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看法

我对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看法

一、实施“校校通”工程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傅树红[1](2020)在《甘南州双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文中指出推进甘南州双语学校信息化应用与建设,需要从专业人员、教学资源、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综合施策。

蒋蔻松[2](2020)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数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的思想。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概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定义和典型的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与策略;第五部分针对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第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进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通过备课组的研讨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安排:其次教师自己要系统学习方法论相关课程,进行高中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和理解,提高自身数学素养;注意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关注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的发现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或是创设生活情境;在解题时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阐述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后注意及时整理总结并善于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来反馈教学,注重师生共同的教学反思;最后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性教学。

冯悦[3](2020)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卢梭认为,能够在无声中滋养万物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行为在无形中悄悄的发生,默默地滋润着学生,开发着学生无尽的可能[1]。继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数学应用的重视与推广。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背景、意义与价值,重点是它的应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2]。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均加入了实际应用问题,但大部分学生正答率较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较为欠缺。为调查学生应用题得分率低的原因及在教学中如何更合理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际应用问题的目的与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第二章:分析、整理了有关国内外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高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和什么是数学实际应用问题;二是教育心理学基础,包括弗莱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本章选取了山东省滨州市S中学高二年级教师及学生作为本次调研的调查对象,在对相关文献查阅与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现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虽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但缺乏正确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真正实践较为困难。教师也认为学习数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但由于课时安排紧张,部分教师对新课标解读不够,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措施仍需开发。第五章:列举了人教A版高中数学中三个典型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案例,分别为《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本不等式》。这三个数学模型在生活中应用的较为普遍,通过讲解知识的由来,呈现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第六章:对本文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整理、总结,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要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要积极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实际问题。学生们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明确新课标对当代高中生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教师要精心备课,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国家对高中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贡献力量。

杨涛[4](2020)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引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力量。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也将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研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当代培育人才的要求,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实施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问题的探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三个主线问题展开:第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是什么?即通过文献综述、理论阐释明晰研究的主题;第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如何展现?即在回答第一个是什么的问题上,从教学实践中审视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重庆市的初中语文教师为研究样本,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实施建议,从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导入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构建了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框架。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考察,了解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现状,从而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第三,怎样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通过分析现实问题、搜集教学案例,构建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因此,本研究分别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论述了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出国内外教学方式和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和不足;最后确定了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主要是从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变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学习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可行性主要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物质基础、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为教学方式的改进创设条件、双主体的师生观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保障等方面来分析。第三部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理论阐释。该部分主要包括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方式变革的基本原则及教学方式变革的基本特征。第四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从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导入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四个方面了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策略研究。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强化学校组织的改革意识;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优化教师提问技巧,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借助信息平台进行科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王红[5](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塔吉古丽·图尔迪[6](2019)在《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具有地广人稀、学校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新疆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远程教育对新疆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有利于新疆的教育快速、均衡发展,同时对推进新疆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新疆实施远程教育资源项目是必然选择,也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积极地建设远程教育资源的同时,应该将远程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该工程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是该工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和核心。因此,笔者查阅国内外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有关的文献,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本研究紧紧围绕研究目的,首先,通过观察法,对部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疆47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最后,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以更深入的发现当前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综合这三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得出来的结论是:当前,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仍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城乡之间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远程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有:当前远程教育资源数量多,但是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教学需求的偏少,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本地学生水平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整合不够深;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不到位;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等。笔者通过访谈,进一步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的原因有:远程教育资源质量审核不够严,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工作不被重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薄弱;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技术支持与服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低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不断的完善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建设,鼓励农村教师开发资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强化技能培训,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

韩芮[7](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正在不断的深化融合。技术中介的智慧教育是现今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智慧课堂应该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再辅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大数据分析、移动终端、评价反馈、智能推送、个性化定制等信息技术,创建一个开发学生智慧的语文课堂,形成语文教师、学生和学习载体三者的高效互动。本研究选择以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文智慧课堂的设计为研究主题,通过观看Okay智慧教育实景录像、观察新疆兵团中学的AiClass云课堂和对教师进行访谈,以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现状为依据,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文智慧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技术运用不够成熟和教师过于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智慧的发展导致了与传统课堂难以深度融合。基于此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结构模式,该结构模式由资源管理与服务、多元评价体系、师生专用的移动智能终端以及课堂教学流程四个部分组成。最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结构模式,从特色教学目标的制定、特色教学内容的选择、智慧学习活动的设计、有力学习环境的支撑四个方面,对《声声慢》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

王薇[8](2019)在《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划时代的信息浪潮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素养,标志着现代人的文化水平。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育现代人格,这是时代呼唤。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概述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信息时代下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文章着重阐述了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及复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教育的信息化策略、班级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策略、沟通交流的信息化策略和组织活动的信息化策略四方面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将信息化的各种优势有效融入到传统班级管理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扩展教育空间,提升班级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理论研究方面不够系统成熟,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新策略研究尚不够创新。这些有等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改进。

杨英[9](2018)在《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深刻影响教育,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学现代化既是时代性的崭新课题,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职教界围绕此大胆探索创新,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展丰富的创新实践,改变了我国职业教学的落后面貌。系统研究我国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有助于丰富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有助于讲好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故事,有助于促进我国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现代化更好发展。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以信息化推动我国职教教学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优化发展策略,重点探讨以下内容:一是探讨以信息化推动我国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对职教教师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路径、典型做法与创新经验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职业教学信息化大赛的发展与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发展之策。实现教师的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前提,因此对以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发展的探讨也是本研究的核心。二是探讨信息化资源对于职教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研究分析我国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典型经验,探讨促进现代优质职教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尤其是“公建共享”建设的专业资源库的优化发展。三是探讨管理在职教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维度与实践价值,总结创新实践经验,对我国职教特色的两大信息化组织的作为进行探讨,并针对教学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四是探讨评价在职教教学现代化中重要地位,分析评价主体、内容及工具的现代化特征,提出有效融合“人评+机评”以提升我国职教教学评价的现代性,总结我国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经验。

李静美[10](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二、实施“校校通”工程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校校通”工程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甘南州双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甘南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2 双语类学校师生队伍建设现状
    1.3 双语类学校信息化设施硬件建设现状
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2.2 基础设施建设尚有差距
    2.3 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2.4 双语教学资源十分匮乏
    2.5 省级、州双语领域信息化评价机制缺失
3 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3.1 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2 典型带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3 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培训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4 切实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统建共享水平
    3.5 加大投入,建设双语资源平台
    3.6 完善评选机制,助推双语应用化水平

(2)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基本思想是“四基”中的重要一环
        1.1.2 数学基本思想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底”
        1.1.3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思想
        1.1.4 数学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1.2 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1.2.1 数学思想的含义
        1.2.2 数学方法的含义
        1.2.3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3 高中阶段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有利于促进数学学科发展和数学教育改革
        1.4.2 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水平
        1.4.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4.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1.4.5 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
        2.2.1 数学方法论的相关理论
        2.2.2 认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2.3 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研究的目的
    3.2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3.3 问卷的信效度检测
        3.3.1 问卷的信度检测
        3.3.2 问卷的效度检测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教师问卷分析
        3.4.2 学生问卷分析
第4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4.1 教学原则
        4.1.1 反复渗透原则
        4.1.2 渐进发展原则
        4.1.3 学生参与原则
        4.1.4 分层优化原则
        4.1.5 阶段教学原则
    4.2 教学策略
        4.2.1 组织备课组探讨,明确思想方法的教学安排
        4.2.2 关注教师成长,认真研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4.2.3 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和方法
        4.2.4 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4.2.5 重视教学过程,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4.2.6 及时整理总结,进行思想方法的概括和提炼
        4.2.7 加强解题教学,突出思想方法的指导和统摄
        4.2.8 注重教学评价,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反馈教学
        4.2.9 定期开展反思,力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第5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5.1 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
    5.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
结语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国内外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高中数学实际应用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什么是数学问题
        3.1.2 什么是数学实际应用问题
    3.2 教育心理学基础
        3.2.1 弗莱登塔尔的“现实数学”理论
        3.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3.2.3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习理论
        3.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高中师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认知程度及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问卷的设计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3.1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4.3.2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实际问题的案例研究
    5.1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案例
        5.1.1 案例展示
        5.1.2 案例分析
    5.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案例
        5.2.1 案例展示
        5.2.2 案例分析
    5.3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案例
        5.3.1 案例展示
        5.3.2 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高中生对数学应用题认知程度及解题能力现状调査
附录C 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调査

(4)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改进的必要性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改进的可行性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理论阐释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改进的基本原则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进的特征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数据分析
    (四)调查结论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进的策略研究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强化学校组织的改革意识
    (二)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优化教师提问技巧,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借助信息平台进行科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四、核心概念辨析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范家小学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长坑小学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一、走进成佳学校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远程教育资源是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需
        1.1.2 远程教育资源是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需
        1.1.3 远程教育资源推动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提出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概念界定
        1.5.1 远程教育
        1.5.2 远程教育资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论文框架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传播理论
    3.3 资源整合理论
4 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4.1.1 问卷设计
        4.1.2 样本抽取方式
        4.1.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4.1.4 调查过程
        4.1.5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2.1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4.2.2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
        4.2.3 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满意度
        4.2.4 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
        4.2.5 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视情况
    4.3 访谈调查分析
    4.4 问题分析
        4.4.1 远程教育资源数量多,但满足教师需求的资源偏少
        4.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度不够
        4.4.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不到位
        4.4.4 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5 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几点建议
    5.1 优化信息化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5.2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强化培训,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5.3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5.4 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管理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智慧课堂的相关研究
        2.语文智慧课堂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产生背景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局限
        1.传统课堂的现状
        2.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二)互联网的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智慧课堂
    (一)“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定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三种形式
        1.雨课堂
        2.Okay智慧教育平台
        3.AiClass云课堂
    (三)“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特征
        1.教学决策科学化
        2.教学评价及时化
        3.分层教学个性化
        4.交流互动立体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设计现状
    (一)课堂观察典型案例
        1.课堂观察实例
        2.课例分析
    (二)基于教师的访谈分析
        1.访谈提纲设计
        2.访谈内容分析
        3.访谈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语文智慧课堂的优势
        2.语文智慧课堂的不足
五、“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设计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结构模式
        1.“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整体结构
        2.“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的组成
    (二)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1.特色教学目标的制定
        2.特色教学内容的选择
        3.智慧学习活动的设计
        4.有力学习环境的支撑
        5.语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回应信息时代班级管理的新课题
        2. 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一、信息化与小学班级管理概述
    (一) 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1. 信息时代的本质
        2. 信息化的特点
        3.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二) 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1. 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2.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特点
    (三)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挑战与趋势
        1.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2.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充分
        2. 家长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阻碍了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正常开展
        3. 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观念引导的权威性下降
        4. 网络硬件设备较为匮乏
        5. 班级管理信息化易受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影响
    (二) 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信息化观念落后
        2. 小学班主任的信息化素养不高
        3. 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化缺乏制度保证
        4.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信息化的有效实施
三、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 班级日常管理的信息化策略
        1. 数字化管理策略
        2. 自主化管理策略
    (二) 思想教育的信息化策略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思想教育
        2. 将传统模式与信息化模式有机融合进行思想教育
    (三) 组织活动的信息化策略
        1. 网上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网络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沟通交流的信息化策略
        1. 借助企业微信加强家校联系
        2. 运用网络工具实现三方交流通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1.1.2 国家层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1.1.3 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需要信息化推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2.1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内涵及特色
        2.1.1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内涵
        2.1.2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智慧启示
        2.1.3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信息路径
    2.2 以“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的探索
        2.2.1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意义及对职教现代化的推动
        2.2.2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做法与效果
    2.3 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的探索
        2.3.1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与时俱进
        2.3.2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质性分析
        2.3.3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量化分析
    2.4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发展
        2.4.1 提升职教教师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2.4.2 促进职教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4.3 加速职教教师专业技能的现代化
        2.4.4 增强职教教师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2.5 我国职教教师现代化的优化发展
        2.5.1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启示
        2.5.2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启示
        2.5.3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启示
        2.5.4 职教教师现代化优化发展的方向
        2.5.5 职教教师现代化优化提升的策略
3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资源和环境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3.1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3.1.1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内涵
        3.1.2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意义
    3.2 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3.2.1 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的探究
        3.2.2 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其他探索
        3.2.3 职教教学资源创新发展的原则
        3.2.4 中国职教教学资源创新发展的再探索
    3.3 以“数字校园”建设推动的探究
        3.3.1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政策指导
        3.3.2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量化分析
        3.3.3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质性分析
        3.3.4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优化发展——智慧校园
4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4.1 职教教学管理的内容
    4.2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管理维度的现代化
        4.2.1 职教教师与学生
        4.2.2 教学资源与媒体
        4.2.3 教学过程与结果
        4.2.4 教学管理的管理
    4.3 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问题分析
        4.3.1 管理主体
        4.3.2 管理内容
        4.3.3 管理平台
    4.4 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4.4.1 以人为本
        4.4.2 共管共治
        4.4.3 多元思维
        4.4.4 凸显特色
    4.5 中国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客观保障
        4.5.1 政策保障
        4.5.2 组织保障
        4.5.3 文化支撑
        4.5.4 技术支撑
    4.6 “互联网+”职教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4.6.1 应用“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
        4.6.2 依托“互联网+”社交管理工具
        4.6.3 信息化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理性应对
5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5.1 职教教学评价主体的现代化
        5.1.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1.2 评价主体的智慧化
        5.1.3 评价主体的包容性
        5.1.4 评价主体的时代化
        5.1.5 评价主体的个性化
        5.1.6 评价主体的主动性
    5.2 职教教学评价内容的现代化
        5.2.1 对职教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5.2.2 对职教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评价
        5.2.3 对职教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5.2.4 对职教教学资源和环境的评价
        5.2.5 对职教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评价
    5.3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
        5.3.1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改革的内容
        5.3.2 信息化提升职教教学评价的现代性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6.2.1 创新之处
        6.2.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实施“校校通”工程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南州双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我见[J]. 傅树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0(12)
  • [2]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研究[D]. 蒋蔻松.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关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案例研究[D]. 冯悦. 济南大学, 2020(05)
  • [4]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改进策略研究[D]. 杨涛. 西南大学, 2020(01)
  • [5]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新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调查及分析[D]. 塔吉古丽·图尔迪.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智慧课堂设计研究[D]. 韩芮.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小学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D]. 王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D]. 杨英.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10]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我对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