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

论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

一、略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璇[1](2020)在《一路伤痕心犹健——浅析《文化苦旅》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文化散文的代表,通过将作品本身与市场结合起来分析,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其文学价值和市场价值,对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和畅销书市场审美品位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章程[2](2015)在《论余秋雨的散文》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当代文坛中,余秋雨的散文应该说是独树一帜。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对于他的散文特色和风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众多的方家评论中,余秋雨的散文在曾经的一段时间成为了很多散文爱好者竞相学习的典范。本文从余秋雨几篇具有代表意义的散文着眼,探究其独特的散文风格。

王春梅[3](2015)在《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文中提出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井喷式的创作态势连续出版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而且一经面世就风行一时,成为文坛一大热点。当然也同时引起了"有很多历史知识错误"等非议。经过了近十年的冷却,作为普通读者,仍然有绝大部分深深受到其散文人文魅力、艺术魅力的吸引。通过全景式扫描余秋雨山水游记散文,可以发现,其散文的文化内涵,可以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三境界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概括;其艺术魅力可以说是通俗而不流俗;而余秋雨现象的文化含义则可以用"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来形容。"看山不是山"的人文魅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蕴、历史哲思和现实批判等方面,其艺术上的通俗而不流俗主要体现在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题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交融知性与感性等方面。而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是"看山仍是山",乃在于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散文创作内容、方式,是他洞悉生命、世事之后主动选择的对自己生命感悟力的解放,并以此对大众文化普及的担当。

许莹[4](2012)在《余秋雨散文的悲剧品格与历史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十年代,余秋雨的散文作品畅销海内外。余秋雨的散文通过对文化现场意义的重新解读,对文人命运的重新思索,昭示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美学取向。余秋雨以现代学人的理性以及文化人类学的观念,对中华文化史有了重新的解读和思考,并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的现场考察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内涵。本文主要分为三个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余秋雨散文的主要特点“悲剧品格”、“历史意识”进行概念上的厘清。上篇主要从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说明其散文整体的悲剧品格。下篇主要从余秋雨的散文所蕴含的历史意识进行解读,表达余秋雨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追溯。余秋雨作为一名学者,运用散文的方式将原本离大众很遥远的各种历史文化命题做了精彩的呈现,将散文作为自己传播学理的广阔空间,其本身也就完成了一次由高雅到世俗的文化传递。

熊莹[5](2011)在《余秋雨散文《牌坊》的修辞阐释》文中认为《牌坊》是余秋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其主题为中国文化,对中国封建价值观念进行了反思。本文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借鉴广义修辞学理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对《牌坊》的修辞现象进行探讨。首先分析牌坊产生的传统文化语境并探讨在此语境下牌坊的“表达”与“接受”双方基于何种认知前提。其次研究整个文本的语篇修辞设计,主要从叙述进程,叙述人称及儿童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再次在题目符号及语篇设计的宏观把握基础上,选取文本中微观部分——象征符号为切入点进行修辞阐释。最后,得出结论为余秋雨在创作的过程中,调动丰富的修辞写作技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高凌燕[6](2010)在《思与艺的“道场”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犹如一阵飓风刮过了沉寂已久的散文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其作品发行量之大,引起的议论之广,褒贬反差之大,批评角度之多,在近代散文史上实属罕见。《文化苦旅》发表之初,喝采声不绝于耳。然而,从1995年起,对《文化苦旅》的评价出现了大幅度的悖反,由指出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学术硬伤”为发端,批评《文化苦旅》的文章不断出现,随着余秋雨新作的推出,以及他表现出对批评强烈拒斥的姿态,批评也在累积、升级,最终演变成持续十几年的批评攻防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苦旅》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陷,它仍然取得了当代散文史上难以复制的巨大轰动性成功,这不能不得益于散文文本洋溢出的令读者不可抗拒的美学魅力,笔者希望可以较为全面地探究余秋雨散文引起轰动的美学秘密,将运用接受美学、心理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对《文化苦旅》进行审美解读,将从形象主体、文化意蕴、文本形式三个方面探究《文化苦旅》的独特魅力。一旦人的精神、理念、情感从认识转化成一种语言的书面存在方式,在文体中就能够显示作家主体的生命形态。从学界突入散文界的余秋雨,带给散文的正是一种激活着的生命状态。《文化苦旅》的形象主体首先是一位探索的远行者,他拥有着行走天涯的人生情怀、对人文山水的亲切感悟、访古寻根的价值取向;其次他是一位激昂的抒情者,有着高扬的生命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潜在的精英意识;再次他是一位深沉的思考者,拥有着善思的灵心、文化的视角和精辟的识见。作为文化散文的开山之作,《文化苦旅》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健全文化人格的追寻。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主要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与立场上,将现代理性融注其中,加之以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对中国某些历史与文化现象进行了解读。荣格的人格理论对余秋雨的影响非常深刻,现代人本思想与上海的地域人格文化也一起影响到了他理想的健全文化人格。形式是内容的外衣,《文化苦旅》的文本表达犹如一件时而华丽又时而素雅的外衣,与其思想的内涵相得益彰,使得文本“淡妆浓抹总相宜”。它融合了多种语言技巧,丰富的修辞格、语言的陌生化与结尾的点睛短句,都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它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都很有特色,文中多处艺术性的“比”也为文本增光添彩;它借鉴了多种文体技巧,成功地化用了戏剧、小说、演讲辞、诗歌等体裁的技巧,使得散文文体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种对框范的超越。《文化苦旅》取得的成就在20世纪末的散文文坛是无可比拟的,它以独特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反思触动了国人追寻民族与文化之根的神经,又以开创性的实践突破了文体的樊篱,掀起了“文化大散文热”,堪称是一座“思与艺的道场”。但是,即使撇开那些确实存在的一些“硬伤”,它仍然存在着许多可指摘之处。看来,在“思与艺的道场”里,必须要不断精进,才能永远超越平庸!文人一旦踏上了文化之旅,就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身心俱苦的旅程!

刘华[7](2008)在《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文中研究表明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文化意蕴上,余氏散文从一而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论证。

陈安娜[8](2004)在《余秋雨散文的修辞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别从话语建构、文本建构这两个层面来探究余秋雨散文中的修辞世界。在话语层面,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易化语言的运用,二是诗性话语的建构,这两套话语共同丰富了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世界。在文本建构层面,余秋雨的“寻找历史——讲述历史——升华历史”的叙事模式和正反对照的叙事模式的使用,以及他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中所体现出来的前后叙述风格的变化,使他的散文在文本建构层面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力求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探讨实现对余秋雨散文中的修辞现象的更为深入的研究。

暴刚[9](2002)在《忧患意识: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 ——从《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到《山居笔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剖析了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二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思索。 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强烈忧患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与沉醉,余秋雨臣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魔力,他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的文化历史而自豪,中国历代的文化精英是这种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化身,他们担负着文化承传的历史使命。然而,余秋雨发现,在现代物欲文明的冲击下,“历史意志”与“文化伦理”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冲突中集中暴露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面前的劣质和悲凉,具体体现就是历代文化精英的文化人格缺陷,这种缺陷的文化人格的聚合就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失落,这是余秋雨忧患意识的核心所在。 对此,余秋雨力图通过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来完善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最终达成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升华。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作家心路历程的追索,探求其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人生况味的审美追求以及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复归的思考。

李敏霞[10](2001)在《略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文中研究说明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在超越或摆脱了精英意识主宰和政治意识主宰之后与一般社会文化合流的趋势 ,代表了知识分子通过文学的途径重新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努力。他的散文把历史对象与现实情感、宏大题材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 ;内质的悲凉更能在读者的心头绕梁三日

二、略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一路伤痕心犹健——浅析《文化苦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审美价值
    1.1 丰富的语言
    1.2 多元的叙事
2 思想价值
    2.1 对关注文化与历史的呼唤
    2.2 对关注人的呼唤
3 市场价值
4 结束语

(2)论余秋雨的散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1.1 余秋雨散文的历史性:
    1.2 余秋雨散文的人文性:
    1.3 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1.4 余秋雨散文的世界性:
2 余秋雨散文的时代启示
3 结语

(3)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看山不是山”——余秋雨笔下山水的人文魅力
    1.领略文化意蕴之魅力
    2.体悟历史哲思之魅力
    3.感受现实批判之魅力
二、通俗不流俗——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价值
    1.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
    2.题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
    3.交融知性感性,易发人深省
三、“看山仍是山”——余秋雨散文现象的文化透视

(4)余秋雨散文的悲剧品格与历史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余秋雨散文的悲剧品格
    第一节 风雨飘摇:文人境遇的沧桑与怆然
    第二节 苍凉的行吟:镌刻人类文明之遗憾与殇逝
    第三节 悲剧的咏叹:与心同悲的叙事立场与创作手法
下篇 余秋雨散文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 历史的回眸:中华文化史的溯源
    第二节 霜冷长河:当代社会行为模式的理性批判
    第三节 重振与重塑:寻求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定位
结语 文以载道,且行且悲
参考文献
致谢

(5)余秋雨散文《牌坊》的修辞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余秋雨散文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关键词"牌坊":修辞阐释的语境及认知前提
    第一节 牌坊[1]: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修辞阐释
    第二节 牌坊[2]:修辞阐释的认知前提
第二章 《牌坊》的语篇修辞设计
    第一节 从"牌坊[1]"到"牌坊[2]":小说化散文的叙述进程
    第二节 从"她们"到"你们":叙述人称的修辞化转换
    第三节 语篇设计的儿童视角
第三章 双重象征与《牌坊》主题指向
    第一节 建筑象征
    第二节 人物象征
    第三节 双重象征与主题指向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思与艺的“道场”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文化苦旅》的形象主体
    1、停不下的脚步:探索的远行者
        1.1 行走天涯的人生情怀
        1.2 人文山水的亲切感悟
        1.3 访古寻根的价值取向
    2、抑不住的情感:激昂的抒情者
        2.1 高扬的生命意识
        2.2 强烈的忧患意识
        2.3 潜在的精英意识
    3、关不住的眼光:深沉的思考者
        3.1 善思的灵心
        3.2 文化的视角
        3.3 精辟的识见
二、《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蕴
    1、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1.1 慨叹中国传统文化兴衰变迁
        1.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喜忧参半
        1.3 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潜在共性
    2、中国健全文化人格的追寻
        2.1 理想的健全人格
        2.2 余秋雨文化人格观的形成
三、《文化苦旅》的文本形式
    1、多种语言技巧的融合
        1.1 丰富的修辞格
        1.2 语言的陌生化
        1.3 结尾的点睛句
    2、多种叙事技巧的运用
        2.1 叙事视角
        2.2 叙事结构
        2.3 比的艺术
    3、多种文体技巧的借鉴
        3.1 对戏剧技巧的借鉴
        3.2 对小说技巧的借鉴
        3.3 对演讲辞技巧的借鉴
        3.4 对诗歌技巧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余氏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
二、 关于余氏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

(8)余秋雨散文的修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及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上篇 平易化语言和诗性话语
    一、 平易化语言
        1 、 话语重构现象--平易化语言的运用
        2 、 话语重构现象在余秋雨散文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二、 诗性话语
        1 、 意象化语言表现哲理化内容
        2 、 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 、 语言规范的突破和超越
下篇 叙事模式和叙事风格
    一、 叙事模式
        1 、 叙述模式一
        2 、 叙事模式二
    二、 叙述风格的变化
        1 、 《文化苦旅》--焦灼的叙述风格
        2 、 《山居笔记》--闲静的叙述风格
        3 、 《霜冷长河》--冷峻的叙述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9)忧患意识: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 ——从《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到《山居笔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余秋雨及其散文研究现状
        1.1.1 余秋雨散文历史地位的研究
        1.1.2 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研究
        1.1.3 余秋雨散文艺术品格的研究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忧患与人文精神的忧伤
    2.1 忧患的美学意蕴
    2.2 沉重的文化忧患意识
        2.2.1 传统文化的坎坷历程
        2.2.2 个体的生命忧患
    2.3 民族精神的感伤
        2.3.1 民族精神的失落
        2.3.2 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
        2.3.3 民族精神失落与文化人格缺陷的本质根源
第三章 人文精神的升华
    3.1 生命的感悟与蒸腾
    3.2 文化人格的完善与追求
        3.2.1 健全的文化人格的范本
        3.2.2 健全的文化人格追求
    3.3 理性的思考与人文精神的升华
        3.3.1 现实生命的理性之光
        3.3.2 自身的寻找与拷问
        3.3.3 人文精神的启蒙与升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四、略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路伤痕心犹健——浅析《文化苦旅》的价值[J]. 高宇璇.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2]论余秋雨的散文[J]. 章程. 中华少年, 2015(17)
  • [3]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J]. 王春梅. 理论界, 2015(08)
  • [4]余秋雨散文的悲剧品格与历史意识[D]. 许莹. 漳州师范学院, 2012(10)
  • [5]余秋雨散文《牌坊》的修辞阐释[D]. 熊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6]思与艺的“道场” ——论余秋雨《文化苦旅》[D]. 高凌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6)
  • [7]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 刘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8]余秋雨散文的修辞世界[D]. 陈安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9]忧患意识: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 ——从《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到《山居笔记》[D]. 暴刚. 延边大学, 2002(02)
  • [10]略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J]. 李敏霞.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标签:;  ;  ;  ;  ;  

论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