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入世增收——新年贺词

迎入世增收——新年贺词

一、面对入世话增收——新年贺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龙[1](2021)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姚科敏[2](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欧阳德君[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难题,复杂而且十分重要。反贫困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在全世界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的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借鉴西方反贫困思想的有益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在反贫困理念、反贫困方法等方面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渊源;西方的反贫困思想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及综合性等多种理论视角来分析,其有益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是对其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这一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全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大规模地缓解。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这一时期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反贫困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实施各种专项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三是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社会救助和开发扶贫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四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这一时期通过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即将实现从整体上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是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理论提升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发展过程。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经历了初步形成、扩展丰富、深化完善、创新发展等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入手,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长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贫困的成功探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扩展丰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深化完善。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的新篇章,在反贫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时代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强调的是整体视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总结,注重一般性的理论反思。其主要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必须坚持党对反贫困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即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国家、社会和个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承担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短期目标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目标则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是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改革的直接动力、政府主导力、社会的参与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等多种力量形成的反贫困强大动力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反贫困的制度保障;中国的反贫困是世界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的反贫困也离不开世界,我们的反贫困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必然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人民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鲜明的特征以及重要的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在中国价值方面,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指南,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在世界价值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这一反贫困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总结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任小琴[4](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孙冰[5](2019)在《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业也不例外。40多年来,新闻的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日渐变革。虽然这种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纵观其走势,可以清晰地辨析出历史的阶段性。《今日谈》专栏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的一个开放性、群言性的评论专栏,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民声、达民意,为公众搭建表达意见与诉求的平台。可以说《今日谈》栏目是时代的传话筒、历史的记载者。因此本文以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方法选取了1980年至2018年39年间的456篇评论文章,对其文本作话语分析。同时,运用词频分析软件对抽取的《今日谈》文章样本进行词频数据统计。本文主要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和托伊恩·A.梵·迪克的话语理论,采取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今日谈》话语变迁进行研究。通过这个独特的学术视角,总结出以下研究成果:一是发现《今日谈》专栏的话语变迁规律,话语主题变迁轨迹为:政治—经济—民生—社会风气,其变化规律为逐渐平实;话语风格变迁轨迹为:疑问型—坚定型—求实型—鼓舞型,其变化规律为逐渐柔和。二是揭示《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动因,发现不同时期党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媒介生态演进过程中报纸自身改革的需要都是推动其变迁的原因。三是由《今日谈》专栏看新闻话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新闻话语不仅反映社会背景,而且对社会背景还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赵会[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小康建成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指出,东部和中部地区总体上如期脱贫不成问题,西部地区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突出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广西已有3107万人脱贫,脱贫成效显着。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为广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小康建成,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参考,为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根据中国阶段性扶贫目标与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的相关性,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广西农村扶贫历程划分为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康建设和全面小康建成三个阶段。分别从各个阶段的广西农村贫困问题、扶贫政策的演变、扶贫实践的展开、取得的扶贫成就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一是以中国特色减贫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立场、开发式的扶贫方针和精准扶贫方略。二是走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分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扶贫目标,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开展专项扶贫。动员全社会参与,凝聚各方力量。三是坚持符合广西实际的农村减贫政策,一方面因地制宜落实中央减贫政策,另一方面有的放矢出台广西减贫政策。四是开展有广西特色的农村扶贫实践,针对区域性人地矛盾实施移民搬迁,利用广东对口帮扶组织劳务输出,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产业扶贫,运用大会战方式解决区域贫困。

李洁净[7](2018)在《《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研究》文中指出《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33年以来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南方周末》的元旦社论体现了《南方周末》的原创性和独创性,在每年年末或者年初时发表,起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作用。如今,各大媒体越来越重视元旦社论,很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元旦社论的时代价值。然而,业界专家和学者对《南方周末》元旦社论的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且没有发表过与《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故作者选取《南方周末》1997年至2018年的二十二篇元旦社论进行议题研究。对文本中的议题进行梳理,分析议题的构成和选择特点,整理议题论述时引用的事实论据。以不同年份的热点事件为历史背景,发掘新闻事件作为事实论据对于议题的支撑价值。并根据事实论据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关联度,找到社论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程度。结合高频词汇建构的叙述视角和媒介与受众关系,将微观的语言文本分析与宏观的社会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研究《南方周末》元旦社论如何借助事实论据和高频词汇精准展现社论议题,从而分析《南方周末》元旦社论的传播特点和时代价值,为今后其他媒体的元旦社论写作提供参考。

郭曰铎[8](2018)在《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的历史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人民幸福思想。对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式转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幸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结构框架、创新点等。第一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资源”。本章全面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幸福思想,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佛家超验主义的幸福观和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归纳总结了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是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思想和西方思想史中的幸福思想为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二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现实基础”。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人民愿望,具有很深的现实基础。它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出于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教训和追求人民幸福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第三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基本内容”。本章系统阐述了人民幸福的内涵和特征,阐明了人民幸福的价值逻辑,论述了人民幸福的实现原则和实现条件。人民幸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及其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它是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人民幸福的价值逻辑体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梦的根本追求。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坚持人民中心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劳动创造原则和共建共享原则。人民幸福离不开使人幸福的外部环境,实现人民幸福就要使经济更加富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公正、生态更加文明。第四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实践路径”。本章系统阐述了人民幸福的实现道路,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现人民幸福,必须夯实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完备人民幸福的政治条件,加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支撑,改善人民幸福的社会环境,营造人民幸福的生态空间,筑牢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第五章“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特色和时代价值”。本章分析了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四个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植根人民群众、立足中国文化、着眼世界大势,阐述了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指明前进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进行简要概括。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问题,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它回答了人民幸福的内涵、实现条件和实现路径等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

刘家玮[9](2017)在《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 ——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文中认为流行语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语言表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流行语展示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公文作为国家管理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情况、传递政策信息,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流行语。鉴于公文语言的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如何准确认识和使用流行语成了公文写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流行语为切入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领导人发表的公开讲话为考察对象,结合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采用归纳统计、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公文语言中出现的流行语现象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流行语的研究现状,流行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确以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对本文的选题意义、语料运用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流行语的内涵与特征,并阐述了流行语与新词语、高频词语、网络用语、俚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对2006年至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领导人讲话中的流行语进行数量统计,浅析公文语言中流行语涉及的领域范围和来源途径,总结出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特点。第三章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公文语言中出现的流行语。分别从流行语的词长特点、构成材料、结构形式、构成方式和语义表现几个角度进行论述,全面探析了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特色。第四章从公文角度论述了公文语体选用流行语的原因,发现公文选用流行语主要是为了实现公文的管理功能、契合公文的交际效果和满足公文的语体要求。第五章结合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特点,总结出公文语体在选用流行语时需要遵循的选词原则和使用原则。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李海晶[10](2016)在《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重要讲话,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在国际、国内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善于用典,借以阐释深刻道理,使世界各国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运用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成为“习式风格”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提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这一概念,其中包含着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态度,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和特点;习近平在其传统文化观的影响下,用传统文化精华创建出的一套治国理政具体举措;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产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价值和影响力;以及激发世人进行文化省思等丰富内容。这些内容,是论文研究的主线。具体而言,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从宏观层面概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征功效、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以及鲜明特点;第三章是论文主体部分,着重探索习近平在其传统文化观的指引下,用传统文化精华来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以及习近平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主要包括“大同世界,天下一家”与“中国梦”、“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与依法治国、“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与反腐倡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群众路线、“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与协和万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六大方面;第四章从当代中国建设发展需要的视角,阐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在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重拾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产生的重大价值和影响力;第五章则从当代世界需要的视角,阐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在缓和世界文明冲突、构建世界和谐秩序以及促进世界互利共赢中的巨大价值和国际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第六章是本文主题的升华与创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给予世人深刻启迪和当代借鉴,激发世人进行“文化省思”,“省”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变传统文化为当下传统,科学回答“中国文化要往何处去”的深刻命题,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二、面对入世话增收——新年贺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入世话增收——新年贺词(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二、理论渊源: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三、理论借鉴:借鉴西方反贫困思想的有益内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历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大规模缓解贫困(1978-1986 年)
    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2007 年)
    三、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反贫困(2007-2012 年)
    四、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2012 年-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扩展丰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深化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主要框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道路选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承担主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发展目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实践动力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可靠保障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国际参与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征与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研究现状
        1.2.2 《今日谈》栏目研究现状
        1.2.3 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话语与话语分析
        1.4.2 批评话语分析
        1.4.3 费尔克拉夫与新闻话语分析
        1.4.4 梵·迪克与新闻话语分析
第二章 《今日谈》专栏概述及样本选取
    2.1 《今日谈》专栏概述
        2.1.1 《今日谈》专栏创办的意义
        2.1.2 《今日谈》专栏的特色
    2.2 样本选择及分析方法
        2.2.1 样本选择
        2.2.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今日谈》专栏各阶段话语特点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0—1992)
        3.1.1 话语主题——以“政治”为主
        3.1.2 话语风格——疑问型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1992—2003)
        3.2.1 话语主题——“经济”逐渐成为热点
        3.2.2 话语风格——坚定型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2003—2012)
        3.3.1 话语主题——“民生”成为关键词
        3.3.2 话语风格——求实型
    3.4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2012 年至今)
        3.4.1 话语主题——“社会风气”成为关键词
        3.4.2 话语风格——鼓舞型
第四章 《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规律及新闻话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4.1 《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规律
        4.1.1 话语主题逐渐平实
        4.1.2 话语风格逐渐柔和
    4.2 《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的动因
        4.2.1 不同时期党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
        4.2.2 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4.2.3 媒介生态演进过程中报纸自身改革的需要
    4.3 由《今日谈》专栏看新闻话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4.3.1 新闻话语反映社会背景
        4.3.2 新闻话语塑造社会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关于贫困标准与扶贫阶段的概述
        (一)贫困标准
        (二)扶贫阶段划分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变迁(1978-2000 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广西农村贫困概况
        (一)存在普遍贫困问题
        (二)存在老少边山区域贫困问题
    二、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政策演变
        (一)救济式扶贫政策(1978-1984 年)
        (二)开发式扶贫政策(1984-1994 年)
        (三)落实“八七”扶贫政策(1994-2000 年)
    三、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实践
        (一)专项扶贫
        (二)社会扶贫
        (三)国际帮扶
    四、总体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成就
第三章 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开发(2001-2010 年)
    一、全面小康建设背景下广西农村贫困问题
        (一)巩固温饱的任务艰巨
        (二)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
        (三)扶贫面临新的挑战
    二、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政策
        (一)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
        (二)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政策
        (三)社会扶贫和参与式扶贫政策
    三、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行动
        (一)专项扶贫
        (二)社会扶贫
    四、全面小康建设阶段广西农村扶贫成果
第四章 全面小康建成阶段广西农村脱贫攻坚(2011 年至今)
    一、全面小康建成背景下广西农村贫困问题
        (一)贫困人口多群众增收困难
        (二)老少边山特困问题突出
        (三)贫困群体需求与扶贫之间存在矛盾
    二、全面小康建成阶段的广西农村脱贫政策
        (一)“十二五”期间的广西农村脱贫政策
        (二)“十三五”以来的广西农村脱贫政策
    三、全面小康建成阶段的广西农村脱贫行动
        (一)“十二五”期间的广西农村脱贫行动
        (二)“十三五”以来的广西农村脱贫行动
    四、全面小康建成阶段的广西农村脱贫成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以中国特色减贫理论为指导
        (一)坚持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立场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四)坚持精准扶贫方略
    二、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
        (二)出台利于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政策
        (三)坚持普惠和特惠政策相结合
        (四)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
        (五)动员全社会参与
    三、坚持符合广西实际的农村减贫政策
        (一)因地制宜落实中央减贫政策
        (二)有的放矢出台广西减贫政策
    四、开展有广西特色的农村减贫实践
        (一)针对区域性人地矛盾实施移民搬迁
        (二)利用广东对口帮扶组织劳务输出
        (三)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产业扶贫
        (四)运用大会战方式解决区域贫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方周末》元旦社论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四)议题的划分标准与研究角度
    (五)研究方法
一、《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分析
    (一)议题的统计与分类
    (二)议题的构成
        1.社会民生和个人价值
        2.国家发展和社会改革
        3.新闻理想和自我塑造
    (三)议题的选择与特点
        1.彰显人文精神
        2.议题角度集中
        3.凸显社会责任意识
二、《南方周末》元旦社论借助事实论据构建议题
    (一)议题引用的事实论据的划分与特点
        1.事实论据的划分标准
        2.事实论据的归类
        3.事实论据的选择特点
    (二)议题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联度分析
        1.事实论据选择角度
        2.议题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联度分析
    (三)《南方周末》元旦社论事实论据的使用方法
        1.事实论据出现在篇章开头
        2.事实论据出现在篇章中间
        3.事实论据出现在篇章结尾
三、《南方周末》元旦社论透过高频词汇精准表现议题
    (一)《南方周末》元旦社论叙述视角
    (二)高频词汇体现的媒介与受众关系
    (三)高频词汇精准表现议题
四、《南方周末》元旦社论文本特点及时代价值
    (一)文本特点
        1.写作特点
        2.内容特点
    (二)时代价值
        1.用笔杆书写民意,为公正仗义执言
        2.关注社会公共领域,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3.倡导公民民主,启蒙权利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幸福研究现状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现状
    三、幸福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幸福概念之辨析
        (二)关于幸福的两种理论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思想
        (二)列宁的幸福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幸福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思想
        (一)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
        (二)佛家超验主义的幸福观
        (三)道家合于自然的幸福观
    三、西方思想史中的幸福思想
        (一)理性主义幸福观
        (二)感性主义幸福观
        (三)功利主义幸福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对新时代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
        (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三)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四)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二、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
        (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二)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影响着人民幸福的实现
    四、追求人民幸福的初步实践
        (一)习近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执政实践
        (二)国内幸福城市地区的初步探索
第三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人民幸福的内涵和特征
        (一)人民幸福的内涵
        (二)人民幸福的特征
    二、人民幸福的价值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中国梦的根本追求
    三、实现人民幸福的主要原则
        (一)人民中心原则
        (二)全面发展原则
        (三)劳动创造原则
        (四)共建共享原则
    四、人民幸福的实现条件
        (一)经济更加富裕
        (二)政治更加民主
        (三)文化更加丰富
        (四)社会更加公正
        (五)生态更加文明
第四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走好人民幸福的实现道路
        (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三)走好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人民幸福的发展道路
    二、夯实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
        (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三、完备人民幸福的政治条件
        (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二)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加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支撑
        (一)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二)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的精神
        (三)把满足需要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四)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
    五、改善人民幸福的社会环境
        (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平安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六、营造人民幸福的生态空间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
        (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七、筑牢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一)党坚强有力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三)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好干部标准
        (四)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
        (五)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第五章 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特色和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特色
        (一)坚持问题导向
        (二)植根人民群众
        (三)立足中国文化
        (四)着眼世界大势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理论
        (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
        (二)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指明前进方向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 ——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语料说明
    0.4 研究方法
1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1.1 流行语的内涵
        1.1.1 流行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1.2 流行语的特征
    1.2 流行语与其他词语的关系
        1.2.1 流行语与新词语的关系
        1.2.2 流行语与高频词语的关系
        1.2.3 流行语与网络用语的关系
        1.2.4 流行语与俚语的关系
2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2.1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数量表现
    2.2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领域范围
    2.3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来源途径
        2.3.1 国家政治举措
        2.3.2 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
        2.3.3 网络热门话题
        2.3.4 名人话语
        2.3.5 流行作品
    2.4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特点
        2.4.1 表义明确清晰
        2.4.2 内涵高度概括
        2.4.3 风格庄重典雅
3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特色
    3.1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词长分布
    3.2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构成材料
    3.3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结构形式
        3.3.1 词
        3.3.2 短语
        3.3.3 流行语模
    3.4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主要构成方式
        3.4.1 缩略
        3.4.2 比喻
        3.4.3 仿拟
    3.5 公文语言中流行语的语义表现
        3.5.1 本义的沿用
        3.5.2 新义的派生
4 公文语体选用流行语的原因
    4.1 满足公文的语体要求
    4.2 契合公文的交际效果
    4.3 实现公文的管理功能
5 公文语体选用流行语的原则
    5.1 选词的原则
        5.1.1 选择规范化的流行语
        5.1.2 选择富有生命力的流行语
        5.1.3 选择积极意义的流行语
    5.2 使用的原则
        5.2.1 需要的原则
        5.2.2 适度的原则
        5.2.3 准确的原则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选题来源及内涵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
        1.1.3 选题的学术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概况
        1.2.2“习近平”研究概况
        1.2.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概况
        1.2.4 文献研究的综合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选题的研究思路
        1.3.2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3 选题的创新点
    1.4 当代价值
        1.4.1 理论价值
        1.4.2 实际意义
第2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概述
    2.1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征功效
        2.1.1 中国传统文化及基本内容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1.3 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功效
    2.2 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2.1 明确传统文化的社会定位
        2.2.2 肯定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2.3 扞卫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
    2.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及特点
        2.3.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
        2.3.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效应
        2.3.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特点
第3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1“大同理想,天下为家”与“中国梦”
        3.1.1 大同理想溯源
        3.1.2“中国梦”的提出及内涵
        3.1.3 习近平对大同理想的传承和超越
    3.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与依法治国
        3.2.1 法治观溯源
        3.2.2 依法治国及其发展进程
        3.2.3 习近平对传统法治观的传承和超越
    3.3“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与反腐倡廉
        3.3.1 廉政观溯源
        3.3.2 反腐倡廉及其现实意义
        3.3.3 习近平对传统廉政观的传承和超越
    3.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群众路线
        3.4.1 民本观溯源
        3.4.2 群众路线的内涵及发展
        3.4.3 习近平对传统民本观的传承和超越
    3.5“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与协和万邦
        3.5.1“天下观”溯源
        3.5.2“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3.5.3 习近平对“天下观”的传承和超越
    3.6“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与核心价值观
        3.6.1 传统价值观溯源
        3.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
        3.6.3 习近平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超越
第4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当代中国的需要
    4.1 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之方
        4.1.1 社会道德呈现两极分化
        4.1.2 现代性道德困境的成因
        4.1.3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促进道德建设
    4.2 重拾民族文化自信之效
        4.2.1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4.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4.2.3 打造民族文化价值观
    4.3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功
        4.3.1 指引民族目标
        4.3.2 凝聚中国力量
        4.3.3 激发改革活力
第5章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当代世界的需要
    5.1 缓和世界文明冲突
        5.1.1 世界“文明冲突”论
        5.1.2 中国传统“和”文化
        5.1.3 习近平倡导世界文明的尊重、包容、互鉴
    5.2 构建和谐世界秩序
        5.2.1 和谐世界提出及内涵
        5.2.2 和谐世界的实现路径
        5.2.3 习近平助推各国发展的独立、协调、均衡
    5.3 促进世界互利共赢
        5.3.1 世界共建共享之势
        5.3.2 中国先义后利之德
        5.3.3 习近平促进世界交流的合作、互利、共赢
第6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文化省思的需要
    6.1 强化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可
        6.1.1 高度的文化认同
        6.1.2 高度的文化自觉
        6.1.3 高度的文化自信
    6.2 变传统文化为当下传统
        6.2.1 创造性转化
        6.2.2 创造性运用
        6.2.3 创造性发展
    6.3 形成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观
        6.3.1 拓展传统文化价值观
        6.3.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6.3.3 打造全球治理新理念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面对入世话增收——新年贺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研究[D]. 张飞龙.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D]. 欧阳德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4]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话语变迁研究(1980—2018)[D]. 孙冰. 河北大学, 2019(08)
  • [6]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扶贫研究[D]. 赵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研究[D]. 李洁净.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8]习近平人民幸福思想研究[D]. 郭曰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公文语言中的流行语现象研究 ——以近十一年公文中出现的流行语为例[D]. 刘家玮.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 李海晶. 南昌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迎入世增收——新年贺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