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sIL-2R的变化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sIL-2R的变化

一、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与sIL-2R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蒋锐沅[2](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杨雨宇[3](2021)在《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过度的炎症反应综合征,由活化异常的巨噬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所致。HLH常常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易误诊。为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总结HLH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治现状、转归等,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验证目前HLH诊治专家共识的可行性,并为优化HLH的诊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资料。[方 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审查了相关电子病历,收集整理2018年01月--2020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首次被确诊的、满足“HLH-2004”诊断标准的145例儿童、40例成年HLH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并使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 果]1.145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27,中位发病年龄为3.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3岁。40例成人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2,中位年龄为37岁,高峰期15-45岁。以感染相关HLH最多见(EB病毒感染为主),其余为免疫性疾病相关HLH、肿瘤相关HLH等。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显示骨髓发现噬血现象、SF升高多见。生存曲线可见,半年内HLH患者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早期下降较快,中期趋于平稳,后期基本未再出现死亡病例。2.ROC 分析得出 145 例 HLH 患儿 FIB、ANC、PLT、Hb、TG、SF 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1.425、87.5、101.5、2.18、796.5;40 例成人HLH FIB、ANC、PLT、Hb、TG、SF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755、1.55、100、101、2.515、1297。3.对比阳性对照组,HLH患儿CD3+CD8+细胞增加,CD16+CD56+NK细胞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6、IL-17、IFN-γ、IL-10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阴性对照组,HLH成人CD3+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IL-6、IL-8、IL-10、IL-12P70、IFN-γ、TNF-α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LH患儿治疗后标准方案组Hb、ANC数值、脾脏变小例数、体温恢复正常例数高于非标准方案组,SF数值低于非标准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LH成人治疗后,标准方案组Hb、ANC数值高于非标准方案组患儿的Hb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高于非标准方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COX分析得出:HLH患儿发病时合并肝脏肿大、有低T3、FT3、CD4+/CD8+比例减小、PLT减少、ALT升高;HLH成人发病时APTT延长、ALT升高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分析示:患儿T3、FT3水平与其预后呈正相关。[结 论]1.HLH病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出现肝功能酶学变化、呼吸道等受累表现。尤其是我们发现部分HLH患者出现低T3、FT3,此结果之前并未有相关文献报道,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在不同水平上抑制甲状腺功能相关;我们推测低T3、FT3可能是HLH诊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标准治疗方案对于HLH的治疗有其理论基础及积极的临床价值。2.我们运用ROC分析进行探索了各诊断指标的最佳截断值,以往文献只提及铁蛋白的截断值预判,而我们尝试得到了多个指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的截断值。相比现行的诊断标准,该截断值在及时、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未来应努力向更佳的截断值修正。3.当患儿出现CD3+CD8+细胞比例升高、CD16+CD56+NK细胞比例降低、IL-4、IL-6、IL-17、IFN-γ、IL-10 升高;成人出现 CD3+CD4+细胞比例降低,CD4+/CD8+降低、IL-2、IL-12P70、IL-4、IL-6、IL-8、IL-10、IFN-γ、TNF-α升高对早期及时诊断HLH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规范化使用“HLH-94、HLH-2004”方案治疗优于非标准方案治疗(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冲击等),根据患者病因分类、病情轻重,探索分层的治疗方案,是未来HLH治疗的新方向。5.儿童发病时合并肝脏肿大、有低T3、FT3、CD4+/CD8+比例减小、PLT减少、ALT升高;成人发病时APTT延长、ALT升高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治疗和评估临床预后提供了基础。

徐玲君[4](2020)在《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治疗时机选择及短期疗效预测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血清细胞因子sIL-2R、IL-1β、IL-6、IL-8、IL-10、TNF-α变化,探讨其在指导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及预测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肝衰竭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41例)及恶化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的人工肝方式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后1周及出院前临床表现、肝功能(ALT、AST、TBil、DBil、A/G)、凝血功能(INR、PTA)变化情况;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细胞因子(sIL-2R、IL-1β、IL-6、IL-8、IL-10、TNF-α)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经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后1周ALT、AST、TBil、DBil均较治疗前水平下降(P<0.05),A/G、PTA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2.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行第一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前细胞因子及治疗后1周sIL-2R、IL-6水平均较高,且恶化组高于好转组(P<0.05);两组患者经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后sIL-2R、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水平下降(P<0.05),IL-10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所有细胞因子改善水平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细胞因子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细胞因子sIL-2R、IL-6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上升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能显着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一定程度恢复促炎因子及抑炎因子的平衡;血清细胞因子sIL-2R、IL-6水平可预测患者短期疗效,sIL-2R、IL-6水平高者,预后差,需再次行人工肝治疗,改善病情;sIL-2R、IL-6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动态监测sIL-2R、IL-6水平有助于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改善患者预后。

吴蕾[5](2019)在《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测定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IL-2、IL-6、TNF-α、细胞免疫、肝硬化指标在TACE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探讨DC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对TACE治疗的疗效评估的意义,同时观察IL-2、IL-6、TNF-α等在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03月~2018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PHC,并在我院成功实施TAC E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共91例。所纳入研究对象留取PHC患者在TACE治疗前、治 疗后3天、治疗后1月的静脉血液标本,分别进行AFP、DCP、肝功能、淋巴细胞免疫分型、肝硬化指标及细胞因子IL-2、IL-6、TNF-α检测,电话随访PHC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收集2017年03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行健康体检、体检报告无明显异常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各指标在TACE治疗后的变化规律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91例PHC患者,男:女=5.07:1,平均年龄62.75±10.02(岁);80.22%的患者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其中69.23%的患者为单纯HBV感染,8.79%的患者为单纯HCV感染,2.20%的患者同时存在HBV和HCV感染,Child-Pugh分级为A级及B级,AFP阳性率 65.93%。2.PHC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升高(p<0.01);进一步行PHC患者组亚组分析,AFP阳性组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升高(p<0.01),AFP阴性组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亦明显升高(p<0.01),AFP阳性组与AFP阴性之间PHC患者血清DC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DCP作为独立诊断PHC的血清学标志物的敏感度为75.80%,特异度为90.90%,PHC患者DCP阳性率为73.63%;血清DCP诊断AFP阳性PH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875(p<0.01),血清DCP诊断AFP阴性PH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782(p<0.01)。4.不同水平的AFP之间的血清DC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PH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AFP水平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TACE治疗后3天血清DCP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TACE治疗后1月血清DC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同时TACE治疗前血清DCP阳性的PHC患者,TACE治疗后血清DCP水平下降≥30%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血清DCP水平下降<30%的患者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与健康成人组相比,PHC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降低,CD3+CD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TACE治疗后3天外周血CD3+CD4+%、CD4+/CD8+、CD3+CD8+%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ACE 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外周血CD3+CD4+%、CD4+/CD8+升高,CD3+CD8+%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7.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TACE治疗后1月,PHC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8.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IL-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TACE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PHC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ⅣV-C、HA、HPC-Ⅲ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LN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TACE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血清ⅣV-C、HA、HPC-Ⅲ、LN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TACE治疗前PHC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对TACE的治疗疗效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1.PHC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者明显升高AFP阴性的PHC患者及AFP阳性的PHC患者血清DCP水平均较健康成人者明显升高;血清DCP水平可作为独立诊断PHC的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AFP阴性的PHC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同时,DCP可作为评估TACE术后治疗疗效的指标,是影响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PHC患者细胞免疫较健康成人组减退,TACE治疗可改善P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血清IL-2水平,对降低IL-6、TNF-α水平也有一定影响,有助于改善PHC患者的预后。3.TACE治疗后早期血清ⅣV-C、HA、HPC-Ⅲ明显升高,晚期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CE对肝纤维化进展无明显影响。

蒲雪萍[6](2016)在《超选择性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超选择性肝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S-TACE)联合肝区局部高频深部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病灶大于5cm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每组各25例,A组采用单纯超选择性肝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B组采用超选择性肝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肝区高频深部热疗治疗。检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肝功、STL-2R、VEGF、IL-6、COX-2,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疼痛等)以及KPS评分,并随访生存期。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1)肝功AST、ALT、TBIL和DBIL在A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明显升高(P<0.05),B组疗后第1周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2)两组术后第4周KPS评分升高,但仅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血清VEGF及SIL-2R的含量均下降(尸<0.05)。(4)两组IL-6水平在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下降(尸<0.05)。(5)A组术后第4周COX-2表达增强(尸<0.05),B组术后第4周后弱表达,甚至比治疗前更低,无统计差异(尸>0.05)。2.与治疗后第1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第4周IL-6水平均下降(尸<0.05),治疗后第4周A组血清VEGF和SIL-2R含量升高(尸<0.05),而B组中两者术后第4周下降(尸<0.05)。3.与A组比较,B组术后副反应发生率低(P<0.05)4.B组的2年生存率较A组高,有统计学差异(尸<0.05)。结论:1.S-TACE联合热疗可提高HCC患者KPS评分,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2.血清SIL-2R、VEGF、IL-6及组织中COX-2变化可能与HCC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

李霞,石永玉[7](2015)在《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将定量检测肝癌患者血清或血浆中IL-6含量的病例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纳入的25项研究分成3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肝癌和正常对照、肝癌和肝硬化以及肝癌和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5篇,标准化均数差(SMD)为5.02,95%可信区间(95%CI):4.135.91,Z=11.05,P<0.000 1]、肝硬化患者(15篇,SMD=2.36,95%CI:1.543.19,Z=5.60,P<0.000 1)和肝炎患者(7篇,SMD=2.63,95%CI:1.244.03,Z=3.69,P=0.000 2)。结论炎症介质IL-6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宇辉,耿传营,高福平,唐劲天[8](2009)在《肿瘤热疗与免疫相关因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疗在肿瘤治疗中一直是个热点,因其引发的抗肿瘤相关免疫因子变化的研究也在不断升温。然而这方面研究的总结性文献相对较少,为探讨热疗条件等因素与免疫相关因子变化的联系,本文对近几年在不同热疗条件下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曹岩,刘阳,张堃,杨春荣[9](2008)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的含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预后的关系,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PHC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Ⅲ期患者血清TNF-a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Ⅰ期(P<0.01);肿瘤根治术后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中的TNF-a、IL-6、IL-8和sIL-2R含量随之增加。PHC患者在治疗前血清中sIL-2R和TNF-α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检测PHC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含量,对了解PHC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李笑岩[10](2007)在《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IL-2、sIL-2R、IL-4、IGF-Ⅱ、IGF-ⅡR和bF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4(IL-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IGF-ⅡR)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应用细胞因子治疗肝癌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及免疫组织化学(IHC)等方法,连续动态检测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不同时段血清中IL-2、sIL-2R、IL-4、bFGF、IGF-Ⅱ的含量及IGF-Ⅱ及IGF-ⅡR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病理学检查证实DEN诱发的肝癌为肝细胞癌,诱癌率为70.6%(36/51),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三个阶段,具有与人体肝癌相似的病变过程及病理学变化特征。2.大鼠血清IL-2水平随病变进展而逐渐降低,癌变组血清IL-2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损伤组及增生-硬化组。3.诱癌过程中大鼠血清sIL-2R水平无明显变化。4.增生-硬化组大鼠血清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肝细胞损伤组;癌变组血清IL-4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损伤组及增生-硬化组。5.在诱癌过程中,大鼠肝组织及血清IGF-Ⅱ水平均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IGF-Ⅱ及IGF-ⅡR在癌灶中的表达低于癌周增生灶、增生结节及非典型增生结节。6.大鼠血清bFGF水平的变化以癌变期为主,癌变组bFGF浓度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损伤组及增生-硬化组,bFGF与IGF-Ⅱ无明显相关。由此认为:1.饲以低剂量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人体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2.检测血清IL-2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发展和机体免疫状态,是早期发现癌变的敏感指标;3.诱癌过程中大鼠血清IL-2及IL-4水平的变化未显示Th1/Th2漂移现象;4.IGF-Ⅱ与肝细胞增殖及恶性转化有关,但一旦肝细胞癌形成,IGF-Ⅱ可能就不再是重要的调节因子;5.诱癌初期大鼠血清IGF-Ⅱ水平的显着升高,提示IGF-Ⅱ可作为一个肝癌早期的诊断指标;6.诱癌过程中,bFGF与IGF-Ⅱ无协同作用。

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与sIL-2R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与sIL-2R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结果
        2.3 讨论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检查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伦理学要求
        4.1 伦理规范
        4.2 质量保证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9.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缩略词表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在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检查意义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标准方案与非标准方案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流式细胞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治疗时机选择及短期疗效预测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与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3.2 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
    3.3 两组患者行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细胞因子(sIL-2R、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比较
        3.3.1 两组患者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3.2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后1周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3.3 两组患者经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前及人工肝治疗后1周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3.4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差异比较
    3.4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两组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3.6 经人工肝治疗的不良反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超选择性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检测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KPS评分变化情况
    3.3 不良反应
    3.4 肝功变化情况
    3.5 血清VEGF、SIL-2R、IL-6及组织COX-2的变化
    3.6 两组生存率及生存曲线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7)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资料来源
    1.3 文献质量评价
        1.3.1 评判文献质量标准
        1.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1.4 资料提取
    1.5 资料分析
        1.5.1 异质性分析
        1.5.2 Meta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特点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8)肿瘤热疗与免疫相关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白介素2分泌增多
2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分泌减少
3 TNF-α分泌增加
4 干扰素γ分泌增多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9)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PHC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含量的测定结果
    2.2 PHC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2.3 PH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水平变化
3 讨论

(10)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IL-2、sIL-2R、IL-4、IGF-Ⅱ、IGF-ⅡR和bFGF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主要仪器和设备
主要试剂及配制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大鼠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血清IL-2、sIL-2R、IL-4 的检测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IGF-Ⅱ及其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血清bFGF 的检测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综述
致谢

四、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与sIL-2R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18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杨雨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治疗时机选择及短期疗效预测的意义[D]. 徐玲君. 南昌大学, 2020(08)
  • [5]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D]. 吴蕾. 扬州大学, 2019(02)
  • [6]超选择性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D]. 蒲雪萍. 延边大学, 2016(06)
  • [7]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J]. 李霞,石永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06)
  • [8]肿瘤热疗与免疫相关因子[J]. 张宇辉,耿传营,高福平,唐劲天.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9(05)
  • [9]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TNF-a、IL-6、IL-8和sIL-2R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曹岩,刘阳,张堃,杨春荣.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01)
  • [10]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IL-2、sIL-2R、IL-4、IGF-Ⅱ、IGF-ⅡR和bFGF的表达及其意义[D]. 李笑岩. 滨州医学院, 2007(02)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6、IL-2、sIL-2R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