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

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

一、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婉桐[1](2020)在《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原发性痛经患者与非原发性痛经女性在月经期间焦虑和抑郁的差异;2.观察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200例,同时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放调查问卷,收集非原发性痛经女性200例。对这400例患者在经期时测得的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评分进行数据分析。2.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提示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证最多,因此我们从中纳入6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取穴神阙穴、关元穴,予隔药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寒凝血瘀证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原发性痛经组患者与非原发性痛经组女性在月经期间测试SAS、SDS评分显示,原发性痛经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原发性痛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隔药灸治疗后,6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SAS、SDS以及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高于非原发性痛经女性;隔药灸能够减缓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症状,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腹痛程度。

何黎,胡远樟,温川飙[2](2019)在《中医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查阅近十年来与痛经相关的文献,研究中医对于治疗痛经的发展情况,通过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总结中医对于在痛经方面的疗效情况。追溯到中医发展的奠基时期及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总结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对痛经的经典原文认识,说明痛经的来源及出处,以及引起痛经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影响因素、甚至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方面,其次,通过对痛经的整体认识,确定辨证分型、分析疼痛的性质以及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合前人对治疗痛经疾病的经验,对现代各位老师们对治疗该病的认识及方药以及临床实际病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总结出近十年来痛经疾病的研究程度、研究方向和现代临床扩展的治疗方法对比,可以明确得出中医在治疗痛经疾病方面,特别是对于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显着的临床效果,但在治疗方法以及思想、方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严谨的问题。针对痛经已成为影响现代女性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一大疑难病症,希望通过自己的总结能给广大女性患者提供帮助。

王秋平(Wong Chauping)[3](2019)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疾病的一种,有76%-78%的女性受到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痛经能导致脑部结构改变,也引起焦虑、忧郁等情绪失调问题,为女性身心健康着想,必须引起关注。现代人喜喝冷饮,好吃生冷食物,工作和出入的地方都有空调,导致寒凝血瘀型痛经日渐增多。临床上有不少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且有不错的疗效,但很少用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来做研究。临床上关于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不多,结合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更少,而且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所以值得做临床研究填充这方面的不足。目的:本研究尝试比较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尝试探讨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能否加强疗效,同时为疗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的9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方式分为试验组、第一对照组组和第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第一对照组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第二对照组用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均在经前一周开始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痛经的症状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和Mc Gill问卷简表来评价,在治疗前、治疗三个周期后和停止治疗两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初潮年龄、痛经病程时间、合并症种类的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0.73、0.19、0.16、0.57、0.55、0.45,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组,发现三种治疗方都能改善痛经,但试验组明显优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P<0.05),而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没有分别。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的评分比治疗后的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疗效在停止治疗后依然持续。在治疗三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3%、60.00%和56.70%。在停止治疗后两个月后,情况一样,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50.00%和43.33%。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治疗法都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但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P<0.05),而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没有差异。

阮文海(NGUY(?)N V(?)N H(?)I)[4](2019)在《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文献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资料,为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客观评价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发挥民族医药在临床中的特色优势,拓展火草灸的临床应用;3.通过本研究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拟为回国工作中开展本国传统医药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CBM)、Pubmed等国内外多个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实地查阅多地图书馆中的馆藏文献。以“灸、艾草灸、针灸、火草、火草灸、失眠、不寐、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减少、精神状态匮乏、睡眠障碍”为检索词。检索时间限制为1978年1月(或建库)至2018年8月。以逻辑关键词构建检索策略,确定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其中录入方法采用双人录入,最后由第三方校正,从而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性。2.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彝医火草灸,对照组采用中医艾草灸。干预时间为每日1次,连续治疗6天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随访期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时(第4周),随访2个月(第12周)进行评价。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总分减分率及条目分减分差值和床垫式睡眠监测为主要观察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为次要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搜索到265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进行文献筛选,共纳入249篇,其中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239篇,火草灸文献10篇,未查及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彝医相关书籍21本,其中,四川省图书馆5本,云南省图书馆13本,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3本。通过对文献的筛选、整理及分析,统计结果如下:1.1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1.1.1病证记载:火草灸文献共计10篇,其中仅作为治疗方式提及的有2篇,记载了具体运用病证或方法的有8篇。1.1.2医技记载:彝族药物书籍均记载了火草的特性和使用。在馆藏文献中,《彝文典籍集成》收录了大量民间彝文古籍孤本、珍本,分多个类目进行归类,包括了医学类,有关彝医的古籍原始资料均来源于此。在医疗技术类的书籍中,均记录了火草灸的技术运用特点,详细记载了其名称、来源、原植物、采集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传统运用、用法等。1.1.3专病记载:原发性失眠未列专病,但在部分病证中可见不寐的临床表现,《彝族医药》中记载了治疗原发性失眠相关的穴位彝医俄卡、伍义惹福各、举各、涌泉、伍涅兹米觉、依赫子渣克等;1.2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1)文献统计: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共239篇,2010年以后的文献为154篇,占64.4%,其中2016年相关文献最多有41篇;2000~2009年的文献为59篇,占24.7%;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26篇,占10.9%。在239篇纳入文献中,期刊文献209篇,毕业论文14篇,会议论文16篇;其文献类型分布可涉及5个方向,其中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最多共计158篇占61.92%,其次为实验机理研究文献有47篇,占19.67%。(2)辨证分型:通过对纳入文献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文献中说明原发性失眠类型的有111篇,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艾草灸治疗心肾不交(25篇)及心脾两虚(20篇)证型较多;(3)治疗方法:文献中详细记录艾草灸方法的有126篇,治疗方法可以分为单纯针灸疗法、艾草灸结合针刺疗法及其他灸法三大类,针刺结合艾草灸疗法使用最广泛,但是在单纯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中,盒灸的选用最为常见。(4)治疗腧穴:对多种方法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发现使用频率居前五的分别是毫针刺加艾草灸、温针灸、盒灸、隔物灸、回旋灸。对文献中穴位频次进行统计,发现使用频次前五的分别是:涌泉(75次)百会(63次)四神聪(46次)肾俞(39次)三阴交(33次)。2.临床研究结果2.1临床有效率: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16例,剔除病例7例,其中试验组剔除4例,对照组剔除3例,最后完成病例数为109例,试验组54例,对照组55例。治疗前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 PSQI评分:(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4W和12W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的变化、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4W和12W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SQI总分、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床垫睡眠监测评分:(1)组内比较:两组在4W时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潜伏期和REM睡眠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醒觉时间亚项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4W时醒觉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SDS及S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4W和12W时S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SDS评分比较时,两组在4W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W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SF-36评分:(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SF-36评分在4W、12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两组SF-36评分在4W、12W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文献研究(1)彝医火草灸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虽无治疗失眠的专病记载,但有用于治疗失眠相关症候的文献,故可以用于治疗原发性失眠。(2)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常用腧穴有彝医俄卡、伍义惹福各、举各、涌泉、伍涅兹米觉、依赫子渣克等。(3)针刺结合艾草灸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在单纯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中,盒灸的选用最为常见。(4)中医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常用腧穴有涌泉、百会、四神聪、肾俞、三阴交等,虚证是艾草灸主要适用的证型。2.临床研究(1)彝医火草灸和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均有效且疗效相当。(2)彝医火草灸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以及醒觉时间方面优于艾草灸疗法。(3)彝医火草灸和艾草灸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疗效相当。(4)彝医火草灸和艾草灸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抑郁状态且疗效相近,但对焦虑状态均无明显改善。

段艳丽,张帆[5](2019)在《浅谈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原发性痛经的诊治对改善女性个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西医主要以镇痛药物、口服避孕药治疗,多引起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疗效不满意,易反复;中医主要有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耳穴压穴、中药灌肠等综合治疗,方法多样,手段丰富,疗效肯定,无副作用,对原发性痛经诊治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李鸿博[6](2019)在《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1.确定临床问题:通过专家问卷的方法,调查临床中治疗原发性痛经时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并围绕临床问题设计检索方案。2.确定临床常用中成药:通过查询中成药说明书及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确定适应症中包含关于治疗痛经、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的上市中成药,以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筛选出妇科专家最常用、最推荐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成药。3.文献检索及Meta分析:确定检索策略后,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部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并将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5.3.5软件对研究类型相同、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型相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等进行Meta分析,总结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的中成药。结果专家调查选出25种临床常用中成药分别为:少腹逐瘀胶囊(丸)、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胶囊(散)、妇女痛经丸(颗粒)、丹莪妇康煎膏、痛经宝颗粒、痛经灵颗粒、元胡止痛片(滴丸、分散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软胶囊)、失笑散、散结镇痛胶囊、痛经口服液、痛经宁颗粒(糖浆)、桂枝茯苓胶囊、月泰贴脐片、舒尔经颗粒(胶囊)、八味痛经片、七制香附丸、醋制香附丸、痛经软膏、定坤丹、妇科调经胶囊(片、丸、颗粒)、调经活血胶囊(片)、止痛化症胶囊、温经丸、当归芍药颗粒。丹莪妇康煎膏、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止痛化症胶囊、痛经宝颗粒均有多个中心的临床试验,以西药或者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时,痊愈率基本都能达到优于西药或安慰剂的治疗效果。对桂枝茯苓胶囊的研究文献数较多,样本量较充足,随机方法正确,分配隐藏充分,双盲合理,疗效评价的结果可信。可以进一步推广于临床应用之中。定坤丹、妇女痛经丸、田七痛经胶囊、调经活血胶囊、痛经宁颗粒均只有1篇RCT报告,样本量较小,RCT方法不完善,虽然与西药或安慰剂相比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可靠度和循证学证据不足。少腹逐瘀胶囊(丸)、艾附暖宫丸、痛经灵颗粒、元胡止痛片(滴丸、分散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软胶囊)、失笑散、痛经口服液、月泰贴脐片、舒尔经颗粒(胶囊)、八味痛经片、七制香附丸、醋制香附丸、痛经软膏、妇科调经胶囊(片、丸、颗粒)、温经丸、当归芍药颗粒均没有相关RCT报告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被纳入,很多中成药临床应用广泛,口碑极佳,但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结论1.改善疼痛症状和持续时间:桂枝茯苓胶囊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评分和持续时间,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止痛化症胶囊、痛经宝颗粒以痊愈率为结局指标,可认为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有较好的改善。定坤丹、妇女痛经丸、调经活血胶囊、痛经宁颗粒样本量较少,可靠度和循证学证据不足。2.降低复发率:田七痛经胶囊复发率低于布洛芬缓释胶囊组,但样本量较少可靠度和循证学证据不足。3.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伴随症状及安全性问题均缺乏相关循证依据。

高镇涛(koo chun to)[7](2019)在《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临床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2.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的频数及规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7项研究各项偏倚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随机序列的产生中,有16个研究(占28.07%)分别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投币法、抽签法,评定为“低风险”,其中有2个研究(占3.51%)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法,评定为“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中,录入文献均无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3个研究(占5.26%)提及盲法,但无详细叙述,其他研究都没有对实施者进行盲法,包括纳入患者,也没有使用测量人员盲法,评估“高风险”的实施和测量偏倚;只有1项(1.75%)纳入研究报告失踪或排除情况,失踪人数<20%,被评为“低风险”,其他研究未提及,因此无法作出判断;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如提早终止研究、特别的试验设计、欺骗行为等,评定为“风险未知”。总结以上,本研究纳入57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57个研究结局共5347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84,I2=0%),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总有效率[OR=4.61,95%CI(3.86,5.51,P<0.00001)]。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30个研究结局共2591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可接受(P=0.62,I2=0%),总有效率[OR=4.37,95%CI(3.43,5.57,P<0.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5个研究结局共2510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总有效率[OR=4.43,95%CI(3.38,5.82,P<0.0000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个研究结局共220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尚可接受(P<0.18,I2=44%),总有效率[OR=4.35,95%CI(1.97,9.61,P=0.0003)]。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7个研究结局共66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71,I2=0%),总有效率[OR=2.13,95%CI(1.52,2.98,P<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14个研究结局共138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65,I2=0%),总有效率[OR=3.12,95%CI(2.45,3.96,P<O.00001)]。2.中医证候分布:前4位频数高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44频次)、肾虚(22频次)、肾阳虚(16频次)、肾阴虚(8频次),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基本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在本文研究所得文献的261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方药中,共涉及药物有192种,总使用频次为3638味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的药物有138种,共出现358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51%;使用频次少于2的药物有54种,出现5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49%。出现25味次以上(包含25味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在文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仙灵脾、香附、续断、党参、女贞子、白术、柴胡、茯苓、墨旱莲、川芎、杜仲、丹参、黄芪、巴戟天、桑寄生、赤芍、甘草、肉苁蓉、牡丹皮、阿胶、紫石英、覆盆子、何首乌、紫河车、仙茅、泽兰、炙甘草、郁金、益母草、五灵脂。药物种类分析:所研究的文献中记述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192味中药,分别属于19个药物种类。分类规范,参照《中药学》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入选研究的文献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类别排名前7,频数高的类别是:补虚药(22.63%):常用的补气药有山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等,常用的补阳药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仙茅、鹿角霜等,常用的补阴药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麦冬、桑葚、黄精等。清热药(11.58%):常用的清热药有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黄芩、山栀子、黄柏等。止血药(11.58%):常用的止血药有五灵脂、艾叶、蒲黄、三七、仙鹤草、茜草根、炮姜、艾叶炭、苎麻根等。活血化瘀药(11.03%):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丹参、泽兰、郁金、益母草、红花、桃仁、川牛膝、牛膝、鸡血藤、延胡索等。理气药(7.37%):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木香、乌药、橘叶、川楝子等。解表药(5.79%):常用的解表药有柴胡、桂枝、升麻、荆芥、薄荷、紫苏梗、葛根等。安神药(5.26%):常用的安神药有紫石英、合欢皮、龙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前7种药物类别中占全部的累计比列高达75.26%。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利用SPSS 25.0软件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药物出现频数大于18次的48种药物建立数据库,共得出5个聚类方:C1方:鹿茸(鹿角片、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墨旱莲、仙灵脾、巴戟天、续断、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紫河车、五味子;C2方:山药、党参、黄芪、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茯苓;C3方:补骨脂、陈皮、泽兰、白术、五灵脂、白芍、仙茅、肉桂、紫石英、红花、当归、川芎;C4方:生地黄、龟板、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C5方:何首乌、桃仁、香附、桑寄生、枸杞子、阿胶、女贞子。结论:1.Meta 分析:(1)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皆优于西药治疗。(2)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3)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近20年的文献提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中医证候分布、病机治法与用药规律:(1)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2)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导,并兼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安神药。(4)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聚类出的5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的黄体功能不全:肝肾亏虚证,脾肾气虚证,肾虚、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证,肾虚血瘀证。

邓桂材[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对岭南罗氏妇科两代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证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分析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证候、用药规律,并比较罗氏妇科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在原发性痛经诊治上的异同,以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提炼总结岭南罗氏妇科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辨证思维和用药规律,以继承其学术思想,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与优势,并探索罗氏妇科在传承中的可能变化。方法:本研究借助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整理罗氏妇科第三代传承人罗颂平、张玉珍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朱玲、赵颖和廖慧慧五位教授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妇科门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医案,分为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发性痛经病人的一般信息和中医证候、处方用药等录入Excel表格中,再手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以上数据录入过程均经过两人核对,主要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门诊跟诊所得经验,对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诊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比较其异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病例727例,其中第三代传承人211例,第四代主要传承人516例,共计处方1525张,其中第三代传承人共计处方379张,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共计处方1146张。利用上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本研究共收集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病例727例,共计处方1525张。其中第三代传承人211例,共计处方379张,第四代主要传承人516例,共计处方1146张。1.纳入研究病例的基本信息: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中,最小的为12岁,最大的为35岁,两代传承人的患者均以18岁至30岁的女性为多,各自占据总体的70%以上。第三代传承人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33岁,第四代主要传承人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74岁。2.证候分布特点:第三代传承人辨证以气滞血瘀居首位,其次分别为肾虚血瘀和血瘀;第四代主要传承人辨证以虚寒最多,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可以看出,排名前三的证型中基本都提及血瘀,两代传承人认为血瘀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同时认为痛经由虚寒引起者甚多。3.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罗氏妇科传承人将原发性痛经分为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进行治疗,因此该研究也将处方分为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分析。3.1 药物使用的频数分析3.1.1 平时处方频数分析:第三代传承人平时处方257张,共用药物127种,用药频次最高的10位依次为香附(6.67%)、白芍(5.79%)、当归(5.27%)、茯苓(5.14%)、白术(4.46%)、丹参(4.10%)、黄芪(3.58%)、菟丝子(3.26%)、甘草(3.09%)、续断(3.03%)。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平时处方684张,共用药物172种,使用频次占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当归(5.89%)、白芍(5.19%)、党参(4.79%)、牡丹皮(4.15%)、吴茱萸(4.12%)、川芎(4.00%)、半夏(3.88%)、白术(3.64%)、麦冬(3.61%)、续断(3.54%)。3.1.2 经前处方频数分析:第三代传承人经前处方122张,共用药物83种,用药频次前10位分别为香附(8.10%)、丹参(7.42%)、延胡索(7.35%)、三七(6.66%)、赤芍(6.11%)、乌药(6.11%)、当归(5.98%)、益母草(5.36%)、桃仁(4.74%)、白芍(4.53%)。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经前处方462张,共用药物167种,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当归(6.48%)、延胡索(5.96%)、川芎(5.82%)、五灵脂(5.09%)、黄芪(3.75%)、乌药(3.69%)、香附(3.57%)、赤芍(3.50%)、肉桂(3.48%)、蒲黄(3.38%)。3.2 药物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3.2.1 四气分析:在四气方面,第三代传承人平时方和经前方都以温、平、寒居前三位,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的平时方和经前方四气分析结果与第三代传承人相似,亦以温、平、寒为主。无论平时和经前,两代传承人用药都以温性药居首位。3.2.2 五味分析:从五味分析,两代传承人用药均以辛、甘、苦味药为主,只是各有侧重,第三代传承人平时方以甘、辛、苦味药分别居于前三位,经前方以苦、辛、甘味药分居前三位,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平时方以甘、苦、辛味药依次位列前三,经前方以辛、苦、甘味药分列前三。由此可见,两代传承人平时均侧重于甘味药,经前均侧重于苦味和辛味药。3.2.3 归经分析: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的药物归经相同,平时方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归经均为肝、脾、肾,经前方药物归经居前三位的均是肝、脾、心。3.3 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本研究以能清楚简洁地展示药物使用规律为原则,两代传承人和两个阶段的处方规律分析将设置各自适宜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析第三代传承人用药规则,平时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35%(支持度个数90)和0.9,得出平时常使用的药物组合有:白芍、茯苓、当归;白术、当归、香附、茯苓;白术、白芍、茯苓、当归;白芍、茯苓、香附、当归;白术、当归、茯苓等。经前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65%(支持度个数79)和0.9,分析结果得出经前常使用的药物组合有:延胡索、三七、丹参;延胡索、三七、香附;赤芍、三七、香附;丹参、三七、香附;赤芍、丹参、三七、延胡索等。分析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用药规律,平时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35%(支持度个数240)和0.9,常用药物组合为:川芎、党参、当归;川芎、吴茱萸、当归;川芎、当归;半夏、麦冬、吴茱英、当归;半夏、麦冬、当归等。经前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40%(支持度个数185)和0.9,常用药物组合为:川芎、肉桂、当归;蒲黄、川芎、当归;延胡索、川芎、五灵脂、当归;川芎、五灵脂、当归;赤芍、当归等。从常用药物分析可知,第三代传承人在平时阶段注重调理气血水,经前则偏于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而第四代传承人在此基础上同时重视温养阳气,常常加用温阳散寒止痛之法。3.4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及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本研究将分析的关联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得出相关结果如下:(1)第三代传承人在平时阶段常用的药对为:菟丝子、牡丹皮;山药、香附;菟丝子、茯苓;菟丝子、党参等。经前阶段常用药对为:桃仁、葛根;鸡血藤、葛根;当归、葛根;桃仁、三七等。对于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平时阶段有18对,经前阶段有6对。经层次聚类得出新方组合平时阶段9首,经前阶段3首。(2)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在平时阶段常用的药对为:吴茱萸、菟丝子;麦冬、党参;麦冬、柴胡;麦冬、泽泻等。经前阶段常用药对为:蒲黄、白术;蒲黄、川芎;蒲黄、牡丹皮;肉桂、没药等。平时阶段常用药物核心组合8对,经前阶段10对。得出新方组合平时4首,经前5首。根据常用药对组合,可见两代传承人在平时阶段都辨证施治,并重视调理肝脾肾三脏,经前阶段则善用活血化瘀之法。结论:1.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根据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特点,分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治疗原发性痛经,注重辨证求因治本,平时重视肝脾肾三脏,经前通调气血治标,经过几个周期的整体调治,以达到治愈痛经的目的。2.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认为瘀血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善用活血化瘀止痛,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用药以平为期,临证时以调和气血为主,少用攻伐之品,随病情变化而调整用药。3.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对原发性痛经的辨证和用药特点相似,而后者比较重视阳气,往往在调和气血的基础上酌加温阳散寒之品。

梁颂婗[9](2009)在《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近五年有关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其中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为优化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将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类。2.将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辨证、治法、基本方的组成药物列成表格。3.计算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做成图表。4.统计出所采用的文献中不同中医治法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将使用频率按高低排列,对前12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列成表格,并对这12味中药的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痛经的常见中医证型为:①气滞血瘀证②寒凝血瘀证③肝郁气滞证④肝肾亏损证⑤气血虚弱证,分别为38.14%、38.14%、17.04%、3.20%、3.02%、3.06%。常用治法为:①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法②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法⑧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法④补益肝肾,养血止痛法⑤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法,分别为38.14%、38.14%、17.04%、3.20%、3.02%、3.06%。各证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2味药物主要有:①气滞血瘀:当归、川芎、元胡索、香附、白芍、乌药、五灵脂、甘草、红花、桃仁、枳壳、蒲黄;②寒凝血瘀:当归、川芎、香附、元胡索、白芍、甘草、蒲黄、五灵脂、吴茱萸、桂枝、肉桂、小茴香;③肝郁气滞:当归、香附、元胡索、五灵脂、蒲黄、柴胡、白芍、甘草、川楝子、茯苓、白术、郁金;④肝肾亏损: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元胡索、杜仲、肉桂、干姜、乌药、丹参、淫羊藿;⑤气血虚弱:川芎、当归、甘草、香附、元胡索、白术、小茴香、赤芍、茯苓、阿胶、熟地、丹参。结论:1、原发性痛经的主要中医证型为:①气滞血瘀证②寒凝血瘀证③肝郁气滞证④肝肾亏损证⑤气血虚弱证。2、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治法为:①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法②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法③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法④补益肝肾,养血止痛法⑤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法。3、主要证型的常用药物为:①气滞血瘀:当归、川芎、元胡索、香附、白芍、乌药、五灵脂、甘草、红花、桃仁、枳壳、蒲黄;②寒凝血瘀:当归、川芎、香附、元胡索、白芍、甘草、蒲黄、五灵脂、吴茱萸、桂枝、肉桂、小茴香;③肝郁气滞:当归、香附、元胡索、五灵脂、蒲黄、柴胡、白芍、甘草、川楝子、茯苓、白术、郁金;④肝肾亏损: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元胡索、杜仲、肉桂、干姜、乌药、丹参、淫羊藿;⑤气血虚弱:川芎、当归、甘草、香附、元胡索、白术、小茴香、赤芍、茯苓、阿胶、熟地、丹参。

张继红[10](2000)在《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二、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原发性痛经与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中医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痛经的来源、概念
2 痛经的病因病机、影响因素
3 辨证分型、治疗原则
4 临床治疗方法
    4.1辨证治疗
        4.1.1内科疗法
        4.1.2中医外治法
        4.1.2.1药袋热敷小腹法和贴穴法
        4.1.2.2针刺疗法和针灸推拿并用
5 中医综合治疗
6 结语

(3)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治疗痛经的概况
        1.1.1 辨别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1.1.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1.1.3 脑造影及基因学研究
        1.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治疗痛经的概况
        1.2.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2 痛经的中医辨证
        1.2.3 痛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
        1.2.4 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1.3 穴位贴敷的应用概况
        1.3.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1.3.2 穴位贴敷的源流
        1.3.3 近代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1.3.4 穴位贴敷中取穴对疗效的影响
        1.3.5 穴位贴敷中用药对疗效的影响
        1.3.6 作用机理
        1.3.7 穴位敷贴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和处理
    2.6 治疗分组
        2.6.1 样本量
        2.6.2 分组设置
        2.6.3 随机方法
    2.7 治疗方法
        2.7.1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组(试验组)
        2.7.2 穴位贴敷治疗组(第一对照组)
        2.7.3 中药颗粒治疗组(第二对照组)
    2.8 贴敷禁忌
    2.9 疗效评价
        2.9.1 主要评价指标
        2.9.2 次要评价指标
    2.10 评价时点
    2.11 安全性评价
    2.12 不良事件处理
        2.12.1 不良事件应对方法
        2.12.2 不良事件记录
    2.13 知情同意
    2.1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资料状况
    3.2 安全性评价
    3.3 三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比较
    3.4 三组患者每次行经评分
    3.5 产生疗效时间
    3.6 三组不同时间疗效情况
        3.6.1 治疗三个月疗效程度
        3.6.2 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疗效程度
    3.7 三组痛经程度比较
    3.8 三组痛经持续时间比较
    3.9 三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3.10 三组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3.11 三组疼痛评级指数(PRI)比较
    3.12 三组视觉疼痛程度评分情况
    3.13 治疗前后痛经相关症状评分
        3.13.1 三组小腹冷痛评分比较
        3.13.2 三组月经血量评分比较
        3.13.3 三组行经状况评分比较
        3.13.4 三组月经色质评分比较
        3.13.5 三组舌苔形色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评价指标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不良反应
    4.4 经痛的危险因子
    4.5 选用方法及依据
        4.5.1 穴位贴敷疗法
        4.5.2 选用穴位
        4.5.3 穴位贴敷的用药
        4.5.4 中药颗粒配方
    4.6 病人依从性
    4.7 预防及补救措施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存在问题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研究
    1 文献研究概述
        1.1 彝族文化及彝医药
        1.1.1 彝族文化
        1.1.2 彝医药
        1.1.2.1 彝族医药史
        1.1.2.2 彝医药基础理论
        1.1.2.3 彝族医药的临床应用
        1.2 中医文化及中医药
        1.2.1 中医文化
        1.2.2 中医艾草灸
        1.2.2.1 艾草灸的作用机制
        1.2.2.2 艾草灸的临床应用
    2.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检索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数据规范化及数据库的建立
        2.2 研究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情况
        2.2.2 文献年代分布特点
        2.2.3 文献来源特点
        2.2.4 火草灸文献研究结果
        2.2.4.1 数据库文献
        2.2.4.2 馆藏文献
        2.2.5 灸法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研究结果
        2.2.5.1 文献时间分布特点
        2.2.5.2 文献类型分布特点
        2.2.5.3 腧穴频次统计
        2.2.5.4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类型的统计
        2.2.5.5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方法统计
    3.结论
    4.讨论
        4.1 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
        4.2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
        4.3 文献研究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
        2.3.1 设盲方法
        2.3.2 揭盲方法
        2.4 干预措施
        2.4.1 试验组(彝医火草灸组)
        2.4.2 对照组(中医艾草灸组)
        2.4.3 操作步骤
        2.4.4 意外情况处理
        2.4.5 疗程及观察周期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性指标
        2.5.2 疗效性指标
        2.5.3 临床疗效评价
        2.5.3.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2.5.3.2 次要疗效指标
        2.5.3.3 评价时点
        2.5.4 安全性评价
        2.5.5 依从性评价
        2.5.6 受试者权益保护
        2.5.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6 伦理学原则
        2.6.1 伦理审查
        2.6.2 受益与风险
        2.7 统计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结果
        3.2.1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
        3.3 疗效结果评价
        3.3.1 主要指标(临床疗效评价)
        3.3.2 次要指标
        3.3.2.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PSQI量表评分比较
        3.3.2.2 两组治疗前后床垫式睡眠监测评分比较
        3.3.2.3 两组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
        3.3.2.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3.4 依从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相关性分析
    4.小结
    5.讨论
        5.1 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5.1.1 中医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5.1.1.1 病名晰源
        5.1.1.2 病因病机
        5.1.1.3 治疗概要
        5.1.2 彝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5.1.3 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5.1.3.1 中枢神经机制
        5.1.3.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5.1.3.3 褪黑素及其受体作用紊乱
        5.1.3.4 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5.1.3.5 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5.2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理论依据
        5.3 对火草灸的认识
        5.4 本研究临床方案设计依据
        5.4.1 对照组设置依据
        5.4.2 选穴依据
        5.4.3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5.4.3.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
        5.4.3.2 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睡眠监测
        5.4.3.3 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5.4.3.4 生命质量测量表SF-36
    6.研究结果讨论
        6.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6.2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分析
        6.2.1 对PSQI总分及六项睡眠因子的影响
        6.2.2 对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
        6.2.3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7.研究创新点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1.文献研究结果表明
    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综述
    灸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简述彝医与原发性失眠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3:研究照片

(6)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 原发性痛经的疾病概况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系统评价
    一、确定临床问题
        1. 临床问题调查基本情况
        2. 调查结果
        3. 汇总并确定临床问题
    二、文献研究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2. 筛选临床常用中成药
        3. 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
        4.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5. 文献检索方法
        6. 文献筛选流程
        7. 文献资料提取方法
        8. 结果综合方法
        9. 文献及证据质量评价标准
    三、常用中成药调查及文献筛选概况
        1. 筛选临床常用中成药
        2. 文献纳入概况
    四、系统评价结果
        1. 丹莪妇康煎膏
        2. 定坤丹
        3. 妇女痛经丸
        4. 桂枝茯苓胶囊/丸
        5. 散结镇痛胶囊
        6. 田七痛经胶囊
        7. 调经活血胶囊
        8. 痛经宝颗粒
        9. 痛经宁颗粒
        10. 止痛化症胶囊
    五、结论
结语
    一、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系统评价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1. 原始文献方法学较差
        2. 中医辨证缺失
        3. 中成药剂型研究不足
        4. 结局指标选择较局限
        5. 文献类型选择较局限
        6. 中成药间的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成药产品信息
附录2 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7)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1.2 黄体功能不全在中医学范畴的认识
    1.3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评价结果
    2.6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的来源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数据的规范化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meta分析
    4.2 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及用药的分析与讨论
    4.3 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基于数据挖掘对岭南罗氏妇科两代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证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西医对痛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一、古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三、中医治疗概述
    第二节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三、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概述
    第三节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
        一、流派起源
        二、学术特点
        三、岭南罗氏妇科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治经验
    第四节 数据挖掘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第二章 罗氏妇科流派研究原发性痛经的证治规律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诊断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纳入研究病例的一般情况
        二、证候分布特点
        三、临床处方用药规律挖掘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第二节 罗氏妇科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学术思想及辨证用药特点
    第三节 两代罗氏妇科传承人对原发性痛经诊治经验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研究
    1.中医病因病机
    2.西医病因病理
    3.治疗原则
    4.治疗方法
        4.1 中医治疗方法
        4.2 西医治疗方法
中篇 研究目的、方法与结果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实验步骤
    3.研究结果
        3.1 常见中医证型
        3.2 常用治法
        3.3 常见证型的高频用药
        3.3.1 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常用中药
        3.3.2 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常用中药
        3.3.3 治疗肝郁气滞型原发性痛经的常用中药
        3.3.4 治疗肝肾亏损型原发性痛经的常用中药
        3.3.5 治疗气血虚弱型原发性痛经的常用中药
下篇 分析与讨论
    1.主要中医证型及治法的讨论
    2.主要中医证型的常用药物讨论
        2.1 气滞血瘀证
        2.2 寒凝血瘀证
        2.3 肝郁气滞证
        2.4 肝肾亏损证
        2.5 气血虚弱证
    3.高频药物分类讨论
    4.高频药物归经讨论
    5.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药物
    1.3 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
    1.4 观察与分级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四、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D]. 王婉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中医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J]. 何黎,胡远樟,温川飙. 中医临床研究, 2019(36)
  • [3]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秋平(Wong Chaup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4]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阮文海(NGUY(?)N V(?)N H(?)I).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浅谈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A]. 段艳丽,张帆. 第4次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年会、第4次贵州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6]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李鸿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高镇涛(koo chun to).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数据挖掘对岭南罗氏妇科两代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证治规律的研究[D]. 邓桂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治文献研究[D]. 梁颂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J]. 张继红. 医学文选, 2000(S1)

标签:;  ;  ;  ;  ;  

四物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