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谢华浩[1](2021)在《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近三年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具体表现、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对比分析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表现,对小儿外科腹腔镜日间手术围术期心电图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统计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完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日间手术患儿566例(研究组)、未完成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日间手术患儿432例(对照组)共998例患儿临床资料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生长发育状况(BMI值)、性别、住院号、术中基础资料、出院诊断、术前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组中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异常组部分患儿术前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情况等。术中基础资料主要为:[手术方式、麻醉诱导-手术-苏醒流程时间、术中输液速度等,详见结果]。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1.1研究组患儿566例(男444例,78.45%;女122例,21.55%);对照组患儿432例(男360例,83.33%;女72例,16.67%);两组性别构成情况无差异。1.2研究组腹股沟斜疝患儿320例(56.54%),鞘膜积液患儿118例(20.85%),隐睾患儿128例(22.61%);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248例(57.40%),鞘膜积液患儿78例(18.06%),隐睾患儿106例(24.54%);两组病种构成情况无差异。1.3研究组患儿5-7岁280例(49.47%),7-10岁共194例(34.28%),10-14岁共92例(16.25%)。对照组患儿均为3-5岁,共432例(100.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基础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研究组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2.1研究组患儿566例中共有320例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为异常,具体异常结果:窦性心律不齐270项,窦性心动过速47项,偶发室性早搏4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项,偶发房性早搏2项,窦房结游走心律2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2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1项,窦性心动过缓1项,共计333项,其中13例患儿具有两项心电图异常结果。320例中有239例在术前完成了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且各种异常结果亚组之间电解质和心肌酶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不同病种、年龄、性别组患儿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3.1研究组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正常组246例患儿中共有65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65项(人均一项)结果包括:窦性心动过速48项,其余异常17项,具体如下:5项偶发室性早搏,5项窦性心律不齐,4项偶发房性早搏,2项窦性心动过缓,1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异常组320例患儿中有309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其中某些患儿出现两项及以上异常,共计412项异常结果,具体如下:窦性心律不齐276项,窦性心动过速105项,其余异常31项,具体如下:10项偶发室性早搏,6项偶发房性早搏,4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项窦性心动过缓,2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2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项窦房结游走心律,1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3.2研究组中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种组、不同年龄组患儿在术中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3研究组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仍有差异(P<0.001),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项目中窦性心动过速明显增加,其他的类型没有明显增加。3.4术前心电图正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仍有差异(P<0.001),术前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律不齐占主要,术前心电图正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则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3.5术前心电图异常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类型与术前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对比显示,两者都以窦性心律不齐为主。但对比统计分析显示两者总体仍有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异常项目中窦性心动过速明显增加,其他的类型增加不明显。4.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诊断结果统计情况4.1对照组患儿432例中有345例在术中及术后期出现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其中某些患儿出现两项及以上异常,共375项异常结果,具体如下:窦性心律不齐202项,窦性心动过速159项,偶发室性早搏4项,偶发房性早搏3项,窦性心动过缓2项,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项,WPW预激综合征A型1项,WPW预激综合征B型1项,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项,窦房结游走心律1项。4.2对照组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种组患儿在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未见明显差异(P>0.05)。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期心电图表现对比分析对照组心电图异常诊断结果比例高于研究组(P<0.01),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显示,只有窦性心动过速比例存在差异,且对照组比例高于研究组,其他异常诊断结果类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6.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统计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共998例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在术中及术后期无一例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1.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态(ASA-PS)分级系统评估为Ⅰ级或Ⅱ级且无心肺疾病的日间手术患儿,术前心电图异常的比例仍然很高,且类型丰富,以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2.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术中和术后期心电监测的应用,可以较术前单次常规心电图捕捉到更多的心电图异常信息,能及时反应腹腔镜手术中麻醉和手术操作等刺激对患儿心电活动的影响,具有比较强的应用必要性。3.术前心电图能发现较高比例的无症状心律失常,但其在预测术中及术后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价值不大。

赵永[2](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已成为重要问题。临床上常采用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控制患者症状,但因其有可能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故不宜长期使用。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详细熟悉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特点,以及具体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例数、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7.07~2019.07曾就诊于吉大二院心内科且行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各种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以及应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我院心内科在2017.07~2019.07行射频消融术共治疗57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7~93岁,平均年龄55.3±14.8岁。其中房室旁路患者158例,左侧旁路患者120例,右侧旁路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4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心房扑动18例,心房颤动94例,室性早搏77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复合心律失常患者16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8.25(560/570),复发率为7.86%(44/560),动静脉瘘、房室传导阻滞及颈部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53%(3/570)。在左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不同消融功率、不同消融累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旁路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与消融累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消融功率以及消融累积时间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游离甲状腺素T3和乳酸脱氢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自变量设为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因变量设为术后复发,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消融功率、消融累积时间、单点或多区域消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VNRT以及左侧旁路消融中消融功率≥35W、消融累积时间≥90s可能会降低消融后复发率;在室性早搏消融中选择心室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5ms处作为消融靶点则可能有利于降低消融后复发率;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马贵清[3](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后意义。方法:从本院2017年至2019年2417例STEMI患者中通过电子病例系统仔细回顾确认后其中107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病例组(MVA组),同时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STEMI患者中按入院年份分层抽样选择107例作为对照组(无MVA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其次,将MVA组患者根据围术期发生急性事件时间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对纳入研究的214例患者随访1年,记录全因死亡事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有无MVA发生以及围术期不同时机并发MVA对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影响,并对STE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1)MVA组患者入院首份心电图QTc间期,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镁离子、尿酸、尿素氮、肌酐、血糖,入院首次肌钙蛋白I(c Tn I)、肌红蛋白(Myo)、D-二聚体以及住院期间NT-proBNP峰值、CKMB峰值均高于无MVA组,但左室射血分数(LVEF),入院时收缩压(SBP)、钾离子较无MV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示,入院首份心电图QTc间期、入院时Killip分级、LVEF、钾离子、血糖及住院期间CKMB峰值为STEMI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晚期MVA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NT-proBNP峰值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早期MVA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MVA组LVEF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VA组患者入院首次c Tn I(P=0.001)、NT-proBNP(P=0.006)、CKMB(P=0.014)均高于术前、术中MV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实验室检查无显着差异。(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示,无MVA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MV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P<0.001)。Cox回归模型显示,并发MVA、入院时Killip分级、肌酐及住院期间CK-MB峰值是影响STEMI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患者入院后首份心电图QTc间期、Killip分级、LVEF、血钾离子、血糖及CK-MB峰值为预测STEMI患者并发MVA的独立危险因素。(2)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累积死亡风险高,但急性期MVA事件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无显着影响。(3)并发MVA、入院时Killip分级、肌酐及CK-MB峰值是影响STEMI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小琴[4](2021)在《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EPCI)的472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住院转归的变化趋势、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院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与内容通过病案检索,收集所有行EPCI患者的病历资料数据(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EPCI术情况、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住院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以2年为一个时段,由远及近将所有患者分为5组,即2010-2011年组、2012-2013年组、2014-2015年组、2016-2017年组和2018-2019年组,分析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60岁组、60岁~75岁组和>75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EPCI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和院内结局的差异。最后,按患者院内结局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探讨院内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EPCI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住院MACCE事件及院内病死率:本研究共纳入4726例EPCI患者,平均年龄59.9±11.7岁。其中男性3802例(80.4%),平均年龄58.28±11.62岁;女性924例(19.6%),平均年龄66.56±9.55岁,男女比例为4.1:1。STEMI患者占87%(4113例)、NSTEMI患者占13%(613例)。10年间接受EPCI术的患者平均增长速率为1.98%。EPCI术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67.4%)、高血压病(50.6%)、血脂异常(34%)和2型糖尿病(26%),其中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趋势P均<0.05),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趋势P<0.05)。院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心力衰竭(17.6%)和肺部感染(17.4%),均呈下降趋势(趋势P<0.001)。EPCI术患者院前救治时间逐渐延长(趋势P<0.001),门-球时间逐年缩短(趋势P<0.001)。EPCI术中同期处理部分或全部非梗死动脉血管策略的比率呈阶段性变化,2014年~2015年呈最高峰为16.1%。院内MACCE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0.7%和2.6%,均无时间变化趋势(趋势P>0.05)。2.不同年龄组人群及疾病特征分析:在60~75岁的患者中女性占57.5%,而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中男性居多,占54.8%。75岁以上的患者与60~75岁和<60岁的患者相比,更常发生心力衰竭(28.1%vs 21.5%vs 12.3%,P<0.001)、肺部感染(26.8%vs 20.9%vs 12.3%,P<0.001)、心源性休克(9.7%vs 5.6%vs 3.1%,P=0.009)、多脏器功能衰竭(2.2%vs1.7%vs 0.8%,P<0.001)和心脏骤停(3.9%vs 1.7%vs 1.1%,P<0.001),其院内病死率也较高(5.5%vs 3.4%vs 1.16%,P<0.001)。除吸烟(22.5%vs 78.30%,P<0.001)、心梗史(8.9%vs 9.2%,P=0.735)及PCI史(5.2%vs 5.7%,P=0.543)外,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病(67%vs 46.6%,P<0.001)、2型糖尿病(35.3%vs 23.8%,P=0.026)、血脂异常(37.1%vs 33.2%,P=0.024)、脑卒中史(11.5%vs 7.4%,P<0.001)、慢性肾衰竭史(2.4%vs 1.4%,P<0.001)均高于男性。此外,女性患者症状-入门时间较男性长(8.86±9.31h vs 7.5±7.29h,P<0.001),且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4.2%vs 2.2%,P<0.001)。3.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77,95%CI:1.16~6.73,P<0.001)、入院心率(OR=1.01,95%CI:1.01~1.02,P=0.004)、肺部感染(OR=2.61,95%CI:1.18~5.81,P=0.018)、室性心动过速(OR=6.82,95%CI:2.85~16.29,P<0.001)、心源性休克(OR=7.06,95%CI:3.11~16.01,P<0.001)、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OR=4.64,95%CI:4.53~4.66,P<0.001)是EPC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接受EPCI术患者的平均年龄约60岁,男性是女性的4.1倍。女性年龄大于男性,且合并症多于男性。>75岁的患者易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EPCI术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呈下降趋势,而高血压病呈上升趋势。3.院内总MACCE发生率和全因病死率无下降趋势,但心力衰竭发生率显着下降。MACCE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女性患者病死率高于男性,其原因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就医延迟、合并症和并发症多有关。4.年龄、入院心率、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室性心动过速及以意识丧失或晕厥起病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5](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6](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张旭[7](2020)在《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UA患者心电图主要指标变化的短期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入院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三组:(1)A组:对照组;(2)B组: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3)C组: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每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在入院期间接受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择期PCI治疗。本研究每组给药方法分别如下:(1)A组:PCI术后即刻开始持续静脉泵入生理盐水(1ml/Kg.h),持续至PCI术后6小时;(2)B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并在PCI术6小时内,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6小时,共12mg;(3)C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含有0.5mg尼可地尔的生理盐水10ml,以2m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尼可地尔24小时,共48mg。本研究在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前24小时以及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后24小时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研究结果1、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A组共纳入23例患者,男性14例,平均年龄为63.43±12.55岁;B组共20例患者,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6.45±8.06岁;C组共20例患者,男性15例,平均年龄为65.80±9.49岁。2、三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其中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实验室各项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指标等临床资料(P>0.05)。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在注射生理盐水前后自身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尼可地尔治疗组中,相比于尼可地尔用药前,在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这两项指标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短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B组),QT间期离散度从43.95±11.16ms缩短至30.85±8.63ms,Tp-e间期从99.50±15.71ms缩短至80.50±20.38ms(P<0.05)。长时间应用尼可地尔组中(C组),QT间期离散度从38.25±13.40ms缩短至28.80±9.74ms,Tp-e间期从98.25±11.72ms缩短至86.50±8.12ms(P<0.05)。4、将两个用药组(B组+C组)合并后与对照组(A组)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尼可地尔治疗组的QT间期离散度和Tp-e间期均明显缩短。尼可地尔用药组中,QT间期离散度从41.10±15.51ms缩短至29.82±9.15ms,Tp-e间期从98.87±13.70ms缩短至83.50±15.61ms(P<0.05)。研究结论1、择期接受PCI治疗的UA患者中,冠脉内注射联合静脉内持续泵入尼可地尔可缩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2、尼可地尔用药6小时和24小时均可缩短择期PCI治疗的UA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Tp-e间期。

郑伟锋[8](2020)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轮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它主要分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两种方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取非停跳和停跳两种方法来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探寻不同方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产物与代谢通路。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为250g~400g,按照随机表分配到假手术组(Sham)、急性心梗组(AMI)、非停跳组(NCA)及停跳组(CA)组四个组中,每组10只。大鼠麻醉后给予气管切开插管,正中开胸后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Sham组在前降支位置缝针不结扎,其余三组均以结扎前降支近端45分钟的方式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四组均经右侧颈总动脉置入灌注管。CA组经右侧颈总动脉灌注管推注4℃HTK液致心脏停跳,摘除大鼠心脏后放置于4℃HTK中30分钟。Sham组、AMI组及NCA组均采用经颈总动脉KH液灌注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交换至Langendorff灌流系统上持续灌注30分钟。然后,AMI组保持前降支被结扎状态继续KH液灌注15分钟,其余三组在前降支开放状态下予以KH液再灌注15分钟。记录各组再灌注期间的心电图、左室压力参数及冠脉流量。心脏再灌注15分后,分别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心肌组织含水量测定及代谢组学检测。结果:NCA组及CA组于再灌注后均出现了再灌注心律失常,Sham组及AMI组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NCA组在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发展压及左室发展压上升最大速率三项指标中好于AMI及CA组。NCA组较CA组的冠脉流量较高。Sham组的心肌组织含水量较其它三组低。除Sham组外,其余三组心肌组织的Heidenhain染色均出现黑染的区域。代谢组学的检测中共筛选出代谢物25种,其中代谢产物21种,包括三种溶血磷脂酰胆碱,七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两种溶血磷脂酸,甘油磷酸胆碱,油酸酰胺,十八胺,1,2,4-非癸三醇,2-亚甲基-4-氧戊二酸,天竺葵醇,1-戊硫基硫代甲酸,原酸,(1x,2x)-愈创木酰甘油3-葡萄糖苷。4种未鉴定出物质,质荷比分别为313.273,119.085,266.284,199.991。其中三种溶血磷脂酰胆碱、两种溶血磷脂酸、甘油磷酸胆碱及十八胺在AMI组及NCA组表现为上调,CA组表现为下调;七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油酸酰胺,1,2,4-非癸三醇,天竺葵醇及原酸在各组均表现为上调,2-亚甲基-4-氧戊二酸,1-戊硫基硫代甲酸及(1x,2x)-愈创木酰甘油3-葡萄糖苷在各组均表现为下调。4种未鉴定物质的质荷比(m/z)为119.085在NCA组表现为下调,AMI及CA组表现为上调;m/z为313.273,266.284在各组均表现为上调,m/z为199.991表现下调。相关代谢通路分析共筛选出四条代谢通路,即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甘油酯代谢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及应醚脂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成功的构建了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拟了心脏停跳复跳和非停跳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心肌组织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筛选25种特征代谢物及4条代谢通路。可能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方向。

王磊[9](2020)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性别差异在心脏病学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被认识,包括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方面,但目前相关研究多基于欧美人群,少有基于我国人群的数据分析,且专门就心脏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的研究也不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人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库。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心功能情况、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植入器械类型等信息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此外,将整体人群分为青中年(<60岁)、老年组(≥60岁且<80岁)及高龄组(≥80岁)进行分组比较,以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03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平均年龄67.9±13.2岁,男性占比低于女性(48.7%比51.3%),但在高龄组中则相反(55.9%比44.1%)。男性植入时平均年龄为68.3±13.6岁,显着高于女性(P=0.021)。起搏适应证方面,男性因房室传导阻滞(40.3%比30.1%,P<0.001)及慢性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13.5%比9.1%,P<0.001)而植入起搏器的比例更高,而女性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51.0%比63.9%,P<0.001)的比例更高。女性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更高(81.1%比85.3%,P<0.001),但该差异在高龄组患者中不显着(76.1%比77.2%,P=0.716),此外,若按照起搏适应证进行亚组分析,则植入起搏器类型无显着性别差异。结论:性别差异对国人心脏起搏治疗具有一定影响。8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植入比例高于男性,而80岁以上人群则情况相反。男性植入起搏器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男性因房室传导阻滞及慢性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而植入起搏器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病窦综合征比例更高。性别差异对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影响不大。第二部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及目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国外研究显示性别差异对ICD的应用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拟分析性别差异对国内患者植入ICD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登记研究数据库,本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国内20家医学中心植入ICD的全部患者。结果:本研究纳入了植入ICD的患者664例,其中男性患者484例,占72.9%,明显多于女性患者(180例,占27.1%)。男性患者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女性患者,分别为(35.5%vs.14.4%,P<0.001)和(21.0%vs.13.3%,P=0.024);女性患者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14.4%vs.3.1%,P<0.001)。女性的超声指标(LVEF、LVDD等)较优。男性患者中符合Ⅰ类适应证的比例显着高于女性患者(66.9%vs.52.8%,P<0.001)。对患者的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发现,无论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男性患者的占比均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结论:国内女性的ICD植入率明显低于男性,可能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的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女性得到医疗咨询少有一定关,有必要加强对女性患者的宣教,能提高女性患ICD的植入率。第三部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心衰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目前,性别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影响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但是,关于我国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人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库。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D)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因、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植入适应证、植入器械类型等信息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此外,将整体人群分为青中年(<60岁)、老年组(≥60岁且<70岁)及高龄组(≥70岁)进行分组比较,以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3例植入CRT的患者,平均年龄61.9±10.7岁,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5.7%比34.3%)。植入CRT时女性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63.3±9.2比61.2±11.3,p=0.014)。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非缺血性心肌病都是最常见的病因。男性患者中植入CRT-D的比例高于女性(56.5%比41.9%,P=0.001)。三个年龄组的CRT器械选择与整体人群的特点一致,女性CRT-D植入比例低于男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是增加CRT-D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论:性别差异对国人心脏再同步治疗具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植入起搏器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女性CRT-D植入比例明显低于男性,男性是增加CRT-D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性别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背景:在以往大规模临床试验中ICD的临床应用存在性别差异,那么在真实世界中是否也是如此。对于已经植入ICD的患者,性别差异是否会对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和生存获益造成影响。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ICD临床应用和获益的性别差异,从而了解性别对IC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庭监测数据库,评估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ICD患者以下方面性别差异: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心功能状态、心电图及超声指标、用药情况、植入器械类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治疗。终点事件为电击治疗和死亡。评估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5月结果:共101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4.7±1.8年,患者平均年龄60.7±14.2岁。其中,男性患者738例(72.7%),NYHA心功能Ⅲ-Ⅳ患者497例(49%)。男性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射血分数低于女性。而女性患者更少选择双腔ICD及CRT-D。男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电击治疗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患者死亡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死亡危险因素方面,房颤,NYHAⅢ-Ⅳ是男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NYHAⅢ-Ⅳ是女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真实世界中,ICD患者中女性比例不到1/3。女性患者中,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比例低,非缺血性心肌病及长QT综合征比例高,女性事件发生率及电击治疗率显着低于男性。两者在ICD获益方面并无性别差异

赵磊[10](2020)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方法:研究入选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7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273例,年龄17.71±16.66岁,身高120.19±30.91厘米,体重29.75±22.63千克,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以及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分析不同种类先天性病种与其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其中心律失常通过床旁12导联心电图以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结果:所纳入研究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407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67例(41%),室间隔缺损137例(33.7%),卵圆孔未闭42例(10.3%),动脉导管未闭102例(25.1%),并发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等,应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化分析,证实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与其并发心律失常的部分类型相关。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居多,卵圆孔未闭发病率相对较少,同时先天性心脏病更易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较低危的心律失常事件,较少并发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事件。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心电图在儿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价值与争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综述
    2.1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2 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3 RFCA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2.4 RFCA治疗心房颤动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
    3.2
        3.2.1 入选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3.3.1 术前准备
        3.3.2 术中处理
        3.3.3 术后处理
    3.4 心内电生理检查
    3.5 标测和消融
    3.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射频消融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4.2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分析
    4.3 RFCA治疗具体心律失常类型的疗效分析
    4.4 RFCA并发症
第五章 讨论
    5.1 RFCA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
    5.2 RFCA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3 RFCA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5.4 射频消融治疗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2 基线数据收集
        2.1.3 分组
        2.1.4 终点事件及随访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概述
    3.2 MVA 组和无MVA 组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3.3 MVA 组和无MVA 组两组患者血管造影结果及辅助措施比较表
    3.4 STEMI患者并发MVA的多因素分析
    3.5 MVA、NT-proBNP峰值、CKMB峰值及肌酐对STEMI患者全因死亡的ROC曲线分析
    3.6 根据MVA发生时间分组的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7 早期 MVA和晚期 MVA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及辅助措施比较
    3.8 根据MVA发生时间分组的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9 不同时机MVA及有/无MVA对 STEMI患者1 年的生存分析
    3.10 STEMI患者死亡事件的COX风险比例模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电风暴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表

(4)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7)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和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分组、患者信息采集以及给药方法
    1.5 心电图测量
    1.6 主要研究结果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人口学特征及既往病史
    2.2 入选患者介入治疗及合并药物治疗情况
    2.3 入选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心脏超声结果
    2.4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比较
    2.5 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心电图指标自身比较
    2.6 尼可地尔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轮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手术器械及物资
    1.3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及离体缺血再灌注模型构建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心率及心律失常的表现
    2.2 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2.3 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2.4 冠脉流量比较
    2.5 左心室压力参数比较
    2.6 心肌组织含水量测定
    2.7 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切片和 Heidenhain 染色
    2.8 大鼠心肌组织代谢组学样本分析
3 讨论
    3.1 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
    3.2 关于是否采用体外循环
    3.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术后表现
    3.4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
    3.5 关于代谢组学特征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再灌注损伤
    参考文献
志谢
个人简历

(9)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前言
第一部分 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性别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个人简历
致谢

(10)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选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材料与设备
    5. 方法
    6.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心电图的分析研究[D]. 谢华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D]. 赵永. 吉林大学, 2021(01)
  •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D]. 马贵清. 兰州大学, 2021(12)
  • [4]急诊PCI术患者临床特点与住院转归回顾性分析[D]. 李小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6]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7]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影响[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轮廓研究[D]. 郑伟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D]. 王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研究分析[D]. 赵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