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退园还林管理措施探讨

退耕还林、退园还林管理措施探讨

一、退耕还林桑园管理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冉贤江[1](2019)在《浅谈黔江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江区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绩显着,但在当前新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在介绍黔江区蚕桑产业发展历程,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黔江区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黔江区新形势下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养蚕收益;打破鲜茧独家垄断收购,实行市场竞争经营;明确各方职能职责,完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邢丹,肖玖军,王晓红,张芳,韩世玉,罗朝斌[2](2018)在《石漠化区退耕植桑地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后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地区桑园管理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实际调研,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荔波退耕还林1年的桑园作为对照,研究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在不同季节、不同剖面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1)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利于土壤养分的改善,桑树在全年生长过程中养分呈波动性变化;不同土层还林桑园土壤C、N、P具有"表聚性"现象,随土层深度递增而逐渐减少。还林10年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钙含量随季节变化呈降-升-降变化,全氮和全磷含量持续下降,全钾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种植桑树后,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C/N、C/P、N/P增大,而C/K、C/Ca和N/K减少。C/P、N/P随季节变化呈升高趋势,但随剖面深度呈急剧减小趋势。【结论】桑园土壤主要受磷素限制,其次是氮素。在经营管理桑园时,除补充所需养分,还需注重土壤元素间变化。退耕还林桑园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养分显着相关,OC(有机碳)、TN(全氮)对土壤C/P、C/K、N/P、N/K贡献为正,TCa(全钙)对土壤C/K、N/K贡献为正,而TP(全磷)对土壤C/P、N/P贡献为负,TK(全钾)、TCa对C/Ca贡献为负。

吴瑞[3](2017)在《基于InVEST模型的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文中认为官厅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之一,曾因水污染严重被迫于1997年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应系统,在经过全面治理后于2007年恢复为北京市备用水源地。治理污染期间,官厅水库流域上游张家口地区为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较大牺牲,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为探究官厅水库流域在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应系统和恢复为北京市备用水源地这两个节点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解决流域上下游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难题。本文一方面运用InVEST模型对官厅水库流域1995年、2000年和2010年的产水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进行评估,分析和探讨这两种服务在1995—2010年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另一方面基于生态补偿的思路,通过设置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这两种可达成的情景,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的角度对官厅水库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官厅水库流域1995年、2000年、2010年的产水量分别为18.85X 108 m3、7.59×108 m3、14.33×108 m3,产水服务呈现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1995—2010年间产水服务减弱24.0%;1995—2000年,流域84.5%的区域产水量有所下降,2000—2010年间,流域88.2%的区域产水量有所增加;土地利用、气候(降水量)都是引起产水服务变化的驱动因素。(2)官厅水库流域1995年、2000年、2010年的TN输出量分别为4028.7 t、4137.9 t和3611.4 t,TP输出量分别为379.7 t、401.8 t和354.0 t,均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水质净化服务变现为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总的来说,1995—2010年间TN净化服务增强了 10.4%,TP净化服务增强了 6.8%;从空间上看,TN、TP输出量较低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是引起水质净化服务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官厅水库流域的水质净化服务变化与其发展历程相符。(3)退耕还林情景下,官厅水库流域的产水量为14.44×108m3,比2010年增长了 0.11×108 m3;TN、TP输出量分别为3432.3 t和338.7 t,较2010年分别减少了179.06 t和15.28 t;从变化空间上看,产水量增加的区域及TN、TP输出量减少的区域均分布于退耕还林区;生态保护情景下,官厅水库流域的产水量为14.58×108 m3,比2010年增加了 0.25×108 m3;TN、TP输出量分别为3320.1t和327.2t,较2010年分别减少了 291.26t和26.85 t;从变化空间上看,产水量增加和TN、TP输出量减少的区域分布于退耕还林和河岸缓冲带的区域。(4)退耕还林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5790.31万元,生态补偿标准为824.58元/hm2;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12155.43万元,生态补偿标准为1444.64元/hm2;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不同情景下的造林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生态保护情景的收益付出比更高,为更优的情景。

邵永昌[4](2016)在《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分析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产沙特征,探究不同集水区降雨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典型流域的降雨径流与侵蚀输沙规律,以安徽大别山区岳西河流域和上舍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坡面径流小区、集水区、典型小流域和典型中流域为尺度进行长时间序列观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尺度降雨径流与侵蚀产沙规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多年汛期平均径流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对照径流小区、坡耕地径流小区、马尾松林径流小区、杉木林径流小区、毛竹林径流小区;多年汛期平均径流系数依次为0.007、0.085、0.006、0.108、0.010;坡耕地径流小区和对照径流小区汛期径流深、径流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径流小区;汛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由大到小分别为对照径流小区、坡耕地径流小区、杉木径流小区、马尾松径流小区、毛竹林径流小区,多年汛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5484.90 t/(km2·a)、3161.49 t/(km2·a)、3.69 t/(km2·a)、1.53 t/(km2·a)、1.29 t/(km2·a);坡耕地径流小区和马尾松径流小区汛期含沙量年际变化较大;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5个坡面径流小区汛期径流深、径流系数、侵蚀模数、含沙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坡耕地径流小区和对照径流小区下降趋势最为显着。(2)集水区尺度下植被变化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小雨条件下,退耕还林之前和退耕还林前期坡耕地-桑园集水区有轻微的径流产生,中雨和大雨条件下,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和马尾松林集水区在次降雨观测过程中均有径流产生;观测年限内,马尾松林集水区单位面积产生的径流量较坡耕地-桑园集水区更小,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径流模数年际变化较马尾松林集水区更为显着;随着观测年份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两个集水区次降雨条件下径流模数逐渐降低,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退耕还林中后期,两个集水区在中雨和大雨条件下,径流模数的最值和雨强相比,稍有轻微的滞后。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和马尾松林集水区径流深年内分布均较不均匀,汛期径流深约占全年的60%,马尾松林集水区汛期径流深占全年径流深的比例比坡耕地-桑园集水区高1.8%-4.0%,随着观测年份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两个集水区径流系数的差距越来越小;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集水区单位面积产流量明显大于马尾松林集水区;随着观测年限的增长,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和马尾松林集水区月径流深比值逐渐降低,最终比值越来越接近于1.0,观测年限内马尾松林集水区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坡耕地-桑园集水区,两个集水区叶面积指数在2000年至2010年呈显着的增长的趋势,退耕还林后期即2010年之后增速趋于缓和,两个集水区径流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相反。(3)上舍小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上舍流域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345.0mm,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60.6%,非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9.4%;流域径流量年际分布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年径流系数分别为519.2万m3、64.0%,径流系数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径流量变化趋势相似,两者呈显着正相关(P<0.05);上舍小流域径流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占全年径流量的69.1%,非汛期占全年径流量的30.9%,年径流量和年降雨量、汛期径流量和汛期降雨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上舍小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和输沙模数分别为207.6t、34.3t/km2·a,年输沙量随着观测年限的增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输沙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占全年输沙量的87.7%,非汛期占全年输沙量的12.3%,流域径流产沙主要集中在汛期。(4)岳西河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岳西河流域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汛期、非汛期分别占年均降雨量63.5%、36.5%,降雨量越高的年份其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就越大;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雪)天数为117天,降雨类型以小雨为主,中雨次之,大雨或暴雨出现的天数较少且多出现在汛期;流域径流深年际变化较大,无明显变化规律,流域年降雨量和年径流深、汛期降雨量和汛期径流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汛期、非汛期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72.6%、27.4%;流域多年年均输沙量为4902.5t,多年年均输沙模数为35.0t/km2,年输沙模数随年降雨量、年径流深变化规律均不明显且无显着相关性;流域年内输沙集中在汛期,汛期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2.7%,非汛期占年输沙量的7.3%。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降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合理有效地利用地表径流,降低洪涝灾害,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王印[5](2013)在《关于加快十堰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十堰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健全产业机制、加强桑园管理、争取项目资金、加强技术服务、强化综合利用、扶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十堰市蚕桑产业盘大做强,加快发展。

贾亚洲[6](2013)在《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型桑园的生境条件与水肥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生态型桑园是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桑树林地资源,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绥德、清涧、吴堡、子洲、米脂、佳县、横山、子长、延川等县,截至2011年底已陆续发展到4.19万hm2。陕北生态型桑园的规模化栽植,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目的,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养蚕或少养蚕,打破了栽桑养蚕的传统格局。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生态型桑树生长不良。政府的退耕补贴保障了农户的土地收益,稳住了生态型桑园的面积,但生态桑的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生态桑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但经济效益总体低下,生态桑的存续利用问题严峻。本研究在了解陕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和“东桑西移”工程建设及蚕桑波折历史的基础上,从陕北蚕桑生产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环境条件对桑树生存生长的限制和影响,揭示了桑树生境条件与生态效能的关系,总结并提出了陕北生态型桑园水肥利用的技术推广模式。本研究认为,陕北生态型桑园的规模化栽植,是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利好的产物,是“东桑西移”工程助推的结果;陕北丘陵沟壑区光热条件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生产优质蚕茧,但桑树的生长期短,生物产量低,蚕茧生产的总体效益不高;陕北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土壤养分年年流失,水肥条件限制了桑树的生长势和经济效能;生态型桑园间作紫花苜蓿,植被覆盖度高,但桑树与苜蓿争水争肥,土壤干化问题突出。桑树的生态作用是桑树的自然属性,桑树根深叶茂是其生态功能和经济效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陕北生态型桑园的经济利用面积小,生态林政策补偿是退耕地的主要收入来源;生态桑不适用生态林的抚育措施,应当采取经济林管护措施培育树势,向桑树经济林发展。(2)陕北生态桑具有规模种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兴建微型水利设施,有效拦蓄雨水,推广坡面集雨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改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保证桑树正常生长。(3)桑草间作桑园应积极实施绿肥压青技术,宜轮作饲草用谷子等禾本科牧草,将有机养料转化为土壤有效养分,发挥培肥土壤的效能。

李薇,孙庆来[7](2012)在《浅谈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以山西省退耕还林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对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探讨国家农业优惠政策、林牧矛盾、产业化水平低对农户退耕还林积极性及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并从退耕还林工程经营管理模式、后续产业、国家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刘永祥,陈冬生[8](2012)在《对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镇巴县实际和退耕还林有关政策,提出了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李勇,胡兴明,吴恢,叶楚华[9](2010)在《湖北省桑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在桑树分布、品种资源、桑园管理、桑园病虫草害防治及桑园复合经营等现状和目前存在的桑园单位面积效益低、利用率不高、降低成本的技术应用少、经营规模小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加强政策导向着力提高桑园利用率、重视节本增效和提高叶丝转化率栽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视桑园的适度经营等发展建议。

陈伟,邓兴勇,陈明雄,陈立福,陈国荣,冉龙萍,陈绍雄,魏东,廖安武[10](2009)在《桑园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文中提出桑园立体种植是通过合理增加植株密度,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阳光,并配合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增加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提高亩桑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从2000年开始凉山州蚕业管理总站会同宁南县蚕业局、德昌县蚕业办、会东县丝绸公司组织科技人员成立课题组,开展桑园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促进凉山蚕业发展,推进国家级优质茧丝基地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退耕还林桑园管理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耕还林桑园管理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黔江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黔江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
2 黔江区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经验
    2.1 准确认识区情
    2.2 加强组织领导
    2.3 多渠道筹集资金
    2.4 多环节多渠道进行资金补贴
    2.5 推广“六化五配套”蚕业技术服务体系
    2.6 组建独家鲜茧收购经营机构
3 黔江区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3.1 大量的发展资金难以筹措
    3.2 蚕茧收购价格难以稳定提高
4 黔江区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措施
    4.1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养蚕收益
    4.2 打破鲜茧独家垄断收购 实行市场竞争经营
    4.3 明确各方职能职责 完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4.3.1 强化区级政府的宏观管理
        4.3.2 做好蚕桑产业的服务工作
        4.3.3 加强对蚕业发展资金和蚕茧收购的管理
        4.3.4 鼓励蚕茧收购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自主收购蚕茧

(2)石漠化区退耕植桑地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退耕还林桑园土壤的养分特征
    2.2 石漠化不同还林时间桑园土壤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
    2.3 石漠化还林桑园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2.3.1 季节变化特征
        2.3.2 剖面变化特征
    2.4 还林桑园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养分的相关性
        2.4.1 还林1年桑园
        2.4.2 还林10年桑园
3 讨论
    3.1 退耕还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 退耕还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3.3 退耕还林土壤养分对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4 结论

(3)基于InVEST模型的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生态补偿标准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2 流域河岸缓冲带及其生态系统服务
        1.2.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2.2.2 数字高程数据(DEM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潜在蒸发量
        2.2.5 土壤深度数据
        2.2.6 植物可利用水含量
        2.2.7 流域矢量图和子流域矢量图
        2.2.8 生物物理属性表
        2.2.9 InVEST模型校验
    2.3 研究方法
        2.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2.3.2 情景分析方法
        2.3.3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3 官厅水库流域产水和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3.1 产水服务时空变化
        3.1.1 产水服务时间变化
        3.1.2 产水服务空间分异
    3.2 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
        3.2.1 TN、TP输出空间分异
        3.2.2 水质净化服务时间变化
    3.3 产水服务与水质净化服务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3.1 产水服务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3.2 水质净化服务变化影响因素探讨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情景下产水和水质净化服务变化
    4.1 情景设置
    4.2 退耕还林情景产水服务及水质净化服务评估
        4.2.1 退耕还林情景产水服务评估
        4.2.2 退耕还林情景水质净化服务评估
    4.3 生态保护情景产水服务及水质净化服务评估
        4.3.1 生态保护情景产水服务评估
        4.3.2 生态保护情景水质净化服务评估
    4.4 不同情景产水服务及水质净化服务变化分析
        4.4.1 产水服务变化分析
        4.4.2 水质净化服务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官厅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探讨
    5.1 不同情景下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1.1 基于退耕还林情景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1.2 基于生态保护情景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2 造林成本核算与情景筛选
    5.3 生态补偿标准与受偿意愿对比
        5.3.1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5.3.2 居民受偿意愿调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研究进展
        1.2.2 流域土壤侵蚀与降雨径流研究进展
        1.2.3 流域土壤侵蚀与径流输沙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4 坡面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1.2 研究区流域概况
        2.1.3 土壤和植被条件
        2.1.4 研究区典型坡面径流小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2.2.1 集水区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降雨径流影响研究
        2.2.2 坡面径流小区尺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2.2.3 小流域尺度-上舍小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2.2.4 中流域尺度-岳西河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尺度降雨径流与侵蚀产沙规律
    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降雨径流特性分析
        3.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汛期径流深年际分布规律
        3.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汛期径流系数年际分布规律
    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侵蚀产沙特性分析
        3.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产沙特性分析
        3.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产沙对降雨、径流的响应分析
    3.3 章节小结
第四章 集水区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4.1 次降雨尺度径流过程特征分析
        4.1.1 降雨类型划分
        4.1.2 小雨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
        4.1.3 中雨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
        4.1.4 大雨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
        4.1.5 相关性分析
    4.2 两个集水区降雨径流月特征统计
        4.2.1 月特征统计
        4.2.2 月径流深对降雨的响应
    4.3 两个集水区降雨径流年特征统计
        4.3.1 径流年际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4.3.2 坡耕地-桑园集水区与马尾松林集水区月径流深年际变化
        4.3.3 叶面积指数与降雨径流关系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上舍小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
    5.1 上舍小流域降雨特征分析
        5.1.1 降雨量年际分布规律
        5.1.2 降雨量年内分布规律
    5.2 上舍小流域径流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5.2.1 径流年际分布规律
        5.2.2 年径流量对年降雨量的响应
        5.2.3 径流年内分布规律
        5.2.4 汛期径流对降雨的响应
    5.3 上舍小流域输沙特征及其对降雨、径流的响应
        5.3.1 上舍小流域年际输沙特征
        5.3.2 上舍小流域年内输沙特征
        5.3.3 上舍小流域年输沙对年降雨、年径流的响应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岳西河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
    6.1 岳西河流域降雨特征分析
        6.1.1 岳西河流域降雨量年际分布规律
        6.1.2 岳西河流域降雨量年内分布规律
        6.1.3 降雨强度分级规律
    6.2 岳西河流域径流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6.2.1 径流年际分布规律
        6.2.2 年径流对年降雨的响应
        6.2.3 径流年内分布规律
        6.2.4 年内径流分布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6.2.5 流域次径流洪峰特征
    6.3 岳西河流域输沙特征及其对径流和降雨的响应分析
        6.3.1 岳西河流域输沙年际特征
        6.3.2 岳西河流域年际输沙对降雨径流的响应分析
        6.3.3 岳西河流域年内输沙特征
        6.3.4 岳西河流域年内输沙对降雨和径流的响应分析
    6.4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5)关于加快十堰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1.1 蚕桑基地初具规模
    1.2 经济效益逐步凸显
    1.3 基础设施逐步配套
    1.4 服务体系初现雏形
    1.5 项目建设不断加强
    1.6 合作组织逐步建立
    1.7 科技兴蚕水平不断提升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2.2 宜桑土地资源丰富
    2.3 蚕桑生产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
    2.4 市场前景看好
3 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3.2 桑园种植较分散 管理方式粗放
    3.3 养蚕设施比较简陋 技术推广难度加大
    3.4 桑蚕产业链较短 综合利用比较滞后
    3.5 龙头企业不强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3.6 种桑养蚕劳动力缺乏 规模效益较低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4.2 培育高产样板 加强桑园管理
    4.3 实施项目带动 助推产业发展
    4.4 加强技术服务 提高产品质量
    4.5 强化综合利用 延伸产业链条
    4.6 加大招商力度 扶持龙头企业
    4.7 创新发展机制 提高抗风险能力

(6)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型桑园的生境条件与水肥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建设概况
    2.1 陕北自然环境概况
    2.2 陕北退耕还林(草)工程及退耕地栽桑概况
    2.3 陕北地区“东桑西移”工程实施概况
第三章 桑树的生态功能与生态桑的发展态势
    3.1 桑树的生态功能与应用前景
    3.2 生态桑的发展态势
        3.2.1 桑树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3.2.2 在经济树种中桑树的生态效益最大
        3.2.3 在生态树种中桑树的经济效益最高
        3.2.4 陕北生态型桑园的发展面积
第四章 陕北生态桑的生境条件
    4.1 桑树的适应性与抗逆性
        4.1.1 桑树对地势与土壤的适应性
        4.1.2 桑树对水分的需求及抗旱性
        4.1.3 桑树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
    4.2 陕北生态桑的自然环境条件
        4.2.1 陕北蚕桑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4.2.2 蚕桑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3 陕北生态桑的经济支撑条件
        4.3.1 以蚕桑产业为基础,发展形势严峻
        4.3.2 生态桑发展的机遇好,土地收益有保障
        4.3.3 陕北生态桑的规模大,集中连片,资源优势明显
    4.4 陕北生态桑的技术支撑条件
        4.4.1 有 30 余年的栽桑经验和技术研发成果
        4.4.2 有涵盖技术传播的产业化运营机制和正在恢复重建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第五章 陕北生态型桑园的水肥利用模式
    5.1 陕北生态桑的水肥资源特征
        5.1.1 水资源紧缺,雨水是坡耕地的唯一水源
        5.1.2 土壤养分年年流失,土壤肥力严重衰减
        5.1.3 雨热同季,降雨集中在桑树旺盛生长期
        5.1.4 桑草间作,苜蓿既作饲草又作绿肥
    5.2 生态型桑园的蓄水保墒增产增收经营模式
        5.2.1 以抗旱耐瘠品种改良实生桑为特征的增产方式
        5.2.2 以水土保持与经济利用为特征的栽植型式
        5.2.3 以生态养成和少耕免耕为特征的间作套种模式
        5.2.4 以生态养护并采养结合为特征的收获方式
    5.3 陕北生态型桑园水肥利用的新途径
        5.3.1 兴建微型水利工程,提高雨水利用率
        5.3.2 广辟肥源,提高桑园的肥培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陕北生态桑打破了栽桑养蚕的传统格局,奠定了桑树生态产业的发展基础
        6.1.2 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陕北生态桑更适合培育成桑树经济林
        6.1.3 陕北生态型桑园蚕茧生产的效益低,退耕地桑树后续产业亟待开发
        6.1.4 生态型桑园土壤水分亏缺严重,需配套建设集雨灌溉设施
        6.1.5 生态型桑园桑草争水争肥,桑园宜套种禾本科牧草
    6.2 讨论
        6.2.1 生态型桑园的土地流转问题
        6.2.2 生态型桑园的技术配套问题
        6.2.3 陕北桑园的土层干化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浅谈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以山西省退耕还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1.1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区的气候条件
    1.2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区的背景与范围
    1.3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
2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面临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二期补助, 相比种粮收益低, 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积极性
    2.2 抚育管护难度大, 林牧矛盾突出
    2.3 产业化水平低, 对工程建设增效拉动力不足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增加退
3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的对策建议
    3.1 切实落实政府禁牧令, 加强监督、抚育、补植工作
    3.2 借鉴好的经营管理模式, 形成产业链
    3.3 雁北地区发展林下经济与养殖业, 南部地区发展多种经营
    3.4 谋划产业大局, 加快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3.4.1 争取政府支持
        3.4.2 搞好产业规划
        3.4.3 强化示范推广
    3.5 发挥政府职能, 加大退耕地还林的扶持力度

(8)对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退耕还林取得的主要成效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2.1 经济林建设情况
    2.2 劳务输出及劳动力转移情况
    2.3 畜牧产业化发展情况
    2.4 农 (林) 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2.5 生态扶贫移民情况
    2.6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
    4.2 合理安排生态区移民工作
    4.3 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
    4.4 实行林药间作模式
    4.5 实行林草间作模式
    4.6 抓好桑茶果技术服务工作
    4.7 加强能源建设, 改变生活燃料以烧柴为主的现状
    4.8 坚持“严管林”, 着力培育后续森林资源

(9)湖北省桑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树栽培现状
    1.1 蚕区分布
    1.2 桑树品种
    1.3 桑园管理
        1.3.1 一步成园技术与桑园管理
        1.3.2 改进和推广中耕肥管技术
    1.4 桑树病虫草害防治
    1.5 桑园复合经营
2 桑树栽培存在的问题
    2.1 桑园单位面积效益较低
    2.2 桑园利用率不高
    2.3 降低成本的技术应用少
    2.4 桑园经营规模小、生产力低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桑园管理 提高桑园经济效益
    3.2 加强政策导向 着力提高桑园利用率
    3.3 加强节本增效栽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4 加强高叶丝转化率栽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5 重视桑园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蚕农综合素质

(10)桑园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路线的提出
    1.1 为避免发展周期过长, 影响农民收入
    1.2 为避免生产规模过小, 难以形成产业
    1.3 为避免发展速度过慢, 错失发展良机
2 研究重点与研究成果
    2.1 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
    2.2 桑园快速投产技术的研究
    2.3 双芽对接技术的研究
    2.4 桑园间套技术的研究
    2.5 果桑兼用技术的研究
    2.6 桑园管理技术的研究
3 研究成果推广措施及成效

四、退耕还林桑园管理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黔江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措施[J]. 冉贤江. 中国蚕业, 2019(01)
  • [2]石漠化区退耕植桑地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邢丹,肖玖军,王晓红,张芳,韩世玉,罗朝斌.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7)
  • [3]基于InVEST模型的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生态补偿标准核算[D]. 吴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D]. 邵永昌.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5]关于加快十堰市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J]. 王印. 中国蚕业, 2013(03)
  • [6]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型桑园的生境条件与水肥利用模式研究[D]. 贾亚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浅谈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以山西省退耕还林为例[J]. 李薇,孙庆来. 华东森林经理, 2012(02)
  • [8]对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刘永祥,陈冬生. 吉林农业, 2012(04)
  • [9]湖北省桑树栽培现状与发展建议[J]. 李勇,胡兴明,吴恢,叶楚华. 中国蚕业, 2010(02)
  • [10]桑园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 陈伟,邓兴勇,陈明雄,陈立福,陈国荣,冉龙萍,陈绍雄,魏东,廖安武. 四川蚕业, 2009(04)

标签:;  ;  ;  ;  ;  

退耕还林、退园还林管理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