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汤联合雷尼替丁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

和胃汤联合雷尼替丁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

一、和胃汤雷尼替丁并用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梧郡[1](2021)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黄连6g,竹茹10g,枳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10g,生姜10g,茯苓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西药四联疗法(艾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bid,餐前半小时服;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 tid餐前半小时服;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 bid,餐后服;乳酸左氧氟沙星片200mg,bid,餐后服)。对照组为四联疗法。两组治疗总疗程均为2周。通过统计中医症状积分和Hp根除率和复发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材料:年龄、性别、病程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中医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前,两组单项症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在改善胃痛、胃胀、口苦、肢体困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灼热感、恶心呕吐、口臭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则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Hp根除率和复发率:两组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根除Hp上无明显差异,三个月后复查Hp,治疗组Hp复发率为0%,对照组Hp复发率为16%,经统计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西药四联疗法对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四联疗法,且可降低Hp的复发率。

孙跃华[2](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禹[3](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孙俊杰[4](2020)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针刺联合雷火灸与针刺联合艾条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其临床疗效,为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33例,最终完成63例,脱落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雷火灸,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艾条灸,均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神阙、气海、脾俞、胃俞,共进行4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2组受试者的消化道症状积分与HP感染程度,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对临床症状总积分、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进行比较,得出P<0.05,说明两组均有疗效。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P=0.027<0.05,说明两组之间的临床症状改善存在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在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检验均得出P<0.05,,说明治疗组对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三项症状的改善强于对照组。(2)有效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35.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12.5%。经过秩和检验统计计算,Z=-1.971,P=0.04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Hp感染清除程度两组受试者的HP感染清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P<0.05,说明两组均有显着的清除作用。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HP感染程度经过比较,得出Z=-2.109,P=0.03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的HP感染程度存在差异,说明治疗组的HP感染清除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1.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针刺联合雷火灸与针刺联合艾条灸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清除HP感染方面,均有显着疗效。2.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针刺联合雷火灸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清除HP感染程度方面优于针刺联合艾条灸,其中针刺联合雷火灸对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三项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针刺联合艾条灸。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治愈率高、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为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型CSG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的治疗方法。

李婷[5](2019)在《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自由饮用氨水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院内制剂胁腹宁颗粒对实验大鼠胃组织形态、血清TNF-α、IL-6、IL-8和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g-220g,SPF级,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饲养,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天0.02%氨水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1天禁食,2天饱食)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90d后(此造模方法预实验已证实成功)给予治疗,正常组继续给予标准鼠料喂养,同时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灌胃(6.6g/kg),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灌胃(1.7g/kg、5g/kg、15g/kg),每组10只。同时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均继续0.02%氨水自由饮用的同时,连续给药14天后取材,取胃组织行HE染色以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表达;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方法检测胃组织IκB蛋白mRNA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结果:1.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90天造模后,大鼠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模型组大鼠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胁腹宁颗粒干预治疗后,胁腹宁颗粒高剂量组体重增加较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中剂量组体重增加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低剂量组体重增加缓慢,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胃黏膜上皮不完整,表浅上皮坏死脱落,胃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呈灶性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腺体无明显破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TNF-α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NF-α略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L-6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的含量见表4,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和IL-8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L-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TLR4、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TLR4、NF-κB增高。高、中剂量组TLR4均低于模型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NF-κB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提示: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4.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大鼠胃组织IκB水平,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IκB降低。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低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TLR4、IκB和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和NF-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NF-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胁腹宁颗粒能够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2.胁腹宁颗粒能够减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3.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4.从分子水平上和蛋白定量分析中,均能证实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TLR4和NF-κB含量,增强IκB的表达。5.胁腹宁颗粒能通过减轻TNF-α、IL-6、IL-8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TLR4和NF-κB水平,增强抑制活化因子IκB的水平。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够影响NF-κB进入到细胞核和靶基因的结合,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梁镫月[6](2019)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与内镜下胃粘膜的关系,丰富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望诊的内容,为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患者根据本次研究相关的诊断标准,制定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资料观察表,对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合参资料、胃镜资料,探讨中医证候与胃镜像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例1:1.1,女性较男性略多,男性的好发年龄是46.47±16.73岁,女性的好发年龄是40.62±17.91岁,饮食不节和情志因素是诱发疾病的常见原因,嗜好辛辣、抽烟喝酒、浓茶咖啡等饮食癖好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病程多为29.00±30.73月,占总研究人数的47.1%。52例患者有既往史,占43.3%,其中HP感染与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切术后)等多,占既往史中42.3%。2.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胃脘胀痛、痞满、烧灼感、反酸嘈杂、胃脘隐痛为主;内镜下胃粘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粗糙多见。胆汁反流的等级以1级最多,2级次之,3级最少见。3.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男性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女性以肝胃不和证多见。舌质以淡红舌、淡白舌多见,舌苔以黄腻苔、薄黄苔多见,脉象以滑数脉、弦细脉、弦脉多见。4.本次研究中医证候与胃镜下粘膜存在差异(P<0.05),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以充血、水肿、粗糙居多。粘膜充血、贲门松弛多见脾胃虚弱证。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出血点常见于胃络瘀血证。结论:1.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多见。2.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镜下粘膜以充血,水肿,糜烂,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多见。3.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下粘膜改变具有相关性,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以充血、水肿、粗糙居多;粘膜充血、贲门松弛多见脾胃虚弱证;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多见于胃阴不足证;出血点常见于胃络瘀血证。对临床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畅彬如[7](2019)在《温中调脾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温中调脾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从而评价温中调脾汤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西医主要症状及胃粘膜情况等方面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且诊断为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的患者,共72例。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组口服温中调脾汤加雷贝拉唑,治疗4周。观察中医症证候、西医主要症状,胃粘膜情况,整理汇总数据,用SPSS 22.0医学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根据其结果分析温中调脾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温中调脾汤加西药组为93.9%,单纯西药组为85.2%,中药加西药组治疗效果较好;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均有好转,但中药加西药组疗效更佳;治疗后两组单项证候比较,在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精神疲倦四肢倦怠方面,中药加西药组较单纯西药组更有效,在胃脘隐隐、泛吐清水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治疗后两组西医主要症状总有效率比较,温中调脾汤加西药组为90.9%,单纯西药组为82.3%,中药加西药组治疗效果较好;4.治疗后两组西医主要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中药加西药组效果更显着;5.治疗后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温中调脾汤加西药组为84.8%,单纯西药组为76.5%,中药加西药组治疗效果更好;6.治疗后两组胃镜下黏膜积分比较,两组均有效,但中药加西药组效果更显着;7.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温中调脾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对改善其中医证候、西医主要症状,胃粘膜情况等方面优于纯西药组,因此可以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家愉[8](2019)在《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及其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个多发常见病,对世界卫生医疗组织造成了沉重付负担,目前西医主要以抑酸、促胃肠动力药为主,疗效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全面,一旦停药则容易复发,对病患造成生活质量及日常工作的影响与困扰。传统医学根据个体症状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故疗效较全面,副作用及复发率较低,且符合经济效益。本研究目的主要通过学习劳绍贤教授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丰富临床经验,总结劳教授的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诊疗思维,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查阅近年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论着,以及通过劳绍贤教授的门诊抄方,记录临床治疗笔记,搜集劳绍贤教授的验案及记录心得体会等方式,摘选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特色、辨治特点录入电脑,学习劳绍贤教授的临床经验。第二部分:本研究运用劳教授验方清浊安中汤对70例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型的患者进行治疗,将病例队列分成两组,观察组为清浊安中汤联合艾普拉唑肠溶片,对照组为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4周后通过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脾胃系疾病IPRO量表之胃食管病模块的问卷量表测定,纪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总分,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前后好转程度。结果: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GERD的经验。劳绍贤教授认为肝脾气机失调,胃失和顺而上逆所致。因此,劳绍贤教授认为调理肝脾、和胃降逆为治疗法则,腑气以通降为顺,肝脾胃之气畅达,则腑气得畅,浊邪自消。在选方用药方面,劳绍贤教授灵活运用岭南药材治疗,体现了独特的治疗特色。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型的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填写得食管反流病问卷、中保症状积分量表、脾胃系疾病I)RO量表之胃食管病模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浊安中汤联合艾普拉唑肠溶片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型的疗效更佳,联合方案优于单独使用艾普拉唑肠溶片治疗。结论:劳绍贤教授提出临证思维核心、赋予四诊新内涵及治未病的思想为临床辨病辨证思维,把胃食管反流病分为四个证型,脾胃湿热型、肝巧不和型、脾胃虚弱型以及胃阴不足型,将劳绍贤教授的验方清浊安中汤临床应用于GERD脾胃湿热型的患者时,具有良好的疗效,应积极推广。

林立君[9](2019)在《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设立西药多潘立酮片口服为对照组,对远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情绪改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探讨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为该病的针灸治疗提供一种新疗法,并提供科学客观的循证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7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按1:1等比例随机分配原则进行,每组各38例,斡旋针法治疗组每周进行2次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T.i.d,餐前15-30min服用,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时评定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PRO量表评分、HAD情绪测定积分、安全情况等,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斡旋针法治疗组和口服多潘立酮片对照组均有确切显着疗效(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91.4%)优于对照组(71.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起效迅速,治疗组起效缓慢但平稳,后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抑郁、胸闷、善太息的症状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胀满、吞酸、嗳气、呃逆、不欲食、嘈杂、呕吐的症状上,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情绪的维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情绪焦虑或抑郁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根据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长期巩固疗效优于对照组。(4)斡旋针法组和多潘立酮片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等,具有一定安全性。结论: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显着,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安全性高,费用低,操作简单,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梁正心[10](2018)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虚寒证患者的疗效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单项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内镜下胃黏膜疗效、HP感染情况及不良反应率的比较,探究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以及评估其安全性,为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进一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纳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门诊受试者63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对照组31例,男性2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予黄芪建中汤治疗,4周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各项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胃脘疼痛单项疗效、内镜下胃黏膜疗效、HP感染情况;统计两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评价研究的安全性。结果:(1)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各项单项症状积分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可改善脾胃虚寒证慢性浅表性胃炎各项中医症候症状。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在胃脘隐痛、嗳气反酸、食后胀满、纳呆少食、精神疲倦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喜按喜暖、大便稀溏、四肢倦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在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大便稀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等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在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大便稀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在食后胀满、嗳气反酸方面,两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有效率为67.74%,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内镜下胃黏膜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治疗组为68.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症状胃脘疼痛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P感染疗效对比:治疗后两组HP感染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未见报告明显异常反应,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结论:(1)黄芪建中汤和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良反应均较小,提示安全性较高。(2)黄芪建中汤较对照组能明显减轻患者胃脘疼痛表现,值得推广。

二、和胃汤雷尼替丁并用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胃汤雷尼替丁并用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Hp的生物学特性
        1.3 Hp的致病机制
        1.3.1 Hp的定植
        1.3.2 Hp产生的毒力因子
        1.3.3 Hp引发的免疫反应
        1.4 Hp的诊断
        1.5 Hp相关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5.1 一般治疗
        1.5.2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1.5.3 促胃动力类药物
        1.5.4 其他药物治疗
    2 传统医学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的来历
        2.2 病因病机
        2.2.1 外感六淫之邪
        2.2.2 情志失调
        2.2.3 饮食不节
        2.2.4 脾胃虚弱
        2.3 中医专方治疗
        2.3.1 脾胃湿热型
        2.3.2 肝胃不和
        2.3.3 胃络瘀血
        2.3.4 脾胃虚寒
        2.3.5 胃阴不足
        2.4 中成药治疗
        2.5 外治法
        2.5.1 灸法
        2.5.2 穴位埋线
        2.5.3 穴位贴敷
        2.5.4 针灸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材料可比性对比
        1.1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1.2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1.3 两组患者组间病程分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个单项症状积分对比
        2.3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3 Hp根除率
    4 Hp复发率
第四部分 讨论
    1 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1.1 脾胃虚为本,外感湿热为标
        1.2 罗伟生教授对Hp相关性胃炎的见解
    2 黄连温胆汤和金铃子散方药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p 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消化道症状观察量表
    附录二 HP感染程度分级量表
综述: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归属
        2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4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用药的认识
        5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前景的展望
    综述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原则
    综述三 NF-κB信号转导通路
        1 NF-κB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2 NF-κB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
        3 NF-κB信号通路阻断策略及其抑制剂
        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五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BRG的病因
        1.4 BRG的发病机制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1.6 BRG的治疗
    2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
        2.3 病位与病机
        2.4 辨证分型
        2.5 中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胃镜设备及操作
        3.2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3.3 观察指标
    4 统计软件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分布情况
        5.2 临床表现分布情况
        5.3 胃镜下粘膜分布状况(表12)
        5.4 胆汁分级情况(表13)
        5.5 中医证型与性别、病程的关系(表14、表15)
        5.6 中医证型与饮食偏好的分布(表16)
        5.7 中医证型与胆汁分级的关系分布(表17)
        5.8 中医证型与胃镜粘膜表现的关系(表18)
        5.9 胃镜粘膜与胆汁反流程度分布关系(表19)
        5.10 病程长短与胆汁反流程度的关系(表20)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病诱因、饮食偏好、病程分布)分析
        6.2 既往史的情况分析
        6.3 临床症状的分布情况
        6.4 中医证型的分布
        6.5 胃镜像的分析
        6.6 中医证型与其他因素(性别、病程、饮食偏好)的关系
        6.7 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关系
        6.8 胆汁反流程度的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辨证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1.病名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3.1 实证
        3.1.1 脾胃湿热证
        3.1.2 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
        3.1.3 胃络瘀血证
        3.2 虚证
        3.2.1 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
        3.2.2 胃阴不足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温中调脾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观测
        3.3 疗效性观察
    4.疗效评定
        4.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4.2 西医主要症状疗效标准
        4.3 胃镜疗效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研究结果
        6.1 患者一般资料
        6.2 疗效分析
        6.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对CNAG的认识
        1.1 CN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诊断及治疗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
    3.立方依据
    4.处方来源
    5.组方配伍分析
    6.现代药理研究
    7.温中调脾汤治疗 CNAG 的作用机制探讨
    8.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及其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1.1 病名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
    1.2 西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2.1 概述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临床诊断
        1.2.4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
    2.1 临床辨治思维
        2.1.1 临证思维核心
        2.1.2 赋予传统“四诊”新内涵
        2.1.3 治未病之思想
    2.2 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
        2.2.1 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证的经验
        2.2.2 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经验
        2.2.3 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虚弱证的经验
        2.2.4 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阴不足证的经验
    2.3 劳绍贤教授门诊治疗各型胃食管反流病的验案
    2.4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内容
        3.1.1 研究对象
        3.1.2 西医诊断标准
        3.1.3 中医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1.7 病例的脱落及中止
    3.2 研究方法
        3.2.1 治疗方案
        3.2.2 观察方法及指标
        3.2.3 疗效评价
        3.2.4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病例分配及完成
        3.3.2 一般情况比较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Gerd-Q评分比较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SSD-PRO评分比较
        3.3.6 疗效评定(组内比较)
        3.3.7 疗效评定(组间比较)
        3.3.8 总体疗效评价
        3.3.9 安全性评价
    3.4 结果分析
    3.5 讨论
        3.5.1 清浊安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3.6 劳绍贤教授门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型的验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观察时间点
        六、不良反应处理
        七、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治疗后结果分析
        三、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中医理论探讨
    第二节 斡旋针法的理论探讨
        一、斡旋针法穴位组成及操作
        二、斡旋针法法理依据
    第三节 选多潘立酮片作为对照的依据
    第四节 研究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方案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脾胃虚寒证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中止试验条件
    1.7 研究方法
        1.7.1 分组方法
        1.7.2 治疗方法
        1.7.3 观察指标
    1.8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各项比较
    2.2 本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2.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比较
        2.3.1 临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6 两组内镜下胃黏膜疗效比较
    2.7 胃脘疼痛积分疗效对比
    2.8 HP感染治疗前后对比
    2.9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3.1.1 CSG的临床机制探讨
        3.1.2 CSG的临床治疗进展
        3.1.3 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2 中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3.2.1 病因病机
        3.2.2 辨证论治
    3.3 建中法的溯源
    3.4 现代中医对CSG的认识
    3.5 黄芪建中汤的组方原则及配伍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和胃汤雷尼替丁并用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温胆汤合金铃子散联合四联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李梧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D]. 孙俊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 梁镫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温中调脾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D]. 畅彬如.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劳绍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及其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林家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林立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临床疗效观察[D]. 梁正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和胃汤联合雷尼替丁治疗HP阴性浅表性胃炎3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