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吻中毒致植物人一例

钩吻中毒致植物人一例

一、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宝,阮峰,焦亮,陈剑刚,赵超敏,林新天[1](2019)在《一起钩吻碱甲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食物中毒事件原因,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方法按照自定的病例定义对暴发当日暴发发生的餐厅就餐的所有食客进行病例搜索,面对面调查病例,填写自行设计的个案调查表;分析共同进餐史和食物剂量反应关系;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事件中毒者共7例,其中重症2例,死亡1例;临床症状主要以头晕(100.0%)、恶心(71.4%)、呕吐(71.4%)、视物模糊(57.1%)、呼吸困难(57.1%)为主;病例严重程度与进食"五指毛桃汤"呈剂量反应关系(P<0.01),进食"五指毛桃汤"越多的病情越重;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从病例进食的剩余"五指毛桃汤"中检出钩吻碱甲。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因误食含钩吻碱甲的"五指毛桃汤"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张静[2](2019)在《蜂蜜中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蜂蜜作为天然的甜味食品,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然而近年来南方地区频发的蜂蜜中毒事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恐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黄杜鹃和曼陀罗等有毒蜜源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大宗蜜源植物流蜜匮乏时,蜜蜂易于采集其花蜜,并将有害物质转移并富集到蜂蜜中,形成有毒蜂蜜。木藜芦烷类毒素和托品烷类生物碱分别作为杜鹃和曼陀罗中主要毒性成分,误食微量便可导致人的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开发了蜂蜜中的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旨在及时有效的规避有毒蜂蜜误食的风险,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为蜂产品质量安全及风险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了蜂蜜中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闹羊花毒素II、闹羊花毒素III、木藜芦毒素I和木藜芦毒素III)的UH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甲醇/水(20:80,v/v,含0.1%乙酸)作为提取液,0.1%乙酸-水和0.1%乙酸-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该方法的检测限为2.0μg/kg5.0μg/kg,定量限为5.0μg/kg10.0μg/kg。在5.050.0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7.94%109.21%,日内变异系数为4.06%9.82%,日间变异系数为4.94%13.11%,并采用开发的方法对我国各地17种蜂蜜品种进行木藜芦烷类毒素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部分蜂蜜中存在木藜芦烷类毒素污染的风险,其污染的蜜种主要集中在杜鹃蜂蜜、杂花蜂蜜以及部分野生蜂蜜中。然而,我国大宗商品蜜中未检出该类污染物,较为安全。第二部分,本研究首先采用UHPLC-Q Exactive Plus高分辨质谱技术对曼陀罗花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进行识别与鉴定,共得到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即茛菪碱、东茛菪碱、山茛菪碱、去甲基山茛菪碱。为明确曼陀罗花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是否通过蜜蜂的采集行为转移至蜂蜜中形成有毒蜂蜜,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对蜂蜜中的托品烷类生物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疑似阳性蜂蜜样本中存在与曼陀罗花蜜中一致的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其中东茛菪碱约占85.0%以上。为了探究我国蜂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污染的含量,本试验开发了蜂蜜中4种托品烷类生物碱的UHPLC-MS/MS定量检测方法。采用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作为流动相,甲醇/水(20:80,v/v)作为提取液,得到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5μg/kg,定量限为0.1μg/kg。在0.10.5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74.93%103.42%,日内变异系数为2.63%10.81%,日间变异系数为3.78%14.13%。

郑亚杰,刘秀斌,彭晓英,王峻,金秀娥,吴晓翠,曾建国[3](2019)在《我国有毒蜜源植物及毒性》文中认为环境或气候变化引起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花蜜或蜜露,导致生产出含有植物源毒素的有毒蜂蜜,食用此类有毒蜂蜜容易引发中毒。尽管国内外食用蜂蜜中毒的具体原因存在差异,但多数食用蜂蜜中毒事件与有毒蜜源植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我国地域广阔,蜜源植物种类多样,梳理清楚有毒蜜源植物资源及其毒性对蜂蜜安全生产、毒性成分溯源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分布的15科29种有毒蜜源植物种类、分布区域及花期等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对有毒蜜源植物毒性进行归纳,以期为蜜蜂放养场地选择、蜂蜜安全生产及中毒原因追溯提供科学参考。

黄嘉璐,刘秀斌,郑亚杰,邹超兰,唐昭山,曾建国[4](2017)在《基于UHPLC-QTOF/MS的博落回花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高通量、高灵敏和快速的UHPLC-QTOF/MS技术开展博落回花中的微量生物碱类成分的定性研究,阐明博落回花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类别和种类,为博落回植物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借助数据挖掘方法发现和识别出博落回花中的微量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对其高分辨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进行解析,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完成对微量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结构推测和确认。结果:从博落回花中共鉴定了2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普洛托品类生物碱(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和四氢原小檗碱类生物碱(N-甲基刺罂粟碱、N-甲基四氢小檗碱)。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博落回植物的更全面、客观的品质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梅良英,宋晓佳,吴杨,刘小红,彭飞,郏自明,付少华,闻胜,樊柏林,官旭华[5](2017)在《湖北某地一起食用生鲜蜂蜜中毒致死事件的原因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一起生鲜蜂蜜中毒致死事件的具体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比较蜂蜜食用人群发病风险与蜂蜜食用史之间的关系,采集病例食用过的蜂蜜样本进行有毒成分检测及急性毒性试验,并对病例涉及蜜蜂养殖点周围3 km范围内的有毒蜜源植物进行实地勘察。结果共发现11例中毒患者,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36.36%),重症病例1例,轻症6例。临床表现以呕吐(54.55%)、腹泻(45.45%)、恶心(45.45%)为主,临床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异常(早期白细胞降低)及肝、肾功能损害为主。病例食用过的蜂蜜中均检测出了雷公藤甲素(浓度范围0.060.67mg/kg),急性动物试验证实小白鼠中毒及死亡情况与蜂蜜中雷公藤甲素浓度呈剂量反应关系。病例涉及蜜蜂养殖点周围3 km范围内发现有大量的雷公藤植物分布。结论本次生鲜蜂蜜中毒致死事件主要由有毒蜜源植物雷公藤引起。

张骏[6](2016)在《云南省兰坪县蜂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危险因素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兰坪县蜂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兰坪县蜂蜜中毒多发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控建议。[方法]调查当地近年来的蜂蜜中毒病例并做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集蜂蜜样品,并进行孢粉学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蜂蜜中有毒生物碱:采用自行编制问卷,调查当地一般人群蜂蜜中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21.0软件包对各项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Mapinfo 7.0制作蜂蜜中毒病例专题地图。[结果](1)本次调查共收集病例108例,其中死亡8例,总病死率7.4%。男性59例(54.6%),女性49例(45.4%),最小发病年龄为3岁,最大发病年龄为79岁,年龄中位数41.5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病例。除河西乡、石登乡以外,其余6个乡镇均有蜂蜜中毒病例记录出现。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有报告的死亡记录全部出现在澜沧江河谷沿岸的中排乡、营盘镇和兔峨乡。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8月份。恶心、头晕/头昏和呕吐是出现最多的临床症状。(2)2014年共采集蜂蜜样品200份,经孢粉学分析,总共检出42种花粉,其中通甸乡和金顶镇个别样品中检出白杜鹃花粉,兔峨乡个别样品中检出南烛花粉,中排乡部分样品中检出无法分辨的未知花粉。连同2013年采集样品,共231份样品进行了有毒生物碱检测,部分检出阿托品。有毒物质可引起的症状与当地蜂蜜中毒病例的临床表现吻合。(3)32.0%的被调查者蜂蜜中毒相关知识计分小于3分,65.3%计分在3-5分之间,仅有2.8%的计分大于5分。不同背景的受访者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农民和其他职业人群认知情况好于学生(H=43.803,P<0.05),未发生过中毒的乡镇被调查者认知情况好于发生过的乡镇(Z=-4.622,P<0.05),关注蜂蜜中毒相关消息的人比不关注的人认知情况好(Z=-2.242,P<0.05):对本地有毒蜜粉源植物的认知中,仅有5人(1.3%)正确选出了给定的全部3种有毒蜜粉源植物;69.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平时会吃蜂蜜,其中93.0%的人选择的都是安全性无法保障来源;有约1.0%的人每次食用蜂蜜的量在150g以上,食用方式均勾选了直接食用;48.0%的被调查者会在夏季食用蜂蜜;18.0%表示从来不关注蜂蜜中毒相关新闻或消息;假如食用蜂蜜后出现不适,19.8%选择能忍则忍。[结论](1)兰坪县蜂蜜中毒目前总体呈散发状态,但仍存在小范围小规模暴发的危险性。所有食用蜂蜜的人群都是蜂蜜中毒的危险人群,青壮年和中年是发病的主要人群;中毒病例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死亡病例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2)当地蜂蜜中毒病例临床症状复杂,这与当地蜂蜜花粉或花蜜来源复杂存在关联,蜂蜜来源于有毒蜜粉源植物并且含有有毒生物碱是当地蜂蜜中毒病例多发的危险因素;(3)居民对蜂蜜中毒相关知识的认知匮乏、无法正确认识蜂蜜中毒的危险性,加上蜂蜜来源安全性无法保障、部分居民食用习惯(大量直接食用等)以及对蜂蜜中毒相关消息消极的态度和消极的就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蜂蜜中毒的发生和预后。

周兰[7](2010)在《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和中毒死亡案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推断一直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庭科学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实现准确、快速的推断,对迅速侦破案件,处理司法鉴定中的疑难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死亡时间推断实验成果颇多,但均因检材制备较为复杂,实验方法难以统一,离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本实验以易于观察、结构单一的角膜为实验对象,通过高清数码摄像机连续拍摄48小时,对家兔死后角膜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记录。在角膜区域图像分割和图像特征提取的基础上,使用分类计算的方法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模型。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步骤简单,运算方法可靠,预测结果较为满意。[目的]1.建立0-48小时内,连续高清摄像,间隔15min截取兔眼数码照片以观察角膜变化的方法。2.应用matlab软件,在角膜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和建立进行参数提取和运算的方法,取得角膜混浊图片特征库。3.建立用分类器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模型。4.对不同分类器预测效果的进行比较。[方法和步骤]1.预实验:健康家兔1只,空气栓塞法处死。尸体置于温度控制在(25±1)℃,相对湿度20%-60%的暗室中,门窗关紧遮光,台灯照明,用止血钳使角膜暴露于空气中。从死后即时到48小时内,使用高清摄像机(SONY,HDR-SR12)连续拍摄48小时,取得视频每15分钟截图,取死后15分钟至47小时的图片依次标号为1-188。2.对兔眼图片进行直方图分割,将图片分割为角膜瞳孔区域和其他区域,并提取出角膜瞳孔区域。3.利用matlab软件提取一下9种视觉特征:GF, EL, G, S, C, J, Mean, Var和Ske。其中,GF、MEAN/VAR和SKE为颜色特征量,G、S、C和J为纹理特征量。9个特征参数分别为:GF:描述两区域灰度值的区别;MEAN:反应图像颜色的平均值;VAR:表达颜色在图像上的分布均匀程度;SKE:表达图像颜色分布的不对称性;EL:描述图像纹理的光滑程度;G:描述图像纹理清晰程度;S:反映图像纹理的多少和质地;C:描述矩阵中行或列元素之间相似程度的;J对图像灰度分布均匀性的度量。4.用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分类器对兔子的所有图片进行分类计算,采用4-折的交叉验证运算结果取平均值,进行5轮运算。将15分钟到47小时依次分为3个、4个、5个、6个、8个、10个和14个时间段(分类数为3时,则表示将死后时间分隔成三段,每个时间段15小时左右),观察各个时间段分类的准确率和时间精度对结果的影响。5.取家兔4只。依次标为兔1,兔2,兔3,兔4,图片摄取和分析处理的方法以及KNN运算方法同预实验。6.取9个参数联合使用,分别用KNN分类器、Adaboost (Adaptive Boosting)分类器和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器对4只兔子的所有图片进行分类计算,采用4-折的交叉验证运算结果取平均值,进行5轮运算。将15分钟到47小时依次分为3个、4个、5个、6个、8个、10个和14个时间段(类别数),比较三种种分类器的分类准确率。[结果]1.建立的分类模型能较好的完成死亡时间的分类运算以进行预测。2.所用角膜分割方法均能较好的完成的兔眼图像分割。3.9种视觉特征均可用于推断模型,单独使用的分类能力较弱,联合使用结果较好。4.同类别数下,9个参数联合运用KNN分类器,单只兔子和4只联合运算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5.联合使用各特征,随着死后时间分段数的增加,各时间间隔内的分类准确率下降。对单只兔子数据使用KNN分类器,在分类数为3时,单只兔子的分类准确率平均值为97.1%,分类数为8时准确率平均值为88.5%,分类数为14时平均值为81.5%;取四只兔子图片数据一起进行分类,其准确率在分类数3时为96.9%,分类数为8时准确率为87.6%,分类数14时准确率为80.9%。6.使用Adaboost分类器,9参数联合使用,单只兔子的分类准确率平均值在分类数为3时,为94.4%;分类数为8时,平均值为85.3%,分类数为14时,平均值为72.9%。四只兔子联合运算,分类数为3时准确率为85.1%;分类数为14时准确率为64.7%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于KNN分类器,单只兔子运算,分类数较少时两者无明显差异,而分类数较多(10个和14个)有统计学差异,Adaboost分类器低于KNN分类器的结果。而多只兔子联合运算时Adaboost明显低于KNN分类器。7.使用SVM分类器,9参数联合使用,分类数为3时,单只兔子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88.3%,四只兔子联合运算时准确率为78.9%;分类数为14时,单只兔子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50.9%,四只兔子联合运算时准确率为30.2%。远低于前两种分类器。[结论]1.成功建立了用9个图像特征对死亡时间进行推断的分类模型。2.基于灰度直方图的方法可以对角膜瞳孔区域进行有效地截取。3.本实验所选取的9个视觉特征可以对兔的死亡时间的进行较准确的推断。4.建立的KNN分类器推断模型能较好的完成本实验数据的运算,得出较为稳定的结果。5.在本实验中,KNN分类器优于SVM分类器和Adaboost分类器。背景:中毒在全球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危害人类健康,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均有比较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描述华中地区中毒死亡案件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案件调查和公共防治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取1999年-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暨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218例中毒案件,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20-49岁,占69.7%,男女比率为1.7:1。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杀鼠剂中毒,占19.7%,农药及除草剂中毒占17.9%,一氧化碳中毒占16.5%,而药物、酒精中毒分别为13.8%、12.4%。口服为主要的中毒途径,占65.1%,其次依次为吸入、注射及皮肤接触。死亡方式大多数为为意外中毒,占64.7%;自杀占25.2%,而他杀中毒死亡占3.7%,未定性的占4.1%。与本单位1956-1984年和1983-1999年两次的研究资料相比,杀鼠剂、CO、酒精和药物中毒的比例升高,意外中毒死亡的案件比例也升高。结论:农药中毒在中国仍为突出的威胁公共安全和健康的问题,政府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对农药,尤其是杀鼠剂的应用,进行有效的限制及管理将尤为重要。

杨媛[8](2008)在《附子水煎液在正常和虚寒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差异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毒性反应发生的机制与中药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人体机体状态有关。人体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对中药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未辨证使用毒性药物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理性认识中药的毒性,积极探求中药毒性及其与机体状态的相关性,对于以中药现代化为契机加强对中药毒性的研究,使中药作为天然药物、绿色疗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附子生用有大毒,多炮制加工降毒后入药。本实验选取附子作为有毒中药的代表,研究有毒中药毒性与机体状态的关系。本课题是国家“973”计划课题《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的中药药性实质研究》(课题编号2007CB512605)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虚寒状态小鼠和正常状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检测,结合附子水煎剂对虚寒状态小鼠和正常小鼠体重、毛色等生理状态、生化指标以及存活率的影响,以明确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机体对有毒中药的不同反应。从而探讨中药的毒性及其与机体状态的相关性。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2个方面的研究:一建立了附子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方法,对实验室中按照临床方法制备的附子水煎液进行检测,明确其中每毫升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分别为0.149mg、1.382mg、1.089mg,为后期的动物实验提供质量可控的药物;二建立了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方法,对比研究虚寒状态和正常状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浓度差异。复制小鼠虚寒状态模型,连续给予附子水煎液14天,检测第1、7和14天虚寒状态及正常状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浓度,结合在给药过程中小鼠体重毛色等生理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讨论机体在不同状态对毒性中药的不同反应,结果分析表明,附子对虚寒状态小鼠机体代谢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附子水煎液干扰正常状态小鼠代谢环节(机体内代谢酶受到抑制、靶器官(代谢器官)损害),对机体表现出毒性作用。从小鼠附子水煎液灌胃后第7天及第14天的存活情况看,虚寒状态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2组:正常小鼠存活率87.5%,虚寒状态小鼠存活率100%;3组:正常小鼠存活率70.0%,虚寒状态小鼠存活率92.5%),说明虚寒状态的小鼠对附子水煎液毒性的耐受力较强。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毒药之于常人为有毒,对病患则治病”相符合,证明临床强调合理用药的正确性。本实验的创新性在于,首次采用虚寒动物模型与正常动物相比较检测血药浓度,研究药物与机体状态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毒性中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樊晓霞[9](2007)在《藤类中药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藤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临床常见病多为慢性病,按照中医理论,久病入络,故中医临床常见病属络病者多。藤类中药多可入络,在中医络病尤其是在风湿痹证的防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藤类中药可以为中医临床防治络病提供参考。关于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故本论文重点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整理归纳,并对传统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和功效特点做出规律性总结,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藤类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文献整理研究。就藤类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整理综述,共收集整理文献162篇。发现藤类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以萜类、生物碱、黄酮和木脂素类较多,但对多数藤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相对匮乏。藤类中药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一些藤类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微生物作用。藤类中药在免疫系统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52味藤类中药已在上市中成药品种中得到应用,应用最多的是鸡血藤。第二章文献分析研究。采用文献学和统计学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55味藤类中药,对其传统药性、药物功效,以及传统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1传统药性分析以科属归类,葡萄科的藤类中药最多,占藤类中药的11.8%,豆科、萝摩科、毛茛科、防己科、五味子科和胡椒科的藤类中药分别占10.6%、9.4%、9.4%、6.7%、5.1%和4.7%。以四气属性归类,性温和性平的藤类中药各占藤类中药的37.0%和25.5%,性寒、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以五味属性归类,并以“总味”计,味苦、味辛和味甘的藤类中药各占藤类中药的57.6%、43.9%和24.7%。以归经属性归类,并以“总归经”计,在53味有归经记载的藤类中药中,归肝经的藤类中药占83.0%。33味藤类中药有毒性,占藤类中药的13%。2功效分析255味藤类中药有祛风作用的130味,占藤类中药的51.0%;有除湿作用的112味,占43.9%;有活血作用的106味,占41.6%;有解毒作用的98味,占38.1%;有止痛作用的91味,占35.7%;有清热作用的78味,占30.6%;有消肿作用的72味,占28.2%;有通络作用的58味,占22.7%。255味藤类中药可用于跌打伤痛的累计162味,占藤类中药的63.5%,可用于风湿诸症的158味,占62.0%,可用于痈肿疮毒的92味,占35.7%。3关联性分析药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寒性和温性藤类中药含生物碱类成分较多,平性者含三萜和黄酮类成分较多,凉性者含黄酮和生物碱类成分较多;苦味藤类中药多含生物碱类成分,味辛者多含木脂素和萜类成分,味甘者多含黄酮和三萜类成分;归肝经的藤类中药多含生物碱类成分。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温性藤类中药擅长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通络、行气,善于治疗风湿、跌打伤痛、关节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疼痛等症,平性者擅长解毒、除湿、活血、消肿,主治风湿、跌打伤痛、痈肿疮毒等症,寒性和凉性者最擅长清热、解毒,主治痈肿疮毒等症;苦味藤类中药擅长除湿、祛风、解毒、清热、活血、止痛,多用于治疗风湿、跌打伤痛、痈肿疮毒,以及胃痛、腹痛、骨折等症,辛味者擅长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适宜治疗风湿和跌打伤痛等症,甘味者擅长解毒、清热、利水、消肿,可用于乳汁不通、小便不利、水肿、腹泻等症。归肝经的藤类中药擅长祛风,亦可除湿、止痛、活血、解毒,主治风湿、跌打伤痛、关节疼痛等症。第三章总结与讨论。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和功效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其四气属性以性温和性平者居多,五味属性以味苦和味辛者居多,在有归经记载的藤类中药中,归肝经者居多。藤类中药的功能以祛风、除湿、活血、解毒、止痛、清热、消肿、通络等为主,主治病症以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肿疮毒,以及各种痛症、炎症和出血症等为主,藤类中药还较善于治疗小便不利、乳汁不通、毒蛇咬伤、水肿、腹泻等症。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与化学成分和药物功效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论文首次对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和功效特点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为藤类中药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文献分析研究中,尝试运用关联性研究方法,对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关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与药物物质基础和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为藤类中药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文献研究方法开拓了思路。论文认为:藤类中药的功效特点显示其适宜开发络病防治药品,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的防治药品,一些藤类中药在癌症防治、艾滋病防治和戒毒领域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也值得深入研究。藤类中药的归经研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孔德晖,何滨,成建定,毕启明,竞花兰[10](2004)在《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文中指出钩吻为民间治疗疥癞、疖肿、湿疹、风湿、跌打的草药,具剧毒,一般仅作外用药,口服极易导致中毒。本文作者遇到1例误服钩吻中毒,现报道如下。

二、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一起钩吻碱甲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调查方法
        1.2.1 制定病例定义
        1.2.2 调查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临床症状
    2.2 病例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
        2.3.1 暴露餐次
        2.3.2暴露食物
        2.3.3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4 食物溯源调查
3 讨论

(2)蜂蜜中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有毒蜂蜜的研究
        1.2.1 有毒蜂蜜的简介
        1.2.2 有毒蜜粉源植物
        1.2.3 有毒蜂蜜的鉴定
    1.3 蜂蜜中木藜芦烷类毒素的研究现状
        1.3.1 木藜芦烷类毒素的结构
        1.3.2 木藜芦烷类毒素的毒性效应
        1.3.3 木藜芦烷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1.4 蜂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1.4.1 托品烷类生物碱的结构与性质
        1.4.2 托品烷类生物碱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内容
2 液相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蜂蜜中4种木藜芦烷类毒素的方法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准品
        2.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2.1.5 仪器条件
        2.1.6 样品前处理
        2.1.7 方法学验证
        2.1.8 实际样品的检测
    2.2 试验结果
        2.2.1 方法学验证
        2.2.2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 讨论
        2.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3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2.3.4 基质效应
        2.3.5 实际样本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蜂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的鉴定与定量方法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标准品
        3.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高分辨质谱技术识别与鉴定疑似阳性蜂蜜样本中托品烷类生物碱
        3.2.2 UHPLC-MS/MS直接定量测定蜂蜜中4 种托品烷类生物碱
    3.3 试验结果
        3.3.1 高分辨质谱技术鉴定曼陀罗花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
        3.3.2 高分辨质谱技术鉴定疑似阳性蜂蜜样本中托品烷类生物碱
        3.3.3 UHPLC-MS/MS直接定量测定蜂蜜中4 种托品烷类生物碱
    3.4 讨论
        3.4.1 高分辨质谱技术鉴定疑似阳性蜂蜜样本中托品烷类生物碱
        3.4.2 UHPLC-MS/MS直接定量测定蜂蜜中4 种托品烷类生物碱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液相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蜂蜜中4 种木藜芦烷类毒素
        4.1.2 蜂蜜中托品烷类生物碱的鉴定与定量方法的开发
    4.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有毒蜜源植物及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分布的有毒蜜源植物
    1.1 毛茛科(Ranunculaceae)
        1.1.1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1.1.2 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1.1.3 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
        1.1.4 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 L.)
        1.1.5 飞燕草[Consolida ajacis(L.)Schur]
        1.1.6 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
        1.1.7 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 Thunb.)
    1.2 罂粟科(Papavereraceae)
    1.3 卫矛科(Celastraceae)
        1.3.1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look F)
        1.3.2 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ilm hypoglaucum(L’evl.Hutch)]
        1.3.3 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
    1.4 山茶科(Theaceae)
    1.5 瑞香科(Thymelaeaceae)
    1.6 大戟科(Euphorbiaceae)
        1.6.1 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
        1.6.2 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1.7 蓝果树科(Nyssaceae)
    1.8 八角枫科(Alangiaceae)
    1.9 杜鹃花科(Ericaceae)
        1.9.1 羊踯躅[Rhodeoaendron molle(Blume)G.Don]
        1.9.2 马醉木[Pieris japonica(Thunb.)D.Don ex G.Don]
        1.9.3 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
        1.9.4 金叶子[Craibiodendronstellatum(Pierre)W.W.Smith]
    1.1 0 马钱科(Loganiaceae)
        1.1 0. 1 醉鱼草(Buddleja Lindicyana Fort)
        1.1 0. 2 钩吻[Gelsemium elegans(Gardret champ)Benth]
    1.1 1 茄科(Solanaceae)
        1.1 1.1 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
        1.1 1. 2 龙葵(Solanum nigrum L.)
    1.1 2 百合科(Liliaceae)
    1.1 3 马桑科(Coriariaceae)
    1.1 4 石蒜科(Amaryllidaceae)
    1.1 5 菊科(Asteraceae)
2 有毒蜜源植物毒性
3 结语

(4)基于UHPLC-QTOF/MS的博落回花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方法
    2.1 色谱及质谱检测条件
    2.2 样品预处理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数据挖掘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析条件的建立
    3.2 数据挖掘
    3.3 生物碱类成分推测结果的确认
4 讨论

(5)湖北某地一起食用生鲜蜂蜜中毒致死事件的原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定义
    1.2 材料来源
    1.3 方法
        1.3.1 流行病学调查
        1.3.2 实验室检测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发病情况
        2.2.1 病例基本情况
        2.2.2 临床症状分布
        2.2.3 临床检查结果
    2.3 卫生学调查
        2.3.1 可疑蜂蜜分布
        2.3.2 可疑蜜蜂养殖方式
        2.3.3 可疑蜂蜜取蜜方式
        2.3.4 可疑蜂蜜周围有毒蜜源植物分布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4.1 急性毒性试验
        2.4.2 理化检测结果
    2.5 统计学分析
        2.5.1 病例对照研究
        2.5.2 不同性别、年龄、BMI值组发病情况比较
        2.5.3 不同养蜂方式及取蜜方式对发病率的影响
        2.5.4 不同食用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2.5.5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6)云南省兰坪县蜂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危险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兰坪县蜂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
    2.2 危险因素调查
        2.2.1 蜂蜜采样调查——花粉种类分析及有毒生物碱检测
        2.2.2 居民对蜂蜜中毒相关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流行病学特征
        3.1.1 基本情况
        3.1.2 时间分布
        3.1.3 人群分布
        3.1.3.1 性别分布
        3.1.3.2 年龄分布
        3.1.4 空间分布
        3.1.5 主要临床症状
    3.2 危险因素调查
        3.2.1 蜂蜜采样调查——花粉种类分析和有毒生物碱检测
        3.2.1.1 蜂蜜中的花粉种类分析
        3.2.1.2 蜂蜜中的有毒生物碱检测
        3.2.2 居民对蜂蜜中毒相关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
        3.2.2.1 基本情况
        3.2.2.2 蜂蜜中毒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一) 认知情况比较
        (二) 对有毒蜜粉源植物的认识
        3.2.2.3 食用蜂蜜相关行为
        3.2.2.4 蜂蜜中毒相关态度
4 讨论
    4.1 兰坪县蜂蜜中毒的流行病学一般特征及风险分析
    4.2 兰坪县蜂蜜中毒的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
    4.3 兰坪县蜂蜜中的花粉和有毒生物碱种类及其与蜂蜜中毒的联系
    4.4 居民对蜂蜜中毒相关知识的认知和食用蜂蜜相关行为及其与蜂蜜中毒的联系
    4.5 当地居民对蜂蜜中毒相关信息的态度及其与蜂蜜中毒的联系
5 结论
6 建议
7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和中毒死亡案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
    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PMI推断的研究现状和图像分析技术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本部分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正文
        1. 引言
        2. 图像处理和分类模型基础
        2.1 角膜图像分割
        2.2 特征提取
        2.3 分类器介绍
        2.3.1 分类器概论
        2.3.2 KNN分类器
        2.3.3 支持向量机SVM
        2.3.4 Adaboost算法
        3. 基于角膜混浊程度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研究
        3.1 工作平台和技术路线
        3.2 预实验
        3.2.1 分类模型流程图
        3.2.2 材料和方法
        3.2.3 结果
        3.2.4 结论
        3.3 KNN分类推断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3.3.1 引言
        3.3.2 材料和方法
        3.3.3 结果和结论
        3.4 分类器的进一步选择
        3.4.1 引言
        3.4.2 材料和方法
        3.4.3 结果和结论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眼部检材在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第二部分 十年中毒死亡案例的调查研究——华中地区(1999年-2008年)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发生率及趋势
        3.2 年均发生率及性别分布
        3.3 年龄分布
        3.4 毒物类型
        3.5 中毒途径
        3.6 中毒方式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实验相关照片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3: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致谢

(8)附子水煎液在正常和虚寒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药中毒与机体状态
        一 中药毒性
        (一) 中药毒性的概念
        (二) 中药毒性的分级
        (三) 有毒中药的特征
        (四) 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五) 影响中药中毒的原因
        二 中药中毒的表现
        (一) 急性中毒症状
        (二) 慢性中毒症状
        三 中药中毒反应发生的机理
        (一) 中药的吸收
        (二) 中药在体内的分布
        (三) 中药在体内的代谢
        (四) 中药从体内的排泄
        (五) 靶器官敏感性
        (六) 中药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特异性
        四 中药中毒与机体状态的关系
        (一) 个体体质因素
        (二) 年龄性别差异
        (三) 机体状态差异
        (四) 饮酒和食物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五) 药不对症
        五 中药毒性的研究展望
        六 小结与讨论:避免中毒,正确使用中药
        (一) 辩证论治,有故无殒
        (二) 把握整体,因人制宜
        (三) 合理使用,防治蓄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附子研究概况
        一 附子的化学成分
        二 附子炮制加工
        三 附子药理作用
        (一) 心血管系统作用
        (二) 神经系统镇痛作用
        (三) 抗炎作用
        (四) 内分泌系统作用
        (五) 抗肿瘤作用
        (六)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四 附子的临床应用
        (一) 单味药
        (二) 复方
        五 附子的毒副作用
        六 体内代谢研究情况
        (一) 体内代谢分析样品的选择
        (二)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三)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HPLC 检测条件的选择及方法学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对照品
        2 实验内容
        2.1 不同溶剂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待测成分稳定性的影响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2.4 小鼠取血时间的选择及血清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附子水煎液的制备以及附子水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1 附子水煎液的制备方法
        2 附子水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含量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附子水煎液在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小鼠血药浓度的差异研究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阳虚动物造模
        4.2 模型组以及正常组动物给药
        4.3 高效液相法检测
        5 结果与讨论
        5.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5.2 存活率结果
        5.3 其他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藤类中药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整理研究
    第一节 藤类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第二节 藤类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第三节 藤类中药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分析研究
    第一节 藤类中药传统药性分析
        1 藤类中药科属归类
        2 藤类中药四气、五味分析
        3 藤类中药归经分析
        4 藤类中药毒性分析
    第二节 藤类中药功效分析
        1 藤类中药功能分析
        2 藤类中药主治分析
    第三节 藤类中药传统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关联分析
        1 藤类中药四气属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关联分析
        2 藤类中药五味属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关联分析
        3 藤类中药归肝经属性与化学成分、药物功效关联分析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
    1 文献整理研究
    2 文献分析研究
    3 论文的创新性
    4 藤类中药的研究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10)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2 动物实验
3 讨论

四、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起钩吻碱甲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调查[J]. 张雪宝,阮峰,焦亮,陈剑刚,赵超敏,林新天.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9(10)
  • [2]蜂蜜中木藜芦烷类毒素及托品烷类生物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静. 烟台大学, 2019(09)
  • [3]我国有毒蜜源植物及毒性[J]. 郑亚杰,刘秀斌,彭晓英,王峻,金秀娥,吴晓翠,曾建国. 蜜蜂杂志, 2019(02)
  • [4]基于UHPLC-QTOF/MS的博落回花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J]. 黄嘉璐,刘秀斌,郑亚杰,邹超兰,唐昭山,曾建国. 中国现代中药, 2017(10)
  • [5]湖北某地一起食用生鲜蜂蜜中毒致死事件的原因调查[J]. 梅良英,宋晓佳,吴杨,刘小红,彭飞,郏自明,付少华,闻胜,樊柏林,官旭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7(03)
  • [6]云南省兰坪县蜂蜜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危险因素调查[D]. 张骏.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7]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和中毒死亡案件的调查研究[D]. 周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附子水煎液在正常和虚寒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差异研究[D]. 杨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9]藤类中药的文献研究[D]. 樊晓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钩吻中毒致植物人1例[J]. 孔德晖,何滨,成建定,毕启明,竞花兰.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S1)

标签:;  ;  ;  ;  ;  

钩吻中毒致植物人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