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惊艳2002

诺基亚惊艳2002

一、NOKIA惊艳2002(论文文献综述)

喻世民[1](2020)在《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地图作为万物互联中最为重要的互联网服务越发变得不可或缺,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已突破11亿大关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注重移动端的产品研发,而这些移动端的产品在连接线上和线下服务时都会用到地图服务,这就导致了 PC互联网时代的设计的互联网地图难以满足众多互联网产品的地图需求,互联网行业迫切需要一款能够支持更多互联网产品需求的互联网地图,这使得互联网地图需要开始从工具类型的地图产品设计转变为平台型产品,以便能利用平台的力量去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本次研究将以互联网地图平台为研究内容,将工程管理所学内容与实际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点:(1)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互联网地图平台由最初仅能为使用者提供地图导航服务的工具类产品,逐步完善成为了向使用者提供地图导航服务及衍生服务的综合地图信息平台产品。(2)将天地图平台和高德地图平台在产品定位、重要伙伴、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和用户群体分类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用平台画布的方式对高德地图进行详细分析来研究互联网地图平台的特点,最后研究得出互联网地图平台是伴随着用户需求侧重点的不同而以不同核心资源发展起来,并在生产者、渠道与接入控制、价值、渠道与过滤器、消费者、平台工具和付、货币、获取这八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来进行平台建设。(3)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设计互联网地图平台需要在产品设计上注意以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定位,并发现平台的目标用户,同时需要深挖用户需求,并为用户提供易操作的核心资源,同时联手平台的重要伙伴来进行平台设计,最后还需要为平台留下发展的空间以便满足从未考虑的用户需求。并从平台核心交互的平台参与者、价值单元和过滤器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互联网地图平台的主要设计内容,(4)根据对其他平台的设计借鉴提出后以无缝进入和角色转换的网络效应设计、建立用户归属感来为互联网地图平台提供创新思路。本次研究虽然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研究了互联网地图逐渐从工具转变为平台的过程,并以对比分析和平台画布的分析方法发现了互联网地图平台的设计特点,从而为新的互联网地图平台提出了设计要点与设计内容,但在设计互联网地图平台的产品架构、产品功能等详细设计内容、设计时需要可能遇见的设计问题等方面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同时由于国内互联网地图平台已经呈现由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主导的两强格局,但随着5G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互联网地图平台将会出现新的发展机遇,这将为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平台化研究提供更多深入研究的空间。

白枢尊[2](2018)在《手机广告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概念隐喻专注于对文字模态的研究,而多模态隐喻是建立在概念隐喻基础上,对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的研究。同时,为吸引观众眼球,手机平面广告和视频广告中,运用了大量多模态隐喻。本文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为基础,在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下,讨论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过程。并对搜集到的100例包含多模态隐喻的手机平面和视频广告进行研究,选取其中的30例进行定性研究,对其隐喻意义进行探讨,试图找到多模态隐喻视角下手机广告的特点。首先,本文结合多模态隐喻理论和视觉语法对手机广告中的隐喻意义建构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再现意义方面,叙事再现下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的替代来实现的。概念再现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分别通过参与者在图像上位置的对称并置,部分与整体的融合以及识别等关系实现多模态隐喻的构建。这些方式构建的多模态隐喻使手机广告引人无限遐想。(2)互动意义方面,手机广告中构建的隐喻主要是概念性的,隐喻的构建基于图像-观察者和拍摄位置关系,得出“图像-读者关系是拍摄位置”的隐喻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关系是拍摄距离”、“参与是水平拍摄角度”以及“权利关系是垂直角度”等概念隐喻。在手机广告中,手机与观察者可以是多种空间关系,例如:二者时而是平等关系,时而是权利关系。(3)构图意义方面,根据空间位置和信息价值关系构建出“信息价值是空间位置”的隐喻系统。包括“已知信息是左/未知信息是右”、“理想信息是上/真实信息是下”、“重要是中心/非重要是边缘”等概念隐喻。手机作为被推销对象,可作为未知信息置于广告右方,作为真实信息位于下方,作为重要信息出现在广告中心,用以宣传手机独特的功能及特色。其次,本研究得出多模态隐喻视角下手机广告具有以下特点:1、创新性。手机广告将不可能融合的两个事物通过多模态隐喻融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出奇意料的效果。2、易接近性。手机广告中通过空间角度来构建隐喻能够使拉近手机产品与观众的距离。3、人格特点。通过人物与产品并置构建的多模态隐喻,能够赋予手机人格的特点,例如:赋予手机清纯或者有活力的人格。4、叙事性。通过过程替代构建出的多模态隐喻可以使手机广告具有情节感和故事性,引人入胜。5、传递性。多模态隐喻建构时受文化差异影响并且能够将文化的差异性传递给观众。综上所述,本文有效结合了系统功能视角和认知视角,在视觉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了手机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并得到了多模态隐喻下手机广告的特点。这些特点帮助建立了产品与观众的直接联系,突显出手机产品的特点,从而达到宣传的作用。

李淼[3](2016)在《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众多竞争要素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求企业重组内部与外部关系,重建新的产业价值链和竞争格局,从传统以单独产品为核心的模式逐步转向基于产品与服务的集成系统设计,来适应外部竞争要素的变化,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产品生态系统(Product Ecosystem),正是为适应制造企业由产品向复杂产品体系战略竞争转移的新范式。产品生态系统是一种以系统集成产品、服务及其组合的方式,可持续满足用户在一系列相关体验活动的需求,众多相关利益方互利共生的系统。产品生态系统的优势在于跨边界整合产品与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多个相关利益方和谐共生,增加用户体验水平,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然而,目前有关的产品生态系统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模式与框架的讨论,缺乏系统的设计技术与方法指导工业企业向产品生态系统转型。围绕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首先定义了相关概念,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并给出了支撑框架的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为企业向产品生态系统转型提供支持。(2)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提出了系统运营者识别与整合相关利益方价值的流程与方法。通过角色互动模型识别用户、组织、系统与环境等相关利益方,构建价值识别矩阵识别这些相关利益方的生态系统价值,包含经济、心理、社会与生态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价值网络可持续的满足用户价值。(3)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提出了用户体验活动树和活动周期模型,系统导出用户对产品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提出了基于用户与专家综合分析方法,避免需求重要度决策过程的主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关键的产品生态系统需求。(4)模糊条件下的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提出了体验服务蓝图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构建了用户体验层次(可用性、情感与认知体验)及其与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性的映射,为用户体验的模糊表达建立基础。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活动的模糊Petri推理方法,来量化评估模糊条件下用户体验的水平。(5)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的产品生态系统迭代进化策略和流程,包括设计元素特征的剪裁、替换、拼接与变异策略。建立了设计元素特征矛盾矩阵解决进化中的矛盾冲突问题,帮助产生创新解,避免设计的折衷妥协。提出了基于模糊最大生成树和Vague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的产品设计元素特征划分与优选技术,利于结构重组与知识更新维护。本文通过冰箱生态系统和医疗设备生态系统,验证了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实施,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增强用户体验,系统内相关利益方互利共生,增加系统竞争优势。本研究为企业向产品生态系统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臧江嫚[4](2015)在《产品族群设计规划研究 ——以诺基亚Lumia系列产品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企业竞争的核心与焦点已经集中于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就是如何拉拢用户并让用户留存。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商品产出已成为同行业的生产竞争模式。这其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规划与产品对外的形象价值。产品规划是企业价值有效传播、品牌获取用户认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在设计方法研究领域,针对产品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探索和理论系统构建上,对具体的规划方式的应用,尤其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产品族群的规划探索相对较少。本论文以设计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以及结合最有代表性的移动设备行业经典案例,从产品规划体系和产品族群规划出发,深入探索产品规划的本质、规划过程中对产品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产品族群基于规划工作而达到的族群形象特点,并对产品族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探究。本文中案例研究对象诺基亚和诺基亚Lumia,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族群、产品线两层;主要分析诺基亚基于怎样的规划导向决定了产品线的组合战略,形成了怎样的产品基因及产品基因与变因对Lumia产品族群产生做了怎样的铺垫;以及根据现有产品族群规划特征,提炼Lumia的产品基因与变因,去验证上一步对诺基亚基因的沿用及对变因的战略性选择。研究结论第一点是分析诺基亚占产品规划战略上的经验与趋势,总结其规划基因,剖析其变因,论证诺基亚产品规划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结论第二点,首先对Lumia族群规划进行分解,提取规划因素划定基因与变因,根据基因与变因匹配出Lumia族群的形成特点,并根据基因的遗传性和变因的战略性对Lumia产品族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浅层的分析。因为各个关键环节中存在很多可变因素,所以此框架的严谨性有一定缺失,但是不影响整体框架的正确性。最后对论文所提出的产品族群规划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加以验证和评估。

蒲文婷,张冲,白骐鸣,黄乙品,快乐猪头,绵阳同学,谜之水,夜空守望熊,匿名,移动信息图库[5](2014)在《巨人倒下 标签背后的情怀》文中指出近日,Lumia正式取代Nokia成为新的品牌名,Windows Phone品牌的Lumia手机也将从Nokia Lumia改为Microsoft Lumia。其实从微软(Microsoft)收购诺基亚(Nokia)开始,就意味着诺基亚这个品牌终有一天会和我们说再见,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那么快。毫不矫情地说,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部诺基亚,时代烙印在这位巨人身上的标签还历历在目,一个标签即是一场情怀。关于诺基亚的标签,你想到的是哪些词?

丁东平[6](2014)在《诺基亚产品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基亚作为芬兰的一家手机制造厂商,曾经是手机行业的绝对霸主,提到手机人们就会想到诺基亚。全世界销量第一的位置保持了14年,巅峰时竟高达40%市场占有率。然而就在最近的这几年的时间里,这个响亮名字却持续走下坡路,市场占有率一路下滑,不仅丢掉了手机销售的桂冠,而且迟迟看不到希望。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仅剩下1.6%。诺基亚产品市场占有率急剧的下滑有着很多市场因素。例如苹手机的兴起并迅速风靡全世界。还有安卓系统被大多数智能手机品牌所接受,并逐渐主导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时还有消费群体对手机的本身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从关注其本身的基本功能转移到关注解决方案上。这些是诺基亚所承受的市场因素。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诺基亚本身的产品竞争策略也没有适应这些变化是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本文将详细分析诺基亚近年产品的各个竞争因素,例如操作系统、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产品特色等。然后利用SWOT方法分析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不足与优势。依据竞争理论为诺基亚制定了今后的产品竞争策略。

万华[7](2012)在《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我国电子企业的启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对外开放,国内广大的企业直接面临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国内的企业只有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核心竞争力一直就是国内众多企业家关心的话题。美国的苹果公司自20世纪末以来,凭借精心构建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一系列革命性的电子产品,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建立起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苹果公司的实例,生动有力地揭示了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本着“见贤思齐,学习先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对苹果公司发展历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对国内电子企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同时,结合国内有代表性的电子企业华为、联想、富士康,阐述苹果公司的经验在他们身上的成功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内其他的电子企业,也应该借鉴和吸收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从企业的角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林佳梁[8](2008)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追求已逐渐由功能性价值转向形象性价值,希望自己的购买的产品能充分体现自我概念。如有的产品表征使用者具有成熟、稳重的特点;有的产品则表明其使用者具有年轻、富有朝气的形象。但是,消费者对于产品造型风格方面的偏好,如何才能测评?对于这方而的实证研究具有新颖件和挑战性。本研究基于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论,以人学生作为目标群体,以NOKIA手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测评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理论贡献上,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偏好造型风格与其臼我概念一致性程度高的手机,而在自我概念一致性的影响方面,大学生的理想自我概念起着主要作用,而其真实自我概念的影响则不显着;本研究在产品造型风格层面引入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论,扩展了自我概念一致性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丰富了产品造型风格研究的理论。实践贡献上,本研究编制了人学生自我概念及手机造型风格测试问卷:发掘相对于人学群体而言,NOKIA.手机造型风格的优劣势维度:并基于感性工学得出手机造型特征与人学生意象认知的对应关系。根据本研究的成果,只要获知人学生的理想自我概念,使可推知其偏好何种造型风格的手机,并通过感性工学得到符合这种造型风格的手机造型特征。这种研究方法对企业进行消费者导向的新产品造型设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俊[9](2008)在《手机设计识别研究 ——以Nokia和Moto为例》文中提出毋庸置疑,品牌已成为国际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则缺乏品牌赖以形成的宏观环境、缺乏明晰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价值认知、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通过建立完整的设计识别(Design Identity,简称DI)系统,有助于完善企业品牌体系,提升品牌价值及其认知。设计识别以品牌识别为目标,以产品识别(PI)为核心,通过视觉识别(VI)增添丰富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和情感满足的品牌理念(MI)。随着手机产业在中国的兴起,手机设计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参与高附加值竞争的重要瓶颈。手机的设计识别则理所应当地成为手机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本文运用了系统论、类型学和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将手机视为一个运作系统,选取Nokia和Moto两大手机知名品牌,围绕产品识别、视觉识别、理念识别展开,探讨品牌理念与设计识别系统控制之间的关系。由于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制造型企业品牌建构的实践应用层面,品牌形象和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产品实体层面上。因此,本文以产品识别为切入点,对2001年至2007年Nokia和Moto各款手机造型进行全面直观的对比分析,研究手机造型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分别提取出Nokia和Moto各自呈现出的阶段性产品特征,也就是该品牌的产品识别。研究发现,无论是Moto的“结构化”产品识别还是Nokia的“特征性”产品识别,都是在维持产品识别同一性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所进行的多样性诠释。与此同时,对各品牌手机广告进行分析,发现其视觉识别的同一性和广告诉求与表现的多样性。进而透过其各自建立的产品识别和视觉识别探寻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品牌策略和管理理念。结果表明,产品识别和视觉识别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最终归属为理念识别的规范性和持续性,理念识别贯穿于产品识别和视觉识别的演绎变化的始终。有效的设计识别系统,能够更好地确保具有品牌共性和延续性的设计要素导入新产品的开发流程中,更好地塑造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价值。因此,设计识别作为品牌战略的要端呈现出不可替代性,更是中国制造业由自主技术创新迈向自主品牌创新的必由之路。

王昊为[10](2008)在《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心理评价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智能手机为研究对象,定位大学生目标人群,以消费者满意度、心理评价以及可持续设计为理论基础,调查并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力求探索高校环境下的智能手机开发模式。可持续设计理论的导入,将使本研究不仅仅限于对造型或者简单功能的设计,而是期望通过设计,形成系列化的产品、服务或者是理论,帮助用户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低消耗)获得优质的生活(高品质)。智能手机是多元化信息时代的一个理想的信息和服务载体,目前在高校中具有相当的保有量。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消费主体,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品牌认识能力,渴望变化和个性,对新产品充满较强的探索欲望。对该人群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内在需求,对智能手机的研发定位和市场销售将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上,主要根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User Centered Design),建立有效的人物角色——Personas,在产品功能概念确立和外形风格设计方面予以指导。人物角色的确定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从性质上,可以相互补充。前期采用定性的深度访谈法,多方位把握目标消费群的生活方式,个性特征,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也可以了解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和创新点。而后采用原创性的消费心理问卷法进行产品的市场分析与定位,运用语义差异分析法——SD(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对用户自我概念和手机造型风格进行评估;运用CSI(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调查问卷考察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情况以及态度指数。最后根据作者所实习公司针对手机产品所做的消费者细分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有鲜明特征的大学生人物角色。根据所得出的人物角色模型,以及收集的消费者态度数据,全方位把握高校潜在智能手机消费市场的真实状况(消费动机、消费习惯、价值趋向等),并从中挖掘新的功能和价值需求,遵循可持续设计的准则,完成智能手机的功能服务设计提案。

二、NOKIA惊艳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KIA惊艳2002(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电子地图与互联网地图
    2.2. 平台模式
        2.2.1. 平台模式的定义
        2.2.2. 平台模式的关键——网络效应
        2.2.3. 平台模式的构建单元——双边市场
    2.3. 平台型产品
        2.3.1. 平台型产品的定义
        2.3.2. 平台型产品的核心交互
    2.4. 对比分析法
    2.5. 平台画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过程
    3.1. 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兴起
    3.2. 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
        3.2.1. 国外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过程
        3.2.2. 国内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地图平台产品设计分析
    4.1. 互联网地图平台要素对比分析过程
    4.2. 平台画布分析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地图平台产品的设计与实现
    5.1. 产品设计要点
    5.2. 产品设计内容
    5.3. 产品创新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绪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手机广告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Multimodal Metaphor
        2.1.1 Previous Studi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broad
        2.1.2 Previous Studi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China
    2.2 Previous studies of Advertising
        2.2.1 Linguistic Studies of Advertisements
        2.2.2 Multimodal View of the Studies on Advertisements
        2.2.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llphone Advertisement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ultimodal Metaphor
        3.1.1 Defini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3.1.2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3.2 Kress & Van Leeuwen’s Visual Grammar
        3.2.1 Representative Meaning
        3.2.2 Interactive Meaning
        3.2.3 Compositional Meaning
Chapter Four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Cellphone Advertisements
    4.1 Metaphorical Potential of Representative Meaning
        4.1.1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 and Metaphor Construction
        4.1.1.1 Replacement of Participant
        4.1.1.2 Replacement of Process
        4.1.1.3 Replacement of Circumstance
        4.1.2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and Metaphor Construction
        4.1.2.1 Classificational Process
        4.1.2.2 Analytical Process
        4.1.2.3 Symbolic Process
    4.2 Metaphorical Potential of Interactive Meaning
        4.2.1 Size of Frame and Social Distance
        4.2.2 Involvement and Horizontal Angle
        4.2.3 Power and Vertical Angle
    4.3 Metaphorical Potential of Compositional Meaning
        4.3.1 Information of Left and Right
        4.3.2 Information Value of Top and Bottom
        4.3.3 Information Value of Center and Margin
Chapter Five Features of Cellphone Advertisements Reflected by Multimodal Metaphors
    5.1 Creativity
    5.2 Accessibility
    5.3 Personality
    5.4 Narrativity
    5.5 Transferabilit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转型需求
        1.2.1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的转型
        1.2.2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问题分析
        1.2.3 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
    1.4 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产品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2.2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2.2.1 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研究现状
        2.2.2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
        2.2.3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技术
        2.2.4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2.2.5 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技术
    2.3 研究现状与工业需求的差距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结构
    3.1 引言
    3.2 概念定义
        3.2.1 价值网络体系结构
        3.2.2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
        3.2.3 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3.3 面向用户体验产品生态系统设计分析
        3.3.1 与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的关系
        3.3.2 与产品设计的对比分析
    3.4 面向用户体验产品生态系统设计框架与流程
        3.4.1 总体设计框架
        3.4.2 总体设计流程
    3.5 框架的可行性及先进性分析
        3.5.1 可行性分析
        3.5.2 先进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
    4.1 引言
    4.2 价值网络特点分析
    4.3 面向用户体验产品生态系统的价值网络构建总体流程
    4.4 产品生态系统角色分类及相关利益方识别
    4.5 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的价值识别
        4.5.0 相关利益方价值内容对比分析
        4.5.1 相关利益方价值识别工具
        4.5.2 相关利益方价值识别流程
    4.6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设计
        4.6.1 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价值关联识别
        4.6.2 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价值流识别
        4.6.3 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建模
    4.7 示范案例
        4.7.1 冰箱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识别
        4.7.2 识别冰箱产品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的价值
        4.7.3 冰箱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建模
    4.8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技术
    5.1 引言
    5.2 产品生态系统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特点分析
    5.3 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流程
    5.4 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
        5.4.1 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流程
        5.4.2 基于用户体验活动树和活动周期的需求识别
        5.4.3 产品与服务需求的结构化表达
    5.5 需求重要度识别
        5.5.1 需求的用户与专家综合评估流程
        5.5.2 基于模糊Kano与 Vague的需求用户评估
        5.5.3 需求的专家多目标Vague群决策评估
        5.5.4 需求的综合评估
    5.6 示范案例
        5.6.1 冰箱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
        5.6.2 冰箱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重要度评估
    5.7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方法
    6.1 引言
    6.2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特点分析
    6.3 产品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流程
    6.4 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
        6.4.1 用户体验服务蓝图
        6.4.2 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性分类
    6.5 模糊条件下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6.5.1 用户体验层次及其与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性的映射
        6.5.2 用户体验模糊表达
        6.5.3 模糊用户体验建模与推理
        6.5.4 用户体验综合评估与改善
    6.6 示范案例
        6.6.1 冰箱生态系统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
        6.6.2 冰箱生态系统的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6.7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技术
    7.1 引言
    7.2 产品生态系统进化总体流程
    7.3 缺陷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征的识别
        7.3.1 产品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
        7.3.2 用户体验与缺陷设计元素特征的关联
    7.4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
        7.4.1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总体流程
        7.4.2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特征进化策略与步骤
        7.4.3 产品/服务设计元素特征进化的矛盾解决
    7.5 产品与服务设计元素组合重组与方案优选
        7.5.1 基于模糊最大生成树的设计元素组合重组
        7.5.2 基于Vague TOPSIS的设计元素组合方案优选
    7.6 示范案例
        7.6.1 冰箱生态系统门体的缺陷设计元素特征识别
        7.6.2 冰箱生态系统门体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
        7.6.3 冰箱生态系统门体设计元素组合重组划分与方案优选
    7.7 技术的先进性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用户体验的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8.1 背景
    8.2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价值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8.2.1 相关利益方识别
        8.2.2 价值识别
        8.2.3 价值网络建模
    8.3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用户价值向产品和服务需求转化
        8.3.1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导出
        8.3.2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需求重要度评估
    8.4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8.4.1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特征
        8.4.2 模糊条件下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用户体验建模与评估
    8.5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的进化
        8.5.1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缺陷设计元素特征识别
        8.5.2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设计元素特征的进化
        8.5.3 医疗设备生态系统设计元素组合重组划分与方案优选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1.1 内容总结
        9.1.2 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9.2.1 不足之处
        9.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设计元素矛盾冲突解决矩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产品族群设计规划研究 ——以诺基亚Lumia系列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产品与产品规划关系
        1.1.2 产品规划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1.3 产品规划中的产品族群规划行业研究
        1.1.4 研究意义
    1.2 课题来源与目标
        1.2.1 课题来源
        1.2.2 课题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分析方法介绍
        1.3.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论述
    2.1 产品分层和产品族群概念提取
        2.1.1 产品概念
        2.1.2 产品分层
        2.1.3 产品层次关系
        2.1.4 产品族群概念研究
    2.2 产品规划及产品族群规划
        2.2.1 产品规划目的
        2.2.2 产品规划功能
        2.2.3 产品规划过程中的要素分析
        2.2.4 基于产品规划的产品族群规划过程提炼
        2.2.5 产品族群规划工作阻碍因素
    2.3 产品族群规划中的研究方法应用
        2.3.1 PEST分析方法应用
        2.3.2 SWOT分析方法应用
        2.3.3 波特五力分析方法应用
        2.3.4 3种分析方法的差异及综合作用
    2.4 产品族群规划过程中的基因与变因分析
        2.4.1 产品可沿用基因分析提炼
        2.4.2 影响产品发展的变因分析
        2.4.3 因素作用的评价方法
    2.5 小结——框架建构
第3章 诺基亚产品线规划与产品基因提取
    3.1 诺基亚战略转型
    3.2 诺基亚产品群特点分析
        3.2.1 诺基亚产品形象特点
        3.2.2 诺基亚产品广告特点
        3.2.3 诺基亚产品定位特点
        3.2.4 诺基亚产品交互系统的迭代
    3.3 诺基亚产品线规划因素提取
        3.3.1 诺基亚产品PEST分析
        3.3.2 诺基亚的SWOT分析
        3.3.3 诺基亚产品五力分析
        3.3.4 诺基亚产品规划因素提取
    3.4 诺基亚产品规划因素评估
        3.4.1 诺基亚产品规划基因—延续性
        3.4.2 诺基亚产品规划变因—战略性
    3.5 诺基亚产品规划经验与教训
        3.5.1 诺基亚产品规划教训
        3.5.2 诺基亚产品规划趋势
第4章 诺基亚Lumia族群设计规划研究
    4.1 基于诺基亚基因的Lumia族群问世
    4.2 Lumia产品族群规划因素分析
        4.2.1 Lumia产品族群PEST分析
        4.2.2 Lumia产品族群SWOT分析
        4.2.3 Lumia产品族群五力分析
    4.3 Lumia产品族群规划因素提取与评估
        4.3.1 Lumia产品族群基因提取
        4.3.2 Lumia产品族群基因评估
        4.3.3 Lumia产品族群变因提取
        4.3.4 Lumia产品族群变因评估
    4.4 基于基因与变因的Lumia产品族群特点形成
        4.4.1 Lumia产品族群造型特点生成
        4.4.2 Lumia产品族群操作系统特色
        4.4.3 Lumia产品族群广告特点
        4.4.4 Lumia产品族群功能定位特点
        4.4.5 Lumia产品族群消费人群特点
第5章 Lumia族群规划趋势研究
    5.1 产品族群设计规划的价值
    5.2 Lumia族群设计规划发展趋势
    5.3 总结
        5.3.1 研究总结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诺基亚产品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战略管理学派
        2.1.3 企业战略层次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竞争战略管理学派
        2.2.2 竞争战略的三大类型
    2.3 SWOT分析
    2.4 卡诺理论介绍
    2.5 智能手机介绍
    2.6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介绍
        2.6.1 Symbian操作系统介绍
        2.6.2 Android操作系统介绍
        2.6.3 iOS手机系统介绍
        2.6.4 Windows手机系统介绍
第三章 市场因素分析
    3.1 市场规模分析
    3.2 市场份额分析
    3.3 市场动向分析
    3.4 产业成熟度分析
第四章 诺基亚产品竞争要素分析
    4.1 诺基亚公司介绍
        4.1.1 公司历史介绍
        4.1.2 诺基亚产品介绍
    4.2 操作系统分析
        4.2.1 UI界面对比
        4.2.2 后台任务对比
        4.2.3 应用对比
        4.2.4 流畅性对比
        4.2.5 快捷操作对比
    4.3 产品质量分析
        4.3.1 质量因素分析
        4.3.2 诺基亚产品质量分析
    4.4 产品特色分析
        4.4.1 大屏幕特色分析
        4.4.2 多核特色分析
        4.4.3 超薄特色分析
        4.4.4 窄边框特色分析
    4.5 产品技术分析
        4.5.1 旗舰机技术分析
        4.5.2 2013年5大手机新技术
    4.6 产品价格分析
    4.7 产品销售分析
        4.7.1 FD横式分析
        4.7.2 运营商合作模式分析
        4.7.3 电商合作模式分析
    4.8 品牌资产分析
    4.9 SWOT分析
第五章 诺基亚产品竞争策略制定
    5.1 竞争内容及目标
    5.2 产品策略制定
    5.3 价格策略制定
    5.4 渠道策略制定
    5.5 促销策略制定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及创新之处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我国电子企业的启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发展及定义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第三章 苹果公司成功因素分析
    3.1 苹果公司发展历程
    3.2 竞合环境与战略分析
        3.2.1 竞合环境及七力互动模型分析
        3.2.2 SWOT 分析
        3.2.3 差异化战略
        3.2.4 苹果公司的四次战略转型
    3.3 苹果公司成功因素总结
第四章 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1 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
        4.1.1 企业文化的定义﹑作用及重要性
        4.1.2 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
    4.2 一流的设计能力
    4.3 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4.4 杰出的市场营销能力
    4.5 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卓越的运营管理能力
第五章 苹果公司对国内电子企业的启示及应用研究
    5.1 国内电子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国内电子企业的发展现状
        5.1.2 国内电子企业存在的问题
    5.2 苹果公司对国内广大电子企业的启示
    5.3 苹果的成功因素在国内电子企业的应用
        5.3.1 苹果的成功因素在联想公司的应用
        5.3.2 苹果的成功因素在富士康公司的应用
        5.3.3 苹果的成功因素在华为公司的应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自我概念
        2.11 自我概念理论
        2.12 自我概念一致性
        2.13 理想自我一致性与真实自我一致性对产品偏好影响的差异
        2.14 关于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
        2.15 有关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一致性的测量方法
    2.2 产品造型风格
    2.3 造型认知心理的研究
        2.3.1 人类认知模式的探讨
        2.3.2 造型与意象的认知
    2.4 造型意象的探讨
    2.5 感性工学
    2.6 形态分析法
    2.7 统计分析方法
        2.7.1 多元尺度法
        2.7.2 语义差异法
        2.7.3 数量化1类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
    3.1 研究流程
    3.2 NOKIA 手机样本筛选
        3.2.1 NOKIA 手机样本的收集
        3.2.2 实验代表性样本的选取
    3.3 语义形容词的选取
        3.3.1 广泛收集语义形容词
        3.3.2 初步筛选语义形容词
        3.3.3 意象语义评价实验
    3.4 NOKIA 手机样本的形态分析
    3.5 正式问卷的制作
    3.6 问卷的信效度考验
        3.6.1 信度考验
        3.6.2 效度考验
    3.7 问卷正式发放与被试人口特征
第四章 自我概念对手机造型风格偏好影响研究
    4.1 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一致性程度对产品造型风格偏好的影响
        4.1.1 单个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4.1.2 全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4.1.3 性别对于大学生自我概念一致性程度的影响
    4.2 大学生理想自我概念与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意象语义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自我概念及NOKIA 手机造型风格分析
    5.1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统计分析
        5.1.1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性别与大学生自我概念各项目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5.1.3 就读专业与大学生自我概念各项目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5.1.4 家庭所在地与大学生自我概念各项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2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的统计分析
        5.2.1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NOKIA 手机样本在主要因素上的得分及聚类分析
        5.2.3 性别与NOKIA 手机样本偏好得分的独立样本T 检验
        5.2.4 就读专业与NOKIA 手机样本偏好得分的独立样本T 检验
        5.2.5 家庭所在地与 NOKIA 手机样本偏好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3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的优势维度及劣势维度
    5.4 以理想自我概念为区隔的大学生群体分类
        5.4.1 理想自我概念的因素分析
        5.4.2 理想自我概念的区隔
        5.4.3 各类别在各因素构面的差异及命名
        5.4.4 各类别大学生的特征描述与分析
        5.4.5 各类别大学生的偏好机型分析
        5.4.6 各类别大学生与各统计变量的对应分析
第六章 NOKIA 手机造型特征与大学生意象认知的关系
    6.1 NOKIA 手机造型特征与大学生意象认知的关系分析
    6.2 各类别大学生群体的理想自我概念及其对应的 NOKIA 手机造型元素组合
        6.2.1 对应于各类别大学生群体的理想自我概念的NOKIA 手机造型元素组合
        6.2.2 对应于所有大学生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概念的NOKIA 手机造型元素组合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测评问卷的编制
        7.1.2 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一致性程度对产品造型风格偏好的影响
        7.1.3 大学生理想自我概念与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意象语义的相关分析
        7.1.4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统计分析
        7.1.5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的统计分析
        7.1.6 NOKIA 手机造型风格的优势维度及劣势维度
        7.1.7 以理想自我概念为区隔的大学生群体分类
        7.1.8 NOKIA 手机造型特征与大学生意象认知的关系
        7.1.9 各类别大学生群体的理想自我概念及其对应的 NOKIA 手机造型元素组合
    7.2 研究的局限
    7.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A:手机造型风格意象形容词问卷
附录B:手机分群样本
附录C:手机样本分类问卷
附录D:手机感性语意选取问卷
附录E:NOKIA 手机造型风格意象与大学生自我概念测评问卷

(9)手机设计识别研究 ——以Nokia和Moto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界定
    1.4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系统论研究方法
        1.4.2 符号学相关理论
        1.4.3 类型学研究方法
        1.4.4 论文框架与各部分简要内容
第2章 设计识别的系统建构
    2.1 从企业识别到品牌识别
        2.1.1 关于企业识别
        2.1.2 关于品牌
        2.1.3 从企业识别到品牌识别
    2.2 从视觉识别到产品识别
        2.2.1 关于视觉识别
        2.2.2 关于产品识别
        2.2.3 从视觉识别转向产品识别
    2.3 设计识别的系统建构
        2.3.1 面向品牌的设计识别
        2.3.2 设计识别的系统构成
        2.3.3 设计识别的研究路径
第3章 Nokia手机的设计识别研究
    3.1 Nokia的品牌故事
        3.1.1 从纸浆厂到移动电话商
        3.1.2 Nokia的数字化进程
        3.1.3 全球化品牌与中国市场
    3.2 Nokia产品识别研究
        3.2.1 2001-2003:显性的双弧
        3.2.2 2005—2007:隐性的U型
        3.2.3 2004:PI的更替
    3.3 Nokia视觉识别研究
        3.3.1 Nokia的视觉识别要素
        3.3.2 Nokia的产品广告
    3.4 Nokia理念识别研究-"科技以人为本"
        3.4.1 科技
        3.4.2 用户
        3.4.3 需求
第4章 Moto手机设计识别研究
    4.1 Moto的品牌故事
        4.1.1 无线电通信的先驱
        4.1.2 坎坷而辉煌的摩托罗拉
        4.1.3 Moto的现状
    4.2 Moto产品识别研究
        4.2.1 2001—2003年结构性特征
        4.2.2 2006—2007年特征
        4.2.3 2004—2005:PI更替
    4.3 Moto视觉识别分析研究
        4.3.1 Moto的视觉识别要素
        4.3.2 Moto的产品广告
    4.4 Moto理念识别研究—"智慧演绎,无处不在"
        4.4.1 技术-"无缝移动"
        4.4.2 人群
        4.4.3 体验情境
第5章 Nokia与Moto设计识别之比较
    5.1 Nokia与Moto的产品识别比较
        5.1.1 特征化Vs结构化
        5.1.2 累积选择Vs突变更替
        5.1.3 技术革新Vs品牌依旧
    5.2.Nokia与Moto的视觉识别比较
        5.2.1 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
        5.2.2 功能诉求型广告比较
        5.2.3 价值诉求型广告比较
    5.3.Nokia与Moto的理念识别比较
        5.3.1 科技Vs智慧
        5.3.2 用户需求Vs个性人群
第6章 结论
    6.1 面向品牌识别的设计识别及其系统建构
    6.2 Nokia与Moto的设计识别与品牌战略比较
    6.3 设计识别与自主品牌创新
    6.4 研究的局限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10)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心理评价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智能手机发展概况
        1.1.2 通讯终端的体验
    1.2 理论意义
        1.2.1 消费者满意度
        1.2.2 消费者自我概念
        1.2.3 可持续设计理论
    1.3 选题目的
    1.4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预期结果
第二章 智能手机消费者心理评价
    2.1 心理评价的含义
    2.2 消费者自我概念心理评价
        2.2.1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内涵
        2.2.2 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作用
    2.3 心理评价的原则
    2.4 消费者心理评价的方法
        2.4.1 观察法
        2.4.2 访谈法
        2.4.3 问卷法
        2.4.4 实验法
        2.4.5 语义分析量表法
    2.5 小结
第三章 消费者满意度理论综述
    3.1 消费者态度
        3.1.1 态度的定义
        3.1.2 态度的作用
        3.1.3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2 消费者满意度理论
        3.2.1 国外研究状况
        3.2.2 国内研究状况
        3.2.3 消费者满意态度产生原因
        3.2.4 消费者满意态度的层次
        3.2.5 消费者满意态度的理论模式
    3.3 以满意度为导向的产品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可持续设计理论指导下智能手机设计
    4.1 可持续设计的缘起
    4.2 可持续设计的相关概念
    4.3 可持续设计的指导原则
    4.4 小结
第五章 智能手机概况分析
    5.1 相关概念
    5.2 发展历程
    5.3 市场背景
        5.3.1 全球市场背景
        5.3.2 国内市场背景
    5.4 应用状况
        5.4.1 移动即时通信
        5.4.2 移动视讯
        5.4.3 上网浏览
        5.4.4 手机游戏
        5.4.5 移动电子商务
    5.5 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手机造型风格一致性研究
    6.1 研究方法流程
        6.1.1 自我概念与产品造型风格一致性的测评
        6.1.2 评测问卷设计
    6.2 统计结果分析
        6.2.1 产品意象分布图
        6.2.2 评价手机造型4 因素维度
        6.2.3 造型风格认知空间分布形态
    6.3 小结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手机实证研究
    7.1 用户访谈
        7.1.1 访谈过程
        7.1.2 访谈分析
    7.2 问卷调查
        7.2.1 样本选择
        7.2.2 准实验
        7.2.3 调研实施
    7.3 问卷分析
        7.3.1 基本情况分析
        7.3.2 使用情况分析
        7.3.3 操作情况分析
        7.3.4 拓展功能需求分析
        7.3.5 心理态度分析
    7.4 人群细分
        7.4.1 生活型态定义
        7.4.2 生活型态的衡量方法
        7.4.3 基于生活型态法的人群细分
    7.5 人物角色
        7.5.1 建立人物角色的重要性
        7.5.2 根据人群细分建立人物角色
第八章 智能手机设计总结
    8.1 智能手机典型功能
    8.2 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应用分析
        8.2.1 教学方面
        8.2.2 生活方面
    8.3 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功能设计提案
        8.3.1 根据可持续设计原则提案分析
        8.3.2 智能手机功能设计提案
    8.4 结论分析
        8.4.1 理论创新点
        8.4.2 实践意义
        8.4.3 研究结果讨论
    8.5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诺基亚手机造型风格意向与大学生自我概念测量问卷
附录3:手机使用调查问卷

四、NOKIA惊艳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地图平台的发展与设计研究[D]. 喻世民.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手机广告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 白枢尊.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1)
  • [3]面向用户体验的产品生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李淼.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4]产品族群设计规划研究 ——以诺基亚Lumia系列产品为例[D]. 臧江嫚.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5]巨人倒下 标签背后的情怀[J]. 蒲文婷,张冲,白骐鸣,黄乙品,快乐猪头,绵阳同学,谜之水,夜空守望熊,匿名,移动信息图库. 移动信息, 2014(11)
  • [6]诺基亚产品竞争策略研究[D]. 丁东平.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7)
  • [7]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我国电子企业的启示与应用研究[D]. 万华. 天津大学, 2012(07)
  • [8]大学生自我概念与NOKIA手机造型风格偏好研究[D]. 林佳梁. 江南大学, 2008(04)
  • [9]手机设计识别研究 ——以Nokia和Moto为例[D]. 胡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10]高校环境下智能手机的心理评价与设计研究[D]. 王昊为. 江南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诺基亚惊艳2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