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津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

新丰津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

一、莘奉金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鱼泓[1](2019)在《沪杭公路拓宽改造关键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沪杭公路部分路段周边临街住宅及店面密集,需实时结合5号线南延伸分时、分段实施,施工周期5年,对道路设计与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这种结合周边项目影响项目本身的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需紧密配合,遇到问题及时协调,适当妥协。根据现场发现的实际问题采用调整路基路面、增加设施、调整标高等方法解决,满足工期及施工质量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彭庆艳[2](2018)在《城市部分互通立交增设转向匝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部分互通立交增设转向匝道的分合流点与已有互通转向匝道之间的关系,给出全互通立交转向匝道数和新增匝道驶出匝道、驶入匝道选择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以及增设匝道的平面布置和方案选择要点。给出了3路、4路、5路相交道路立交增设转向匝道的具体范例,并以上海市莘庄立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陈炳初[3](2013)在《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于高路堤而言,低路堤具有占地少、造价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亲睐,但当面对一些特殊土地质,尤其在穿越软土地区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软基处理措施,采用低路堤的效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这是由于低路堤因有限的填土高度无法有效扩散上部荷载,容易引起差异沉降量过大的问题,为解决在软弱土地区内进行低路堤设计中的荷载扩散问题,本文提出将土工格室与其内碎石等填料组成的加筋结构层置于路基上部,构成一种新型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它综合了土工格室结构层能抗弯抗剪的特点,低路堤在土地资源节约上的优势以及混凝土刚性路面的原材料在我国可以自给自足、更适合重交通量、设计寿命期长等长处,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对该体系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其按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研究”(项目编号51078138),以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及室内模型试验为手段,针对此种新型结构体系的承载机理、沉降两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点:(1)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较为全面的梳理有关低路堤结构、路基对交通荷载的响应,以及作为加筋土类中重要一员的土工格室的应用与加固机理的知识,作为对本文提出的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性资料。(2)针对土工格室结构层作为下面层的适用性开展了研究,主要分为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和抗冲刷能力两部分。在研究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时,通过有限元反分析,定量的建立起弯曲模量与跨中挠度的经验关系,可作为同类型实验的数据处理工作的参考;进一步,设计了6组叠梁试验来研究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弯曲模量测定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格室的展开宽度对弯曲模量值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应尽可能的将格室展开至近正菱形。在分析刚性路面下基层的冲刷机理时,认为冲刷现象的内因可归结为积聚于板底的自由水的浸泡软化作用,外因是交通荷载导致的动水压力的反复冲刷作用。而采用土工格室碎石结构层不但可以在刚性路面下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使渗入水分可以及时排出,而且因为土工格室碎石结构层独特的强度与刚度的形成机理,它受到的水的软化作用较小;借鉴土工膜袋防冲刷的成功经验,在土工格室结构层上覆一层透水土工布,可减少动水压力对结构层的直接冲刷作用,保证它的抗冲刷能力。(3)全面地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说明了软弱土地区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功能,并深入地研究了该结构体系承载特性。利用数值分析软件ADNIA建立起平面应变模型,计算了交通荷载产生的应力与变形在路堤中的扩散问题,证明了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存在将大大改善混凝土路面板的受力状态,并让路基内部应力更快的衰减。在工程设计实用性计算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可用现行规范中的弹性地基双层板计算模型来分析新体系的路面板临界荷位处的荷载应力。(4)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定性地比较了路面下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时的变形特点,证明了设置土工格室结构层可以有效减小地基表面的差异沉降;而与设置同样厚度同样参数的土工格室垫层于地基表面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时,发现总沉降值在采用土工格室结构层时比以垫层形式置换出软基中的部分软土时明显减小,而在控制差异沉降的表现上两者相当。进一步对可能影响到板间差异沉降的7个因素设计了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对以板间差异沉降为试验指标时进行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都表明,各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土工格室结构层厚度>低路堤高度>软基模量>低路堤填土的模量>土工格室结构层模量>路面板厚度>路面板模量,所以要控制好板间差异沉降,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土工格室结构层的高度和低路堤的填土高度。(5)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完成了两组具有可比性的室内模型试验,将模型试验中的六个小项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藉此来比较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时两种体系工作性能的差异,以研究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承载和变形特性。试验中采用加装变速箱的强制式搅拌机驱动将圆周运动转变为往复直线运动的连杆体系,成功的控制了小车运动距离和速度,实现了交通荷载的周期性模拟。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的可行性。

王维[4](2012)在《低路堤在江苏省高速公路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长期以来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江苏省高速公路路基平均高度处于3.5米以上,占用大量的永久性土地、增加取土量、破坏周围环境景观。因此,尚需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能够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低路堤设计理念相对传统设计能够较好的为高速公路建设服务,减少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减少对环境景观的破坏,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低路堤设计理念在浙江省、河北省等地都已经有所研究,本文主要是针对江苏省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分析低路堤设计理念在本省的适用性条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路堤的适用性进行阐述,具体如下:(1)研究低路堤适用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自然条件、环境景观、社会经济、地方路网四个方面对低路堤适用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这四个影响因子进一步分析影响指标,确定最终影响因素。(2)建立适用性评价体系,论文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低路堤适用性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进一步对低路堤适用进行评价。(3)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对低路堤设计方案从机构成本、使用者成本以及社会成本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低路堤设计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要求,节约工程总投资成本。

朱立坤[5](2009)在《沥青砼加铺旧水泥砼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和耐久性好等优点,在国内外公路建设中被大量使用。在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路用性能逐渐衰变。当路面的使用性能(平整度、抗滑能力和承载能力等)降低到限定底线标准,或者其承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时,可采用沥青加铺层修复,提高路面使用性能。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的受力特点,本文建立了多层结构体系有限元模型,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分析了沥青加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及防治方法,分别建立有夹层和无夹层的路面结构模型,对比分析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增设夹层后对沥青加铺层应力的消减作用。对设置复合夹层的路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在加筋夹层之下加铺应力缓解层的方法可进一步减小沥青加铺层和夹层内的应力,降低沥青加铺层层底在接缝两侧的弯沉差,延缓反射裂缝现象的产生。对在加筋夹层下增设整平层的路面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此种加铺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旧路面加铺结构的应力和弯沉,同样可起到减少或延缓反射裂缝产生的作用。

王振芳[6](2007)在《路堤下PCC桩复合地基群桩作用性状研究》文中认为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是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刘汉龙教授等自主开发的新型桩基技术,对深厚软土地基加固有快速、经济和有效的提高承载力、减小沉降等优点,已经在我国东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对路堤荷载下PCC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和沉降性状的研究较多,而复合地基群桩间的相互作用性状研究较少,群桩之间的桩-土荷载分担和相互影响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监测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PCC桩复合地基群桩工作性状进行了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开展了国内外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对比研究,提出了采用Combarieu负摩擦原理和德国道路设计规范EBGEO来计算PCC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方法。 2.通过上海A4高速公路PCC桩复合地基群桩现场试验,分析了不同填土高度和桩间距下,PCC桩土沉降变形、压力变化和桩土荷载分担的规律。PCC群桩效率系数可以借鉴港口规范中高承台下粘土中的群桩计算方法,考虑桩间土的作用进行简化计算。 3.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复合地基群桩模型,分析了垫层模量、持力层、桩体几何参数对PCC桩群桩效应的影响,得到PCC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如桩长、桩间距和持力层等选取的一般规律。

汪功伟[7](2006)在《大跨度预弯组合梁式桥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弯组合梁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之一,作为桥梁结构上部构造的一种新型结构,具有梁高小、施工方便、吊装重量轻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梁高受限制的跨线桥、城市立交桥、地下建筑,其工程整体经济效益较好。我国对预弯组合梁式桥的设计和施工研究较晚,由于预弯组合梁的设计、制造工艺的专利权,很难直接获得应用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结构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国内目前尚无完整的关于预弯组合梁式桥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尤其是对预弯组合梁的施工过程技术分析在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中也极少,不利于预弯组合梁在桥梁建设中的广泛运用及推广。本文以已建成的大跨度预弯组合梁式桥工程实例为背景,对40m跨的预弯组合梁的经济性、施工方法及在施工中的各个阶段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并整理了大跨度预弯组合梁式桥较为完善的施工技术思路,主要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单跨梁、单座桥梁和多层立交桥的经济指标对比,分析了预弯组合梁的经济性和独特优点;对预弯组合梁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论述分析,提出了双梁对弯的施工工法,对施工所需的主要设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计算分析;对预弯组合梁的施工各阶段进行力学分析,采用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法,通过施工计算值和现场实测值的比较分析,得出双梁对弯施工工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及存在需改进的不足一面;通过桥梁荷载试验进一步证实,预弯组合梁双梁对弯的施工工艺在技术上可行,经济效益优越,工艺的适用性强,施工设备可多次周转使用,施工中的数据监测符合设计要求,生产出的梁体外观造型纤细美观,值得在今后的实际工程中大力推广运用。全文最后对预弯组合梁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随着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的问题。

戴民[8](2006)在《桩间距对PCC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性状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PCC桩复合地基在沉降控制要求较高的桥头软基加固中特别适用,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极具推广应用价值,但作为一种全新的软基加固处理技术其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特别是桩间距对PCC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研究地还不够,还不能清楚地了解桩间距对PCC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沉降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PCC桩复合地基桩间距这一设计参数出发,将现场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了桩间距对于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性状的影响,特别是沉降的影响,揭示了复合地基变桩间距沉降控制的机理,为简单有效的桩间距沉降计算方法提供了线索,为今后的PCC桩复合地基变桩间距沉降控制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指导和建议。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 1.通过上海A4新卫立交西段软基加固PCC桩复合地基变桩间距沉降控制现场试验,分析了PCC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沉降速率的影响、桩间距对桩土荷载分担的影响及复合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 2.结合复合地基有限元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桩土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理论中关键的接触面问题,分析了接触面破坏机理,提出了一种接触面破坏的能量观点,为接触面本构模型的建立和单元的选用提供思路。 3.对路堤填土下的复合地基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出了桩间距对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性状的影响规律,将部分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两者反映规律的一致性。

张蕴杰[9](2002)在《莘奉金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文中提出本工程为上海市“153060”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将原一级公路按高速公路标准改建是本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对此,按“一次规划设计、分期实施”的总体设计原则,针对线路走向、立交布置和设计、现有道路桥梁工程的综合应用、辅道和横向通道设置以及各类综合管线的保护等改建工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证,提出了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的设计方案,工程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就旧水泥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反射裂缝防治技术和大跨度低高度梁的应用等技术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张蕴杰[10](2002)在《A4公路(莘奉金高速公路)》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四号线(莘奉金高速公路)西段工程桥梁部分的总体设计,对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研究,作出了合理的选择。

二、莘奉金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莘奉金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沪杭公路拓宽改造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道路方案
    1.1 既有道路现状
    1.2 道路标准
    1.3 道路平纵
        1.3.1 道路平面
        1.3.2 道路纵断面设计
    1.4 道路横断面
        1.4.1 车道规模确定
        1.4.2 道路横断面布置
    1.5 路面结构
2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路基处理
    2.2 方案调整过程中路基路面处理
    2.3 调整路面标高
    2.4 增设挡土墙
3 结语

(2)城市部分互通立交增设转向匝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部分互通立交增设转向匝道方法
    1.1 增设转向匝道设计步骤
    1.2 关于立交相交道路及匝道编号的规定
    1.3 需新增转向匝道总根数的计算方法
    1.4 新增转向匝道驶出、驶入匝道组合的计算方法
    1.5 新增转向匝道初步方案的选择
    1.6 新增转向匝道方案比选及推荐
2 部分互通立交增设转向匝道方法举例
    2.1 3路相交互通增设匝道举例
    2.2 4路相交互通增设匝道举例
    2.3 5路相交互通增设匝道举例
3 上海市莘庄立交增设转向匝道案例应用
    3.1 立交现状情况
    3.2 立交增设转向匝道需求分析
    3.3 立交增设4-3转向匝道组合数计算
    3.4 立交增设4-3转向匝道方案比选
4 结语

(3)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2 低路堤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交通荷载下路基响应的研究现状
        1.3.1 交通荷载计算模型
        1.3.2 交通荷载下路基响应的研究现状
    1.4 土工格室的研究现状
        1.4.1 加筋土加固原理研究
        1.4.2 加筋土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4.3 土工格室应用与加固机理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土工格室结构层作为下面层的适用性研究
    2.1 概述
    2.2 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抗弯能力
        2.2.1 叠梁试验的有限元反分析
        2.2.2 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弯拉能力的叠梁试验
        2.2.3 叠梁试验成果分析
    2.3 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冲刷能力
        2.3.1 刚性路面下基层冲刷的机理
        2.3.2 提高土工格室结构层抗冲刷能力的措施
    2.4 小结
第3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受力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土工格室的工程特性
        3.2.1 土工格室的作用机理
        3.2.2 土工格室的张拉过程模拟分析
        3.2.3 土工格室结构层的承载力计算
    3.3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应力应变传递特性
        3.3.1 交通荷载
        3.3.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内的应力应变传递
    3.4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结构体系受力分析
        3.4.1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传力路径
        3.4.2 弹性地基模型
        3.4.3 规范法土工格室-刚性路面路面应力计算模型
        3.4.4 算例分析
    3.5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设计方法
    3.6 小结
第4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沉降分析
    4.1 概述
    4.2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沉降分析计算
    4.3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差异沉降的有限元计算
        4.3.1 有无土工格室结构层的差异沉降
        4.3.2 土工格室结构层与垫层的处置差异
    4.4 差异沉降影响因素的正交分析
        4.4.1 正交试验设计法
        4.4.2 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水平与正交试验表
        4.4.3 差异沉降的敏感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模型试验设计
    5.1 概述
    5.2 相似理论
        5.2.1 相似三定理
        5.2.2 模拟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的相似准则
    5.3 模型试验方案
        5.3.1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
        5.3.2 模型试验装置设计
        5.3.3 模型试验材料
    5.4 小结
第6章 模型试验过程及成果分析
    6.1 概述
    6.2 软土上低路堤刚性路面板的填筑过程
    6.3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
        6.3.1 PFWD测试回弹模量的原理
        6.3.2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
        6.3.3 路基回弹模量测试成果分析
    6.4 往复车载试验
        6.4.1 往复车载试验过程
        6.4.2 往复车载试验成果分析
    6.5 静载荷试验
        6.5.1 静载荷试验过程
        6.5.2 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6.6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
        6.6.1 板底脱空的模拟
        6.6.2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的过程
        6.6.3 板底脱空往复车载试验的成果分析
    6.7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
        6.7.1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过程
        6.7.2 路面静载破坏试验成果分析
    6.8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
        6.8.1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过程
        6.8.2 路面冲击破坏试验成果分析
    6.9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4)低路堤在江苏省高速公路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应用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2.3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低路堤设计方案利弊分析
    2.1 低路堤方案的设计原则
    2.2 低路堤设计方案的优势
        2.2.1 减少土地占用量
        2.2.2 降低工程造价
        2.2.3 工后沉降少,建成后危害少
        2.2.4 施工方便,工期短
        2.2.5 提高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
        2.2.6 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协调性好
        2.2.7 有利于高速公路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3 低路堤设计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路堤方案适用性影响因素
    3.1 自然条件对低路堤方案的适用性影响因素
        3.1.1 人均耕地占有率
        3.1.2 自然地形
        3.1.3 最小填土高度
        3.1.4 横向通道设施
        3.1.5 道路排水系统
    3.2 环境景观对低路堤方案的适用性影响因素
        3.2.1 公路景观的特征
        3.2.2 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景观的影响
        3.2.3 景观协调性及安全性
    3.3 社会经济对低路堤方案的适用性影响
        3.3.1 出行活动范围
        3.3.2 出行目的
        3.3.3 出行频率
        3.3.4 出行方式
        3.3.5 经济水平
    3.4 地方路网对低路堤方案的适用性影响
        3.4.1 地方路网特征
        3.4.2 地方交通总量预测
        3.4.3 地方路网节点分析
        3.4.4 地方路网线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路堤方案的评价体系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工作流程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综合评价的工作流程
    4.2 评价方法
        4.2.1 现有的评价方法
        4.2.2 论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4.3 工程实例
        4.3.1 工程概述
        4.3.2 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低路堤方案的适用性评价
        4.3.3 主成分分析法对低路堤适用性的评价
        4.3.4 模糊综合评判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LCC 在低路堤设计方案中的研究
    5.1 LCC 的基本概念
    5.2 低路堤高速公路在全寿命周期成本中的应用
        5.2.1 低路堤高速公路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组成
        5.2.2 低路堤设计方案在 LCC 应用的意义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5)沥青砼加铺旧水泥砼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
        1.1.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加铺层的力学计算方法
        1.2.2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沥青加铺旧水泥砼路面反射裂缝问题分析
    2.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及危害
        2.1.1 反射裂缝的产生
        2.1.2 反射裂缝的扩展
        2.1.3 反射裂缝的危害
    2.2 反射裂缝防治措施及效果
        2.2.1 增加加铺层厚度
        2.2.2 设置防裂夹层
        2.2.3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裂缝缓解层
        2.2.4 断开稳固法
        2.2.5 锯缝和灌缝
    2.3 强度理论
        2.3.1 最大拉应力理论
        2.3.2 最大剪应力理论
        2.3.3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
    2.4 有限元理论
        2.4.1 有限元理论概述
        2.4.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2.4.3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2.4.4 ANSYS有限元软件介绍
第三章 设夹层的沥青加铺旧水泥砼路面有限元分析
    3.1 计算模型和参数
    3.2 夹层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3.2.1 夹层对加铺层的影响
        3.2.2 夹层对旧水泥混凝土板的影响
    3.3 沥青加铺层厚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3.3.1 沥青加铺层厚度对加铺层的影响
        3.3.2 沥青加铺层厚度对旧水泥混凝土板的影响
    3.4 沥青加铺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影响
        3.4.1 沥青加铺层模量对加铺层的影响
        3.4.2 沥青加铺层模量对旧水泥混凝土板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复合夹层的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
    4.1 复合夹层结构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4.2 复合夹层结构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4.2.1 沥青加铺层应力分析
        4.2.2 沥青加铺层层底弯沉
        4.2.3 夹层应力分析
        4.2.4 旧水泥混凝土板应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设整平层的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
    5.1 增设整平层的路面结构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5.1.1 沥青加铺层应力分析
        5.1.2 沥青加铺层层底弯沉
        5.1.3 夹层应力分析
    5.2 整平层厚度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5.2.1 沥青加铺层应力分析
        5.2.2 沥青加铺层层底弯沉
        5.2.3 夹层应力分析
    5.3 整平层弹性模量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5.3.1 沥青加铺层应力分析
        5.3.2 沥青加铺层层底弯沉
        5.3.3 夹层应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路堤下PCC桩复合地基群桩作用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
        1.2.1 地基处理技术介绍
        1.2.2 刚性桩复合地基介绍
        1.2.3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组成、类型与应用
        1.2.4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1.2.5 刚性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PCC桩复合地基介绍,设计,研究与应用
        1.3.1 PCC桩成桩原理
        1.3.2 PCC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检测
        1.3.3 PCC桩的优势与应用
        1.3.4 PCC桩研究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PCC复合地基群桩问题的提出
        1.4.1 复合地基群桩工作形状和群桩效应
        1.4.2 PCC复合地基群桩效应研究的意义
    第五节 刚性桩复合地基群桩作用研究现状
        1.5.1 研究现状
        1.5.2 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对比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刚性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2.2.1 Rathmayer(1975)
        2.2.2 Low and al(1994)
        2.2.3 Demerdash(1996)
        2.2.4 Kempfert et al(1999-2002)
        2.2.5 HAN(1999)
    第三节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2.3.1 Marston和Anderson(1913)模型
        2.3.2 Terzaghi(1943)三棱柱平衡模型
        2.3.3 拱效应模型计算
        2.3.4 负摩擦理论
        2.3.5 理论设计方法总结
    第四节 设计方法比较分析
    第五节 PCC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现场试验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工程概况
        3.2.1 试验段介绍
        3.2.2 试验区工程地质条件
        3.2.3 加固方案设计
        3.2.4 表面沉降观测
        3.2.5 分层沉降观测
        3.2.6 土压力观测
    第三节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作用性状分析
        3.3.1 PCC桩复合地基表面沉降
        3.3.2 填土荷载对PCC群桩的作用影响
        3.3.3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分层沉降作用分析
        3.3.4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桩间土应力分布分析
    第四节 群桩效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效应数值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有限元基本理论和ABAQUS软件介绍
        4.2.1 有限元基本理论介绍
        4.2.2 ABAQUS程序介绍
    第三节 PCC桩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参数选取
        4.3.1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几何模型
        4.3.2 材料模型与参数选取
        4.3.3 数值试验方案
    第四节 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和模拟对比
        4.4.1 单桩试验与模拟模型
        4.4.2 材料和结构参数
        4.4.3 桩土接触面设置
        4.4.4 模型尺寸和初始条件
        4.4.5 结果对比分析
    第五节 PCC桩复合地基群桩效应计算结果分析
        4.5.1 垫层的影响
        4.5.2 持力层的影响
        4.5.3 桩数的影响
        4.5.4 桩长的影响
        4.5.5 桩间距的影响
        4.5.6 边桩、角桩和中心桩性状对比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跨度预弯组合梁式桥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概述
        1.1.1 概述
        1.1.2 组合结构的类型
    1.2 预弯组合梁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第2章 预弯组合梁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性
    2.1 预弯组合梁的基本原理
    2.2 预弯组合梁的结构特性
        2.2.1 预弯组合梁的构造特点
        2.2.2 预弯组合梁式桥的经济性
第3章 预弯组合梁的施工
    3.1 预弯组合梁的施工工艺
    3.2 预弯组合梁的施工设备
        3.2.1 施工设备的组成及要求
        3.2.2 支撑架的施工实例计算
第4章 预弯钢梁施工的稳定性
    4.1 预弯钢梁施工的整体稳定
    4.2 预弯钢梁施工的局部稳定
第5章 预弯组合梁在施工阶段的应力
    5.1 基本假设与截面性质
    5.2 应力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预弯组合梁在施工阶段的变形
    6.1 变形分析
    6.2 小结
第7章 预弯组合梁式桥荷载试验
    7.1 试验目的和标准
    7.2 试验项目与检测设备
    7.3 试验荷载
    7.4 试验成果分析
    7.5 承载能力检定分析
    7.6 检定试验总结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桩间距对PCC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性状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复合地基概述
    第三节 桩间距研究现状
    第四节 桩间距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CC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技术与设计计算方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PCC桩施工机具设计
    第三节 PCC桩成桩原理
    第四节 PCC桩复合地基技术
    第五节 PCC桩复合地基设计思路与计算方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桩间距沉降控制现场试验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试验段概况
    第三节 现场观测内容
    第四节 观测方案设计
    第五节 PCC桩复合地基表面沉降特性
    第六节 桩土荷载分担规律
    第七节 有效加固深度分析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C桩复合地基桩间距计算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桩土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理论
    第三节 Abaqus通用有限元程序简介
    第四节 工程算例验证
    第五节 三维有限元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莘奉金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沪杭公路拓宽改造关键技术分析[J]. 鱼泓. 交通与运输, 2019(02)
  • [2]城市部分互通立交增设转向匝道方法研究[J]. 彭庆艳.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8(03)
  • [3]土工格室低路堤—刚性路面体系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陈炳初. 湖南大学, 2013(12)
  • [4]低路堤在江苏省高速公路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D]. 王维.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5]沥青砼加铺旧水泥砼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D]. 朱立坤. 长安大学, 2009(12)
  • [6]路堤下PCC桩复合地基群桩作用性状研究[D]. 王振芳. 河海大学, 2007(06)
  • [7]大跨度预弯组合梁式桥施工技术研究[D]. 汪功伟. 同济大学, 2006(09)
  • [8]桩间距对PCC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性状的影响分析[D]. 戴民. 河海大学, 2006(06)
  • [9]莘奉金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J]. 张蕴杰. 上海公路, 2002(S1)
  • [10]A4公路(莘奉金高速公路)[J]. 张蕴杰. 上海公路, 2002(S1)

标签:;  ;  ;  ;  ;  

新丰津高速公路南段工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