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两侧草坪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两侧草坪施工技术

一、高速公路两侧草坪建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1](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方文[2](2020)在《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具有维持大气碳氧平衡、调节城市小气候、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成渝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重庆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森林对该区域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为凸显。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在尽可能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同时,对城市森林生态网络进行分析和优化,从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重庆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4个时间节点,利用16个景观指数(类型层次8个,景观层次8个)从区域尺度(重庆主城九区及璧山、永川和江津区长江以北区域8570 km2范围)和城市尺度(重庆主城九区2737 km2范围)对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测算潜在生态网络,采用生态廊道综合指数对生态网络进行评价与优化。在城市尺度下的源斑块和重要生态节点中,于2009年和2018年对人为干扰强度较大的半自然林和人工林进行样方(样带)调查,分析10年间的木本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并以高速公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建植为例,分析初始建植物种对群落结构及小环境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区域尺度,自2009年到2018年,城市森林面积增加了27640.08 ha;城市森林中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大型斑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而巨型斑块比例逐年上升。景观层次上,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逐年下降;而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聚集度指数逐年增加,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城市森林景观类型较少,斑块密度较低,景观斑块聚集性和均匀度较高,但连接度偏低;城市森林斑块的地形位梯度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中低、中高地形位。2018年城市森林综合评价3分以上的源斑块40块,提取潜在生态廊道780条,节点320个,归并删除冗余重复廊道,得到540条优化生态廊道和224个生态节点(其中生态断裂点153个,踏脚石71个)。优化后生态网络呈网状结构,可有效改善区域尺度下城市森林景观格局。(2)在城市尺度,自2009年到2018年,研究区城市森林面积减少了1206.69 ha。其中生态片林和河岸防护林逐年减少,游憩林、景观美化林和道路防护林有所增加。此间自然林和半自然林面积减少,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加。城市森林小型斑块、中型斑块和大型斑块面积逐年减少,微型斑块和巨型斑块面积逐年增加。在景观层次上,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散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蔓延度、连接度和聚集度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城市森林斑块的地形位梯度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中低地形位。2018年城市森林综合评价3分以上的源斑块31个,提取潜在生态廊道465条,节点199个,经归并和重力模型提取,得到278条优化生态廊道,124个生态节点(其中生态断裂点83个,踏脚石41个)。研究区城市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得到改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得以优化。(3)2009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半自然林和人工林进行样方(样带)调查,各设置样地5个样方100个。2009年半自然林植被类型共有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26个群系,物种41科、55属、72种;2018年共记录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25个群系,物种42科、56属、75种,增加了1科1属3种。人工林2009年共记录1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24个群系,物种26科38属47种,减少了1科1属1种,乔木变化了5种,灌木变化了7种。10年间半自然林前5种乔木层树种重要值排序几乎没有变化,仅平顶山样地中的刺桐跌落前5种地位,香樟上升为前5种之一;灌木层树种没有发生变化,但部分样地内物种重要值排序发生了变化。半自然林总体上物种多样性有所增加;人工林总体上木本植物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所降低,乔木层略有增加。半自然林木本植物乔灌比和常绿落叶比在种类上保持不变,在数量上灌木数量有所增加;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常绿落叶比在此期间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人工林木本植物乔灌比种类没有变化,灌木数量减少。半自然林乔木层胸径等级在2009年和2018年均呈明显的“增长型”,且中间没有断层现象,表明群落总体上更新良好;10年间平均胸径都有所减小,从12.3 cm降到11.6 cm。人工林在10年间乔木层平均胸径从13.85 cm增加到14.91 cm;DBH>l cm的个体各个径级均呈明显的“衰退型”,在8个径级中都有个体分布,表明群落总体上相对稳定,群落呈现出“衰老型”特征。半自然林和人工林平均生物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样地内半自然林呈正向演替,而人工林受人为喜好较大,在人为干预下保持着相对稳定。(4)通过2009年在高速公路廊道人工建植群落并持续观测和调查,建植初期,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可直接影响道路生态廊道植被的覆盖率实现时间以及群落生物量的积累。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越多,高植被覆盖率形成时间越短,群落积累的生物量则越多,二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可间接对道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的固碳释氧能力形成积极影响,有利于道路廊道生态系统在固碳释氧生态功能的发挥。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的结构特征中物种多样性水平密切相关。相同生长季节内,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越多,所在生境接纳新物种的潜力愈强,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群落盖度也越大,所在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水平也越高。道路生态廊道植被所在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固持水土能力(护坡性能)密切相关: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水平越高,所在生态系统越稳定、抗干扰能力就越强。初始建植植物的物种数量越多,所在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水平越高,抗冲蚀能力、蓄水保土能力也越强,区域内的产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则越小,且随着建植时间的延长而趋势越明显。初始建植植物物种数量能够影响建植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发展方向,初始建植植物物种数量越多建植区土壤理化指标越向积极方向发展,如土壤pH值、速效N、P、K及全N、全P和全K等指标均随物种数量的增加而相应提升,且二者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建植条件一致的条件下,提高初始建植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促进道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发挥。综上,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面积在不同研究尺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区域尺度上逐年增加,在城市尺度上逐年递减;研究形成的2个尺度的生态网络可为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城市森林中半自然林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演替特征,而人工林表现出受人为喜好的影响,无明显变化规律;初始建植物种数量直接影响着生态廊道植物群落的质量和发展趋势。

廖晓晶[3](2020)在《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在现今能源短缺、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社会背景下,“节约型园林”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而“节约型园林”的核心是“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地被植物又是园林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植被数量、种类选择、营建技术还是维护难度等方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地被植物设计方式与管理应用模式,将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基于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巨大差异,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厘清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的发展态势。再采用样方法对长沙市西湖公园的地被植物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的科属种组成及其应用特征,客观的分析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的景观应用现状。同时,对公园环境中景观绿地的演化现象进行探究,掌握公园绿地草本层人工景观向自生地被植物转化的程度。并且通过分析不同生境下自生地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了解不同生境下的群落差异,科学的探究自生地被植物的影响因素。再结合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工程应用实践案例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地被植物的自然演化与自生地被的应用效果,为营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未来地被植物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梳理,进一步佐证分析得出国内外地被植物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2.基于对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相关案例的分析,比较得出两者在设计理念与手法上均追求近自然化与生态化,但在营建技术与景观效果方面我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通过对长沙市西湖公园地被植物的调查显示: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共39科66属79种,草皮盖度>木本地被植物盖度>草本地被植物盖度,草皮应用面积过大。4.在西湖公园中呈现明显的景观绿地退化现象,自生草本地被植物侵入现象以及自生地被植物种间平衡现象,使得自生地被植物在公园中代替草本层,发挥着积极的景观效益。5.对西湖公园自生地被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分析,全园共调查到自生地被植物65种,隶属于29科61属。并对不同生境自生地被植物的多样性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影响自生地被植物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理化性质、光照条件、水分以及人为活动干扰。6.以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工程实践案例进一步验证单一草皮在城市绿地中的野生化趋势以及自生地被的优势,为近自然地被植物群落的物种选育与营建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7.探讨了地被植物景观应用在宏观层面的生态化与规范化趋势、中观层面营建模式自然化、经济化趋势以及微观层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系统化、整合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绿化事业中地被植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充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梳理以及实证案例的分析,并综合得出地被植物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解决当前景观建设地被植物应用中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巨大、生态保护不足、景观持久性等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建设节约集约型、生态高效型、经济成本最优型的园林景观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应用借鉴。

郑欣仪[4](2019)在《野花组合在园林及自然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平天湖公园野花景观的营造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人们面对着更大的精神压力,这一点在大城市中尤为凸显,很多城市居民充斥着疲倦和懈怠感。急需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景观的需求越来越多。野花组合作为新型的花卉造景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有一定必然性与可行性,并且呈现一种很好发展态势。但野花组合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才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作为自然生态的新型造景方式、其应用方式比较单一,虽然当下的户外景观打造中,野花景观已是较为多见。不过其常常作为城市公园一角、道路一侧、或者私家花园的配景出现,却少有整体以野花组合景观设计的实际应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与花卉相关的造景方式的概念特点的界定,野花组合相关案例的分析,系统的的剖析了野花组合造景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完成实际案例池州平天湖湿地公园野花景观的营建,为野花组合这一花卉造景方式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文献查阅法,系统性的阐述了野花组合这一花卉造景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法,研究花海、花境、花坛的定义和特点,总结了野花组合的独特优势。(2)通过与野花组合应用相关的花卉色彩学理论,交互性景观理论,景观生态学,景观可持续理论和群落学理论,分析了野花组合的理论基础。(3)通过野花组合的案例分析,深入的研究了城市公园、道路景观、工矿废地、城市公共绿地、私家庭院等六个不同的应用案例,总结了人工营造野花组合景观的技术方法和常见配置。(4)通过实际案例,池州平天湖野花景观的人工营造。在设计、施工和后期的结果调查等方面总结归纳野花组合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工构建野花组合景观的可行性。

张丽娅[5](2019)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防护的植物适应性研究 ——以河南新郑段为例》文中指出为优化和筛选适合南水北调渠坡的植被,以河南新郑段的南水北调中线渠坡的土壤和适种植被为研究对象,开展适合南水北调渠坡植被物种选择及植被生长适应性的研究。在对郑州周边南水北调渠坡护坡植被的生长状况及后期管护方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渠段进行渠坡土壤取样分析,探讨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定因子。根据渠坡土壤特性,选取适宜当地种植的草种进行适种试验,通过实时观测草种生长情况,选出适于南水北调中线渠坡推广应用的植物,并提出合理的管理方式及建议,为南水北调渠道边坡的防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经验,有效缓解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主要结论如下:(1)选取植草长势不同的典型渠坡进行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而土壤性状差异不明显,说明渠坡植草生长状况除了土壤自身性质外,还跟渠坡渗水保墒能力差、干旱时间、修剪情况以及建植措施和日常管理养护有关。(2)通过选择适种植被的原则,选取5种草本植物进行单播试验测定了植物的物后期、生长各指标(盖度、长势特征、植株密度、根系长度)等。马蹄金和野牛草的表现较好。两者均在成坪后基本不需灌溉,不需修剪,盖度较大,少有杂草,管理简单及建植容易,适于南水北调中线渠坡推广应用。(3)为了解试验地适种植被后的土壤状况及主要养分变化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分析了适种植被不同盖度3种典型样地不同季节、不同层次土壤总氮(TN)、速效氮和有机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状况不断向好,随着植被生长时间的延长,不管是浅层还是深层土壤TN、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植草护坡对渠坡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4)通过分析不同放水条件下野牛草、马蹄金、狗尾草、高羊茅等不同草被与裸露坡坡面的各类侵蚀特征,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使用常用的草种植被护坡,均可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的抗径流剥蚀率、侵蚀产沙强度等,并可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对于防止南水北调边坡径流冲刷、防止土壤侵蚀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5)南水北调渠坡植草的目的主要是固土护坡、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渠水质、增加景观效果。所以达到渠坡的要求即可,在南水北调渠坡植草护坡,很难像公园绿化一样,修剪得低矮平整,枝叶茂盛,生机勃勃。只要草种盖度达到70%以上,能够有效固土护坡,不枯死,不退化,均匀整齐,草层高度符合管理要求即可。

孙浩[6](2018)在《沣西新城中心绿廊规划及一期工程建设评述》文中指出陕西省西咸新区于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沣西新城为核心试验区域。实践的重点内容是建设核心雨洪调蓄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同时承担公园绿地的功能,形成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城市慢行游憩生活和休闲运动提供场所,也是塑造城市风貌、景观格局的重要部分。中心绿廊项目由此产生,规划选址于新城中心位置,下挖7千米长的“雨洪调蓄谷”,自东南向西北贯穿新区,沟通和连接位于新城边界的沣、渭两条河流,形成重要生态廊道,同时也是新城区的中央绿道和带状公园绿地。中心绿廊一期工程建设从位于新区核心区域段开始,占地面积约23公顷,已建成3年。本研究借鉴后评价的角度,总结中心绿廊规划决策过程与依据,以及设计方案的形成条件,评述建设过程实施及使用管理的角度,展开四个方面的评述:一是沣西新城为什么要规划中心绿廊,决策的过程是什么,如何确定其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和绿地系统中的角色,如何确定建设目标;二是形态布局设计方案如何产生;三是实施落地过程中发现并总结规划和设计的问题;四是一期建成后初期游憩使用情况评价。本研究尝试以探讨适应西北半干旱地区平原城市新区建设发展背景下,总结一种绿色基础设施与绿地系统多功能一体的规划、建设新模式:人工建设雨洪调蓄设施形成城市内部新的雨水水文系统,解决雨水管理的现实问题,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建立生态廊道,同时形成城市居民游憩的绿色空间系统,建立具有新区地段特征的城市风貌和视觉景观系统。带状的绿地形态既满足了雨洪的分段、分片蓄滞管理需求,具有生态廊道的形状,也为分期建设实施和循序发展提供了条件,为反思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时机。本研究为后续建设中心绿廊、沣西新城和西咸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和绿地系统提供思考和实践依据,为西北地区城市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案例。

戚俊[7](2018)在《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文中提出复合型花卉混播是一种新兴的花卉应用形式,以宿根花卉与混播花种为主导材料营建的草本植物组合,具有种类丰富、景观相对持久、低养护、低成本等特点,符合生态型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求,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在国内的同类研究多局限于混播组合的概念、历史沿革等方面,对其建植规律与景观动态演变过程的研究缺失。本文从调研出发,结合混播组合试验与应用实践,试图筛选在长三角地区适用的抗性较强、花期相对较长且具备较好观赏性的混播种组合与建植,为同类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主要结果如下:一、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混播种花卉组合相关文献,从植物材料选择、组合设计等方面分析混播种花卉应用形式,并探讨其色彩构成、季相变化与环境影响因子。混播花卉组合的理念与实践在欧美已相对成熟,并创造了较多经典案例,值得国内学习。二、本着向大自然学习的态度,对内蒙古的原生野花草甸进行调研,并梳理分析草本群落的植物种类构成。对长三角地区及西南等现有草花应用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花海以及各类花园中的植物组合景观。分析认为,目前的花海形式存在景观效果同质化、品种选择单一化、最佳观赏期较短等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渐由单一的花海景观向复合型多年生植物景观即花园形态转变,而复合型混播花卉植物组合的营建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三、从草甸自然生境获得灵感,分别在屋顶与露地条件下进行混播建植组合试验,观察并筛选出生长状况良好,整体景观效果佳的混播组合,(效果较好的组合要说明具体组合方式)并将混播形式应用于草坪建植,进行低养护型缀花草毯的尝试与实践。四、将混播组合在浙江上虞―海上花田‖景区优化设计、邳州城北花海设计中进行实践运用。提出以长花期的宿根花卉与抗性强、具有野态美的混播花种的合理化混播组合方案,旨在增强景观的可持续性、构建草本植物群落、提高多年生植物应用频度,以实现丰富植物多样性、延长观赏期的效果,以期为草本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潘炜莹[8](2017)在《岭南地区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生态园林的推广与发展,自然生态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许多园林企业和单位都在不断探寻营建生态型节约型园林景观的方式方法。草花混播景观启发于自然野花草甸,是人造生态景观的一种形式。我国对此类植物景观营建的技术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但是针对岭南地区的草花混播景观营建技术却是较为鲜有的。本文通过对适宜种植在岭南地区的几种一二年生草花进行混播种植试验,筛选出成本低、观赏性强、持续性久、四季有景的草花混播组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岭南地区的草花混播组配方法和种植养护管理形式。笔者在广州地区进行了一年半的草花混播试验,一共分三个季度播种,重点研究春夏季播种的草花混播组合的开花情况和景观效益。春季播种试验主要针对混播品种配比、播种量和种植的坡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观察其在岭南地区春季的种植效果。夏季播种试验主要在总结春季试验的基础上,对上一季度的试验变量进行调整,观察其种植效果。秋冬季在前面混播试验的经验基础上,增加草花品种,观察草花混播景观秋冬季的景观效果。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混播组合的最适播种量区间为3g/m2-6g/m2,混播群落最适宜的生长密度为428株/m2-802株/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群落密度加大,出苗率下降,过多的播种量容易导致草花混播群落生长过密,种子浪费严重等问题。2.合理的种间配比有利于延长草花混播景观观赏期和花期时间,提高前期覆盖率和覆盖速度。笔者根据试验结果推断出较适用于岭南地区的种间配比形式为40%速生花卉+40%多花花卉+20%主体花卉。3.试验表明硫华菊、波斯菊、百日草的混播种植效果良好,其中硫华菊最为强势,自播能力强,适合作为岭南春夏季草花组合的主体花卉。4.杂草是草花混播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群落萌芽期和末花期的杂草控制是关键。5若想在某个节假日点达到盛花效果,春季播种的草花组合一般需提前46-54天进行播种,夏季草花组合一般需提前30-47天进行播种。秋冬季草花组合则需要在气温降至最低之前进行播种。但具体的播种时间还需根据不同的草花混播组合的生态特性进行选择。

薛强[9](2016)在《皖西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建植初期耗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6种边坡绿化植物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规律及生长表现,为当地边坡早期植被恢复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30%~45%、45%~60%、60%~75%和75%~90%,采用盆栽称重法对其耗水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其外观生长指标进行观测,得出不同植物在不同月份中的适宜灌水梯度。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日耗水量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特征,在11:00—15:00时段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2)植物月耗水量较大的月份出现在6月—9月;(3)植物耗水量随土壤水分梯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期草本植物总耗水量的排序为紫花苜蓿>高羊茅>狗牙根,灌木幼苗总耗水量的排序为马棘>紫穗槐>胡枝子;(4)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植物的外观生长表现存在差异,高水处理优于低水处理,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胡枝子和紫穗槐土壤水分降低至田间持水量的45%~60%时对其生长产生抑制,马棘土壤水分降低至田间持水量的30%~45%时对其生长产生抑制;(5)主要气象因子对植物耗水速率有影响,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与植物耗水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空气相对湿度与植物耗水速率呈负相关关系:(6)在对植物健康生长不造成影响的前提下,保持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起到节水目的。本试验中,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胡枝子、紫穗槐维持在田间持水量60%~75%、马棘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45%~60%范围内外观生长表现良好,同时又能实现水分的高效利用。(7)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马棘、胡枝子和紫穗槐在5月—10月的理论补水量分别为202.76mm、125.41mm、218.71mm、105.38mm、185.48mm和208.28mm。(8)对边坡土壤水分实地测定发现,实测水分变化值小于盆栽试验变化值。

于然[10](2015)在《4种禾草混播植被在寒冷半干旱带的护坡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寻找适宜公路边坡的护坡植物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我国寒冷半干旱带的应用较少。本文使用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冰草(Agropyrom cristaturm (L.)Gaertn)、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 4种禾本科植物进行混播植被的建植用于护坡效果试验,设计为15个混播组合,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混播组合进行综合评分,以求找到最适宜寒冷半干旱带地区护坡最佳草种组合。利用Yaahp软件对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不同草种混播组合建立模型,并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可以计算综合得分的评分系统。系统将最佳草种混播组合作为目标层;生态适应性、固土能力、保水能力和景观效果4项作为准则层;成坪速度、越冬率、综合抗逆性、株高、密度、盖度、根体积、根系分布情况、地下生物量、土壤含水量、抗冲刷能力、地上生物量、茎叶截留率、色泽、绿色期和均一性等16个影响因素作为指标层。使用该系统,对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哈素海环湖路路基边坡不同草种混播组合植被的护坡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地区本研究4个草种的15个组合处理中,最佳的组合为无芒雀麦、冰草、披碱草、老芒麦4种草种等比例混播的处理,最差的为老芒麦单播的处理。

二、高速公路两侧草坪建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两侧草坪建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2)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城市森林研究现状
        1.1.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1.2 城市森林的发展
        1.1.3 城市森林类型及影响因子
    1.2 生态网络研究现状
        1.2.1 生态网络组成
        1.2.2 生态网络基础理论
        1.2.3 国内外生态网络应用实践研究
        1.2.4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网络
        1.2.5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评价方法研究
    1.3 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近自然建植研究现状
        1.3.1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1.3.2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与人为干扰的研究
        1.3.3 城市森林近自然群落建植研究
        1.3.4 重庆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的研究与实践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基于区域尺度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网络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2 区域尺度上重庆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区域尺度的重庆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优化
        3.3.1 研究内容
        3.3.2 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城市尺度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网络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2 城市尺度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4.2.1 研究内容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城市尺度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研究
        4.3.1 研究内容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城市尺度下城市森林斑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样地选择
        5.1.3 调查群落类型
        5.1.4 样带和样方调查
        5.1.5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城市尺度下城市森林分布与群落类型变化
        5.2.2 木本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5.2.3 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5.2.4 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变化
    5.3 讨论
        5.3.1 群落树种的选择
        5.3.2 城市尺度下城市森林斑块变化
        5.3.3 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变化
        5.3.4 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道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建植模式及其动态变化—以高速公路生态廊道植物群落建植为例
    6.1 研究内容和方法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研究内容
        6.1.3 试验设计
        6.1.4 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群落指标分析
        6.2.2 固持水土能力分析
        6.2.3 边坡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建植系列和配置模式对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的影响
        6.3.2 不同建植系列和配置模式对植物群落固持水土能力的影响
        6.3.3 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3)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1.1.2 “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
        1.1.3 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差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辨析
        1.3.1 公园绿地
        1.3.2 地被植物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1.1 国外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内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2.1 国外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2.2 国内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3 地被植物应用的相关理论
        2.3.1 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美学理论
        2.3.3 经济学原理
    2.4 国内外理论及应用研究评述
第3章 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案例分析
    3.1 国外相关案例
        3.1.1 伦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1.2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3.1.3 美国芝加哥卢瑞花园
    3.2 国内相关案例
        3.2.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2.2 上海世博公园
    3.3 国内外地被植物应用比较分析
        3.3.1 地被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比较
        3.3.2 地被植物景观营建技术比较
        3.3.3 地被植物景观效益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应用现状研究
    4.1 研究区及调研区域概况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调研区概况
    4.2 样点及样方设置
    4.3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1 频度计算方法
        4.3.2 物种重要值计算方法
        4.3.3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人工栽培地被植物物种组成及应用特征
        4.4.2 公园环境中景观绿地演化现象
        4.4.3 自生地被植物物种构成及物种多样性
    4.5 小结
第5章 地被植物工程应用实践分析
    5.1 项目简介
    5.2 地被植物应用现状
    5.3 地被植物种植设计策略
    5.4 工程应用效果评估
    5.5 小结
第6章 地被植物应用发展趋势探讨
    6.1 宏观发展趋势
        6.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趋向于选择近自然植物群落
        6.1.2 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的规范化、准则化
    6.2 中观发展趋势
        6.2.1 国外野花草地营建进一步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
        6.2.2 国内传统的地被植物设计与管理模式趋向边缘化
        6.2.3 城市建设中单一草坪向野花花境及缀花草坪转化
    6.3 微观发展趋势
        6.3.1 地被植物选择应用回归乡土本色
        6.3.2 着手地被植物系统化研究
        6.3.3 地被植物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行发展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B (国内地被植物研究现状文献梳理)
    附录 B-1: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筛选
    附录 B-2:地被植物有关生理性的研究
    附录 B-3:地被植物的引种、快速繁殖与推广研究
    附录 B-4:地被植物有关景观建设的研究
附录 C (长沙市西湖公园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 C-1:长沙市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 C-2:长沙市西湖公园自生地被植物名录
致谢

(4)野花组合在园林及自然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平天湖公园野花景观的营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花境
        1.1.2 花海
        1.1.3 花坛
        1.1.4 野花组合
    1.2 野花组合研究发展现状
        1.2.1 野花组合的发展演化
        1.2.2 野花组合国外研究现状
        1.2.3 野花组合国内研究现状及目前取得的进展
    1.3 野花组合设计理论基础
        1.3.1 花卉色彩学理论
        1.3.2 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4 景观可持续发展理论
        1.3.5 群落学理论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凸显景观特色
        2.2.2 提升山水景观的内涵
        2.2.3 带动传统花卉业的发展
        2.2.4 实现花卉景观的节约型构建
    2.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的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野花组合应用的案例分析
    3.1 公园案例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1.1 上海滨江公园野花组合应用
        3.1.2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应用
    3.2 道路案例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2.1 普通公路绿化
        3.2.2 高速公路绿化
    3.3 矿地修复中的应用
    3.4 城市公共绿地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5 高尔夫球场等草坪地应用
    3.6 私人花园中野花组合的应用
    3.7 野花组合的案例总结
        3.7.1 野花组合的优势
        3.7.2 实际应用原则
        3.7.3 常见草花植物名录
第四章 平天湖湿地公园野花组合设计与营建
    4.1 项目解读
        4.1.1 池州市与周边城市区位
        4.1.2 平天湖景区在城市中区位
        4.1.3 周边旅游资源解读
        4.1.4 本规划路线的分析
    4.2 植物配置
        4.3.1 野花组合的分类
        4.3.2 本项目的配置组合
    4.3 总体规划
        4.3.1 项目定位
        4.3.2 设计要求
        4.3.3 设计原则
        4.3.4 设计依据
    4.4 详细规划
        4.4.1 规划节点说明
        4.4.2 规划地形说明
        4.4.3 主要节点平面设计图
        4.4.4 主要节点季节效果图
    4.5 项目施工及其注意事项
    4.6 项目结果调查
        4.6.1 秋冬调查
        4.6.2 春季调查
    4.7 调查结果
    4.8 调查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防护的植物适应性研究 ——以河南新郑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边坡生态防护的概念
        1.3.2 国内外植被防护技术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渠道护坡植被现状及适应性调查分析
        1.4.2 适应性实验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系现状
3 渠道护坡现状植被适应性调查分析
    3.1 渠道护坡植被调查
        3.1.1 样地的选取
        3.1.2 调研结果
        3.1.3 小结
    3.2 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1 样地布设
        3.2.2 调查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2.5 小结与讨论
4 渠道边坡植被建植试验研究
    4.1 试验地选取
    4.2 植草实验模式(草种)选择
        4.2.1 草种选择的原则
        4.2.2 选择的草种
    4.3 建植方法
        4.3.1 基础处理
        4.3.2 建植
5 渠道边坡植草适种试验及评价
    5.1 植被适应性观测分析
        5.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适种植被与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变化
        5.2.1 研究的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结论
    5.3 水土流失防治能力观测分析
        5.3.1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5.3.2 试验设计依据
        5.3.3 试验设计方案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5 不同植被边坡防护效益评估
        5.3.6 小结
    5.4 养护管理及建议
        5.4.1 灌溉
        5.4.2 施肥
        5.4.3 修剪
        5.4.4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沣西新城中心绿廊规划及一期工程建设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新区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问题
        1.1.2 沣西新城生态绿地建设的背景
        1.1.3 中心绿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后评价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后评价理论的方式与目标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借鉴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与规划定位研究
    2.1 沣西新城规划建设理论背景
        2.1.1 生态城市
        2.1.2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建设
        2.1.3 田园城市
    2.2 城市生态廊道、绿道与绿廊
        2.2.1 廊道与生态廊道
        2.2.2 城市绿道的发展
        2.2.3 城市外部的廊道与内部廊道
        2.2.4 半干旱地区城市建设区内人工渠形成的生态廊道
    2.3 中心绿廊功能定位、选址与形态
        2.3.1 城市功能定位
        2.3.2 选址依据
        2.3.3 形态构成
        2.3.4 分期建设
    2.4 小结
3 中心绿廊竖向规划与土方建设策略
    3.1 地形设计方案研究
        3.1.1 地形形成理论依据
        3.1.2 沣西绿廊地形类型
    3.2 凹地/谷地
        3.2.1 坡度
        3.2.2 凹地中的休憩空间设计
        3.2.3 凹地中的风环境
    3.3 高地/山地
        3.3.1 坡度
        3.3.2 向谷面、向城市面
        3.3.3 山地对乔木种植设计的影响
        3.3.4 山地中的风环境
    3.4 土方工程
        3.4.1 整体土方设计构思
        3.4.2 场地挖沙与土方输出
    3.5 小结
4 中心绿廊水系规划与建设
    4.1 城市水文背景:条件、区位、作用
    4.2 城市水系规划
    4.3 绿廊水文过程的规划目标及依据
        4.3.1 目标1:沟通自然水系的人工生态廊道
        4.3.2 目标2:城市雨洪灾害防治与雨水吸纳利用
        4.3.3 目标3:新城绿色空间与绿道
    4.4 雨洪调蓄
        4.4.1 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措施原则
        4.4.2 中心绿廊的雨洪管理策略
    4.5 水源、水量及水循环系统
        4.5.1 收集道路雨水
        4.5.2 收集周边用地的雨水
        4.5.3 收集绿廊内部雨水
        4.5.4 利用雨水灌溉的水源水量与方式
        4.5.5 利用雨水营造水景
        4.5.6 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源
    4.6 水景设计(一期)
        4.6.1 一期位置
        4.6.2 水系与水体设计
        4.6.3 核心湿地(景观水面)
        4.6.4 下渗湿地(湿地花海)
        4.6.5 雨水廊道(雨水花园)
        4.6.6 季节性水体景观
    4.7 水量与水质、水系统评述
    4.8 小结
5 中心绿廊植物景观规划与建设
    5.1 植物景观设计
        5.1.1 方案构成
        5.1.2 目标与特征
    5.2 设计评述:生态与游憩
        5.2.1 植物对公园游憩空间营造
        5.2.2 生境、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
    5.3 建植实施过程
        5.3.1 水生种植土壤换置
        5.3.2 陆生沙生土壤条件下乔木和地被种植植栽
    5.4 建植总结
        5.4.1 建植实施与初期视觉效果总结
        5.4.2 对后期维护管理方式的评述与思考
        5.4.3 植栽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
    5.5 小结
6 道路和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评述
    6.1 道路与服务设施类型
        6.1.1 动线:道路与游赏设施
        6.1.2 静态:休憩设施
        6.1.3 科普与生态教育信息展示设施
    6.2 服务设施建设评述
        6.2.1 一期建成服务设施类型
        6.2.2 未能实施的设计与建成后存在的问题
    6.3 视觉景观评述
        6.3.1 空间边界:谷地
        6.3.2 游憩路径:滨“河”线性空间
        6.3.3 城市节点:连接功能与生活
        6.3.4 标志性景观:生态空间与环境教育
    6.4 游憩行为调查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混播花卉组合的历史沿革
        2.1.2 国外研究内容
    2.2 国内文献研究
        2.2.1 概念研究
        2.2.2 植物材料
        2.2.3 配置技法
        2.2.4 小结
3 草本植物景观调研
    3.1 内蒙古赤峰自然草甸景观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地概况
        3.1.2 植物材料及园林价值分析
        3.1.3 景观应用与组合形式的探讨
        3.1.4 基于植物材料的群落尝试
    3.2 播种营建的花卉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地点与时间
        3.2.2 调查结果
        3.2.3 花海播种成景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3.2.3.1 种类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3.2.3.2 景观层次与结构单一化,生态性差
        3.2.3.3 观赏期集中换植成本高,延续感弱
        3.2.3.4 以草甸为灵感进行组合,追求野趣
        3.2.4 国内外混播应用形式比较与分析
        3.2.4.1 国内外积极探索草本植物景观与生态结合的可能性
        3.2.4.2 国外花卉混播的研究内容相对丰富,体系成熟
        3.2.4.3 国内对于组合式植物的生长习性与观赏特性的研究仍待加强
        3.2.4.4 国内应增加多年生花卉与野生资源的利用率
4 屋顶条件的混播组合试验(屋顶花毯)
    4.1 屋顶试验条件
        4.1.1 试验地块气候背景
    4.2 试验目的
    4.3 准备工作
        4.3.1 种植架
        4.3.1.1 详细设计
        4.3.1.2 运输与摆放
        4.3.2 种植层
        4.3.3 试验材料选择
        4.3.3.1 选种依据
        4.3.3.2 组合依据
        4.3.3.3 试验材料
    4.4 试验方法
        4.4.1 混播流程
        4.4.2 试验流程
        4.4.2.1 试验阶段
        4.4.2.2 试验记录与统计方法
        4.4.2.3 预期结果与效果
    4.5 结果分析
        4.5.1 组合成坪效果数据统计——覆盖率
        4.5.2 组合外貌变化数据统计——平均高度
        4.5.3 组合观赏性及适应性数据统计——抗性组合的筛选
    4.6 小结
5 露地混播组合试验(野花草甸)
    5.1 区位与环境阐述
        5.1.1 杭州湾“海上花田”试验地块
    5.2 试验目的
    5.3 准备工作
        5.3.1 播种前准备
        5.3.2 播种工具的准备
        5.3.3 播种方式
        5.3.4 试验材料选择
        5.3.4.1 选种依据
        5.3.4.2 组合依据
        5.3.4.3 试验材料
    5.4 试验方法
        5.4.1 混播流程
        5.4.2 混播方案
        5.4.3 试验记录与统计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组合成坪效果数据统计——平均覆盖率
        5.5.2 组合景观效果数据统计——花期持续性
        5.5.3 组合适应性与协调性数据统计——混播组合的建议
        5.5.3.1 单种播种推荐
        5.5.3.2 组合中相互抑制关系的探讨
        5.5.3.3 组合中受其他条件抑制的探讨
        5.5.3.4 优良组合推荐
    5.6 草坪混播花种试验(缀花草毯)
        5.6.1 试验背景
        5.6.2 研究内容
        5.6.3 研究方法
        5.6.3.1 材料选择
        5.6.3.2 试验方法
        5.6.3.3 试验流程
        5.6.4 结果分析
        5.6.5 应用原则
    5.7 小结
        5.7.1 播种方式进一步优化
        5.7.2 配比依据生态合理化
        5.7.3 组合外貌丰富多样化
6 混播组合设计手法之实践探索
    6.1 混播组合之营造复合型花海景观
        6.1.1 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6.1.2 复合型景观实践——江苏邳州城北花海设计
        6.1.2.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6.1.2.2 方案设计
        6.1.2.3 种植设计
    6.2 混播组合之创造自然式花园景观
        6.2.1 展示型向自然式转变
        6.2.2 自然式花园实践——浙江上虞“秘密花园”设计
        6.2.2.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6.2.2.2 野花园
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岭南地区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草花混播
        1.2.1 草花混播概念
        1.2.2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1.2.3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2.4 岭南地区市场应用情况分析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技术研究
    2.1 草花混播景观的营建理念
    2.2 草花混播景观的营建原则
        2.2.1 适地适花,满足生态学要求
        2.2.2 合理搭配,满足艺术美要求
        2.2.3 突出主题,注重季相变化
    2.3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手法分析
        2.3.1 利用群落演替规律进行草花混播景观管理设计
        2.3.2 利用生态特性和观赏特性进行合理组配
    2.4 草花混播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2.4.1 林下
        2.4.2 道旁
        2.4.3 草地
        2.4.4 叠石边
    2.5 影响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的因素分析
        2.5.1 品种选择及组合
        2.5.2 播种量及种间比例
        2.5.3 土壤基质的选择
    2.6 小结
第三章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千粒重试验
        3.2.1 试验材料
        3.2.2 项目测定及试验结果
    3.3 试验材料
        3.3.1 草花品种选择
        3.3.2 土壤选择及改良
    3.4 试验地概况
    3.5 试验设计
    3.6 播种及日常养护管理
        3.6.1 播种
        3.6.2 日常养护管理
    3.7 观察测定项目及方法
        3.7.1 物候期观察及记录
        3.7.2 观赏特性观察及记录
        3.7.3 数据处理
    3.8 结果与分析
        3.8.1 观赏期与花期最长的最佳组合筛选与分析
        3.8.2 覆盖率最高,覆盖速度最快的最佳组合筛选与分析
        3.8.3 出苗密度、出苗率分析及最佳组合筛选
        3.8.4 草花混播组合观赏特性分析及最佳组合筛选
        3.8.5 秋冬季播种草花混播组合生长效果
        3.8.6 三种后期草花混播景观养护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3.9 小结与讨论
        3.9.1 岭南地区不同季节草花混播组合播种的生长规律及启示
        3.9.2 播种量对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的影响及选择
        3.9.3 种间配比对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的影响及选择
        3.9.4 草花混播后期管理方法
第四章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策略
    4.1 品种筛选及组配原则
        4.1.1 品种筛选及组合配比
        4.1.2 播种量
    4.2 施工及养护管理策略
        4.2.1 选址
        4.2.2 整理植床
        4.2.3 放线
        4.2.4 播种
        4.2.5 不同季度的水肥管理
        4.2.6 规避空档期办法研究
    4.3 草花混播景观管理形式研究
    4.4 岭南地区夏季草花混播景观的问题分析及策略
        4.4.1 问题分析
        4.4.2 夏季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策略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草花混播景观营建试验过程图
附录 B 图片表格来源目录

(9)皖西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建植初期耗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植物耗水研究现状
        1.3.1 草本植物耗水的研究
        1.3.2 灌木耗水的研究
        1.3.3 植物耗水的研究方法
        1.3.4 植物耗水的环境影响因子
2 研究区概况
    2.1 岳武高速公路概况
    2.2 试验区概况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3.1 耗水量的测定
        3.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3.3.3 气象因子的测定
        3.3.4 数据处理
    3.4 研究技术路线
4 草本植物耗水特征分析
    4.1 不同水分条件下草本植物耗水量的变化规律
        4.1.1 草本植物日耗水量变化
        4.1.2 草本植物月耗水量变化
    4.2 不同水分条件下草本植物的外观质量评价
        4.2.1 盖度
        4.2.2 色泽
        4.2.3 质地
        4.2.4 综合评分
    4.3 草本植物耗水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1 温度与耗水速率的关系
        4.3.2 湿度与耗水速率的关系
        4.3.3 太阳辐射强度与耗水速率的关系
        4.3.4 主要气象因子与草本植物耗水速率相关关系
    4.4 小结
5 灌木幼苗耗水特征分析
    5.1 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木幼苗耗水量的变化规律
        5.1.1 灌木的日耗水量变化
        5.1.2 灌木的月耗水量变化
    5.2 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木的生长指标
        5.2.1 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木幼苗株高变化
        5.2.2 不同水分条件下灌木幼苗地径变化
    5.3 灌木幼苗耗水速率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5.3.1 温度与耗水速率的关系
        5.3.2 湿度与耗水速率的关系
        5.3.3 太阳辐射强度与耗水速率的关系
        5.3.4 主要气象因子与灌木幼苗耗水速率相关关系
    5.4 小结
6 植物需水量的确定
    6.1 有效降雨量的确定
    6.2 理论补水量的估测
    6.3 小结
7 边坡土壤水分变化实地调查
    7.1 调查边坡概况
    7.2 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10)4种禾草混播植被在寒冷半干旱带的护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公路边坡植物护坡发展简史
    1.2 植物护坡理论
        1.2.1 植被护坡力学机理
        1.2.2 植被护坡水文机理
        1.2.3 植被护坡生态学理论
        1.2.4 植物护坡功能
    1.3 草种的建植方式
    1.4 混播建植技术及其基本模式
        1.4.1 混播建植技术
        1.4.2 混播建植的基本模式
    1.5 适宜寒冷半干旱带种植的护坡草种
        1.5.1 无芒雀麦
        1.5.2 冰草
        1.5.3 披碱草
        1.5.4 老芒麦
        1.5.5 其他草种
    1.6 公路边坡绿化防护一般要求
    1.7 混播建植应该遵循的原则
    1.8 目前混播草种建植公路边坡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方案
    2.3 测试指标
        2.3.1 生态适应性指标
        2.3.2 固土能力指标
        2.3.3 保水能力指标
        2.3.4 景观效果指标
    2.4 分析方法
        2.4.1 AHP层次分析法基本介绍
        2.4.2 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3 AHP法评价不同草种混播组合模型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适应性指标
        3.1.1 综合抗逆性
        3.1.2 密度
        3.1.3 成坪速度
        3.1.4 越冬率
        3.1.5 株高
        3.1.6 盖度
    3.2 固土能力指标
        3.2.1 根系分布情况
        3.2.2 根体积
        3.2.3 地下生物量
    3.3 保水能力指标
        3.3.1 抗冲刷能力
        3.3.2 土壤含水量
        3.3.3 地上生物量
        3.3.4 茎叶截留率
    3.4 景观效果指标
        3.4.1 色泽
        3.4.2 绿色期
        3.4.3 均一性
    3.5 综合分析
    3.6 利用AHP法分析结果
    3.7 总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混播建植护坡草坪应该注意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高速公路两侧草坪建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重庆都市圈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与群落特征研究[D]. 方文. 西南大学, 2020
  • [3]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D]. 廖晓晶. 湖南大学, 2020(08)
  • [4]野花组合在园林及自然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平天湖公园野花景观的营造为例[D]. 郑欣仪.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防护的植物适应性研究 ——以河南新郑段为例[D]. 张丽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沣西新城中心绿廊规划及一期工程建设评述[D]. 孙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D]. 戚俊. 浙江大学, 2018(04)
  • [8]岭南地区草花混播景观营建研究[D]. 潘炜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9]皖西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建植初期耗水特征研究[D]. 薛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10]4种禾草混播植被在寒冷半干旱带的护坡性能研究[D]. 于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高速公路两侧草坪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