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

肥胖与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

一、肥胖及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刘师伟,丁玲[1](2021)在《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对H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H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年3至9月纳入山西省14 059名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BMI、WC、WHR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三者与空腹血糖水平(FPG)的关系。结果发现与H型高血压人群比较,H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人群的年龄、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而BMI、WC、WHR、血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腰围、腰臀比的升高会增加H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风险,BMI、WC、WHR与FPG呈正相关。

李程[2](2021)在《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肌肉衰减症是老年健康领域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肌肉衰减症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骨折与失能风险,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死亡风险上升,严重威胁老年健康。研究发现,肌肉衰减症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膳食营养是可调节因素之一。然而,近十年来,肌肉衰减症的诊断标准不断更新,不同版本间存在较大差异,尚不统一;肌肉量的测量方法也较为复杂,存在应用局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与肌肉衰减症相关的大型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虽有部分研究提示,禽畜肉、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可能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有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可能通过多种通路影响老年人的肌肉健康;但目前相关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观点认为,与单一食物或营养素相比,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目前有关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的研究较少,缺乏从膳食模式角度防治肌肉衰减症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目的:1.了解掌握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现状,分析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相关因素。2.探究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低肌肉量的关系。3.构建我国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开展老年人低肌肉量、肌肉衰减症筛查和研究提供新的应用工具。4筛选影响我国老年人肌肉衰减症不同生理代谢路径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为防治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提供膳食营养领域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方法。方法:1.利用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14719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食物频率法膳食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分析评价我国老年人在不同膳食模式下的食物摄入特征和膳食多样性。应用决策树模型,从社会经济、食物消费、营养健康宣教等角度,探究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主要因素。2.利用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中86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从广东、江苏、内蒙等典型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老年人膳食模式。应用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和欧洲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推荐的肌肉衰减症诊断标准(AWGS2014、AWGS2019、EWGSOP2)进行肌肉衰减症的判别,并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的关系。比较不同肌肉状态和膳食模式下老年人膳食营养素摄入差异。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回归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剂量-反应关系。3.利用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数据,采用老年人常规体格测量指标和生化检测指标构建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 Hosmer-Lememshow 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进行模型评价。应用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的总体分布状况和不同亚组间差异,探究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预测低肌肉量的关系。4.基于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模型、RCS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评价我国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应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关系。结果:1.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老年男性和女性膳食模式整体相似,主要存在三种膳食模式,即以米类、猪肉、蔬菜、水产品、动物油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传统膳食”模式;以杂粮、豆类、菌藻、蔬菜、水果、奶类、蛋类、零食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和以禽畜肉、动物内脏、水产品、蛋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动物性食物”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膳食多样性评分较高,整体结构更为均衡。应用决策树模型分析发现,城乡、地域、文化水平、食物消费支出、营养健康宣教等是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食物消费支出较高、不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未接受过营养健康宣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膳食”模式;城市地区、文化水平较高、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接受过营养健康宣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多样化膳食”模式;城市地区、食物消费支出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动物性食物”模式。2.在广东、江苏、内蒙等典型地区调查发现,三地区老年人中主要存在“传统膳食”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将人群按各类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由低到高划分为Q1~Q4组;比较后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Q1组人群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最高(23.7%),Q4组人群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最低(8.4%);其他两类膳食模式的Q1~Q4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无显着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以各类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做参照,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后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0.33,95%CI=0.14~0.77,P趋势<0.01),而“传统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低握力型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0.22,95%CI=0.07~0.74,P趋势<0.05)。与其他两类膳食模式相比,“多样化膳食”模式的Q4组人群,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脂肪供能比低,分别为53.4%E和31.2%E(P<0.05);蛋白质供能比为16.4%E,显着高于“传统膳食”模式(P<0.05),但与“动物性食物”模式的Q4人群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RCS回归分析发现,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蛋白质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整体呈负相关,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随蛋白质供能比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30%E与肌肉衰减症呈负相关,较高的脂肪供能比(30~50%E)与肌肉衰减症呈正相关。3.应用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等老年人常规的健康指标,可构建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老年男性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logit(P)=2.67+0.13*年龄(岁)-0.55*BMI(kg/m2)+0.09*FBG(mmol/L);老年女性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logit(P)=5.31+0.07*年龄(岁)-0.56*BMI(kg/m2)+0.35*TC(mmol/L)。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男性预测模型AUC=0.86(95%CI=0.83~0.89),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0.8%;女性预测模型AUC=0.87(95%CI=0.84~0.90),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0.4%。H-L检验P值均大于0.05。ROC曲线和H-L检验证明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应用列线图技术,可绘制可视化的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有助于老年人低肌肉量和肌肉衰减症的快速筛查。应用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发现,“传统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正相关(OR=1.54,95%CI=1.34~1.76,P趋势<0.01);“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OR=0.58,95%CI=0.50~0.67,P趋势<0.01);“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OR=0.79,95%CI=0.69~0.91,P趋势<0.01)。4.从营养代谢、肝肾功能、炎症反应等多角度进行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发现,以AWGS2014作为老年人肌肉衰减症诊断标准,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部分反映老年人营养代谢和肝肾功能的指标,如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和尿酸(Uric acid,UA)与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1,P<0.01);血清总蛋白(Totalprotein,T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和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与肌肉衰减症显着正相关(OR>1,P<0.05);而各类炎症因子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在AWGS2019和EWGSOP2诊断标准下,IBIL与肌肉衰减症均显着负相关(AWGS2019:OR=0.55,95%CI=0.42~0.71,P<0.01;EWGSOP2:OR=0.67,95%CI=0.48~0.92,P<0.05);GGT 与肌肉衰减症均显着正相关(AWGS2019:OR=1.42,95%CI=1.14~1.77,P<0.01;EWGSOP2:OR=1.25,95%CI=1.06~1.49,P<0.01);UA与肌肉衰减症均呈显着负相关(AWGS2019:OR=0.72,95%CI=0.57~0.90,P<0.01;EWGSOP2:OR=0.48,95%CI=0.35~0.66,P<0.01)。决策树模型发现,与 UA 相比,IBIL和GGT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关系更为密切,可能是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应用R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较低的IBIL水平或较高的GGT水平,均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正相关。分析膳食模式与IBIL、GGT的关系发现,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IBIL水平随“多样化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上升(P趋势<0.01),与其他膳食模式则无显着相关。GGT水平随“传统膳食”模式和“多样化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下降(P趋势<0.05);随“动物性食物”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上升(P趋势<0.05)。结论:1.我国老年男性与女性膳食模式整体相近,主要存在“传统膳食”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其中,“多样化膳食”模式膳食多样性较高,整体结构相对均衡。加强营养健康宣教,可能使我国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多样化膳食”模式。2.“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呈显着负相关,“传统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蛋白质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整体呈负相关,脂肪供能比<30%E与肌肉衰减症呈负相关,较高的脂肪供能比(30~50%E)则与肌肉衰减症呈正相关。在坚持“多样化膳食”模式的基础上,保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合理控制脂肪摄入,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症。3.应用老年人常规健康指标,可构建稳定、高效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本研究首次将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应用于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探讨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提示,以杂粮、豆类、菌藻、水果、蔬菜、奶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4.从营养代谢、肝肾功能和炎症反应等多角度筛选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发现,IBIL和GGT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关系较为密切,是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潜在的生物标志物。IBIL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负相关,GGT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正相关;IBIL较低或GGT较高,可能增加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多样化膳食”模式与IBIL呈显着正相关,与GGT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有利于老年人肌肉健康。

李婷,何利智,吕思清,王梦君,张海雄,韩雪梅,郭丽娜,冯颖倩,张炜洁,张佳,马捷,李婉娜,杨茜,南静,张麦浪,王丹丹,冯皎[3](2021)在《西安市某社区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现状及组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西安市兵器工业521社区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及其各组成成分构成情况,同时了解该社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情况。方法选取西安市兵器工业521社区参加体格检查的443例中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分析MS患病情况和其相关单病种、MS类型构成情况,以及糖尿病的患病情况。结果男性MS检出率与女性MS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75岁男性MS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高血糖、超体质量和(或)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和三酰甘油(TG)异常的中老年人发生MS风险分别是正常中老年人的7.92、8.21、8.49、9.99和16.85倍。男、女性中老年人最常见MS类型均为超体质量和(或)肥胖+高血压+TG异常。超体质量和(或)肥胖+高血压+TG异常对中老年人MS发病的危险度最大。不同体质量指数分类患者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社区中老年人MS检出率较高,血糖异常检出率也较高,血脂异常、超体质量和(或)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是该人群MS防治的重点。

赵方蕾[4](2021)在《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及糖尿病膳食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膳食营养状况和不同糖代谢状态的患病水平;探索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膳食及其他影响因素;比较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方法: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hina Adult Chronic Disease and Nutrition Surveillance,CACDNS)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CACDNS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家庭和个人询问调查、身体测量、膳食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膳食和健康状况等。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记账法,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版、2009版计算各营养素摄入量,以《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16)》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作为评价标准。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采用SAS9.4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均值和率的计算均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根据抽样设计计算基础抽样权重,采用2010年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按城乡、年龄和性别计算事后分层权重,最终权重为基础抽样权重与事后分层权重的乘积。均值的计算和差异性检验分别采用proc surveymeans和proc surveyreg过程来实现,率的计算和差异性检验分别采用proc surveyfreq和proc surveylogistic过程来实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素和食物的摄入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社会经济水平、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等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以比值比(odd ratios,O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素和食物摄入现状1.1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能量摄入量为1595.5 kcal/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分别为208.7 g/d,47.9 g/d和63.6 g/d,其供能比分别为52.7%、12.1%和35.4%。老年人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的比例均超过90%,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的比例也高达70.4%。老年人膳食钙、镁、锌和硒的摄入量未达到平均需要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7.9%,74.8%,56.2%和85.7%,膳食钾的摄入量未达到适宜摄入量的比例为90.3%,而膳食钠摄入量超过PI-NCD的比例高达91.1%。1.2食物摄入量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谷类食物摄入量为250.6 g/d,薯类摄入量为37.3 g/d,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分别为237.1 g/d和29.3 g/d,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为25.5 g/d,畜禽肉类的摄入量为63.4 g/d,烹调油和烹调盐的摄入量分别为35.3 g/d和8.9 g/d。老年人水果、坚果和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超过90%,蔬菜、大豆类和水产品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超过80%,薯类和蛋类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超过70%,畜禽肉摄入低于推荐量的比例为50.1%,而超过60%的老年人谷类、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高于推荐量。2.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体质指数为23.9 kg/m2,腰围为83.4cm,低体重率为4.7%,超重率为33.3%,肥胖率为12.4%。与2010-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相比,本研究中老年人低体重率下降,而体质指数、腰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3.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状况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5.3%,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0%,糖尿病知晓率为57.0%,其中糖尿病患病率和知晓率较2010-2013年均有所增长。4.中国老年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4.1膳食营养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其他营养素摄入后,碳水化合物Q3(200.5~264.9 g/d)和维生素EQ4(≥39.5 mg/d)与糖尿病患病呈负相关,其OR 值分别为 0.76(95%CI:0.58~0.99)和 0.72(95%CI:0.58~0.91)。4.2食物多因素分析结果如下,在校正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其他食物摄入后,蔬菜(216.7~316.7g/d)与糖尿病患病呈负相关,其OR值为0.82(95%CI:0.68~0.99)。4.3其他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除研究因素外的其他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膳食总能量等因素后,家庭收入为高收入、总静态行为Q2(2.0~4.0h/d)、有家族史、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与糖尿病患病呈正相关,其OR值分别为1.23(95%CI.01~1.51)、1.23(95%CI:1.02~1.49)、1.90(95%CI:1.48~2.44)、1.30(95%CI:1.11~1.54)、1.88(95%CI:1.50~2.35)、1.51(95%CI:1.28~1.79)、1.46(95%CI:1.25~1.6)9和1.65(95%CI:1.45~1.89)。而女性、白天户外活动时间(≥4.8h/d)、低体重与糖尿病患病呈负相关,其 OR值分别为 0.83(95%CI:0.70~0.99)、0.75(95%CI:0.61~0.91)和0.50(95%CI:0.32~0.78)。5.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膳食差异5.1膳食营养素男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钙、铁和硒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钾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5.2食物男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薯类、蔬菜、动物内脏、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蔬菜和动物油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膳食数据,发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结构不合理,摄入不足和过量同时存在。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钙、钾等矿物质摄入不足,脂肪和钠摄入过多;大多数老年人的谷类、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量达到了推荐量,而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未达到推荐量;2.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医学体检数据,发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率仍处在上升状态,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及年轻老年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3.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数据,发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和知晓率呈上升趋势,且农村和高龄老人问题比较突出;4.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因素、膳食数据、医学体检数据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探讨社会经济水平、膳食及生活方式与老年人糖尿病的关系,发现女性、碳水化合物(200.5~264.9 g/d)、维生素E(≥39.5 mg/d)、蔬菜(216.7~316.7 g/d)、白天户外活动时间(≥4.8 h/d)和低体重与老年人糖尿病呈负相关,而高家庭收入、总静态行为(2.0~4.0h/d)、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有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与老年人糖尿病呈正相关;5.本研究通过对全国性调查中新诊断和已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比较,发现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相比,已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乔文婧[5](2021)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它是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所以需要更为精准的评估疾病风险,选出相关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措施提前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吉林省某些地区的人群数据,获得该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当地居民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吉林省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吉林省四个地区人群开展调查,城区人群来自于长春市南关区和辽源市龙山区,农村人群来自于长春市榆树市和白城市通榆县。纳入人群为年龄≥40岁、有完整的骨质密度检测数据且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自愿参加的居民,排除使用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各种影响骨代谢疾病和药物。采用国家慢病中心统一制作的电子问卷,通过平板电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有骨折史、妇科史等。通过身体测量获得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实验室检测数据包括血糖和血脂四项,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获得研究对象的骨质密度。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t检验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探讨各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结果:1.本研究人群总人数1517人,平均年龄是55.92岁。男性702人,占研究人群的46.28%,女性815人,占研究人群的53.72%。2.本研究中有31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率为20.96%;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显着(P<0.00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男性人群的患病率为9.40%,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28倍,达到30.92%;增龄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正相关(P<0.001),其中40-49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0.49%,50-64岁人群患病率为21.49%,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4.88%;城区患病率高于郊县(P<0.001),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退休和无业人员特别是女性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低于体重正常人群,而体重过轻人群OP患病率较高(52.00%)。3.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腰围、吸烟史、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猪肉、牛羊肉、鸡鸭鹅肉、豆制品、牛奶和茶的摄入、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统计学关联(P<0.05)。在男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父母骨质疏松症诊断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患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血压、空腹血糖、猪肉、鸡鸭鹅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的绝经状况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增龄、女性(OR=3.688,95%CI:2.599-5.231)、退休(OR=5.301,95%CI:1.588-17.702)和无业人员(OR=4.280,95%CI:1.255-14.602)、体重过轻(OR=3.948,95%CI:2.003-7.77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OR=1.702,95%CI:1.148-2.521)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50-64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1.991倍,≥65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3.764倍。超重(OR=0.682,95%CI:0.496-0.937)和肥胖(OR=0.523,95%CI:0.307-0.892)、经常食用猪肉(OR=0.609,95%CI:0.393-0.944)和偶尔食用豆制品(OR=0.364,95%CI:0.178-0.745)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呈负关联;男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女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摄入、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1517人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0.96%,其中男性人群中患病率为9.40%,女性30.92%,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2)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3)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空腹血糖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崔亚[6](2021)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糖尿病(DM)、高血压(HTN)人群相关心血管疾病(CVD)流行现状及与CVD的关系,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HTN)人群相关CVD的影响因素,探究此类人群CVD发病风险及血压与CVD的关系,为DM-HTN人群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干预指导。方法本研究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基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金昌队列基线DM、HTN不同患病类型的人群,描述各组人群及CVD患病情况,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超重肥胖情况、吸烟等多个协变量后,比较各组OR值分析DM、HTN与CVD之间的关系,使用该模型对DM-HTN人群患CV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基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首次随访调查,以DM-HTN人群为暴露组,不患DM、HTN人群为非暴露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组成1:1个体匹配队列,建立相关CVD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匹配的Cox回归分析,以评估DM-HTN与CVD的因果关系,对匹配后的队列进行亚组分析以估计同质性关联。此外,通过多变量调整的Cox回归模型分析DM-HTN患者不同血压CVD的发病风险,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队列基线人群单纯DM、单纯HTN、DM-HTN患病率分别为2.98%、24.90%、5.05%。DM人群HTN患病率为62.71%,HTN人群DM患病率为16.77%,男性和老年人患病率均较高。DM-HTN人群年龄、超重肥胖率、高脂血症等相关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均高于对照人群。DM-HTN组CHD、CVA和CVD患病率分别为10.44%、7.21%和16.13%,均高于其他三组。2.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增加了12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2.20(1.59~3.03)、2.30(1.51~3.52);CVA的患病风险增加46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6.01(3.97~9.10)、4.83(2.61~8.93);CVD患病风险增加198%,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3.26(2.48~4.28)、2.56(1.76~3.73)。3.基线2040名DM-HTN人群中,患CH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患CVA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HTN家族史、戒酒,而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4.队列研究随访1157名DM-HTN患者,其CHD、CVA、CVD发病率依次为14.01/千人年、9.51/千人年、23.48/千人年,与基线不患两病者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最终匹配1116对研究对象。匹配后DM-HTN人群CHD、CVA和CVD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人群的2.01倍、2.54倍、2.18倍。DM-HTN与相关CV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饮茶者中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5倍,超重人群中DM-HTN人群CVA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4.69倍,女性、男性人群DM-HTN人群CVD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6.50、1.71倍。5.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不同范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CVD的发病风险稍有不同。与参考组SBP(130~139mm Hg)相比,SBP<120mm Hg时,CH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6.50(1.72~24.59),男性与总人群一致,年龄分层后,SBP<120mm Hg和SBP≥140mm Hg相比于参考组,发病风险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范围SBP的CVD发病风险与CHD基本一致。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BP与CHD呈J型关联,但无剂量反应关系;男性SBP与CHD之间仍存在J型非线性关联(P<0.001,Pnonlinear<0.001),DBP与CHD的J型关联不明显,但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SBP、DBP与CVA的剂量反应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VD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尤以DBP的J型关联较显着。结论1.DM人群HTN患病率高;DM-HTN患病率较高,尤以男性和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HD、CVA、CVD风险高,以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及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DM-HTN是CHD、CVA、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DM-HTN人群的SBP与CHD呈J型关联,男性及<60岁人群更显着;血压与CVA无J型关联;DBP与CVD呈J型关联。

吴洋洋,雷普超,李玲玲,叶睿雪,王庆志,孙畅,高洁,杜艳,周欢[7](2021)在《正常体质量指数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晰我国正常体质量指数(BMI)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为该类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其中年龄在45岁及以上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分析两组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 197例BMI正常(18.5~24 kg/m2)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6%(585/5 197),腹型肥胖率为41.56%(2 160/5 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在年龄、居住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腹型肥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肥胖者糖尿病发生率为14.21%(307/2 160),非腹型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为9.15%(278/3 037),前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腹型肥胖、年龄≥60岁老年人、居住在城市、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结论我国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中,腹型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状况不容乐观,且腹型肥胖可能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王亚培[8](2021)在《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的基线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街道社区的3237名居民,提取一般资料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相关的生化检测及影像学资料。研究该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态、瘦型(BMI<24.00 kg/m2)/非肥胖型(BMI<28.00 kg/m2)/肥胖型(BMI≥28.00 kg/m2)-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情况及特点,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维生素D与NAFLD患病风险关系。结果(1)纳入3038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07例(26.6%),女性2231例(73.4%);年龄40-75岁,平均(57.6±8.6)岁;平均BMI为24.24±3.16 kg/m2;25OHD平均浓度为17.39±6.28ng/ml,男性(19.72±6.44 ng/ml)明显高于女性(16.54±6.00ng/ml)(P<0.001)。整个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率分别为68.7%、28.5%、2.8%,97.2%的调查对象存在维生素不足情况。女性维生素D不足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73.91%vs54.03%,P<0.001)。(2)瘦型/非肥胖型/肥胖型-NAFLD患者在瘦型、非肥胖、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分别为8.87%、20.50%、70.38%;在整个人群中的患病率为4.31%、18.20%、7.90%。在瘦型、非肥胖、肥胖人群中,较n-NAFLD组,NAFLD组的体格测量参数更高,合并了更多不良的代谢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与肥胖型-NAFLD相比,瘦型/非肥胖型-NAFLD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更低(P均<0.01)。(3)维生素D水平与总体NAFLD存在负相关关系(r=-0.048,P=0.007),维生素D与非肥胖型-NAFLD同样呈负相关关系(r=-0.041,P=0.034),而与瘦型/肥胖型-NAFLD的这种相关性消失(r=-0.019,P=0.465;r=-0.022,P=0.683)。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年龄、腰围、TC、TG、HDL、LDL、高血压、糖尿病、打鼾、吸烟、饮茶后,高水平维生素D组(Q4)比低水平维生素D组(Q1)仍可使NAFLD的患病风险降低25.2%(P=0.047)。结论:维生素D缺乏组的NAFLD患病率较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NAFLD呈负相关性关系,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NAFLD治疗的辅助方式。

陈娇[9](2020)在《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HARLS2015数据》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患病率,并且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同时,高血压也呈现出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不断上升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也呈上升态势,因此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现状值得特别关注。随着学者们对高血压影响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深入挖掘更为多元的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本文从四个维度的数据切入,包括人口统计学相关因素、慢性病患病因素、地区发展水平以及环境因素,深入探讨影响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并据此为老年人高血压防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从根源上进行把控,从而切实降低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问卷,获取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资料;通过社会经济数据与应用中心获取2015年各地级市PM2.5日均浓度;通过国家统计局及其各地市统计局的2016年统计年鉴获取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各省市城镇化率数据,将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数据与PM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城镇化率相关联,构成本文的变量体系。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初步探索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分布情况。其次,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地,针对多元Logistic回归所得的危险因素建立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危险评估模型并对老年人进行危险程度分层。此外,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决策树、Bagging、随机森林、Boosting、支持向量机等模型,对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做出判别和预测。最后选取数据挖掘模型中预测效果最好的随机森林模型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结论有:(1)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层次中高龄、男性、受教育水平低、婚姻状况为无配偶、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BMI指数为超重或肥胖、WHt R为“苹果型身材”、睡眠时间较少、慢性病患病状况(患有慢性病)、地区发展水平层次(地区分布为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以及环境因素层次(PM2.5污染水平较高的地区)与老年人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2)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危险评估模型结果对我国老年人高血压不同危险评分对研究对象的患病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等级:低危(危险评分在20分及以下)、中危(危险评分在30分及以下)和高危(危险评分在30分以上)。(3)利用决策树、Bagging、随机森林、Boosting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进行建模预测,通过比较发现,随机森林模型有较好的预测精度。(4)通过预测效果最好的随机森林模型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发现,随机森林模型较Logistic回归模型在正确率、查全率以及F1分数方面较Logistic回归分别高出0.09%、4.34%、0.7402;从影响因素上看,随机森林模型的变量重要性结果包含大部分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根据以上结论,建议从个体层面以及政府层面双管齐下控制老年人高血压的攀升。从个体层面加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的宣传教育并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从政府层面加快老年人健康建档的步伐,重点关注高血压高危评分的老年人,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预测,提前给予高危人群安全预警并因地制宜的部署老年人高血压防控队伍。

杨蕾[10](2020)在《中老年人肌肉减少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中老年人去脂体重、肌肉质量的含量、分布特征及与肥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肌肉减少症及诊断参数(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与代谢综合征及组分的关联,并寻找与肌肉减少症相关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为早期识别和诊断肌肉减少症提供候选生物代谢标记物。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子课题“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2018年7月-2019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现场招募的40岁以上部分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人体成分测量、血样采集和检测。2)在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中筛选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收集膳食营养素摄入和体力活动信息,并测量握力、4m步速。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肌肉减少症及诊断参数与代谢综合征及组分的关系。3)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诊断的肌少症患者中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40名肌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并按性别相同、年龄±1岁、身高±2cm筛选40名未患肌少症的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技术检测肌少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与肌肉减少症相关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建立的乌鲁木齐自然人群队列的1961名40岁以上中老年人基线信息,排除基本信息不全者37人,最后共有1924名中老年居民纳入研究。2)全人群和各年龄段男性全身和节段的FM、FMI均低于女性(P<0.001)。男性PBF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60岁和7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性的PBF分别高于40岁和50岁年龄组(P<0.01)。女性的PBF、全身和节段FMI均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3)中老年人去脂体重、骨骼肌质量分布特征:①全人群及各年龄段男性全身FFM和FFMI、节段FFM和FFMI以及PFFM均高于女性(P<0.001)。男性和女性全身FFM和FFMI、节段FFM和FFMI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1),男性下降速度快于女性。②全身肌肉质量方面,全人群和各年龄段男性的SMM、MI均高于女性(P<0.001),并且男性和女性的SMM和MI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1);四肢骨骼肌质量方面,全人群和各年龄段男性的ASM、ASM/ht2、ASM/wt、ASM/BMI均高于女性(P<0.001),并且男性和女性的ASM、ASM/ht2、ASM/wt、ASM/BMI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1),男性下降速度快于女性。③全人群和各年龄段男性的LCMItotal和eLCMIregional均低于女性(P<0.001),男性和女性的LCMItotal和eLCMIregional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01),并且女性上升速度快于男性。4)去脂体重、肌肉质量与肥胖的关系:①随着BMI等级水平的升高,全身FFM和FFMI、节段FFM和FFMI以及SMM、MI和ASM呈上升趋势(P<0.001),而PFFM呈下降趋势(P<0.001)。控制性别、年龄和FFMI后,随着BMI等级水平的升高ASM/ht2逐渐上升、而ASM/wt、ASM/BMI逐渐下降。②中心性肥胖者的全身FFM和FFMI、节段FFM和FFMI以及SMM、MI和ASM均高于非中心肥胖者,但中心肥胖者的PFFM低于非中心肥胖者。控制性别、年龄和FFMI后,和非中心性肥胖者相比,中心性肥胖者ASM/ht2水平上升,ASM/wt水平下降,而ASM/BMI和中心性肥胖无关。5)乌鲁木齐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13.49%。其中男性患病率15.56%,女性患病率12.1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肌少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7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为27.83%,女性为31.28%。6)肌少症与代谢综合征及组分的关系。男性肌少症增加代谢综合征和高血糖患病风险,但降低中心性肥胖的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代谢综合征(OR=2.11,95%CI:1.15-3.88);中心性肥胖(OR=0.50,95%CI:0.26-0.94);高血糖(OR=3.28,95%CI:1.76-5.27)。女性肌少症增加代谢综合征、高血糖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代谢综合征(OR=1.31,95%CI:1.02-2.64)、高血糖(OR=1.61,95%CI:1.01-2.55)、高血压(OR=1.66,95%CI:1.10-2.49)。男性和女性中均未发现肌少症和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的关联。7)肌少症诊断参数与代谢综合征及组分的关系:①男性随着ASM/wt水平的升高,中心性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逐渐下降(趋势性P<0.05),ASM/wt不同分位数组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的 OR(95%CI)分别为:1,0.65(0.47,0.98),0.62(0.43,0.93),0.60(0.38,0.89)。ASM/wt不同分位数组高血压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0.70(0.44,0.96),0.68(0.48,0.96),0.62(0.46,0.92)。女性随着 ASM/wt水平的升高,代谢综合征和高血糖的患病风险逐渐下降(趋势性P<0.001)。相对于女性ASM/wt的Q1分位数组,在Q3分位数组(OR=0.56,95%CI:0.34-0.94)和Q4分位数组(OR=0.42,95%CI:0.23-0.76)发现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下降。ASM/wt不同分位数组高血糖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0.45(0.28,0.73),0.53(0.31,0.90),0.49(0.27,0.90)。男性和女性中均未发现ASM/wt和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的关联。②男性随着经BMI校正的相对握力水平的升高,代谢综合征、高血糖和高TG血症的患病风险逐渐下降(趋势性P<0.01)。相对于男性相对握力的Q1分位数组,在Q3分位数组发现男性代谢综合征(OR=0.46,95%CI:0.26-0.81)和高血糖(OR=0.52,95%CI:0.30-0.90)患病风险下降;在Q4分位数组除发现男性代谢综合征和高血糖的患病风险下降外,还发现高TG血症(OR=0.50,95%CI:0.28-0.87)患病风险的下降。女性相对握力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和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存在关联,其中相对握力与代谢综合征存在线性关系(趋势性P<0.001),女性相对握力不同分位数组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0.94(0.75,1.66),0.65(0.45,0.98),0.67(0.46,0.99)。相对于女性相对握力的 Q1 分位数组,在Q4分位数组发现高血压(OR=0.54,95%CI:0.43-0.87)和低HDL-C血症(OR=0.45,95%CI:0.22-0.89)的患病风险的下降。③男性随着步速水平的升高,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逐渐下降(趋势性P<0.05),男性步速不同分位数组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 OR(95%CI)分别为:1,0.61(0.36,1.04),0.56(0.33,0.96),0.53(0.30,0.96)。男性高血糖患病风险下降和步速水平上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趋势性P=0.033),而男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和步速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趋势性P>0.05)。男性步速不同分位数组高血糖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0.72(0.45,0.99),0.56(0.34,0.91),0.49(0.31,0.77);男性步速不同分位数组高血压患病风险的 OR(95%CI)分别为:1,0.76(0.46,1.28),0.92(0.56,1.51),0.59(0.37,0.96)。女性随着步速水平的升高,代谢综合征、高TG血症患病风险逐渐下降,相对于女性步速的Q1分位数组,在Q3分位数组发现高TG血症(OR=0.63,95%CI:0.42-0.94)患病风险下降;在Q4分位数组发现代谢综合征(OR=0.54,95%CI:0.37-0.96)和高TG血症(OR=0.49,95%CI:0.32-0.75)患病风险下降。女性步速上升和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下降有关,相对于步速的Q1分位数组,在Q4分位数组发现中心性肥胖(OR=0.54,95%CI:0.34-0.87)患病风险下降。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未发现低HDL-C血症与步速的关联。8)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肌少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的1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肌少症组中有12种化合物含量显着升高,上调前三位的化合物分别是:脱氧核糖-5-磷酸盐、氯-L-酪氨酸、硫酸吲哚酚;7种化合物在肌少症组显着降低,下调前三位的代谢物分别是:1-二氮杂萘乙酸、硫胺素一磷酸和异亮氨酸-苏氨酸。肌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共有6条代谢途径显着富集,分别为:氮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过差异代谢物的ROC评估筛选出8个代谢物有一定诊断价值,分别是:1-棕榈酰-2-油酰基磷脂酰甘油、神经酸、丙丁酚、原卟啉、旋藻酸、4-硝基苯酚,海藻糖和1-二氮杂萘乙酸。结论:1)①以全身和节段去脂体重、全身和四肢骨骼肌质量为主的人体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并且男性和女性的骨骼肌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与ASM/ht2、ASM/BMI相比,ASM/wt与代谢危险因素关系更密切,更能准确识别超重肥胖人群肌肉质量减少的发生。2)乌鲁木齐市中老年人肌肉减少症与MetS及组分存在关联,并具有性别差异,预防和早期识别中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对预防和控制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鉴定出19种与肌少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途径,后续可进一步进行临床和靶标验证,发掘可靠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

二、肥胖及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及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老年人主要膳食模式提取与分析
        3.3 不同膳食模式下老年人食物摄入特征和膳食多样性比较
        3.4 我国老年男性膳食模式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3.5 我国老年女性膳食模式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提取与评价
        3.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分析
        3.4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关系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预测低肌肉量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老年人常规健康指标与肌肉量相关性分析
        3.3 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4 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优化与应用
        3.5 基于预测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量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筛选与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初筛
        3.2 基于多种统计学模型筛选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
        3.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关系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膳食营养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西安市某社区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现状及组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MS相关指标检查
        1.3.2 MS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MS相关单病种对中老年人的发病危险度分析
    2.3 不同MS类型构成情况
    2.4 不同年龄段、BMI分类患者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检出情况比较
3 讨论

(4)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及糖尿病膳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抽样方法
    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 研究指标选取和定义
    5 膳食调查数据计算及评价方法
    6 数据清洗原则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分析方法
    9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素及各类食物摄入现状
    2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
    3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状况
    4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患者膳食比较
讨论
    1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
    2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
    3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现状
    4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患者膳食比较
结论
研究优点和局限性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膳食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5)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1.2 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负担
    1.3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1.3.1 年龄与性别
        1.3.2 种族与遗传因素
        1.3.3 体质指数
        1.3.4 生活方式
        1.3.5 营养状况
        1.3.6 其他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身体测量
        2.3.3 骨密度检测
        2.3.4 实验室检测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3.1.1 研究人群人口学特征
        3.1.2 研究人群体质指数、腰围的分布情况
        3.1.3 研究人群行为生活方式
        3.1.4 研究人群骨折史及家族史
        3.1.5 研究人群饮食营养状况
        3.1.6 研究人群检测指标情况
    3.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比较
        3.2.2 不同体质指数、腰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3 不同行为生活方式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4 不同骨折史及家族史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5 不同营养状况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2.6 检测指标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关系
        3.2.7 女性不同绝经情况和初潮年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3.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现状分析
    4.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1 问卷调查
        2.3.2 体格检查
        2.3.3 临床生化指标检测
    2.4 相关概念定义
    2.5 统计分析
        2.5.1 基本人口学特征及患病情况
        2.5.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2.5.3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2.5.4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现场数据收集阶段
        2.6.3 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阶段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现况研究
        3.1.1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基本特征及患病情况
        3.1.2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3.1.3 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3.1.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基线特征比较
        3.1.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前瞻性研究
        3.2.1 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3.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高
    4.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
    4.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偏低
    4.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4.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SBP和DBP与心血管疾病呈J型关联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维生素D概述
        1.1.1 维生素D代谢
        1.1.2 维生素D与代谢性疾病
        1.1.3 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2.1 NAFLD流行病学
        1.2.2 NAFLD的分型
        1.2.3 NAFLD的自然发展病程
    1.3 维生素D与 NAFLD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疾病的诊断标准
        2.3.1 NAFLD的诊断标准
        2.3.2 维生素D营养状态诊断标准
        2.3.3 其他相关定义及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人群的基本特征
    3.2 维生素D营养情况
    3.3 瘦型/非肥胖型/肥胖型-NAFLD的患病情况
    3.4 瘦型-NAFLD的患病特点
    3.5 非肥胖型-NAFLD的患病特点
    3.6 肥胖型-NAFLD的患病特点
    3.7 瘦型/非肥胖型与肥胖型-NAFLD的特征比较
    3.8 NAFLD与 n-NAFLD人群中维生素D的营养情况
    3.9 不同维生素D 的分组下NAFLD 的患病情况
    3.10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分析
    3.11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NAFLD的患病风险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维生素D营养情况
    4.2 瘦型/非肥胖型/肥胖型-NAFLD的特点
    4.3 维生素D与 NAFLD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中英文缩略词表

(9)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HARLS2015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描述性统计法
        1.3.3 对比分析法
        1.3.4 实证研究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1.1 国外高血压诊断标准
        2.1.2 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
    2.2 高血压的危害
    2.3 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3.1 人口统计学相关影响因素
        2.3.2 慢性病患病状况相关影响因素
        2.3.3 地区发展水平相关影响因素
        2.3.4 环境相关影响因素
        2.3.5 家族遗传相关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微观个体数据来源
        3.1.2 其他数据来源
    3.2 分析指标定义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3 研究方法
        3.3.1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3.3.2 危险评估模型
        3.3.3 数据挖掘相关模型
    3.4 分析软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1 人口统计学相关变量
        4.1.1 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2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3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4 不同婚姻状况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5 不同户口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6 不同养老依靠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7 不同BMI指数分布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8 不同WHtR层次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9 不同吸烟状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1.10 不同喝酒状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2 慢性病患病情况相关变量
    4.3 地区发展水平相关变量
        4.3.1 不同城乡分布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3.2 不同城镇化率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状况
        4.3.3 不同省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的空间分布
        4.3.4 不同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的空间分布
    4.4 环境因素相关变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1.1 变量准备
        5.1.2 多元Logitic回归分析
        5.1.3 模型的结论
    5.2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危险评估模型
        5.2.1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危险评分体系
        5.2.2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5.2.3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危险评分一概率表及曲线
        5.2.4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危险分层
    5.3 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影响因素数据挖掘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3.1 数据挖掘模型的预测结果
        5.3.2 数据挖掘模型效果评价
    5.4 Logistic回归与随机森林算法的对比
        5.4.1 预测效果对比
        5.4.2 影响因素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与展望
    6.1 对策建议
        6.1.1 从个体层面控制老年人高血压的攀升
        6.1.2 从政府层面控制老年人高血压的攀升
    6.2 研究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中老年人肌肉减少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乌鲁木齐市中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分布特征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老年人肌肉减少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肌肉减少症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肌肉减少症与代谢性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肥胖及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对H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影响[J]. 张丽,刘师伟,丁玲.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04)
  • [2]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D]. 李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西安市某社区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现状及组分分析[J]. 李婷,何利智,吕思清,王梦君,张海雄,韩雪梅,郭丽娜,冯颖倩,张炜洁,张佳,马捷,李婉娜,杨茜,南静,张麦浪,王丹丹,冯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12)
  • [4]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及糖尿病膳食影响因素分析[D]. 赵方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乔文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6]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D]. 崔亚. 兰州大学, 2021(09)
  • [7]正常体质量指数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关联研究[J]. 吴洋洋,雷普超,李玲玲,叶睿雪,王庆志,孙畅,高洁,杜艳,周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2)
  • [8]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亚培. 兰州大学, 2021(12)
  • [9]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HARLS2015数据[D]. 陈娇.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10]中老年人肌肉减少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代谢组学研究[D]. 杨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肥胖与高血压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