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02年养鸡情况及对策

浅谈2002年养鸡情况及对策

一、浅论2002年养鸡业的形势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龚振华,金国栋,王丽萍,栾庆东,路平,刘坤,张云香,王晓颖,牟瑞营[1](2021)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防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易于变异,病毒对于鸡群具有高度致病性和极强的传播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株的血清型和基因型具有多样性,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具有多样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严重危害国内养鸡业,表现为多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株在国内严重流行。因弱毒疫苗使用不当,不能对流行株提供足够的保护,引起病毒变异。当前国内必须高度重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要通过加强该病的流行病学监测,提高疫苗免疫的针对性,筛选适合特定地区的疫苗,从而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流行。

陆乔娥[2](2020)在《广西地方优质鸡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相关技术的探讨及分离株env基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指由反转录病毒科禽反转录病毒属之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以禽类造血组织中一些类型的细胞大量增生而导致的一类传染性肿瘤疾病,给家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只有通过种群的净化才能得到有效防控。但在净化检测过程中,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结果有不一致的情况,不同的检测日龄的结果之间也有差别。本课题拟通过对广西地方品种鸡AL净化实践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以及结合本人所在的育种公司开展“两白”净化工作进行研究,摸索适合本地优质品种种鸡场净化与防控的相关实用技术。在DGGX18公司地方优质鸡品种1的鸡群净化初始阶段,分别在23周龄、27周龄采集鸡只的全血并分离血浆,将血浆接种DF-1细胞培养后再进行P27抗原ELISA检测。结果显示23周龄的检测阳性率为46.05%,远高于27周龄的23.68%;选择DXGX11公司三个地方优质鸡品种鸡A、B和C,应用P27抗原ELISA检测的方法对同一母鸡初产的3枚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品种A、B、C中,检测1枚蛋能够检测出的阳性数量分别为64只(阳性率5.65%,64/1132)、88只(阳性率3.53%,88/2496)和122只(阳性率12.56%,122/971)。检测2枚蛋能够检测的阳性数量分别为71只(阳性率6.27%,71/1132)、91只(阳性率3.65%,91/2496)和179只(阳性率18.43%,179/971)。检测3枚蛋能够检测的阳性数量分别为86只(阳性率7.60%,86/1132)、103只(阳性率4.13%,103/2496)和194只(阳性率19.98%,194/971)。DGGX11公司的三个地方优质鸡品种A、B、D母鸡在23周龄(检测3枚蛋)或40周龄(检测1枚蛋)同时进行蛋清P27抗原的ELISA检测,并采集其血浆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检测。结果发现,品种A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检测阳性的分别有17只(阳性率1.75%,17/974)和13只(阳性率1.33%,13/974),两者均为阳性的鸡为0只;品种B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检测阳性的分别有37只(阳性率1.74%,37/2124)和72只(阳性率3.39%,72/2124),两者均为阳性的鸡有10只;品种D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检测阳性的分别有26只(阳性率5.87%,26/443)和19只(阳性率4.29%,19/443),两者均为阳性的鸡有3只。在探究AL感染与鸡白痢的关系中,选用DGGX18公司地方优质鸡品种1、品种2及DGGX11公司的品种D分别进行试验,应用蛋清P27抗原ELISA检测(品种1、品种2)或血浆病毒分离(品种D)来检测ALV感染,鸡白痢则应用鸡白痢-鸡伤寒多价平板凝集抗原进行的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三个品种(品种1、2和D)鸡白痢阳性鸡中AL阳性率分别为26.00%、1.00%、11.72%,鸡白痢阴性鸡中AL阳性率分别为17.84%、0.38%、8.76%。对DGGX11公司刚刚开展净化的地方品种D用临床发病鸡肿瘤组织样品及该品种用于净化的无菌血浆样品,分别接种于DF-1细胞,经对细胞培养物进行ALV的P27抗原之ELISA及PCR检测后,证实分别分离到了5株ALV-J临床样品分离株和5株ALV-J净化样品分离株,并对10株ALV-J的env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BLAST比对结果显示,10个分离株均属于ALV-J。其env基因及gp85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均与ALV-J参考株处在同一个分支,且10个分离株聚集在一个分支并可进一步分成两个小分支。第一个分支有7个毒株(包括3个临床分离株和4个净化分离株)聚集,表明这些临床病例分离株与种鸡群净化分离株具有共同的来源,推测净化不彻底是造成临床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第二个分支有3个毒株(包括2个临床分离株和1个净化分离株)聚集,它们与污染疫苗分离株GX14ZS14处在同一个小分支,表明种鸡群的感染以及临床的病例还存在有污染活疫苗携入的途径。本课题研究表明,在AL净化中,23周龄进行血浆病毒分离的阳性率高于27周龄;母鸡开产时检测3枚蛋比检测1枚和2枚蛋的阳性检出率要多;血浆病毒分离检测与蛋清ALV-P27抗原的检测阳性符合率低;鸡白痢检测阳性的鸡中AL阳性的要多于鸡白痢检测阴性鸡的;通过对种鸡群净化检测分离毒株及临床病例分离株的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明确了公司种鸡群ALV的污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彭磊[3](2020)在《县域经济视角下田东县脱贫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实现农村富裕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任务和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当前,农村脱贫攻坚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脱贫是农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开发的巩固和深化。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农村脱贫模式的研究对于指导精准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更具指导价值。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的经济,是典型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体,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目前,县域经济已占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县域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也为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县域内外资源,合理调整县域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城镇化体系,切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村脱贫提供经济动力和保障。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是贫困与县域经济的结合体。作者采用一般理论分析和个别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贫困地区特点的研究,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对广西省百色市田东县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实施扶贫政策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模式选择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田东脱贫模式。在以县域经济为依托的扶贫开发过程中,田东县通过工业强县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招商引资力度,从而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水平。在扶贫过程中,“党建+”、“改革+”、“产业+”、“企业+”、“文旅+”等带动扶贫具体模式的实施,使全县脱贫工作成效显着。针对田东县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扶贫时代的相关任务,作者还提出了如何通过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推进贫困县脱贫工作的政策建议。(增加一些研究结论的描述)

陈齐畅[4](2020)在《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畜牧养殖行业因为投资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是高风险行业。高风险的行业与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关系水平之间的落差又给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表现出来的畜牧养殖不标准、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白羽肉鸡产业因为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大,将不标准、不规范的生产后果放大。白羽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解决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尝试揭示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及白羽肉鸡养殖户采纳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内在机制。第一章对科学问题以及所处的背景作介绍,并简要描述研究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框架等。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来源。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是本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第四章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运用超博弈理论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嵌入有益于增加公司和农户的合作。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从信任、规范、人际网络等方面考察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1)养殖户进行市场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选择时,社会资本的三个方面,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资本、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均起到显着性影响;并且信任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正向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负向影响。(2)养殖户在选择合作社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互惠规范社会资本越大,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农户模式。(3)养殖户在选择垂直一体化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信任社会资本越高,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稳定性程度更高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因此社会资本中不同维度对养殖户契约选择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增加信任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公司+农户,增加互惠规范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合作社+农户。提高信任社会资本,会促成垂直一体化模式。第五章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契约理论将契约稳定性分解为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农业部标准化评估标准将白羽肉鸡生产的标准化行为划分为六个分项标准,并对该六个分项标准进行打分。其中完全标准化率分别为:肉鸡品种良种化76.6%,养殖设施化78.1%,生产规范化57.7%,防疫制度化68.9%,污染无害化75.5%,监管常态化75.4%。然后使用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作为解释变量,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风险特征、家庭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肉鸡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污染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结论如下:(1)在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的影响中,控制变量包括养殖户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家庭特征、风险特征基本上对于标准化生产的行为选择无太大影响。(2)契约选择模式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影响均表现出至少一方面的显着性正向影响。(3)契约激励、组织服务、资产专用性对标准化六化影响程度表出现差异。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污染无害化无显着性影响,组织服务对资产专用性有显着影响;组织服务对监管常态化无显着性影响,而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监管常态化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对标准化生产行为推广时,需要针对性着力,比如对污染无害化的提升更要着力在组织服务,对于肉鸡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就可以在契约选择模式的三个方面整体着力,对于监管的常态化就可以重点提升契约激励以及资产专用性。第六章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构建标准化生产行为决策模型。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对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以及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全样本模型之中,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受标准化生产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都是最大。社会资本和契约稳定性通过影响标准化生产意向,标准化生产态度以及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而发生作用,其中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标准化生产意向的影响最为明显。按契约选择模式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也验证了全样本的研究规律。按地域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四个区域表现出和全样本模型相似的规律。由此说明社会资本认知以及契约强制性、组织服务性认知均会最终影响到肉鸡养殖户的标准化生产行为。第七章养殖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肉鸡生产的技术投入产出指标,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去探讨肉鸡生产绩效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契约稳定性程度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论分别是:(1)信任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在10%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正的显着性影响,验证了更高社会资本对应更高生产绩效的前提假设。(2)契约选择模式对只鸡的总生产成本具有在1%水平上显着的正向影响。(3)肉鸡良种化在1%水平正向影响,养殖设施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生产规范化在5%水平上正向影响,污染无害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验证了标准化对生产绩效有显着影响的假设。由此说明了加强社会资本有益于提高契约选择模式的稳定性,有益于标准化生产行为,有益于提高生产绩效。第八章是本文的总结与政策建议。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1)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2)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3)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生产模式的宣传和引导;(4)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禄开辉[5](2019)在《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文中指出多年来我国中共中央颁发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问题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面积的64%,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无疑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一身的特殊区域,该区域目前已被国家纳入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的范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困难较多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所指的凉山彝区农村,即泛指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区域,以“诺苏”为自称的彝族人口世代聚居、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整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凉山彝区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但这片区域目前仍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因毒品及艾滋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整个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凉山彝区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现代化本身及其构成、影响因素都做出整体观察和判断,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关系的平衡。长期以来,凉山彝区的现代化道路基本上是外源型的,以经济为中心,强调来自于外力的支持和帮助。而当地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凉山彝区拥有悠久、深厚且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生长并适应于这一独特区域的生存、生活方式的文化,其内在含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智慧和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至今还深深扎根于凉山彝族农村社会,发挥着诸多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对凉山彝区社会影响深远的毕摩文化,正是凉山彝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亦是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和话题。毕摩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天文地理、历史、道德法律、哲学、习俗、语言文字、农牧业、医药、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显示出源头性及“百科全书”式的价值。其自身有完整的体系和结构,是调整彝族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整套世界观、价值观和多种意义的文化系统,甚至可以说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和代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毕摩文化生长于凉山彝区特殊的文化生态之中,并在其严格的传承制度和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并且当前仍对彝区农村社会发挥着教育与文化传承、医疗、社会整合与心理调节等功能。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利有弊。经济上,毕摩文化内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当前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毕摩文化倡导的勤劳、自立自强、诚信、考虑长远等价值观有助于彝区农民的经济发展,部分毕摩文化资源也可与相关的美丽山川河湖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彝区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受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拉大的影响,彝区在婚丧嫁娶方面的人情消费都普遍偏高,以至于形成攀比的风气,在毕摩文化色彩浓重的葬礼和祭祖仪式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毕摩文化本身并非主要原因,但毕摩群体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和乡村精英仍可在文化和移风易俗方面做出相应的引导。在乡村治理方面,毕摩文化中对彝区民众注重品德修养、亲戚和睦、社会和谐、家人团结、人人平等、重视礼仪、离恶向善等价值观的教育,对彝区农村社会和谐关系的培育及乡村治理的改善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彝区民众日常生活中,一些毕摩仪式在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家族和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稳定作用,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对彝区民众遭遇意外、突发事故时帮助缓解冲突和心理危机,无形化解社会矛盾。毕摩们还参与彝区禁毒,帮助调解社会纠纷;但毕摩文化中仍部分存在的“诅咒”“神判”等内容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冲突。在文化上,毕摩文化赞颂学识和贤能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彝区人民重视教育和优良品德的思想;在纵向的师徒系统传承与横向的大众教育与传播中,发挥着将彝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功能,保护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是凉山彝族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但对毕摩文化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在现代化中处于被动境地,毕摩文化的“迷信”之名与民族文化认同相矛盾,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又面临传承危机。生态环境方面,毕摩文化中万物有灵、万物共生共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天然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许多关于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仪式和禁忌,都客观上保护了彝区生态环境。但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整洁、干净、卫生”标准与毕摩文化关于“洁净与污秽”和彝族传统文明观念存在差异和错位,继而造成对当地文化的误解和贬低,造成诸多建设项目收效甚微。显然,毕摩文化在凉山彝区农村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利用毕摩文化中的有益于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调适它与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和错位,最终实现两者的共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下推进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整体自觉的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将毕摩文化在内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自觉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其次,凉山彝区的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文化英雄”引领彝区民众提升文化自觉,需要各个主体在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给予“文化关注”。再次,毕摩文化在自身文化自觉与反思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毕摩文化与彝区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调适中,可借力毕摩文化资源促进彝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法治观念,辅以毕摩文化之“德治”,提高彝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利用好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提炼毕摩文化生态观,结合彝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促进彝区生态宜居。如此,在两者的对话、碰撞中,互相调整、兼容中,毕摩文化赢得自身的升级换代,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彝区农村社会,彝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融入传统文化价值,有望能够建设成为根基稳固的,有地方和民族传统的独特的、自信的现代化,实现两者的共赢。

郝雅立[6](2018)在《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冲突是事关公共利益、涉及公共事务的冲突。在当前的公共冲突治理中,虽然意识到新闻议题对于冲突及其治理的重要性,但缺乏对新闻建构的认识,缺少对新闻建构层次的分析,对新闻议题框架的作用方式和条件要求缺乏深刻的理解,只采取简单的压制或强化方式,却往往强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正面影响,造成公共冲突治理中新闻建构功能发挥的不合理。在媒介化社会时代,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日显强烈。公共冲突的爆发、升级和扩散需要有能够引发公共冲突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在关键人群中传播,需要较迅速的传播速度,需要信息内容能够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还需要新闻信息的持续供给。公共冲突治理也需要有助于冲突平息、化解、转化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对关键人群产生影响,并能够被广泛接受,需要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消减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强化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要求发挥新闻建构的合理功能。新闻信息是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建构性产品,媒体的新闻建构多集中于公共领域中具有争议性、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从结构分析来看,媒体的新闻建构包括表层建构和深层建构两个层次。新闻的表层建构主要是报道形式的建构,即新闻信息内容的主题选择、内容编排、叙述形式和态度倾向等;新闻的深层建构主要是议题框架的建构,即媒体新闻信息的提供方式及其为受众提供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思路和评判标准。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的双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对冲突事件的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意向,从而左右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及其治理效果。根据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功能,新闻建构方式可分为:“挑火式”“灭火式”“化解式”和“转化式”四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公共冲突的潜在期、爆发期、升级期和平息期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为公共冲突的治理设置障碍或提供机遇。新闻建构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背景条件、媒体条件、受众条件和传受匹配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作用条件,使媒体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进而充分发挥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治理的正面功能,并使其负面功能受到相应的抑制和转化。

闻博[7](2016)在《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及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生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农业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处于一切发展的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不仅应用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指导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本论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和中国农业发展实践为基本研究对象,尝试以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农村合作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关注的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中共历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农业发展思想为主体开展研究: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理论,梳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总结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基本经验,概括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阐述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本论文由引言、五个篇章和结论组成。引言主要是概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理论,集中围绕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合作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等四个方面,分别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发展理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发展理论的价值。第二章主要是梳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合作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为专题,梳理了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成果,并阐述了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第三章主要是总结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围绕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作简要的总结和概括。第四章主要是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主要问题,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合作社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基本原因。第五章主要是阐述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城乡协调阐明今后的发展方向。结语主要是对论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作出简要总结。

温小军[8](2016)在《温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而食品安全问题重出不穷,故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倍受国人关注。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构想,农村的发展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和艰巨任务。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如何制止城乡差距拉大,怎样以工促农、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让广大农户加入到企业价值链中,共同完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既扩大规模化养殖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能保障提供安全放心的肉类食品给消费者,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公司)是以养鸡业起家以养鸡和养猪业为主,兼有养牛、蔬菜种植、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牛奶生产、生物环保、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粮食贸易等的大型食品上市公司。本文通过对温氏集团公司发展历程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公司从实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开始到现在“公司+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过程的演变,具体分析了公司在体制、技术、生产、分配、风险控制、质量等方面的经验,对公司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具体如下:首先,温氏集团公司产业化经营发展是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过程。公司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来源于实践,是组织形式的突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也不断地进行组织模式和制度的变革,从“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分公司+农户”模式。其次,温氏集团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关键是公司和农户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把加盟农户的利益放在首位,形成了公司、分公司和农户利益共同体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最大的激励与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第三,公司的生产全过程管理服务模式既帮助农户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又保证了公司的产品质量。第四,公司的科研体制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是公司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温氏集团公司通过和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协同创新,使公司的科研水平处于我国甚至世界领先水平。第五,温氏集团公司“预交定金,售后结算”的农户加盟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养殖资金投入,降低了加盟门槛,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加盟。这种模式对现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值得政府和农业龙头公司学习借鉴。第六,温氏集团的发展历史也是公司的创新历史。无论在经营体制、科研、管理、生产、信息等方面,公司都处于不断创新过程当中。最后总结了温氏集团产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二是公司价值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三是虽然公司规模很大了,但抗风险能力还待加强;四是公司管理人才还较缺乏;另外公司在土地使用、资金、加盟农户的贷款、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宋黄河[9](2011)在《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对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农村现代化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及时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不断开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取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的历程,归纳提炼发展战略变迁的经验特点,结合关中地区已有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探索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对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的启示。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已有研究成果做一综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第二部分介绍高陵县基本概况。包括高陵县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自然状况,旅游资源以及在关中所处的位置和区域优势。第三部分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高陵县发展战略四次变迁历程。第一次是积极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战略;第二次是以养鸡为龙头的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第三次是以粮食高产为目标,大力发展杂果产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发展战略;第四次是以泾河工业园区为龙头,全面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第四部分总结了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的特点。共有四点:一是围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元化经营;二是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四是关注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第五部分对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相关理论进行界定。介绍了农村现代化模式的相关概念以及关中农村现代化的既有模式。既有模式主要有四种:城郊县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型发展模式,平原型发展模式,贫困型发展模式。第六部分总结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走适合关中农村特点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的战略,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的三大资源,必须提高关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汤智君[10](2010)在《德化黑鸡性能测定和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肉鸡产业化经营内涵以及发展趋势出发,对德化县肉鸡生产基地、肉鸡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地调查,对150日龄、180日龄的德化黑鸡肌肉的肉品质指标(肉色、失水率、嫩度、pH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肌苷酸、脂肪酸、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黑色素)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德化黑鸡肉品质客观指标的综合分析,德化黑鸡具有市场需求的优良肉质和风味。论文分析了目前德化县肉鸡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实现肉鸡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对策。随着鸡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鸡业生产组织模式逐渐更替。目前有“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市场”的模式和“公司+基地+科技+市场”的模式等几种。获取肉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构建德化肉鸡业发展的模式是:以“公司+养鸡合作社+示范户+庭院养殖户”的模式发展肉鸡业。现代鸡业产业化具有标准化、高效优质化、技术配套化和特色化的发展特征。由市场开发、种鸡繁育、商品鸡养殖、产品加工、配套技术和行业组织等系统要素构成鸡业产业化的建设体系。通过对肉鸡生产基地、养殖农户、农业龙头企业调查认为,目前肉鸡产业化经营存在质量品牌意识谈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加工能力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借鉴国内外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有德化特色的鸡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德化鸡业健康、快速发展,这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均有重要意义。针对德化肉鸡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区域化布局,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农户能力:开展肉鸡综合利用,提高产品档次与附加值的措施。

二、浅论2002年养鸡业的形势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2002年养鸡业的形势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防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BV的危害性
2 IBV的多样性
    2.1 IBV具有变异的特性
    2.2 血清型多样性
    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多样性
    2.4 基因型多样性
3 我国IBV防控的主要问题
    3.1 IBV流行严重
    3.2 国内现有的商品疫苗不能对IBV流行株提供足够的保护
    3.3 血清型不匹配的IBV弱毒疫苗免疫催生副作用
4 建议
    4.1 加强IBV的流行病学监测
    4.2 提高疫苗免疫的针对性
    4.3 筛选适合特定地区的IBV疫苗

(2)广西地方优质鸡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相关技术的探讨及分离株env基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禽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1.1.1 禽白血病病原学概述
        1.1.2 禽白血病的亚群分类
        1.1.3 禽白血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1.4 禽白血病病毒理化特性
        1.1.5 禽白血病病毒的致肿瘤机制
    1.2 禽白血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 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
        1.3.1 宿主范围及感染特性
        1.3.2 传播方式与特性
    1.4 禽白血病的诊断及检测
        1.4.1 病毒分离鉴定
        1.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4.3 病毒中和试验(NT)
        1.4.4 补体结合试验(COFAL)
        1.4.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1.4.6 病毒基因检测
    1.5 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制
        1.5.1 净化检测的技术
        1.5.1.1 一日龄胎粪检测
        1.5.1.2 蛋清检测
        1.5.1.3 病毒分离检测
        1.5.2 净化防控的关键
        1.5.2.1 种群的净化
        1.5.2.2 种群净化检测方法的选择
        1.5.2.3 加强疫苗中ALV的检测
        1.5.2.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1.5.2.5 生物安全措施
        1.5.3 净化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1.5.3.1 检测时间点的选择
        1.5.3.2 检测样品数量的选择
        1.5.3.3 检测方法的选择
        1.5.3.4 与鸡白痢疾病的关联性
    1.6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地方优质鸡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相关技术
    2.1 检测时间不同之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1.3 方法及相关技术线路
        2.1.2 实验内容
        2.1.3 实验结果
        2.1.4 小结与讨论
    2.2 检测蛋的个数之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1.3 方法及相关技术线路
        2.2.2 实验内容
        2.2.3 实验结果
        2.2.3.1 同一只母鸡检测不同蛋数的结果
        2.2.3.2 同一只母鸡检测3 枚蛋阳性结果
        2.2.4 小结与讨论
    2.3 蛋清P27 抗原检测与血浆病毒分离检测结果的差异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3.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1.3 方法及相关技术线路
        2.3.2 实验内容
        2.3.3 实验结果
        2.3.4 小结与讨论
    2.4 禽白血病检测结果与鸡白痢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4.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1.3 方法及相关技术线路
        2.4.2 实验内容
        2.4.3 实验结果
        2.4.3.1 鸡白痢检测结果
        2.4.3.2 鸡白痢阳性鸡与阴性鸡中禽白血病检测结果
        2.4.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广西地方优质鸡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env基因的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样品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菌株与载体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3.2.2 样品中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3.2.2.1 技术线路
        3.2.2.2 病毒分离
        3.2.2.3 病毒的鉴定
        3.2.3 分离株env基因的提取、扩增、克隆及测定
        3.2.3.1 技术线路
        3.2.3.2 引物设计
        3.2.3.3 目的基因env片段扩增
        3.2.3.4 目的基因纯化回收
        3.2.3.5 载体的连接
        3.2.3.6 转化感受态细胞
        3.2.3.7 阳性克隆鉴定及测序
        3.2.4 分离株env基因序列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3.3.1.1 F2 代细胞培养物ELISA检测结果
        3.3.1.2 ALV各亚群PCR鉴定结果
        3.3.2 分离株env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3.3.3 分离株env基因的BLAST比对结果
        3.3.4 分离株env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3.3.5 构建遗传进化树
        3.3.6 env基因核苷酸序列遗传距离值分析
        3.3.7 分离株的gp85 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县域经济视角下田东县脱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脱贫模式
        2.1.3 精准扶贫
        2.1.4 县域经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精细化理论
        2.2.2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3 社会互构论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2.2.5 能力贫困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县域经济视角下的田东县脱贫模式剖析
    3.1 总体思路
        3.1.1 推动经济发展
        3.1.2 全面发展特色产业
        3.1.3 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
        3.1.4 发挥政府的作用
    3.2 精准脱贫的“五精”系统方法
        3.2.1 精准宣贯为先导
        3.2.2 精准识别为基础
        3.2.3 精准帮扶为核心
        3.2.4 精准监管为保障
        3.2.5 精准脱贫为目标
    3.3 精准脱贫模式剖析
        3.3.1 “党建+”脱贫模式
        3.3.2 “改革+”脱贫模式
        3.3.3 “产业+”脱贫模式
        3.3.4 “企业+”脱贫模式
        3.3.5 “文旅+”脱贫模式
    3.4 小结
第4章 县域经济视角下的田东县脱贫成效分析
    4.1 田东县脱贫攻坚现状
        4.1.1 田东县的优势分析
        4.1.2 田东县的劣势分析
    4.2 田东县农村脱贫的发展现状
    4.3 田东县农村脱贫成效分析
        4.3.1 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4.3.2 社会保障事业有所改善
        4.3.3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完善基层扶贫干部激励机制
        5.2.2 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的政策扶持
        5.2.3 给予贫困地区对财政上的自主权
    5.3 研究成果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1.4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白羽肉鸡行业及行为主体
        2.1.2 社会资本
        2.1.3 契约选择及其稳定性
        2.1.4 垂直协作模式
        2.1.5 标准化生产
    2.2 相关理论回顾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交易成本决定论
        2.2.3 契约理论
        2.2.4 生产者行为理论
        2.2.5 计划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关系的研究综述
        2.3.2 产业链组织与养殖户生产行为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统计分析
    3.1 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3.1.1 白羽肉鸡起源、生产及消费
        3.1.2 白羽肉鸡的垂直一体化和标准化生产进程
    3.2 四省白羽肉鸡产业现状
        3.2.1 规模现状
        3.2.2 产量与企业现状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样本选择
        3.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3.3.3 变量选择
        3.3.4 样本与数据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鸡养殖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
    4.1 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的静态博弈
    4.2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影响的理论及实证模型构建
    4.3 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4.4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实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5.1 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认知及采纳情况
    5.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5.3 实证模型构建及其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统计性描述
        5.3.3 卡方检验
        5.3.4 模型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6.2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6.2.3 问卷设计与描述统计
        6.2.4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3.1 模型的拟合结果
        6.3.2 假说的检验
        6.3.3 结果分析
    6.4 不同契约选择模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6.4.1 样本的特征分析
        6.4.2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6.4.3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模型结果分析
    6.5 不同地区的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6.5.1 样本的特征分析
        6.5.2 基于地域划分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6.5.3 基于地域划分的模型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与实证
    7.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7.2 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技术投入产出指标
        7.2.2 成本收益指标
        7.2.3 基于契约选择模式的影响因素的统计性分析
    7.3 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社会资本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7.3.2 契约选择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7.3.3 标准化生产行为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
        8.2.2 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
        8.2.3 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模式的宣传和引导
        8.2.4 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农村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探索
        (二)关于凉山彝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
        (三)关于凉山毕摩文化的研究
        1.对毕摩文化的整体介绍和研究
        2.毕摩经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3.毕摩仪式研究
        4.毕摩及其技艺研究
        5.毕摩文化与彝区社会关系的研究
    四、所用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文化功能论
        (三)文化相对论
        (四)文化自觉理论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田野调查法
        (二)创新点
    六、田野工作情况
第一章 新时代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概述
    第一节 凉山彝区概况及相关理论阐释
        一、凉山彝区概况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第二节 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凉山彝区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
        三、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 凉山彝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目标任务
        一、凉山彝区现代化历程
        二、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四节 传统文化——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一、民族地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二、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传统力量来源
第二章 凉山彝区毕摩文化辨析
    第一节 “毕摩”及“毕摩文化”的界定
        一、毕摩
        二、对毕摩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毕摩文化的结构分析
        一、毕摩文化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毕摩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三、毕摩文化在行为层面的内容
        四、毕摩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内容
    第三节 毕摩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社会基础
        一、毕摩及毕摩文化的历史流变
        二、当前凉山彝区社会毕摩文化的现状
第三章 毕摩文化根植并长期延续于凉山彝区农村的原因
    第一节 毕摩文化生长于彝族特殊的文化生态
        一、文化生态的概念
        二、毕摩文化生长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较为封闭的环境和严格的传承制度使毕摩文化得以传承
        一、毕摩文化处于较为封闭的地理和文化环境
        二、毕摩群体严格的传承制度
    第三节 毕摩文化尚存有满足彝区某些社会需求的功能
        一、彝区社会仍有毕摩文化的需要
        二、毕摩文化在彝区社会仍有诸多功能
第四章 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之“利”分析
    第一节 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经济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一、凉山彝区农村经济现状
        二、毕摩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通过毕摩文化仪式确立并且传播的内容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功能
        四、毕摩文化中有助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资源
    第二节 毕摩文化对彝区乡村治理具有的积极影响
        一、毕摩文化中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观念
        二、毕摩文化仪式的乡村治理功能
        三、毕摩群体的优良品德和“德古”身份也是彝区农村社会和谐的因素
    第三节 毕摩文化在彝区农村文化现代化中的积极影响
        一、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二、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贡献
    第四节 毕摩文化在彝区农村生态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凉山彝区农村生态现状
        二、毕摩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和智慧
        三、毕摩文化中有益于彝区农村生态的仪式
第五章 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冲突
    第一节 毕摩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矛盾”的内容
        一、毕摩文化仪式中献祭蕴涵的文化观念
        二、毕摩文化仪式“高消费”与彝区人情消费的紧密联系
        三、彝区人情消费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毕摩文化中“诅咒”与当前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冲突
        一、彝区农村仍然存在诅咒观念和仪式
        二、诅咒观念和行为与当前和谐社会观念的冲突
    第三节 毕摩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
        一、对毕摩文化的依赖造成彝区民众在现代化中的被动处境
        二、现代文化对毕摩文化的冲击
        三、毕摩文化“迷信”之名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冲突
    第四节 现代化建设的“卫生”要求与毕摩文化的“洁净”观念的冲突
        一、毕摩文化中的“污染”与“洁净”观念
        二、彝区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与彝区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
第六章 对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合理调适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下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与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建设具有传统文化整体自觉的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
        二、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文化关注”
        三、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文化英雄”引领文化自觉
        四、毕摩文化自身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共赢
        一、借力毕摩文化促进彝区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
        二、提高法治观念,辅以毕摩文化之“德治”,提高彝区乡村治理水平
        三、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利用好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四、提炼毕摩文化生态观,结合“整洁”要求,促进彝区生态宜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田野图片
致谢

(6)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闻建构的研究
        二、关于媒体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公共冲突与冲突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阐析
        二、研究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思路设计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第一节 公共冲突发展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冲突产生依赖引发冲突的信息
        二、冲突发展依赖信息在关键人群中扩散
        三、冲突升级依赖信息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
        四、冲突扩散依赖信息的快速传播
        五、冲突持续依赖信息不间断传播
    第二节 公共冲突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依赖有助于弱化对立的信息
        二、依赖能影响关键人群的信息
        三、依赖能被广泛接受的信息
        四、依赖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减少
    第三节 现代媒体强化了公共冲突对新闻的依赖
        一、信息提供海量化
        二、信息提供精准化
        三、突破信息时空约束
        四、信息多对多自主交互功能
        五、利用的便捷性
第二章 媒体新闻的建构性
    第一节 新闻建构的层次与特点
        一、媒体与受众对社会事实的双重建构
        二、媒体新闻的表层建构与深层建构
        三、媒体新闻建构的特点与风格
    第二节 影响媒体新闻建构的主要因素
        一、媒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媒体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的八种话语策略
        一、变换背景
        二、引导想象
        三、渲染情节
        四、凸显后果
        五、贴注标签
        六、隐性评价
        七、归因定位
        八、行动倡议
第三章 新闻表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
        一、事实认知
        二、情绪波动
        三、价值判断
        四、行动意向
        五、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的表层建构:报道形式建构
        一、新闻报道的主题
        二、新闻报道的文本形式
        三、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
    第三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话语策略
        一、影响事实认知的话语策略
        二、引发情绪波动的话语策略
        三、引导价值判断的话语策略
        四、影响行动意向的话语策略
    第四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作用机制
        一、博取普遍关注
        二、引导偏差认知
        三、激发对立情感
        四、强化群体共识
第四章 新闻深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深层建构:议题框架建构
        一、新闻的议题框架及其作用
        二、新闻议题框架与报道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相关的四类新闻议题框架
        一、刺激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新闻议题框架
        二、有助冲突平息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促进冲突化解的新闻议题框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新闻议题框架
    第三节 新闻议题框架的引导机制
        一、引导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机制
        二、引导冲突平息的机制
        三、引导冲突化解的机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机制
第五章 新闻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条件
    第一节 媒体条件
        一、媒体数量与多元化程度
        二、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三、新闻发布规制的合功能性
        四、新闻传播与冲突事件时差
    第二节 受众条件
        一、新闻信息需求
        二、新闻信息的获得能力
        三、对媒体及其信息的信任程度
    第三节 传受匹配条件
        一、媒体关注与受众兴趣的契合
        二、新闻信息需求与有效供给间的不平衡
        三、新闻价值倾向与受众价值偏好的一致
        四、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预期相吻合
        五、受众经验的欠缺与新闻建构的弥补
第六章 新闻建构方式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进程的新闻建构方式
        一、挑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二、灭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三、化解式新闻建构方式
        四、转化式新闻建构方式
    第二节 四类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各阶段的影响
        一、在公共冲突潜在期的影响
        二、在公共冲突爆发期的影响
        三、在公共冲突升级期的影响
        四、在公共冲突平息期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单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与新闻报道呈现
        二、新闻报道数量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议题框架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四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治理效果的两案例比较
        一、两则案例的陈述与新闻议题呈现
        二、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分析
        三、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治理效果分析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五节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一、利用潜在期的新闻议题抑制和转化冲突的负面功能
        二、冲突治理从跨阶段性的新闻议题中寻求治理依据
        三、根据新闻议题的区分度预见冲突平息后的发展趋势
        四、以整体观、全局观的新闻议题促成冲突转化的实现
第七章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作用的合理发挥
    第一节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的作用
        一、判断新闻建构作用性质的标准:是否与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
        二、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的正负作用
    第二节 以框架识别预判新闻建构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意识到新闻建构中议题框架的存在
        二、识别不同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预判议题框架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第三节 以条件管理发挥新闻建构在冲突治理中的合理作用
        一、改变新闻建构发挥负面作用的条件
        二、强化新闻建构发挥正面作用的条件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及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发展理论述要及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二、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发展理论
        (一) 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二) 列宁与斯大林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三) 列宁的农业合作化理论与斯大林观点的转变
        (四) 列宁与斯大林的城乡关系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发展理论的价值
        (一) 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农业发展规律问题
        (二) 奠定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 为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及创新
    一、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一) 毛泽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 邓小平:农业是根本
        (三) 江泽民: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
        (四) 胡锦涛: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五) 习近平: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二、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农业现代化理论
        (一) 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二) 邓小平:农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学
        (三) 江泽民:要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
        (四) 胡锦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 习近平: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三、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农业合作化理论
        (一) 毛泽东:实行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二) 邓小平: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
        (三) 江泽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 胡锦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 习近平:要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
    四、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城乡关系理论
        (一) 毛泽东:必须实现城乡兼顾、工农并举
        (二) 邓小平:农业工业、农村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 江泽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 胡锦涛: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五) 习近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创新
        (一) 初步回答了中国农业基础地位问题
        (二) 初步回答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
        (三) 初步回答了农业合作制经济问题
        (四) 初步回答了中国城乡关系发展问题
第三章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 基础支撑愈发坚实
        (二) 综合实力日益提升
        (三) 装备条件初步具备
    二、农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
        (一) 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二) 政府扶持力度大
        (三)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四) 入社农民增收明显
        (五) 类型多样并注重品牌培育
    三、城乡协调战略深入推进
        (一) "工业反哺农业"方针稳步落实
        (二) 人口流动增强与户籍改革深化
        (三) 国家级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实验区全面启动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 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二) 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改善
        (四)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五、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重视正确处理农业同工业之间的关系
        (二) 重视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生产技术
        (三) 重视实行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四) 重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制度
        (五) 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改变落后面貌
        (六) 重视积极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四章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原因
    一、农业基础地位需要继续加强
        (一) 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大
        (三) 整体物价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 总体消费水平与农业生产能力存在矛盾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能力依然薄弱
        (一)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二) 投入不足和科技生产能力较低
        (三) 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农业科技工作不足
    三、农业合作社发展存在较多问题
        (一) 政策层面
        (二) 合作社层面
        (三) 农民层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二)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 农村医疗卫生发展落后
        (四)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五、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因
        (一) 农业资源短缺是限制农业发展的客观因素
        (二)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 对农业弱势地位保护体系尚不健全
        (四) 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业持续发展
第五章 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二) 坚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三) 将各项事业作为有机整体进行推进
        (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
    二、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 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二) 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速度
        (三) 将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经营重点
        (四) 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温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 契约理论
    2.3 交易成本理论
    2.4 风险投资理论
第三章 温氏“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调查
    3.1“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历程
    3.2 国内“公司+农户”模式运行的实践
    3.3 温氏“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调查
        3.3.1 温氏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
        3.3.2 来源于实践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3.3.3 温氏集团公司的组织模式及基本流程
        3.3.4 温氏集团公司养鸡规模迅速发展的原因
    3.4 我国“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经验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温氏“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
        4.1.1 公司全员股份合作制模式优势
        4.1.2 质量控制模式优势
        4.1.3 人才培训及农户素质培养模式优势
        4.1.4 利益分配机制优势
        4.1.5 管理创新模式优势
        4.1.6 科技创新模式优势
        4.1.7 企业文化驱动模式优势
    4.2 劣势(Weakness)
        4.2.1 契约不稳定性
        4.2.2 利益不一致性
        4.2.3 地位不对称性
        4.2.4 投机行为多发性
        4.2.5 契约履行差异性
        4.2.6 适用性
    4.3 机会(Opportunity)
        4.3.1 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4.3.2 从事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有所提高
        4.3.3 消费者选择更为理性
        4.3.4 融投资选择渠道增多,资金量大
        4.3.5 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普及应用
    4.4 威胁(Threats)
        4.4.1 合作双方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
        4.4.2 价值链不是很完善
        4.4.3 风险系数日益上升,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加强
        4.4.4 人才难求难留
        4.4.5 威胁温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其他因素
第五章 温氏“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思考
    5.1 逐步市场化模式的利益分配
    5.2 强化模式的风险保障机制
    5.3 加强模式中的企业人才建设与农户素质培训
    5.4 持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5.5 政府在模式中发挥应有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对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学者关于关中的研究
        1.2.2 国外学者对于关中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特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色
第2章 高陵县基本概况
    2.1 高陵县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2 高陵县自然状况
    2.3 高陵县旅游资源
    2.4 高陵县在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区域优势
        2.4.1 高陵县在关中的位置
        2.4.2 高陵县的区域优势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陵县发展战略的变迁
    3.1 积极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战略(1979--1984)
        3.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的经验
        3.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的不足
    3.2 以养鸡为龙头的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共同发展战略(1984--1992)
        3.2.1 以养鸡为龙头的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共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3.2.2 以养鸡为龙头的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共同发展战略的经验
        3.2.3 以养鸡为龙头的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共同发展战略的不足
    3.3 以粮食高产为目标,大力发展杂果产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发展战略(1992--1996)
        3.3.1 种植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3.3.3 种植业发展战略的经验
        3.3.3 种植业发展战略的不足
    3.4 以泾河工业园区为龙头,全面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1996至今)
        3.4.1 开放带动战略的主要内容
        3.4.2 开放带动战略的经验
第4章 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的特点
    4.1 围绕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4.2 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4.4 关注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第5章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5.1 农村现代化模式
        5.1.1 现代化的概念
        5.1.2 农村现代化的概念
        5.1.3 农村现代化模式的概念
    5.2 关中既有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
        5.2.1 城郊县发展模式
        5.2.2 资源型发展模式
        5.2.3 平原型发展模式
        5.2.4 贫困型发展模式
第6章 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的启示
    6.1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走适合关中农村特点的发展模式
    6.2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的战略
    6.3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6.4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充分利用农村的三大资源
    6.5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提高关中城镇化发展水平
    6.6 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德化黑鸡性能测定和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背景、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2 德化黑鸡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2.1 德化黑鸡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分析
    2.2 德化黑鸡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2.3 肉鸡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2.4 肉鸡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3. 国内外养鸡形势与德化黑鸡产业现状
    3.1 世界鸡肉生产情况
    3.2 国内肉鸡产业现状
    3.3 德化黑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3.4 存在问题
4. 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选育
    4.1 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
    4.2 新培育德化黑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4.3 德化黑鸡选育进展
    4.4 德化黑鸡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4.5 肌肉品质测定
    4.6 皮肤黑色素的测定
5. 德化黑鸡产业发展对策
    5.1 政府及畜牧部门应重视肉鸡业的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加大 扶持力度
    5.2 以"公司+鸡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户+庭院养殖户"的模式发展肉鸡业
    5.3 绿色、安全、健康的鸡肉产品是肉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5.4 增进协作和联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论2002年养鸡业的形势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防控研究进展[J]. 龚振华,金国栋,王丽萍,栾庆东,路平,刘坤,张云香,王晓颖,牟瑞营. 动物医学进展, 2021(11)
  • [2]广西地方优质鸡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相关技术的探讨及分离株env基因的分析[D]. 陆乔娥. 广西大学, 2020(07)
  • [3]县域经济视角下田东县脱贫模式研究[D]. 彭磊. 吉林大学, 2020(01)
  • [4]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D]. 陈齐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D]. 禄开辉.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D]. 郝雅立. 南开大学, 2018(03)
  • [7]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及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研究[D]. 闻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8]温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D]. 温小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02)
  • [9]高陵县发展战略变迁对关中农村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启示[D]. 宋黄河.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10]德化黑鸡性能测定和产业化发展研究[D]. 汤智君.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浅谈2002年养鸡情况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