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乳头肌肥大伴大致T波倒置1例

左室乳头肌肥大伴大致T波倒置1例

一、左室乳头肌肥大致T波倒置1例(论文文献综述)

付冰冰[1](2019)在《心脏瓣膜替换同期行冠心病外科血运重建108例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2013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病同期行冠心病外科血运重建的临床数据,评判疗效,积累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瓣膜替换手术同期行冠心病外科血运重建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术中搭桥时是否有体外循环辅助进行分组统计:非体外循环下搭桥(简称A组),体外循环下搭桥(简称B组)。统计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临床指标,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心脏彩超的指标对比、术后住院天数、ICU滞留时间、有创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与不良结局来评估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并根据患者总体的临床数据,评估心脏瓣膜替换同期行冠心病外科血运重建的疗效。结果:本次研究中,2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术后较术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共39例,术后住院天数726(11.8±4.4)天,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9.5159(69.4±33.8)小时,有创呼吸机辅助时间3104(31±28.2)小时,术后引流量4602090(1101.0±453.4)ml,无死亡和病重自动出院。B组共69例,术后住院天数646(13.9±8.1)天,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34490.67(89±74.8)小时,有创呼吸机辅助时间5250.22(31.3±42.4)小时,术后引流量4502960(1223.5±524.0)ml,3例死亡,1例病重自动出院。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共做瓣膜替换同期搭桥手术共108例,住院天数646(13.1±7.3)天,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9.5490.67(82.2±65.2)小时,有创呼吸机辅助时间3250.22(31.2±38.3)小时,引流量4502960(1189.2±508.2),共3例死亡,1例病重自动出院,死亡率为3.7%。结论:1.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是一种病情复杂、手术难度高的高危疾病。2.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搭桥保护心肌技术用于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效果良好,根据病人病情和术者的经验、习惯,可作为备选的手术方案。4.根据术者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周前[2](2016)在《室早射频消融术对左室功能正常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频发室性早搏可导致左室功能不全、即室早诱导的心肌病,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可改善这一情况。但对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其心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同时,指南对导管射频消融在无症状或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尚未作推荐。目的:研究室性早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其心功能的影响及在无症状与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早患者,24小时室早个数≥5000个,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EF)≥50%,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前超声心动图、术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术中室早起源部位等数据,随访患者术后3月、6月、12月及24月的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入选患者453例,50%≤EF<60%组31例,EF≥60%组4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既往史、合并症、入院前药物使用史等情况均无显着差异。50%≤EF<60%组术前24小时室早个数多于EF≥60%组。24小时室早个数PVC≥20000组LVEDD、LVESD均大于、EF小于5000≤PVC<10000与10000≤PVC<20000组。室早起源点无显着差异。术后随访患者178例,其中室早复发21例,未复发157例。复发患者术后LVEDD、LVESD、EF较术前无显着差异。未复发患者总体术后LVEDD、LVESD、EF均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的患者术后LVESD及EF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前无症状的患者术后LVEDD较术前有所改善;同时,50%≤EF<60%组患者术后LVEDD、LVESD较术前显着缩小,EF较术前显着上升且早期(术后3月)即显着改善;EF≥60%组患者术后LVEDD、LVESD较术前缩小,但其幅度小于50%≤EF<60%组,EF较术前无显着差异。术后与术前的差值ΔEF、ΔLVEDD、ΔLVESD与术前EF呈线性相关。结论:频发室早可影响心功能,在心功能下降的初期已发生心肌重构,成功对室早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室早引起左室功能不全之前即可改善其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提示无论频发室早的患者有无症状或是否药物治疗无效,在其心功能尚处于正常范围内时,即可推荐早期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以逆转心肌重构和预防室早诱导的心肌病的发生。

刘亚欣[3](2014)在《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由于单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及室间隔不对称肥厚、心室腔变小、心室顺应性降低。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最常见原因,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有显着的家族聚集性,家族性发病者占全部病例的50%,年死亡率约为1%-2%,具有发病年龄、发病程度和猝死风险等临床表型多样性的特点。研究发现:相关突变基因主要定位在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等肌小节蛋白基因以及相关的线粒体基因与修饰基因上,超过900种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与HCM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型有关。目前在已经明确导致HCM的基因中发现至少1400个突变位点。指南中8个明确导致HCM的基因为p肌球蛋白重链(MYH7)、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肌钙蛋白T(TNNT2)、肌钙蛋白I(TNNI3)、a肌球蛋白(TPM1)、肌动蛋白(ACTC)、调节轻链(MYL2)和基本轻链基因(MYL3)。其中p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及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TNT)是最常见的3个HCM致病基因,由这些基因突变引起的HCM约占75%。传统的Sanger法测序是遗传病分子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将已知候选基因进行逐一排查耗时、费力及价格昂贵,特别是HCM基因比较多而且复杂。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quencing, NGS)以高通量、速度快、低成本为主要特征,可直接通过聚合酶或连接酶进行体外测序合成。运用NGS方法,不仅能检测到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突变,而且能够发现新的基因或突变,全面地勾勒出基因组上的变异图谱。研究目的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第二代测序和家系验证,来分析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目标基因片段的引物,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第一代Sanger测序,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断,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分析该家系中所有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并对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1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经第二代测序检测发现MYH7基因的18号外显子上c.1987G>A突变,导致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即Arg663Cys (R663C)。对其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全部进行p肌球蛋白重链(MYH7)18号外显子的目的基因片段的筛查,其中有4个家系成员同时有Arg663Cys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在同一位置未见异常。该家系患者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胸闷伴晕厥或猝死,呈恶性表现,先证者进行了改良的Morrow外科手术,术后症状消失,临床随访2年,患者恢复良好,无活动后胸闷胸痛不适,超声心动图未发现进展性改变。另外1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经第二代测序检测发现MYBPC3基因的14号外显子上新的移码突变c.1374delC,移码在465号氨基酸终止,终止密码(TGA),即p.Arg458ArgfsX8(p.R458Rfs),该突变为世界上首次报道。对其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Sanger测序,其中有3个家系成员同时有p.R458Rfs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在同一位置未见异常。该家系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异质性,先证者及其弟弟表现为活动后胸闷,先证者的母亲和小姨已猝死,而其妹妹和女儿仅为突变携带者,无临床表现。结论p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18号外显子突变Arg663Cys是家系1的致病突变。Arg663Cys所致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症状出现早,多合并左室流出道的梗阻,容易出现晕厥、猝死等不良事件,预后较差,但是积极地进行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并能改善预后。家系2的致病突变是MYBPC3基因的14号外显子上新的移码突变c.1374delC突变,p.R458Rfs,该突变为世界上首次报道,该突变的表型有异质性,预后不同。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其主要并发症有心房血栓、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但合并左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年间有左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目的探讨经心脏核磁证实合并有左心室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病人中经心脏核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证实有左室血栓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经心脏核磁证实有左室血栓的HCM患者共6例(血栓组),无左室血栓的HCM患者共284例(无血栓组),血栓组的家族史比例、室性心律失常、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和室壁瘤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和流出道梗阻比例明显低于无血栓组(p<0.05)。有左室血栓的患者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随访17~59月,未发现血栓栓塞,2例复查血栓消失,3例死亡,1例进行了全心脏移植。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血栓见于有室壁瘤或左室射血分数低下的患者,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差;可发生栓塞事件,华法令可有效治疗左室血栓。背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又称为杜氏或贝克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or 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 DMD or BMD),是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点的遗传性肌肉病变,其中DMD病情严重,预后差;BMD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可累及心脏。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伴心脏扩大患者家系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和治疗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伴心脏扩大的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进行血清肌酶、肌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心脏核磁等临床检查,并采用Sanger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的检测,同时对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群进行该位点的基因扩增测序,以排除所发现的突变为未知人群多态位点的可能。对确诊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先证者符合BMD诊断,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携带dystrophin基因突变(c.49985000Del GCA,p.1667delAla,为首次报道)。家系成员中检测出3例患者携带以上突变,携带者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无力,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血清肌酶的水平显着增高,心脏均受累,先证者表现为晚期心衰,并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基因检测可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明确诊断;对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伴心脏扩大引起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术是治疗晚期患者可行有效的方法。

吴雄远[4](2013)在《心电图U波倒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电图U波倒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2009年8月—2012年8月于该院治疗的出现U波倒置的12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研究实验组共128例,发生U波倒置的有89例,占69.53%。提示出现U波倒置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初始型U波倒置出现,要高度怀疑高血压病的发生;终末型U波倒置出现,提示怀疑冠心病;初始-终末型U波倒置出现,提示怀疑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结论 U波倒置提示心血管类疾病,特别是初始型U波倒置、终末型U波倒置对于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鲍敏,刘燕[5](2010)在《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AHCM患者进行病史回顾,并对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及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HCM患者病史不典型,但是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尖区增厚7例,左室造影提示舒张期呈"黑桃"型改变3例,初诊误诊为冠心病3例。结论:AHCM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可做核磁共振检查。

孔秀珍[6](2010)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观察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在西方国家病例较少,但是日本资料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尖部肥厚约占25%。我国过去报道也很少,而在近年已发现逐渐增多,说明在东方人种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颇为常见。本病心电图检查常有胸导联T波低平,有的T波如冠状T波样,以V3、V4、V5、V6导联最明显,ST段有的也可压低3~4mm,也多在心前导联明显。目前,许多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首诊多被诊为不稳定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如能认真掌握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提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警惕性,结合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或无创性核磁共振检查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行心导管心室造影可发现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的早期轻度心尖肥厚改变,进行鉴别诊断,不致延误诊治。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以及相关影像学的特点,提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识别,减少误诊、漏诊。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2例(当时作者在该医院进修学习)、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3例、河南省中牟县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3例,共8例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促,偶有心前区隐痛。心脏体征主要有:心尖部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界无明显扩大,1例患者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1/6~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3~V5)T波倒置(0.45~2.2)mV,胸前导联(V3~V5)ST段压低,V3~V5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部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有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8例示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平均厚度为18.11±4.20mm。生化检查大致正常,部分病人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结论临床上对心电图上有V3~V5导联R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深倒置T波时,要高度考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超声心动图有明确诊断的价值,诊断困难者,可进一步行心脏核磁共振与左室造影检查。

马春梅,邱雪梅,荆丽敏[7](2009)在《左室异常肥大乳头肌误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莫艳波,武彩娥,李徽[8](2004)在《左室乳头肌肥大致T波倒置1例》文中研究说明

潘新[9](1996)在《U波倒置与左室肥大的相关性64例分析》文中认为 U波倒置对冠心病的诊断已众所周知,而对左室肥大的诊断价值则鲜为人知。通过我科1000余例冠心病例中筛选出的U波倒置64例心电图分析证明,U波倒置与左室肥大有一定的相关性。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科存档的异常心电图1000余例,从中筛选出U被倒置64例和随机抽出的160例冠心病例作出研究对象。

柯永胜,李苏[10](1989)在《U波与临床》文中研究指明 在心电图中,关于P,QRS,T各波的产生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已有较明确的阐述,但对U波的成因及其临床价值尚未完全阐明。U波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就U波的特点、异常U波的变化及其机制作一介绍。

二、左室乳头肌肥大致T波倒置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室乳头肌肥大致T波倒置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瓣膜替换同期行冠心病外科血运重建108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室早射频消融术对左室功能正常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绪论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分组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数据
        2.2 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结果
        2.3 随访结果
        2.3.1 室早复发与未复发患者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3.2 术前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3.3 无症状患者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室早相关左室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3.1.1 室早负荷量
        3.1.2 室早持续时间
        3.1.3 有无症状
        3.1.4 室早起源
        3.1.5 QRS波时限/宽度
        3.1.6 室早联律间期
        3.1.7 其他
        3.2 室早引起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机制
        3.3 室早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
        3.4 室早对左房功能的影响
        3.5 本研究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Introduction
    1 Study population and methods
        1.1 Study population
        1.2 Data collection
        1.3 Patient classification
        1.4 Statistical analysis
    2 Results
        2.1 Baseline datas
        2.2 Result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and radio 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2.3 Results of follow-up
        2.3.1 Results of follow-up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PVC recurrence and non recurrence
        2.3.2 Results of follow-up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out taking of preoperative antiarrhythmic drug
        2.3.3 Results of follow-up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out symptom
    3 Discussion
        3.1 The risk factors of de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duced by PVC
        3.1.1 Burden/quantity of PVC
        3.1.2 Duration of PVC
        3.1.3 Symptomatic/asymptomatic
        3.1.4 Origins of PVC
        3.1.5 Duration/width of QRS complex
        3.1.6 Coupling interval of PVC
        3.1.7 Others
        3.2 The mechanism of de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caused by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3.3 Effect of PVC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3.4 Effect of PVC on left atrial function
        3.5 Limitations of our study
    4 Conclusion
    Reference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3)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应用二代测序检测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和临床随访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血栓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合并心脏扩大家系的基因突变和表型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心电图U波倒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U波倒置分型确定及测量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初始型U波倒置提示高血压病
    2.2 终末型U波倒置提示冠心病
    2.3 初始-终末型U波倒置提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3 讨论
    3.1 U波倒置
    3.2 U波倒置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关系

(5)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2.2 超声心动图:
    2.3 心导管检查:
    2.4 MRI:
3 讨论

(6)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左室异常肥大乳头肌误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2 讨论

四、左室乳头肌肥大致T波倒置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瓣膜替换同期行冠心病外科血运重建108例临床疗效分析[D]. 付冰冰.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室早射频消融术对左室功能正常患者的影响[D]. 周前.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3]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致病基因及临床研究[D]. 刘亚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4]心电图U波倒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吴雄远. 中外医疗, 2013(28)
  • [5]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误诊分析[J]. 鲍敏,刘燕. 吉林医学, 2010(32)
  • [6]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观察与分析[D]. 孔秀珍. 郑州大学, 2010(02)
  • [7]左室异常肥大乳头肌误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分析[J]. 马春梅,邱雪梅,荆丽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4)
  • [8]左室乳头肌肥大致T波倒置1例[J]. 莫艳波,武彩娥,李徽. 临床荟萃, 2004(01)
  • [9]U波倒置与左室肥大的相关性64例分析[J]. 潘新.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6(04)
  • [10]U波与临床[J]. 柯永胜,李苏.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89(01)

标签:;  ;  ;  ;  ;  

左室乳头肌肥大伴大致T波倒置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