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

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

一、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石竹[1](2020)在《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取得了显着性成绩。同时我国政府重视高职教育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推行相关政府与规范文件,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支持。目前,民办高职教育在地方教育厅管辖的高等教育中发展态势平稳。不过在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不仅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而且也面临着诸多全新挑战。为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活力,地方政府与民办高职院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力度。专家表示,推行“产教融合”的全新发展理念更具成效,社会相关领域也就高职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达成统一意见。本文遵循分析案例典型性、探寻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归纳案例的启示的案例研究的思路路径,主要着眼于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文件资料展开案例研究,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典型性及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的成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探寻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案例的典型性分析。提出四川省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下研究四川省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性。再次,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案例的案例分析。陈述其发展目标及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分析其取得良好预期的具体举措。再次,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分析。政策支撑分析的关键要素为:问题为导向、贴合自身特性、充足财政保障。校企互补的关键要素为:校企合作、灵活办学机制、创新工学交替模式。行业协调的关键要素为:统筹与协调力度、宏观层面引导、产学研融合。最后,归纳总结出省级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启示。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的具体启示为:完善政府治理架构、转变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强化校企互补途径的具体启示为:建立引企驻校机制、建立引校进企机制、发展校企一体模式;与区域经济行业充分融合的具体启示为:协调多行业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充分多渠道保障机制。本文以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政府作用发挥为研究对象,并以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为案例展开研究,对省级教育部门服务民办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论文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对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和四川省教育厅协同其他同级部门在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提出地方政府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有效策略,建议的策略对其他同级地方教育部门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一啸[2](2020)在《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政策下,乡村景观的打造必然成为乡村建设规划发展的重点。其中景观梯田是构成山地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的重要形式。目前对景观梯田的研究还处于新启阶段,本文对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地区特有的山地梯田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和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为乡村景观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对山地丘陵地区的乡村景观的打造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本文运用资料收集整理法、案例分析法、实地勘探法、实践验证法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半站营村景观梯田进行规划设计:(1)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阐述了乡村景观以及梯田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出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打造手法,同时分析并借鉴了相关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论述景观梯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提供思路。(2)通过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GIS地形坡度分析,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势地貌、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文化资源、道路交通、建筑风貌、周边区域的村落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出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3)从农作物造景的普遍规律出发,以农作物颜色季相变化的搭配和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达到大地艺术的观赏效果为主要设计手法,运用在半站营现有梯田的规划设计上,得出可行性方案,将其建设为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并存景观梯田。(4)辅以周边溪涧生态廊道景观设计,以及梯田农作物产业产品的规划升级和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措施,得出半站营景观梯田区域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法,以实地规划的角度去印证相关理论研究的可行性,取得乡村景观建设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本文以半站营景观梯田为例,为凉山州地区同样拥有梯田耕种文化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方法及规划设计思路,体现了研究内容的操作可实施性,得出符合这一地区地势地貌的景观打造和风景区开发的结论和成果,可以有效的帮助因区位环境、地势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制约脱贫及发展的乡村,在凉山州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卓珂[3](2019)在《基于流动定型理论的小城镇商业网点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商业网点在拉动消费、连接生产、促进城镇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即将进入高阶城镇化阶段,城镇化“后半场”注重“提质”,走精细生长之路,城镇的个性需要得到尊重,市场引导性加强,规划管控弹性加大。作为城镇体系基础的小城镇,需要积极适应这场变化,发展路径从强调发展产业经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建设时代,开始转为强调人居环境、注重文化传统的城镇软环境配套;从规模扩张、建设为主导转化为立足生态、精明增长;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从人工到智能;城镇“流空间”(space of flow)逐步取代“场空间”(space of place),小城镇的底部能量被激发,自下而上地推动着城镇发展。作为专项规划的商业网点规划在主导思维上应与时俱进,从惯有的自上而下的城镇行政层级配套网点,到重新审视城镇发展中的各种要素,理清发展流,逐步加强底部作用的规划意识,主动适应以人为本的城镇时代发展脉络,突出顺势而为的哲学智慧。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在分析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小城镇商业网点规划进行重新省视并整理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促进小城镇商业网点发展的相关流量元素,提出了“重构1体系,更新5策略,创新6要点,拓展3领域”的流定思路下的商业网点规划技术框架。该框架构建适应流定规划思路的规划新体系,通过整理网点有形要素、网点无形要素、流量与用地的关系、人本化强化商业服务、层级化统筹零售网点和流量化凸显城镇特色6个技术支持,结合对“流”影响下的商业网点空间特点研究,在商业中心、商业街(区)/商业圈、市场、社区商业和“微”商5个层面总结出规划策略,并以“商业+”的形式结合旅游、交通、园区进行商业网点拓展研究。通过该框架,整理明晰了小城镇商业网点繁杂的内容,基于活动的“流”元素,运用以流定型的商业网点规划技术旨在丰富小城镇商业网点的层次,涵盖更多的服务元素和融入灵活的机制,同时结合城镇的热力空间,将商业网点布局进行合理优化,使商业网点配套能立足长远,以人文本,适应发展,以城镇特色强商业,使小城镇的商业网点更具生命力。论文最后介绍了米易县商业网点规划的实例,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前文构建的商业网点体系框架进行了模拟,对前文探索的规划策略进行了实践。

吴丽[4](2019)在《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结构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带来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自1978年以来,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从起点低、基础差到增速快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至2018年来的40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最初的1.7亿人增长至8.3亿人,城镇化率从最初的17.92%提升41.66个百分点至59.58%,达到年均1.042个百分点的增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带动力量的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发展高地。城镇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化及城镇要素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使得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实现合理配置,企业和相关投资主体将选择最佳区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生产要素、政策环境、市场条件、文化观念的变化,通过上下游产业在城镇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城镇空间;其次,推进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只有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其短板,加强弱项才能带动城镇的均衡发展。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成为国家关注城镇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优化调整更是为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为研究主体,一是因为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二是四川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透彻分析、深入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缺陷、科学布局和优化调整,对于全面促进四川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一带五区”的四川省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为指引,通过剖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试图探索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以城镇空间密度、规模、形态为三条主要线索,科学判定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通过城镇空间结构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分析及空间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及主要缺陷;探索确立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以培育新兴增长点为动力、以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为支撑、以网络布局合理化为目标,构建开放合作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首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整理得出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从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态势,并通过空间结构点、线、面、产业结构等四方面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缺陷;最后,搭建以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意义、战略思路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城镇空间结构战略框架,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城镇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试图在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规模、城镇空间形态上进行探索,研究视角扩展为四川省范围内21市州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分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找出当下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框架,提出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城市群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保障的战略思路,探索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培育新兴增长点、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网络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王雨婷[5](2018)在《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组团、合作成为其提升整体实力,参与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举措,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综合实力最强所在,对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地级区域中心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理顺区域中心城市相关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乐山市为标本进行实证研究,对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差距表现、潜能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其建设川南中心城市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乐山发展实际,提出乐山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以期为乐山加快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有:(1)乐山具有构建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乐山处于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结合部,具有先天区位优势,在川南五市中表现出较强的城市中心性,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但其综合经济实力有限、经济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层次较低,距离建设川南地区经济中心还有一定差距;(2)在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一些明显的内外部因素制约其发展,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受限、产业支撑不足、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市创新能力弱、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外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川南城市间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五市之间呈现较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川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争长期存在,行政阻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发挥;周边地级市的迅速崛起,对乐山造成一定的经济挤压,中心性面临弱化的威胁等;(3)加快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促进产业优化、对外加强合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乐山增强其城市中心性,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涂云[6](2017)在《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 ——基于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文中指出由中央选择部分地区作为政策试验地区,先试先行,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然后在全国推行,已成为我国推动改革创新的特色。2015年9月四川省被确定为八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起西部地区转型探索的重任。四川省虽然是西部经济大省,但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创新资源相对缺少,因此创新效率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成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比较关键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概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其次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出创新效率评价的相关指标,分别以2013-2016年四川省21各市州相关数据和2013-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21.0软件对所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指标进行筛选,并最终确定评价指标,采用DEA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及四个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过一年建设,在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如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军民融合加速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等;四川省整体创新效率有一定进步,但仍然偏低,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制约四川省创新效率的有纯技术不效率和规模不效率两方面因素,但主要是受制于规模不效率;四川省五个经济区创新效率发展不均衡,开始产生明显差异;与其他三个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相比,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效率更高,且是其中唯一达到有效的。

夏雪,李嘉逸,余熙,张胜飞,孙建伟,陈卓[7](2017)在《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能源资源大省,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能源互联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能源互联网层次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各个区域的资源、经济、消费等特点,提出了四川省各个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路线图,以及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实施的重点,为四川省能源发展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建议。

廖栖[8](2016)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的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大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却日益显现。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大省,于2012年底提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由单极发展向多点多极发展转变,从而实现全省各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完成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是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时间截点,在使用传统DEA模型的基础上,还运用了超效率模型和Mamlquist模型分别对四川省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出前,2006—2012年,5大经济区的建设用地效率值波动非常大。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出后,2013—2014年,我省的5大经济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战略提出之前的大幅波动相比,效率值集体趋于稳定,并且趋向于1。说明多点多极战略对我省建设用地利用是有效的。(2)三大经济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值较高。成都经济区在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对建设用地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效率值相对稳定。川南经济区的效率值均值最高。攀西经济区效率均值持续走高,属于高投入高增长的有效模式。(3)两大经济落后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值有待提高。川东北经济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还需要依靠加大技术扶持的力度。川西北经济区近来受到政府政策扶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最快。

王程[9](2015)在《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联接着生产、交换和消费,是商品交易最重要的条件。农产品物流业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生鲜农产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鲜困难、货架期短等特点,造成其物流运行具有作业复杂、物流成本高等独特的鲜明特征。迄今为止,我国初步建立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对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川是中国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2013年,四川经济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8位,猪肉产量居全国第1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5位,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十分必要。2014年10月,四川省政府将现代物流业确定为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优先支持其发展。但是,四川处于内陆,不沿边、不靠海,运距长,物流成本高,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城镇对生鲜农产品需求增加,导致物流服务需求旺盛,与现有生鲜农产品物流业落后的组织方式和不尽完善物流设施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强化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运用产业经济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结合交易成本理论、规模报酬理论、物流成本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产业特征和组织方式以及投融资特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做了四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一,基于从四川统计年鉴以及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水产局提供的行业统计基础数据,按照四川五大经济区,分析了五类生鲜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和供需失衡,分析了跨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流量和流向。第二,基于从四川省有关部门收集的全省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含有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等相关数据,采用一般性评价法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营主体、载体进行分析,对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而且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各市州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因素。第三,基于前文相关分析和数据,并通过典型调查法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四川五大经济区五类生鲜农产品基本物流模式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和比较分析,探讨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的依据,提出了四川五大经济区五类生鲜农产品的优选物流模式。第四,基于重点抽样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项目的投入数据,分析了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规模、结构和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不同模式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投融资创新方式。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川生鲜农产品供需失衡度在逐渐改善,肉类和蔬菜是四川最主要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对象。2013年,四川肉类和蔬菜供给量分别是需求量的3.7倍和3.3倍,奶类、水产品和水果供给则相对不足,但水果物流增速较快。(2)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严重滞后。2013年底,四川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76家,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生鲜农产品商贸企业51家,而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很少,主要集中在肉类领域。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相对滞后。(3)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物流基础设施较差,冷链物流能力严重不足。五大经济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呈现多点多极发展态势,成都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成都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区域一体化特征明显。对于影响物流发展水平的因素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生鲜农产品供给量和物流通道建设情况对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量和物流能力有显着正影响。(4)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为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主导的物流模式,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模式处于初级阶段。物流园区依托型和批发市场依托型的物流模式也较为普遍。肉类物流模式主要以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主导的物流模式为主,奶类物流模式以商贸流通企业主导和加工企业主导的物流模式为主,水产品物流模式以生产加工企业主导和商贸流通企业主导的物流模式为主。水果和蔬菜的物流模式基本相同,均以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为载体的物流模式为主。(5)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已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投入持续增长、融资结构多样、投资布局合理等特征,但存在资金需求量大、财政投入不足、直接融资占比小、抵押物不足等问题。按照“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互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合”原则,本文提出了政府部门的产业投资基金、PPP模式和企业的股权融资、集合债券、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投融资方式。本文的价值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生鲜农产品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分析了该产业的地位及其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农业产业组织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物流业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物流业发展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巨大促进作用,弥补了已有研究对农产品物流业作用机制不清的问题,有助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并且加快农业转型升级。(2)将SCP分析法运用到作为服务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产业分析,从供需和综合物流发展的视角,分别采用关键单指标、综合指标评价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四川21个市州的五大类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价,在评价完之后,借助理论和已有研究,选取相应变量,对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量和物流能力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和提出有针对性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改进的实现途径和对策建议。(3)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运作过程和组织形式,以及生鲜农产品物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了基于综合评价值和供需失衡度的聚类分析法,结合五大经济区、五类生鲜农产品的交叉分类方法,从组织主体和载体要素的差异出发,提出了各经济区不同类别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应采用的模式,有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企业服务的差异化,改善市场绩效。

巨栋,胡洹,齐天乐[10](2014)在《抢抓流域经济发展新机遇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川滇黔三省八市州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论坛综述》文中认为"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川滇黔三省携手共建长江源头航运中心论坛"在成都市锦江宾馆成功举办,会议就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等一系列主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从川滇黔三省资源连片开发,依托长江建设四川经济支撑带等各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会议达成了《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川滇黔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八市(州)共识》,这一共识将对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帮助。本文是这次论坛的会议综述,对这次论坛取得的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对该区域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4.1 产教融合
        1.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1.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2.1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背景
        2.1.1 推进产教融合制度不够完善
        2.1.2 校企合作促进效果较为局限
        2.1.3 职业教育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结合度不高
    2.2 四川省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性
        2.2.1 四川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转型特殊时期的典型性
        2.2.2 四川企业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典型性
        2.2.3 四川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需求的典型性
第三章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案例描述
    3.1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概述
        3.1.1 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的概述
        3.1.2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沿革
    3.2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举措
        3.2.1 充分执行法规政策
        3.2.2 校企互补的整合模式
        3.2.3 行业协调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3.3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成效
        3.3.1 初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
        3.3.2 基本消除了高职院校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3.3.3 试点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成果显着
第四章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撑分析
    4.1 政策支撑的主要内容
        4.1.1 国家级基础政策背景
        4.1.2 综合性地方政策支撑
        4.1.3 产教融合专项地方政策
    4.2 政策支撑的关键要素分析
        4.2.1 问题为导向
        4.2.2 贴合自身特性
        4.2.3 充足财政保障
    4.3 政策支撑的具体做法
        4.3.1 充分执行国家级法规政策
        4.3.2 协同行业地方性法规政策
        4.3.3 推行产教融合专项法规政策
第五章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校企互补分析
    5.1 校企互补的主要内容
        5.1.1 企业的主要诉求
        5.1.2 高职院校的主要诉求
        5.1.3 学生的主要诉求
    5.2 校企互补的关键要素分析
        5.2.1 校企合作
        5.2.2 灵活办学机制
        5.2.3 创新工学交替模式
    5.3 校企互补的具体做法
        5.3.1 协助校内开展动员会
        5.3.2 地方政府搭建平台
        5.3.3 建立校企对接机制
第六章 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行业协调分析
    6.1 行业协调的主要内容
        6.1.1 明确职能实施主体
        6.1.2 加强行业指导
        6.1.3 兴建产教融合产业园
    6.2 行业协调的关键要素分析
        6.2.1 统筹与协调力度
        6.2.2 宏观层面引导
        6.2.3 产学研融合
    6.3 行业协调的具体做法
        6.3.1 建立产教融合宏观调控机制
        6.3.2 加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
        6.3.3 协调产学研间的矛盾
第七章 省级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启示
    7.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7.1.1 完善政府治理架构
        7.1.2 转变教育主管部门职能
        7.1.3 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7.2 强化校企互补途径
        7.2.1 建立引企驻校机制
        7.2.2 建立引校进企机制
        7.2.3 发展校企一体模式
    7.3 与区域经济行业充分融合
        7.3.1 协调多行业产学研一体化
        7.3.2 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7.3.3 充分多渠道保障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乡村景观与梯田相关理论研究
    2.1 乡村景观相关研究
        2.1.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1.2 乡村景观的特征
        2.1.3 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2.1.4 观赏乡村景观的条件
        2.1.5 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2.2 梯田相关研究
        2.2.1 梯田的概念
        2.2.2 梯田的种类
        2.2.3 梯田改造原则
    2.3 乡村景观建设与梯田改造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设计方法构建
    3.1 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设计原则
        3.1.1 生态可持续原则
        3.1.2 人文规划原则
        3.1.3 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3.2 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梯田中的景观载体
        3.2.1 植被
        3.2.2 农作物
        3.2.3 水景
        3.2.4 道路
        3.2.5 场地
        3.2.6 建筑物
        3.2.7 景观小品
    3.3 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设计手法
        3.3.1 利用农作物类型进行景观功能分区
        3.3.2 利用农作物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3.3.3 合理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搭配
        3.3.4 梯田田埂景观艺术化设计
        3.3.5 丰富水景串联道路系统
        3.3.6 建筑民俗特色改造
        3.3.7 合理选择观景点使景观质量最优呈现
    3.4 相关案例分析
        3.4.1 云南哈尼梯田
        3.4.2 菲律宾伊富高梯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村现状概况
    4.1 半站营村区位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交通区位
        4.1.3 气候特点
        4.1.4 地形分析
    4.2 半站营梯田自然景观资源
        4.2.1 高山
        4.2.2 水渠、溪流
        4.2.3 植被
        4.2.4 梯田农作物景观资源
    4.3 半站营村人文文化资源
        4.3.1 建筑文化
        4.3.2 移民文化
        4.3.3 红军长征文化
    4.4 村落综述
    4.5 半站营梯田现有景观资源存在的问题
        4.5.1 梯田景观结构单一
        4.5.2 建筑无风格特色,布局散乱
        4.5.3 植被缺乏景观效果
        4.5.4 缺乏内部道路系统
        4.5.5 辅助性景观较少
        4.5.6 缺乏基础设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实践—德昌市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
    5.1 半站营景观梯田构建的原则及理念
        5.1.0 规划设计依据
        5.1.1 半站营梯田景观设计主体思维
        5.1.2 规划设计原则
    5.2 半站营景观梯田总平面设计
    5.3 景观梯田游览区规划设计
        5.3.1 景观梯田游览区分区平面设计
        5.3.2 景观梯田游览区道路规划设计
        5.3.3 梯田游览区内部观景点设置
        5.3.4 景观梯田游览区建筑民俗特色改造
    5.4 二道沟溪涧生态风景廊道景观设计
        5.4.1 溪涧生态风景廊道景观设计
        5.4.2 溪涧生态风景廊道生态保护措施
    5.5 交子坪全景观景区总体规划设计
        5.5.1 交子坪荞麦梯田观景台设计
        5.5.2 蓝家坪、交子坪乡村基础设施规划
        5.5.3 蓝家坪、交子坪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5.6 景观小品专项设计
        5.6.1 入口景观区牌坊设计
        5.6.2 标示系统及小品设计
    5.7 旅游季节规划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流动定型理论的小城镇商业网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载体
        1.2.4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系统论
        1.3.2 文献研究
        1.3.3 实地调研
        1.3.4 比较研究
        1.3.5 信息技术应用
        1.3.6 实例分析
    1.4 研究框架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
        1.5.1 流量定型
        1.5.2 城镇个性与商业网点的耦合性
第二章 基础分析与研究
    2.1 商业网点规划的基本认识
    2.2 国内商业网点发展历程总结
        2.2.1 建国后商业布局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商业网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 国外商业网点发展建设经验
        2.3.1 日本:交通设施促进都市商圈形成
        2.3.2 美国:通过商业规划实现有效调控
        2.3.3 法国:商业规划委员会的机构影响
    2.4 流动定型理论研究综述
        2.4.1 流动定型理论的提出
        2.4.2 以流定型原理运用分析
    2.5 城镇商业网点规划理论分析方法
        2.5.1 区位理论的分析
        2.5.2 中心地理论的分析
        2.5.3 周期性市场理论的分析
    2.6 传统城镇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2.6.1 传统商业网点规划的特点
        2.6.2 传统商业网点规划的自审
        2.6.3 传统商业网点规划函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商业网点规划的影响“流”解析
    3.1 影响商业网点的外因子“流”分析
        3.1.1 地理区位
        3.1.2 人口流动
        3.1.3 产业经济
        3.1.4 历史文化
    3.2 影响商业网点的内因子“流”分析
        3.2.1 城镇经济流
        3.2.2 城镇交通流
        3.2.3 区块间商业网点
        3.2.4 商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受城镇功能影响的商业“流”研究
        3.3.1 旅游型城镇与客流
        3.3.2 交通型城镇与物流
        3.3.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与“名”流
    3.4 小城镇的商业流动环境分析
        3.4.1 小城镇商业网点要素环境
        3.4.2 小城镇商业发展趋势研究
第四章 商业网点规划技术优化研究
    4.1 重构商业网点体系
        4.1.1 传统小城镇商业网点体系
        4.1.2 “流定”小城镇商业网点体系
        4.1.3 两类商业网点体系对比分析
    4.2 商业网点规划技术要点创新
        4.2.1 小城镇商业网点的基础要素梳理
        4.2.2 影响小城镇商业网点的无形要素
        4.2.3 以“流”量定商业网点用地
        4.2.4 以“人”为本强化商业服务
        4.2.5 层级化统筹零售网点
        4.2.6 流量化凸显城镇特色
    4.3 “流”影响下的商业网点空间特点研究
        4.3.1 城镇规模与网点空间关系特点研究
        4.3.2 人群密度与商业空间关系特点研究
        4.3.3 差异地段的商业网点空间特点研究
第五章 城镇商业网点规划的策略建构
    5.1 更新规划总则
        5.1.1 转换定位视角
        5.1.2 更新技术路线
        5.1.3 优化空间结构
    5.2 突出规划准则
        5.2.1 城镇商业突出综合性
        5.2.2 体系规划体现前瞻性
        5.2.3 规划措施突出可操作性
        5.2.4 规划注重地方特色挖掘
    5.3 “流”定商业网点的策略研究
        5.3.1 商业中心规划策略
        5.3.2 商业街(区)/商业圈规划策略
        5.3.3 交易市场规划策略
        5.3.4 社区商业规划策略
        5.3.5 流动“微”商规划策略
    5.4 商业网点的拓展
        5.4.1 旅游产业孵化商业网点
        5.4.2 物流交通促进网点聚集
        5.4.3 园区经济衍生商业配套
第六章 商业网点规划技术实证研究——以米易县城为例
    6.1 城区商业网点现状分析
        6.1.1 米易县概况
        6.1.2 商业网点现状及评价
        6.1.3 POI数据分析城镇商业网点
        6.1.4 发展城镇商业网点的流量因子识别
    6.2 “流定”商业网点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
        6.2.1 确定规划总则
        6.2.2 商业网点布局
        6.2.3 融合城镇特色
        6.2.4 强化网点效用
    6.3 小结
结论
    1、本文基本结论
    2、本文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
        1.3.1 研究创新
        1.3.2 主要局限
    1.4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4.1 主要结论
        1.4.2 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概念
        2.1.1 城市与城镇概念
        2.1.2 城镇化概念界定
        2.1.3 城镇形态与城镇空间结构
        2.1.4 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
    2.2 城镇化理论
        2.2.1 城乡融合观
        2.2.2 城乡二元结构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城市群理论
    2.3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2.3.1 区位论
        2.3.2 中心—外围模型
        2.3.3 点轴开发理论
        2.3.4 网络开发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研究述评
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态势
    3.1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
        3.1.1 初级阶段(1949 年—1964 年)
        3.1.2 起步阶段(1965 年—1978 年)
        3.1.3 调整阶段(1979 年—2000 年)
        3.1.4 加速阶段(2000 年—至今)
    3.2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
        3.2.1 空间结构纵向分析
        3.2.2 空间结构横向分析
        3.2.3 空间结构总体现状
    3.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特点
        3.3.1 空间规模差异明显
        3.3.2 空间影响相对薄弱
        3.3.3 空间分布东重西轻
4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分析
    4.1 空间结构点分析
        4.1.1 模型介绍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测定
        4.1.4 结果分析
    4.2 空间结构线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测定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结构面分析
        4.3.1 城镇布局失衡
        4.3.2 城镇群空间影响力薄弱
        4.3.3 城镇化差异明显
        4.3.4 人口分布不均
    4.4 空间产业结构分析
        4.4.1 模型介绍
        4.4.2 数据来源
        4.4.3 模型测定
        4.4.4 结果分析
5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框架
    5.1 战略机遇
        5.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5.1.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
        5.1.3 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实施
        5.1.4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
    5.2 战略目标
        5.2.1 总体发展目标
        5.2.2 城镇建设目标
        5.2.3 区域发展目标
    5.3 战略原则
        5.3.1 经济与生态统一
        5.3.2 产业合理分工
        5.3.3 区域间协调适度
        5.3.4 可持续发展
    5.4 战略意义
        5.4.1 理论意义
        5.4.2 经济意义
        5.4.3 社会意义
        5.4.4 生态意义
    5.5 战略思路
        5.5.1 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5.5.2 以中心城市为主体
        5.5.3 以城市群为基础
        5.5.4 以开放合作为保障
6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6.1 推进城乡一体化
        6.1.1 规划一体化
        6.1.2 产业一体化
        6.1.3 社会保障一体化
    6.2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6.2.1 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6.2.2 重点扶持现代制造业基地
        6.2.3 优先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6.2.4 加快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6.3 培育新兴增长点
        6.3.1 优化中心城市发展
        6.3.2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
        6.3.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6.3.4 积极打造特色小镇
    6.4 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
        6.4.1 成都平原城市群
        6.4.2 川南城市群
        6.4.3 川东北城市群
        6.4.4 攀西城市群
        6.4.5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6.5 网络布局合理化
        6.5.1 确立总体网络布局
        6.5.2 完善交通网络
        6.5.3 搭建通讯网络
        6.5.4 构建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5)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存在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论文理论依据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核心-边缘理论
    2.2 区域中心城市相关概念
        2.2.1 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
        2.2.2 区域中心城市的类型
        2.2.3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2.2.4 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指标体系构建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4章 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条件
    4.1 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
        4.1.1 研究背景区域发展概况
        4.1.2 乐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1.3 乐山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4.2 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与差距
        4.2.1 川南五市城市中心性比较
        4.2.2 川南五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4.2.3 乐山于川南地区的经济辐射范围
        4.2.4 川南五市产业发展水平比较
    4.3 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制约因素
        4.3.1 内部制约因素
        4.3.2 外部制约因素
第5章 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5.1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路径
        5.1.1 适当扩大中心城区规模
        5.1.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5.1.3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5.1.4 增强城市生产功能
    5.2 产业发展优化提升路径
        5.2.1 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5.2.2 培育壮大新兴高端产业
        5.2.3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5.3 交通枢纽功能提升路径
        5.3.1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条件
        5.3.2 整合内外部交通运输网络
    5.4 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路径
        5.4.1 拓展开放领域
        5.4.2 推进开放载体建设
        5.4.3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5.5 区域协调发展路径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 ——基于区域创新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辨析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试验区
        2.1.2 经济特区
        2.1.3 国家级新区
        2.1.4 概念辨析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试验区研究综述
        2.2.2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研究综述
        2.2.3 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2.2.4 综述述评
第3章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及进展
    3.1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概念
    3.2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
    3.3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
        3.3.1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3.3.2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3.3 军民融合加速发展
        3.3.4 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3.3.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
        3.3.6 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3.3.7 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效果明显
        3.3.8 已总结出21条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
第4章 四川省创新效率评价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评价指标选择
    4.4 创新效率分析
        4.4.1 四川省各市州创新效率分析
        4.4.2 四川省五个经济区创新效率分析
第5章 四川省与其他三个省级试验区创新效率比较
    5.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2 评价指标选择
        5.2.1 创新效率投入指标
        5.2.2 创新效率产出指标
        5.2.3 评价指标确定
    5.3 创新效率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四川省各市州创新效率改进侧重点
        6.2.2 促进四川省创新效率均衡发展
        6.2.3 提升创新能力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能源互联网的层次架构
2 四川省能源经济区域划分
3 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发展思路
4 四川省区域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
    4.1 成都经济区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
    4.2 川东北经济区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
    4.3 川南经济区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
    4.4 攀西经济区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
    4.5 川西北经济区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
5 结语

(8)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的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实施方案
    1.5 数据来源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建设用地
        2.1.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供给理论
        2.2.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4 中心地理论
        2.2.5 可持续利用理论
3.研究区域概况
    3.1 四川省基本情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社会概况
        3.1.3 五大经济区
    3.2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3.2.1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提出
        3.2.2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内涵
    3.3 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
        3.3.1 四川省整体土地利用现状
        3.3.2 五大经济区土地利用状况
4.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4.1 基于DEA方法的评价模型
        4.1.1 传统DEA方法概述
        4.1.2 超效率DEA模型
        4.1.3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构建指标体系
5.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5.1 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静态分析
        5.1.1 传统DEA模型运算
        5.1.2 超效率DEA模型运算
    5.2 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MALMQUIST动态效率评价
    5.3 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价值和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冷链物流
        2.1.3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
        2.1.4 物流模式
        2.1.5 投融资方式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物流研究
        2.2.2 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
        2.2.3 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生鲜农产品物流投融资研究
        2.2.5 文献述评
3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地位及其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3.1.1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地位
        3.1.2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3.2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特征与组织形式
        3.2.1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特征
        3.2.2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运作过程与组织形式
    3.3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3.3.1 生鲜农产品市场主体小而散,市场集中度较低
        3.3.2 生鲜农产品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差异化程度低
        3.3.3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3.4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经济与投融资特征分析
        3.4.1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
        3.4.2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特征分析
    3.5 小结
4 四川生鲜农产品供需及物流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四川生鲜农产品供给及其差异化特征
        4.2.1 四川五大经济区划分及自然资源禀赋条件
        4.2.2 四川生鲜农产品供给能力与水平
        4.2.3 生鲜农产品供给的差异化特征
    4.3 四川生鲜农产品需求测算及变化规律
        4.3.1 四川生鲜农产品需求的测算依据
        4.3.2 四川生鲜农产品需求量及地域分布
        4.3.3 分经济区生鲜农产品需求变化规律
    4.4 基于供需失衡度的四川生鲜农产品供需特征分析
        4.4.1 四川生鲜农产品的供需失衡的总体特征
        4.4.2 分经济区分品类生鲜农产品供需失衡程度
        4.4.3 分经济区分品类生鲜农产品的供需特征
    4.5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流量与流向特征
        4.5.1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流动规律
        4.5.2 分经济区生鲜农产品的流动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市场主体的规模与类型分析
        5.2.1 具有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生产加工企业
        5.2.2 具有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商贸流通企业
        5.2.3 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
    5.3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市场载体的能力与服务内容分析
        5.3.1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园区的服务能力
        5.3.2 四川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与服务内容
    5.4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一般性和综合性评价
        5.4.1 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
        5.4.2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一般性评价
        5.4.3 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价
        5.4.4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5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5.5.1 变量的选取与研究假设
        5.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预期作用方向
        5.5.3 回归模型建立及运算结果
        5.5.4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与选择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主要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及比较分析
        6.2.1 组织主体型物流模式
        6.2.2 载体要素型物流模式
        6.2.3 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
    6.3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聚类分析
        6.3.1 指标的选取
        6.3.2 聚类结果及分析
    6.4 四川五大经济区物流模式选择的探讨
        6.4.1 生产加工企业主导物流模式的选择
        6.4.2 商贸流通企业主导物流模式的选择
        6.4.3 物流企业主导物流模式的选择
        6.4.4 物流园区依托型物流模式
        6.4.5 批发市场依托型物流模式
    6.5 小结
7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特征、问题与创新
    7.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7.1.1 数据来源
        7.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7.2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特征分析
        7.2.1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资规模与结构
        7.2.2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分析
        7.2.3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的特征
    7.3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7.3.1 资金需求量大,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7.3.2 间接融资占比大,直接融资占比小
        7.3.3 抵押、担保融资为主,其他融资方式很少涉及
        7.3.4 缺乏对不同模式下投融资方式的分类指导
    7.4 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方式创新与实现途径
        7.4.1 以市场主体投入为主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方式
        7.4.2 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投融资方式
        7.4.3 不同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物流投融资实现途径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加快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一 四川省农产品交易市场调查问卷
    附件二 四川省物流园区调查问卷
    附件三 四川省物流配送中心调查问卷
    附件四 四川省生鲜农产品物流项目投融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主要学术活动

(10)抢抓流域经济发展新机遇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川滇黔三省八市州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论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
二、推进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开发,惠及长江源头上亿人口
三、依托长江建设四川经济支撑带,重塑其在长江干流的主导地位
四、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川滇黔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八市(州)共识
五、结语

四、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教育厅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D]. 石竹.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D]. 王一啸.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基于流动定型理论的小城镇商业网点规划研究[D]. 李卓珂.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D]. 吴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乐山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与路径研究[D]. 王雨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6]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 ——基于区域创新效率评价[D]. 涂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
  • [7]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研究[J]. 夏雪,李嘉逸,余熙,张胜飞,孙建伟,陈卓. 四川电力技术, 2017(05)
  • [8]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下的四川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 廖栖.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9]四川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研究[D]. 王程.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1)
  • [10]抢抓流域经济发展新机遇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川滇黔三省八市州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论坛综述[J]. 巨栋,胡洹,齐天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4(04)

标签:;  ;  ;  ;  ;  

攀西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