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易”的审美观

浅谈“易”的审美观

一、《易》美学观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诺[1](2021)在《阮籍美学之无限性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阮籍作为魏晋时期享誉盛名的竹林七贤之首,以其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逍遥不羁的行为举止闻名于世。他的美学思想是丰富、独特且复杂的,与儒家、道家思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玄学思想在阮籍人生后期更是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虽然其美学思想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却始终展示出一种对于无限性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其人格、音乐美学、诗歌美学中都有所体现,是阮籍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据此,本文以无限性特征为线索,结合阮籍的美学思想与作品,共分四章对这一特征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解释无限性这一概念。广义无限性包含时空无限性、哲学中的无限性,而在美学意义中,无限性特征则是一种人类审美活动都具有的普遍特征,这一特征在魏晋时代表现也尤为鲜明,影响着魏晋时代的美学风尚与追求;第二章,阮籍玄学人格的无限性特征内在以作品形式表现在《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之中,外在则表现在他诸多怪诞的行为举止之中。其玄学人格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魏晋时代的政治、学术环境,玄学人格也展示出了阮籍抗争意识的觉醒,也是对儒家“超脱”境界的一种提高与升华;第三章,阮籍音乐美学中的无限性特征,在《乐论》中表现为“乐”的自然本体与平和恬淡的秉性,在《清思赋》中则表现为超越声色和超越物欲。契合了魏晋时代风潮,也强化了玄学审美旨趣。第四章,阮籍诗歌美学中的无限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咏怀诗》中,体现在其超脱世俗的批判主题与高远的玄学主题以及飞鸟、仙界、时间意象之中,深化了想象力的作用,发展了平易玄远的语言风格。希望通过本文能使读者对阮籍美学了解的更加深入与全面,亦希望能够增强读者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中国传统美学不断散发其独特的魅力与光芒。

多洛肯[2](2020)在《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述论》文中研究表明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是清代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开科取士之举有助于蒙古族家族作家作品的产生。当前学界对蒙古族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以家族视角进行的研究尚待深入开展。通过梳理发现:科举对蒙古族作家家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长期学习吸收汉文化,蒙古族作家的创作风格与艺术风貌异彩纷呈。

刘婧[3](2019)在《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近体诗用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式善诗歌以近体诗为主,本文对法式善2200余首近体诗的用韵情况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韵脚字逐一统计和分析,建立了18个韵部,整理出2种韵部混押的特殊情况,总结了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各韵部用韵特点和规律,发现其音系特点和规律与蒙古族用韵习惯、清代时音和方言有着紧密联系。在阴声韵中,微部不与其他任何韵部合韵,始终保持独立形式;幽侯已经走向合并;灰、咍、废三韵没有合并;虞模、鱼模、鱼虞三韵始终分立;肴、豪、宵、萧因介音-i的细微差别,保持分立。在阳声韵中,监廉部各韵部语音系统内部复杂灵活,出现多个变体,产生分立现象;东钟韵由于介音-u的差别,始终分立。入声韵中,入声-k尾、入声-p尾和入声-t尾内部合韵明显,但入声韵内部互相通押、混押机会逐渐减少。在方言特点方面,之蒸韵部与清代漳州、泉州等地的闽南方言内部音韵发展有关。将法式善近体诗用韵特点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两部权威官书以及同为清代乾嘉诗坛的汉族诗人张问陶近体诗用韵情况进行对比。一方面,他借鉴了两部官书的韵部体系,将发音方式、位置和体例相同或相近的韵部简化合并为同一韵部,符合清代中后期用韵习惯和语音演变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诗人入声韵与《洪武正韵》入声韵用韵相通,推断明清两代入声韵重新出现与蒙古族诗人用韵习惯、当地时音、方言有密切联系。

高丽荣[4](2019)在《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古体诗用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式善是成就较为显着的蒙古族诗人,现存诗歌数量达3000余首之多,其中古体诗848首。本文通过对其848首古体诗韵脚音韵地位进行填写,并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计算,最终把各韵划分为20韵部,同时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两韵书比对,以期归纳语音发展规律及其近代语音面貌。研究发现大部分用韵原则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用韵传统,出于古体诗的原因,其中不乏借韵、出韵、换韵现象,这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用韵习惯、方音以及时音有关。阴声韵特点:鱼模分韵,分化为姑苏、居鱼二部,且与尤侯部混押。中古见系二等开口韵变齐齿呼,齐韵从蟹摄已基本进入止摄,萧豪部体现了洪音与细音的对立。阳声韵特点:-n与-m二韵尾韵字、山与臻二摄韵字、梗与曾二摄韵字均出现混押情形。深摄并入-n尾较咸摄慢,寒山与桓欢有合流趋势,耕、庚二韵与唐、阳二韵混押,[?]与[m]二韵尾偶有混押。元韵虽属真文部,但有走向寒先部的趋势,东钟部三等韵字韵头[i]趋于无存。入声韵特点:法式善古体诗中仍旧存有入声韵,入声韵三尾韵字均有混押,且留存较多的为-k、-t二尾韵字,-p尾韵虽有留存,却是最先开始消失的入声韵尾。入、阴两声韵的混押,是对入声韵趋于消失这一语音事实的反映。

草楞高娃[5](2018)在《法式善《存素堂文集》中的文学观研究》文中认为法式善是清代乾嘉文坛上的着名诗人、作家、编纂家和文学理论家。法式善性好文,博稽掌故,创作了卷帙浩繁,体裁丰富的汉文着作。其中文学理论专着有《梧门诗话》、《八旗诗话》、《存素堂文集》等。本文以法式善的《存素堂文集》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其中的文学理论思想。法式善的《存素堂文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大环境中创作的蒙古作家汉文着作,作品接受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传统观点,同时还体现了自己的独树一帜创作风格和理论见解。本文由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论等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中介绍研究内容,并说明了研究状况、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中以所搜集到的有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叙述了法式善的生平以及着作,并详细地介绍了《存素堂文集》及《续集》的基本内容,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章中在“性情”与“性灵”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式善的以“性情”为主的文学观、创作风格以及社会功用观。第三章中把《存素堂文集》的艺术特点概括为四方面,即体裁丰富、考辩详细、语朴意深、以小见大。结论中概述论文内容,肯定了法式善在蒙汉文学交融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孟志芬[6](2015)在《阮籍《乐论》研究》文中认为“乐与政”的关系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始终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阮籍《乐论》的思想主题亦是如此。阮籍坚定认为音乐具有“去风俗之偏习,归圣王之大化”的社会作用,然而他却别出心裁地调和儒道的关系,以道家的“自然”观作为维护儒家礼乐观的理论依据;而作为一部专门研究音乐的美学着作,《乐论》还就乐的器材、制作、歌辞与舞蹈,以及乐求“和”、求“乐(快乐)”的音乐观作出了独特的阐说。基于这两点,本文将以《乐论》文本为中心,以疏解为主要解读方式,并以此为契机而步入阮籍《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为“阮籍哲学思想流变及《乐论》缘起”。本章旨在论述阮籍《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探讨阮籍《乐论》中蕴涵的哲学思想。第二章为“阮籍《乐论》疏解”。本章立足于《乐论》文本,并将其按照思想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且每部分包括原文、注释、译文、疏解四个步骤。这其实是在对《乐论》进行逐字逐句的厘析后,实现对《乐论》的深入解读。第三章为“阮籍《乐论》的价值与意义”。本章立足于音乐的外部作用及内在特性,将《乐论》与《礼记·乐记》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比较。这其实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阮籍《乐论》的独特性。余论为“阮籍的生命智慧”。本部分以“生命在场”的态度直面阮籍的生命智慧,并关注他在《乐论》中带给我们的生命启迪,重在表明人生当追求平和自若、自然而然的生命境界。

李杨[7](2014)在《八旗诗歌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八旗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大的时间分期,对“八旗诗歌”的兴起、发展、繁荣、演化尽可能做出宏观而系统的审视,力图展现出“八旗诗歌”发展的整体风貌以及每一分期内所各具的典型特征。全文共分三编,上编大致对应清前期顺康二朝约一百年的时间,是为八旗诗歌的兴起学习期;中编大致对应清中期雍乾嘉三朝约一百年的时间,是为八旗诗歌的繁荣演变期;下编大致对应清后期道咸同光宣五朝(延伸至民国)的一百余年时间,是为八旗诗歌的异化尾声期。下面,就分别对各编的主要内容略作介绍。上编:清朝前期约百年的时间,八旗诗歌在学习汉族诗歌并沿袭汉族诗坛创作主流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八旗诗人们通过与汉族诗坛的密切互动,促成了清前期八旗诗坛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鄂貌图以其先锋军的地位导扬风雅,成为八旗满洲诗歌第一人。而后,纳兰性德与曹寅一北一南,先后与汉族诗坛建立了深刻而紧密的交游圈,在将八旗诗歌带入到主流诗坛并促进八旗诗歌繁荣的同时,客观上也对汉族诗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创作活动及文艺交游,为民族间异质文化的融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清初的八旗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民族气质和极具活力的八旗精神。虽然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上,仍旧对汉族诗坛亦步亦趋,但从气质风神方面而言,却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流诗坛裨益颇多。“八旗诗派”的崛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为整个清代诗坛带入了清刚劲举、雄豪健美的北地风神及年轻勇武的创作活力,也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一抹豪迈瑰丽的色彩。中编:为叙述紧密起见,本处将清前期康熙皇帝的文化政策及诗歌创作与清中期的乾隆皇帝合为一章进行论述。康熙皇帝雅爱文学,重视以“文统”驭“治统”,加之他酷爱诗歌,对“诗教”理论极为服膺,所以主张诗歌应“与世递变”。在这一文化纲领的指引下,象征“熙朝盛世”的唐诗风在康熙诗坛成为主流,而导扬唐诗三昧之说、创建“神韵派”的王士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康熙皇帝一手扶植的汉族诗坛盟主。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在“治统”和“道统”上承祖父之余绪,仍以“宽仁”为本,所以乾隆朝前期的诗坛呈现出较为宽松并且异彩纷呈的局面,“格调派”和“性灵派”一朝一野、一北一南,前后并起,主导诗坛主流。但至乾隆朝中后期,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皇权意志对思想领域的干预和控制日趋严酷,反映在诗歌上就是“诗案”迭发,文字狱横行,故略无创作主体精神而专主饾饤考证为能事的“肌理派”及“考据诗”出现并开始风行。但乾隆朝毕竟是诗学昌明、硕果丰盈的时代,虽有帝王意志的钳制,诗人们仍旧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抒发性情,不辍创作。此期的八旗诗坛内部,也随之产生着变化。帝王意志的极端性和严酷性,首先导致了创作主体的分流,一些高门贵胄如李锴、长海等人纷纷远避朝堂,走向郊园田野,开创娴雅悠容的八旗田园诗派。而另外一部分如英廉、朱孝纯、铁保、百龄等人则坚守祖宗基业,立足庙堂,继续高倡清刚的八旗诗风。此间,八旗蒙古诗人法式善秉承王孟诗派精神,成为北方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与袁枚时有“南袁北法”之目。清中期的八旗诗坛,经过清前期约百年的摸索演练之后,渐具个性。除了在创作实践上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风格取舍之外,在表现领域的拓展上也颇有创获。如边塞诗在清朝的再度繁荣,八旗诗人便功不可没。下编:清后期的时局风云万变、九州震荡,集权统治者及一些以剥削为能事的封建官僚与西方侵略者们,对中国人民造成多重压迫。在满汉民族矛盾和中外国家矛盾的联合作用力下,不仅是整个清代诗坛发生着质的变化,八旗诗坛也随之开始了急剧的转型。他们中如宝廷、延清、成多禄等以血泪之笔如实记载清末政局中的腥风血雨;如斌椿、盛昱、三多等则开始探索富民强邦之路;如唐晏、杨钟羲等则以一己之力,于国祚倾覆之后贯全部之精神于文献的整理和着述,为故国存史。清后期的八旗诗坛,歌功颂德的雅颂之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复活。辛亥革命之后,历史虽进入新的纪元,但被迫步入民国的八旗遗老遗少则多怀故国之思,他们的创作既是八旗诗歌的尾声也是八旗诗歌的遗响。总之,清朝末期充满了“郁愤”之思的八旗诗歌,不仅全面、客观、深刻地展现了清后期八旗这一族群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激荡了近三百年的八旗诗歌以及八旗制度画上了一个沉痛而又充满反思的句号。

杨勇军[8](2013)在《法式善考论》文中研究表明法式善(1753-1813),字开文,号时帆,蒙古族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造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是清代乾嘉峙期着名学者和诗人。着有《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文集》、《梧门诗括》、《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他与同畴代很多着名的诗人和学者都有交往。因此,不仅法式善的诗歌艺衍、学衍成就值得深入研究,而且研究他的人生轨迹和社交活勤,也可以反映出他所在时代的文学生活和社舍面貌。本输文题为《法式善考输》,每部份内容概要分述如下:第一章《法式善家世考》,从族姓、旗籍、世系等方面首次澄清了法式善这位蒙古族作家身世的诸多问题。比如,他的姓氏到底是蒙乌雨吉氏还是伍尧氏;他的旗籍到底是蒙古正黄旗遗是包衣正黄旗蒙古;他的祖先从入关到他这一代到底经屋了七世还是八世,等等。本文针封这些疑惑之处造行考辨,最後得出了较为清晰的结输。第二章《法式善仕途蹭蹬考》和第三章《法式善尊崇李东阳考》是封他从政生涯的考察。第二章分析了法式善在嘉庆四年(1799)被降职的原因和经过,又通过法式善乾隆五十一年(1786)做馆一事的考证,揭示出法式善与富察家族之间的关保,从而封于法式善为何在嘉庆朝一再遭受贬谪造行了更贴切的分析。第三章则在上述论证的基磁上通过解读法式善撰写的政治隐喻诗,阐明了法式善崇奉明代文学家李东阳的政治原因。法式善的交游也是本论文关注的重点。本论文涉及到如下人士的交往:袁枚、王友亮、洪亮吉、翁方网、铁保、阮元、秦瀛、李富孙等。这些交游的写作形成尊论的只有第四章《法式善与袁枚交道考》和第五章《法式善与翁方网交道考》,其他人的交游则分散在各个章节里。法式善参舆了《四库全害》、《全唐文》等大型图害的编纂,另有《清秘述闻》、《槐厅载笔》等掌故文献着作,稻他是乾嘉畴期一位文献整理大家应该不是过誉之辞。第六章《法式善整理文献考》分别徒他参与《四库全害》之编纂,整理宋、元、明人别集和补辑《全唐文》等方面入手,输述了他的文献学贡献。法式善熟悉清朝的典章制度,在他官居翰林院学士、国子监司业、祭酒之职时,编辑出版了许多跟科皋考度以及教育制度有关的着作,第七章《法式善辑录科名故实考》探封了法式善在造方面的重要成果。他的《清秘述固》不仅成为查考清代科举制度和人物生平的必借资料,而且为科举文献新阴了一个体例。第八章是关于《熙朝雅颂集》的编纂以及成害经遇。《熙朝雅颂集》是一部八旗诗作总集,是研究清代满族、蒙古族乃至整个旗人文学的重要资料。这部书历经十年编成,法式善出力最多。另外,针封舒坤指控《熙朝雅颂集》有滥收的嫌疑,本文以该书收录关思柏诗为例探讨了法式善造行编选和改作的具体情况。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清政府翠行的博学鸿词科详细情沉的尊害《己未词科录》是集大成之作,作者是乾嘉时期的学者秦瀛。该书作者问题从来不见有人争议,第九章却口在《存素堂文集》中法式善为阮元《己未词科掌录》所作序言以及为李富孙《鹤徵录》所作序言中发现端倪,从而不仅认定《鹤徵後录序》系燮造《鹤徵缘序》而来,而且又认定《己未词科录》的成害还应有李富孙和法式善功劳。第十章《法式善诗歌浅论》从法式善所作和袁枚有阴的几首诗出发,分析了法式善诗歌的缺陷,但是同时又封法式善创作的戏谑诗予以表彰。文章最後分析了尊致法式善诗歌出现缺陷的客观原因。第十一章《曹寅<题马湘兰画兰畏卷)与<红楼萝>阴系考》和第十二章《<状元图考)订补者吴承恩考》分别徙法式善有关诗文出发,探讨和古典小说《红楼萝》、《西游记》有关的问题。特别是第十一章所考证“金陵十二钗”与《姽婳词》的起源问题,都是红学研究中的首次论断。正文之後附缘的《增魔梧门先生年藉》在阮元所作年谱的基础上略作增广和考订,麓为三卷,可借查考法式善生平事蹟。

王娟娟[9](2012)在《法式善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式善是清代乾嘉时期着名的八旗蒙古学者。他熟谙史学,博稽掌故,着有《槐厅载笔》、《清秘述闻》、《陶庐杂录》等书。其中《陶庐杂录》可以称作史学百科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古籍版本、典章制度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他还是着名的编纂家,参编了《四库全书》,主编了《全唐文》、《熙朝雅颂集》等着作。法式善在诗文创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创作了大量古、近体诗歌,除去散佚的一部分诗作,现存的三千余首诗作收在其《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续集》、《存素堂诗稿》四部诗集中。这些诗作是从其科举中式(1780年)至其逝世(1813年)三十三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基本上涵盖了法式善诗歌的全貌,同时也体现了法式善诗歌创作的不断丰富与成熟过程。法式善的诗歌不仅代表了乾嘉诗坛诗歌创作的新面貌,更大的意义上,也代表了八旗文学以及蒙古文学的新高度。此外,法式善主盟诗坛三十年,他所开辟的“梧门书屋”与“诗龛”不仅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文艺沙龙,而且接纳了大批落魄的文人、书画家,加之其尤喜奖掖后进,使得法式善在乾嘉时期乃至清代诗坛形成了长远的影响力。本文绪论部分梳理了法式善及其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法式善《梧门诗话》的诗学与美学思想,关于他的诗歌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且大多是对其诗歌的简单分类或概括性的描述。所以,我们对法式善诗歌的研究就显得极有价值,而且还可以从八旗蒙古学者的视角对清代这一独特的文学集群给予关注。第一章介绍了法式善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着作的内容,并对法式善的交游做简要考述。法式善交游满天下,涵盖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之间相互唱和、切磋诗艺,一时称盛。第二章从法式善作为八旗蒙古人的身份出发,进一步探讨清代八旗蒙古诗人群体的汉化过程,并从清政府基本国策和清代蒙古人主动吸纳汉文化两个方面解释这一现象,继而从他们的诗作中探寻这些诗人与汉文化碰撞下的内心情感状态。第三章以《梧门诗话》和《八旗诗话》为主,探讨法式善诗学思想的独特内容。第四章依据法式善现存三千余首诗作,分类介绍法式善诗歌的题材意蕴。第五章在解读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法式善诗歌的总体风格,以及含蓄蕴藉、富有禅味,运用孤清幽寂,高洁脱俗等意象组合的艺术特色。结语概括了法式善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杨亚丽[10](2012)在《“和而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简论阮籍与嵇康音乐理论的差异性》文中认为"和而不同"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长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天下多故"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七贤",以"老庄"的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石,隐居不问世事。但即使七人思想之大统一的前提下,各人的观念还是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集中反映在两人的音乐理论《乐论》与《声无哀乐论》中,对两人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易》美学观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美学观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阮籍美学之无限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无限性概述
    第一节 广义上的无限性
        一、时空观念上的无限性
        二、哲学中的无限性
    第二节 美学意义中的无限性阐释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无限性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二、魏晋美学中的无限性
第二章 阮籍玄学人格美的无限性特征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人格美
        一、玄学人格美的内涵
        二、阮籍玄学人格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阮籍玄学人格美无限性特征的表现
        一、阮籍玄学人格美无限性特征的内在表现
        二、阮籍玄学人格美无限性特征的外在表现
    第三节 阮籍玄学人格美无限性的深层意义
        一、抗争意识的觉醒
        二、“超脱”境界的升华
第三章 阮籍音乐美学中的无限性特征
    第一节 “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一、儒家“乐”的有限性
        二、道家“乐”的无限性
    第二节 《乐论》中“乐”的无限性特征
        一、天地自然为乐之本体
        二、平和恬淡为乐之情操
    第三节 《清思赋》中“乐”的无限性特征
        一、“乐”超越声色
        二、“乐”超越物欲
    第四节 阮籍音乐美学无限性的意义
        一、顺应魏晋时代音乐风潮
        二、强化玄学审美旨趣
第四章 阮籍诗歌美学中的无限性特征
    第一节 诗歌主题的无限性
        一、超脱世俗的批判主题
        二、无限高远的玄学主题
    第二节 诗歌意象的无限性
        一、飞鸟意象的无限自由
        二、仙界意象的无限恬淡
        三、时间意象的无限穷尽
    第三节 对后世美学及诗文创作的意义
        一、深化了凝神想象的作用
        二、发展了平易玄远的语言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一)古籍文献整理方面
    (二)期刊、学位论文
一、文学家族概况及文献类型
二、清代科举制度下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兴盛
三、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艺术风貌
    (一)转益多师,师法唐宋
    (二)绝去依傍,别创新境

(3)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近体诗用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述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法式善近体诗的韵部划分情况
    (一)阴声韵韵部划分情况
    (二)阳声韵韵部划分情况
    (三)入声韵韵部划分情况
二、法式善近体诗各韵部用韵特点
    (一)法式善近体诗阴声部用韵特点
    (二)法式善近体诗阳声部用韵特点
    (三)法式善近体诗入声部用韵特点
    小结
三、法式善近体诗特殊用韵情况
    (一)韵部混押特点
    (二)入声韵在近体诗中出现的原因
四、法式善近体诗用韵特点与韵书以及清代汉族诗人张问陶近体诗的对比
    (一)法式善近体诗用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韵部系统之对比
    (二)法式善近体诗用韵情况与《洪武正韵》韵部系统之对比
    (三)法式善近体诗与清代汉族诗人张问陶近体诗用韵特点对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法式善近体诗韵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古体诗用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意义
    (二)研究对象
        1.法式善生平及作品简介
        2.法式善古体诗材料、版本
        3.法式善古体诗韵字、韵段、韵例判断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法式善古体诗韵部研究
    (一)阴声韵各部
    (二)阳声韵各部
    (三)入声韵各部
    (四)阴阳入相押
    (五)小结
二、法式善古体诗用韵特点
    (一)韵母特点
    (二)声调特点
    (三)小结
三、法式善古体诗与元明韵书用韵比较
    (一)与《中原音韵》比较
    (二)与《洪武正韵》比较
    (三)小结
四、法式善古体诗韵谱
    (一)法式善古体诗韵谱说明
    (二)法式善古体诗韵谱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法式善《存素堂文集》中的文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6)阮籍《乐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阮籍哲学思想流变及《乐论》缘起
    第一节 阮籍哲学思想的流变
        一、前期的哲学思想
        二、后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乐论》的创作缘起
        一、历史背景
        二、哲学基础
        三、创作旨趣
第二章 阮籍《乐论》疏解
    第一节“乐”之功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译文
        四、疏解
    第二节“礼”“乐”之间的关系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译文
        四、疏解
    第三节“乐”之取舍——取“正乐”,弃“淫声”
        一、原文
        二、注释
        三、译文
        四、疏解
第三章 《乐论》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阮籍《乐论》与《礼记·乐记》的比较
        一、关于“乐”的本质
        二、关于“乐”的作用
    第二节 阮籍《乐论》与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比较
        一、关于“乐”的本质
        二、关于“乐”与“情”的关系
    第三节 阮籍《乐论》的独特性
余论 阮籍的生命智慧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八旗诗歌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若干技术性说明
绪论
    第一节 八旗制度概说
    第二节 八旗诗歌的研究历史
        — 1979年以前对八旗诗歌的研究
        二 1980年至今对八旗诗歌的研究
    第三节 八旗诗歌史的选题价值及研究思路
上编 基业新创的慷慨之歌
    第一章 鄂貌图与八旗诗歌的先声
        第一节 “满洲文学第一”的鄂貌图及其诗歌
        一 鄂貌图诗歌的内容
        二 鄂貌图诗歌的风格及其在八旗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从戎儒士”顾八代
        一 顾八代前期的军旅诗
        二 顾八代后期的闲适诗
        第三节 范承谟的烈士之诗
    第二章 “满洲奇葩”纳兰性德
        第一节 纳兰性德的诗学理论
        一 不拘门派,追求自我的个性论
        二 突破限制,敢于质疑的创作论
        三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的风格论
        第二节 纳兰性德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纳兰性德诗歌的艺术特色
        附论 清初“八旗诗派”之崛起
        一 清初总集收录八旗诗人及作品情况概述
        二“八旗诗派”形成初期的一些特点
    第三章 千岩竞秀的顺康八旗诗坛
        第一节 “醉吟俱不辍,世许作狂猜”的曹寅
        一 曹寅诗歌的风格
        二 曹寅诗歌的内容
        三 曹寅的其他文学创作
        第二节 “抽思更有葛庄新”的刘廷玑及其 《葛庄诗钞》
        第三节 “平生低首味和堂”的高其倬及其 《味和堂集》
        附论 八旗世家文学
        一 铁岭佟氏家族
        二 汉军朱氏家族
        三 满洲完颜氏家族
        四 索绰罗氏家族
        五 汉军于氏家族
    第四章 以岳端为代表的清前期宗室诗人
        第一节 “一代宗潢之秀”岳端
        第二节 “宗室三诗人”
        一 博尔都
        二 塞尔赫
        三 文昭
        第三节 清前期的皇子诗人
        一 高塞
        二 允礼
        三 允禧
        四 弘昼
中编 盛世王朝的雍容之态
    第五章 帝王诗与“高宗体”
        第一节 康熙皇帝与清初诗坛
        一 康熙皇帝的文治思想
        二 康熙皇帝的诗歌创作
        三 “博学鸿儒科”前后的“宋调”与“唐音”
        第二节 乾隆皇帝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 乾隆皇帝写军事战争的诗歌
        二 乾隆皇帝写民情疾苦的诗歌
        三 乾隆皇帝写巡幸游赏的诗歌
        第三节 “高宗体”的渊源及影响
        一 “高宗体”的渊源
        二 “高宗体”的影响
    第六章 雍乾之际的八旗诗坛
        第一节 “辽东三老”
        一 李锴
        二 陈景元
        三 戴亨
        第二节 长海与八旗田园诗
        一 长海的山水田园诗
        二 八旗山水田园诗人永宁
        三 雍乾之际的其他八旗田园诗人
        第三节 英廉的“宰相诗”
        一 英廉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 英廉诗歌的风格特点
    第七章 乾嘉时期的八旗诗坛
        第一节 “由来吏隐一身兼”的鲍诊
        一 鲍诊的诗学观念
        二 鲍诊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蒙古诗杰”梦麟
        第三节 “辽海诗豪”朱孝纯
        第四节 和瑛、松筠与八旗边塞诗
        一 和瑛等人写西域风情的诗歌
        二 松筠等人写西藏民俗的诗歌
    第八章 “北方三才子”
        第一节 法式善与“八旗诗话”
        一 法式善的诗学主张与诗歌创作
        二 《梧门诗话》与《八旗诗话》
        第二节 铁保与《熙朝雅颂集》
        一 铁保的诗学思想及其诗歌的“辽东气象”
        二 铁保与八旗诗歌总集的编纂
        第三节 汉军诗人百龄
        一 困守冷局时的诗人之诗
        二 历任封疆时的写怀之诗
    第九章 乾嘉时期的宗室诗坛
        第一节 永忠和敦诚
        一 永忠
        二 敦诚
        第二节 昭梿与《啸亭杂录》
        一 昭梿的崇实诗学观
        二 昭梿的“实录”诗
        三 昭梿的《啸亭杂录》
        第三节 多情王孙奕绘
        一 奕绘的写情之诗
        二 奕绘的写实之诗
下编 山河板荡的苍凉之气
    第十章 西林春与八旗女性诗歌
        第一节 汉军女诗人蔡琬与高景芳
        一 蔡琬
        二 高景芳
        第二节 蒙古女诗人那逊兰保与百保友兰
        一 那逊兰保的诗歌内容
        二 那逊兰保的诗歌风格
        三 百保友兰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满洲女诗人西林春
        一 西林春景物诗的清俊之美
        二 西林春咏怀诗的感伤之美
        三 西林春与“秋红吟社”
    第十一章 宗室诗人之冠冕宝廷
        第一节 宝廷的穷愁悲慨之诗
        第二节 宝廷的写实感事之诗
        第三节 宝廷与“探骊吟社”
        一 “探骊吟社”的成员组成
        二 “探骊吟社”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
    第十二章 晚清八旗诗坛的变徵之音
        第一节 斌椿及其诗歌中的欧洲世界
        一 斌椿出访的时代背景
        二 斌椿诗歌中的欧陆风情
        三 斌椿诗歌的意义
        第二节 八旗现实主义诗人延清
        一 延清的《庚子都门纪事诗》
        二 延清的《奉使车臣汗纪行诗》
        第三节 清末诗人盛昱与唐晏
        一 盛昱
        二 唐晏
    第十三章 八旗诗歌的余响
        第一节 杨钟羲及其遗民文学创作
        一 杨钟羲的《圣遗诗集》
        二 杨钟羲的《雪桥诗话》
        第二节 “辽海诗杰”成多禄的末世绝唱
        第三节 驻防八旗诗人三多与“柳营”文献
        一 三多的诗歌创作
        二 《柳营诗传》与《柳营谣》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法式善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回颇
    第二节 本文思路
第一章 法式善家世考
    第一节 蒙乌尔吉氏和伍尧氏
    第二节 蒙古正黄旗和内务府(包衣)正黄旗蒙古
    第三节 七世和八世
    第四节 妻妾和子女
第二章 法式善仕途蹭蹬考
    第一节“一波三折”——法式善的四次宦海浮沉
    第二节 法式善嘉庆四年降职梗概
    第三节 法式善与富察家族四代人之关系
    第四节 法式善是权力斗争牺牲品
    第五节 从旁证看法式善非和珅党徒
    第六节 与洪亮吉在政治上志同道合
    第七节 卢清桥送别洪亮吉之罗生门
    第八节 洪亮吉上书对法式善降职之影响
第三章 法式善尊崇李东阳考
    第一节 法式善推崇李东阳的表现
    第二节 法式善笔下的李东阳
    第三节 法式善推崇李东阳的政治原因
    第四节《李东阳论》的写作背景
    第五节 法式善推崇李东阳的心路历程
第四章 法式善与袁枚交游考
    第一节 南简齐与北梧门
    第二节 二人交往经王友亮引见
    第三节 法式善与王友亮的交往
    第四节 袁枚与王友亮的交往
    第五节 袁枚与法式善的交往
    第六节 此诗龛非彼随园
第五章 法式善与翁方纲交游考
    第一节 法式善生父广顺受业于翁方纲
    第二节 以尊崇李东阳为中心的交游
    第三节 以瓣香王士禛为中心的交游
第六章 法式善整理文献考
    第一节“考证有资于典故者,视其诗更为足传”
    第二节 法式善参与《四库全书》之编纂
    第三节 法式善整理宋、元、明人别集
    第四节 法式善补辑《全唐文》
    第五节 法式善重视金石文字和目录之学
第七章 法式善辑录科名故实考
    第一节 《陶庐杂录》中有关古代教育资料
    第二节 开创了一种科举文献体例的《清秘述闻》
    第三节 《清秘述闻》的姊妹篇《槐厅载笔》
    第四节 搜集整理同年齿录
    第五节 其他整理保存科举文献或教育史料之功续
第八章 《熙朝雅颂集》成书考
    第一节 关于《熙朝雅颂集》
    第二节 《白山诗介》、《大东诸家诗选》和《熙朝雅颂集》之关系
    第三节 法式善于《熙朝雅颂集》出力最多
    第四节 以关思柏诗为例探封法式善如何编选《熙朝雅颂集》
第九章 《己未词科录》作者考
    第一节 《鹤徵录》、《己未词科录》和《己未词科摭录》
    第二节 法式善与《己未词科摭录》
    第三节 《鹤徵後录序》系变造《鹤徵录序》而来
    第四节 《己未词科录》的着作权发生争议
    第五节 《己未词科录》应据李富孙《鹤徵录》底本而成书
    第六节 《己未词科录》一书还应有法式善功劳
第十章 法式善诗歌浅论
    第一节 钱锺书于法式善诗才诗学“不甚许与”
    第二节 从和袁枚有关的几首诗来看法式善的诗才
    第三节 法式善的戏谑诗
    第四节 诗集未经良友删削即刊印
    第五节 一生罕出国门之外,进历不广
第十一章 曹寅《题马湘兰画兰长卷》与《红楼梦》关系考
    第一节 法式善题咏曹寅《楝亭诗集》
    第二节 以张大受《书楝亭银台诗後》为法式善诗释义
    第三节 曹寅《题马湘兰画兰长卷》笺释
    第四节 金陵十二钗与明代“金陵十二名姬”有关
    第五节《姽婳词》与“六安黄夫人”有关
第十二章 《状元图考》订补者吴承恩考
附录 增广梧门先生年谱
    凡例
    卷一、从出生到乡试中举(1753-1779)
    卷二、从中进士至仕宦于乾隆朝(1780-1795)
    卷三、徙仕宦于嘉庆朝至逝世(1796-1813)
徵引文献
    一、古代典籍
    二、现代论着
    三、研究论文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法式善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法式善及其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法式善的生平、着述与交游
    第一节 法式善的生平与着述
        一、 法式善的家世与生平
        二、 法式善的着述概况
    第二节 法式善交游略考
        一、 与诗坛前辈的交游
        二、 与至交诗友的交游
        三、 与清朝官吏及文坛新秀的交游
第二章 以法式善为代表的汉文化影响下八旗蒙古士人心态
    第一节 清代八旗蒙古诗人群概述
        一、 清代前中期的八旗蒙古诗人
        二、 清代后期的八旗蒙古诗人
    第二节 八旗蒙古对汉文化的接纳
        一、 清朝基本国策的促进作用
        二、 清代蒙古族文人对汉文化的吸纳
        三、 汉文化影响下的八旗蒙古士人心态
第三章 从《梧门诗话》与《八旗诗话》看法式善的诗学思想
    一、 力主“性情”
    二、 和平安雅、清峭幽静的风格观
    三、 诗言情、重寄托的创作观
    四、 以淡为贵的审美观
第四章 法式善诗歌的题材意蕴
    第一节 幽清明净的山水田园诗
        一、 山水风光
        二、 乡村景致
        三、 僧寺景观
        四、 闲居生活
    第二节 风格多样的咏物诗
        一、 壮丽敦厚的《诗龛咏物诗》
        二、 凄寒幽静的其它咏物诗
    第三节 清雅情深的唱和、赠答、送别诗
        一、 清新雅致的唱和诗
        二、 情深意重的赠答诗
        三、 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第四节 清逸幽远的题画诗
        一、 诗画合璧,相得益彰
        二、 缘画寄情,意在言外
    第五节 清瘦坚苍的怀远诗
        一、 久别怀友
        二、 悲叹逝友
第五章 法式善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力主性情,清雅淡远的总体风格
    第二节 含蓄蕴藉,富有禅味
    第三节 孤清幽寂、高洁脱俗的意象组合
结语 法式善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10)“和而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简论阮籍与嵇康音乐理论的差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魏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概况
二、“和而不同”的理论基础
三、阮籍与嵇康乐论中的“和”
四、阮籍与嵇康乐论中的“不同”
五、结语

四、《易》美学观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阮籍美学之无限性特征研究[D]. 李诺.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2]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述论[J]. 多洛肯. 铜仁学院学报, 2020(04)
  • [3]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近体诗用韵研究[D]. 刘婧.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古体诗用韵研究[D]. 高丽荣.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5]法式善《存素堂文集》中的文学观研究[D]. 草楞高娃.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6]阮籍《乐论》研究[D]. 孟志芬.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2)
  • [7]八旗诗歌史[D]. 李杨. 浙江大学, 2014(12)
  • [8]法式善考论[D].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2)
  • [9]法式善及其诗歌研究[D]. 王娟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10]“和而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简论阮籍与嵇康音乐理论的差异性[J]. 杨亚丽. 北方音乐, 2012(02)

标签:;  ;  ;  ;  ;  

浅谈“易”的审美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