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

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

一、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胡玥[1](2020)在《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对保守派执政时期朴槿惠政府、李明博政府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对朝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转向。即提出建设“和平与繁荣的朝鲜半岛”的对朝政策新方针,并设定了三大目标、四大战略和五大原则。2018年初朝鲜半岛局势逐渐回暖后,文在寅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朝鲜半岛新体制”构想。2019年韩朝合作未能取得较大进展的情况下,文在寅依然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韩朝为生命共同体,将致力于通过发展韩朝关系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与永久和平。总体来看,文在寅政府希望通过对话与施压并重的对朝政策方针,旨在共建和睦相处的朝鲜半岛和平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谋求实现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秩序对其有利的新变化。基于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本文首先从动态环境交互的新视角,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制定的国内外背景因素展开全面剖析。由此,明晰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目标这两大线索,重点考量韩国所拥有的战略资源与其对朝政策的目标设定及手段实施之间的关系匹配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视角、多线索、多主体切入分析,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政策评估路径,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展望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前景及难点所在,并对复杂局势下中国的半岛政策展开针对性思考。从决策环境分析看,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及迫切的缓和诉求,以及韩国国内政局变化和国民的热切期盼,是推动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一改保守派执政时期对朝强硬路线的重要原因所在。2016年至2017年,朝鲜高频次进行核与导弹试验,这显着加大了韩国的“安全疑虑”甚至是“安全焦虑”,实现半岛无核化成为域内外国家共同的安全利益诉求。特朗普政府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朝展开“极限施压”政策迫其彻底弃核,美朝由此展开激烈对抗,致使朝鲜半岛陷入持续紧张和高位震荡的极其危险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强度和深度。显然,这是文在寅政府决断对朝政策时,要认真思考和重点应对的关键方面。与此同时,朴槿惠时期、李明博时期因对朝政策失当所造成的巨大负面效应。也波及到韩国国内政治、经济和安保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国内政党和国民对南北关系现状及半岛局势吃紧的不满情绪。韩国国民对文在寅政府的新期待,促其在对朝政策上改弦更张并进行重大转向式新调整。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目标构想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目标上结束敌对关系共建和睦相处的和平共同体;二是经济目标上推动实现韩朝市场一体化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三是安全目标上推动半岛无核化并加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基于上述考虑,从政治、经济、安全三个方面,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实施的基础与手段进行阐释,指出其目标构想、政策基础、政策手段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性和关系不匹配的突出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展开,使其政策回旋空间缩小,政策实施过程波动不断,难以收到政策预期效果。总体来看,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体现三大特点。在政治层面,强调推动构建半岛持久和平机制;在经济层面,积极倡议推动“半岛新经济地图”;在安全层面,以提升韩国自主防御能力为依归。虽然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南北关系一度进入对话乃至合作的良性轨道,但韩国无法改变的习惯性认知、国内党争激烈、经济提振不力、韩美朝三边关系微妙变化、周边外交窘况等严峻局面,尤其是在朝鲜再次拾起“封南通美”外交策略的情况下,无疑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面临着极大考验。对文在寅政府来说,奉行灵活性政策努力维持既定方针不变,改善周边外交促进对朝政策实施以及有效管控显性潜性风险,事关其对朝政策成效及成败。目前来看,文在寅政府不会改变对朝政策的“阳光”路线,但其能否有足够的智慧、信心和决心突破对朝政策的结构性瓶颈和联系性症结,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在朝鲜半岛形势历经转缓后再陷僵局且结构性、症结性因素没有彻底消除的复杂微妙状况下,中国要旗帜鲜明的坚持半岛无核化立场不动摇,坚持政治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平衡关照各方合理利益尤其是重大安全关切,积极发挥中国作用、提供中国智慧、展现中国作为,助力巩固朝鲜半岛缓和势头,努力推动构建半岛和平机制,最终实现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

闫勇[2](2020)在《金正日和金正恩时期朝韩首脑外交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0年开始,朝韩首脑外交变得举世瞩目,回顾朝韩首脑外交的历史,可以发现,朝韩首脑外交通时合变。金正日时期的朝韩首脑外交是朝韩打破半个多世纪对抗坚冰的新路径。2000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朝,金正日与之会谈,朝韩两国最高领导人实现第一次握手。2007年,韩国总统卢武铉访朝,步行穿越重兵部署的朝韩军事分界线,迈出了和平与统一的历史性“一大步”。金正恩时期的朝韩首脑外交是朝鲜面临国家转型发展时刻的突围新途径。2018年,金正恩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板门店举行了两次首脑峰会,且文在寅于9月份访朝,改善和发展了朝韩关系,缓和了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推动了朝鲜半岛无核化。金正日和金正恩时期的朝韩首脑外交实现了朝鲜在国家生存和发展方面的破冰突围。相较而言,朝鲜两代领导人的朝韩首脑外交的根本目的一脉相承、指导思想代际不同。首先,朝韩首脑外交达成了朝鲜和韩国共生共存的根本目的。其次,朝韩首脑外交显示了朝鲜从先军政治到全力建设经济的国家发展路线的转变。此外,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中的朝美矛盾始终影响着朝韩关系的发展。最后,朝韩协力争取朝鲜民族自主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效果显着。在朝韩各方面关系由敌对转化到缓和、和解和合作的过程中,朝韩首脑外交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主张“双暂停和双轨并进”,其功效标本兼治,显示出中国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的坚定信念。

向洁[3](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刘派[4](2017)在《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更加关注新兴大国的挑战和热点问题的威胁,朝鲜核问题开始被纳入美国的视野。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核问题为核心的朝鲜事务也成为美国推进亚太战略的重要支点。在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一度以为朝鲜将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崩溃,对朝执行了被称作“警惕等待”的政策,并没有改善美朝关系的强烈愿望。美朝双方的敌视并没有因冷战的终结而减弱,反而因核危机的出现而加深。克林顿政府开始调整对朝政策,在不放松对朝遏制的情况下加强了对朝接触,《框架协议》的签署不仅缓和了第一次朝鲜核危机,也使得美朝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此后,克林顿政府对朝接触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并最终提出了对朝“一揽子接触”政策,美朝关系得以改善,朝鲜的核问题也按照《框架协议》的路线图逐步推进。克林顿的对朝政策也因此被称作“鸽式接触”。随着克林顿任期的结束,小布什政府对朝鲜更加强硬,其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和先发制人打击对象的做法导致朝核问题对话进程中断和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对此,小布什政府采取了军事威慑施压和多边对话开展同时推进的“鹰式接触”政策。小布什政府虽然并没有放弃对朝鲜的接触,但敌意明显上升,执行相关决议也三心二意,导致美朝互信逐渐削弱。与克林顿政府不同的是,小布什政府将接触政策安排在多边框架下。尽管其本意是想在多边框架下对朝鲜施加更多的压力和让更多的参与方明确对朝接触政策的无效性,但在其他各方的斡旋下,朝核问题还是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到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开始执行对朝“战略忍耐”政策,寻求危机的管控而非解决。在实施路径上,试图走一条接触与施压并举的双轨道路。但美国遏制中俄的企图更加明显,中美矛盾、俄美矛盾都被激化,其试图通过多边合作向朝鲜同时施压与接触的路径也越走越窄,逐渐变成了美日韩同盟关系的巩固,对朝鲜的施压和接触政策也逐渐变成了施压与“忽视”。“战略忍耐”愈发消极,美朝关系、朝鲜核问题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回顾美国的对朝政策历程可以发现,美国的朝鲜政策具有多重目标,既包含了解决朝鲜核问题、也具有借助朝鲜核问题困住朝鲜、拉住日韩和规制中俄的内涵。经过20多年的实践,美国对朝政策并没有达到解决核危机的目标,在防止核扩散问题上基本失败。但美国却明显巩固了一度松散的地区同盟体系,加强了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威慑力量,并对东北亚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干扰效应。从政策效果上看,多重目标的追求导致美国对朝政策存在着逻辑上矛盾,美国无法实现既要解决朝鲜核问题又要利用核问题的双重目标。而且美国在战略思维上越来越僵化,与朝鲜形成了强硬对强硬的僵局。这一僵局还会随着美国战略能力的下滑,而出现只能进行危机管控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困境。在当前朝鲜已经实质性“拥核”的情况下,决定美国对朝政策的要素包括了朝鲜核问题本身的紧迫性、美国是如何看待已经“拥核”的朝鲜以及美国想如何“利用”朝鲜这三个方面。随着朝鲜核技术与导弹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对美国的实际威慑力量在逐渐增强,这必然会增加美国解决朝鲜核问题的迫切性。美国未来对朝政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其政策的走向则取决于其能否突破既有的政策惯性和逻辑矛盾。

汪学磊[5](2017)在《热点外交的“中国方式”:叙利亚问题文化话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点外交是中国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其实质是中国外交话语的实践。叙利亚问题是当今最大的热点,期间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方式"外交话语,构成了中国热点外交研究的典型案例。鉴于在该问题上西方对中国曾发起无端指责和包括"搭便车论"在内的恶劣批评,中国热点外交迫切需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层面积极应对,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立足本土的中国热点外交话语研究为此提供了一种途径。这一研究将梳理中国热点外交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还原一个文化的中国外交形象。本文以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指导和研究框架,阐释了外交、话语与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地吸收了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其他学科以及话语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应地提出了主体语料—辅助语料—语境语料结合的ABC语料分析模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依据"中国方式"话语形成全过程的语料,全面分析了中国热点外交话语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实践情况并讨论了"中国方式"的话语特点与文化内涵。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对叙利亚问题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国方式"话语中的言说主体、言说对象、言说方式以及话语内容等要素进行整体历时的研究;其次以中方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涉叙决议草案、叙利亚化武危机中中美俄话语研究和"中国方式"话语进路为三个"点"进行具体分析并分别作了更为细致而深入的讨论,强调了超越"议程设置"的"话语设置"之争在此类话语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展示了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中国方式"的话语图景,充分说明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不但没有"搭便车",而且全方位综合地进行了包括劝和促谈、推动叙问题政治解决和叙利亚人民自主选择道路等方向在内的外交努力,体现出中方公正独立、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解决热点问题的"中国方式"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叙利亚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发展并最终形成的。"中国方式"话语实践过程反映出渐进型、学习型、发展型、示范型、有为型、文化型的话语特点,以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价值观、历史观、冲突观、言行观、秩序观、天下观和国际关系观等文化特质。在国际热点频发、中西力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中国方式"热点外交面临着在更多实践中获得历练和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具有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的机会,也是维护和建设中国外交形象的机会;但同时无论在传播实效、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方面"中国方式"依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任晶晶[6](2016)在《结构性矛盾下的稳定趋向——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2016)》文中指出周边安全环境对于中国外部安全的影响最大、最直接。2015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诸多新动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美战略性博弈凸显,南海问题升温,朝鲜半岛局势趋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犹存。总体来看,整个2015年,尽管一些挑战性问题突出,但对中国总体安全大局的影响有限,热点问题没有引发大的冲突和动荡,中国周边地区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基本上得到了维护。2016年,一些矛盾冲突点将会继续发热,大国博弈的联发效应会继续扩散。特别是由于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新的变化,发生冲突的风险增大,对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周边安全大局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威胁。因此,降低冲突风险,保持大局可控,是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外交的当务之急。

朱海燕[7](2014)在《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外交战略》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12月26日再次组阁后的安倍晋三积极推行"战略性外交",并为其外交设定了三重战略目标,即"摆脱战后体制"、建设"强大的日本"、确立日本的领导地位。为此,安倍政府采取了绑架美国、稳住俄罗斯、对抗中国、拉拢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布局,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安倍的外交突进影响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区各国,并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不安。

卢昌鸿[8](2014)在《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占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已有四个世纪,沙俄占领中亚至苏联解体也愈一个世纪。2012年,普京当选为俄总统后推出开发东部、融入亚太经济的“战略东进”计划。历史上俄国的东进都取得了相对成功,这其中有何经验和规律可寻,现今俄罗斯东进的动因又是什么,今天俄罗斯东进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分析和论述。提起沙俄向外扩张,人们很自然想到占有大片领土,很容易忽略一点:沙俄对新占领土地的开发和治理。历史上沙俄的东进,占有领土仅是第一步,随后会在新占领土地上建立城镇、修路筑桥、发展工农业和进行内外贸易等。事实上,包括中国东北中东铁路沿线的广大地区早期的开发和城市布局,沙俄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气候、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俄罗斯的东部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相比较。对东部地区的开发一直贯穿了俄罗斯的近代历史,尽管其效果不尽人意。若把今天的俄东部地区和四百年前作一个对比,就不难想象俄罗斯在东部开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东进的战略目标和动因各有不同:近代早期,沙俄的东进主要表现为领土扩张,并对新占领土地进行开发和治理,是出于生存和安全需要;二十世纪早期,沙俄和苏联在远东地区抢占战略要地,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确立大国地位;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进行开发和巩固东部边境安全,旨在加速发展以增强国力,同美国及西方国家争霸;现阶段的东进,目标是振兴东部地区、融入亚洲经济,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动国家复兴。论文把俄罗斯东进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作一个梳理,试图解开这样的疑问:资源如此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为何一直落后于西部及世界其他地区?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实环境的分析,对俄东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作出理性的预期。

李少丹[9](2013)在《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域外大国,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国家,同时中日关系也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21世纪的头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美国仍将是中美日三国关系组合中最关键的行为体,其对中日两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三国关系的未来和东亚地区的未来。本文以二战后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及其演变的规律、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逻辑与重心的演变对美国对日与对华政策的影响。本文指出,美国政府外交决策团队的决策认知——东亚地区观是确立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基础;美国政府外交决策团队在实施东亚政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新决策信息的输入而形成新的决策认知,从而导致东亚政策逻辑的转变或修正,相应的政策重心也会同步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日美关系是美国在这一地区诸多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但相对有限的美国外交资源在不同的地区政策逻辑推动下,会投向不同的政策重心,因此使美国的对华与对日政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和互动关系。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关于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认知—决策分析框架。该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决策行为体的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决定认知形成的首要因素,国际环境是影响认知形成的最重要外部条件;第二,国际环境、政策对象国的能动性和国际危机是推动美国东亚地区认知修正或转变的三大关键因素。本文依据“何种关于政治现象的解读是‘主流’的争论”是总统决策过程的中心要素这一立场指出,总统外交决策团队的成员们“都致力于界定某一问题的本质并为其政策选择寻求认同和支持”。因此,决策团队的集体认知源自于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信息被共享和沟通、团队成员尝试着影响其他成员的认知等社会性互动过程中形成决策团队的集体认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政策对象国发挥能动性和国际危机的综合影响,原来决策团队中那些试图重塑政治辩论以有助于其观点主张的成员便通过宣传、历史类比、树立典型等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认知意象,从而再次形成决策团队内部的争论。最后,随着足够新信息的输入,原有的集体认知逐步被修正或瓦解,形成新的认知意象,从而导致政策逻辑的修正或者转变。本文运用认知—决策分析框架对美国冷战开始前后的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任政府,冷战中后期的尼克松、卡特和里根三任政府,冷战结束后的克林顿和小布什两任政府的东亚政策及对华、对日政策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从而解读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并验证本文观点和分析框架的可靠性。本文最后在对前述五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前景做展望和判断,归纳了论文的理论贡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后东升[10](2013)在《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蒋介石对抗战前后在帝国主义侵略背景下不断演变的内蒙古自治、外蒙古独立问题的分析、决策和处理过程,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对蒙古问题的决定性影响,论述蒋介石对外的民族主义斗争对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包括蒙古问题的决定性作用。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论述选题意义,介绍选题现状、论文资料来源和内容概要。第一章介绍抗战胜利前在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背景下的内蒙古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环境的分析,及其以内地边疆行政一体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蒙古政策,分析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高度自治运动的缘起、经过及日本的介入和操纵,论述蒋介石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对策、对日本介入和操纵的抵制,及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内蒙古傀儡政权的策反和对内蒙古人心的争取。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实现内地边疆行政体制一体化,将热察绥特别区改省。“九一八”事变后,公布了《蒙古盟部旗组织法》,保留了蒙古盟旗制度。以德王为代表的一些蒙古王公贵族,趁“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机严重时机,一面接受日寇诱惑而与其在暗中勾结;一面向国民政府讨价还价,向其要求实行“高度自治”。1934年2月蒋介石主导国民党中央通过“蒙古自治办法原则”,批准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内蒙古自治。日本帝国主义在策划“华北自治”的同时,加紧策划内蒙古“独立”。1936年5月德王改旗易帜,成立伪蒙古军政府,成为日本傀儡政权。对于日本人对内蒙古自治的介入和操纵,蒋介石的对策从一开始的容忍,到最后奋起抵抗、坚决打击。在抗战时期,蒋介石部署对德王等傀儡政权头目和伪蒙古军进行策反行动,与日本争夺对内蒙古沦陷区的影响力。第二章介绍了抗战胜利之初苏军对内蒙古中东部的占领,分析了苏联势力覆盖下的内外蒙合并运动和内蒙古独立运动形势及国共双方的遏制对策,论述了国统区和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发展趋势和蒋介石政府对内蒙古自治的态度和对策,分析了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给蒋介石贴上大汉族主义标签的实质和根源。抗战结束后,苏军占领下的内蒙古中东部分别兴起内外蒙合并浪潮,被苏联拒绝后,又转为内蒙古独立运动,经国共双方分别对苏交涉和遏制后也偃旗息鼓,遂转为内蒙古自治运动。抗战胜利之初蒋介石对内蒙古问题的观点是:内蒙古的蒙古族属于省区以内民族,政治上、法律上一律平等;内蒙古是蒙汉杂居,不宜高度自治。此后其态度随着内战形势又有变化,主要是根据反苏和反共的需要。抗战胜利后中共主张解放区实行人民自治,内蒙古解放区实行带有民族特点的人民自治。“四三”会议确认内蒙古地区在中共领导下实行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把它定义为“民族高度地方自治”。蒋介石认为,解放区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实际就是苏共和中共导演的傀儡剧。因此,所谓内蒙古独立问题或内外蒙合并问题,实际就是苏联问题;所谓解放区内蒙古自治问题,实际就是中共问题。而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则批判蒋介石的大汉族主义。所谓蒋介石大汉族主义,主要是指蒋介石专制独裁,对蒙古人来说,作为汉人的蒋介石对蒙古人专制独裁就是大汉族主义。而中共对内蒙古的民族政策则接过了蒋介石提出的“民族平等,民主自由”口号,后来发展为“民族平等,民主自治”,因而被认为是反对大汉族主义的。第三章介绍了苏联对外蒙古的长期侵略和控制,分析了外蒙古问题的由来和成因,及蒋介石对外蒙古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无奈搁置,介绍了外蒙古问题成为国际议题的经过,论述中苏谈判中对外蒙古问题的论点交锋,分析蒋介石在苏联压力下对放弃外蒙古的思考和决策经过,也探讨了蒋介石对处理外蒙古问题的辩解和反悔的事实和理由。在抗战胜利前夕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签订密约,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以中国主权利益作为筹码,其中包括保持外蒙古现状。美苏特别是苏联对蒋介石个人领袖地位的支持表态,促使蒋介石最终接受雅尔塔密约。在随后的中苏谈判中,外蒙古问题成为焦点,经过反复争论,蒋介石决策,于抗战胜利后承认外蒙古独立公投结果,条件是苏联尊重东北主权领土行政完整,不支持中共及新疆变乱。中苏关系和国共斗争始终是蒋介石考虑和处理外蒙古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结语论述了抗战胜利前中国在强邻逼处下整合边疆民族的困难,介绍了蒋介石对抗战前中国所处的严峻国际形势、边疆形势的分析和对策,论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中共的崛起及其执政给边疆民族整合带来的新机会,介绍了中共执政后蒙古问题的结局,并客观评价了蒋介石对蒙古问题的处理,对中共执政后民族理论政策在有些方面对蒋介石民族思想政策的借鉴和继承以及两者之间差异也进行了探讨。

二、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及辨识
        (一)对外政策
        (二)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决策环境分析
    一、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持续缓和诉求
        (一)朝鲜核导试验加大韩国“安全疑虑”
        (二)美国“极限施压”政策增加半岛风险
        (三)半岛无核化切合韩国和周边国家利益
    二、韩国政治生态与国民政治共识变化
        (一)既有对朝政策引发负面效应
        (二)朝野政治势力面临重新洗牌
        (三)国民对韩朝关系抱有新期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以韩朝合作和解推动半岛局势缓和
        (二)以韩朝经济联合促进半岛共同繁荣
        (三)以强化国防为基础推动半岛无核化
    二、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总体目标
        (一)结束敌对关系共建和睦相处的和平共同体
        (二)实现韩朝市场一体化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
        (三)推动半岛无核化并加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
    三、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资源与手段
        (一)以民族同一性展开全方位互动
        (二)经济制裁框架下进行经济合作
        (三)韩美同盟提高延伸威慑执行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层次及路径
    一、双边层面:强化韩朝互动关系
        (一)增进战略互信,推动民族和解
        (二)解冻经贸合作,加大对朝援助
        (三)重启军事会谈,缓和安全对立
    二、同盟层面:强化韩美同盟机制
        (一)加强对美磋商,力推斡旋外交
        (二)随美对朝制裁,深化经贸合作
        (三)保持安全威慑,提升军事自主
    三、地区层面:强化域内大国沟通
        (一)改善对华关系,加强中韩双边合作
        (二)协调周边立场,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评价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致力构建半岛持久和平机制
        (二)推进和平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三)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国防力量
    二、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及其评价
        (一)推动朝鲜重回对话与谈判轨道
        (二)朝核问题政策基调与中国契合
        (三)朝鲜国家路线调整与韩国共振
    三、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不足与成因
        (一)美朝关系阶段性摇摆阻碍半岛无核化
        (二)美国内政变化及对朝政策的不确定性
        (三)韩国朝野争执掣肘对朝政策具体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展望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走势展望
        (一)既定方针不变且奉行灵活性政策
        (二)改善周边外交促进对朝政策实施
        (三)管控多种风险营造宽松政策氛围
    二、中国的战略思考与策略优化抉择
        (一)推动政治解决进程,巩固半岛对话缓和势头
        (二)加强多方战略沟通,推动构建半岛和平机制
        (三)统筹各方合理关切,坚持“双轨制”“双暂停”方针
        (四)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朝、中韩关系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附录
致谢

(2)金正日和金正恩时期朝韩首脑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EACT
绪论
    0.1 选题价值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和难点
1 首脑外交概述
    1.1 首脑外交的概念
        1.1.1 概念梳理
        1.1.2 概念总结
    1.2 首脑外交的优点
        1.2.1 地位特殊
        1.2.2 迅速及时
        1.2.3 效果直接
2 金正日和金正恩时期朝韩首脑外交比较
    2.1 金正日时期朝韩首脑外交
        2.1.1 朝韩首脑接触创造融冰新路径
        2.1.2 朝韩难以深入谈判半岛无核议题
        2.1.3 韩国外交欠独立阻碍朝韩关系进步
    2.2 金正恩时期朝韩首脑外交
        2.2.1 朝鲜借韩通美求得转型建设经济
        2.2.2 朝美弃核僵局导致朝韩首脑外交停滞
        2.2.3 朝韩和平条约推进困难阻碍两国关系
    2.3 金正日和金正恩时期朝韩首脑外交异同
        2.3.1 朝鲜对韩首脑外交根本目的一脉相承
        2.3.2 朝鲜对韩首脑外交指导思想代际不同
        2.3.3 朝韩首脑外交效果卓着
3 朝韩首脑外交的作用、困难和启示
    3.1 朝韩首脑外交的作用
        3.1.1 继往开来延续朝韩和解合作局面
        3.1.2 朝韩合作奠定朝美去核谈判基础
        3.1.3 引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课题
    3.2 朝韩首脑外交面临的困难
        3.2.1 朝美去核步骤迥异难以妥协
        3.2.2 朝韩和解欠佳导致合力不足
        3.2.3 美韩对朝分歧影响无核进程
    3.3 朝韩首脑外交的启示
        3.3.1 保持中朝友谊促进半岛安定
        3.3.2 发展朝韩关系促进半岛和平
        3.3.3 营造朝美去核谈判积极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论文的逻辑结构
第2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战略背景
    2.1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1.1 克林顿政府的“后冷战型”转轨
        2.1.2“9·11”后小布什政府的战略调整
        2.1.3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再调整
    2.2 东亚地区战略环境的变化
        2.2.1 综合实力的持续上升
        2.2.2 热点问题的不断凸显
        2.2.3 美国的关注显着增加
    2.3 朝鲜半岛冷战“活化石”的延续
        2.3.1 朝鲜半岛南北对峙的继续
        2.3.2“北三角”的解体与“南三角”强化
        2.3.3 朝鲜核问题开始发酵
第3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3.1 冷战结束初期美国的朝鲜政策
        3.1.1 老布什政府的东亚政策调整
        3.1.2 老布什政府对朝鲜的评估与认知
        3.1.3 朝鲜核危机的爆发过程
    3.2 克林顿政府的“鸽式接触”政策
        3.2.1 克林顿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开始
        3.2.2 克林顿政府对朝鲜政策的调整
        3.2.3 美朝关系取得的突破与存在的困境
    3.3 小布什政府的“鹰式接触”政策
        3.3.1 小布什政府对朝鲜“邪恶轴心”的定位
        3.3.2 小布什政府对朝鲜政策的调整
        3.3.3 美朝关系的缓和与美国政策的摇摆
    3.4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忍耐”政策
        3.4.1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初步形成
        3.4.2“天安号”事件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调整
        3.4.3“2·29”协议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再调整
第4章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战略实践
    4.1 美国对朝鲜政策面临的新环境
        4.1.1 美国外交风格与重心的新调整
        4.1.2 东北亚地区格局的新变化
        4.1.3 朝鲜半岛与朝鲜局势的新动态
    4.2 奥巴马政府对朝鲜政策的战略实践
        4.2.1“巧实力”指导下的多边协调与单边行动
        4.2.2 美、韩、日三边两同盟的协作
        4.2.3 美、中、俄之间的合作与分歧
    4.3 特朗普政府对朝鲜政策的战略修正
        4.3.1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理念
        4.3.2 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修正
第5章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战略效应
    5.1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朝韩关系的影响
        5.1.1 冷战后朝韩关系的发展历程
        5.1.2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正面效应
        5.1.3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负面效应
    5.2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5.2.1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5.2.2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俄罗斯的影响
        5.2.3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日本的影响
    5.3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5.3.1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多边政治合作的影响
        5.3.2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
        5.3.3 美国的朝鲜政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6章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评估与走向
    6.1 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评估
        6.1.1 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取得的成果
        6.1.2 美国在拓展地区利益上取得的成果
    6.2 美国朝鲜政策的逻辑困境
        6.2.1 战略目标的矛盾
        6.2.2 战略思维的固化
        6.2.3 战略能力的下滑
    6.3 美国的朝鲜政策走向
        6.3.1 美国对朝鲜政策走向的决定因素
        6.3.2 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走向
        6.3.3 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竞合趋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5)热点外交的“中国方式”:叙利亚问题文化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
        1.1.2 "中国方式"的诞生
        1.1.3 "中国方式"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1.2.2 外交、话语与文化
    1.3 小结
2. 文化话语视角下的(热点)外交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文化话语研究
    2.3 当代中国外交话语的性质
        2.3.1 当代中国外交话语的一般性
        2.3.2 当代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殊性
    2.4 文化话语研究关照下的理论框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对象
        2.4.3 研究原则
        2.4.4 研究方法
    2.5 ABC语料分析模式
    2.6 小结
3. "中国方式"的形成:叙利亚问题外交话语整体分析
    3.1 语料收集
    3.2 "中国方式"之"面"(整体分析)
        3.2.1 "中国方式":谁在说?
        3.2.2 "中国方式":怎么说?
        3.2.3 "中国方式":对谁说?
        3.2.4 "中国方式":说什么?
        3.2.5 话语效果
    3.3 小结
4. "中国方式"的话语设置研究
    4.1 中国的三张否决票
        4.1.1 第一张否决票
        4.1.2 第二张否决票
        4.1.3 第三张否决票
        4.1.4 话语权之争
    4.2 化武危机
        4.2.1 危机背景
        4.2.2 俄美外交话语互动
        4.2.3 决议(S2118号)分析
        4.2.4 中俄话语比较及启示
    4.3 "中国方式"的话语进路
        4.3.1 "中国方式"的递进过程
        4.3.2 概念形成
    4.4 小结
5. "中国方式"的特点及其后续效应
    5.1 "中国方式"的话语特征
        5.1.1 渐进型话语
        5.1.2 学习型话语
        5.1.3 发展型话语
        5.1.4 示范性话语
        5.1.5 有为型话语
        5.1.6 文化型话语
    5.2 "中国方式"的文化特质
        5.2.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
        5.2.2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观
        5.2.3 "以文化之"、"非危不战"的冲突观
        5.2.4 "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行观
        5.2.5 "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秩序观
        5.2.6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天下观
        5.2.7 "以德服人"、"以德为邻"的国际关系观
    5.3 “中国方式"与中国热点外交之后续发展
        5.3.1 叙利亚问题后续发展
        5.3.2 "中国方式"与其他国际热点问题
    5.4 "中国方式"的机遇与挑战
    5.5 对中国热点外交的建议
    5.6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与不足
    6.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话语事件汇总(含主体、客体、形式、时空)
附录二 言说对象国别统计
附录三 S/2011/612
附录四 S/2012/77
附录五 S/2012/538
附录六 决议案2118(2013)
附录七 安南的六点建议
附录八 王毅在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第三次外长会议上的讲话

(6)结构性矛盾下的稳定趋向——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一) “管控分歧、扩大合作”:中美安全关系的新进展
(二) “冬去待春来”:日本安全战略和中日安全关系的新变化
(三) “新型大国关系的样本”:中俄安全关系的新发展
(四) “深度接触”:中印安全关系的进展与挑战
    1. 中美安全关系
    2. 中俄安全关系
    3. 中日安全关系
    4. 中印安全关系
    5. 朝鲜半岛局势
    6. 非传统安全挑战
(二) 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7)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外交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倍外交战略的目标
二、安倍外交战略的布局与行动
三、安倍外交战略的影响
    1.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外交战略将冲击战后国际社会构建的基础
    2.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外交行动必将冲击地区秩序,并为地区新秩序的构建注入负能量
    3.影响美国亚太战略构想及其全球利益
    4.增加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成本
    5.使日本民族的前途面临险境
结 语

(8)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论文选题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沙俄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与开发
    第一节 十六至十七世纪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与开发
    第二节 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沙俄在远东和阿拉斯加的扩张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早期俄国的东进
    小结
第二章 沙俄吞并整个中亚
    第一节 沙俄对中亚穆斯林汗国的入侵
    第二节 沙俄对中亚的统治
    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前期沙俄和苏联在远东抢占战略要地
    第一节 沙俄和苏联策动外蒙自治和独立
    第二节 苏联占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第三节 租借中国大连、旅顺港和中东铁路
    第四节 支持金日成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小结
第四章 苏联政府开发西伯利亚和修建贝阿铁路
    第一节 二战前苏联政府对东部的开发
    第二节 二战时期作为后方基地的西伯利亚
    第三节 战后西伯利亚经济的重建
    第四节 东部开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的战略东进
    第一节 战略东进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俄罗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理论依据
    小结
第六章 融入亚洲经济的重点合作对象
    第一节 平等互信的战略伙伴:中国
    第二节 政冷经热的合作伙伴:日本
    第三节 重要邻邦与经贸伙伴:朝韩
    第四节 潜力巨大的经贸伙伴:东盟
    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原则
    第二节 俄罗斯参与的亚太地区国际组织
    第三节 俄罗斯的亚太国别政策
    小结
第八章 北方航道与俄北极战略
    第一节 北方航道
    第二节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
    小结
结论
    一、俄罗斯战略东进的有利因素
    二、东部开发的制约因素
    三、战略东进计划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问题、基本逻辑、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
    四、论文观点与写作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认知理论与认知—决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国际政治研究中的认知理论
        一、认知分析路径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现实主义学派对认知因素的阐述
        三、自由主义学派对认知因素的阐述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的联系
        五、对上述各学派与认知理论关系的简短评论
    第二节 认知—决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本课题所需的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关键条件与认知、政策逻辑的形成
        三、认知转变的关键条件与认知、政策逻辑的修正或转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战初期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第一节 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一、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设想及其东亚地区认知
        二、“罗斯福东亚地区观”指导下的美国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第二节 美国东亚政策逻辑和重心的第一次转变
        一、杜鲁门任总统后美国决策层内部对“罗斯福东亚认知”的异议
        二、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三、杜鲁门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初步形成(1947-1949)
        四、杜鲁门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美国东亚政策的冷战逻辑和日本重心的最终形成
        一、中日两国外交政策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朝鲜战争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最终形成
        四、美国对华和对日政策的逆转
    第四节 美国东亚认知的全球动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冷战中后期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尼克松政府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尼克松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确立
        三、尼克松政府调整美国东亚政策逻辑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卡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一、卡特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二、卡特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三、卡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与对华、对日政策
    第三节 里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一、里根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二、里根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三、里根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
        四、东亚政策逻辑的重新确立与里根政府对华、对日政策
    第四节 中美苏三角关系框架对美国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克林顿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思维和决策模式
        二、克林顿政府东亚认知的全球政策背景
        三、克林顿政府初期东亚地区认知与东亚政策逻辑的形成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国际危机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日本国内困局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四、中国外交政策对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 东亚政策逻辑修正后的克林顿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
        一、克林顿政府调整后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克林顿政府修正后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三、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
        四、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对日政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布什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演变
    第一节 小布什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形成
        一、小布什政府的外交理念与决策模式
        二、小布什政府初期的东亚地区认知
        三、小布什政府初期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四、小布什政府初期东亚政策逻辑指导下的对华和对日政策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调整
        一、国际危机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三、中国外交政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四、日本外交政策对小布什政府东亚地区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的修正
        一、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地区认知
        二、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
    第四节 东亚政策逻辑修正后的小布什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
        一、“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中美日三边合作背景下的美国对日政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政策展望、论文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逻辑的回顾与展望
        一、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东亚政策逻辑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二、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东亚政策展望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启示
        一、理论贡献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

(10)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意义
    二、 选题研究现状
    三、 论文资料来源
    四、 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 蒋介石与抗战胜利前的内蒙古问题
    第一节 蒋介石对内蒙古问题的分析和对蒙政策
        一、 在边疆民族整合中蒙古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二、 蒋介石对抗战前边疆问题及内蒙古战略地位和环境的分析
        三、 抗战前蒋介石政府对内蒙古的政策
        四、 内蒙古在行政一体化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及解决方案
    第二节 蒋介石对抗战前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对策
        一、 内蒙古自治概念的引入
        二、 德王的崛起与蒋介石对德王的提携
        三、 德王发动内蒙古高度自治运动
        四、 蒋介石等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态度和对策
        五、 抗战前日本对内蒙古高度自治运动的操纵
        六、 蒋介石对日本操纵内蒙古“高度自治”的对策
    第三节 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对蒙政策
        一、 伪蒙疆政权的演变和沦陷区蒙古王公的投日
        二、 对伪蒙疆政权头目和伪蒙古军的秘密策反
第二章 蒋介石与抗战胜利后的内蒙古问题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内蒙古形势
        一、 东蒙地区的内外蒙合并运动和内蒙古独立运动
        二、 西蒙地区的内外蒙合并运动和内蒙古独立运动
        三、 国共对内外蒙合并运动和内蒙古独立运动的遏制
    第二节 蒋介石与国统区内蒙古自治问题
        一、 国民政府对战后内蒙古民族问题的政策
        二、 蒋介石对内蒙古自治问题的态度
        三、 东蒙古自治运动和国民政府的态度
        四、 内蒙古自治运动在体制内的努力和国民政府的对策
        五、 德王主持的内蒙古自治活动
    第三节 蒋介石与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
        一、 中共对战后内蒙古民族问题和自治问题的方针政策
        二、 解放区蒙古人士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问题的讨论
        三、 解放区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标IB:蒋介石大汉族主义
第三章 蒋介石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外蒙古问题
    第一节 雅尔塔协定关涉的外蒙古问题
        一、 外蒙古问题的由来和成因
        二、 蒋介石对外蒙古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拥置
        三、 从德黑兰到雅尔塔:外蒙古问题浮出水面
        四、 蒋介石对雅尔塔密约的妥协
    第二节 中苏关于外蒙古问题旳谈判与蒋介石的对策
        一、 外蒙古问题:中苏谈判中意外的焦点
        二、 中苏谈判中斯大林的进逼和蒋介石决策放弃外蒙古
        三、 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经国在中苏谈判中
        四、 外蒙古独立公投
    第三节 蒋介石对处理外蒙古问题的辩解和反悔
        一、 中苏条约签订后蒋介石对处理外蒙古问题的辩解
        二、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对处理外蒙古问题的反悔与反思
        三、 反悔外蒙古独立的行动体现
结语 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多方角力与蒋介石民族思想
    第一节 抗战胜利前中国在强邻逼处下整合边疆民族的困难
        一、 日、苏相继搜动中国北方边疆民族问题的透视
        二、 门户开放政策、九国公约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有一定保护作用
        三、 蒋介石对抗战前强邻逼处中整合边疆民族的困难的分析和对策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东亚大格局下蒙古问题的结局
        一、 决定抗战胜利后蒙古问题结局的新背景:东亚亲苏屏障的形成
        二、 中共崛起与边疆民族整合的新机会
        三、 中共执政后内蒙古问题的结局
        四、 中共执政后外蒙古问题的结局
        五、 客观评价蒋介石对蒙古问题的处理
    第三节 蒋介石民族思想与中共民族理论政策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一、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对蒋介石民族思想的借鉴和扬弃
        二、 蒋介石对中共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批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D]. 胡玥. 吉林大学, 2020(08)
  • [2]金正日和金正恩时期朝韩首脑外交比较研究[D]. 闫勇. 辽宁大学, 2020(01)
  • [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4]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研究[D]. 刘派. 吉林大学, 2017(09)
  • [5]热点外交的“中国方式”:叙利亚问题文化话语研究[D]. 汪学磊. 浙江大学, 2017(07)
  • [6]结构性矛盾下的稳定趋向——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2016)[J]. 任晶晶. 中国与世界, 2016(00)
  • [7]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外交战略[J]. 朱海燕. 国际论坛, 2014(05)
  • [8]历史与现实:俄罗斯东进战略研究[D]. 卢昌鸿.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8)
  • [9]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 ——认知视角下的美国对华、对日政策互动与竞争关系研究[D]. 李少丹. 复旦大学, 2013(03)
  • [10]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D]. 后东升.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日本首相新年伊始访俄背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