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血魂的结合——读《阳光与我》

精血魂的结合——读《阳光与我》

一、精血与灵魂的联袂——读《阳光与我》(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刚[1](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指出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王礼洪[2](2019)在《陆西星解《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西星是明代庄学史上非常着名的注《庄》者,其《南华真经副墨》在明代庄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在明代思想文化统一、学术特色明显的大背景下,他融汇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释《庄》风格在所有释《庄》注《庄》者中独具一格。本文以传统的研究路线为指导,坚持“知其人,论其世”的方法和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陆西星的生平、着述情况、思想作总体的概述,进而用专章介绍《南华真经副墨》(后文时有称之为《副墨》)的撰述意图,以及重点介绍了陆氏是如何对《庄子》篇章进行辨伪的问题。本文的重点在于力图呈现出陆氏的释《庄》特色,一是陆氏对庄子《庄子》艺术特色的推崇,二是他自己在释《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艺术方面的特色。而在阐述思想特色方面,我是用归类的方法来处理的,如在以道解《庄》上,除了以归本《道德》为主线,还将他运用丹法思想的解《庄》实践进行举证;以佛解《庄》方面,关注其在注解中对佛教典籍、佛家意旨的吸收,又将一些具体的公案归入各自分属的类别中;以儒解《庄》方面,将儒家孔、孟之道、理学、心学放在儒家思想的大系统中。综合这些方面,最后将陆氏《副墨》对后世的影响,包括他对后世释《庄》注《庄》者产生的影响和他为后世习庄者提供了研读《庄子》的方法两个方面。我以研读《副墨》为主,深入到字、词、句、段当中,同时又辅之以他其他的着述,将他的思想、着述特色进行连线,力图将他的释《庄》特色,即《南华真经副墨》的特色呈现出来。文章结构及内容提要:第一部分:通过全面地论述陆西星的生平、着作、思想等内容,以期对陆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关乎后文的展开,对其关注和伸展是非常必要的。第二部分:重点谈及了陆西星与《南华真经副墨》的关系,主要包括陆西星撰述《副墨》的目的和对《庄子》篇章正伪的辨析。这一章的内容是后文论述陆氏释《庄》特色的关键,它具有证明身份的突出作用。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谈论陆西星释《庄》过程中所包含的思想倾向,其特色体现在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来解读《庄子》,其中又以道家为主,援引儒、佛以辅助道家。其在疏注《庄子》时将三教思想融汇贯通,运用得游刃有余。第四部分:这部分是关于文本的阐释,主要谈及了陆氏对《庄子》篇章结构的关注及安排、对字词句的阐释、对其他注解《庄子》者的评析等。由此可见出陆氏在文本阐释上的独特之处。第五部分:这是谈陆氏之注《庄》实践及成果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为后世呈现出来的读《庄》之法,当然这种方法对研读其他经文典籍也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其影响还体现在对后世注解《庄子》者的深刻影响上,这从后世对他注《庄》成果的征引方面就可以得出结论。

曹瑞冬[3](2019)在《近代苏州花捐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捐是近代中国对娼妓和乐户营业收入课捐的总称,出现于清末地方的财政改革中。作为一种地方财政的临时挹注,各地以妓捐、乐户捐和执照费为主,亦有地区征收营业捐、娱乐捐或花筵捐。同时,政府基于“寓禁于徵”名目抽收花捐,实行“化私为公,寓禁于管”的治娼政策。故花捐的财政改革总体上寓于地域经济之中,但也会因娼妓禁政等因素而发生变轨。本文以近代花捐改革为线索,着重探讨苏州社会经济的结构过程。1896年《马关条约》订立后,苏州开始自筹巡警、马路等开埠经费,又逢日本要求设立专管租界以专利源,官府为此挪用西方制度,设商务局征收妓捐,并积极筹划城外娼区,发展商业,以便地方分割日人专利。而后在清末新政中,该项捐款移解苏州警厅,并通过“征娼”筹款,藉由“巡警”改制,开启了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重组过程,但官权难以在地方权势中下向扩张,而妓捐私收现象也一直存在。迄至1920年,妓捐捐务改归地方人士自办,苏州工巡捐局成立,其改组每每遭遇官权掣肘,又因妓捐系属商埠特捐,城内外市民公社在统一市政收支上发生分歧,导致捐务停顿,路政废弛。1928年苏州实施娼禁,妓捐停征,同时马路商民倡建民生社,歌女纳捐领照,以此拓宽娼业的合法空间,可由于官方界定的缺失,娼业内部纠纷大量产生,遂使苏州政府于1935年恢复公娼。而这时,南京国民政府遂已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并开始对地方财政进行整理。1927年局票实贴印花即是一例,而在1934年苛细杂捐的废除中,妓业的相关捐税被改制以抵补地方财政。“旧税未除,新税难征”,中央的税务行政仍旧难及于地方,且重叠式的税负亦使政商关系恶性发展。废苛尚在进行,始于1932年的苏州献金运动,国民政府将救国捐税向娱乐业摊派,其中妓业演剧筹款,踊跃捐输,民间团体则在推进捐募的法制改革以期减附免税。在1940年代的苏州,筵席及娱乐税停征附加,提高税率,专向顾客饮食及娱乐消费行为课税,并由经营单位代扣代缴,但以军警及公务人员主体的权贵却抗捐寻租,借机牟利,使税负大都转嫁,可从其税率来见这一时期的妓业税负。此外,在经历杂捐整理和公娼恢复后,花捐由属于县政府的捐款征收处统一征收,吴县政府又通过县金库制度建立起对花捐的预算,例如娼妓禁政中的违警罚金是花捐专款专用于警政的证据,后几经改良,从警察机关自收自支到县政府统收统支,实质上形成了警察权与财政权的分野。但改良并不彻底,苏州于1935年开办公娼,并通过检妓等手段创建娼妓群体的统计资料,费用和人数则是检治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娼妓检验长期寓于警政之中,即使20世纪40年代以来,卫政与警政分离,形成独立预算,娼妓健康检验费仍由警察收支。

林云[4](2017)在《论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述》文中研究说明80—90年代以来,文坛涌现出大量风采各异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一个特殊阶段,“明清叙述”成为许多作家不约而同的创作题材选择。这些小说试图通过追溯“明清”历史、塑造“明清”人物、讲述“明清”故事等实践,达到还原与重构“历史”风貌、揭示和传达“历史”意义、对照和反思当下现实等目的,并在90年代多元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创作主体迥异的生命体验观照下,呈现出缤纷各异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明清叙述”长篇历史小说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化参考价值,更因为90年代独特的市场接受和跨域传播影响而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从专业的文学奖项评审,到商业化的出版机构推介,从普通的大众阅读评论,到新媒体影视改编演绎……它们所引起的关注和争议如此广泛,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明清潮”、“帝王热”,为我们提供了认知和理解历史的有效凭借,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透视80-90年代文化生态和文学状态的一个重要支点。本论文以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放置于80-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反思和现代商业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场域中,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叙事特色、文化风格等方面的考察,分析评价作家通过“明清叙述”呈现出的丰富而差异的“历史”认知与解读。同时,通过对90年代历史语境、文化思潮、商业化市场环境等内外联结的文化考察方式,从文学出版机制、文化景观、叙事特点和读者接受等角度,追溯“明清叙述”长篇历史小说在90年代繁盛的原因,探究其背后蕴涵的历史观念、文化思考和现实观照,并综合考量其创作实践的得失,以透过文本看“历史”和透过“历史”看文本的方式,客观评断“明清叙述”历史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孙倩倩[5](2016)在《“聊斋”影视剧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认为《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空前绝后之作”,书中很多故事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广泛流传。随着影视媒介的不断发展,“聊斋”故事更是以其独特奇幻的故事内容被多次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作品热播荧屏。要对以狐鬼花精着称的“聊斋”故事进行成功改编,对其书中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改编后的作品几乎都以爱情为主题,这就决定了在“聊斋”影视剧改编过程中女性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为此,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聊斋”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剖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转变,以期对“聊斋”影视剧的创作做出一点贡献,使“聊斋”影视剧在表达原着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从1922年第一部聊斋电影《孝妇羹》上映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聊斋”影视剧品种繁多,共有电影90余部,电视剧40余部。在这些影视剧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形象,笔者大体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异类女子形象,包括女鬼形象、女妖形象。女鬼形象又分为善鬼形象、恶鬼形象。女妖形象又分为女狐形象、花精形象。第二类是凡女形象,包括侠义女子形象、小家碧玉形象、大家闺秀形象。笔者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在原着的基础上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受到拍摄年代、导演、编剧、演员、受众需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女性形象在保留原有质素的同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女鬼形象性格发生了由恶到善的转变;女妖形象削弱了原着中的报恩色彩,更多的表现出她们在爱情方面的执着追求;凡女形象性格更加大胆主动,更加着重塑造她们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执着、痴情等全新的性格特征。在这些众多的“聊斋”影视剧中,既有优秀精良之作,也不乏粗制滥造之品。对于其中的精良之作,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原着人物本身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从真善美的道德主旋律、细致的人物描写、曲折的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来说明。二、导演、编剧、演员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从主题的重新改写、情节的曲折化、人物形象的重塑三个方面来说明。三、配乐、舞美、特效的辅助性作用。对于其中的粗制滥造之品,笔者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影视作品列举了女性角色性格的削弱、女性主角魅力的不足、女性情感表现力度不够等三个问题的具体表现,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聊斋志异》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巨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对社会传播着真、善、美的正能量。在现代传媒不断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深度挖掘《聊斋志异》的底蕴,以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聊斋”影视作品。

唐明华[6](2016)在《海耕——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文中认为公元1894年9月17日,当北洋水师的战舰在晨曦中醒来的时候,四十五岁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迎来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天公作美,风和日丽,邓世昌像往常一样巡阅完毕,他手扶舷栏,引颈眺望,恍惚中,耳边响起四女小婷嫩嫩的声音:等爹爹生日的时候,我给您唱好听的歌儿。一缕淡淡笑影从邓管带的眼波里溢出,绽成深秋里一朵盛开的墨菊。就在这时,号角响了。十二时许,中日两国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迎头相撞。顿时,阴风怒号,樯倾楫摧,惊天地、泣鬼神。弹尽援绝之际,邓世昌回首西望,双膝跪地。随即,二百四十余弁勇亦悉数跪倒。邓世昌仰

张翼飞[7](2015)在《中国功夫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功夫电影与中国的武术、伦理、宗教和哲学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是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电影类型,是受众了解中国社会与历史的重要文化范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武侠电影”的概念不易为西方所接受,为研究此类电影的国际化问题,论文重新界定了中国功夫电影的概念。功夫电影在世纪之交取得的荣誉与商业价值是中国其他电影类型难以比拟的:《卧虎藏龙》《英雄》等频频获奖,在北美外语片票房排行榜的位置难以逾越,《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新时代,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当今华语功夫电影难现昔日辉煌,本论文以中国功夫电影的演进与国际化作为研究方向,为功夫电影的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讨论了百年间(1905—2015)中国功夫电影发展历程。以侠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为线索,以电影本体审美研究为核心问题,选取本土文化视域中的“武”与“侠”与西方异域文化理解的“武”与“侠”两个分析路径进行比较研究。在历史维度上。将功夫电影这一电影类型放在影视艺术学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整体链条上进行审视。一方面在以电影内容发生时间为界限将功夫电影划分为古装武侠片,近代功夫片与现代动作片的基础上,特别把民国功夫片从近代功夫片中剥离出来,依据是民国时期武术被尊为“国术”,是武林发展的黄金时期,融武于军和对功夫技艺的敬守与传承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侠义精神的展现进行阐释,从封建社会传统侠客“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到近代侠士“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到民国武者保家卫国的浴血奋战,再到现代特种兵“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爱国情怀,从不同阶段的演变来探究侠义精神与具体历史语境和文学场域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和平时期的警察与特种兵都是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载体。探讨了把功夫元素与主旋律电影结合,既解决了主旋律电影有艺术价值但没有经济产出的尴尬境遇,又对处于低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电影起了提振士气的作用,还有助于青年人对革命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在美学维度上。通过对中国功夫电影不同发展阶段的“武”的光影展现,从传播学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冷兵器、传统拳脚功夫以及新时期的综合格斗在美学上的常态与嬗变。并不是单纯的对功夫技法的研究,而是寻求技法背后蕴含的美学本质,从儒雅蕴藉到暴烈阳刚,从武舞之风到刚猛写实,这些美学特征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情境下形成的。功夫的美学展现经历了“象征”“抒情”“叙事”的变更,“象征”代表了刀剑拳脚掩映下的文化内涵,“抒情”是导演的个性化体现,“叙事”表明了功夫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三种美学形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更迭和相互交织,显示了“武”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国际化视野出发,在艺术成就与商业价值两个层面,把中国功夫电影与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和日本武士电影进行了横向对比,提炼出处于低谷期的功夫电影重新崛起值得借鉴的经验。并针对功夫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进行了划分,最初只能作为邪典电影登陆西方,经过一代代中国影人不懈的努力,功夫电影已经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电影类型,一些近似题材的好莱坞电影也要参照学习中国功夫电影的拍摄模式。文中详细论述了中国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演进过程。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最早出现于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电影中,以单纯的华洋对抗为叙事线索,代表作是《天下第一拳》与《精武门》。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把复仇民族主义叙事转变为包容性民族主义叙事,不再塑造脸谱化的洋人,摒弃了纯粹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力逐渐增强,已经不需要通过在银幕中痛打洋人来提振民族自豪感,这时期的功夫电影更多是追求“武”与“侠”的真谛,表现了对传统功夫的守望。处于低谷的中国功夫电影应该与时俱进,与影视虚拟技术、动漫元素、科学元素、游戏元素、仙侠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功夫电影。中国功夫电影将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文化名片,因此在新的时代,中国功夫电影不应一味强调和渲染暴力,而应运用艺术与美来消解功夫的暴力因子。在表现功夫的同时,也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传递中国的正能量。

彭愫英[8](2013)在《罗古箐》文中提出一天蒙蒙亮,她起床对镜梳妆。白衬衣外罩绿色长褂,再套红色短褂,黑裤子,黑布鞋,绣花围腰,穿戴停当,她细心地把一串白色贝壳腰饰斜挂在围腰上。戴头饰时,她动作迟缓,慢腾腾地把黑黑的粗辫绕在头饰外面,发梢从耳边垂下来,脸腾地红了,已快40岁的她,还是一身姑娘装扮。手摸了摸脸上丑陋的疤痕,她的一双大眼黯淡,脸上红晕也随即消散变得惨白。她无力地把镜子反扣在桌子上,抓过绿纱蒙住脸,眼前水雾蒙蒙。

谢炳军[9](2013)在《崔述《诗经》阐释再探》文中研究说明对崔述《诗经》学的再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崔氏的时代的《诗经》学潮流,运用细读文本、比较、统计图表、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崔氏《诗经》阐释展开了再研究。第一章《崔述的时代和他的〈诗经〉学》,首先简述了崔氏的时代的《诗经》学的主流——《毛诗》学的细化,以及其支流——《诗经》的义理阐释及对《三家诗》的引用与研究;其次,分析崔氏研读《诗经》的三个阶段,即启蒙、阐释、补充阶段;最后阐明崔氏阐释《诗经》的范围。第二章《崔述的〈国风〉阐释》,重点阐述了《读〈风〉偶识》的阐释体例——“读”与“偶”、阐释思想与方法、阐释形式、引用的资料等几个方面。第三章《崔氏〈国风〉阐释的特点》,分三个方面论述了崔氏阐释《国风》的特点,每个点糅合了他阐释的优缺点——一是,篇义阐释不落实人名;二是驳斥《序》、《笺》有余,诠释新义不足;三是,以义理阐释为主,疏于训诂。第四章《崔述的〈雅〉〈颂〉阐释》,主要是简述了崔氏阐释《雅》、《颂》的体例、阐释方法、阐释的要点与特点。第五章《崔述在〈诗经〉学史中的地位》,首先引述《清史稿》对崔述学术的总体评价;其次是介绍日本学者、中国学者对崔氏《诗经》学的重视与评价;最后简要地评论崔氏《诗经》学再研究的意义。

彭愫英[10](2012)在《梦断罗古箐》文中研究说明一天蒙蒙亮,她起床对镜梳妆。白衬衣外罩绿色长褂,再套红灯芯绒短褂,黑裤子,黑布鞋,绣花围腰,穿戴停当,她细心地把一串纯白色的贝壳腰饰斜挂在围腰上。戴头饰时,她动作迟缓了起来,慢腾腾地把黑黑的粗辫绕在头饰外面,发梢从耳边垂下来,脸腾地红了起来,已快四十岁的她,还是一身姑娘装扮!手摸了摸脸上丑陋的疤痕,她的一双

二、精血与灵魂的联袂——读《阳光与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血与灵魂的联袂——读《阳光与我》(论文提纲范文)

(1)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空的超越者——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奥尼尔其人其作
        一、美国戏剧之父的斑斓人生
        (一)不幸的幸运儿
        (二)严肃剧作家奥尼尔
        二、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历程
        (一)早期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1913-1920)
        (二)中期探索性的表现主义悲剧(1920-1933)
        (三)后期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1939-1943)
    第二节 奥尼尔的传承与创新
        一、对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汲取与传承
        (一)对西方非理性哲学的接受
        (二)对西方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的学习借鉴
        (三)对西方传统与现代戏剧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吸收
        二、在戏剧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与开拓
        (一)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表现
        (二)在戏剧艺术上的实验与探索
第二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
    第一节 译介及其文学性与舞台性之争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译介的中国之旅
        一、肇始期及第一次译介高潮
        (一)序幕(20年代):春雷乍现、蓄势待发
        (二)第一次译介热潮(30年代):借势而起、蓬勃发展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缺席期(40年代):战争年代、译者缺位
        (二)停滞期(“十七年”间及“文革”时期):译源受批、译介空白
        三、第二次译介高潮及回落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第二次译介浪潮(80年代):译介集中、硕果迭出
        (二)奥剧译介的回落阶段(90年代至今):文集问世、译介赓续
    第三节 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中译版本
        一、“译”随境变:《天边外》四大译本
        (一)四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风格迥异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二、“译”无止境:《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七大译本
        (一)七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异彩纷呈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三、“译”彩纷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三大译本
        (一)三大译本的不同特色
        (二)不同译本译者之情感倾向
        (三)各有千秋的创造性叛逆
        (四)对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
第三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历时研究
        一、发轫期及第一次研究热潮
        (一)发轫期(20年代):蹒跚起步、简要评介
        (二)第一次研究热潮(30年代):翻译助力、争锋激烈
        二、低谷期(20世纪40–70年代)
        (一)沉寂期(40年代):偏离主流、遭受冷遇
        (二)空白期(“十七年”间和“文革”时期):无人问津、研究停滞
        三、第二次研究热潮及多元发展阶段(新时期至今)
        (一)1978—1990年:思想解放、研究复兴
        (二)1991—2020年:视角多元、研究深化
        (三)关于奥尼尔戏剧的博士论文研究
    第二节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共时研究
        一、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整体情况
        二、近四十年国内研究热点
        (一)作家作品研究
        (二)创作特点及美学风格研究
        (三)与其他剧作家的比较研究
        (四)社会思想和宗教主张研究
        (五)跨文化、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
        三、近四十年国内研究流变
        (一)永恒的经典、永远的热点
        (二)永不过时的研究话题
        (三)永远在路上的奥剧研究
第四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搬演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榆树下的欲望》
        一、同株异葩、并蒂绚烂:《榆树下的欲望》话剧改编演出
        (一)写实与写意的融合:沈亮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欲望的激情宣誓:任鸣版《榆树下的欲望》
        二、一剧两戏、“戏”说欲望:《榆树下的欲望》戏曲移植搬演
        (一)川剧移植搬演:徐棻的《欲海狂潮》
        (二)曲剧移植搬演:孟华的《榆树孤宅》
    第二节 一胞“两娣”的《安娜·克里斯蒂》
        一、中西合璧的戏剧盛宴:乔治·怀特版《安娣》
        二、甬剧《安娣》遇见奥尼尔:《安娜·克里斯蒂》之甬剧移植搬演
    第三节 其它经典剧作在中国的演出
        一、斯坦尼模式之奥剧呈现:张彤版《早餐之前》
        二、奥尼尔的中国风景:王斑版《天边外》
第五章 尤金·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整体性影响
        一、奥尼尔的影响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
        二、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
    第二节 奥尼尔与李龙云
        一、李龙云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龙云的影响
        (一)表现主义式氛围
        (二)自然象征的运用
        (三)强烈的内心独白
        (四)梦幻化的效应
        (五)爱欲的悲剧性
        三、李龙云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对希望的坚持
        (三)抒情性与诗性
    第三节 奥尼尔与李杰
        一、李杰的奥尼尔接受之因
        二、奥尼尔对李杰的影响
        (一)物象的象征性
        (二)梦幻性段落
        (三)内心独白的介入
        (四)生命的悲剧性
        三、李杰戏剧创作对奥尼尔的超越及独创
        (一)悲剧的历史性深度
        (二)多角色命运
        (三)物象的文化象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奥尼尔生平年表
附录 B 奥尼尔剧作年表
附录 C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资料汇编(1929—2019)
附录 D 中国奥尼尔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陆西星解《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陆西星生平及思想
    第一节 陆西星生平
        一、名门望族与清贫身世
        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三、“风尘岂足羁?重在遇知己”
    第二节 陆西星着作及思想
        一、陆西星的着述
        二、陆西星的思想
第二章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的撰述意图与辨伪主张
    第一节 《南华真经副墨》的撰述意图
    第二节 陆西星对《庄子》篇章的辨伪
        一、陆西星之前的学者对《庄子》篇章的辨伪
        二、陆西星对《庄子》篇章的辨伪
第三章 陆西星调和三教的解《庄》特色
    第一节 引佛理阐《庄》
    第二节 借儒道应《庄》
    第三节 归本《道德》
第四章 陆西星阐释《庄子》文本的策略
    第一节 结构把控
    第二节 词句校勘
    第三节 篇章疏注
第五章 陆西星解《庄》注《庄》的影响
    第一节 为后世提供了读《庄》之法
        一、识《老子》之主旨,通三教之典册
        二、精攻细研
        三、溯本黜异
        四、深悟细味
    第二节 对后世解《庄》注《庄》者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近代苏州花捐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科学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重点解决问题
一、娼妓与花捐
    (一)近代花捐考释
        1.地方财政之挹注
        2.寓禁于徵之话语
    (二)近代苏州娼妓业概述
        1.社会变迁与娼业兴衰
        2.娼业结构及其影响
二、苏州花捐改革与清末民初的政权构建
    (一)事权之于利源:晚清苏州开埠与妓捐移植
        1.中日交涉与界址勘定
        2.妓捐移植与巡警共治
        3.马路变迁与娼区变动
    (二)娼捐开征与清末民初地方权势变迁——兼论苏州的妓业陋规
        1.妓业陋规举例
        2.娼捐开征实态
        3.地方权势变迁
    (三)民初苏州妓捐存废与工巡捐局的改组动态
        1.地方自治与妓捐沿革
        2.局董纠葛与议员分配
        3.妓捐存废与工巡改组
三、苏州花捐改革与南京政府时期的税制整理
    (一)苏州民生歌社的嬗变与娼权的抗辩(1929-1936)
        1.废娼运动中的民生社及其经营
        2.合法化危机:歌女卖淫与说书拼档
        3.复娼视野中的歌女与娼妓
    (二)从旧税新征来看南京政府时期苏州的妓业捐税
        1.局票实贴印花
        2.苏省废苛与苏市营业税之开征
        3.茶馆书场捐之兴废
    (三)花界捐赈与娱乐减附——以苏州献金捐募为中心(1932-1945)
        1.献金救国与战时娱乐附加
        2.娱乐募捐与花界救国
        3.减附:献金的“捐募化”改制
四、苏州花捐改革与民国后期的财政危局
    (一)妓业税负与20 世纪40 年代苏州的筵席及娱乐税
        1.增税与节约
        2.税负与税率
        3.价格与贫富
    (二)民国中后期苏州娼妓禁政中的违警罚金
        1.娼妓违警概况
        2.警娼关系的症结
        3.公安与财政的分野
    (三)苏州检娼制度的实证分析(1935-1949)
        1.公娼视野下的检娼制度
        2.娼妓避检的经济因素分析
        3.卫政与警政的经费纠葛
结语
    (一)兴利与除害
    (二)地方财政的形成与改革
    (三)苏州社会的因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论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历史”与“小说”纠葛的新探索:“明清叙述”选题原因及研究价值
    二、90年代“明清叙述”研究综览
第一章 “明清”叙述:“历史”与“小说”的双重动力
    第一节 “明清叙述”的思想资源: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的调适
        一、历史史实资源的尊重与持守
        二、政治文化影响下“重构”历史的冲动与实践
        三、80-90年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明清叙述”的生存选择:新时期文学生产下的历史小说创作
    第三节 历史小说家们主体性的确立与文学审美建构
第二章 “明清叙述”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景观呈现
    第一节 宫廷文化景观呈现
    第二节 “士人”心态的展现与探幽
    第三节 世俗文化风情景观的书写与建构
    第四节 性别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历史探掘与重塑
第三章 90年代“明清叙述”历史小说的叙事艺术与接受研究
    第一节 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二节 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接受考察
    第三节 90年代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下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聊斋”影视剧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2.1 从影视剧改编的角度进行研究
        1.2.2 从影视剧主题及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
        1.2.3 从影视剧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研究
2 “聊斋”影视剧发展及女性形象概述
    2.1“聊斋”影视剧发展概况
    2.2 影视剧中涉及的聊斋女性形象概述
3“聊斋”影视剧中的女鬼形象
    3.1 善鬼形象
        3.1.1 聂小倩
        3.1.2 连锁
    3.2 恶鬼画皮
4 “聊斋”影视剧中的女妖形象
    4.1 女狐形象
        4.1.1 辛十四娘
        4.1.2 小翠
    4.2 花精形象
        4.2.1 白秋练
        4.2.2 花姑子
5 “聊斋”影视剧中的凡女形象
    5.1 侠义女子形象
    5.2 小家碧玉形象
    5.3 大家闺秀形象
6 “聊斋”影视剧中女性形象成功塑造的原因及表现
    6.1 原着本身的基础性作用
        6.1.1 真善美的道德主旋律
        6.1.2 细致的人物描写
        6.1.3 曲折的故事情节
    6.2 导演、编剧、演员的决定性作用
        6.2.1 主题的重新改写
        6.2.2 情节的曲折化
        6.2.3 人物形象的重塑
    6.3 配音、舞美、特效的辅助性
        6.3.1 配音
        6.3.2 舞美
        6.3.3 特效
7 “聊斋”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1 “聊斋”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7.1.1 女性角色性格的削弱——婴宁的“笑”
        7.1.2 女性主角魅力的削弱——白秋练、小梅,主配角
        7.1.3 女性情感表现的削弱——连锁“为爱还阳”
    7.2 “聊斋”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展望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7)中国功夫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 论文的框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功夫与侠的文化溯源
    第一节 功夫的文化源起
    第二节 侠的历史寻根
    第三节 侠文化的文本叙述
    第四节 江湖世界的光影重构
第二章 江湖世界的功夫展现
    第一节 古装武侠片的功夫展现
        一、 光影中的傲剑狂刀
        二、 光影中的无情暗器
    第二节 近代宗师的拳脚献艺
        一、 功夫形象的巅峰——李小龙
        二、 近代功夫片
        三、 民国功夫片
    第三节 现代硬汉的综合技击
        一、 从功夫片向动作片的过渡——成龙,李连杰的风格转型
        二、 拳贯中西的现代动作片——甄子丹的“甄功夫”
第三章 中国功夫电影的侠义精神展现
    第一节 古装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
        一、 修身立德,为国为民的儒侠
        二、 冲虚清静,看破名利的道侠
        三、 悲天悯人,消解欲望的佛侠
    第二节 近代功夫电影中的侠义精神
        一、 救世献身的侠客
        二、 华洋之争的侠客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中的侠义精神
    第四节 现代动作片的侠义精神
第四章 中国功夫电影的国际化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功夫电影与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比较
        一、 神功无敌与超能科技之美
        二、 孤高侠客与双面英雄
        三、 快意恩仇与对法律的敬畏
        四、 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结晶
    第二节 中国功夫电影与日本武士电影的对比
        一、 中国功夫与日本剑术
        二、 民族精神与人文情怀
        三、 逍遥侠客与忠诚武士
    第三节 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电影
        一、 从“邪典”电影到主流电影
        二、 功夫电影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三、 合作与合拍以我为主的功夫电影
第五章 中国功夫电影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第一节 东亚病夫,强身救国与民族主义的初识
    第二节 功夫电影与民族主义的邂逅——复仇民族主义叙事
    第三节 功夫电影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包容性民族主义叙事
    第四节 新时代背景下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的表达
第六章 中国功夫电影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电影与 3D 技术的结合
    第二节 功夫与动漫结合
    第三节 功夫与科学的结合
    第四节 功夫电影与游戏结合
    第五节 功夫电影与仙侠元素结合
    第六节 混搭风格的功夫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9)崔述《诗经》阐释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崔述的时代和他的《诗经》阐释
    第一节 崔述的时代
    第二节 崔述研读《诗经》的过程
    第三节 崔述阐释《诗经》的范围
第二章 崔述的《国风》阐释
    第一节《读〈风〉偶识》的阐释形式
    第二节《读〈风〉偶识》的阐释思想与方法
    第三节 崔述《国风》阐释引用的考辨
第三章 崔述《国风》阐释的特点
    第一节 诗义阐释不落实人名
    第二节 驳斥《序》、《笺》有余,诠释新义不足
    第三节 以义理阐释为主,疏于训诂
第四章 崔述的《雅》《颂》阐释
    第一节 崔述阐释《雅》《颂》的体例
    第二节 崔述研究《雅》《颂》的目的、方法
    第三节 崔述《雅》《颂》阐释的要点与特点
第五章 崔述在《诗经》学史中的地位
    第一节 清人对崔述《诗经》阐释的评价
    第二节 崔述《诗经》阐释在近现代的重新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精血与灵魂的联袂——读《阳光与我》(论文参考文献)

  • [1]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D]. 李小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陆西星解《庄》研究[D]. 王礼洪.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9)
  • [3]近代苏州花捐改革研究[D]. 曹瑞冬. 温州大学, 2019(01)
  • [4]论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述[D]. 林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聊斋”影视剧女性形象研究[D]. 孙倩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6]海耕——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J]. 唐明华. 时代文学, 2016(05)
  • [7]中国功夫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研究[D]. 张翼飞. 吉林大学, 2015(08)
  • [8]罗古箐[J]. 彭愫英. 边疆文学, 2013(12)
  • [9]崔述《诗经》阐释再探[D]. 谢炳军. 暨南大学, 2013(01)
  • [10]梦断罗古箐[J]. 彭愫英. 凉山文学, 2012(03)

标签:;  ;  ;  ;  ;  

精血魂的结合——读《阳光与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