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世纪,展望2000年

步入新世纪,展望2000年

一、迈入新世纪 再看2000年(论文文献综述)

杭玉婷[1](2021)在《华西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文中提出

厍瑞瑞[2](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认为

李秀壮[3](2020)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表征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改从“三维目标的落实”进入新一轮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进程。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成为化学学科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亟待解答和解决的切实问题。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要求学生围绕真实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学科核心观念和核心概念,因此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路径。本研究采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氛围研究方式,以实证为基础,开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表征及评价工具,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进行表征及评价研究。目前国内未见相似研究报道。如何开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表征及评价工具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文献出发,明确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定义、内涵。从理论出发,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视角;从实证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开展了定性表征、定量表征和水平表征。研究通过定性表征发现了影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因素,构建和开发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此工具共有16个评价指标,分布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两个维度。“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从教师亲和力、师生关系、教师激趣和学生参与几个方面表征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本研究运用定量表征建立回归方程并判断了“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两个维度的重要性程度。本研究运用水平表征划分出了高、中、低三个水平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临界值,确定了判别方程。如何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表征及评价工具进行应用和分析是本研究的另一核心研究问题。利用评价工具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中学化学教师以及不同课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以及一名化学教师在一个学期内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开展了测量和评价。研究发现,表征及评价工具可以区分不同变量课型化学教师在整体上、在基于评价指标和评价维度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水平的差异。同时,还对不同变量课型中学化学教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展示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多数处于中和高水平,少数处于低水平,在常态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水平多数处于中水平,少数处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中学化学教师在常态课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需要提高。另外通过研究发现短期干预下教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能力没有显着变化。

龚琪凤[4](2019)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营电影制片厂市场化选择与困境 ——以福建电影制片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80年代开始,国营电影制片厂受国家话语引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暗涌的影响与冲击,开始面向市场、观众。此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国营电影制片厂面临的市场化转向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中瞩目的热点现象。福建电影制片厂作为建国后福建省唯一一家国营电影制片厂,早期的福建电影主要由其拍摄完成,她的筹建和成立填补了福建电影生产的空白。她从80年代开始历经的市场化选择与困境是国营电影制片厂历史和现实的缩影。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人对她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探究,关于她的资料也处于比较零散、混沌的状态。本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将分为三个章节对其8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选择与困境进行研究探讨:第一章主要从政治场域、经济场域两者相互博弈的角度梳理出以福建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国营电影制片厂从过去到当下的发展历程,看到国家话语在其筹建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市场话语愈来愈迅猛时,国家话语对这些制片厂所作出的调整与改变。第二章从文本生产的层面上,结合具体的作品,从本土叙事、海峡叙事、类型化电影探索这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福建电影制片厂20世纪80年代市场化转向过程中的创作策略及其类型创作的探索。第三章着重分析福建电影制片厂制片机制的探寻与转变,探讨其与游离于本厂制度结构之外的导演、制片机构、民营社会资本等的合作,将“第五代”、“第六代”在这里的创作放到他们的整个电影生涯,作为一种电影现象与风格加以探讨。同时,对港台合拍片、民营社会资本涌入电影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较为扎实、丰富的史料,本文第一次将福建电影制片厂纳入比较系统的研究范围,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梳理与总结,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营电影制片厂面临的市场化选择与困境,以期对当前国营电影制片厂及福建电影制片厂的发展有所启发和裨益。

蒲小潘[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职业教育积极服务社会、加强与社区的深度合作、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社区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样态,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而在当前,我国致力于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其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充分发挥教育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本研究整体采用历史法,在提出问题——历史追踪——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的逻辑下进行历史分析。将S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其近40年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历程进行呈现,经研究得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准备期(1978-1983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有逐渐转向技术教育的趋向;第二时期为初步发展期(1984-1988年),S县开始开班办学,并初步探索工学结合、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第三时期为快速发展期(1989-1999年),S县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取得快速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领域拓宽,“短平快”模式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的发展路径;第四时期为持续发展期(2000年以后),该时期S县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发展,实现了三教统筹,为新农村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精准扶贫、兴旺农村产业等做出重要贡献。通过历史梳理,可以看出在这40年间中,S县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如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等等。基于此,笔者再结合当前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启示从教育发展起点、发展关键、发展保障三个维度展开,在起点的思考上,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教育发展应当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农村需求、地方资源供求、教育自身追求四个方面;再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对教育内部各要素进行探讨,提出办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形式、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即是教育发展的技术核心;最后从政府职能、师资力量、教育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以期对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研究有所裨益和借鉴意义。

王芳[6](2018)在《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化进程正在高速前进。国内大多数的城市本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进入21世纪的十几年来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开拓进取,在现今十三五阶段的中国,城市的发展正在逐渐向国际化、一体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许多诸如能源、资金与技术的问题。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来看,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生态文明的发展在近十年来逐渐在各类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时代发展的新标杆,在如此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进程也同样在发展中逐步的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并渐渐融合成了如今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为原动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环境的保护作为其续航的保障,因此,在如今现代文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城市竞争力衡量的时代指标,同样也是国内各个城市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最终目标。研究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之间关系,以及根据遵义市的现状,提出遵义市通过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具体包括三个部分:(1)本文在参考国内外许多城市竞争力、城市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遵义城市竞争力以及生态建设的现状,构建了遵义城市竞争力、城市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社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和生态建设竞争力三个一级指标以及36个二级指标。(2)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遵义市城市竞争力与生态建设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其内部影响机理。(3)最后,提出遵义市以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总结了研究中的不足和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创新有两点:(1)选题上的创新:国内关于贵州省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竞争力关系、城市生态建设对城市竞争力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遵义市研究成果更少。(2)方法上,试图构建适合遵义市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运用数理方法定量分析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关系。

杨钰婷[7](2018)在《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 ——以《中国文化生成史》为中心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史是近代中西方逐步接触以来兴起的一门专门史学科。二十世纪初以梁启超《新史学》为标志,中国文化史研究发蒙,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民族危机的高涨,到三四十年代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受阶级史观的影响,中国文化史研究一度走向低谷,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史研究重新复兴。在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学术复兴的历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论着,冯天瑜和他的着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写作经历了八十年代整体性研究、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专题性研究,最近推出了他的集大成着作《中国文化生成史》。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一书中,冯天瑜探讨了关于中国文化自觉、文化机制、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史分期等问题,提出文化生成是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过程,重点阐述了文化生成机制中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四层次,横向总结了中国文化基本特质,纵向划分了中国文化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国文化生成史》所呈现的问题和一些重要的论述都是对过去文化史长期研究的总结,书中的诸多观点跟以往着作或前或后地联系紧密。如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前着《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有过初探;中国文化特质与文化生成机制的问题先后在《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纲》等论着中逐步深化;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问题先后在《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国文化史》等论着中逐渐修订。将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着作与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史着作相比较,可看出冯天瑜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特色。在文化史理论创建上,冯天瑜构建并逐步完善文化生态理论,通过探寻文化生成的深层机制发现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特征;在中国文化内涵问题上,冯天瑜以文化自觉前瞻未来文化走向,提出中国文化应以否定之否定辩证过程实现超越;在学科视野上,坚持打通今古、跨学科综合,将博大和精微有机结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现在,冯天瑜从未间断过对于中国文化史的书写与研究。在书写方式上,他坚持“义理、考据、词章”史学研究方法,倡导“贯穿古今、打通中西”的综合研究视野,将文化史宏微观兼具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在学理建树上,他创建“文化生态学”、“历史文化语义学”等文化史研究理论,构建明清文化转型的学术理论体系,建立且不断完善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现代学科体系;冯天瑜以中国文化史为耕耘领域,肩负文化史研究的学术复兴使命与时代使命,立足于前代之基,扎根于当代,将中国文化史研究不断推向纵深发展。正是以冯天瑜为代表的当代学人将中国文化史研究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中国文化史研究才得以更好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蔡妤荻[8](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例》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活态文明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其内容丰富多彩,既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能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各领域的关注。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保护的措施和方法显得零散、碎片化、不成体系,缺乏对整体保护框架建设和顶层设计的思考与探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将标准化的理念、手段和方式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标准工作指南中的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可行的方式方法,加之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以及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的应用,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标准体系的建构。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概念分析,依据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以及WSR系统方法论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在遵循体系建构的全面性、整体性、专业性、系统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表编制的要求,构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规划图。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是由若干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次序进行分类,有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从种类维(物理)、序列维(事理)、参与者维(人理)三个主要维度进行展开,从宏观上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一个立体的标准库集合,指导当前和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具有专业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特点,因而有必要以一个具体非遗为案例讨论其实际应用。江西景德镇具有近2000年的制瓷历史,保存有完好的手工制瓷技艺,分别被列入我国国家级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较好的分析案例。通过运用三维理论和WSR系统方法论,建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体系各个维度的图表式具体建设展开说明,标示拟重点研制标准领域,最终进行应用研究,确立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具体标准,包括相关术语和定义、传统窑炉、工艺流程、制瓷判断依据等,旨在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项黎栋[9](2018)在《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儿童小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儿童小说是指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以城市为叙事空间的童年和少年小说,且本文主要论述现实题材的小说,纳入以城市为背景的幻想小说作为辅助性比照。置身于新时期至今时代变迁的整体社会语境,爬梳中国原创儿童小说的创作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儿童小说业已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上一个显着的文学现象。本文论题的“叙事研究”是从叙事的题材内容和叙事的形式策略两个方面切入,且主要在与乡土儿童小说的比较视域中对1980年代发展至今的中国城市儿童小说进行文类特质上的整体考察与细读分析,落于“城市”和“儿童”两个基点,进而从文本与文化两大层面评判其得与失。绪论先厘清“中国城市儿童小说”在本文的概念范畴,再基于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爬梳阐明具体的研究内容、价值及相关理论方法。第一章探究叙事空间中的城市景观,从历时性论述城市叙事空间所依托的外部社会语境,转入文本内部做细读分析。景观内容上层次化的呈现方式表征着城市空间的复杂与多样;观景形式上聚焦于儿童人物的俯瞰视角与平视的“儿童漫游者”视角,从两个维度上都贴合了城市独特的空间特征,又加强了儿童在情感认知上与城市的互动。第二章聚焦儿童形象修辞,城市叙事空间在形式上催生出新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专名暗示性格、饮食行为显现个性及私密空间表征特质。再由形式到人物形象的具体内容,这部分主要对城市文本所彰显的都市少女形象展开分析,进而探索内容背后的性别意识,发见依托现代城市叙事空间,城市儿童小说具有从凸显少女性别气质到借助少女和少男的“易装”行为突破二元性别立场的书写经营。第三章侧重叙事话语分析,在第三人称的城市儿童小说中,叙述者于形式上显露其对叙述行为进行议论的指点干预形成一种面向儿童受述者亲和的叙述效果,而在第一人称的城市儿童小说中,人物视角始终占据着文本叙述语流的主体,此二者皆表明城市儿童小说在叙述行为上贯穿以儿童为受述对象的明确写作意识,并积极建构着儿童的叙述主体性。其次,重复性语词和强拉因果关系的话语形式建基于城市叙事空间的独有特质,孕育出调侃性及讽刺性的幽默劲。第四章从城市文化特质的表征与反思、儿童主体性与童年精神的建构两个方面对城市儿童小说整体的叙事价值与不足作辩证性评价。文本层面,城市儿童小说革新了叙事形态亦拓展了儿童人物谱系,但也存在模式化写作的不足。文化层面,诚然小说于日常书写中传达复杂的人生况味,但审视现实的力度尚有不足,“俯就”儿童主体的同时需要在作家主体的参与中建立起真实而丰厚的童年精神。

诸平毅[10](2017)在《黄金套期保值对LY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迈入新世纪以后,黄金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反过来黄金的市场价格走势也必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黄金及其衍生品的套期保值操作是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方式,能够对黄金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有效的对冲,从而使得黄金相关企业能够取得正常的经营成果,规避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的黄金市场价格走势的非预期的变化而给企业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黄金相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选择黄金套期保值作为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下,对黄金企业的相关套期保值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详实的了解当前国内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现状以及整体国内黄金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更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发现业务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我们国内黄金相关企业更好的学习及提升套期保值业务的可操作性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黄金以及黄金市场的发展历程,对黄金及其衍生品的种类和工具进行了梳理,也介绍了套期保值的含义、发展和分类特征,并学习了套期保值的原理、原则、作用、理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LY这一典型的黄金加工企业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业务的梳理,对其黄金租赁业务和黄金(T+D)业务这两个套期保值的工具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对比,验证了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的业务在规避金价波动风险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建立了一个与现货交易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交易行为,起到了用一个市场的利润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损失的作用,帮助企业达到了锁定原材料和产品的买卖价格之差,确保公司能获得正常的单位利润这一最终目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LY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黄金租赁未能及时买金还金、现货销售后未能将黄金(T+D)及时平仓、计件销售的毛利仍然处于金价波动的风险之中以及融资性质的黄金租赁体量过小从而影响公司利润这些问题。我们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改善方案,同时我们也对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流程和职能权责优化上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LY公司在黄金套期保值业务操作上更加完善,发挥出更好的功效。文章的最后也对套期保值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作出了提示,也为同行业提供有价值的管理经验以供参考。

二、迈入新世纪 再看2000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入新世纪 再看2000年(论文提纲范文)

(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表征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对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愈益重要
        1.1.2 课题组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1.1.3 国内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研究存在不足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价值
        1.3.1 研究创新之处
        1.3.2 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1.1 基础研究部分
        3.1.2 核心研究部分
        3.1.3 应用研究部分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调查法
        3.3.3 录像分析法
        3.3.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4.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概念界定和内涵
        4.1.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概念界定
        4.1.2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理论基础
        4.1.3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系统要素和作用原理
        4.1.4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类型
        4.1.5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系统的特点
        4.1.6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系统的功能
    4.2 勒温场理论
        4.2.1 勒温场理论的诠释
        4.2.2 勒温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4.2.3 场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2.4 勒温场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作用
    4.3 教学系统论
        4.3.1 一般系统论
        4.3.2 一般教学系统论
        4.3.3 化学教学系统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的开发与检验
    5.1 定性表征
        5.1.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的开发
        5.1.2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的检验
    5.2 定量表征
        5.2.1 回归关系探查及回归方程构建
        5.2.2 回归方程的检验
    5.3 水平表征
        5.3.1 基于水平划分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聚类分析
        5.3.2 基于水平划分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聚类分析检验
        5.3.3 基于水平预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判别分析
        5.3.4 基于水平预测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判别方程检验
        5.3.5 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水平和不同价值取向课堂教学类型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研究——教师变量
    6.1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6.1.1 样本选择及评分
        6.1.2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总体评价
        6.1.3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维度评价
        6.1.4 中学化学男、女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6.2 中学化学新手、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6.2.1 样本选择及评分
        6.2.2 中学化学新手、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的总体评价
        6.2.3 中学化学新、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6.2.4 中学化学新、熟手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6.3 研究结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课型变量
    7.1 中学化学展示课和常态课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7.1.1 样本选择及评分
        7.1.2 中学化学常态课和展示课课堂教学氛围总体评价
        7.1.3 中学化学常态课和展示课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7.1.4 中学化学常态课和展示课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7.2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测量与评价
        7.2.1 样本选择及评分
        7.2.2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总体评价
        7.2.3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7.2.4 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课和概念原理课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7.3 研究结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测量及评价
    8.1 研究设计
        8.1.1 研究过程
        8.1.2 样本选择及评分
    8.2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总体评价
    8.3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维度评价
    8.4 短期干预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氛围水平评价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开发和检验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
        9.1.2 应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评价工具对不同变量课堂教学氛围进行了测量和评价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营电影制片厂市场化选择与困境 ——以福建电影制片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一章 场域博弈:历史语境下的福建电影制片厂
    第一节 国家话语:福建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内因
    第二节 市场渗入:社会转型中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转企改制:媒介整合与衍生品的开发
第二章 文本生产:电影叙事与类型的变奏转向
    第一节 本土叙事:《小城春秋》后的丰富性
    第二节 海峡叙事:影像视域下的哀痛与愿景
    第三节 类型探索:创作与电影观念的转变
第三章 机制转变:制片体制内的突破与探寻
    第一节 厂外合作:导演的个人风格显现
    第二节 港台合拍:电影与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 民营涌入:社会资本参与制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论文提及到的部分作品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样态
        1.1.2 发展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1.3 S县办学特色鲜明,成果显着,有研究和推广价值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村社区
        1.2.2 社区职业教育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
        1.3.3 关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研究
    1.4 研究样本的选择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2.1 农村恢复扫盲教育,技术教育引起重视(1978-1983 年)
        2.1.1 政策导向:“对农民的教育转向以技术培训为主”
        2.1.2 农民需求:“闲下来的时间都想挣钱过好日子”
        2.1.3 地方供求:“竹编历史十分悠久,祖祖辈辈都在编”
        2.1.4 专业优势:“就算没有基础,学起来也很快”
    2.2 以竹编为特色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初步发展(1984-1988 年)
        2.2.1 政策落地:“接教育局指示,开始办成人教育学校”
        2.2.2 起步艰难:“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大量流失”
        2.2.3 工学结合:“只办培训班不行,要办厂、办实体经济”
        2.2.4 教研融合:“老师又要上课又要研发新产品”
    2.3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社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1989-1999 年)
        2.3.1 课程丰富:“上课除了学竹编,还有很多文娱活动”
        2.3.2 领域拓宽:“职业学校也开班,请我们去上课”
        2.3.3 模式推广:“上课广泛采用‘短平快’教学模式”
        2.3.4 路径初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
        2.3.5 发展动力:“创新,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2.4 社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2000—)
        2.4.1 三教统筹:“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都在学竹编”
        2.4.2 文化弘扬:“越来越多的人都乐于来了解和学习了”
        2.4.3 精准扶贫:“学习这门技术后,我‘脱贫’了”
        2.4.4 产业兴旺:“多领域整合发展,建设现代竹编产业园区”
3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3.1 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
    3.2 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
    3.3 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
    3.4 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
    3.5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短平快”模式教学
    3.6 办学信念坚定,始终坚持锐意创新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发展起点:寻求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4.1.1 政策要求: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具体要求
        4.1.2 农村需求:明确农村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职业教育
        4.1.3 资源供求:尊重地方所具有的历史传统文化
        4.1.4 教育追求:专业性与普惠性兼具
    4.2 发展关键:科学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技术核心
        4.2.1 办学目的:培养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
        4.2.2 课程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精准度
        4.2.3 教学组织与形式:打破“随境式”教育状态,规范教学程序
        4.2.4 评价机制:既重过程也重实施效果
    4.3 发展保障:完善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相关保障措施
        4.3.1 充分政府发挥职能,确保教育实施质量
        4.3.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3 完善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运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态建设
        1.3.2 城市竞争力
        1.3.3 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竞争力关系
2 遵义市城市竞争力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城市竞争力模型综述
        2.1.1 迈克尔·波特城市竞争力模型
        2.1.2 Douglas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2.1.3 Rejia-Linnamaa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2.1.4 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2.1 系统性原则
        2.2.2 动态性原则
        2.2.3 科学性原则
    2.3 遵义城市竞争力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3 遵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3.1 遵义城市竞争力现状
    3.2 遵义城市生态建设现状
        3.2.1 人口
        3.2.2 水资源与水环境
        3.2.3 空气质量
        3.2.4 城市交通
4 遵义城市竞争力评价和城市生态建设评价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研究方法介绍
    4.3 研究结果与评价
        4.3.1 遵义城市竞争力评价
        4.3.2 遵义城市生态建设评价
5 遵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关系模型构建
    5.1 模型的构建
    5.2 模型评价结果及分析
        5.2.1 遵义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5.2.2 遵义城市生态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5.2.3 遵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模型分析
6 遵义市以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6.2 强化区域环境整改力度
    6.3 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6.4 发展低碳经济
    6.5 发展生态农业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 ——以《中国文化生成史》为中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书写与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展开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化史书写的兴起与转折
        一、清季中国文化史的发蒙
        二、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史的书写
        三、抗战救亡下的中国文化史研究
        四、现代以来的文化史写作的中断与复兴
    第二节 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的结缘
        一、家学渊源与早年求学
        二、庭训与投身史学
        三、专攻文化史
    第三节 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书写进程
        一、80年代之整体性研究
        二、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专题性研究
        三、最新的总结性书写
第二章 《中国文化生成史》书写
    第一节 文化观念与文化自觉
        一、“文化生成”与“文化生成史”
        二、文化生成与文化自觉
    第二节 文化生成原理的解析
        一、地理环境
        二、经济土壤
        三、社会结构—宗法传统
        四、政治制度—皇权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进程
        一、中国文化特质
        二、中国文化史分期
第三章 《中国文化生成史》要义—与冯天瑜其他文化史论着的关联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转型
        一、“文化觉醒”
        二、文化自觉走向
    第二节 中国文化生成机制
        一、文化机制三层次的提出
        二、文化机制四层次的确立
    第三节 中国文化特质问题
        一、中国文化的诞生之际
        二、中国文化的特质形成
    第四节 中国文化史分期问题
        一、“周制”与“秦制”
        二、“封建考论”
第四章 从《中国文化生成史》看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研究特色
    第一节 与前人比较—以柳诒徵、陈登原同名着作《中国文化史》为例
        一、书写义例的比较
        二、承前启后,推陈出新
    第二节 与同代人比较—以阴法鲁主编着作《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
        一、跨学科综合研究
        二、文化理论创新
    第三节 与海外学者比较—以韦政通着作《中国文化概论》为例
        一、文化特质问题
        二、文化走向问题
    第四节 冯天瑜与“义理·考据·词章”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出台的背景
        二、国际公约与国内非遗保护法律的对照
        三、保护的含义、对象与流程
        四、立法保护和名录保护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与保护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表现过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第三节 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适应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必要性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二、标准化在早期文化领域的应用
        三、标准与古代国家治理的关系
        四、现代标准的普及与应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可行性
        一、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可行的方式方法
        二、非遗保护标准化具有科学基础和技术的保障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适应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适应领域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应用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概念的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编制依据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建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思路与实施
        二、标准体系各个维度的具体建设与展开说明
    第三节 研制标准体系的领域和规划路线图
        一、研制标准体系的领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路线图
第五章 景德镇非遗手工制瓷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古代制瓷技艺历史概述
        一、古代制瓷技艺的发展
        二、景德镇古代制瓷技艺的历史变迁
        三、景德镇古御窑与民窑
    第二节 景德镇制瓷技艺现状及其文化特点
        一、景德镇现代制瓷技艺的发展与困境
        二、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特点
        三、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
    第三节 景德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分析
    第四节 传统制瓷工艺标准现状及需求调查
        一、制瓷标准现状的文献统计
        二、标准需求深度访谈
第六章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标准体系应用研究
    第一节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标准体系的建构
        一、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体系建设与思路说明
        二、标准体系各个维度的具体建设与展开说明
    第二节 研制标准的领域和编制依据
        一、研制标准的领域
        二、编制依据
    第三节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标准的制定
        一、相关术语和定义
        二、景德镇传统窑炉
        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流程
        四、景德镇传统制瓷判断依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附录 B:第一批~第五批国家级陶瓷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附录 C:国家级陶瓷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名录(共40项)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儿童小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辨析:何谓“中国城市儿童小说”
    二、论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论文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叙事空间中的城市景观
    第一节 城市叙事空间的缘起
        一、外部社会语境的转型
        二、作家创作关注和立场的更迭
    第二节 城市景观的观看之道
        一、城市景观的层次化呈现
        二、聚焦于儿童的俯瞰视角
        三、平视的“儿童漫游者”视角
第二章 叙事聚焦下的儿童形象修辞
    第一节 塑造城市儿童形象的新手法
        一、人物专名暗示性格
        二、饮食行为显现个性
        三、私密空间表征特质
    第二节 城市儿童形象对传统性别观的突围
        一、都市少女形象的凸显
        二、“易装”突破性别界限
第三章 城市儿童小说的叙事话语
    第一节 叙事声音中的话语层次
        一、指点干预紧抓受述者
        二、人物视角掌控叙述主体
    第二节 叙事语言的幽默风味
        一、重复性语词释放幽默
        二、强拉因果制造幽默
第四章 城市儿童小说的叙事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城市文化特质的表征与反思
        一、叙事形态的革新与局限
        二、日常书写的本真与肤浅
    第二节 儿童主体性与童年精神的建构
        一、模式化的人物限于表层成长
        二、“俯就”写作需作者主体的参与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黄金套期保值对LY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黄金
    2.2 黄金衍生品
        2.2.1 黄金衍生品的种类
        2.2.2 黄金衍生品工具比较
    2.3 套期保值
        2.3.1 套期保值的含义
        2.3.2 套期保值的发展
        2.3.3 套期保值的分类及特征
        2.3.4 套期保值的原理
        2.3.5 套期保值策略的基本原则
        2.3.6 套期保值的作用
        2.3.7 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3章 黄金市场概述与分析
    3.1 国际黄金市场概述
    3.2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与概述
    3.3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
第4章 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业务介绍及现状
    4.1 LY公司简介
    4.2 LY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4.3 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业务概述
    4.4 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业务现状
        4.4.1 LY公司销售定价策略
        4.4.2 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业务流程
    4.5 LY公司黄金套期保值的账务处理
        4.5.1 黄金租赁的账务处理
        4.5.2 黄金(T+D)的账务处理
        4.5.3 黄金远期的账务处理
第5章 黄金套期保值对LY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5.1 验证套保损益与金价走势
    5.2 分析套期保值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第6章 LY公司套期保值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6.1 LY公司套期保值操作层面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6.2 LY公司套期保值流程优化层面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6.3 套期保值风险考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迈入新世纪 再看2000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西村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D]. 杭玉婷. 江南大学, 2021
  • [2]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女性形象建构研究[D]. 厍瑞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表征及评价研究[D]. 李秀壮.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营电影制片厂市场化选择与困境 ——以福建电影制片厂为例[D]. 龚琪凤. 厦门大学, 2019(08)
  • [5]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D]. 蒲小潘.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建设实证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D]. 王芳.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1)
  • [7]冯天瑜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当代开展 ——以《中国文化生成史》为中心的探讨[D]. 杨钰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例[D]. 蔡妤荻. 南昌大学, 2018(08)
  • [9]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儿童小说叙事研究[D]. 项黎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黄金套期保值对LY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D]. 诸平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步入新世纪,展望2000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