恶性肿瘤:
3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
    3.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简介
        3.1.1 流感疫苗
        3.1.2 肺炎球菌疫苗
        (1)PPV:
        (2)PCV:
    3.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的应用效果
        3.2.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2.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2.3 糖尿病患者
        3.2.4 恶性肿瘤患者
    3.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的应用效果
        3.3.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3.3 糖尿病患者
        3.3.4 恶性肿瘤患者
    3.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1 一般人群流感疫苗和PPV23接种的安全性
    4.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2.1 心脑血管疾病
        4.2.2 糖尿病
        4.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2.4 恶性肿瘤
    4.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3.1 心脑血管疾病
        4.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3.3 糖尿病
        4.3.4 恶性肿瘤
    4.4 流感疫苗和PPV23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4.1 心脑血管疾病
        4.4.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4.3 糖尿病
        4.4.4 恶性肿瘤
5 WHO和其他国家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5.1 流感疫苗接种推荐
        5.1.1 心血管疾病患者
        5.1.2 糖尿病患者
        5.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1.4 恶性肿瘤患者
    5.2 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5.2.1 心血管疾病患者
        5.2.2 糖尿病患者
        5.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2.4 恶性肿瘤患者
6 中国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建议
    6.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程序
        6.1.1 流感疫苗
        6.1.2 肺炎球菌疫苗
    6.2 慢性病人群接种建议
7 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病例特点及其抗凝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
        1.1.1 定义
        1.1.2 发病机制
        1.1.3 肿瘤相关VTE的危害性
        1.1.4 肿瘤相关VTE的易感因素
    1.2 抗凝药应用进展
        1.2.1 传统抗凝药
        1.2.2 新型抗凝药
        1.2.3 抗凝药安全性及有效性对比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肿瘤相关VTE临床病例特点分析
    2.1 临床病例的搜集和纳入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纳入标准
    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相关VTE患者发病率
        2.3.2 肿瘤相关VTE患者性别特征
        2.3.3 肿瘤相关VTE患者年龄特征
        2.3.4 肿瘤相关VTE类型及患者基本情况
        2.3.5 肿瘤相关VTE患者的肿瘤分期
        2.3.6 肿瘤相关VTE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
    2.4 结论与讨论
3 肿瘤相关VTE患者的治疗情况
    3.1 肿瘤相关VTE患者的非抗凝治疗
    3.2 肿瘤相关VTE患者的抗凝治疗
        3.2.1 病例来源
        3.2.2 病例排除标准
        3.2.3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4 结论与讨论
4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1.1 肿瘤相关VTE临床病例特点
        4.1.2 肿瘤相关VTE抗凝药应用分析
    4.2 论文创新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临床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一、前言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1 人口资料
        1.2 死亡资料
        1.3 江苏省全省人口及死亡数据
        1.4 质量控制
    2.统计软件与方法
        2.1 死因分类
        2.2 统计软件与方法
        2.3 研究指标
三、结果
    1.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基本特征
        1.1 性别构成情况
        1.2 年龄构成情况
    2.人口死亡情况
        2.1 居民死亡情况
        2.2 年龄别、性别死亡率和构成情况
        2.3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年龄别、性别死亡率与全省、全国比较
        2.4 婴儿死亡率
        2.5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6 孕产妇死亡率
        2.7 传染病死亡率
        2.8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3.人口死因谱变化
        3.1 全人群死因顺位及其变化
        3.2 分性别死因顺位及变化
        3.3 分年龄段死因顺位及变化
    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
        4.1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分析
        4.2 肿瘤死亡分析
        4.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4.4 外因死亡情况分析
    5 期望寿命与减寿情况
        5.1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整体期望寿命
        5.2 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5.3 不同肿瘤对去死因期望寿命的影响
        5.4 寿命损失分析
四、讨论
    1.南京市鼓楼区人口学特征
    2.居民死亡情况
    3.人口死因谱变化
    4.主要致死疾病死因分析
    5.期望寿命与减寿情况
    6.对照健康江苏2030 规划纲要,南京市鼓楼区实现目标情况
    7.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五、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市各区人口和经济情况
附录2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死亡数据
附录3 各类疾病 ICD-10 分类
综述 我国居民死因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孕期不同来源的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附录2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致谢

(5)湖北省乳腺癌流行趋势与早诊早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湖北省女性乳腺癌流行现状及趋势研究
    第一节 湖北省女性乳腺癌流行趋势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武汉市女性乳腺癌流行趋势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乳腺癌人群筛查与早诊早治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女性乳腺健康信息需求与筛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女性乳腺癌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研究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危险因素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基于网报系统的2010年广州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全球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1.2 我国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1.3 广州市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1.4 肿瘤登记工作现况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时间范围
        2.1.2 覆盖地区
        2.1.3 覆盖人群
        2.1.4 肿瘤新发病例的定义及编码报告原则
    2.2 资料的收集
        2.2.1 肿瘤发病病例的收集
        2.2.2 肿瘤死亡病例的收集
    2.3 资料的整理
    2.4 数据质量评价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资料
    3.2 恶性肿瘤发病特征
        3.2.1 全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3.2.2 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
        3.2.3 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3.2.4 发病癌谱地区分布
        3.2.5 城乡发病比较
        3.2.6 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
        3.2.7 十二区(县级市)发病率的地理分布特点
    3.3 恶性肿瘤死亡特征
        3.3.1 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3.2 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
        3.3.3 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3.4 死亡癌谱地区分布
        3.3.5 城乡死亡比较
        3.3.6 死亡前5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3.7 恶性肿瘤死亡率因子分析
    3.4 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趋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总体特征
    4.2 地区分布特征
    4.3 人群分布特征
    4.4 时间分布特征
    4.5 癌谱特征
    4.6 采取措施
    4.7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倚和不足之处
    4.8 研究的创新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或接收的论文
致谢

(8)中国人群恶性淋巴瘤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筛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研究资料的基本情况
    2.2 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
    2.3 发表性偏倚与敏感性分析
3 讨 论

(9)1980-2009年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正文
    (一) 前言
    (二) 病例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四、致谢

(10)恶性淋巴瘤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样本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2 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2.1 单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四、武汉市及其周围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J].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6)
  • [2]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病例特点及其抗凝药应用分析[D]. 罗雅菲.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3]2014-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居民主要死因及期望寿命分析[D]. 徐乐飞. 东南大学, 2020(01)
  • [4]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D]. 吴远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湖北省乳腺癌流行趋势与早诊早治的影响因素研究[D]. 程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呼和浩特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危险因素分析[D]. 姚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基于网报系统的2010年广州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D]. 张晓.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8]中国人群恶性淋巴瘤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王琳,谢贤和,陈岩菊,刘华,王蔚,麦泽锋,邢雪花,王海霞. 实用肿瘤杂志, 2010(04)
  • [9]1980-2009年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D]. 单哲.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2)
  • [10]恶性淋巴瘤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倪慧娟,王咸钢,任金马,蓝绍颖,乌正赉. 中国公共卫生, 2007(08)

标签:;  ;  ;  ;  ;  

武汉及周边地区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