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

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左晓玉[1](2021)在《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同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问题式教学的拓展形式之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CPS(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模型即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是帮助问题解决者构思和发展新颖想法及适当方案的一种系统研讨问题的模式,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将CPS模型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对拓宽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途径,更新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文献法全面分析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等研究理论,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调查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对所存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归纳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提出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原则及实施流程,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案例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实验测评,检验该模式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并总结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志、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均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教师和学生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期待较高,尤其希望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与CPS模型的培养目标一致。第二,对CPS模型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适切性分析后发现,将二者相融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结构,提升地理兴趣、合作探究能力及进行知识迁移均有重要意义。依据CPS模型及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明确CPS模型下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原则包括适切性、变通性、学生主体性等原则。融合CPS“四成分八阶段”模型提出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分析情境以确立课题——合作探究以收集方案——梳理归纳寻最优策略——评价反思以拓展迁移等四大环节。第三,利用科学论证能力量表和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对实验班基于CPS模型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效果测评后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科学兴趣、团队意识以及参与度相比在传统模式下进行地理学习均有显着提升,科学论证倾向也越来越积极。说明该模式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升科学论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具有良好效果。

董奕君[2](2021)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从全球经验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国、美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增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为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美国高中还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英国高中通过设置拓展项目证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获取、选择、使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成果的能力等。在亚洲的新加坡,将21世纪素养融入国家课程,在地理、历史、科学等科目的学科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中小学设置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专题作业,让学生体验从不同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获得协同合作、沟通交流以及独立学习等技能,为终身学习和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在美国、英国、新加坡,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序开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教育部门还为研究性学习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方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利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材料评估学生的表现,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纳入毕业和升学考试中。此外,学校还积极同校外团体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机会。我国虽然已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教育阶段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要求,尚未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未能有效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将研究性学习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制定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建立研究性学习实施标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表现;加强多方力量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胡建琴[3](2021)在《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构建优质基础课堂、全面完善综合实践研究体系、强化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内容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适应基础教育不断革新的现状,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大学科的首字母缩写)教育理念开展本土性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下简称“研学”)的活动课堂在我国应运而生,如何结合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创设适于本土教学的STEAM研学活动去提升学生的创新、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实践探究等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定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如何实现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融合;第二,如何选择适于本土化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制初中生物STEAM研学活动;第三,如何对初中生物STEAM研学活动开展实施与评价,为本土化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提供参考。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多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切入课后的综合实践研究活动,通过项目活动呈现STEAM教育理念,实现STEAM研学思想的有效融合;其次,利用调查问卷和纸笔测验对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研究意向进行统计,结合学校政策与特色、教师专业与资源和学生的学情与意向编制包括博览数科、科创小园、简艺生物、桃菇之旅四个单元共12个主题的STEAM研学活动,为本土化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最后基于设计案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师生交流、课堂观察评估、作品展示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态度四个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论:(1)将STEAM研学活动与地方少年宫特色活动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保障常规课堂的正常教学,另一方面又能为重要生物学概念的意义建构和生物科学知识的延伸提供探究条件,在项目活动中完成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融合;(2)以《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手册》案例构建的STEAM研学活动,在学校层面增加了地方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在课堂层面实现通过深入分析多元化的量表实现评价的“质”与“量”,拓展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在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STEAM研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初中生物STEAM研学目标达成度和STEAM研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测评,从学生学习情况、STEAM研学活动的总目标、STEAM研学活动教学效果和STEAM研学活动满意度全面反映STEAM研学活动的搭建情况,实现乡村校本课程的创新改革。综上所述,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农村学校实施本土化的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活动,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本土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资源专业化构建、乡村学校特色化塑造和综合素养全面化提升。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娅[5](2020)在《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愈发强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教育领域提出的“深度学习”以理解与批判的学习为基础、注重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强调高阶思维的培养、指向学生的迁移与运用,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能够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至今天,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本文经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存在着“形式化”“表层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意识不足”等问题,如何改进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构成了本文的选题立意。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着眼于深度学习视域下,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应该如何深度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化。本文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2017年版)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在导论部分呈现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特色之处,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展开了新视角的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概述,分别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及模型结构”“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实施模型”“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关联”进行核心概念的解读,继而阐述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实施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现状,从实施的成效、存在的不足、不足的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优化策略,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化能力,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师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引领学习深度发生;落实和强化推进机制,助力探究学习深入开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策略的阐述。

刘露霞[6](2020)在《拓展性学习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叙事探究 ——基于“中—加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为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跨文化合作的新趋势,并在其中获得成长,成为了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针对教师发展的跨文化合作也在日益增长,各种项目层出不穷,教师出国学习屡见不鲜,但同时存在经济成本高昂、资源向高等院校倾斜等问题。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更加成本低廉、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不同文化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十分值得探索。在此背景下,中国-加拿大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合作研究项目应运而生,上海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均为化名)结对成为姊妹校,自2013年开展了为期七年的互惠合作。两校参与教师结为姊妹教师,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载体进行互惠学习,成果颇丰。本研究以此互惠学习项目为背景,在叙事探究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视角,以一次国际会议为关键事件,以上海闵竹小学与多伦多森瑞学校参与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姊妹教师在跨文化互惠学习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分支问题是:1.姊妹教师如何叙说和展示自己的收获?2.姊妹教师是如何进行反思的?3.教师如何回应各种声音提出的挑战?4.她们对中加教育的理解是什么?5.如何从个体角度和集体角度理解和分析姊妹教师的成长?作者不仅作为研究者而且是项目助理,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在文献综述中阐述了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第二章介绍了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论,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伦理说明。在研究思路中绘制了本研究的框架并阐述了研究方法。第三章的内容包括本研究的重要背景,即中国的闵竹小学和加拿大的森瑞学校,研究对象所处的关系和研究对象。在叙事探究方法论的指导下,第四章讲述了作为关键事件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姊妹教师参与会议的经历,详细地描绘了会议的前中后的安排与行程,展现了姊妹教师以论文为载体的自我反思,她们如何应对不同声音提出的挑战,合作教学的实践与讨论和会议后的进一步合作,以此回应本研究提出的前四个分支问题。第五章是跨文化互惠学习中教师成长的分析,也是对第五个分支问题的回应。最后一章则是余论,对互惠学习项目中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促进教师成长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涵盖两个部分。1.从个体角度来看,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包括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对个人成长两方面的影响。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促进了教师意识层面的发展,对两国教育异同的认识促进了知识层面的进步,东西方教学实践的融合则体现了实践层面的提升。在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跨文化互惠学习则促进了参与教师跨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跨文化友谊的建立。2.集体层面的教师成长分析则借助了拓展性学习理论。以拓展性学习理论为视角,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集体学习的过程。闵竹小学与森瑞学校分别以学校为单位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系统,并通过跨文化互惠学习构成了活动系统网络。研究发现,学习的主体是闵竹小学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中的教师、森瑞学校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中的教师,以及两校的活动系统本身。“跨文化”的矛盾是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学习的内容是两校如何构建各自的跨文化学习活动系统与共享的网络,以及如何拓展两校活动系统网络中的共享客体。学习的过程则是由抽象到具体,姊妹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以拓展周期为形式的实践,将“通过跨文化互惠学习实现教师成长”这一共享客体的内涵不断拓展,其中伴随着多重声音的彼此交织、文化边界的相互跨越,最终实现集体跨越最近发展区。

刘雪芹[7](2020)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型社会,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变革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当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其实施和发展的对策。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全面阐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随后,通过量化研究对J大学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接着,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并从实施动因、实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探究其现实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广泛,学生的学习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存在较为显着的年级差异。从实施动因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性格特点、师生行为动机、教师评价方式、学习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工作量大、教师知识技能、学生评价方式。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路径来看,影响其实施的现实因素为: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从观念转变、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理念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师生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能量的唤起实现动机激发;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研究性技能的提升实现能力提升;通过监管机构的运营体系的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教学评价制度适切性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机制保障。

庞雪盼[8](2020)在《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文中认为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创新学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满足新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型全能人才。为进一步发挥生物学科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思维与科学精神,本研究在勇于探索、批判创新、实事求是和互帮互助四要素的科学精神领导下,利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位置,提升学生的精神气质和科学态度,以期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原由,展望了科学精神原则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对科学精神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内涵、特征及核心理念进行了界定和总结。确立了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终身教育三个方面为理论支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某高中高二年级四个班学生的科学精神状态和学习情况进行基本了解,又参考前人构建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流程图设计。流程分为六个步骤:教师提前备课后筛选教材适用内容、征求学生的兴趣意愿以确定研究主题、对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班级分小组并分派任务、小组提出问题并交流、学生实施后结果展示并由教师总结点评。然后本研究选择了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的实验课和概念原理课进行研究实践,实践过程的四个阶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进行。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和小组反馈,证实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通过以上研究,结合活动课堂表现记录,通过对学生前后测的调查数据和听写结果的分析,发现:一、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等各方面都有提高,同时对学生的过程参与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相比传统教学,实验班学生更愿意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二、研究性学习研究主题的选择与实施都是跟随学生意愿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对研究活动的评价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三、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科学的思考,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同时,发现本研究实践后,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角色扮演等方面明确了新的方向,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但实践后出现了时间不充足、小组进程难以把握、课堂秩序较难维持、学习模式不能覆盖高中所有生物内容等问题。所以,后期的研究应该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探索,不断改进、完善并践行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若瑜[9](2020)在《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教师面向外国学生开展的汉语教学。学习者异质性的文化背景和多样化的语言需求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要在语言实践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未能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文化异质性,导致对外汉语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实践偏离教学预设。活动理论重视学习者主体性的理论秉赋,对文化情境的关注以及对活动系统的结构分析,非常契合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文化情境的特性,为重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和思想资源。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将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学”,实现了向“汉语学习活动设计”的转型。从设计理念上看,学习活动就是活动主体借助于中介工具作用于活动客体的过程。学习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对作为“潜在客体”的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不断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随着活动客体的转化和改变,随着从一个学习活动进入到下一个学习活动,学习者将在互动中实现拓展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推动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拓展性学习的发生和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汉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造性转化。在设计框架上,应该将活动系统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按照活动系统的基本模型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具体而言,要实现从布置交际任务向建构活动客体、从个体语言学习向共同体语言学习、从采取教学措施向提供中介工具的转变。此外,教学设计者要对文化情境的特殊性和异质性进行深入分析,将文化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改进依据。活动客体是主体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活动系统的标识。但是,只有学习者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并在行动上对客体产生作用时,学习活动的客体才能够真正形成。活动客体的设计要遵循可持续性、与动机相整合以及横向拓展等三个原则。具体到汉语学习活动中,首先,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应当体现为语言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汉语学习活动具有动态性,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要经历从模糊到具体、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转化过程。其次,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应当与外国人的学习动机相整合。为了做到这一点,汉语学习有必要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语言需求、从教材话题到交际话题、从课堂空间到现实语境的转变。再次,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应当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横向拓展。通过在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审美品质等方面的拓展,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汉语。需要注意的是,横向拓展并非漫无边界的随意扩散,而是要符合汉语学习的原则。学习是共同体的学习,汉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共同体。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应当构建“菌根式”的学习共同体,着力开发和利用对外汉语领域学生和教师多元化的特点。为了促进“菌根式”汉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应当在跨文化交际中建构“共享客体”,采用多重合作模式促使汉语学习者跨越文化障碍。同时,还应当采取“拓展性互动设计”的方法,吸纳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工作之中。为了使汉语学习共同体在拓展和转型中保持生命力,有必要推动其在跨越边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包括根据文化情境调整合作模式、借助话语分析重构合作框架、利用社会交往吸纳外部成员等。中介工具是由教学设计者提供的具有模糊性的物品,经活动主体加工和改造后进行使用。中介工具的设计和使用应当采取“形成性干预”的原则,在不断拓展中介工具来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调整。在汉语学习中,中介工具的主要来源包括承载汉语知识的语言文本、源于言语交际的个体经验和历史演进中的各类模型。在使用中介工具时,应当用“镜像材料”认识语言问题,用多维模型分析语言问题,用系列工具解决语言问题。在完成汉语学习活动基本框架的设计之后,教学设计要进一步关注和设计汉语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根据拓展性学习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学习行动,教学设计要促进拓展性学习循环的发展和实现。为了促进拓展性学习的发生,要将矛盾视为学习的动力而非障碍。通过对活动系统内外不同层级的矛盾进行分析,利用这些矛盾关系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的转化。同时,有必要加强活动系统与活动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网络的建立,促进汉语能力的综合发展。总之,以改进对外汉语教学为目的、将活动系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围绕活动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设计汉语学习活动,可以在方法论层面重构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体系,更好地根据学习者和学习进程的特点来牵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成效。

冯世霞[10](2020)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都得到转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通过在本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阐述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了提升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道路上,努力成为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本文基于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该部分研究顺应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倡导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完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我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践后的反思与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特定地域历史研究性学习为研究的主题,体现了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一是立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为研究的视角;二是运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三是密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有效提升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历史研究性学习更具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更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的要求,推动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诚然,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力求让学生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本文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二、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促使社会对研究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1.1.2 高中课程理念的更新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1.1.3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推进学习方式不断变革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CPS模型研究进展
        1.3.2 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进展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CPS模型
        2.1.2 地理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合作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创造性思维理论
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状况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3.2.1 学生问卷设计
        3.2.2 教师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3.3.2 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3.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4.1 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分析
        4.1.1 推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1.2 引导学生完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4.1.3 帮助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提升学生地理兴趣
        4.1.4 强调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4.1.5 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反馈,助力学生知识迁移
    4.2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原则
        4.2.1 适切性原则
        4.2.2 变通性原则
        4.2.3 学生主体性原则
    4.3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
        4.3.1 了解挑战——分析情境以确立课题
        4.3.2 激发点子——合作探究以收集方案
        4.3.3 准备行动——梳理归纳寻最优策略
        4.3.4 落实方案——评价反思以拓展迁移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及效果测评
    5.1 基于CPS模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应用
    5.2 CPS模型应用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测评
        5.2.1 测评目的及方法
        5.2.2 测评结果分析
    5.3 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反思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科学论证能力(前测)
    附录5 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前测)
    附录6 科学论证能力(后测)
    附录7 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后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二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 18 世纪至19 世纪——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萌发
        二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形成
        三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70 年代——研究性学习理论被应用于学科教学..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实践与发展
        一 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二 21 世纪初至今——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21 世纪技能
第三章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第二节 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
        一 研究问题的选择
        二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五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一 评价主体
        二 评价内容
        三 评价标准
        四 评价结果的应用
        五 评价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节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
第五章 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相似性及差异
    第二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与优势
        一 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并重,将核心素养融入研究性学习
        二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形式: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跨学科课程
        三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注重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四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
        五 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和监督: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监督评价过程
        六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同校外团体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第三节 美国、英国、新加坡高中研究性学习对我国的启示
        一 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二 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三 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 建立研究性学习实施标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管理
        五 制定详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六 联合多方力量,开发研究性学习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竞争力排名
        1.1.2 生物科学引领新时代技术创新发展
        1.1.3 生物课程为生物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1.1.4 STEAM理念下的研学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生物课堂改革
        1.1.5 STEAM研学理念满足西部乡镇初中学生本土化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1.2.2 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STEAM教育与研学教育的契合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研究创新
第3章 地方学校STEAM研学活动前情调查
    3.1 调查问卷编制
        3.1.1 目的与对象
        3.1.2 内容与方法
        3.1.3 信效度检测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STEAM研学认知结果分析
        3.2.2 STEAM研学活动的开设态度分析
        3.2.3 STEAM研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分析
    3.3 调查总结
第4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真实情景性原则
        4.1.2 本土实践性原则
        4.1.3 整合创造性原则
    4.2 设计特色
        4.2.1 STEAM研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4.2.2 设计体系贯穿教材单元式教学
        4.2.3 课程资源围绕地方特色与本土资源就地取材
    4.3 STEAM研学模式
    4.4 STEAM研学活动教学模式
    4.5 教学设计流程
        4.5.1 确定目标
        4.5.2 建立实践研学框架
        4.5.3 研学策略选择
        4.5.4 研学内容拟定
        4.5.5 项目分解与组合
第5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实践研究
    5.1 实践安排
        5.1.1 实践对象确立
        5.1.2 课程总体结构
        5.1.3 教学推进计划
        5.1.4 教师培训
    5.2 实践阶段
    5.3 课例展示——以《校园植物志》为例
        5.3.1 STEAM研学活动设计
        5.3.2 配套STEAM研学手册展示
        5.3.3 STEAM研学活动实践展示
    5.4 实践反思
第6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实施效果评价
    6.1 评价工具
    6.2 实施效果评价
        6.2.1 STEAM研学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6.2.2 STEAM研学目标达成分析
    6.3 评价总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开展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活动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手册
    附录三 STEAM研学活动教学观察方案(UTOP)
    附录四 学习成果评分表
    附录五 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表
    附录六 项目反思报告
    附录七 生物实验技能评分标准
    附录八 《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题
    附录九 STEAM研学活动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十 核心技能调查表
    附录十一 三项能力测评表
    附录十二 思维导图评分表
致谢

(5)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特色之处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概述
    (一)核心概念解读
        1.深度学习的内涵及模型结构
        2.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实施模型
        3.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结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深度学习理论
        2.“从做中学”思想
        3.发现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3.有效促进“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实施成效
        2.存在的不足
        3.原因分析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1.增强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2.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二)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转变认知,明确探究学习的意义
        2.明晰理念,强化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
    (三)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化能力,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
        1.强化学生的联结能力,构建结构化的知识图式
        2.提高学生深度互动能力,深化课堂学习活动与体验
        3.提升学生行为与情感的高度投入能力,凸显沉浸式学习
    (四)师生有效开展探究学习,引领学习深度发生
        1.整合学科知识探究,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2.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刺激学生深度理解
        3.高质量问题推动探究,诱发学生深度思考
        4.巧设作业学以致用,助推学生深度迁移
        5.优化学习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内省
    (五)落实和强化推进机制,助力探究学习深入开展
        1.创新学校教研机制
        2.落实专家指导机制
        3.推进校际交流机制
        4.构建反思改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拓展性学习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叙事探究 ——基于“中—加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时代教师的跨文化学习值得重视
        (二)“中国-加拿大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概况
        (三)个人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奠定了研究基础
        (四)第六届中加互惠学习年会提供了研究契机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跨文化互惠学习
        (二)教师成长
    四、文献综述
        (一)本土情境中的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二)异质文化中的跨文化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三)交替文化情境中的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论:叙事探究
    二、理论视角:拓展性学习理论
        (一)拓展性学习的理论根源
        (二)拓展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
        (三)拓展性学习理论提供的分析视角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说明
第三章 姊妹校背景与研究对象
    一、姊妹校背景
        (一)上海闵竹小学
        (二)多伦多森瑞学校
    二、研究对象关系图谱
        (一)项目内外的其他声音
        (二)关系图谱小结
    三、研究对象
        (一)姊妹校科学组的教师
        (二)姊妹校班会组和语言组的教师
第四章 “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多重叙事
    一、“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的前前后后
        (一)十个月的会前准备
        (二)十余天的加拿大之行
        (三)回国后的继续合作
        (四)作为“关键事件”的“最后一次”会议
    二、会议报告中教师们的自我反思
        (一)R老师的论文汇报
        (二)F老师与W老师合作的论文汇报
        (三)D老师的论文汇报
        (四)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师自我反思探讨
    三、会议中应对不同声音提出的挑战
        (一)交流期间讨论的问题与迷思
        (二)和专家晚餐时的交流
        (三)跨文化互惠学习带来的理论思考
    四、会后姊妹校访问中的“合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F老师、D老师和W老师合作教学《我的学校》一课
        (二)对合作教学的多种阐释
    五、会后姊妹校访问中的集体反思与展望
    六、回国后的互惠学习
        (一)D老师的《我的学校》英语课
        (二)W老师的《我的学校》班会课
        (三)科学组的合作推进
第五章 跨文化互惠学习中的教师成长
    一、个体角度的教师成长分析
        (一)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二)跨文化互惠学习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集体层面的教师成长分析
        (一)谁在学习?
        (二)为什么学习?
        (三)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四)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第六章 余论
    一、对跨文化互惠学习中困难的反思
    二、促进教师在跨文化互惠学习中成长的建议
        (一)以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以支持性体系保障教师的合作
        (三)以活动系统网络驱动教师集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7)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方式备受关注
        1.1.2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并取得极大进展
        1.1.3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论
        1.2.2 探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路径
        1.2.3 缓解高校教师教学压力
        1.2.4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1.3 研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性学习发展概述
        1.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研究述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科学探究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3.4.1 问卷编制
        3.4.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5 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调查
    4.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状况
        4.1.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表现
        4.1.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认知情况
        4.1.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向动机情况
        4.1.4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情况
        4.1.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收获情况
        4.1.6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4.1.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表现特征
    4.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差异情况
        4.2.1 性别差异
        4.2.2 专业类别差异
        4.2.3 年级差异
    4.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4.3.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路径模型
        4.3.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流程
        4.3.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探究
    5.1 扎根理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5.1.1 教师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1.2 学生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2 实施动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解析
        5.2.1 学生学习观念——接受式学习观占据观念主导
        5.2.2 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行为易受环境影响
        5.2.3 师生行为动机——行为产生主要受外在动机驱使
        5.2.4 教师评价方式——评教制度单一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5.2.5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理论性限制活动开展
    5.3 实施效果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
        5.3.2 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
        5.3.3 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影响活动组织
        5.3.4 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制约教学改革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
    6.1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
        6.1.1 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
        6.1.2 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
        6.1.3 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
        6.1.4 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6.2 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
        6.2.1 观念转变
        6.2.2 动机激发
        6.2.3 能力提升
        6.2.4 机制保障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8)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由来
        1.1.1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1.1.2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2 科学精神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
        1.2.1 科学精神概念
        1.2.2 研究性学习概念
    1.3 国内外现状
        1.3.1 科学精神研究现状
        1.3.2 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4.3 终身教育理论
2 课题研究方法、内容与意义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问卷调查法
        2.1.3 访谈法
        2.1.4 观察法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2.3.1 研究方向跟随时代的要求
        2.3.2 二者追求目标的高度契合
3 教学案例设计及实证
    3.1 案例选择原因分析
        3.1.1 生物教材分析
        3.1.2 教育核心素养分析
        3.1.3 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3.1.4 师生关系分析
        3.1.5 学校资源分析
        3.1.6 学生现状调查
    3.2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施原则和流程
        3.2.1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3.2.2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3.2.3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3.3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证
        3.3.1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课题)
        3.3.2 日常生活中的致癌因子与癌症的发生(概念原理课题)
4 案例结果分析与反思
    4.1 案例结果及分析
        4.1.1 对学生生物学习各方面影响
        4.1.2 经过研究性学习后学生的自我能动性的提升
    4.2 实施反思及不足
        4.2.1 课题实践中的不足
        4.2.2 课程实践需优化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
致谢

(9)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课堂活动: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二、偏离预设: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实践困境
        三、活动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重构视角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活动理论
        二、学习活动
        三、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活动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二、活动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三、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根据活动结构设计论文研究思路
        二、通过案例分析解读教学设计原理
        三、使用比较研究凸显理论应用价值
第二章 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理念
    第一节 拓展性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
        一、为汉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
        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造性转化而设计
        三、为汉语学习活动的形成和演化而设计
    第二节 活动系统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
        一、从布置交际任务到建构活动客体
        二、从个体语言学习到共同体语言学习
        三、从采取教学措施到提供中介工具
    第三节 文化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改进依据
        一、语言学习的文化情境
        二、汉语学习情境的文化异质性
        三、教学设计改进的文化情境理据
第三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客体设计
    第一节 促进语言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活动客体
        一、基于“行为表现区”的客体设计理念
        二、从模糊到具体的客体形成过程
        三、在改造中不断演进的客体转化过程
    第二节 与外国人学习动机相整合的活动客体
        一、从课程标准到语言需求
        二、从教材话题到交际话题
        三、从课堂空间到现实语境
    第三节 在言语交际中横向拓展的活动客体
        一、横向拓展的知识学习机制
        二、汉语知识横向拓展的路径
        三、汉语知识横向拓展的边界
第四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
    第一节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共同体
        一、生产方式变革与学习主体的演化
        二、多元化的外国学生与汉语教师
        三、“菌根式”的汉语学习共同体
    第二节 在“共同构造”的过程中建构学习共同体
        一、在跨文化交际中建构“共享客体”
        二、以多重合作模式跨越文化障碍
        三、以“拓展性互动设计”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节 在“跨越边界”的过程中发展学习共同体
        一、根据文化情境调整合作模式
        二、借助话语分析重构合作框架
        三、利用社会交往吸纳外部成员
第五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中介工具设计
    第一节 汉语学习活动中介工具的设计理念
        一、“双重刺激法”的学习机制
        二、“形成性干预”的使用原则
        三、从中介语向中介工具的转化
    第二节 汉语学习活动中介工具的主要来源
        一、承载汉语知识的语言文本
        二、源于言语交际的个体经验
        三、历史演进中的各类模型
    第三节 汉语学习活动中介工具的使用方式
        一、用“镜像材料”认识语言问题
        二、用多维模型分析语言问题
        三、用系列工具解决语言问题
第六章 汉语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
    第一节 汉语学习活动的循环机制
        一、拓展性学习的外显行动
        二、拓展性学习的理想循环
        三、汉语学习活动的循环过程
    第二节 以矛盾关系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的转化
        一、认识矛盾:从学习障碍到学习动力
        二、分析矛盾:汉语学习活动系统中的关系层级
        三、利用矛盾:推动汉语学习活动的转化
    第三节 以活动网络促进语言能力的融合
        一、从个体间到系统间的“共享客体”
        二、从单项语言能力到综合语言能力
        三、汉语学习活动网络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参照表
附录二 :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案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2)落实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
        (3)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2.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3)促成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2.国内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1)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争论研究
        (2)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争论研究
        (3)对研究性学习创生价值追求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调查访谈法
        4.实地考察法
        5.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研究性学习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要素特征
        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
三、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一)高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1.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2.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
    (二)策划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情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1)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2)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2.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激励性原则
    (四)提出并形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及策略
        1.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中
        (1)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1)衍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课题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延伸历史课堂的作业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化课堂问题的教学
        (3)研究性学习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深化
        2.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实施
        (1)确定课题
        (2)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
        (3)成果交流
        (4)主题活动的开展
    (五)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成果
        1.多项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
        2.取得相应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
        (1)开题报告
        (2)小组活动记录表
        (3)小组活动学生评价表
        (4)学分认定表
        (5)学生自我总结表
        (6)结题报告表
        (7)研究性学习活动图片资料
        (8)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3.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展示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1)促进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2)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促进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2)促进教师从一言堂的“教书先生”转变为学生研究历史的引路人
    (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性学习理念尚须提升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
        3.学生人数相对偏多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5.缺少外出调查的活动经费
        6.外出调查的安全需要保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左晓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美国、英国、新加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 董奕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D]. 胡建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研究[D]. 刘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拓展性学习视角下教师成长的叙事探究 ——基于“中—加跨文化互惠学习项目”的研究[D]. 刘露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刘雪芹. 江南大学, 2020(01)
  • [8]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 庞雪盼. 河南大学, 2020(02)
  • [9]基于活动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D]. 高若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D]. 冯世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教师如何应对“研究性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