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殖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

低增殖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

一、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航,宋洁,李梦洁,陈松,姜勃宇,俎毓伟,张春英,武建辉[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分类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鉴别诊断的决策树、贝叶斯、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四种模型并选择出最优模型。方法收集2010—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AA与hypo-MDS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统计学方法筛选指标,将处理后的样本以4∶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建决策树、贝叶斯、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四种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法多次重复验证,通过灵敏度、AUC等指标评价鉴别诊断效果。结果 hypo-MDS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低于AA患者,成熟单核细胞比例等指标高于AA患者,年龄和职业分布也存在差异(P<0.05);最终选出21个特异性指标。四种模型的分类效果比较:灵敏度分别为82.56%、65.12%、87.21%、79.07%;AUC分别为0.81、0.68、0.82、0.83;准确率分别为75.32%、69.48%、77.27%、74.03%。对卷积神经网络的误判病例分析得出年龄、血成熟淋巴细胞等7个指标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决策树、贝叶斯、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四种诊断模型中,卷积神经网络具有最佳分类效果。

贺丽[2](2021)在《骨髓细胞学检查鉴别诊断Hypo-MDS与AA效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鉴别诊断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26例Hypo-MDS患者和30例A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比较两组病态造血检出率及主要细胞占比情况。结果 Hypo-MDS组红系、粒系、巨核系细胞减少程度低于AA组,细胞内铁数目高于AA组,细胞外铁阳性率低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poMDS组原粒细胞>5%、核浆发育不平衡、成熟红细胞形态异常、巨幼改变率均高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显示Hypo-MD与AA的病理差异,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陈倩怡[3](202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利用DNA测序技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enmia,AA)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98例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应用SIFT、Polyphen2、FATHMM三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突变对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预测;对疑似致病性变异的6例患者及其父母和同胞的血液或唾液DNA进行Sanger测序。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Metascape基因功能分析网站(http://metascape.org/)进行基因功能通路富集。结果:1.98例AA患者共检测到137种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依次为BCOR/BCORL1(13.3%)、KMT2C(11.2%)、CSMD1(10.2%)、LYST(7.1%)、UNC13D(7.1%)、ANKRD26(6.1%)、BRCA2(6.1%)、SPTA1(6.1%)、FANCA(5.1%)、FANCM(5.1%)、MPL(5.1%)。共检测到282个突变,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错义突变(73.8%,208/282)。最常见的单核苷酸变异类型是C>T/G>A。72.7%的基因突变为临床意义未明确的突变,20.9%的基因突变为良性突变,6.4%的基因突变为有害突变。突变基因数目对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2.AA患者基因突变富集通路最多的是髓系细胞分化通路、范可尼贫血通路。3.存在LYST、SPTA1突变的AA患者女性较多,存在FANCA、MPL基因突变的AA患者年龄较小,存在BCOR/BCORL1基因突变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患者较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VSAA)患者多,存在ANKRD26基因突变的NSAA患者较SAA和VSAA患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3.9%(43/98)的AA患者存在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nherit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IBMFS)相关基因突变。是否存在IBMFS相关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常规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5.27.6%(27/98)的AA患者检出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相关基因,是否存在FA相关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常规等均无明显关系,但存在2种及以上FA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较存在单种FA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的病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2.9%(42/98)的AA患者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是否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血常规等均无明显关系。本研究截至2020年12年31日,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0-36个月),尚未发现有AA患者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7.AA患者有8种共存突变组合,其中有3例AA患者共同存在FANCA和SPTA1基因突变;有2例AA患者同时存在BCORL1、BRIP1、KMT2E三种基因突变。AA患者有14种与FA相关基因共存突变组合,其中有4例患者共同存在FA相关基因和SPTA1基因突变、4例患者共同存在FA相关基因和UNC13D基因突变。8.对6例AA患者及其父母、同胞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均为胚系突变,不是直接致病的基因突变位点。结论:1.本研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证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普遍存在基因突变,但绝大多数突变是临床意义未明确的突变和良性突变。2.髓系细胞分化通路和范可尼贫血通路可能与AA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3.某些基因突变与AA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如BCOR/BCORL1是AA患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存在此突变的患者可能病情相对较轻。4.范可尼贫血相关基因突变约存在于四分之一的AA患者中,存在2种及以上FA相关基因突变的AA患者可能会加速病程进展。5.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存在于近一半的AA患者,但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与克隆造血的关系尚不明确,需随访动态观察克隆变化。

杨明月[4](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RDW在初诊MDS、AA、AL、CML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至2021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初诊为MDS(90例)、AA(67例)、AL(102例)、CML(111例)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例)的临床资料。以本院实验室检测参考值:RDW-CV(10.9~15.4%)及RDW-SD(39~46f L)为标准,分为低RDW组、正常RDW组、高RDW组。回顾性分析了四种疾病的RDW值分布,进一步分层分析了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对四种疾病与对照组的RDW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年龄中位数为64岁(17~85岁),男性28例(36.8%),女性48例(63.2%)。MDS组年龄中位数为56.5岁(2~84岁),男性49例(54.4%),女性41例(45.6%)。AA组年龄中位数为28岁(2~82岁),男性39例(58.2%),女性28例(41.8%)。AL组年龄中位数为48岁(2~78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其中,AML年龄中位数为51岁(3~78岁),ALL年龄中位数为13岁(2~72岁)。CML组年龄中位数为45岁(2~83岁),男性63例(56.8%),女性48例(43.2%)。MDS、AA、AL、CML四种疾病中的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MDS、AA、AL、CML之间的男女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97,P=0.897)。2.MDS-MLD有53例(58.9%),MDS-EB-2有14例(15.6%),MDS-EB-1有13例(14.4%),MDS-RS-MLD有5例(5.6%),MDS-SLD有2例(2.2%),MDS-RS-SLD、MDS-U、MDS伴单纯del(5q)各1例。AA中非重型有27例(40.3%),重型有31例(46.3%),极重型有9例(13.4%)。AL中ALL有29例(28.4%),AML-M4有21例(20.6%),AML-M2有20例(19.6%),AML-M5有15例(14.7%),AML-M3(APL)有14例(13.7%),AML-M1有3例(2.9%)。111例CML均处于CP期。3.MDS、AA、AL、CML的RDW值分布:(1)MDS、AA、AL、CML患者的高RDW-CV分别有72例(80%)、30例(44.8%)、71例(69.6%)、105例(94.6%),正常范围RDW-CV分别有18例(20%)、37例(55.2%)、31例(30.4%)、6例(5.4%),低RDW-CV均为0例。与对照组相比,MDS、AA、AL、CML的RDW-CV均升高(χ2分别为103.546、39.612、84.321、159.865,P值均为0.000)。(2)MDS、AA、AL、CML患者的高RDW-SD分别有88例(97.8%)、45例(67.2%)、94例(92.2%)、111例(100%),正常范围RDW-SD分别有2例(2.2%)、15例(22.4%)、8例(7.8%)、0例,低RDW-SD分别为0例、7例(10.4%)、0例、0例。与对照组相比,MDS、AA、AL、CML的RDW-SD均升高(χ2分别为100.808、47.196、90.366、125.891,P值均为0.000)。4.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1)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的RDW-CV水平分别为15.30±2.06%、15.57±2.31%、13.43±1.33%,RDW-SD水平分别为56.54±11.67f L、53.58±11.25f L、42.26±6.34 f L,三组间在RDW-CV和RDW-SD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676、5.779,P值分别为0.031、0.005)。非重型、重型的RDW-CV均高于极重型(P值分别为0.024、0.009)。非重型、重型的RDW-SD均高于极重型(P值分别为0.001、0.008)。(2)AL中ALL、AML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7.53±2.61%、16.66±2.79%,RDW-SD水平分别为58.28±11.56f L、59.67±10.33f L,两组间在RDW-CV和RDW-SD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8、0.554)。5.MDS、AA、AL、CML的RDW水平与对照组比较:(1)MDS、AA、AL、CML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8.19±3.14%、15.18±2.19%、16.90±2.76%、18.32±2.0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29±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MDS、AA、AL、CML患者的RDW-SD水平分别为67.70±11.63f L、53.25±11.71f L、59.27±10.65f L、60.64±6.32f 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4.53±3.08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6.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1)MDS、AL、CML组的RDW-CV水平分别为18.19±3.14%、16.90±2.76%、18.32±2.02%,均高于AA组的15.18±2.19%,P值均为0.000。MDS、CML组的RDW-CV均高于AL组,P值分别为0.003、0.000。(2)MDS、AL、CML组的RDW-SD水平分别为67.70±11.63f L、59.27±10.65f L、60.64±6.32f L,均高于AA组的53.25±11.71f L,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MDS组的RDW-SD高于AL、CML组,P值均为0.000。7.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1)MDS中能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IPSS评分)的有82例:低危有6例(7.3%),中危-1有60例(73.2%),中危-2有14例(17.1%),高危2例(2.4%)。预后低危、中危-1、中危-2、高危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7.55±4.02%、18.27±2.96%、17.24±3.52%、17.35±2.62%,RDW-SD水平分别为64.72±10.14f L、68.56±11.68f L、64.41±12.86f L、68.65±1.34f L,四组危险度分层之间RDW-CV和RDW-SD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488、0.607,P值分别为0.691、0.612)。MDS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之间无相关性。(2)AML(非APL)中能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的有38例:良好9例(23.6%),中等8例(21.1%),不良有21例(55.3%)。预后良好、中等、不良的RDW-CV水平分别为16.77±2.17%、15.40±2.11%、17.37±3.51%,RDW-SD水平分别为59.44±8.36f L、58.01±7.55f L、62.78±9.63f L,三组危险度分层之间RDW-CV和RDW-SD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247、0.994,P值分别为0.300、0.380)。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MDS、AA、AL、CML的RDW-CV和RDW-SD水平均升高。2.非重型、重型AA的RDW-CV、RDW-SD水平均高于极重型AA。3.虽然AL(ALL、AML)的RDW-CV、RDW-SD水平均升高,但ALL、AML两者间的RDW-CV、RDW-SD水平无差异。4.MDS、AL、CML的RDW-CV、RDW-SD均高于AA。MDS、CML的RDW-CV高于AL。MDS的RDW-SD高于AL、CML。5.MDS、AML(非APL)的预后危险度分层均与RDW值无关。

陈辉,刘力,陈森[5](2020)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谱,探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住院的119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外周血细胞计数检查、血涂片人工显微镜检查、骨髓活组织检查、生化检查、流式细胞检测、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查等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及病因。结果全血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苍白、乏力、感染、出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为(63.00±16.00)g/L,白细胞计数(2.45±0.5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70±0.32)×109/L,血小板计数(43.58±35.24)×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043±0.038)×1012/L;44例(36.97%)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为低增生性骨髓,75例(63.03%)为非低增生性骨髓,两者血细胞减少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学分析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25.21%)是全血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急性白血病(22.69%)及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9.24%)。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综合征,病因学分类复杂,最常见的病因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但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成为先天性骨髓衰竭及遗传代谢病等疾病确诊重要的检测手段,大大丰富了病因谱系,提高了明确诊断率。

陈辉[6](2020)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和内容】全血细胞减少症是一些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的重要警示,诊断过程错综复杂,临床上常需要周密的鉴别诊断甚至治疗后长期随访才能最终明确诊断。因为依据临床具体情况不同,治疗与处理计划也需要相应调整,病因学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对全血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及病因学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其中所包含的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以期更早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并改善其远期预后。本研究通过分析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谱,探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思路。【方法】选取天津市儿童医院血液科自2013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院的119位研究对象,均符合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并同意骨髓检查的初诊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完善外周血细胞计数检查及血涂片人工显微镜检查、骨髓穿刺术和血生化检查,流式细胞检测、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行骨髓活组织检查术、骨髓流式细胞检测及基因检查等,总结上述数据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谱。【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119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2例(52.10%),女性患者57例(47.90%),男女比例为1.09:1,年龄6月~13岁,6月~3岁36例(30.25%),3~6岁62例(52.10%),6~13岁21例(17.65%),平均年龄48±8月。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苍白101例(84.87%)、乏力82例(68.91%)、发热81例(68.07%)。54例(45.38%)患者有出血表现。化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计数范围为21~102g/L(平均63±16 g/L),白细胞计数范围为0.67~3.68×109/L(平均2.45±0.5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为0.17~1.28×109/L(平均0.70±0.32×109/L)。血小板计数范围2~96×109/L(平均值43.58±35.24×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范围0.012~0.12×1012/L(平均值0.043±0.038×1012/L)。通过研究我们得出,44例(36.97%)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增生减低,75例(63.03%)患者为非增生减低骨髓象。研究中全血细胞减少症排在前三位的病因是再生障碍性贫血(30/119,25.21%)、急性白血病(24/119,22.69%)、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11/119,9.24%)。【结论】1、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学分类复杂,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继发于多种非血液系统疾病,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可以提高诊断水平,进而实现精准治疗。2、本研究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国内文献报道大致相同。3、本研究中,戈谢病、范可尼贫血、甲基丙二酸血症、尼曼匹克病等罕见病患者的最终诊断均受益于基因测序检测,成为先天性骨髓衰竭及遗传代谢病等疾病确诊重要的检测手段。4、由于样本数量及地区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将来希望就此问题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赵立新[7](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各4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A组和低增生性MDS组。以四色流式细胞术对两组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A组CD3-CDl6+CD56+NK细胞比例低于低增生性MDS组,CDl9+B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低增生性MDS组(P<0.05);在比值正常组中,AA组CD3-CDl6+CD56+NK细胞比例低于低增生性MDS组(P<0.05),而两组CDl9+B细胞比例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比值倒置组中,AA组CDl9+B细胞比例高于低增生性MDS组(P<0.05),而两组CD3-CDl6+CD56+NK细胞比例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比值超高组中,AA组与低增生性MDS组CD3-CDl6+CD56+NK细胞比例及CDl9+B细胞比例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AA和低增生性MDS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刘竞[8](2019)在《MDS和AA外周血Treg细胞及TGF-β、IL-35、IL-10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IL-35、IL-10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36例作为MDS组,其中初诊低增生性MDS(hypo-MDS)患者6例,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4例作为AA组,其中SAA8例,NSAA16例。纳入研究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GF-β、IL-35、IL-10水平。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MDS及AA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AA组相比,MDS组Treg细胞比例(4.39±1.23%)、TGF-β(87.32±67.63pg/ml)、IL-35(114.19±65.69pg/ml)、IL-10(51.82±23.38pg/ml)表达水平均高于AA组患者(2.45±0.42%)、(31.68±11.95pg/ml)、(32.53±11.44pg/ml)、(12.10±4.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po-MDS患者Treg细胞比例(3.67±0.66%)、TGF-β(67.04±26.30pg/ml)、IL-35(72.85±31.13pg/ml)、IL-10(55.78±19.31pg/ml)表达水平均高于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均衡检验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分析Treg细胞、TGF-β、IL-35、IL-10与MDS及AA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提示IL-35是MDS发生危险因素,骨髓淋巴细胞比例是AA发生危险因素。3依据IPSS-R评分将MDS分为H-MDS及L-MDS,H-MDS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4.92±1.24%),TGF-β(140.95±51.34pg/ml)、IL-10(70.68±7.76pg/ml)浓度高于L-MDS组Treg细胞(3.84±0.97%)、TGF-β(33.69±26.25pg/ml)、IL-10(32.97±17.69pg/ml),P<0.05;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MDS患者Treg细胞(4.85±1.31%)、TGF-β(128.46±56.93pg/ml)、IL-10(68.85±11.48pg/ml)浓度高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的MDS患者Treg细胞(3.79±0.82%)、TGF-β(35.89±38.57pg/ml)、IL-10(30.54±15.48pg/ml),P<0.05。NSAA组Treg细胞比例(2.62±0.41%)、IL-35(36.48±12.19pg/ml)水平高于SAA患者Treg细胞比例(2.12±0.96%)、IL-35(24.63±2.1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DS外周血Treg细胞、TGF-β、IL-35、IL-10表达水平高于AA患者。2 IL-35表达水平增加是MDS发生危险因素,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是AA发生危险因素。3 Treg细胞在MDS中及AA中表达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图0幅;表9个;参38篇。

张晓雅,汪可可,武建辉,王国立,周莹,袁欣,王倩,曹英志,宋宇,刘斌,宋洁,尹素凤[9](2018)在《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对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16年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首诊确诊为hypo-MDS和AA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职业、吸烟史、饮酒史、血型、外周血分类计数、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等,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对两种疾病病历资料进行数据挖掘,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鉴别诊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职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吸烟史、饮酒史、血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po-MDS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低于A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涂片显示hypo-MDS患者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数高于AA患者,成熟淋巴细胞、中性晚幼核粒细胞分数低于A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片显示hypo-MDS患者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成熟浆细胞分数低于AA患者,中性早幼核粒细胞、中性中幼核粒细胞、中性晚幼核粒细胞分数高于A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分类准确率为93.0%,对检验样本分类准确率为87.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模型对hypo-MDS和AA鉴别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90,0.944)]。最佳临界点为0.730,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9%和86.2%。结论 BP神经网络模型对hypo-MDS与AA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王静,袁玉军[10](2018)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22例Hypo-MDS和58例A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涂片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Hypo-MDS患者PLT、RDW、MCV和Ret水平及成熟红细胞异常率均显着高于AA患者(P<0.05);Hypo-MDS患者巨核系、粒系、红系细胞减少程度以及细胞外铁阳性分布率均较AA患者低,而前者其细胞内铁比例、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原粒细胞>50%、类巨幼改变、成熟红细胞异常率均较后者高(P<0.05)。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查可准确显示出Hypo-MDS和AA相关病理的差异性,可作为鉴别该两种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

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特征性指标筛选
        (1)资料收集
        (2)统计学分析
        1.2.2 数据挖掘方法
2 结 果
    2.1 指标筛选结果
        2.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1.2 实验室检查结果
        2.1.3 最终指标结果
    2.2 四种模型对hypo-MDS与AA分类效果的比较
    2.3 误判病例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2)骨髓细胞学检查鉴别诊断Hypo-MDS与AA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临床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骨髓铁染色、巨核细胞情况比较
    2.2 两组红系、粒系病态造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高频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RDW概述
    1.2 RDW与血液系统良性疾病研究进展
    1.3 RDW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研究进展
        1.3.1 RDW与 MDS
        1.3.2 RDW与白血病
        1.3.3 RDW与淋巴瘤
        1.3.4 RDW与多发性骨髓瘤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5 AML(非APL)、MDS预后危险度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MDS、AA、AL、CML的 RDW值分布
    3.3 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
        3.3.1 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之间的RDW水平比较
        3.3.2 AL中 ALL、AML之间的RDW水平比较
    3.4 MDS、AA、AL、CML的 RDW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3.5 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
        3.5.1 MDS和AA对比
        3.5.2 MDS和AL对比
        3.5.3 MDS和 CML对比
        3.5.4 AA和AL对比
        3.5.5 AA和CML对比
        3.5.6 AL和CML对比
    3.6 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3.6.1 MDS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3.6.2 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MDS、AA、AL、CML的年龄及与RDW的关系
    4.2 MDS、AA、AL、CML的 RDW水平
    4.3 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
    4.4 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血液学参数
    2.3 骨髓增生情况
    2.4 病因学分类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分析
    3.2 病因谱分析

(6)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1.3 诊断标准
1.2 结果
    1.2.1 临床一般特征
    1.2.2 血液学参数
    1.2.3 骨髓增生情况和外周血的联系
    1.2.4 病因学分析
    1.2.5 诊断分析
1.3 讨论
    1.3.1 临床特征分析
    1.3.2 病因谱分析
    1.3.3 探讨诊断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衰竭的病因学新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分布情况比较
    2.2 NK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分布与CD4+/CD8+比值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8)MDS和AA外周血Treg细胞及TGF-β、IL-35、IL-10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选择
        1.1.2 资料收集
        1.1.3 统计学分析
        1.1.4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MDS、AA外周血Treg、TGF-β、IL-35、IL-10 表达水平
        1.2.3 MDS与 AA相关因素的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
        1.2.4 Treg细胞、TGF-β、IL-35、IL-10 表达水平与MDS及 AA临床特征关系
    1.3 讨论
        1.3.1 MDS与 Treg细胞
        1.3.2 AA与 Treg细胞
        1.3.3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MDS及 AA中表达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Th17/Treg细胞与MDS
    2.1 Th17和Treg细胞及其生物学特征
    2.2 Th17 细胞与Tregs细胞之间关系
    2.3 Th17/Treg细胞与MDS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调查表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2.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2.4 ROC曲线分析结果
3 讨论

(10)骨髓细胞学检查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分类模型研究[J]. 刘一航,宋洁,李梦洁,陈松,姜勃宇,俎毓伟,张春英,武建辉. 现代预防医学, 2021(17)
  • [2]骨髓细胞学检查鉴别诊断Hypo-MDS与AA效能分析[J]. 贺丽.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17)
  • [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D]. 陈倩怡.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D]. 杨明月. 兰州大学, 2021(12)
  • [5]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J]. 陈辉,刘力,陈森. 医学信息, 2020(13)
  • [6]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D]. 陈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研究[J]. 赵立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08)
  • [8]MDS和AA外周血Treg细胞及TGF-β、IL-35、IL-10表达[D]. 刘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研究[J]. 张晓雅,汪可可,武建辉,王国立,周莹,袁欣,王倩,曹英志,宋宇,刘斌,宋洁,尹素凤. 中国全科医学, 2018(10)
  • [10]骨髓细胞学检查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王静,袁玉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18(05)

标签:;  ;  ;  ;  ;  

低增殖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