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中的“主宾互换句”——与陈平先生商榷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主宾互换句”——与陈平先生商榷

一、也谈现代汉语的“主宾互易句”——与陈平先生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冷梅洁[1](2019)在《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认为主宾易位句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将主语和宾语互相易位后,句法仍然可以合法成立且语义基本相同的特殊句式。表面上该句式看似可以不受汉语语序的束缚,但是这种特殊性实际上受语言系统中语义语用的限制。本文以主宾易位句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主宾易位句进行新的分类体系构建,并在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研究,考察该句式可易位的语义互易动因和语用选择机制,并尝试运用主宾易位句来例证“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合理性,从更深层次探索语义与语用的互动关联机制。首先,依据《句法语义范畴标记集》,将搜集筛选出的459例主宾易位句进行语料标注处理工作,构建了主宾易位句式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中,基于语料库中筛选出的296个动词(剔除重复后)按照陈述结核范畴进行一级分类,将主宾易位句式区分为以自动核、协动核、状态核、存现核、关系核、感知核为核心的6大类;第二层级中,根据NP的角色范畴(包括基本角色范畴和附加角色范畴)进行下位分类,区分为29个次类。其中以自动核为核心的包括4个次类,以协动核为核心的包括18个次类,以状态核为核心的包括2个次类,以存现核为核心的包括3个次类,以关系核为核心的包括1个次类,以感知核为核心的包括1个次类。其次,在新体系的基础上对各类型主宾易位句进行了详尽的语义分析。本文选择从主宾易位句的VP和前后NP入手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在对动词进行语义研究时,先按照《词汇义类标记集》归纳进入该句式的动词语义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参照《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对各类型句式中的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尽可能提取了相同类型句式的共同义征和不同类别的区别性义征。概括了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指出了各个模式下主宾易位句的结构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易位的难易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新体系下的主宾易位句共有30种语义结构模式,并在总结的模式下分析了各语义结构模式所表达的整式句义,提取了前后NP的角色范畴义征。此外,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存在歧义性现象的句式的语义问题。再次,从语义和语用两个维度探讨分析了可易位的语义互易动因和语用选择机制。从语义动因角度出发,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施受关系的对立性特征模糊虚化,动词不再着重凸显动作性,动补式述语成分的语义指向具有双向性。从语用选择角度出发,选择言语交际活动和语篇两种语体应用场景,从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主宾易位句的易位选择机制:主题和焦点的变化,适用语境的不同及歧义的分化,语篇的动态选择性,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在考察语篇对主宾易位句的动态选择时,本文从语篇视角的转换和语篇衔接的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论述,其中语篇衔接的选择性又从衔接模式和衔接顺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衔接模式下包括两种模式:话题不断转换的衔接模式和一个话题控制的衔接模式;衔接顺序下分析了四种顺序原则:信息传递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空间顺序原则、认知顺序原则。最后,本文尝试从汉语的视角探索“语义—语用”的界面问题,运用主宾易位句来例证“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合理性,并从更深层次探索语义与语用的互动关联机制。通过研究,提出过分强调语义、语用的独立性或过分强调语义、语用的统一性都是不合理的,语义与语用之间存有界限的同时还存在互动关联机制。研究发现,认知可以成为语义和语用的关联纽带。研究结论为“语义—语用”界面理论在汉语中的适用性提供新的例证,从而丰富“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增强该理论的解释力。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仍存在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语义与语用互动关联机制的深层次探究也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的深度较为粗浅。因此从汉语的视角对“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探索,亟待后续学者的深化研究。

尚新,李天娇[2](2018)在《汉语研究:引进·结合·创新之路探索——《陈平语言学文选》评析、反思与商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陈平语言学文选》,梳理了陈平先生在汉语研究中的引进、结合与创新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学术思想,重点探讨了他的引进观、结合观以及创新观,并就"能否突破西方语言研究的话语体系"、"基于语言的实际应用"是否应正视汉语的"字",以及是否要对"本土资源不足"论做出纠正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反思和商榷。

陈翠翠[3](2014)在《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人们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汉语有着严格的语序要求,一般而言,主语位于动词的前面,而宾语则位于动词的后面,其位置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可逆句的存在则完全打破了这种句法格局,从而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作为一种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具有较高识别度的句法现象,其特征是动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位置交换之后,句子的逻辑真值的意义基本没有变化,如:“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大地覆盖着白雪。←→白雪覆盖着大地。”等等。从建国初期,汉语学家对可逆句的研究便不断深入,对其性质、类型以及主宾可逆的动因进行了探讨阐释,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前贤们的解释面还不够宽泛,仍然存在一些无法排除例外现象的情况。本文就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现有的材料,展开尝试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对可逆句式的研究概况进行回顾,包括性质、分类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阐明研究意义,并简单说明文中的语料来源。第二章可逆句的类型。本章在可逆句式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句子结构和动词的语义特征相结合的角度重新分类。第三章可逆句主宾异位后a式与b式的比较。本章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分析各种类型的可逆句主宾异位后产生的差异,从而证明可逆句中的“基本不变”中的变化情况。第四章影响可逆句成立的因素分析。本章从句法条件、语义条件以及语用条件等方面综合考察了影响可逆句成立的因素。第五章动态语篇下可逆句的选择。本章在动态语篇下考察这一句式,分析篇章环境的影响对于可逆句式a式与b式的选择。第六章从可逆句的存在看语言类型学的语序问题。本章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对比英语和汉语的语序问题,进一步明确语序的重要性。第七章结语。总结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于冰婷[4](2014)在《双数量结构的多角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数量结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句法结构,它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特殊性,它形式上是由前后相连的两个数量短语构成的,并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位置可以互相交换;在意义上,其中的一类表示数量上的配比关系,对动词的依赖性较弱,另一类表示特定情境下发生的事件,对动词的依赖性较强。对于这类结构,学者们已经从句法、语义、主宾互易性等众多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描写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已被本文充分吸收和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种结构定义为“现代汉语中由连续两个数量短语构成的句法结构”,并明确了具体的考察对象和范围。研究双数量结构不仅具有本体理论意义,而且还可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本文在一定语料统计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指导,综合考察了现代汉语双数量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的相关问题。本文按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次来组织结构,探讨了双数量结构这三方面的特点。双数量结构句法上的特点分别从内部的构成、动词能否省略以及充当成分的情况三个方面来探讨。双数量结构的内部是由前后两个数量名短语构成的,其中数词必须是基数词,量词可以是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名词具有较强的空间性特征,一般都是具体名词。动词在双数量结构的句法形式上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动词可以自由隐现的,另一种是动词不能省略,必须要出现的。除此之外还考察了双数量结构充当定语、状语、宾语、谓语以及分句的不同情况。根据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征,本文把双数量结构分为表“每”意义和不表“每”意义两类,每一类又都从是否具有函变性、连续性以及动态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根据其函变能力又可以分为无限函变、有限函变和不能函变三种,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具有“连续性”特征,表达的是不定指的意义,动词的动作功能弱化,后面不能带“了、着、过”等时态助词后附成分。而不表“每”的双数量结构中的数量成分之间具有“非函变性”的特征,名词性成分具有“离散性”特征,表达定指意义,同时动词的动作行为意义能够充分的体现,后面可以附加“了、着、过”等时态助词。本文认为,双数量结构语用上的特点,主要是指双数量结构中前后两个数量短语能够易位的语用现象。任何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条件的,双数量结构的易位现象也是有理据的,能够解释的。在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中施受对立的弱化就是能够易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结构中的“空动词”也在隐性制约着语言顺序。语序的不同必然会带来语用上的差别,双数量结构易位前后语用上也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和述题的变化,适用语境的不同以及焦点成分的变化三个方面。

李航[5](2014)在《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否定形式可逆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现代汉语中的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学者们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作进一步研究,并以其否定形式为重点,对不同的否定形式之间的异同,否定形式对句中成分的限制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绪论,对和本文有关的前人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并提出研究范围、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对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的肯定形式进行考察,包括句中动词的隐现情况、形态问题,数量名结构的隐现情况、指称性问题,以及与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相关的空间问题。第三章重点研究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的否定形式,主要讨论这样几个问题: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几种可能存在的否定形式的异同,可能补语的置入及认识情态义的表达。第四章分析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中的不对称问题。主要围绕可能补语来探讨其对不对称问题带来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成分、条件对不对称问题的制约。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语和余论,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陈晶晶[6](2013)在《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双数量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数量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但又比较特殊的一类句法结构。过去,学者主要从主宾可互易句的角度对该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及该结构的组成成份特点进行研究。受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汉语双数量结构在主语与宾语位置互换后,结构表达的逻辑真值义保持基本不变。但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主宾易位前后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发生了变化。目前对汉语双数量结构及其主宾互易后结构的专题研究不多。构式语法理论的引介为汉语双数量结构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论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从汉语双数量结构的句法特点及语义出发,认为汉语双数量结构衍生出的两种不同句式结构表达了不同的语义特征,属于两种不同的构式:分享构式与供用构式。通过分析两种构式中构式整体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了由分享构式向供用构式转化的限制条件。研究发现,共享构式表达“通过动词体现的某种方式,施事和受事之间形成数量上的共享与被分配的关系”这一意义。该构式义压制进入其内的施事、动词及受事,使其产生新的特征。供用构式强调“一定数量的受事通过动词表达的某种方式被分配或提供给一定数量的施事使用”这一意义。该构式义压制进入其内的受事、施事及动词,使其体现出在典型的主谓宾句型中所不具有的特点。论文对英语中的双数量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这一结构进行了浅显的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鲜有一一对应的双数量结构及相应的例示,且两种语言中的双数量结构在句法表现形式及结构所表达的语义都存在较大差异。

张丕娟[7](2012)在《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W+死我了”句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使用率很高,它形式简洁,功能多样,往往成为说话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与这一句式相关的一些结构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人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句式中存在的特殊现象展开研究,即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这是一种充当主宾语的成分互换位置后句义仍然不变的特殊句式,对该句式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口语中存在的常用句式及其组成成分的独特性,同时,通过与常规句式的对比,还可以发掘这类句式特殊的语用功能,进而扩大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加深对语言学理论的理解。本文以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句式特点、各组成成分的局限性、主宾可逆的成因以及该句式独特的语用功能等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共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该句式的研究现状及语料的选定。这一部分从宏观意义上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在研究现状一节中,分别介绍了可逆句式的研究概况、与“S+W+死我了”句式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它们为本文的写作起到了极大的启迪和指引作用。第二部分: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的构式研究。这一部分分为四节:一是构式理论,二是该构式的构式义,三是构式对该句式中固定成分的限制,四是该构式对句式中可变成分的限制。该部分论证的重点是第三、四两节,主要对组成该句式的几个成分进行了剖析,通过该构式义的实现来研究“S、W、死、我、了”这几个成分所受到的限制,明确进入该句式的每一个成分的独特性。第三部分: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可逆性成因分析。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一书中指出常见的变换手段有“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四种,主宾语可逆作为一种变换形式,主要采用了移位的手段,这一部分主要运用方经民的变换原则展开说明。按照方先生提出的原则,本文从同一性原则和约束性原则两大原则出发展开论述,其中,在约束性原则中,我们分别从语法、语义、语音和语境四个角度进行阐释。可以发现,“S+W+死我了”句式的可逆性实现是符合方先生的变换原则的。第四部分: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的语用功能。“S+W+死我了”句式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但是,一旦被定义为可逆性句式,在口语交际中,它的作用会尤为明显。在这一部分,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该类句式具备的语用功能:一是确保语义的唯一性,分化歧义句;二是实现语言运用的经济性;三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情义。在第三节中,为了体现该句式独特的感情义,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与“把”字句、“被”字句所承载的感情义进行对比,突出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的不可替代性。第五部分:现代汉语“S+W+死我了”句式可逆前后对比。在“S+W+死我了”句式中存在一部分可逆性句式,但是在人们日常口语交际中,可逆前后句子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由此,我们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对两类句式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二者潜藏的差异性。

刘敏[8](2012)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可逆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是一种十分重视语序的语言,但是,恰恰就是在这样一种语言中,却存在着一类特殊的句法结构——汉语可逆句式。本文秉着语言学研究的“解释充分性与描述充分性”的原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特殊句式的分类、可逆动因及逆位前后的语义差异进行全面的论述,从而进一步揭示汉语可逆句式的本质。在汉语可逆句式的分类方面,本文突破了传统的分类标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凸显这一概念,按照可逆句式各次类所凸显出的语义关系,将这一特殊句式分为了八类,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在汉语可逆句式的可逆动因方面,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和象似性理论并结合动词的矢量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汉语动词在矢量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为汉语可逆句式可逆提供了可能性;语言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相互关系的临摹是汉语可逆句式可逆的基础;认知主体对图形和背景的主观选择使可逆句式的逆位成为现实。在汉语可逆句式逆位前后的语义差异方面,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和概念的动态性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可逆句式逆位前后的语义差异体现在:(1)认知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不同关注程度。(2)认知主体对同一客观场景不同的概念化方式。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汉语可逆句式的性质。在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李志利[9](2011)在《主宾可逆的双数量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主宾可逆双数量结构”为研究对象,是基于这类结构的特殊性。这类结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形式上有两个数量短语构成,并且位置可以互换,有悖于常规语序。再次,其特殊性表现在语义搭配的选择规则。第三,这类结构与一般的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相比,对动词的依赖性较小,意义上不同于一般的事件句,表示的不是动作的实现,而是与动词相连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的配比状况。可易位双数量结构中的动词含有以下三种语义:“致使空间被占用”“致使时间被消耗”“致使物体被使用”。如:“一辆车装一吨煤”通过“装”这一动作致使“一辆车”的空间被占有;“一锅饭吃七个人”通过“吃”这一动作的实现,致使“一锅饭”被消耗;“两小时看一本书”通过“看”这一动作致使“两个小时的时间被消耗。通过对马庆株先生所指出的动词语义小类的引用,可以发现在可逆句双数量结构中的动词基本上都是可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属于弱持续的较多。其次还要求动词具有强及物性和上位性,表示基本层次范畴。主宾可逆的双数量结构中人们关注的是数量关系,而非施事角色的特性。所以施事要求是上位性的,并不需要在基本范畴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切分。两个数量短语都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其中的名词大都属于事物名词。这些名词所指事物一般都能够分离出一个个的单独的个体,内部有明确的界限。此外,主宾可逆双数量结构中施事成分具有非原型的特征。双数量结构中主宾易位后“量、义、态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施—动—受”结构不含有主观色彩,是客观的叙述,“受—动—施”结构则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因素;在义的方面,由原来的“供用义”变为“分配义”;在态的方面,由“施—动—受”结构的动态变成“受—动—施”静态的结构。

黄培[10](2010)在《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宾可逆句式是现代汉语句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语法学者的关注。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对之展开研究,使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的研究由浅显、局部的零星涉及阶段进入了全面、深入的专题研究阶段。语法学者们不仅对可逆句式的句法语义类型进行了描写,对可逆句式可逆动因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释。但是前贤们对可逆句式的可逆动因的解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还存在着解释面不够宽泛和无法排除例外现象出现的情况。这无疑为我们今后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在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的总体框架之下,集中讨论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的相关问题。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如下:绪论:首先以结构主义的语言观为参照,对主宾可逆句式进行了定义,对主宾可逆句式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接着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本文研究的理论取向,并提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阐述了现代汉语主宾可逆句式研究的目的与重大意义。第一章是对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的概述。首先讨论了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的补语的特征,根据补语的不同语法特点为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分了次类:述语为动趋结构的主宾可逆句、述语为动结结构的主宾可逆句(述语为动作动词+自变结果补语的主宾可逆句、述语为动作动词+致使结果补语的主宾可逆句)、述语为心理动词+程度补语(死)的主宾可逆句,并且对各次类进行了初步描写。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我们把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共分为四组,二、三、四、五章各讨论一组。首先对这几种语义类型的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进行详尽的描写,分析了进入该句式的主语、宾语及述语的语法特点,运用格语法分析了句式的语义框架,运用句式语法讨论句式语义,用配价语法研究动补结构的述语的配价类型和特征,并尝试运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探讨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如何由深层结构生成表层结构,并尝试对其句法可逆的动因从认知角度作出解释。最后是结语,总结全文,指出不足和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也谈现代汉语的“主宾互易句”——与陈平先生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现代汉语的“主宾互易句”——与陈平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价值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研究思路
        0.2.2 研究方法
    0.3 结构安排和术语界定
        0.3.1 结构安排
        0.3.2 术语界定
第1章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现状综述
    1.1 早期主宾易位句式的零星性研究
    1.2 主宾易位句的分类研究
    1.3 主宾易位句的次类研究
    1.4 主宾易位句可易位的条件及动因尝试性解释研究
    1.5 主宾易位句的语用因素研究
    1.6 小结
第2章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对象和语料处理
    2.1 研究对象
        2.1.1 主宾易位句的界定
        2.1.2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范围
        2.1.3 小结
    2.2 语料处理
        2.2.1 语料来源
        2.2.2 标注体系
    2.3 小结
第3章 主宾易位句的分类研究
    3.1 分类依据和分类标准
    3.2 分类结果
        3.2.1 以自动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2 以协动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3 以状态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4 以存现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5 以关系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6 以感知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3 小结
第4章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研究
    4.1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研究
        4.1.1 目前动词的语义分类体系
        4.1.2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类型
        4.1.3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特征分析
        4.1.4 小结
    4.2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
        4.2.1 自动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2 协动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3 状态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4 存现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5 关系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6 感知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7 小结
    4.3 小结
第5章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
    5.1 “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研究综述
        5.1.1 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起源
        5.1.2 语义、语用的分界观
        5.1.3 语义、语用的界面观
        5.1.4 语义、语用的并合观
        5.1.5 小结
    5.2 主宾易位句可易位的语义原因
        5.2.1 施受关系的对立性特征模糊虚化
        5.2.2 动词不再着重突显动作性
        5.2.3 动补式述语成分语义指向的双向性
    5.3 主宾易位句的语用选择机制
        5.3.1 主题和焦点的变化
        5.3.2 适用语境的不同及歧义的分化
        5.3.3 语篇的动态选择性
        5.3.4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5.4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界面
        5.4.1 主宾易位句的界面观例证
        5.4.2 主宾易位句“语义—语用”界面的认知关联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语研究:引进·结合·创新之路探索——《陈平语言学文选》评析、反思与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引进:必要性及正确途径
3. 结合:重视汉语实际应用, 准确掌握汉语语料, 走话语分析之路
4. 创新:描写、解释及路径
5. 反思与商榷
6. 结语

(3)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的研究概况
        1.1.1 可逆句的命名与性质
        1.1.2 现代汉语可逆句的分类
        1.1.3 可逆句主宾互易的尝试性解释
    1.2 研究对象
    1.3 应注意的问题
        1.3.1 关于主宾问题
        1.3.2 关于语序问题
        1.3.3 可逆句内部的不平衡性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可逆句的类型
    2.1 混合型可逆句
    2.2 附着型可逆句
    2.3 供给型可逆句
第3章 可逆句中a式与b式的比较
    3.1 可逆句中a式与b式的语义差异
        3.1.1 语义结构关系分析
        3.1.2 动词语义的改变
    3.2 可逆句a式和b式的语用差异
        3.2.1 语用义基本不变
        3.2.2 语用义的改变
第4章 影响可逆句成立的因素分析
    4.1 NP1和NP2之间的内在平衡性
    4.2 施受关系的模糊性
    4.3 人们的认知选择
    4.4 语境影响
第5章 动态语篇下可逆句的选择
    5.1 叙述视角的需要
    5.2 人们认知顺序的需要
    5.3 上下文的衔接与对照
    5.4 礼貌原则
第6章 从可逆句的存在看语言类型学的语序问题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双数量结构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双数量结构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1. “双数量结构”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对“双数量结构”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
        2.2 对“双数量结构”内部分类的研究
        2.3 对“双数量结构”易位条件的探讨
    (二) 双数量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五) 语料来源
二、双数量结构的句法特征
    (一) 双数量结构的内部构成
        1. 数词的特点
        2. 量词的特点
        3. 名词的空间性特征
        4. 双数量结构中出现不同名词的情况
    (二) 动词是否能够省略
    (三) 双数量结构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
三、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征
    (一) 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征
        1. 函变关系性
        2. 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连续性”和“不定指性”
        3. 动词的语义特征:“非动态性”
    (二) 不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点
        1. 非函变性
        2. 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离散性”以及“定指性”
        3. 动词的语义特征:“动态性”
四、双数量结构语用上的特点
    (一) 双数量结构的易位现象
    (二) 易位理据和条件
    (三) 易位前后语用上的差别
        1. 主题和述题的变化
        2. 适用语境的不同
        3. 焦点成分的变化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5)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否定形式可逆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的相关研究
        1.1.1 可逆句及相关次类句式研究概述
        1.1.2 对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的界定
        1.1.3 对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语义的描写
    1.2 关于能性范畴的相关研究
    1.3 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1.3.1 理论基础
        1.3.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的肯定形式考察
    2.1 关于动词的研究
        2.1.1 动词的隐现情况
        2.1.2 动词的形态
    2.2 关于句中数量名结构的研究
        2.2.1 数量结构的隐现情况
        2.2.2 句首数量名结构的指称性问题
    2.3 空间问题与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
        2.3.1 双数量结构供用句中名词的空间属性
        2.3.2 可逆动因的空间性解释
第三章 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的否定形式考察
    3.1 “一锅饭吃不了三个人”与“一锅饭不能吃三个人”
        3.1.1 “V不了”与“不能V”的比较
        3.1.2 可能补语和能愿动词的差异对句义的影响
    3.2 “一张床睡不了两个人”与“一张床睡不下两个人”
        3.2.1 趋向补语“下”与“V不下”
        3.2.2 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可逆句对“V不下”的限制条件
    3.3 双数量结构供用句与可能补语
        3.3.1 可能补语的置入及其解释
        3.3.2 表示认识情态义的“V不了”
    3.4 双数量结构供用句的否定形式(“V不了”)对句中成分的要求
        3.4.1 对名词的要求
        3.4.2 对数量结构的要求
第四章 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否定形式可逆句的不对称问题
    4.1 不对称问题的提出
    4.2 能性范畴与不对称问题
    4.3 其他条件对不对称问题的制约
        4.3.1 动词方面
        4.3.2 句式及其他方面
第五章 结语与余论
    5.1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5.2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双数量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1.1 Orientation and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1.1.2 Aims of the study
        1.1.3 Methods of the study
    1.2 Layout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research on Doubl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2.1.1 The perspective of S-O reversible sentence
        2.1.2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2.1.3 The perspective of Contain Sentence
        2.1.4 The perspective of CG
    2.2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3.1 Introduction of CG
    3.2 The Concept and Range of Construction
    3.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G
        3.3.1 The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Meaning
        3.3.2 Non-modularity
        3.3.3 Non-derivation(Monostratal)
        3.3.4 Generalizations─Inheritance Hierarchy
        3.3.5 Full Coverage
    3.4 Advantages of CG
    3.5 Coercion
        3.5.1 The Concept of Coercion
        3.5.2 Construction coercion
        3.5.3 Lexical coercion
    3.6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Four CG Analysis of Chinese Doubl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4.1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the two constructions
        4.1.1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the Sharing Construction
        4.1.2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the Supplying Construction
    4.2 The semantics of the two constructions
        4.2.1 The semantics of the Sharing Construction
        4.2.2 The semantics of the Supplying Construction
    4.3 The interactions in the two constructions
        4.3.1 The interactions in the Sharing Construction
        4.3.2 The interactions in the Supplying Construction
    4.4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ouble Quantitative Structures
    5.1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instantiations of Chinese Double Quantitative Structure
    5.2 The S-O reversible sentences in English
    5.3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ouble Quantitative Structures
    5.4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7)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可逆句式研究概况
        二.“S+W+死我了”的相关句式研究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的构式研究
    第一节 构式理论
    第二节 “S+W+死我了”句式的构式义
    第三节 构式对该句式中固定成分的限制
        一.构式对“死”的制约
        二.可逆性“S+W+死我了”构式对“我”的限制
        三.可逆性“S+W+死我了”构式对“了”的限制
    第四节 该构式对句式中可变成分的限制
        一.进入该构式的主语的特点
        二.可以满足该构式的 W 的特点
第二章 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可逆性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主宾语可逆遵循同一性原则
    第二节 主宾语可逆遵循约束性原则
        一.主宾语可逆符合语法约束规则
        二.主宾语可逆符合语义约束规则
        三.主宾语可逆符合语音约束规则
        四.主宾语可逆符合语境约束规则
第三章 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确保句义的唯一性,分化歧义句
    第二节 实现语言运用的经济性
    第三节 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情义
第四章 “S+W +死我了”句式可逆前后对比
    第一节 语法差异
    第二节 语义差异
    第三节 语用差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可逆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Related Theories and Concepts
    2.1 Figure-Ground Theory
    2.2 Iconicity Theory
    2.3 Dynamicity of Conceptualization
    2.4 Vectorial Features of ChineseVerbs and English Verbs
        2.4.1 Definition of Vector
        2.4.2 Difference of Vectorial Dire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s
Chapter 3 Overview on Chinese Reversble Construction
    3.1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3.2 Definition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3.2.1 Former Discussion in Scholar Cycle
        3.2.2 Author's Point of View
    3.3 Classifications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3.3.1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2 Spatial Position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3 Equivalence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4 Blending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5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6 Adherence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7 Existential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3.3.8 Resemblance Relationship Salience Type
Chapter 4 Reversibility Reasons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4.1 Vectorial Feature of Chinese Verbs— Providing Possibility for the Reversibility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4.2 Iconicity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n Real World—Basis of the Reversibility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4.3 Subjective Choice of Figure and Ground—Realization of the Reversility of Chinese Reversible Construction
Chapter 5 Seman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entences in the ChineseRevesible Construction
    5.1 Semantic Difference Brought by Subjective Choice of Figure and Ground
    5.2 Semantic Difference Brought by Dynamicity of Conceptualization
Chapter 6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6.1 Application in CIP
    6.2 Application in TCFL
    6.3 Application in Language Typology Study
Chapter 7 Conclusion
    7.1 Major Findings of the Essay
    7.2 Innovation
    7.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bbreviations
Acknowledgements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9)主宾可逆的双数量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本文题旨
        0.1.1 选题缘由
        0.1.2 本文题旨
    0.2 双数量结构的研究综述
        0.2.1 关于“双数量结构”的特征
        0.2.2 关于“双数量结构”的分类
        0.2.3 关于“双数量结构”的易位的动因
    0.3 “双数量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意义
    0.4 语料说明
1 动词的考查
    1.1 动词的性质
        1.1.1 具有自主性
        1.1.2 具有可持续性
        1.1.3 具有较强的及物性
        1.1.4 属于基本层次范畴
    1.2 动词的隐现
2 MP 的考察
    2.1 弱个体性
    2.2 较强的空间性
    2.3 施事的非原型性
3 易位现象的考察
    3.1 易位条件
    3.2 易位后的语义变化
        3.2.1 量的变化
        3.2.2 义的变化
        3.2.3 态的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可逆句研究综述
    0.3 本文的选题范围
    0.4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方法
        0.4.1 研究对象
        0.4.2 研究思路
        0.4.3 研究方法
    0.5 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0.5.1 关于主宾问题
        0.5.2 语序的重要性
        0.5.3 语义的层次
        0.5.3.1 关于意义问题
        0.5.3.2 语义的层次
    0.6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式的下位分类
    1.1 述语为动趋结构的主宾可逆句
    1.2 述语为动结结构的主宾可逆句
        1.2.1 述语为动作动词+自变结果补语的主宾可逆句
        1.2.2 述语为动作动词+致使结果补语的主宾可逆句
        1.2.3 述语为心理动词+程度补语(死)的主宾可逆句
2. 述语为动趋结构的主宾可逆句
    2.1 NP(主语和宾语)和 VR(述语)的构成及语法特点
    2.2 句式义
    2.3 句式的语义框架及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
    2.4 述语动词和补语的配价类型
    2.5 主宾易位原因总结
3. 述语为动作动词+自变结果补语的主宾可逆句
    3.1 NP(主语和宾语)和 VP(述语)的构成及语法特点
    3.2 句式义
    3.3 句式的语义框架及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
    3.4 述语动词和补语的配价类型
    3.5 主宾易位的原因总结
4. 述语为动作动词+致使结果补语的主宾可逆句
    4.1 NP(主语和宾语)和 VP(述语)的构成及语法特点
    4.2 句式义
    4.3 句式的语义框架及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
    4.4 述语动词和补语的配价类型
    4.5 主宾易位的原型句与变式句推测
    4.6 主宾易位原因总结
5. 述语为心理动词+程度补语(死)的主宾可逆句
    5.1 NP(主语和宾语)和 VP(述语)的构成及语法特点
    5.2 句式义
    5.3 句式的语义框架及动词和补语的语义指向
    5.4 述语动词的配价类型
    5.5 主宾易位原因总结
    5.6 歧义分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也谈现代汉语的“主宾互易句”——与陈平先生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D]. 冷梅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2]汉语研究:引进·结合·创新之路探索——《陈平语言学文选》评析、反思与商榷[J]. 尚新,李天娇.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04)
  • [3]现代汉语可逆句式研究[D]. 陈翠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4]双数量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于冰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5]双数量结构供用类否定形式可逆句研究[D]. 李航.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6]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双数量结构研究[D]. 陈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5)
  • [7]现代汉语可逆性“S+W+死我了”句式研究[D]. 张丕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1)
  • [8]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可逆句式研究[D]. 刘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9]主宾可逆的双数量结构研究[D]. 李志利. 辽宁大学, 2011(04)
  • [10]述语为动补结构的主宾可逆句研究[D]. 黄培.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主宾互换句”——与陈平先生商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