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版GB/T19000国家标准审定会议在京召开

2000版GB/T19000国家标准审定会议在京召开

一、2000版GB/T19000族国家标准审定会在北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胡哲[1](2019)在《P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各类工程施工的主要方式。它是一种由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各阶段实施管理,最终向业主交付产品,对整个工程项目实行整体构思,全面安排,协调运行从而达到缩短工期、保证质量、节省资金目的的工程承包体系。在从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纵向一体化转变为项目的EPC总承包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一个程序严谨、过程顺畅、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体系的一个重点,这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最终质量,也是决定一项工程是否能顺利交工达到业主预期目标的关键一环。本文的研究对象P设计院遵照上级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进行业务扩展,在保证原来设计工作的前提下,增加EPC总承包业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如何根据设计院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其有利于促进生产质量管理水平有较明显提升,使其生产质量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程序化、标准化、文件化,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能,增强顾客满意度。与此同时,也为其他刚刚加入总承包队伍的设计院修订质量体系提供借鉴和思路。本文以工程质量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目标企业EPC总承包项目中存在的设计、采购、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过程和环节进行分析。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质量管理学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等方法,详细地研究了P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如何修订问题。研究并提出EPC总承包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层次,根据对整改后质量控制效果的分析,论证了适合EPC总承包模式的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与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建立了比较系统、全面的EPC总承包项目协同质量控制框架结构和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总承包企业加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

刘剑[2](2016)在《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石油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以“数字油田”为核心的上游企业利用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流程自动监控、数据集中共享、远程实时监控等对勘探、采油、加工等环节进行数字平台上的集中管理,中游企业通过业务控制系统、实时通信系统等对石油的存储、运输以及炼化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下游企业基于ERP体系对石油产品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地统一调度、储运和销售,石油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石油企业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石油业务高度融合,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石油企业的IT风险日益增大。对石油企业来说,研究IT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丰富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理论,促进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鉴于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本文以石油企业的IT风险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借助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预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明其适用性和科学性。第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界定了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即石油企业IT风险是在石油企业内使用、拥有、操作、参与、应用信息科技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包括由于使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系统所引发的各种不利情况,并阐述了其内涵和外延,明确了研究的主体和边界。第二,收集、整理、分析石油企业IT建设、IT风险管理和一些石油企业IT风险事故的信息资料,依据现有的理论和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的实践,对石油企业IT风险进行分类,将石油企业IT风险分为五类:IT风险管理类风险、信息安全风险、IT服务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和IT技术外包风险;总结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明确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已具备了 IT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石油企业IT规划建设不完善,IT风险管理隐患大,自主可控方面的IT风险管理现状堪忧等等。通过分析石油企业IT风险典型事件的诱因耦合与演化机制,探讨了典型IT风险事件对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要严格流程化、系统化管理,注重IT风险管理事件的识别与评估和IT风险事件的预警。第三,在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体系由主体、层次和流程三个维度构成,包含由内而外、由上至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战略目标、战略支撑、风险管理、整合管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足由战略层的战略目标、职能层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执行层IT风险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目标组成的三层结构的目标体系,各层目标又有与之相宜的、有效的方法,这就构成了IT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法体系。结合管理体系与体制、机制、法制的内涵辨析,分析了体制、机制、法制与四个子系统功能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了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是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三个维度的综合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面向职能层的IT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以及同时面对职能层和执行层的IT风险预警。第四,定性地分析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应对面临的困境,在风险管理核心子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石油企业IT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建立了基于风险识别组合方法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方法和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并针对石油企业不同IT风险类别,提出了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策略。相应的方法、模型和策略通过大庆石化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通过识别出大庆石化大部分的IT风险,验证了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的组合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风险评估得到了与定性评估一致的、量化的大庆石化IT风险期望值,表明了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第五,引入异常点识别理论和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面向两个层面的两个预警模型:基于异常点识别理论的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模型和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与IT风险预警模型和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两层预警结构相一致,建立了石油企业两个层次的IT风险预警方法。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两层,由两个系统构成,一是“IT风险预警系统”,基于IT风险预警模型,用于石油企业对本企业IT基础环境的风险监测和预警,二是“风险态势监测系统”,基于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用于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监测和预警,二者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以大庆石化为案例,研究证明了 GABP的评价结果更好,能够更好地满足IT风险预警的需要。

虎聪聪[3](2015)在《JK公司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工程勘察与设计的质量,直接关联着的不仅是建设工程本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勘察设计的质量责任主体是勘察设计单位,国务院发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谁勘察设计谁负责,是国际通行的准则。这就要求勘察设计单位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不断增强满足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能力。论文以JK公司为例,旨在以项目管理的视角,运用SWOT分析法和5M1E要素分析法,对JK公司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的特点以及该公司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在JK公司中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列举当前公司内部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勘察设计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模式,明确勘察设计项目质量方针,针对影响质量的因素,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操作应用和项目质量考评三个方面为JK公司的勘察设计质量提供保证;基于PDCA(计划、实行、处理、检查)循环原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三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原理以及工程项目质量的三全控制原理(全面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员参与质量控制),运用ISO9000族标准的过程方法,提出以质量计划编制为主的设计计划过程质量控制方案,并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例,对项目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应用和分析,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中的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探讨如何对影响勘察设计质量的重要控制对象、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并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达到勘察设计质量目标,力图为勘察设计项目质量管理提供指导。

黄玉珠[4](2012)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程建设标准是从事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是政府主管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对工程建设产品质量控制,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在使用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展开以下研究:一、对现行标准的定义、特性以及标准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进行研究,根据全国标准体系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对建筑给排水技术内涵进行分析,并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进行整理和划分层次,编制了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体系明细表,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给排水专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系统划分,编制了相应的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体系明细表。二、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设计依据(标准部分)的编制提出一个思路,包括标准的选取和标准的排序,对标准的排序提出“重要程度判别方法”,列举了不同类型工程实例的设计依据的编制,最后总结了公共建筑和住宅设计依据通用版本。三、对我国标准的制定和审查过程进行概述。对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提出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最后对国际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专利与标准的问题、标准国际化和技术贸易壁垒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张玉萍[5](2012)在《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木制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木家具、木门、木地板的年产量分别达2.48亿件、1.2亿樘和3.97亿m2,居世界首位,木家具、木玩具的出口量世界第一。然而,我国木制品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标准体系不完善,存在标准交叉重复、关键标准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木制品行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木制品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对有效地推动我国木制品标准化工作,进而促进我国木制品行业规范化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界定标准体系适用范围、确定体系目标、分析体系环境、分析体系结构与构成要素、提出构建方案及模型化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截止2012年2月底,我国已颁布并实施木制品标准255项(不包括已废止的标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标准体系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零散地分布在家具、人造板、木材、包装、玩具等标准体系中,由56个部门或单位归口管理;(二)户外木家具标准、木地板功能性能测试等关键标准缺失;(三)部分标准复审不及时,有49.8%的标准标龄超过5年;(四)有20多项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五)个别标准存在语言不规范、技术内容设置不全或不当,起草小组代表性不强等问题。(2)截止2012年2月底,ISO、欧洲、美国和日本各有86项、197项、132项和80项木制品标准。与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相比,ISO标准均按程序进行了复审和修订;欧洲木制品标准之间,基本无交叉重复现象;美国标准,在制修订过程中,企业参与度高;日本标准重视标准的前期研究。另外,ISO、欧洲、美国和日本木制品标准中,有26项标准可供我国木制品标准采用或参考。(3)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结构分为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序列结构和类别结构。根据层次结构,可将木制品标准体系划分为行业通用标准、专业通用标准、子专业通用标准和个性标准四个层次。根据专业结构,可将木制品专业标准体系分为木家具、木门窗、木地板、木包装、木玩具和其他木制品共六个子标准体系。对各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表明,木制品行业通用标准子体系由9项标准组成,木家具、木门窗、木地板、木包装、木玩具和其他木制品子标准体系分别由102项、39项、46项、24项、16项和54项标准组成。(4)提出了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构建方案,编制了标准体系表。新构建的木制品标准体系,由290项标准组成。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10项,国家推荐性标准125项,轻工业、林业、商检和其他行业标准各有44项、42项、23项和43项,地方标准3项。

郭可汾[6](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严锋[7](2010)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为促进科研发展、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陆续按照IS09001或GJB9001A标准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是初建体系,特别是高校科研在产品、人员、管理模式上的一些固有特点,在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质量体系与实际工作脱节,质量意识和能力薄弱、体系运行有效性不高等。因此,如何建立适合高校实际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真正发挥质量体系的作用和价值,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在对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标准体系进行了系统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建立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难点和策略,结合标准要求阐述了高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和步骤,并以XD大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为例,重点分析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要解决目前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应从提高领导层重视程度、加强质量意识和能力建设、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优化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对不同类型项目实施分类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希望能对高校的科研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现实推动作用。

汪杭明[8](2009)在《电力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设计企业面对当前电力设计市场(特别在发电和电网特高压设计方面)的竞争形势,本文从电力设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要求出发,论述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来说明设计质量改进的重要性;着重研究设计行业的特点,找出影响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的主要途径;分析了贯彻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电力设计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标准对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的战略把握与系统强化作用,有创见地提出了取长补短、整合上述两标准的“电力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整合方案”,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具体做法,其目的是找到优化的、卓越的电力设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案;最后展示了ZEPDI电力设计企业采用该整合方案的实际应用及其取得的效果。

李涯[9](2008)在《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建筑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走质量兴业之路,就必须克服许多企业所存在的形式主义,务实的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项目质量管理及控制过程中所需要重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这对于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从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历史背景出发,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史,以及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应用与现状;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概述,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基本工作方法及程序。然后,结合作者多年从事项目管理的实际经验,对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依据、要求和目标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中,重点对各个因素,如工序、机械、材料、施工方案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对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做了一定的阐述;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及作者自身的体会,对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次,对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强调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把6σ质量管理法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说明,论述我国的建筑企业应该不失时机地借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应用6σ质量管理法,提高建筑质量,提升建筑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苏迎社[10](2007)在《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为建筑设计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国家相关行业政策、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质量,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竞争。ISO9001:2000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4年提出,ISO9000标准总结了质量管理发展的经验,为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我国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建立并实施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提高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分析建筑设计行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为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实施、总结出一套基于ISO9001:2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在介绍质量管理体系和ISO9000标准发展的基础上,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为线索,分析了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审核与持续改进,阐明了建筑设计企业建立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并以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建筑设计企业如何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总结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运行效果。这些研究为建筑设计企业实际应用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2000版GB/T19000族国家标准审定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版GB/T19000族国家标准审定会在北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P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
        2.1.1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定义
        2.1.2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特征
    2.2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2.2.1 PDCA戴明环
        2.2.2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2.2.3 因果分析图法
    2.3 ISO标准
        2.3.1 ISO标准的定义
        2.3.2 ISO标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4 系统理论
        2.4.1 系统理论的定义
        2.4.2 系统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P设计院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分析
    3.1 P设计院情况介绍
        3.1.1 P设计院概述
        3.1.2 P设计院原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3.1.3 原质量体管理系内各级质量责任人的职责
    3.2 P设计院原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在设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2.2 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2.3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2.4 在文件控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3 P设计院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3.1 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3.3.2 确保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可靠
        3.3.3 顺应国家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的要求
    3.4 本章小结
4 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思想与原则及分析修订实践
    4.1 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
    4.2 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4.3 运用六西格玛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4.4 按GB/T19000-2016 修订质量管理体系
        4.4.1 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七个着重点
        4.4.2 按GB/T19001-2016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4.4.3 新增加质量管理职能人员的质量职责
    4.5 本章小结
5 P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效果评估与管理保障
    5.1 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效果评估
        5.1.1 提高了各类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5.1.2 提升了全员质量素养和质量意识
        5.1.3 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组织管理措施
        5.2.1 改变组织结构
        5.2.2 增加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
        5.2.3 投入人力、物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1.2.2 IT风险管理与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1.2.3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及相关体系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观点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1.3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2 风险管理相关的框架和指引
    2.3 IT风险管理相关的体系和标准
    2.4 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理论
        2.4.1 IT风险识别
        2.4.2 IT风险评估
        2.4.3 IT风险应对
    2.5 IT风险预警理论
第3章 石油企业IT风险及管理现状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IT风险及相关概念
        3.1.2 管理体系与IT风险管理体系
        3.1.3 石油企业IT风险与IT风险管理体系
    3.2 石油企业IT建设及IT架构情况
        3.2.1 石油企业IT建设情况介绍
        3.2.2 石油企业IT架构情况分析
    3.3 石油企业IT风险研究
        3.3.1 石油企业IT风险的类型
        3.3.2 石油企业IT风险的形成原因
        3.3.3 石油企业IT风险的特征
        3.3.4 石油企业IT风险的表现形式
    3.4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4.1 石油企业集团层面IT风险管理现状
        3.4.2 石油企业上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3.4.3 石油企业中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3.4.4 石油企业下游业务IT风险管理现状
        3.4.5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评价
    3.5 石油企业IT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及对IT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3.5.1 石油企业IT风险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3.5.2 石油企业IT风险典型事件的诱因耦合与演化机制探讨
        3.5.3 对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1 石油企业构建IT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4.1.1 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4.1.2 IT风险形势严峻——基于石油企业IT风险的分析
        4.1.3 IT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备——基于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
    4.2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
        4.2.1 体系的设计原则
        4.2.2 体系的三个维度
        4.2.3 体系的管理框架
        4.2.4 体系的要素关系
    4.3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外环境
        4.3.1 外部环境
        4.3.2 内部环境
    4.4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层
        4.4.1 战略目标子系统
        4.4.2 战略支撑子系统
    4.5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能层
    4.6 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层
        4.6.1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框架
        4.6.2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措施
        4.6.3 执行层的整合管理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
    5.1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概述
    5.2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研究
        5.2.1 常见的IT风险识别方法
        5.2.2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5.2.3 石油企业IT风险识别的组合方法
        5.2.4 方法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5.3 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研究
        5.3.1 常见的IT风险评估方法
        5.3.2 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5.3.3 基于云模型的石油企业IT风险评估方法
        5.3.4 方法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5.4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研究
        5.4.1 IT风险应对策略
        5.4.2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5.4.3 石油企业IT风险应对过程与策略
        5.4.4 策略应用——以大庆石化公司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及平台研究
    6.1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研究
        6.1.1 IT风险预警的常用方法
        6.1.2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方法的选择
        6.1.3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6.2 基于异常点识别的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模型
        6.2.1 异常点识别理论
        6.2.2 IT风险预警模型
        6.2.3 基于异常点识别理论的IT风险预警模型应用
    6.3 基于GA BP的石油企业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
        6.3.1 基于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
        6.3.2 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
        6.3.3 基于GA_BP神经网络的IT风险态势预警模型应用
    6.4 石油企业IT风险预警平台的构建研究
        6.4.1 IT风险预警平台的架构设计
        6.4.2 构建IT风险预警系统
        6.4.3 构建风险态势监测系统
        6.4.4 大庆石化公司“生产指挥及监测系统”的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JK公司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质量意识的作用
        1.1.2 加强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2.1 PDCA循环原理
    2.2 三阶段原理
    2.3 全面质量管理原理
    2.4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2.5 其他管理理论
3 JK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3.1 JK公司概况
    3.2 JK公司工程发展现状SWOT分析
    3.3 JK公司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问题根源分析
        3.3.1 JK公司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3.3.2 JK公司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3.4 JK公司直接引用ISO9000族质量体系标准的弊端
4 JK公司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
    4.1 工程项目管理关键工序整理
    4.2 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4.2.1 树立正确的质量价值观
        4.2.2 项目组织结构梳理
        4.2.3 技术质量部的组建
        4.2.4 项目管理过程设计
        4.2.5 项目质量策划体系构建
        4.2.6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4.2.7 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4.2.8 项目质量考评体系构建
5 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5.1 工程实例应用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组织和进度安排
        5.1.3 工作内容及质量保证措施
        5.1.4 顾客满意度提升措施
    5.2 对本设计体系的考评效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5.2.1 考评效果分析
        5.2.2 改进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标准体系现状
        1.3.1 国外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1.3.2 国内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建筑给排水标准概述
    2.1 标准和标准化概述
        2.1.1 标准的定义及其特性
        2.1.2 标准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2.2 标准的划分
        2.2.1 标准的分级
        2.2.2 标准的分类
    2.3 建筑给排水标准
        2.3.1 关于“标准”、“规范”和“规程”的区分
        2.3.2 建筑给排水标准的分级
        2.3.3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的分类
        2.3.4 建筑给排水标准的编号
        2.3.5 工程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区分
    2.4 标准的批准发布与管理
        2.4.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制
        2.4.2 标准的日常管理
        2.4.3 建筑给排水标准的批准发布与管理
    2.5 我国建筑技术法规体系概述
    2.6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2.6.1 关于设计标准和建筑标准设计
        2.6.2 给排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2.6.3 标准设计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的编制
    3.1 标准体系编制的相关理论
        3.1.1 标准体系的定义和特征
        3.1.2 标准体系表
        3.1.3 标准体系的编制
    3.2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的编制
        3.2.1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的定义
        3.2.2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表编制的必要性
        3.2.3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表编制的目标
        3.2.4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编制的总体思路
        3.2.5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的编制
        3.2.6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特点
    3.3 给排水标准体系的编制
        3.3.1 给排水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形成
        3.3.2 给排水标准明细表的形成
    3.4 与给排水相关的标准
    3.5 标准体系表的信息数据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的应用——设计依据(标准部分)的编制
    4.1 设计依据(标准部分)的编制思路
        4.1.1 标准的选取
        4.1.2 标准的排序——重要程度判别方法
    4.2 设计依据(标准部分)编制的实例分析
    4.3 通用的设计依据(标准部分)版本
    4.4 设计依据的“模块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标准的制定与审查1115.1标准的制定原则
    5.1 标准的制定原则
    5.2 标准的制定程序
        5.2.1 标准的立项
        5.2.2 标准的编制
        5.2.3 标准的批准发布及备案
        5.2.4 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的编制
    5.3 标准的修订
    5.4 标准的审查
        5.4.1 标准审查的必要性
        5.4.2 标准审查的依据、原则和要点
        5.4.3 标准审查的项目及内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6.1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的现状
    6.2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2.1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6.2.2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发展探讨
    6.3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6.3.1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6.3.2 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的优化建议
    6.4 国际标准化进程中的两个问题
        6.4.1 专利与标准的问题
        6.4.2 标准国际化和贸易壁垒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1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标准体系及相关概念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1.1.1 标准的含义及意义
        1.1.2 标准化的含义及意义
        1.1.3 标准体系的含义及意义
    1.2 开展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1.2.1 木制品标准体系研究是我国木制品行业发展的需要
        1.2.2 木制品标准体系研究是我国木制品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1.2.3 木制品标准体系研究是规范和促进木制品贸易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标准体系构建理论研究
        1.3.2 我国木制品标准化现状研究
        1.3.3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小结
第二章 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理论与构建方法
    2.1 标准体系理论
        2.1.1 系统论
        2.1.2 标准体系的系统论
    2.2 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
        2.2.1 系统工程方法论
        2.2.2 标准体系构建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2.3 木制品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
        2.3.1 木制品标准体系的适用范围分析
        2.3.2 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系统目标分析
        2.3.3 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系统环境分析
        2.3.4 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结构与构成要素分析
        2.3.5 木制品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案及模型化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木制品的行业发展与标准体系现状
    3.1 我国木制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我国木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2 我国木门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3 我国木地板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4 我国木包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5 我国木玩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1.6 我国其他木制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2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标准化体制现状
        3.2.1 我国的标准体制
        3.2.2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3.2.3 我国的标准制定运行机制
        3.2.4 我国的标准化相关组织机构
    3.3 我国现行木制品标准体系现状
        3.3.1 我国现行的木制品标准概况
        3.3.2 我国现行木制品标准的归口情况
        3.3.3 我国现行木制品标准的标龄情况
        3.3.4 我国现行木制品标准的采标情况
        3.3.5 我国现行木制品标准体系的其他情况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外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
    4.1 国际木制品标准体系现状
        4.1.1 国际标准体制简介
        4.1.2 国际木制品标准的概况
    4.2 欧洲木制品标准体系现状
        4.2.1 欧洲标准体制简介
        4.2.2 欧洲木制品标准的概况
    4.3 美国木制品标准现状
        4.3.1 美国标准体制简介
        4.3.2 美国木制品标准的概况
    4.4 日本木制品标准体系现状
        4.4.1 日本标准体制简介
        4.4.2 日本木制品标准的概况
    4.5 我国与国外木制品标准体系差异分析
        4.5.1 我国与 ISO 木制品标准体系间的差异分析
        4.5.2 我国与欧洲木制品标准体系间的差异分析
        4.5.3 我国与美国木制品标准体系间的差异分析
        4.5.4 我国与日本木制品标准体系间的差异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结构与构成要素分析
    5.1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结构分析
        5.1.1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5.1.2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专业结构
        5.1.3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序列结构
        5.1.4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类别结构
        5.1.5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
    5.2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1 我国木制品行业通用标准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2 我国木家具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3 我国木门窗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4 我国木地板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5 我国木包装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6 我国木玩具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2.7 我国其它木制品子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构建方案及模型化研究
    6.1 标准体系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6.1.1 标准体系模型化与标准体系表之间的关系
        6.1.2 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
        6.1.3 标准体系表的组成
    6.2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构建方案及模型化
        6.2.1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表的结构图
        6.2.2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标准明细表
        6.2.3 木制品标准体系表的统计分析
        6.2.4 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表的编制说明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数据来源
        0.2.3 研究方法
        0.2.4 研究目的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0.3 关键术语
        0.3.1 食品卫生
        0.3.2 食品安全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0.3.4 无公害水产品
        0.3.5 绿色水产品
        0.3.6 有机水产品
        0.3.7 良好农业规范
        0.3.8 良好作业规范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0.3.11 ISO 9000
        0.3.12 ISO 14000
1 理论分析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2.2.3 风险分析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2.2.6 教育和培训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2.3.2 相关法律法规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3.3.1 环境
        3.3.2 投入品
        3.3.3 初级产品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3.5.1 完善监管体制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2.1 相关法律
        4.2.2 行政法规
        4.2.3 部门规章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4.5.3 产品认证
        4.5.4 体系认证
    4.6 水产品可追溯
    4.7 水产品召回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方法
    2.1 质量的概念
    2.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3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2.3.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3.2 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2.3.3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PDCA循环
    2.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2.4.1 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2.4.2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2.4.3 ISO9000族标准与GB/T19000族标准的关系
    2.5 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
        2.5.1 GJB9001A—2001标准产生的背景
        2.5.2 GJB9001A—2001的特点
第三章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3.1 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脱节
    3.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学校实际结合不够
    3.3 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职能分配存在不足
        3.3.1 质量管理体系未覆盖全部项目组
        3.3.2 行政与支持性活动职能未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3.3.3 组织结构及职能分配难以保证质量管理的控制力度
    3.4 质量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章 高校建设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方法
    4.1 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4.2 高校建设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4.3 高校建设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难点和策略
    4.4 高校建设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步骤
        4.4.1 组织策划阶段
        4.4.2 体系设计阶段
        4.4.3 资源配置阶段
        4.4.4 编制体系文件阶段
        4.4.5 质量体系的实施、运行和改进阶段
第五章 某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分析
    5.1 XD大学基本情况
    5.2 XD大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背景及建设历程
    5.3 XD大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5.3.1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5.3.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和类型
        5.3.3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5.3.4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效
    5.4 质量管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5.4.1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5.4.2 对MOCVD-A型设备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5.4.3 对MOCVD-B型设备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措施
    6.1 提高领导层的重视和参与程度
    6.2 加强质量意识和能力建设
        6.2.1 全员参与广泛宣传,增强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
        6.2.2 加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意识宣传
        6.2.3 加强针对项目组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培训
        6.2.4 建立和完善质量奖惩制度
    6.3 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6.4 优化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6.5 对不同类型项目实施分类管理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电力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发展的简要历程
        2.1.1 质量检验阶段
        2.1.2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2.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1.4 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2.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
        2.2.1 项目
        2.2.2 工程项目管理
        2.2.3 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成本
        2.2.4 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
    2.3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质量奖标准简介
    2.5 ISO9000族标准与卓越绩效标准的理论要素比较
第三章 电力设计项目过程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3.1 电力设计项目阶段的划分
    3.2 设计项目招标与设计质量责任
    3.3 电力设计项目主要流程
    3.4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3.4.1 设计策划
        3.4.2 设计输入
        3.4.3 设计输出
        3.4.4 设计评审
        3.4.5 设计验证
        3.4.6 设计审查
        3.4.7 设计更改与工地服务
第四章 电力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现有问题分析
    4.1 电力设计项目质量问题
    4.2 电力设计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4.2.1 设计走访质量问题分析
        4.2.2 设计更改内部原因分析
第五章 ISO9000族标准与卓越绩效标准的应用比较分析
    5.1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电力设计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
        5.1.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5.1.2 组织结构
        5.1.3 人员岗位签署权与岗位职责
        5.1.4 四级审签制度
        5.1.5 质量信息反馈分析与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
        5.1.6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与外审
        5.1.7 质量管理评审
        5.1.8 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
    5.2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对电力设计项目的战略把握与系统强化作用
        5.2.1 采用卓越绩效标准,更有利于电力工程设计创新
        5.2.2 采用卓越绩效标准,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5.2.3 采用卓越绩效标准,更强调对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整合
第六章 电力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应用方案构建
    6.1 工程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化选择
    6.2 两个标准互为融合,整合优化提高实施效率
第七章 电力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模式的应用
    7.1 电力设计企业ZEPDI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方案实例简介
    7.2 认真宣贯"评价准则",高层领导作出创新决策
    7.3 为顾客做好优质服务,赢得顾客信任和合同
    7.4 科学严谨,苦练内功,勇于创新
    7.5 科重视知识和资源积累,做好绩效考核与评价
    7.6 持续改进,严把设计产品质量关
    7.7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公益做出贡献
    7.8 充分认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创新与发展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质量管理概论
        1.2.1 基本概念
        1.2.2 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
        1.2.3 全面质量管理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2.1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概述
        2.1.1 质量控制概念
        2.1.2 质量控制体系
        2.1.3 质量控制原则
        2.1.4 质量控制的内容
        2.1.5 质量控制程序
    2.2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要素
        2.2.1 人的因素
        2.2.2 材料因素
        2.2.3 方法因素
        2.2.4 机械设备因素
        2.2.5 环境因素
    2.3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和方法
        2.3.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3.2 施工阶段质量的事前控制
        2.3.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3.4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2.3.5 质量持续改进与检查、验证
    2.4 施工项目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
        2.4.1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
        2.4.2 防止质量事故的对策
    2.5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控制
        2.5.1 质量成本的概念
        2.5.2 质量成本的原理
        2.5.3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分析
        2.5.4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报告
        2.5.5 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和考核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3.2.1 工程的质量目标
        3.2.2 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
    3.3 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3.3.1 总体施工质量控制
        3.3.2 关键部位质量控制
        3.3.3 工种岗位技术培训
        3.3.4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应用
        3.3.5 送样检测、见证取样保证措施
        3.3.6 分部、分项、分阶段验收步骤及办法
        3.3.7 完成质量目标奖惩方法
    3.4 QC小组活动课题实施及成果
        3.4.1 QC小组概况
        3.4.2 QC小组成员简介
        3.4.3 筏板基础工程概况
        3.4.4 QC小组活动选题
        3.4.5 现状调查
        3.4.6 设定目标
        3.4.7 目标可行性论证
        3.4.8 因果图
        3.4.9 要因确认
        3.4.10 制定对策
        3.4.11 实施对策
        3.4.12 检查效果
        3.4.13 制定巩固措施
        3.4.14 总结及打算
4 质量管理新方法的介绍及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趋势
    4.1 精益质量管理
    4.2 精益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新趋势
    4.3 精益质量管理基本工具介绍
        4.3.1 直方图简介
        4.3.2 控制图简介
    4.4 6Σ质量管理法
        4.4.1 6σ概述
        4.4.2 6σ质量管理的目标和理念
        4.4.3 6σ质量管理法的流程
        4.4.4 实行6σ质量管理法的必要条件
    4.5 择善而从以质取胜
        4.5.1 推广6σ质量管理法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4.5.2 引入6σ质量管理法的新理念
        4.5.3 借鉴6σ质量管理法的流程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设计企业概况
        1.1.1 建筑设计企业地位及发展
        1.1.2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分类
        1.1.3 建筑设计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质量管理发展概况
        1.2.1 质量的起源及发展
        1.2.2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2.3 国外质量管理介绍
        1.2.4 我国质量管理现状
        1.2.5 ISO9000标准的发展
    1.3 论文的工作内容
        1.3.1 建筑设计企业行业质量管理体系需求分析
        1.3.2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和保持实例研究
2. 建筑设计行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分析
    2.1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2 建筑设计与国家政策导向
    2.3 WTO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2.3.1 WTO的基本原则
        2.3.2 加入 WTO对建筑设计行业的有利影响
        2.3.3 加入 WTO后带来的不利影响
        2.3.4 加入 WTO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2.4 建立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3. 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3.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
    3.2 质量管理初始状态评审
    3.3 质量管理基本原则的应用
    3.4 质量方针的制定
        3.4.1 质量方针概念
        3.4.2 质量方针的要求
    3.5 质量目标的制定
        3.5.1 质量目标的概念
        3.5.2 质量目标的要求
4. 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
    4.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依据
    4.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
    4.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4.3.1 体系文件编制总体思路
        4.3.2 质量手册的编制
        4.3.3 程序文件的编制
        4.3.4 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文件
    4.4 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评审
        4.4.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
        4.4.2 管理评审
    4.5 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分析
    4.6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6.1 持续改进类型与基本过程
        4.6.2 持续改进分析工具
5. 企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
    5.1 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院简介
    5.2 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院组织结构图
    5.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5.3.1 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文件要求
        5.3.2 程序文件及其它支持性文件
    5.4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5.4.1 文件控制及纪录控制的实施
        5.4.2 资源管理的实施
        5.4.3 产品实现
        5.4.4 测量、分析、改进
6. 结论与展望
    6.1 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总结
    6.2 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2000版GB/T19000族国家标准审定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P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及实践研究[D]. 胡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2]石油企业IT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 刘剑.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1)
  • [3]JK公司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虎聪聪.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5)
  • [4]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D]. 黄玉珠.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我国木制品标准体系的研究[D]. 张玉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6]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7]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研究[D]. 张严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8]电力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应用研究[D]. 汪杭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9]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 李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S1)
  • [10]建筑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苏迎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2000版GB/T19000国家标准审定会议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