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部乡镇级土地利用现状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比亚乡与羊群沟乡为例

内蒙古中部乡镇级土地利用现状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比亚乡与羊群沟乡为例

一、内蒙古中部乡级土地利用状况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和羊群沟乡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洋[1](2021)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县域“三生空间”识别与重构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的关键。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适宜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准确识别和优化重构“三生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国土资源利用产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激发县域自身发展活力,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为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普遍较低的基础特征,分别构建乡镇尺度下“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栅格尺度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乡镇“三生”功能评价结果修正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实现“三生空间”现状识别。运用同样的思路开展重构研究,根据2009—2019年乡镇“三生”功能变化预测2035年“三生”功能值,以此修正基于2035年土地利用模拟格局预测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实现重构。对比分析“三生空间”现状识别与重构后的数量及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优化“三生空间”的建议。结果与结论如下:(1)评价因子选取方面。从土地利用、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4个维度出发,选取15个评价因子,构建乡镇尺度下“三生”功能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土地利用状况,选取9个评价因子,构建栅格尺度下“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现状研究方面。“三生”功能评价结果显示,盛乐镇的生产、生活功能值均最高,羊群沟乡的生产、生活功能值均偏低,生态功能以城关镇为最高,舍必崖乡为最低。“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生产、生活空间适宜性相似,在县域西部及西北部适宜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产空间适宜性格局差异显着,在县域东部适宜性较好。“三生空间”现状识别结果显示,数量结构上,生产、生态空间比重大,分别为68.24%和30.35%,生活空间最小,仅为1.41%。空间布局上,生产空间在县域西部集中分布,东部与生态、生活空间交叉分布;生活空间呈零碎化分布,与现状村庄、城镇所在地空间一致性较好;生态空间在县域东部较为集中。(3)预测研究方面。2035年“三生空间”适宜性布局显示,生产适宜性仍以西北平原区较好;生活适宜性最佳区仍集中于中北部;生态适宜性仍以东南方最高。2035年“三生”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盛乐镇、城关镇及舍必崖乡生活功能值稳步增长;盛乐镇、舍必崖乡及羊群沟乡生产功能值小幅下降;盛乐镇、黑老夭乡及羊群沟乡生态功能值上涨。“三生空间”重构结果显示,重构后数量上,生产空间规模最大,生态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小。空间上以“东生产、西生态、生活散全域”为特征。(4)“三生空间”对比分析方面。数量上“三生空间”呈“两增一减”,空间上呈集聚化分布,即重构后生产空间规模减少,生活、生态空间规模增加,各空间分布集中度显着提升。依照“三生空间”演变趋势,提出“生产空间促进转型、拓模式、重集约,生活空间强规划、传文化、重宜居,生态空间强保护、践修复、重品质”的优化建议。

陈丽青[2](2020)在《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镇化进城的加快,农村人口对于就业、教育、社会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都在逐渐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大量的空心村、空心房、荒废宅基地及承包地的现象,同时也随着职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外出打工农民不再以农业生产作为自己的主要职业,有想法进入城市生活定居的农民却因为政府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使得其宁可选择保留原本闲置的农村宅基地也不愿没有获得赔偿就舍弃自家宅基地。但在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并且城市建设用地有限承载不了与日俱增的农村人口,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这种现象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与规划,土地及宅基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执行。本文以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内蒙古自治区林格尔县为调查点,以有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农户为调查对象,共获得279份有效问卷,了解被访农民的个人及家庭,宅基地自身的特征和认知状况,首先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法,了解农户宅基地的流转现状,在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stic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证明两者之间得关系,并得出以下结果:年龄、职业、家庭年纯收入、宅基地距县城距离、购买城镇商品房情况、宅基地流转价格不合理的利益损失风险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的风险,均与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存在显着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或在外定居人数、农业收入占比、闲置宅基地数量及面积、依赖程度、对政策了解程度等均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不显着。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目前该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发展的现状,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本文分别从农户、社会、政策等方面为调研的农村宅基地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一,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规和政策;第二,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第三,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并完善市场体系;第四,加大对宅基地的宣传和监督管理;第五,因地制宜规划闲置农村宅基地;第六,提供对宅基地流转中农户的就业培训。

吴晓灵[3](2020)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确定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认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不可逾越。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着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各地耕地资源利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即,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稳定耕地空间分布与严格控制耕地被占用、合理划定耕地红线等仍然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项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和林格尔县为例,从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三个角度出发,采用模型预测和空间叠加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耕地保护数量和空间布局进行预测,并分析预测结果的合理性,为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完善工作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结果与结论显示:(1)2009-2018年耕地动态变化特征方面。十年间和林格尔县耕地数量上总体呈增长态势,耕地利用动态度较小;耕地质量逐步提高,13、14等耕地数量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不断增高,多分集中于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区,15等耕地数量占比逐年下降;从耕地流向看,耕地减少去向主要为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增加来向主要为土地开发整理。(2)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0个影响因子归结为3个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因素。其中人口增长使得耕地负荷加重,耕地的保护工作更加严峻;和林格尔县城镇化水平提高趋势总体上对耕地的影响较小;稳步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养殖结构持续优化,使得农业科技发展与市场导向促进了耕地流向变化。(3)人口与耕地规模预测方面。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期末,结合自然增长法和灰色动态GM(1,1)模型对全县人口数量规模预测,全县总人口为217284人;按照耕地增减量预测,县耕地供给量为109436.30hm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预测,全县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护规模为114320.11hm2;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预测,全县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规模为110817.84hm2;利用曲线拟合法预测,全县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规模为97704.82hm2。(4)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耕地保护目标确定方面。采用不同组合情景模拟方式确定,按照本县“生态-经济粮食型”战略定位目标,以保护生态安全为优先,兼顾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最终2035年和林格尔县耕地保护目标确定为109290.72hm2。(5)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方面。根据2035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与2018现状、最新耕地调查成果和2035年全县耕地供给量比较分析结果,规划期末耕地保护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基本实现耕地供需平衡状态。最后,在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分析基础上,为和林格尔县耕地保护提出对策建议。

刘丹[4](2019)在《老龄化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了解2017年呼和浩特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及覆盖情况,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和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及合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从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政府官方网站收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服务人口信息,采用一系列老龄化指标如老年人口数、老年人口比重、老少比、老年人口密度、老年人口抚养比等对呼和浩特市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基层卫生机构覆盖率等指标及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空间分析;利用叠加分析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叠加,找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匹配的区域。结果:2017年呼和浩特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94717人,老年人口比重为15.11%,老年人口密度为23人/km2,人口老少比123.23%,人口抚养比20.81%。老年人口数量、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密度以及老年人口抚养比在各区的空间分布均不平衡。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和林格尔县的城关镇,为12131人,最少的是托县工业园区,为70人。呼和浩特市已全面进入老龄化,部分地区如托克托县的五申镇、清水河县的五良太乡老年人口比重均高达30%以上;清水河县及武川县的部分地区人口老少比高达几百;中心城区大部分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均超过500人/km2;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的是托克托县的五申镇,为50.83%,最低的是托县工业园区,为1.71%。玉泉区的部分街道如石东路办事处、大南街办事处、长和廊办事处,武川县的哈乐镇及清水河县的北堡镇老年人口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2017年呼和浩特市已设立并正常营业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311个,其中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0个,乡镇卫生院72个。总体上赛罕区设立基本卫生服务机构总数最多,为83个,占比26.69%。基层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最高的城区是回民区(20.11),最高的农区是清水河县(3.2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半径覆盖率最高的均为新城区,分别为78.33%、85.37%。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新城区的东街/西街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1091人),玉泉区的西菜园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351人)等8个社区卫生服区中心和3个乡镇卫生院服务总人口数及老年人口数超标。叠加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点相对较稀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县东部及南部。结论:呼和浩特市已全面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较深;中心城区老年人口高度集中;部分农区人口老龄化经济负担较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且部分机构平均服务老年人口数量超标;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匹配。提示相关部门要正视呼和浩特市人口老龄化,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科学合理建设与发展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在老年人聚集、慢性病患病情况严重的区域增设养老机构;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王考[5](2018)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健康评价与分区管护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承载着国家稳定与发展。耕地作为其中重要的利用形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生产资料,保护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粮食安全与耕地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流失严重,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耕地肥力流失、次生盐渍化、酸雨问题、重金属超标、水土流失等土壤环境问题威胁着耕地健康,影响粮食的产量与品质。通过科学地掌控耕地的健康状况,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管理目标,开展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是社会需求,具有科学价值。耕地健康影响因素因区位不同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典型区——和林格尔县为例,探索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区耕地健康评价。基于RS和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与空间分析模型和空间变化率指数对耕地的土壤特征、景观特征和地形特征以及20a耕地功能区变化特征和演变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耕地健康评价体系并利用物元可拓模型评价其耕地健康水平,借鉴障碍度模型分析耕地健康的限制因素,提出主导限制因素区的耕地管护措施及健康分区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北部平原区和黄土丘陵区,山区耕地分布很少;耕地景观存在差异,平原区耕地斑块大且集中,黄土丘陵区和山区斑块比较细碎且多,形成独特的耕地生态景观格局。(2)“三生用地”功能区的研究结果显示:20a年间耕地的生产功能空间逐渐向北部平原区和水系两岸转移,研究区耕地生态环境逐渐改善;20年间耕地生产功能空间规模呈减少趋势,仍能满足县域耕地保有量,但建设占用导致优质耕地减少,新开垦的耕地由于主要是生态用地功能区未利用土地开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数量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但质量的降低,导致耕地保护和质量退化之间的矛盾加深;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比较利益和政策因素成为影响其功能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3)借助ArcGIS10.3模型构建器分别创建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评价单元赋值模型,实现快速、科学与准确赋值评价单元和建立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库。(4)结合研究区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以耕地质量、耕地产能和耕地环境为分层目标的耕地健康评价体系和耕地健康标准。耕地质量因素有≥10℃积温、地形部位、田面坡度、耕层质地、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地产能因素有标准作物产量、田块连片度;耕地环境因素水土流失程度、盐渍化程度、耕作距离、交通便捷度、城镇影响度。(5)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评价耕地健康水平,多种方法的综合使耕地健康评价过程实现定量化,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评价结果很好表达了研究区耕地健康水平的空间差异。(6)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个等级,没有极健康耕地,健康耕地占52.69%,耕地健康综合状态中等偏下;健康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区和浑河沿岸的乡镇,亚健康耕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不健康耕地零星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山区;健康耕地中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低于亚健康耕地,仅有全氮高于亚健康耕地,但受土壤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条件限制亚健康耕地产能并不高,耕地资源自身特性和外界环境共同影响着耕地健康水平。(7)利用障碍度模型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高限制因子、中限制因子和低限制因子。以高限制因子中的第一主导限制因子和第二主导限制因子对研究区耕地健康划分主导限制因子区。健康等级的主导限制因子区分为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和有效磷主导限制因子区,其中有机质主导限制因子区面积最大,占健康耕地的91.97%;亚健康等级的主导限制因子区分为交通便捷度、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有效土层厚度5类主导限制因子区,其中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主导限制因子区占亚健康耕地的60.73%;不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分为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和有效土层厚度主导限制因子区3类,耕地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程度。(8)耕地健康管护以主导限制因子提出基于评价单元的耕地管护措施和基于健康分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今后在耕地健康评价的方法上提供相应的参考,也为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其中,健康耕地的管护措施主要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实施休耕轮作制度、健全农田基本设施以及旱作基本农田的综合改造;亚健康耕地管护措施主要是盐碱地改良、坡耕地改良、合理施用化肥以平衡土壤养分、增加耕作层厚度、平整坡耕地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封坡固土;不健康耕地的管护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牧,在沙化及风沙土为主的山区,水利条件较好种植乔木,地形变高且沙层变厚时种灌木及牧草防风固沙,流动风沙土实行逐级围种草灌方法固定,达到乔-灌-草三者结合,逐级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阿如汗[6](2018)在《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完整的建设用地地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并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还可以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统一工作安排,和林格尔县作为“三项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县,已经进行了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现在还承担了宅基地改革任务。配合“三项土地制度改革”,和林格尔县还实施了重点村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全用途基准地价测算、征地综合区片地价测算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专题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体系,有利于做好和林格尔县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依据。本文综述了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原则、理论基础,重点论述了集体建设用地的定级及估价过程的特点,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1)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选择和林格尔县的县城、开发区、3个建制镇所在地、4个乡所在地、4个中心村所在地,运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选取基础设施状况、环境条件等5个因素、17个因子,选择特尔菲法确定权重,采用网格法确定定级单元,绘制总分频率直方图,在Arcgis软件支持下,依据所得频率曲线图的突变点划分集体建设用地级别。(2)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主要是用剩余法及收益还原法的方法计算样点地价,在经过期日修正、时间修正和交易情况修正后,以土地级别为单位,用三种方法确定公共设施与公益事业、宅基地基准地价,两种方法确定生产用地基准地价,然后计算几种方法的加权平均值,确定最终的基准地价。(3)遵循城乡一体化原则,从用地类型和地价变化角度对三种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进行对比分析,从各类用地分析来看,集体建设用地主城区>乡镇>村。从地价变化来看,三种类型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级差平均值以阶梯状的形式变化。仅从地价分类看,各级别中公共设施与公益事业用地的价格最高,其次为宅基地和生产用地。(4)最后对和林格尔县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提出建议,建立城乡统一地价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定期公布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提供多元保障机制等。

唐布音[7](2018)在《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认为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呼包鄂城市群的核心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林格尔县作为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之一,近十几年成为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镇化与工业化最快速的地区,但伴随着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本地区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由于地处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何准确评估城镇化过程土地利用快速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探索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内涵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为基础,利用1996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6年五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以RS与GIS为主要的技术手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定量分析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土地生态环境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综合生态效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6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四增二减”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则是不断增加。(2)从1996-2016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次是林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趋势明显;耕地、草地和水域减少和增加的幅度分时段有所不同,耕地和草地变化数量较大,水域较小。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总体上经历了平缓-快速转变-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于不断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程度逐渐提升。(3)“二调”(2009-2016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变化显示,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和空间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各地类间共转移面积达4790hm2,空间上呈散步状态。(4)生态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6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呈增加趋势,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5.64亿元,表示生态环境效应总体处于良好状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二调”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县域东部及东南部山地丘陵区、宝贝河和浑河沿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而县域北部(盛乐镇、城关镇)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西南丘陵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减少趋势。(5)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效应变化的关联性分析,二者变化趋势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土地利用变化较快的区域,其土地生态效应变化也较大,建设用地增加显着的区域为生态效应正向变化趋势,生态环境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大,农用地变化显着的区域,则相反。

韩丽娟,郝润梅[8](2017)在《基于耕地质量与土壤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是确保我国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通过构建基于耕地质量与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划定基本农田,并将划定结果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农田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研究区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建议,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各地区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宏亮,郝晋珉,管青春,陈丽,朱传民[9](2016)在《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修正系数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合理地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有助于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编制。文中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从引导和限制两个互斥面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逐级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估值修正,同时对各层级的修正系数进行关联分析,以期获得更加贴近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1)和林格尔县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05580.1179之间,呈现出较为显着的区域差异;2)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面积经综合修正后,可净增加耕地面积508.19hm2,修正后增加的耕地系数为9.37%;2)绝大多数分项修正系数与综合修正系数有较高的贴近值,其中引导性、限制性分别与综合修正系数的关联值为0.8911和0.7443。

刘许光[10](2016)在《基于GIS的县域尺度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文中认为暴雨洪涝灾害是由气象环境、下垫面、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作为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洪涝灾害是影响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因素,而在和林格尔县的气象灾害中,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较大,造成的损失严重。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是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助于区域性的防洪减灾规划,也有利于加强人们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应对暴雨洪涝灾害从而减轻灾损。本文通过学习相关暴雨洪涝灾害理论及风险分析研究成果,从其形成的机制出发,形成和林格尔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致灾因子指标、孕灾环境指标、承灾体指标和防灾减灾能力指标。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分析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GIS建立暴雨洪灾风险分析模型,计算出和林格尔县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承灾体易损性指数和防灾减灾能力指数以及等级分布图。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和林格尔县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依据和林格尔县的暴雨洪涝灾情数据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给出防灾减灾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和南部高,西部和东部及东南部相对较低。其中暴雨洪涝的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城关镇、盛乐镇西部、大红城乡大部分和巧尔什营乡及舍比崖乡的东部一部分,中等危险区在盛乐镇东部和新店子镇的大部分地区,次低危险区和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羊群沟乡和黑老天乡。通过灾情数据对比验证表明,本文得到的和林格尔县暴雨洪涝风险分布图基本与灾情一致,即对和林格尔县的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分析和区划相对比较客观和合理。

二、内蒙古中部乡级土地利用状况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和羊群沟乡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中部乡级土地利用状况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和羊群沟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县域“三生空间”识别与重构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E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三生空间
        2.1.2 三生功能
        2.1.3 国土空间规划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地协调理论
        2.2.2 地域分异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生态文明理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生态环境状况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1.5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2 数据来源
第4章 空间尺度下“三生空间”的识别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基于乡镇尺度的“三生”功能评价
        4.2.1 “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过程
        4.2.2 “三生”功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栅格尺度下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
        4.3.1 “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4.3.2 “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三生空间”综合识别
        4.4.1 “三生空间”识别方法
        4.4.2 “三生空间”的识别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间尺度下“三生空间”的重构研究
    5.1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5.1.1 CLUE-S模型的参数文件
        5.1.2 土地利用文件设置
        5.1.3 土地利用规模预测
        5.1.4 驱动因子的选取
        5.1.5 Logistic回归分析及精度检验
        5.1.6 CLUE-S模型的参数设置
        5.1.7 模拟结果与精度评定
    5.2 乡镇“三生”功能的相对变化研究
        5.2.1 2009 乡镇“三生”功能评价研究
        5.2.2 2009-2019 年乡镇“三生”功能变化分析
        5.2.3 2035 年乡镇“三生”功能预测结果
    5.3 基于2035 年土地利用模拟格局的“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
    5.4 “三生空间”重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生空间”变化及优化建议
    6.1 “三生空间”变化分析
        6.1.1 数量变化特征
        6.1.2 空间变化特征
    6.2 “三生空间”格局优化途径建议
        6.2.1 生产空间“促转型、拓模式、重集约”
        6.2.2 生活空间“强规划、传文化、重宜居”
        6.2.3 生态空间“强保护、践修复、重品质”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和林格尔县农村宅基地现状分析
    3.1 和林格尔县基本概况
    3.2 和林格尔县农村宅基地现状
        3.2.1 用地现状
        3.2.2 农村宅基地现状
        3.2.3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调查方案设计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调查方案设计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来源
    4.2 样本分析
        4.2.1 个体特征
        4.2.2 家庭特征
        4.2.3 宅基地特征
        4.2.4 宅基地认知特征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宅基地流转情况
        4.3.2 宅基地流转方式
        4.3.3 宅基地流转对象
        4.3.4 宅基地流转价格
        4.3.5 政府部门宣传及管理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规政策
        6.2.2 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
        6.2.3 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并完善市场体系
        6.2.4 加大对宅基地的宣传和监督管理
        6.2.5 因地制宜规划闲置农村宅基地
        6.2.6 加强对宅基地流转中农户的就业培训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宅基地农户流转行为选择调查问卷
致谢

(3)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确定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获取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
    2.1 国外耕地保护研究进展
    2.2 国内耕地保护研究进展
        2.2.1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
        2.2.2 耕地变化及机理研究
        2.2.3 耕地保护模式研究
        2.2.4 耕地保护目标预测研究
        2.2.5 内蒙古耕地保护研究成果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资源稀缺理论
        2.3.2 效用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人地协调理论
        2.3.5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条件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3.1 数量结构特征
        3.3.2 空间分布特征
    3.4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3.4.1 耕地数量与质量特征
        3.4.2 耕地空间分布特征
        3.4.3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耕地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数量变化
        4.1.2 耕地质量变化特征
        4.1.3 耕地变化趋势分析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耕地变化影响因子选取
        4.2.2 耕地影响因素的确定
        4.2.3 耕地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1 耕地保护的要求及耕地保护目标的预测思路
        5.1.1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5.1.2 预测思路
    5.2 耕地供给量预测
        5.2.1 预测模型
        5.2.2 耕地减少量预测
        5.2.3 耕地增加量预测
        5.2.4 耕地可供给量分析
    5.3 2019 -2035 年全县总人口预测
        5.3.1 预测模型
        5.3.2 2019 -2035 年人口规模确定
    5.4 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4.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5.4.2 2012 -2018 年耕地生态变化特征
        5.4.3 生态安全条件下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4.4 预测结果分析
    5.5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5.1 预测模型建立
        5.5.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5.3 预测结果分析
    5.6 基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6.1 预测模型
        5.6.2 2035 年和林格尔县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5.6.3 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目标预测
        5.6.4 预测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确定及实现对策
    6.1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确定
        6.1.1 确定方法
        6.1.2 耕地保护目标的确定
    6.2 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分析
    6.3 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对策建议
        6.3.1 与上位规划下达指标相衔接
        6.3.2 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责任制
        6.3.3 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6.3.4 实施耕地健康养护工程,实现耕地质量提高可持续
7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老龄化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区域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4 研究指标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呼和浩特各区基本情况
    2.2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3 人口老龄化卫生需求分析
    2.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空间分布特征
    2.5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分布情况
    2.6 人口老龄化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叠加分析
3 讨论
    3.1 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3.2 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3.3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平均服务老年人口量超标
    3.4 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不匹配
    3.5 对策与建议
4 结论
5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健康评价与分区管护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2 耕地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数据来源
2 耕地健康评价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土壤肥力理论
        2.1.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2.1.4 地理区位论
    2.2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2.2 构建指标体系
        2.2.3 评价指标说明
    2.3 耕地健康评价方法
        2.3.1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2.3.2 权重确定方法
        2.3.3 物元可拓模型评价法
        2.3.4 障碍度模型分区法
    2.4 建立耕地健康标准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特征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土壤与植被
        3.1.5 水文地质
    3.2 社会环境特征
    3.3 农业环境特征
        3.3.1 农业发展条件
        3.3.2 农业生产环境存在问题
4 研究区耕地利用与空间功能变化特征
    4.1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4.1.1 县域尺度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4.1.2 地貌单元尺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4.1.3 乡域尺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4.2 耕地资源现状特征
        4.2.1 耕地资源利用特征
        4.2.2 耕地与土壤类型关联特征
        4.2.3 耕地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4.2.4 耕地基于地形因素的分布特征
    4.3 耕地时空变化特征
        4.3.1 耕地时序变化分析
        4.3.2 耕地空间变化差异
    4.4 20a耕地功能区变化特征
        4.4.1 “三生用地”空间分类
        4.4.2 耕地的生产功能空间变化
        4.4.3 耕地的生产功能空间转移特征
    4.5 耕地功能区演变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因素影响
        4.5.2 社会经济因素和比较利益的影响
        4.5.3 政策因素影响
5 研究区耕地健康评价
    5.1 确定评价单元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2.1 耕地质量因子选取
        5.2.2 耕地产能因子选取
        5.2.3 耕地环境因子选取
        5.2.4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5.3.1 确定评价因子性质
        5.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3 建立单元赋值模型
        5.3.4 属性数据标准化处理
    5.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4.2 模型计算及权重结果
    5.5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耕地健康评价
        5.5.1 物元可拓模型建立
        5.5.2 耕地健康分类评价
        5.5.3 耕地健康综合评价
    5.6 验证耕地健康综合评价结果
6 研究区耕地健康分区及管护研究
    6.1 障碍度测算
    6.2 耕地健康评价单元限制因子组合类型划定
    6.3 耕地健康主导限制因子重点区域划定
        6.3.1 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
        6.3.2 亚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
        6.3.3 不健康耕地主导限制因子区
    6.4 耕地健康分区管护措施
        6.4.1 耕地健康分区管护原则
        6.4.2 健康耕地分区管护措施
        6.4.3 亚健康耕地分区管护措施
        6.4.4 不健康耕地分区管护措施
7 基于健康角度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7.1 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7.2 亚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7.3 不健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集体建设用地
        2.1.2 地价体系
        2.1.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2.2 相关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2.2.3 地价理论
        2.2.4 土地发展权理论
        2.2.5 经济统计理论
    2.3 相关原则
        2.3.1 土地定级原则
        2.3.2 基准地价评估原则
3 研究区概况与城乡建设用地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研究范围
        3.1.3 自然地理环境
        3.1.4 社会经济条件
    3.2 城乡建设用地现状
4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
    4.1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的概述及方法选择
    4.2 定级因素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4.2.1 土地定级因素、因子选择原则
        4.2.2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因素选取
        4.2.3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4.2.4 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因素体系的权重确定
    4.3 定级单元的确定和单元分值计算
        4.3.1 定级单元的确定
        4.3.2 定级单元分值的计算
    4.4 集体建设用地级别的评定
        4.4.1 绘制总分值直方图
        4.4.2 土地级别的初步划分
5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5.1 估价方法的思路与估价选择
        5.1.1 收益还原法
        5.1.2 剩余法
        5.1.3 成本逼近法
        5.1.4 市场比较法
    5.2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内涵
    5.3 样点地价测算
        5.3.1 样点资料整理分析
        5.3.2 评估参数的确定
        5.3.3 样点地价测算
    5.4 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确定与成果分析
        5.4.1 确定地价体系
        5.4.2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成果分析
        5.4.3 城镇与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成果对比分析
    5.5 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修正体系编制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1.2.2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方法进展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2.5 系统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条件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 土地利用现状
        3.4.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
        3.4.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3.5 生态环境现状
        3.5.1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5.2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4 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4.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4.1.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1.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4.2.1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4.2.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4.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4.4 “二调”以来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4.4.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
        4.4.2 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移特征
    4.5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简析
5 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5.1 生态环境指数变化分析
        5.1.1 土地生态环境指数的确定
        5.1.2 土地生态环境指数变化特征
    5.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5.2.1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标准当量的确定
        5.2.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
        5.2.3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5.2.4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5.2.5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结构变化特征
        5.2.6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源分析
        5.2.7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特征
    5.3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效应关联性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8)基于耕地质量与土壤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3 各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
        (1)地形坡度
        (2)自然质量等别
        (3)土壤有机质含量
        (4)有效土层厚度
        (5)水利基础设施
        (6)交通通达度
        (7)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8)土壤侵蚀强度
        (9)土壤酸碱度
    2.4 综合评价分值的计算
    2.5 划分评价等级
3.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与分析
    3.1 确定基本农田的规模
    3.2 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分析
        (1)与现行规划基本农田规模与空间分布比较
        (2)合理确定基本农田规模与空间布局的建议
4. 结论

(9)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修正系数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1.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 3 估算模型的设计
    1. 4 修正系数的设定
    1. 5 灰色关联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农村居民点整理修正系数分析
    2. 2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分析
    2. 3 修正系数灰色关联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10)基于GIS的县域尺度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暴雨洪涝灾害研究内容
        1.3.2 暴雨洪涝灾害研究方法
        1.3.3 未来研究方向
    1.4 研究内容
    1.5 数据来源
    1.6 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技术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2 社会经济
    2.3 历史灾情
3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理论
    3.1 暴雨洪涝灾害概念及形成机制
    3.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3.3 多源数据标准化
    3.4 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因子及权重
    3.5 风险评价
4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标分析与评价
    4.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4.1.1 暴雨形成原因及条件
        4.1.2 不同等级暴雨统计分析
        4.1.3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4.2 孕灾环境的敏感性分析
        4.2.1 地形因子分析
        4.2.2 径流因素分析
        4.2.3 植被覆盖度分析
        4.2.4 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价
    4.3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4.3.1 承灾体指标分析
        4.3.2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4.4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及评价
    4.5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建议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课题情况

四、内蒙古中部乡级土地利用状况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和羊群沟乡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县域“三生空间”识别与重构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郑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D]. 陈丽青.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目标确定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D]. 吴晓灵.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老龄化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研究[D]. 刘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健康评价与分区管护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王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1)
  • [6]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阿如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7]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D]. 唐布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耕地质量与土壤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 韩丽娟,郝润梅. 西部资源, 2017(02)
  • [9]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修正系数关联分析[J]. 王宏亮,郝晋珉,管青春,陈丽,朱传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7)
  • [10]基于GIS的县域尺度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D]. 刘许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内蒙古中部乡镇级土地利用现状比较研究——以和林格尔县舍比亚乡与羊群沟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