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类型的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

两种类型的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

一、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的两种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苏宁[1](2020)在《经皮静脉窦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合并静脉窦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有研究表明脑静脉窦狭窄(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osis,CVSS)导致的静脉窦压力增高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相关,经皮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对经常规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的IIH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替代的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经皮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IIH合并CVSS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采用经皮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的IIH合并CVSS的患者,术前均行静脉窦造影、测压等检查证实患者静脉窦狭窄两侧存在明显的压力差。手术均采用支架成形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术后随访远期效果,观察症状改善程度及症状再发或恶化情况。相关数据用平均数或中位数表示。结果: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共纳入11例患者,其中8例女性,3例男性;年龄26-51岁,中位数为35岁;BMI 24.02-32.81Kg/m2,中位数为26.67 Kg/m2;发病时间10天-2年,中位数为1.5个月;术前腰穿压力290-430mmH2O,中位数为400mmH2O,均>250 mmH2O(1mmH20=0.0098 kPa)。静脉窦造影显示:1例患者优势右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1例患者双侧发育均衡,右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1例患者优势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1例患者优势右侧横窦局限性狭窄;7例患者双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其中4例左右两侧发育基本均衡,2例左侧压力差稍大,1例右侧压力差稍大,1例两侧压力差相同,另外3例左侧优势,2例右侧压力差较大,1例两侧压力差相同。静脉窦测压显示狭窄两侧压力差13-31.7mmHg,中位数为16.7 mmHg。8例患者均成功在全麻情况下行单侧静脉窦支架成形术,2例患者行双侧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了并发症未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术后5处狭窄(7处除外,因术后未测压力差)两侧压力差减少中位数为16.4 mmHg(14.2-27.55);9例患者(11例中除外2例,1例因术中发生并发症未行支架植入,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导致颅内压升高)术后腰穿压力降低中位数为120 mmH2O(50-170)。1例患者术后出现广泛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出血,1例患者术中发生动脉瘘及动静脉瘘。随访至今,1例患者遗留视物稍差,1例患者偶有头痛,但均不影响生活与工作,余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或完全消失,均未有再复发情况出现,颈静脉超声检查显示颈内静脉回流通畅,视神经鞘评估高颅压检查显示视神经乳头水肿较术前明显改善或消失,视神经鞘宽度较前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2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出院后未定期随访,电话随访得知于外院行进一步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1、对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的IIH合并CVSS的患者行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2、静脉窦支架手术风险较高,应谨慎开展。3、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可能成为IIH治疗方法之一,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更大范围的研究进行评估。

张士忠[2](2018)在《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基础性研究以欧美国家为主,亚洲地区对此研究较少,国内对CVST致病原因及危险因素等的研究更为欠缺,尤其是对于包括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V因子及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等在内的CVST易栓状态的研究鲜有报道。其流行病学特点因国家、地区、人种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总结近10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CVST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国内CVST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与国际CVST研究中心(ISCVT)的数据进行对比,明确国内CVST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异同,分析不同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支持。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07年1月-2017年1月10年间共172例有完整随访记录的CVS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总结CVST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住院天数、栓塞部位、有无癫痫、有无颅内出血、主要治疗方式、静脉窦再通情况、有无复发、神经功能缺失、改良mRS评分、死亡及临床预后等方面的数据,并与ISCVT的主要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与国内CVST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所有172例CVST患者中,年龄范围为(7-70岁),<18岁的未成年人7人,成人165人。平均年龄为34.40± 12.71岁,成人平均年龄35.53± 12.73岁。其中男性患者78人,平均年龄为33.53±12.84岁,女性患者94人,平均年龄为35.13±12.55岁,男:女=1:1.2。入院时89.2%(148/166,缺失6例)的病人表现为头痛,31.4%(54/172)的病人发病期间出现癫痫,18.8%(31/165,缺失7人)的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7.5%(12/166,缺失6人)的患者出现感觉障碍,13.4%(23/172)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1.6%(19/164,缺失8人)的患者出现复视或视力障碍,9.9%(17/172)的患者出现呕吐,5.23%(9/172)的患者出现运动性或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颅内静脉窦血栓受累部位依次为横窦129例、乙状窦99例、上矢状窦91例、直窦48例、窦汇16例、颈内静脉12例、下矢状窦12例、大脑大静脉7例。横窦狭窄患者7例。154名患者血栓同时累及多个静脉窦;单一部位受累共18人,其中上矢状窦15人,横窦3人。CVST发病危险因素方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比最高为24.7%(40/162,缺失10例),其次为妊娠及产褥为20.9%(36/172),占女性病例比例为38.3%(36/94),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为19.9%(32/161,缺失11例);贫血13.7%(23/167,缺失5例);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共12.2%(21/172),其中确诊为化脓性感染者为2.9%(5/172);口服避孕药者8.7%(15/172),占女性病例比例为16.0%(15/94);抗凝血酶Ⅲ缺乏10人占比为5.8%(10/172),腹泻、脱水者比例为5.8%(10/172),有颅内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家族史者占比3.5%(6/172),其余少数文中详述。38.4%(66/172)的病人发病期间出现颅内出血。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单纯抗凝治疗130人、血管内介入治疗36人、去骨瓣减压治疗6人(其中联合介入治疗5人),其余6人拒绝EVT治疗,给予对症治疗。172例病人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时间间隔为25.45±36.4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5.38±7.54天,出院时mRSO分116人,mRS1分20人,mRS2分8人,mRS3分8人,mRS4分9人,mRS5分4人,mRS6分7人,平均mRS评分0.91±1.66。出院时预后良好病人(mRS≤2)为83.7%(144/172);预后不良病人为16.2%(28/172),其中死亡患者6人3.5%(6/172)。出院6个月后,平均mRS降至0.45± 1.03,预后良好病人(mRS≤2)为86.6%(149/172);出院12个月后,平均mRS进一步降至0.42±0.76,预后良好病人(mRS≤2)为88.4%(152/172)。12个月后完全再通比例为84.9%(146/172),部分再通比例为15.1%(26/172)。复发5人,其中3人系出院后停用华法林引起。随访过程中无出血或死亡患者。研究结论:1.本组研究显示国内CVST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4.40岁,其中成人平均年龄为35.53岁,男:女=1:1.2;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头痛89.2%,其后依次为癫痫31.4%,运动障碍18.8%,意识障碍13.4%,视力障碍11.6%,感觉障碍9.9%等;38.4%的病人发病期间合并颅内出血;CVST发病危险因素方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比最高为24.7%,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为19.9%,抗凝血酶Ⅲ缺乏为5.8%,贫血13.7%,腹泻、脱水为5.8%,女性病人中妊娠及产褥为38.3%,女性中口服避孕药比例为16.0%;CVST最易受累部位依次为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直窦、窦汇、颈内静脉、下矢状窦、大脑大静脉;发病至首次就诊平均时间间隔为25.45±36.4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5.38±7.54天;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83.7%,出院12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8.4%。2.与ISCVT组相比较:本组CVST患者女性占比小于ISCVT组(54.7%<74.6%),成人平均发病年龄较ISCVT组年轻(35.53<39.1岁),妊娠及产褥期比例高于ISCVT(38.3%>20.1%),口服避孕药病人比例明显低于ISCVT组(16.0%<54.3%);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本组研究显示CVST患者意识障碍、颅内出血、直窦等与不良预后相关,为CVST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而ISCVT组显示男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颅内出血、年龄>37岁与不良预后相关。第二部分: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研究目的:对于诊断明确的CVST病人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指南的基本共识是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在内的系统性抗凝治疗。但对于抗凝效果不佳、严重意识障碍、广泛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颅内出血的重症CVST患者,由于抗凝治疗起效相对慢、有加重颅内出血的可能等风险,多数临床医生对抗凝治疗的应用有很大顾忌,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快速疏通堵塞静脉窦、快速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去骨瓣减压术等一起被美国卒中协会(ASA)等推荐为多种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该类病人进行不同治疗方案的随机性研究无法通过伦理学审议,目前国际上缺乏随机对照结果的研究,虽然实际应用的结果提供了治疗有效的临床经验,但是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分析仍以个案报道和小样本研究数据为主,对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因此目前该治疗手段仅是ASA的推荐治疗方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总结近10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CVS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我们对重症CVST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数据来探索其诊治的最佳方案,并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07年1月-2017年1月10年间总共36例有完整随访记录的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支架拉栓术、机械碎栓术、狭窄部位球囊成形术、支架成形术、直接接触性溶栓术、持续静脉接触性溶栓术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整理记录CVST患者的术前GCS评分、术后GCS评分、MRV或DSA或CTV评估静脉窦再通的程度(有或无、完全或不完全)、出院时改良mRS评分、出院6月改良mRS评分、出院12月改良mRS评分、术后有无复发、死亡情况等指标,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本组病人接受一种或多种联合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机械碎栓术33人,局部溶栓术33人,支架取栓21人,静脉持续性溶栓18人,球囊成形术4人,支架成形术4人。除了介入治疗,还有5人同时进行了去骨瓣减压术。36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CVST患者术前GCS评分平均为12.29±4.18,术后GCS评分平均为14.6±3.03,经t检验统计显示p<0.05,术前术后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改良mRS评分平均为1.54±1.78,预后良好病人(mRS≤2)为69.4%(25/36);出院6个月改良mRS评分平均为1.03±1.15,预后良好病人(mRS≤2)为77.8%(28/36);出院12个月改良mRS评分平均为0.89±1.02,预后良好病人(mRS≤2)为83.3%(30/36)。本组接受EVT治疗的36例CVST患者在住院及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死亡,12个月后完全再通比例为80.6%(29/36),部分再通比例为19.4%(7/36)。遗憾的是同期6例拒绝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例病人全部死亡。研究结论:1.血管内介入技术对于CVST患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2.重症CVST患者单纯抗凝治疗风险大,仅靠对症支持治疗死亡率极高,一旦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且顺利度过危险期,整体预后良好。

张利爱[3](2018)在《390例原发性空蝶鞍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原发性空蝶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不同原因就诊而诊断为原发性空蝶鞍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有390例,其中女281例,男109例,年龄(67.8±10.9)岁,以60-79岁中老年女性最多见。(2)主要表现:头晕头痛119例(30.5%),恶心呕吐4例(1.0%)听力下降9例(2.3%),眩晕18例(4.6%),乏力23例5.9%),感音性耳聋7例(1.8%),脑脊液鼻漏1例(0.3%),晕厥5例(1.2%)视物模糊3例(0.8%),视力下降2(0.5%)例,心悸20(5.1%)例,心前区不适6(1.5%)例,偏声肢体无力22(5.6%)例,失语或言语含糊3(0.8%)例,运动迟缓5(1.3%)例,肢体抖动2(0.5%)例,咳嗽咳痰16(4.1%)例,口干、多饮、多食、多尿14(3.6%)例,血糖控制不佳9(2.3%)例,颅鸣3(0.8%)例,口角歪斜2(0.5%)例,癌症术后11(2.8%)例,体检发生包块或脏器占位9(2.3%)例,发热3(0.8%)例,鼻出血1(0.3%)例,肢体麻木14(3.6%)例,面部麻木7(1.8%)例,颈、腰背痛15(3.8%)例,肌肉痛10例(2.6%),关节痛8例(2.1%),诉记忆力下降有19例(4.9%)。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共8例(2.0%)。血脂异常共204例。(3)研究显示部分性空蝶鞍和完全性空蝶鞍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在平均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冠心病病程上有差异,完全性PES较部分性PES年龄大,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上完全性PES较部分性PES长。结论:随着MR的普及,空蝶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注意那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次妊娠的中老年妇女,特别是控制欠佳、病程越长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和吸烟史较长的男性病人更容易合并空蝶鞍,避免引起严重的后果,需要常规行脑MRI和垂体激素检查明确诊断并长期随访。空蝶鞍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但两者关系仍不清楚,空蝶鞍是否存在认知损害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洪博[4](2016)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觉通路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飞行操作主要是在视觉控制下完成的,因此视觉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视觉功能维护和医学鉴定是日常航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眼底检查为飞行人员常规体检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发现眼部自身的问题,眼底的异常改变与某些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作为体内可在无创条件下观察到的微血管,视网膜血管的可视性也为活体无创检查提供了可能,被认为是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直接检眼镜法仍然为广泛使用的眼底检查方法,但是此方法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的影响,客观性上有所欠缺,容易发生漏诊。多光谱分层成像系统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对视网膜全层及脉络膜不同层成像,以发现异常。检查过程快速、无创,克服了直接检眼镜存在的不足,是眼科检查领域的一项新技术。为探索便捷、有效的眼底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飞行人员眼底病变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提高医学鉴定水平,本研究探索了该技术在飞行人员体检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观察对象为2014和2015年度参加体检的军事飞行员(213人)、民航空勤人员(465人)和非飞行职业的中老年人(506人),共计1184人。受检对象按照常规体检模式进行,直接检眼镜检查由眼科专业人员进行,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由专人操作,并由专业眼科医师阅片。为减少偏倚,同时采用多人综合评定法进行分析并做出最终诊断。进行检查时,直接检眼镜按常规方法进行,必要时可进行散瞳。采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进行检查时,双眼分别进行照相,图像通过计算机可以即刻观察检查结果。每只眼睛拍摄10张照片,每张代表视网膜及脉络膜不同层的结构,并对所拍摄眼底照片建档。采用配对设计方法研究军事飞行人员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升高和血脂正常的飞行人员,及歼强机种(高+Gz载荷)组和其他机种(非载荷)组飞行员分别进行1:1配对设计。回顾性收集受检者血脂、血压、血糖值,统计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不同分组之间眼底异常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评价方法对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和直接检眼镜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代谢综合征眼底改变早期筛查诊断的应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和直接检眼镜相比,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检出率为12.16%和8.11%,两种眼底检查方法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1级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1.73%和5.56%,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2级中的检出率为11.11%和6.17%。无论是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还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1级和2级中,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均有表现出更高的眼底异常检出率。2.军事飞行人员眼底异常情况及规律参与研究调查的213例军事飞行人员中,眼底异常的总检出率为13.15%,主要眼底异常改变主要为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局限性色素紊乱和黄斑区色素紊乱,其异常率分别为5.16%、3.29%和2.35%。另外还发现疑似微血管瘤、陈旧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等病例。3.军事飞行人员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飞行人员高血脂组和血脂正常组的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有显着差异,即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因血脂升高而增加,OR值为8。飞行员歼强机种(高+Gz载荷)组和其他机种(非载荷)组的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无显着差异。4.民航飞行人员眼底异常情况及规律参与调查研究的465例民航空勤人员中,眼底出现异常的总患病率为21.51%,其中以黄斑病变的患病率最高,约为9.89%,其次分别为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和微血管瘤,患病率分别为6.23%和1.07%。另外,还发现了视网膜色素紊乱,黄斑前膜,疑似血管襻,脉络膜缺失等病例。不同职业空勤人员眼底异常检出率略有差异。乘务员眼底异常检出率为9.38%,驾驶员眼底异常检出率为23.19%。驾驶员中,眼底异常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及飞行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与直接检眼镜一致性比较同时采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和直接检眼镜法对401例驾驶员进行眼底检查,两种方法的眼底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3.19%和15.71%,和直接检眼镜法相比,采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和90.8%,Kappa值为0.75,Youden指数为89.2%。按照α=0.05的检验水平,参照评价原则,两种检验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眼底检查是眼科常规检查项目,通过眼底窗口还能够对全身性疾病状况进行了解,因此眼底检查是飞行人员医学鉴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检查项目。与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相比,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能够利用波长不同的特点,客观记录视网膜各层和脉络膜的形态结构,发现其他眼底成像难以发现的眼底疾病细节变化,其病变检出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远高于传统的直接检验镜方法。利用该技术发现军事和民航飞行人员中眼底异常分别为13.15%和21.51%。其中,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和黄斑部病变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现了多种在直接检眼镜下未能发现的病变。随着飞行人员年龄和飞行时间的增加,眼底异常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视网膜血管性病变的患病率更高。高血脂是飞行员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目前的数据尚不能说明高+Gz载荷与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联系。因此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检查能够敏感地发现和客观记录飞行人员眼底病变,且在疾病的早期筛查方面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这对于通过医学鉴定质量,监测飞行人员全身性疾病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麦麦提力·米吉提[5](2015)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其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与恶性肿瘤冠心病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而且特别严重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发生SAH的主要原因包括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动脉炎、脑炎、脑膜炎等,其中由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SAH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SAH的比例。由于脑血管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血流动力学原因,颅内动脉系统较颅外动脉易发生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急,病程凶险,约90%的患者以SAH发病,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其再出血后的死亡率、致残率高达80%,可见颅内动脉瘤以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预知的负担。因此,研究影响动脉瘤性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早期预测显得十分重要。动脉瘤性SAH常见的主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再出血、一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癫痫、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肺水肿等。其中CVS是既常见又严重的并发症。动脉瘤性SAH后所因起的脑血管痉挛(CVS)是由1支或多支颅底大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所造成的病理生理状态,因脑血管收缩使受累区域血供减少,引起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而成为致残、致亡,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CVS一旦发生,通常难于逆转,对血管扩张药物的反应性较差,可导致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人们运用内科及外科手术方法治疗aSAH后血管痉挛,还有一些治疗CVS的药物试验正在进行。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虽然人们一直在对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学进行研究,但是CVS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对引起CVS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给防治带来很大被动。通过研究CVS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其发生,尽早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对防治CVS,降低aSAH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最近,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动脉瘤性sah后脑动脉的炎症反应对cvs发生发展的作用。血管内皮素是被公认的致血管痉挛物质,其强度是血管紧张素、神经血管加压素和神经肽的10倍,可引起严重而持久的脑动脉收缩。可通过rho/rho激酶和蛋白酶c信号系统发挥血管收缩作用,在人和动物中rho激酶活性升高,在cv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6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非淋巴类细胞产生的多功能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有文献提出,il-6可被推测为预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指标之一,但是由于暂缺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因此临床上暂时不能将脑脊液il-6检测列为预测cvs常规指标。脑脊液中的tnf-α是一种反应cvs严重程度较敏感的标志物,tnf-α对毛细血管有毒性作用,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成凝血状态和脑血管痉挛,在sah后cvs的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asah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相关资料,分析asah的相关临床特征,以及探讨asah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为asah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基础,改善该人群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同时,通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模型,回顾性分析asah后发生cvs的影响因素,为cvs病因和预后研究提供可参考的重要依据。通过选取在sah急性期(小于72小时)给予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微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检测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脑脊液中il-6、et-1、tnf-α水平,并确定患者发生发生cvs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探讨三项炎性指标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作用,为此类病人血管痉挛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临床上针对血管痉挛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完善对于急性sah这一致死性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方法:(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为全疆最大的神经外科治疗单位,以脑血管病和肿瘤为其特色,每年收治全疆绝大多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选在我院神经外科收集病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ah里面筛选出符合asah的患者457名。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数目、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破裂次数、头颅ct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fisher分级、入院时病情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干预(包括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时间、小剂量尼莫同、脱水剂、电解质变化、血糖、血脂、发病时体温,血钙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分析asah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2)将上述457患者分为发生cvs者和未发生cvs者,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ah患者发生cvs的影响因素。(3)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动脉瘤性sah急性期患者89例,入院时均给予hunt-hess评分以判断sah对病人造成的损伤。每个病人术前24内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以判定手术前的颅内出血程度,并进行fisher分级。89例患者均接受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微弹簧圈治疗,两种治疗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推注尼莫地平注射液解痉、并予3h疗法扩容治疗。在术后第7天行经颞窗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的tcd检查患者发生痉挛情况,并将患者按照发生痉挛的情况分为痉挛组和未发生痉挛组两组。在术后第一天为患者置放arrow常规腰大池持续引流装置。在术后第1天及第7天留取脑脊液10ml,离心后留取上清液4ml送-80摄氏度冰箱保存,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il-6、et-1、tnf-α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如果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多组间比较选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不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则采用秩和检验;cvs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纳入病人总共457例,其中男性184例(40.3%),女性273例(59.7%),平均年龄为(52.34±11.56)岁。患者各民族分布为维族121例(26.5%)、汉族248例(54.3%)、其他民族88例(19.2%)。春季入院患者71例(15.5%)、夏季入院患者128例(28.0%)、秋季入院患者136例(29.8%)、冬季入院患者122例(26.7%)。一级高血压患者11例(5.8%)、二级高血压患者36例(18.8%)、三级高血压患者144例(75.4%),无高血压病史者256例(56.0%)。有糖尿病史者211例(51.3%),无糖尿病史者200(48.7%)。患者当中吸烟者83例(18.2%)。白细胞、血糖、血钙、甘油三酯、血小板异常患者分别占57.5%、46.2%、47.5%,32.8%和3.8%。k+升高的患者为7例(2.1%),降低的患者为178例(52.8%)。na+升高的患者为39例(11.6%),降低的患者为117例(34.8%)。cl-升高的患者为67例(19.9%),降低的患者为39例(11.6%).入院时fisher分级:一级24例(5.3%)、二级243例(53.2%)、三级80例(17.5%)、四级110例(24.1%)。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一级11例(2.4%)、二级291例(63.7%)、三级84例(18.4%)、四级38例(8.3%)、五级33例(7.2%)。动脉瘤数目:一个383例(83.8%),两个62例(13.6%),3个10例(2.2%),4个2例(0.4%)。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181例(39.6%)、大脑中动脉89例(19.5%)、后交通动脉瘤99例(21.7%)、颈内动脉瘤40例(8.8%)、基底动脉瘤12例(2.6%)、小脑动脉瘤6例(1.3%)、椎动脉瘤3例(0.7%)、大脑前动脉瘤17例(3.7%)、其他10例(2.2%)。动脉瘤大小:小型157例(34.4%)、中型145例(31.7%)、大型13例(2.8%)、巨大型1例(0.2%)。动脉瘤破裂次数:破裂1次399例(87.3%)、破裂2次58例(12.7%)。采用夹闭的方式治疗285例(62.4%),栓塞88例(19.3%),保守治疗61例(13.3%),放弃治疗9例(2.0%)。治疗过程中使用脱水剂332例(75.8%),使用尼莫同400例(91.7%)。不同性别、民族、年龄组、入院季节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和吸烟史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史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血钠、血氯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甘油三酯、血小板异常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异常在fisher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动脉瘤数目、不同动脉瘤部位、不同动脉瘤大小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破裂次数在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季节、糖尿病史、白细胞、动脉瘤破裂次数、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于asah患者发生cvs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4.44,95%ci=1.84-10.69)、吸烟史(or=3.60,95%ci=1.15-10.69)、改良fisher分级(Ⅰ级/Ⅳ级or=0.061,95%ci=0.004-0.84;Ⅱ级/Ⅳ级or=0.26,95%ci=0.09-0.76;Ⅲ级/Ⅳ级or=0.58,95%ci=0.19-1.71)、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ⅣⅤ级or=0.09,95%ci=0.007-0.97;Ⅱ级/ⅣⅤ级or=0.17,95%ci=0.055-0.55;Ⅲ级/ⅣⅤ级or=0.54,95%ci=0.16-1.79),小剂量尼莫同(or=0.052,95%ci=0.004-0.75)、白细胞数(or=1.22,95%ci=1.09-1.35)为asah后发生cvs的危险因素。(3)脑脊液中il-6、et-1及tnf-α含量在术后第7天与第1天比较均有提高,其中脑脊液中il-6、et-1含量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脑脊液中tnf-α含量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术后第一天,发生痉挛组术后脑脊液中il-6、et-1含量,均高于未发生痉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脑脊液中tnf-α含量在发生痉挛组和未发生痉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术后第7天,发生痉挛组术后脑脊液中il-6、et-1含量,均高于未发生痉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脑脊液中tnf-α含量在发生痉挛组和未发生痉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以400pg/ml为截断值,术后第1天il-6预测动脉瘤性sah脑血管痉挛。其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68%,阳性预测值73%。以20pg/ml为截断值,术后第1天et-1预测动脉瘤性sah脑血管痉挛。其灵敏度为65%,特异度为98%,阳性预测值97%。以500pg/ml为截断值,术后第1天tnf-α预测动脉瘤性sah脑血管痉挛。其灵敏度为58%,特异度为78%,阳性预测值76%。结论:(1)asah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其中女性患者较多见。asah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相关。当发生asah时,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血钙、血小板、血脂、电解质发生异常。从fisher分级和hunt-hess分级情况可以看出asah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动脉瘤的特征有关。临床上小型和中型位于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所引起的sah较多见。asah常见的临床治疗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患者基本上均使用尼莫同和脱水剂。(2)SAH后CVS发生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而且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高血压史、吸烟史、改良的Fisher分级、入院时Hunt-Hess分级是aSAH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小剂量尼莫同是其保护因素,白细胞计数是预测因子。其中高血压患者、吸烟患者发生CVS的比率均比无高血压史及吸烟史高;Fisher和Hunt-Hess分级级别越高发生CVS的可能性就越高;小剂量尼莫同是CVS发生的保护因素,白细胞升高为预示着发生CVS的患病风险增高。(3)ET-1、IL-6、TNF-α增高对SAH后的CVS可能发挥较重要的作用,术后第一天和第七天ET-1、IL-6、TNF-α含量均有增高的趋势,它们增高程度可能与CVS的严重程度有关。通过测定ET-1、IL-6、TNF-α含量可以大致预测CVS发生发展程度,其中ET-1对CVS的诊断以及预测有很大的临床意义,IL-6和TNF-α对CVS的诊断以及预测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他们的预测价值。

出良钊[6](2014)在《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家族性CNS HB家系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阐述诊治方法的可行性,探寻发病机制。方法(1)对一个家族性CNS HB的38名家族成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筛查。(2)对该家族中7名CNS HB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随访进行描述和分析。(3)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进行手术的CNS HB患者的肿瘤组织和6例外伤脑组织(作为对照)进行病理学检查。(4)抽取该CNS HB家系共38位成员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提取DNA和RNA,用PCR方法扩增VHL基因外显子1及2并进行测序;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外周血细胞中VHL mRNA表达水平。(5)对所获取的CNS HB的肿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脑组织进行蛋白质提取、酶解,应用Label-free蛋白组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1)该家系成员中现存有7例发病,年龄14~53岁,平均36.5岁,外显率10/38(26.3%),男性发病比女性多见(6:4),CNSHB占90%,且多发性HBs占20%;遗传可能来自父系(I2成员)。(2)7例患者均未合并其它部位病变,其中6例为实质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5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小脑半球、延髓和脑干旁,1例位于颈部脊髓,1例位于视网膜;4例患者共进行7次显微手术,切除血管母细胞瘤10枚,术后随访8年;先证者在术后6年异位复发,未予处理,继续随访;1例进行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瘤;2例症状不明显进行随访在随访中未见新发病灶,原病灶也未增大;复发率为42.8%(3/7)。(3)病理学特征:HE染色可见肿瘤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间质细胞构成,胞浆呈空泡状或泡沫状,未见异型核的瘤细胞。波形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α抑制素、烯醇化酶染色在HB间质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 CD31、CD34及vimentin在HB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但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角蛋白抗原、上皮膜抗原染色在CNS HB表达均呈阴性。Ki-67标记指数,除1例第二次手术为2%,余均为l%。电镜观察:可见内皮细胞呈扁平形,较幼稚,细胞核较大,染色淡,胞浆内可见到Weibel-Palade小体;周细胞位于内皮细胞外侧,靠近血管腔,体积较内皮细胞小,核呈卵圆形,细胞浆较少,细胞周围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包绕。间质细胞呈椭圆形,表面不规则,细胞核大,染色深,细胞浆中有丰富的脂滴空泡。(4)在此CNS HB家系成员中,7位发病者在VHL外显子1均测出位为5’端非编码区第19位核苷酸发生A→G的突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H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中家系成员中已发病者VHL基因mRNA表达水平(0.062)与未发病者(0.26)比下降更为明显。(5)分离鉴定出CNS HB组可信蛋白和肽段分别为385和2195个;正常组可信蛋白和肽段分别是663和3662个。定量分析、差异匹配筛选出差异蛋白只在CNS HB中表达的有3个(vimentin、TPM4及SERPING1);在HB和对照组织中都表达的13个蛋白质中,有3个蛋白在HB组织中表达上调(HBB、ALB及HBD)、11个蛋白表达下调(如HSP、ATP、PEBP1、FTL、SOD2、PARK7、KRT1Keratin、Putative等);只在对照组织中表达的有3个蛋白(Tubulin beta-4chain、14-3-3及CA1)。在GO功能分析中,参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析提示,生物学过程正负调控、刺激应答、生物粘附、免疫系统过程的功能明显增强和代谢过程、发育过程、信号传递、细胞进程功能的降低与家族性CNS HB形成有关。在基因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分析得出,生物趋化活性功能只在肿瘤组出现;而翻译调节活性功能在肿瘤组中缺失;在细胞成分分析(CC)结果显示在CNS HB组织中细胞外区、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神经突触部分和神经元突触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应用COG分析(蛋白相邻类的聚簇)得出结果是:“核染色质结构和动力学”(B类)与“细胞动力学”(N类)功能只在CNS HB组织中发现;但是“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分解”(D类)、“辅酶的转运和新陈代谢”(H类)、“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和“转运及分解代谢”(Q类),这些功能只在正常对照组中出现,因此我们推测家族性CNS HB的发生、发展、易反复复发可能与B类和N类功能表达上调,D类的失控、H类和Q类的功能异常相关。同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组蛋白H2A、SERPING l、原肌球蛋白α-4、波形蛋白仅在CNS HB中表达,这5个蛋白可能是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原肌球蛋白4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迁移、分化和树突状细胞的高表达、调节蛋白酶活性等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复发;H2A高表达和PCBPl的调节活性的丧失,激活缺氧信号通路,上调HIF-la,促使间质细胞向外分泌EPO及VEGF和α-珠蛋白mRNA的不稳定,促进HB的形成。SERPINGl基因在CNS HB中显着上调可能是促进该肿瘤生长及瘤周水肿的原因之一。PURA所起到的转录、翻译调节活性在CNSHB中的缺失或失调,导致细胞增殖、生长异常、神经元变性坏死、血管平滑肌和α-肌动蛋白基因的转录活性不能被抑制,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结论(1).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严重危害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一种具有遗传性的VHL病;发病年龄较轻,多发病灶,易复发,对于每个怀疑有家族史的CNSHB患者都要对其家系成员进行普查,包括影像学、基因生物学及蛋白组学检测。(2).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即VHL病的正确诊断需要结合家族史、临床表现、MRI检查和病理学检测以及VHL基因检测。一旦确诊为VHL病,则要终生随访。(3).家族性CNS HB患者的发病与VHL基因的突变有关,外周血VH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下降可能可做为该病的诊断依据及预后判断指标之一。(4).显微手术切除是CNS HB主要治疗手段,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作为补充治疗方法,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灶小的可进行密切追踪随访,生物免疫靶向治疗研发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5).在CNS HB组织的生物活动过程中正负调控、刺激应答、生物粘附、酶调节活性、结构分子活性、免疫系统进程等功能明显上调,而且化学趋化活性、核染色质的结构和动力学、细胞运动功能只存在于CNS HB肿瘤中;但是翻译调节活性、细胞周期控制、代谢过程、发育过程、信号传递、细胞和染色体分裂等功能却较正常脑组织是下调或丧失。在参与这些功能信息中最有代表性、并且是首次发现与CNS HB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蛋白有: HMGB1、TPM4、H2A、PCBPl、SERPINGl、PURA;另外Vimentin的高表达与CNS HB致病的关系密切,他与CNS HB干细胞起源有关,这与文献报道相似。(6).家族性CNS HB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通路共同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

胡星[7](2014)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疗效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五种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方式,对难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二次手术治疗;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为难治性脑积水的治疗提供临床治疗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组2005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80例难治性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术后堵管及术后感染两部分进行讨论;以术后临床缓解率、影像学缓解率及术后疗效随访等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难治性脑积水患者术后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五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疗效。结果:180例分流术后难治性脑积水患者中,再次分别应用V-P分流术、V-A分流术、脉络丛烧灼术、ETV、L-P分流术治疗后,临床缓解率堵管组依次为66.7%(24例)、89.5%(17例)、38.5%(5例)、47.1(8例)、53.3%(8例),感染组依次为88.9%(24例)、93.3%(14例)、53.8%(7例)、72.7%(8例)、42.9%(6例);影像学有效改变率堵管组为69.4%(25例)、94.7%(18例)、46.2%(6例)、58.8(10例)、60%(9例),感染组为81.4%(22例)、86.7%(13例)、46.2%(6例)、63.6%(7例)、35.7%(5例);手术随访有效率堵管组为75%(28例)、94.7%(18例)、38.5%(5例)、64.7%(11例)、66.7%(10例),感染组为81.5%(22例)、86.7%(13例)、46.2%(6例)、54.5%(6例)、28.6%(4例)。结论:1、五种不同手术方式对难治性脑积水的治疗均有效且疗效存在差异。2、对于分流术后堵管所致的难治性脑积水,手术疗效有效率:V-A>V-P>L-P>ETV>脉络丛烧灼术。3、感染所致的难治性脑积水手术疗效有效率:V-A>V-P>ETV>脉络丛烧灼术>L-P。

马薇[8](2014)在《北京地区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铁缺乏症是全球性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容易发生的人群依次为孕妇、学龄前儿童、低出生体重婴儿、其他女性、老龄人、学龄儿童和成年男性。我国是老龄化社会最严重的国家,却很少见到老龄人群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资料。因此,开展老年人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并拟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老龄人群生存质量、减轻社会与家庭负担极为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从1985年开始对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进行有效的防治研究。根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论,认为缺铁性贫血发生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基于缺铁性贫血病因病机,提出了“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治则理论,并研制了“益中生血胶囊(片)”(已上市)治疗缺铁性贫血,并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在既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缺乏对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有效的预防,特别对老龄人群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尚缺乏深入的临床实践。有鉴于此,我们以既往临床研究成果为背景资料,按照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项目编号:JJ2010-11)计划书要求,采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初筛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人群患病率,确定病因、临床症状特征等流行病学资料。依据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制定适合老龄人群的自我评估表,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并进一步实践验证,为制定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老龄人群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中医防治方案或专家共识”奠定基础。目的采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初筛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人群患病率,确定病因、临床症状特征等流行病学资料。依据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制定适合老龄人群的自我评估表,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并进一步实践验证,为制定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老龄人群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中医防治方案或专家共识”奠定基础。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卫生服务站、北京市东城区十字坡卫生服务站、北京市东城区外交部街卫生服务站、北京市海淀区中国气象局卫生服务站辖区为调查范围,以65岁以上老龄人群为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收集健康体检的老龄人群血清铁蛋白数值,初筛老龄人铁储存状态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第二阶段以外周血常规、血铁三项为监测指标,初筛缺铁性贫血人群患病率,并引用中医临床定性研究方法,对发病人群的临床症状、诱发因素等进行深入调查,结合骨髓象分析,确定人群患病率、导致病因、临床症状特征以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结果1.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检出率5576名老年人,有366名符合储铁缺乏诊断,储铁缺乏总体检出率6.56%;其中,男性177人,占6.31%;女性189人,占6.82%。经x2检验,x2=0.59,P=-0.44>0.05,即老年男性与女性的储铁缺乏检出率无差别。与国外文献比较:①北京地区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总检出率6.56%。高于美国、丹麦、新加坡,低于智利、荷兰。②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男性6.31%,高于丹麦、美国、新加坡,低于荷兰;女性6.82%,高于丹麦、荷兰、美国、新加坡。这一结果表明,北京市社区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检出率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2.老龄人群贫血患病率6025名老年人,有709名符合贫血诊断,贫血患病率11.77%;其中,男性380人,占12.50%;女性329人,占11.03%。经x2检验,x2=3.14,P=0.08>0.05,即老年男性与女性的贫血患病率无差别。与国外文献比较:①北京地区老龄人群贫血患病率11.77%,高于美国,低于韩国、乌干达、英国。②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男性12.50%,高于美国、韩国,低于乌干达、英国;女性11.03%,高于美国,低于韩国、乌干达、英国。这一结果表明,北京市社区老龄人群贫血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3.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6025名老年人,有256名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缺铁性贫血患病率4.25%。其中,男性144人,占4.74%;女性112人,占3.75%。经x2检验,x2=3.57,P=0.06>0.05,即老年男性与女性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无差别。与国外文献比较:①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4.25%,与荷兰、英国基本相似,高于新加坡、丹麦、美国,低于乌干达、比利时。②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男性4.74%,高于美国;女性3.75%,高于美国。这一结果表明,北京市社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4.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病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导致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从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胃肠道肿瘤33.9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4.22%,胃肠功能紊乱20.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服用史19.92%,饮食结构不合理11.72%,萎缩性胃炎10.16%,手术、外伤出血9.77%,长期腹泻9.38%,溃疡性结肠炎9.38%,既往有月经紊乱病史8.98%,5.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症状频率按照中医四诊理论,对老龄人群临床表征进行了调查,所占比例在30%以上的症状与体征依次为:①舌质淡白、脉象细弱均为(100%)。轻度贫血多见舌质淡红或淡白,脉细;中重度多见舌质淡白,脉细如丝。②面色萎黄(56.64%)。轻度贫血的多见面色无华;中重度多见面色萎黄、晦暗、甚至苍白。③食欲减退(48.44%)。轻度贫血多见食之无味;中重度多见食量减少、甚至不欲饮食。④倦怠无力(44.53%)。轻度贫血多见活动后乏力;中重度多静息状态下自觉乏力。⑤记忆减退(43.36%)。轻度贫血表现为善忘;中重度记忆力明显减退。⑥头晕目眩(38.67%)。轻度贫血偶有眩晕感;中重度多头晕、甚至严重时不能站立。⑦心慌心悸(33.98%)。轻度贫血多活动后心慌心悸;中重度多静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心慌心悸。⑧失眠多梦(31.64%)。轻度贫血多见间断失眠;中重度多见彻夜不眠。⑨肢体麻木(31.25%)。轻度贫血多见肢体感觉异常;中重度多见肢体麻木不仁、甚至感觉丧失。结论该项研究结论如下:①北京市老龄人群储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56%,4.25%。与国外文献比较,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北京地区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患病率较低原因与北京地区居民文化素养、教育水平、科学知识普及、营养状况良好有直接关系。尽管北京地区铁缺乏症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依然要引起高度关注。②北京市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以胃肠道疾病为主,特别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是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主要病因。因此,开展老龄人群胃肠道肿瘤的早期普查不仅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也是预防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键。③北京市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中医表征以脾胃虚弱为主,根据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主要症状与体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溏稀为代表的“脾胃虚弱”症状;其二是以舌淡脉细、倦怠无力、记忆力减退、头目眩晕、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气血虚弱”症状,对于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可以从“健脾益胃,益气养血“入手。

张大鹏[9](2013)在《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V-Ps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病人年龄、性别、腹腔炎症病史、术前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反复穿刺脑室等(不少于3次),Logistic回归分析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年,发生堵塞23例(29.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腹腔炎症病史、术前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反复穿刺脑室是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而性别、年龄与V-Ps术后分流管堵塞无明显关系。结论腹腔炎症病史、术前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手术方式、术中有无反复穿刺脑室是V-Ps术后分流管堵塞的高危因素。

杨志波[10](2013)在《大脑胶质瘤病的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大脑胶质瘤病(GC)的分型及其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探讨G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13例GC进行分型对比研究。病例纳入标准:所以病例均MRI上显示病变范围侵犯3个或3个以上脑叶及其中枢结构,且均经手术病理后证实;排除为颅内多发胶质瘤的病例。结果:选取资料完整的13例进行分析,所有的病例依据影像和病理学表现分为两型,所有的病例当中症状以头痛(8/13)最为常见和癫痫(3/13)次之。影像学检查显示弥漫性病灶累及大脑半球3个或3个以上脑叶及中枢结构,MRI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MRS和其他辅助检查也可提供有用的鉴别诊断信息。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以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9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GC1型以低级别星形胶质瘤多见,GC2型肿瘤显示其病理级别较高。结论:GC以胶质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于正常脑组织之问,广泛浸润大脑半球3个或3个以上脑叶及其中枢结构,无明确边界为特点,并常为双侧性分布,可以延伸至幕下结构甚至脊髓。依据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可将GC分为两型:即1型是经典型,影像表现以未见明显肿块为特点,组织类型以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常见;2型为肿块型,影像表现为在弥漫性病变的基础上的局灶性肿块形成,肿瘤病理级别较高。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13例病例中肿瘤细胞多呈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上可依据分型的不同从而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的两种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的两种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静脉窦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合并静脉窦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病人入选
    2.2 介入治疗及随访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
    3.2 静脉窦测压检查
    3.3 手术治疗
        3.3.1 手术经过
        3.3.2 术后结果
        3.3.3 术后用药
        3.3.4 术后随访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国外相关研宄的异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及缺陷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article 1
English article 2

(3)390例原发性空蝶鞍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军事飞行人员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军事飞行人员眼底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民航飞行人员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其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动脉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脑脊液炎性因子与急性动脉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个体化临床诊治及随访研究
    2.1 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2.2 辅助检查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蛋白组学研究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流程
    3.3 实验步骤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创新点
Abstract
致谢
英文缩写词索引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已完成的发表文章和参编的着作情况
博士学习期间负责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会议及获得荣誉情况
附录

(7)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疗效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堵管所致难治性脑积水的手术疗效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1.3 辅助检查
        2. 方法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
    结果
        1、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2、影像学改变
        3、疗效随访
        4、统计学分析
    讨论
        分流系统堵塞的常见原因
        不同类型堵塞的诊断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
    结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章 感染所致难治性脑积水的手术疗效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结果
        1、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2. 影像学改变
        3. 随访
        4. 统计学分析
    讨论
        感染机制
        感染诊断标准
        分流术后感染的常规处理
        手术疗效对比分析
    结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北京地区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探讨
    1 病因
        1.1 铁摄入不足
        1.2 铁吸收障碍
        1.3 铁损失过多
        1.4 其他因素
    2 老年人群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健脾生血”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
    1 “健脾生血”理论依据
        1.1 发病机理
        1.2 治则治法
    2 益中生血胶囊(片)应用研究
        2.1 方剂组成与方解
        2.2 药理毒理学研究
        2.3 临床实践
    3 益中生血胶囊(片)的拓展应用
    4 “健脾生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各家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北京地区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入选标准
    研究方案
        1 研究流程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资料来源
        2 资料分布
        3 人口学资料
        4 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
        5 储铁缺乏检出率
        6 高铁储存检出率
    讨论
        1 铁代谢生理过程
        2 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概况
        3 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价值
        4 研究结果分析
        5 老年人铁储存的参考范围的探讨
        6 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调查与分析
    诊疗标准
        1 诊断标准
        2 入选标准
    研究方案
        1 研究流程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资料来源
        2 资料分布
        3 人口学资料
        4 外周血象检测结果
        5 贫血患病率
        6 缺铁性贫血检测结果
        7 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8 缺铁性贫血人群病史调查与分析
        9 缺铁性贫血人群临床表征调查与分析
    讨论
        1 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研究意义
        2 研究结果分析
        3 中医认识与探讨
        4 治疗
        5 预防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大脑胶质瘤病的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GC的历史与定义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分型标准
    3 影像学检查
    4 病理学检查
结果
    1 临床表现
    2 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3 影像学检查结果
    4 病理检查结果
讨论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分型
    3 影像学特征
    4 组织病理学表现
    5 临床特点
        5.1 临床表现
        5.2 诊断
        5.3 鉴别诊断
    6 治疗
        6.1 手术治疗
        6.2 放射治疗
        6.4 化学治疗
        6.5 其他治疗方法
    7 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的两种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静脉窦支架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合并静脉窦狭窄的临床研究[D]. 苏宁. 吉林大学, 2020(08)
  • [2]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D]. 张士忠. 山东大学, 2018(02)
  • [3]390例原发性空蝶鞍临床特点分析[D]. 张利爱. 重庆医科大学, 2018(12)
  • [4]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在飞行人员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D]. 洪博.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其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D]. 麦麦提力·米吉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6]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出良钊. 贵阳医学院, 2014(07)
  • [7]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疗效及分析[D]. 胡星. 中南大学, 2014(03)
  • [8]北京地区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D]. 马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分析[D]. 张大鹏. 郑州大学, 2013(11)
  • [10]大脑胶质瘤病的分型研究[D]. 杨志波. 兰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两种类型的颅内高压性视乳头水肿合并眼底出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