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和益生菌

双歧杆菌和益生菌

一、双歧杆菌及微生态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21)在《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在犊牛断奶期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试验主要对犊牛断奶过程中采食量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等应激问题,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测定断奶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理化指标,确定最佳配比;再对瘤胃液进行16S r DNA微生物测序,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犊牛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促进益生元在断奶犊牛中应用提供思路。方法:试验以50日龄荷斯坦母犊牛为研究对象,分为4组共32头,分别单独饲养。C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T1、T2、T3组犊牛,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3 g甘露寡糖、3 g甘露寡糖+3 g复合微生态制剂、3 g复合微生态制剂,预饲期7 d,整个试验期共20 d。每天记录各犊牛采食量,观察犊牛粪便并评分,第1 d、10 d、20 d晨饲前空腹称重,测量体斜长、体高和胸围,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试验18-20 d收集每组6头牛的粪样,进行表观消化率的测定;试验第1 d、10 d、20 d晨饲前,颈静脉采集血液,用于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指标检测;试验第20 d晨饲前,每组选3头犊牛,用口腔导管采集瘤胃液,进行16S r DNA微生物测序,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1-10 d时,T2组犊牛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MI)显着高于C组(P<0.05);20 d时,T2组犊牛胸围显着高于C组(P<0.05);T2组犊牛干物质(DM)消化率显着高于C组(P<0.05),T2、T3组粗蛋白(CP)消化率显着高于C组(P<0.05);1-20 d时,T2组犊牛的粪便评分显着低于C组(P<0.05)。(2)第20 d时,T2组犊牛血清中Ig G含量显着高于C组(P<0.05),T2和T3组犊牛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C组(P<0.05)。(3)试验第20 d时,T2组犊牛瘤胃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T2组PD whole tree指数显着高于C组及T1组(P<0.05),T2和T3组chao1指数显着高于C组及T1组(P<0.05)。T1、T2、T3组独有OTU数量均多于C组。T2组和T3组厚壁菌门均高于C组,T1、T2、T3组拟杆菌门丰富度均低于C组。本试验属水平上优势菌群以Erysipelotrichaceae_UCG-002、未分类的菌属、普氏菌_7属、欧陆森氏菌属为主。其中,试验组欧陆森氏菌属含量均高于C组。Lef Se分析结果,第20 d时,T2组显着差异于其他组微生物群落有13个,包括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假丁酸弧菌属(Pseudoscardovia)、毛螺菌科_NK3A20属(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Family_XIII、缠结优杆菌(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及奥里杆菌(Oribacterium)、冷菌属(Psychrobacter)、Solobacterium、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6、毛螺菌属(Lachnospira)、链球形菌属(Catenisphaera)。结论:在犊牛断奶前饲粮中补充3 g复合微生态制剂+3 g甘露寡糖的混合制剂可以显着提高断奶后犊牛肠道双歧杆菌、放线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同时提高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并促进生长。

李变玲[2](2021)在《微生态制剂治疗轻微肝性脑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基于各种急、慢性肝病和/或门体分流而引发的一系列循序性进展的神经精神异常的临床症候群。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依据新修订的West-Haven标准主要分为4级,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是最早的或亚临床的肝性脑病,其特征主要是心理和神经生理检查异常,尚无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加患者、照顾者和整个社会的负担,也预示着更高的显性肝性脑病(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OHE)风险,可作为OHE发生发展的标志。国内外研究认为高氨血症、感染、氧化应激和细菌过度生长等因素与MHE的发生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肠道微生态学不断深入探讨,多项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改变与MHE的发病机制有关。目前多项以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为靶点的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以重新平衡肠道内扰乱的微生物菌群,改善肠道上皮的完整性,增强对产尿素酶等致毒素菌的免疫力,从而降低肠道对氨的通透性,抑制肝细胞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增强肝脏对血氨等毒素的代谢能力。微生态制剂治疗MHE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但关于其疗效尚无一致意见。有学者认为MHE患者予以益生菌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延缓肝硬化患者进展为OHE,证实微生态制剂对MHE的治疗效果明显,也有部分学者研究结果与之截然相反,发现益生菌治疗MHE无显着疗效。目的:本研究拟对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微生态制剂治疗MHE的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验证微生态制剂在治疗MHE患者中的作用,旨在为微生态制剂治疗MH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医生治疗MHE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方法:检索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截至2020年9月收录的关于微生态制剂治疗MHE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依据效应量选择与异质性检验分析,最终应用Rev Man 5.3软件评价微生态制剂对MHE患者肠道特定菌群、血氨水平、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等结局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项RCT,包括1605例MHE患者,其中实验组(微生态制剂+对照组治疗方案)80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或安慰剂或不干预治疗)801例。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更能提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MD=1.82,95%CI(1.19,2.44),Z=5.70,P<0.00001;MD=1.74,95%CI(0.95,2.54),Z=4.30,P<0.0001],降低肠杆菌水平[MD=-1.27,95%CI(-1.97,-0.57),Z=3.55,P=0.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肠球菌水平无显着性差异[MD=-0.46,95%CI(-1.19,0.27),Z=1.23,P=0.22]。2.实验组与对照比相比,微生态制剂可显着降低血氨水平、ET水平[SMD=-0.83,95%CI(-1.08,-0.58),Z=6.43,P<0.00001;MD=-0.08,95%CI(-0.14,-0.01),Z=2.35,P=0.02];两组在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上未观察到明显的差异性[MD=-5.72,95%CI(-11.86,0.43),Z=1.82,P=0.07;MD=-2.31,95%CI(-5.99,1.38),Z=1.23,P=0.22]。3.实验组与对照比相比,微生态制剂可显着降低数字连接试验A(NCT-A)用时[MD=-16.46,95%CI(-21.33,-11.59),Z=6.63,P<0.00001],而两组在比较数字符号试验(DST)、临界闪烁频率(CFF)上未观察到明显的差异性[MD=3.38,95%CI(-3.45,10.20),Z=0.97,P=0.33;MD=2.00,95%CI(-0.53,4.53),Z=1.55,P=0.12]。4.实验组与对照比相比,微生态制剂可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Child-Pugh评分、OHE发生率[MD=-2.41,95%CI(-3.87,-0.95),Z=3.24,P=0.001;MD=-1.54,95%CI(-1.92,-1.16),Z=7.95,P<0.00001;OR=0.32,95%CI(0.20,0.52),Z=4.66,P<0.00001],并显着提高临床有效率[OR=4.95,95%CI(2.48,9.86),Z=4.55,P<0.00001],但也不会增加MHE患者的不良反应[OR=0.48,95%CI(0.12,1.91),Z=1.04,P=0.30]。结论:1.微生态制剂可重新平衡紊乱的肠道菌群,有效提高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水平,降低肠杆菌水平;2.微生态制剂可降低血氨和ET水平,有效逆转MHE,预防OHE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3.微生态制剂可成为治疗MHE的有效选择药物,为临床实践中治疗MHE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赵志超,王晓玲,张俐,魏婷,金彦,尉耘翠[3](2020)在《我国儿科微生态制剂超说明书用药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国儿科微生态制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本分析法,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编制微生态制剂儿科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在全国六大行政区21个省市的36家医院发放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213份有效调查问卷,36家医院中31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23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使用微生态制剂较常见的适应证为急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调查问卷共207份(97. 18%),其中超适应证用药184份(86. 38%)、超给药途径用药4份(1. 88%)、超用法用量191份(89. 67%)、超人群用药134份(62. 91%)。结论:微生态制剂在儿童中的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较高,应规范临床医师处方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应鼓励制药企业完善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保证其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4](2020)在《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5](2020)在《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指出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1]。微生态干预在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综合治疗中也受到了高度重视。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

王浩然[6](2020)在《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及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益生菌,是一类主要定植在宿主的肠道、皮肤等部位,对宿主的相关系统的微生态稳定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活性微生物的总称。随着人们对益生菌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进一步发挥益生菌调理肠道的作用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目前已有很多的报道表明,传统中药,尤其是部分药食同源类和补益类中药能够有效的促进人体内的益生菌生长,并能抑制体内有害菌的繁殖。与此同时,中药进入人体并被分解后,还能起到直接拮抗病原菌和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作用。综上所述,如果将部分中药与益生菌产品联合使用,协同起效,不仅可以发挥中药治疗特性,还可以进一步显示益生菌调理肠道功能的优越性。本论文研究了中药对于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对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成分进行了配方设计与优化,具体的实验内容及结果如下: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多种传统中药(包括补益药、理血药等等)中对瑞士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本实验所选择的部分补益类的中药能够显着促进瑞士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的体外生长,且通过流式细胞实验证实,它们不会影响益生菌的活菌比例,只有远志和绿茶表现出对瑞士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的轻微抑制;适宜浓度的巴戟天、韭菜籽等中药对益生菌的促生长作用较为显着。对于干酪乳杆菌,少数补益类中药能够显着影响益生菌的生长,其余大部分中药对益生菌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吻合。部分中药与益生菌的联合使用,不仅对益生菌的生长有积极影响,还可以利用益生菌对中药进行生物转化,增加中药的利用度。为了最大化的利用中药与益生菌间的协同作用,为中药与益生菌联合使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奠基,我们对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了设计和初步优化。我们依据上一步中筛选得到的较好的中药-益生菌组合,设计了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配方,并针对影响菌体生长的10个因素(所选用中药及蛋白胨、葡萄糖、酵母粉等培养基成分)使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经优化后,制剂中活菌数较之正常培养的益生菌提高约3.2倍,可以进一步发挥了中药-益生菌联合在调理肠道功能上的作用。利用中药和益生菌的相互作用,能够为益生菌保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本实验探究了不同种类的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证实了部分中药如韭菜籽、巴戟天等确实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且不影响益生菌活性。对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优化设计后,活菌数获得提高。目前对于益生菌与中药互作的研究尚不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为中药与益生菌的联合使用奠定理论基础,为益生菌-中药的联用进一步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奠基。

李舒敏[7](2020)在《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及清肠化湿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统计描述患者流行病学、发病特点、肠道菌群(便球杆比)情况,研究UC患者大便球杆比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型、中医证型等因素的分布规律,以期完善对本病的认识,尽量为临床提供更多有利的客观量化指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2、实验采用TNBS联合乙醇灌肠制作UC大鼠模型,通过清肠化湿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凋亡及NF-KB核因子p65蛋白的影响,探讨清肠化湿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病例来源: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病案室病历资料及医院HIS系统电子病历中选取2008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病历,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选取符合本研究的病例,共290例。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对筛选出来的病例资料进行西医诊断及临床分型、分期、分度;根据蒙特利尔分类方法对病例资料病变范围进行整理;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主要临床症状、中西医诊断、便常规、便球杆比、便潜血、西医治疗用药、中医方剂使用情况。使用Microsoft Exce1201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UC便球杆比分布规律。2、UC大鼠动物实验:将48只SD雄性大鼠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ZC组)、模型组(MX组)、清肠化湿汤高剂量组(GJLQ组)、清肠化湿汤中剂量组(ZJLQ组)、清肠化湿汤低剂量组(DJLQ组)、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除ZC组外,其余5组采用TNBS联合乙醇灌肠制作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每组分别按照蒸馏水、蒸馏水、清肠化湿汤高剂量(3.8g/ml)、清肠化湿汤中剂量(1.9g/ml)、清肠化湿汤低剂量(0.95g/ml)、柳氮磺吡啶(质量浓度为0.1g/ml溶液),给药体积为10ml/Kg。每日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灌胃给药12天。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选取肛门至盲肠部结肠(约8cm),沿肠系膜纵轴剪开,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随后进行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及NF-KB p65免疫组化染色实验。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若方差齐用LSD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P<0.05为差异显着,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研究成果一、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1、本研究共纳入290例病例,其中男性158例(占54%),女性132例(占46%);发病年龄17~83岁,平均年龄为45.17±15.38岁,年龄以50~60岁为主;患者多从事脑力劳动。2、患者便球杆比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30%:70%、40%:60%、镜下仅见极少量球菌、20%:80%、50%:50%、60%:40%、70%:30%、80%:20%、10%:90%、90%:10%。3、中医证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脾虚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4、中药内服方出现频次从多到少依次是:芍药汤>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白头翁汤、痛泻要方>理中汤>四神丸>葛根芩连汤>四逆散>四君子汤>驻车丸>附子理中汤。5、本研究收录的病例多是活动期病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严重程度以中度为多,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西医常予口服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栓纳肛、口服培菲康、整肠生治疗。6、本课题研究的UC患者便球杆比与患者年龄、病程、大便性状、中医证型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与性别、临床类型无明显差异性(P>0.05)。二、UC大鼠动物实验1、大鼠结肠细胞凋亡情况:与ZC组相比,MX组大鼠结肠细胞凋亡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X组比较,GJLQ组、ZJLQ组、DJLQ组、SASP组差异显着(P<0.05)。2、NF-KB核因子p65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情况:与ZC组相比,MX组大鼠结肠NF-KB核因子p6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2);与MX组比较,ZJLQ组、DJLQ组大鼠结肠NF-KB核因子p65蛋白表达差异有显着型(P<0.05),GJLQ组、SASP组大鼠结肠NF-KB核因子p65蛋白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U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患者的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住院患者从事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2、中医证型主要集中在大肠湿热证和脾虚湿蕴证,临床上常用芍药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3、病例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常见,严重程度多为中度,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4、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黏液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情况,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5、患者年龄、病程、大便性状、中医证型与大便球杆比存在相关性,可为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一些新思路。二、UC大鼠实验1、清肠化湿汤可以缓解UC大鼠细胞凋亡情况,对该病有一定治疗作用。2、清肠化湿汤中剂量及低剂量能够降低UC大鼠结肠NF-KB细胞核蛋白p65表达,抑制TLR-4/NF-K B通路,阻断NF-K B入核活化所诱发的肠粘膜细胞炎性损伤与免疫紊乱,从而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柴振宇,苑丽园,张彪,胡献文,田木[8](2020)在《益生元,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成为提高动物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添加剂,但是随着抗生素长期广泛的使用,其所表现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所以制备能够取代抗生素位置的添加剂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益生元、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并研究其主要作用机理。

余招祥[9](2020)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对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对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恢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其是否能促进患者术后更好更快的康复。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PCT及IL-6在同一时间点的比较,来评估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比不使用是否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通过CD3+、CD4+、CD8+T细胞值及CD4+/CD8+的比值在同一时间点的比较,来评估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比不使用是否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通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来评估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比不使用是否能更好的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就诊的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将纳入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基础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带空肠营养管的胃管行胃肠减压、禁经口进食、急诊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抗感染、抑酸、肠内外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术后要求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的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4、7天的血常规、CRP、PCT、IL-6、CD3+、CD4+、CD8+T细胞比例,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结果: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WBC及中性粒细胞比、CRP、PCT、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观察组的WBC及中性粒细胞比、CRP、PCT、IL-6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血清中的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均基本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RP、PCT及IL-6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及第7天,观察组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对照组高,(P<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中仅有轻微并发症(Ⅰ级、Ⅱ级)发生。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促进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对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患者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魏婷,王晓玲,金彦,马津京,阙爱玲,王菊平,何莉梅[10](2019)在《5家儿童医院门/急诊微生态制剂处方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国儿科临床微生态制剂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儿童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全国范围内5家"三甲"儿童医院的信息系统,检索2019年1-3月使用含微生态制剂的全部门/急诊处方,对微生态制剂使用的品种情况、患儿年龄分布、临床诊断、联合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抽取门/急诊处方74 210张,涉及18种微生态制剂,其中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处方数排序居第1位(31 146张,41.97%),其次为布拉氏酵母菌散(14 289张,19.25%)、复方嗜酸杆菌活菌片(10 281张、13.85%)等;患儿年龄为<18岁,以1~<3岁婴幼儿占比最大(33 753张,45.48%);临床诊断为消化道疾病的最多(54 009张,72.78%),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11 744张,15.83%);与微生态制剂联用的有健脾胃类中成药(18 546张,24.99%)、抗菌药物(10 595张,14.28%)和口服补液盐Ⅲ(8 238张,11.10%);19 532张(26.32%)处方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超适应证用药(15 590张,21.01%)、超用法用量用药(8 098张,14.52%),少数处方存在超人群用药(48张,3.91%)。结论:微生态制剂在儿童中超说明书用药的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规范处方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同时应鼓励相关部门完善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保证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双歧杆菌及微生态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歧杆菌及微生态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在犊牛断奶期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犊牛肠胃菌群结构与健康
        2.2 断奶应激对犊牛的影响及调控
        2.3 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2.4 甘露寡糖的研究进展
        2.5 合生元的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粪便评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
        1.4 样品的测定与分析
        1.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体尺的影响
        2.3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4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粪便评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粪便评分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犊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对断奶后犊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 样品的检测
        1.5 序列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提取和PCR检测结果
        2.2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结果
        2.3 样本比较分析结果
        2.4 分类学分析结果
        2.5 差异物种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微生态制剂治疗轻微肝性脑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4 荟萃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与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我国儿科微生态制剂超说明书用药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微生态制剂实际使用情况
    2.3 微生态制剂超说明书使用情况
    2.4 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情况
3 讨论
    3.1 超适应证用药
    3.2 超给药途径用药
    3.3 超用法用量用药
    3.4 超人群用药
    3.5 联合用药情况
    3.6 给药时间间隔与不良反应

(5)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性疾病
3 肝硬化
    3.1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应用
    3.2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3.3 微生态制剂在肝硬化肝性脑病中的应用
4 肝衰竭与肝移植
    4.1 肝衰竭
    4.2 肝移植
5 胆道疾病
    5.1 胆石症与肠道微生态
    5.2 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6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9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
10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微生态综合治疗
    10.1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诊断要点
    10.2 胃肠道黏膜微生态屏障功能障碍及衰竭的营养及微生态治疗
11 人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及2019-nCoV感染的微生态干预
12 FMT在微生态失衡中的应用

(6)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及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微生物及益生菌
    1.2 传统中药概述
    1.3 中药与益生菌互作的机制
    1.4 不同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1.5 益生菌与中药联合使用的实际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6.1 本论研究意义和目的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器材与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菌种
        2.2.2 中药名称及类型
        2.2.3 实验器材
        2.2.4 其他材料
    2.3 实验中溶液及培养基配方
    2.4 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实验评价指标的确定
        2.5.2 中药类型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5.3 中药浓度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设计和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材料
    3.3 实验仪器与培养基配方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配方设计
        3.5.2 PB设计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3.5.4 Box-Benhnken设计与验证试验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及清肠化湿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1、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UC概述
        1.2 UC的发病机制研究
        1.3 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2、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HIS系统对2008年~2017年北京中医医院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资料
        2.2 微生态资料
        2.3 中医症候学资料
        2.4 UC西医诊断及治疗
        2.5 各因素与大便球杆比的关系
    3、讨论与结论
        3.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病探讨
        3.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探讨
        3.3 UC临床特征分析
        3.4 便球杆比与各因素的关系
        3.5 益生菌治疗UC疗效探讨
        3.6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清肠化湿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凋亡及NF-KB核因子P65蛋白影响的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UC大鼠模型的制备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
        2.5 NF-KB核因子p65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2.6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UC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3.2 NF-KB核因子p65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实验讨论
        4.1 清肠化湿汤对UC大鼠细胞凋亡的探讨
        4.2 清肠化湿汤对NF-KB作用机制的探讨
    5、实验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益生元,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元、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
2 益生元,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
    2.1 益生菌竞争性排斥理论
    2.2 生物夺氧学说
    2.3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4 促生长,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
    2.5 微生物代谢产物
3 结语

(9)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对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腹部外科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5家儿童医院门/急诊微生态制剂处方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微生态制剂使用的品种情况
    2.2 使用微生态制剂患儿的年龄分布
    2.3 微生态制剂处方的临床诊断分布
    2.4 微生态制剂处方联合用药情况
    2.5 微生态制剂处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
        2.5.1 超适应证用药
        2.5.2 超用法用量用药
        2.5.3 超适应人群用药
3 讨论
    3.1 超适应证用药
    3.2 超用法用量用药
    3.3 超适应人群用药

四、双歧杆菌及微生态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微生态制剂和甘露寡糖在犊牛断奶期应用效果的研究[D]. 白雪.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微生态制剂治疗轻微肝性脑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D]. 李变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我国儿科微生态制剂超说明书用药调查[J]. 赵志超,王晓玲,张俐,魏婷,金彦,尉耘翠. 儿科药学杂志, 2020(12)
  • [4]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04)
  • [5]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8)
  • [6]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及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设计与优化研究[D]. 王浩然. 吉林大学, 2020(08)
  • [7]29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及清肠化湿汤作用机制研究[D]. 李舒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益生元,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J]. 柴振宇,苑丽园,张彪,胡献文,田木.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0(02)
  • [9]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对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D]. 余招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5家儿童医院门/急诊微生态制剂处方调查分析[J]. 魏婷,王晓玲,金彦,马津京,阙爱玲,王菊平,何莉梅. 中国药房, 2019(23)

标签:;  ;  ;  ;  ;  

双歧杆菌和益生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