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措施加强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措施

改进措施加强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措施

一、完善措施 强化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泉[1](2020)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国有森工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我国森林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经济陷入危困的境地。随着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停止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政策的推行,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主营业务相继萎缩,导致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激发黑龙江国有森工的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6月30日成立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标志着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式打破原有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转型成为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江森工集团及下属的林业局子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发展是一件特别考验政府、企业和职工等经济主体智慧和勇气的事情。因此,选择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研究以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作为指导,以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状作为研究起点;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全面停伐政策出台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后的现状、企业转型的发展基础及转型的现实原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感知—影响—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要素,构建和提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其次,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提出从直接影响路径、间接影响路径和调节路径三个方面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行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再次,在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直接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转型动因→转型行为”影响显着,是所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中最高的,达到0.666。“构建自有品牌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最大,达到了 0.349。“互联网时代组织平台化转型方向→转型行为”与“大数据转型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147和0.149,与现实状况也比较符合。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自有品牌的构建,与现实情况比较相符。“机会识别能力→转型行为”、“组织学习能力→转型行为”、“企业执行能力→转型行为”和“转型创新能力→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路径中,路径系数分别为0.315、0.296、0.06和0.411。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型创新能力的路径系数最大,对企业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得出中介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中介变量转型能力后,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影响作用减弱(路径系数由0.67变为0.21),因此转型能力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为0.219,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视对机会识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迅速融入市场环境中。得出调节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调节变量转型程度后,转型程度在机会识别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与转型行为中存在调节作用,转型程度在企业执行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与转型行为中不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及对策建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的研究结果,从转型动因、转型能力、转型方向和转型程度四个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包括: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加速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现实依据。

玮丽斯[2](2019)在《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文中指出保护森林和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重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因国有林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过度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民生问题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及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确定和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国有林区必须要进行的一次新的发展方式转型。随着这种转型,国有林区职工的角色从“伐木人”转变成了“护林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区职工的生活相对落后,并且由于大部分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再加上近几年林业产品的替代品增加等原因,相关林业企业的收入减少,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有力的提升,林区职工家庭生活、发展出现困境。原以林木采伐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将以怎样的生计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的生计问题。本文以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研究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问题。之后,在相关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总结国有林区改革后转岗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了解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以及生计现状,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的影响因素(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提出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保障措施。本文在综合前文研究内容和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都对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和兼业经营生计策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指只有一个工资性收入来源)是呈现负相关关系的,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因为政策原因和地区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本几乎没有差异,所以自然资本不计入模型当中。最后,总结相关文献中和结论对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刘立军[3](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刘鹏[4](2018)在《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已经将民航作为一种国家战略,重点发展。黑龙江省也重视民航产业发展,在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全省将大力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完善以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客运服务体系和集约高效的现代交通货运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民航业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也应得到优先发展。但是,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还不完善,不利于黑龙江省航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黑龙江省民用航空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分析、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对于民用航空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民用航空产业的现状与相关政策环境。从顶层设计、财税政策、激励机制、资源配置、配套政策等方面识别了黑龙江省民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剖析。本文同时借鉴了美国、欧盟、中东地区、德日等国外发达地区民航发展的先进理念,借鉴了云南、河南等国内民航发展较快省份的优秀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的目标、原则和途径,最后指出了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的策略。

高希明[5](2018)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购买服务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对以根河林业局为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展购买服务改革、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和管护机制作法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对其他国有林区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推动国有林区改革向纵深推进。

黄河[6](2016)在《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朗乡镇电商产业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就目前我国城镇化提倡减速提质的阶段而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已成为农村民生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为村镇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镇的空间形态,基于互联网大环境的村镇电子商务已然成为近年来农村发展的新热点。东北地区村镇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较少,但发展的需求以及潜力较大。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为例,在行动者网络的视角下,探讨村镇电商产业发展路径与相关规划策略。首先对我国电商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梳理,解读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观点,探讨了其应用于村镇电商产业研究的可行性与适宜性。选取朗乡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朗乡镇现状条件与发展需求的调研及分析,明确了发展村镇电商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归纳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存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将关系网络的研究与实体空间的研究相结合,通过转译过程的研究阐释了现状电商产业网络的形成机制。并依据此机制在产业发展全周期的视角下构建了产业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行动者网络。通过对异质性网络叠加分析、产业动态转型分析以及空间特征与规划诉求分析,提炼出朗乡镇电商产业的发展路径——优化存量空间、完善配套设施、自主提升投资环境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基于此发展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营销空间升级、储运系统优化、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并探讨了村镇电商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与政策建议,为朗乡镇今后的规划、建设活动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对朗乡镇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在村镇规划层面上研究电商产业发展的空白。以新视角探讨村镇电商产业的构建要素与网络关系,为村镇电商产业的发展与规划诉求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新常态背景下,其他典型村镇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的模板。

李京华[7](2016)在《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林区是我国木材生产储备和生态建设重要战略基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国有林区建设停滞不前,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和国有林区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由于历史积弊已久,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政策在也主要在农村地区实施,尚未完全覆盖至国有林区这一“不城不乡,非工非农”的特殊区域。基于上述背景,以内蒙古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怎么发生的?在哪个阶段出现?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二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如何?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特殊区域的贫困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会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以此为主线,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从森林资源利用和变化的角度,梳理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探究贫困发生的阶段及特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减少出现的,贫困状况表现在林业产值水平及增长速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贫困具有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个人生产资料稀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人力资本水平低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贫困发生机制。宏观方面,可采森林资源量减少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济危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国有林区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个人生产资料稀缺,自然区位劣势导致的接续产业发展不足、林地生产力低,国家投入和支持不足等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微观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弱势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的发生。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表现在区域整体贫困落后和微观个体贫困两个方面,利用贫困测度理论和方法从区域贫困和人口贫困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共22个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标体系,选取27个林业局2004年—201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贫困综合评价,提取出产业结构与资源量、森林资源潜力、就业与发展等8个公因子。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和资源量因子、森林资源生态潜力因子是综合贫困的两个最重要公因子,贡献率达到40%。(2)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五岔沟贫困度最高,为0.784,红花尔基贫困度最低,为-0.527。对各地区综合贫困度进行聚类分析,五岔沟、白狼、免渡河为重度贫困地区,南木、乌奴耳为中度贫困地区,甘河、巴林等5个地区为轻度贫困地区,毕拉河、满归等15个地区为脱贫地区,红花尔基、莫尔道嘎为较富裕地区。(3)各区域每个公因子的得分不同。在2004—2009年、2010年—2014年两个阶段内,贫困度及相对排名位置也有所变化。微观个体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贫困更表现在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利用内蒙古国有林区607户有效家庭调研样本数据,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对人口贫困进行实证分析。(1)国有林区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以年人均收入7644元为相对贫困线,利用FGT指数测算贫困发生的广度和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国有林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8.07%,贫困缺口率为19.63%,平方贫困距指数为0.64%,综合贫困指数为0.79%。(2)建立包含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共8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有3个及3个以上指标贫困的家庭为多维贫困户。从单维贫困来看,卫生贫困发生率最高,为50.9%,其次为饮用水46.13%、燃料43.49%、住房33.11%。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16%,平均被剥夺指数为30.17%。(3)以是否贫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等家庭特征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是否有领导干部、是否兼业、户主年龄都对家庭收入有显着影响,但仅在岗职工人数一项对收入贫困有显着影响,家庭中每增加1名在岗职工,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降低1.8989。家庭中是否有领导干部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若有领导干部,则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降低1.4160,其次所在社区、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也对家庭多维贫困有显着影响。政府、国有林区、个人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反贫困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各层级目标不同,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等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应将国有林区反贫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以救济性政策为主向以救济政策为基础、开发政策为主转变,从收入贫困救助转向多方位救助。因反贫困具有的巨大外部性、市场的逐利性和国有林区自身发展的弱质性,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实现全面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政府—市场双导向、国有林区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政府主要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机制的完善与改革,反贫困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贫困标准的认定、测度与反贫困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职能。市场在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增长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成分和主体多元化。国有林区通过为反贫困提供具体信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借助产业的布局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积极参与反贫困。并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政策建议。

陈丽荣[8](2017)在《“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碳汇的本质是森林碳汇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能够大力弥补政府干预无法发挥森林资源有效配置的不足,破解“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治理和经济转型难题,为“天保”工程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天保”工程巨大的森林资源和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潜力为林业碳汇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供给,也为国家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缓解自身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压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在现阶段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从制度层面推进“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成为当下极为紧迫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剖析“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就是揭示“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结构及动态演进逻辑,明确“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目标、运行关键域及运行特殊性,构建“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内部解释系统与作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天保”工程林业碳汇有效运行的制度建设。首先,在清晰界定林业碳汇概念、本质和相关理论基础上,探索分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基础,具体回答“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驱动力与资源支撑条件。研究表明:“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固碳能力、开展“森林经营”和“减少毁林”林业碳汇项目的巨大开发潜力构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资源基础,林业碳汇作为“天保”工程的第四个效应分析异常重要,“天保”工程开展林业碳汇可谓“一石五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要以及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构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基础,“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与推进势在必行。其次,剖析并实证检验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构建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基本框架、关键域及特殊性。研究表明:“天保”工程林业碳汇的运行是“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通过供需行为场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进而使得“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的关系,并通过生产潜能的不断释放,实现“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的双赢;“天保”工程的碳汇供给行为和碳汇需求主体的需求行为是“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中发挥典型支柱性作用的关键域;“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特殊性在于不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国有林区落后的林业体制、“天保”工程区森林碳汇额外性证明的复杂性以及林业碳汇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2012年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实证分析结果实现了对运行机理理论分析的验证。再次,量化分析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供需行为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天保”工程碳汇供给行为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需求主体的需求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积极的林业碳汇政策、“天保”工程林业碳汇供给成本、企业对林业碳汇的认知、企业对环境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社会责任感构成了主体供需行为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前面三部分的分析结果,从国家和国有林区两个层面,构建了“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制度体系,分别从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规则的重置、碳汇金融、第三方监测、环境道德约束机制、长效宣传机制以及国有林区体制改革、森林资源产权界定、企业大公司化以及国有林区思想价值观体系重塑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

林红[9](2016)在《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把林业放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去,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改善生态民生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民生林业是指把保障和改善林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事业。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民生林业,保生态、保民生,注重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做到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以民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为研究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数据,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民生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其存在相关问题,并结合民生林业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构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以提高其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收入与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鉴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环境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更多是涉及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三个方面统一概括为服务民生。研究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服务民生对最终目标——民生林业发展作用效应分别为0.0736、0.1094、0.1916、0.2299,即服务民生是对民生林业发展水平所做贡献最大。再次,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指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目标、构成、机制运行机理、机制效果监督与保障,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分析其相互关系,职工转岗就业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收入增长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民生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保障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各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关联效应的有效联结,最终影响民生林业发展。进而分析了民生林业运行机制的效果及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最后,以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投影寻踪模型的计量结果为依据,设计构建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民生林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高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林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宋德才[10](2014)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按照"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制定了林区"3598"发展战略,确定了"发展森林经济、打造百年森工"总体思路,扎实推进生态、生产、管理、转型、民生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文章通过分析林区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振兴林业经济的生态保护、森林经营、转型产业"三足鼎立"之论。

二、完善措施 强化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措施 强化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2 国内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3 国内国有森工企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1 研究范围界定
        2.1.2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3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2 企业转型行为理论体系
        2.2.1 企业转型理论
        2.2.2 企业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2.3.1 产权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及现实原因
        3.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整体概况
        3.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
        3.1.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实原因
    3.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3.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水平测度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3.3.2 政府与企业定位模糊
        3.3.3 市场化组织机构转型举步维艰
        3.3.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驱动力分析
        4.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解析
        4.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驱动力分析
    4.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分析
        4.2.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动因
        4.2.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能力
        4.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程度
        4.2.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方向
    4.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4.3.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3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4 以转型能力为中介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3.5 以转型程度为调节效应在转型能力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4.1 理论模型构建
        4.4.2 各变量间的假设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模型验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问卷预调研
        5.1.3 正式问卷数据的收集
    5.2 结构方程模型简析
        5.2.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2.2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5.2.3 结构方程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5.3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5.3.2 前因变量的度量
        5.3.3 中介变量的度量
        5.3.4 调节变量的度量
        5.3.5 因变量的度量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变量相关性分析
    5.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7.1 测量模型分析
        5.7.2 结构模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
    6.1 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3 转型动因对转型能力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4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2 中介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3 调节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4 路径分析讨论及假设检验结果
        6.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讨论
        6.4.2 假设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对策建议
    7.1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
        7.1.1 转型动因方面
        7.1.2 转型方向方面
        7.1.3 转型能力方面
        7.1.4 转型程度方面
    7.2 提升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对策建议
        7.2.1 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
        7.2.2 加速机制体制改革
        7.2.3 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
        7.2.4 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7.2.5 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3个林业局子公司相关指标数据
附录B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研究调查
附录C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数据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林区改革相关研究
        1.2.2 生计相关研究
        1.2.3 全面停伐对生计的影响研究
        1.2.4 林业经济发展对生计的影响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
        2.1.4 家庭生计
        2.1.5 家庭收入
        2.1.6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2 林区职工林业经济行为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 国有林区改革概述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和特点
        3.1.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
        3.1.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特点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进展
4 根河林业局概况及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4.1 根河林业局概况
        4.1.1 地理环境
        4.1.2 森林经营情况
    4.2 调查内容
    4.3 数据来源
    4.4 样本的基本特征
        4.4.1 户主的基本特征
        4.4.2 职工家庭的基本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状况案例分析
    5.1 根河林业局职工转岗安置现状
    5.2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对改革政策和收入满意度分析
        5.2.1 转岗职工对全面停伐政策的满意度
        5.2.2 转岗职工家庭对收入满意度分析
    5.3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收入现状分析
        5.3.1 收入特征分析
        5.3.2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支出情况
    5.4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现状
    5.5 季节性工作职工和非季节性职工的参与林下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6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6.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6.1.1 模型含义
        6.1.2 模型评价指标
    6.2 模型构建
        6.2.1 提出模型研究假设
        6.2.2 变量选择
        6.2.3 可持续模型构建
    6.3 模型信度,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及结果
        6.3.2 模型效度检验
    6.4 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6.4.1 模型验证
        6.4.2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国有林区职工民生改善方面的保障政策
        7.2.2 多途径提高林区职工生计资本存量
        7.2.3 抓好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职工家庭生计多样化
        7.2.4 提供林业产业相关技术培训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民航产业概念与产业特征
        2.1.1 民航产业的概念
        2.1.2 民用航空产业的主要特征
    2.2 黑龙江民航产业发展概况
        2.2.1 黑龙江民航产业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民航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2.2.3 黑龙江民航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2.3 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现状
        2.3.1 产业政策分析框架
        2.3.2 顶层设计分析
        2.3.3 政府直接干预政策分析
        2.3.4 政府间接干预政策分析
        2.3.5 示范引导政策分析
    2.4 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顶层设计不完善
        2.4.2 财税政策以及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2.4.3 资源配置不足
        2.4.4 民航发展配套政策亟需完善
    2.5 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5.1 对民航产业政策认识不足
        2.5.2 政府直接干预力度不足
        2.5.3 政府间接干预经验不足
        2.5.4 引导示范能力不足
        2.5.5 保障机制缺失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民航产业政策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民航产业政策支持的主要经验
        3.1.1 美国民航产业政策
        3.1.2 欧盟民航产业政策
        3.1.3 其他地区民航产业政策
    3.2 国内民航产业政策支持的主要经验
        3.2.1 云南省民航产业政策
        3.2.2 河南省民航产业政策
    3.3 国内外民航产业政策借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优化方案设计
    4.1 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目标与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民航产业政策优化途径
    4.3 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的策略
        4.3.1 顶层设计优化策略
        4.3.2 直接干预优化策略
        4.3.3 间接干预优化策略
        4.3.4 引导示范优化策略
        4.3.5 配套性保障措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购买服务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购买服务改革的必要性
二、购买服务改革的主要作法与措施
    1. 整合作业队伍, 实现管办分开
    2.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管理流程
    3. 突出生态系统保护重点, 探索转型发展新机制
    4.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提高生态保护建设水平
    5. 实施契约管理, 落实管护责任
三、购买服务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成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努力措施

(6)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朗乡镇电商产业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畴
        1.3.2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我国村镇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概况
        2.1.1 发展现状与契机
        2.1.2 发展模式与特点
        2.1.3 发展潜力与发展趋势
        2.1.4 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障碍
    2.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主要观点
        2.2.1 基本观点与核心概念解析
        2.2.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空间认知
        2.2.3 行动者网络的国内外应用研究
    2.3 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的可适性
        2.3.1 理论应用的可行性与适宜性
        2.3.2 在村镇电商产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2.4 村镇电商发展与规划协同案例探析
        2.4.1 义乌市青岩刘村
        2.4.2 广州市里仁洞村
        2.4.3 徐州市沙集镇
        2.4.4 案例研究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朗乡镇电商产业构成与发展分析
    3.1 调查方案设计
        3.1.1 调查对象与范围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 电商产业发展的现状条件与社会需求
        3.2.1 经济产业条件
        3.2.2 空间设施条件
        3.2.3 政策环境条件
        3.2.4 社会发展需求
    3.3 电商产业发展的潜力与问题
        3.3.1 朗乡镇电商发展潜力评价
        3.3.2 下行式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
        3.3.3 上行式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
    3.4 朗乡镇电商产业行动者网络构成
        3.4.1 朗乡镇电商产业行动者网络框架
        3.4.2 产业网络中的行动者及其特征
        3.4.3 行动者需求的对应空间及其特征
    3.5 电商产业行动者网络形成机制分析
        3.5.1 现状问题化阶段分析
        3.5.2 利益相关化阶段分析
        3.5.3 成员招募阶段分析
        3.5.4 动员阶段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商产业行动者网络构建下的规划策略研究
    4.1 基于产业发展全周期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4.1.1 产业起步阶段的行动者网络
        4.1.2 产业发展阶段的行动者网络
        4.1.3 产业成熟阶段的行动者网络
    4.2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电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4.2.1 异质性网络的叠加与行动者角色转换
        4.2.2 电商产业动态转型过程分析
        4.2.3 不同阶段的空间特征及规划诉求
        4.2.4 发展目标与路径的生成
    4.3 基于电商产业发展路径的规划策略
        4.3.1 明确职能定位构建空间体系
        4.3.2 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
        4.3.3 升级销售运营空间
        4.3.4 优化仓储物流系统
        4.3.5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4.4 相关管理措施及政策建议
        4.4.1 加快数字化运营体系建设
        4.4.2 加强村镇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措施
        4.4.3 完善村镇电商发展的规划帮扶措施
        4.4.4 完善村镇电商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朗乡镇电子商务发展普及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朗乡镇电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7)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与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
        2.1.2 发展经济学
        2.1.3 新制度经济学
        2.1.4 区域经济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国有林区
        2.2.2 国有林区的贫困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贫困的内涵
        2.3.2 贫困的成因理论
        2.3.3 贫困的测量
        2.3.4 国有林区贫困
        2.3.5 文献综述评析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与贫困现状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概况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3.2.1 森林资源未开发阶段(1898年以前)
        3.2.2 森林资源疯狂掠夺阶段(1898年—1945年)
        3.2.3 森林资源计划开发利用阶段(1946年—1978年)
        3.2.4 森林资源危机阶段(1979年—1997年)
        3.2.5 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阶段(1998年—)
    3.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与特点
        3.3.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
        3.3.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
        4.1.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宏观原因分析
        4.1.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微观因素分析
    4.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2.1 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4.2.2 贫困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4.2.3 贫困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5.1.3 指标的筛选与表达
    5.2 贫困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因子分析及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5.2.3 因子分析步骤
        5.2.4 因子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意义
    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3.2 面板数据贫困综合评价
    5.4 贫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4.1 综合贫困度分析
        5.4.2 各公因子分析
        5.4.3 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视角
    6.1 调研地选择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6.3 内蒙古国有林区家庭贫困特征
        6.3.1 人均收入低
        6.3.2 生活居住条件差
        6.3.3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普遍
    6.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测量
        6.4.1 收入贫困测量
        6.4.2 多维贫困测量
        6.4.3 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测度结果对比分析
    6.5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1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收入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2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及运作机理
    7.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
        7.1.1 中央及地方政府帮扶政策
        7.1.2 企业自身探索
        7.1.3 林区职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7.2 反贫困政策措施成效与运作机理
        7.2.1 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
        7.2.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7.2.3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7.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3.1 政策涵盖范围窄
        7.3.2 各层级目标不统一
        7.3.3 仍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
    7.4 本章小结
8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背景分析
        8.1.1 气候变化
        8.1.2 经济新常态
        8.1.3 生态功能区划定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8.1.4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8.1.5 国有林区改革
    8.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8.2.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8.2.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8.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3.1 政府导向机制
        8.3.2 市场导向机制
        8.3.3 国有林区参与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9.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产生的
        9.1.2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宏观环境与微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9.1.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程度较高
        9.1.4 非林产业发展、森林资源量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区域贫困影响最大
        9.1.5 就业是内蒙古国有林区人口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9.1.6 反贫困需要政府、市场、国有林区的共同努力
    9.2 政策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基石
        9.2.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国有反贫困注入新的活力
        9.2.3 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是国有林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9.2.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反贫困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9.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林业碳汇国内外研究
        2.1.1 林业碳汇计量
        2.1.2 林业碳汇交易
    2.2 “天保”工程国内外研究
        2.2.1 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外研究
        2.2.2 “天保”工程国内研究
    2.3 “天保”工程与林业碳汇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森林碳汇概念与特点
        3.1.2 林业碳汇内涵与本质
        3.1.3 林业碳汇项目概念及分类
        3.1.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范畴
    3.2 基础理论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耦合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基础
    4.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资源基础
        4.1.1 “天保”工程森林固碳分析
        4.1.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开发潜力
    4.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现实基础
        4.2.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求
        4.2.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
    4.3 本章小结
5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
    5.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基本框架
    5.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结构及动态演进分析
        5.2.1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
        5.2.2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行为场域
        5.2.3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动态演进
    5.3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关键域
        5.3.1 持续的林业碳汇供给
        5.3.2 持续的林业碳汇需求
    5.4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特殊性
        5.4.1 不规范的森林资源产权
        5.4.2 国有林区落后的林业体制
        5.4.3 森林碳汇额外性证明的复杂性
        5.4.4 林业碳汇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1 碳汇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方法选择
        6.1.2 博弈分析
        6.1.3 研究结论
    6.2 碳汇需求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6.2.1 研究方法
        6.2.2 研究假设与指标选取
        6.2.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6.2.4 模型分析
        6.2.5 研究结论
    6.3 供需行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案例分析
    7.1 汤旺河林业碳汇项目基本情况
        7.1.1 项目参与机构
        7.1.2 项目性质
        7.1.3 项目运行背景
    7.2 汤旺河林业碳汇项目运行现状
        7.2.1 项目运行主体
        7.2.2 项目资源投入
        7.2.3 项目阶段性成果
    7.3 案例总结与启示
        7.3.1 案例总结
        7.3.2 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的制度建设
    8.1 国家层面制度建设
        8.1.1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完善抵消机制
        8.1.2 重设林业碳汇交易规则
        8.1.3 建立健全林业碳汇项目金融支持
        8.1.4 发挥第三方计量监测作用
        8.1.5 构建环境道德约束机制
        8.1.6 构建碳汇宣传长效机制
    8.2 国有林区层面制度建设
        8.2.1 加快国有林区体制改革
        8.2.2 健全森林资源产权界定
        8.2.3 组建集团化大公司
        8.2.4 以全新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民生
        2.2.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
        2.2.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
        2.2.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
        2.2.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
    2.3 生态林业、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
        2.3.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生态林业
        2.3.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林业
        2.3.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民生林业
        2.3.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关系
    2.4 理论基础
        2.4.1 民生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理论
        2.4.4 福利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
    3.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
        3.2.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1949-1977)
        3.2.2 多功能利用阶段(1978-1998)
        3.2.3 可持续利用阶段(1998-至今)
    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3.3.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
        3.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3.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
        3.4.1 林业产业总产值
        3.4.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
        3.4.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
        4.1.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
        4.1.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
        4.1.3 调查内容
    4.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
        4.2.1 家庭收入状况
        4.2.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
        4.2.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4.2.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4.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
        4.3.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
    4.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
        4.4.1 居民教育水平
        4.4.2 子女的就学情况
    4.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4.5.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4.5.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
        4.5.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
    4.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4.6.1 家庭住房类型
        4.6.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
    4.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
    4.8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5.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5.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5.2.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5.2.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
    5.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5.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5 评价指标解释
        5.5.1 收入与消费指标
        5.5.2 就业指标
        5.5.3 社会保障指标
        5.5.4 教育指标
        5.5.5 医疗卫生指标
        5.5.6 居住环境指标
    5.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6.1 投影寻踪理论
        5.6.2 粒子群算法
        5.6.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5.6.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5.7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6.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6.2.1 可持续性原则
        6.2.2 公平性原则
        6.2.3 民本主线原则
        6.2.4 可操作性原则
    6.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6.3.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6.3.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
        6.3.3 建设民生型政府
        6.3.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
    6.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
        6.4.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6.4.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6.4.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
    6.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
        6.5.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6.5.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6.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
        6.6.1 机制运行的效果
        6.6.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7.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
        7.1.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
        7.1.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
        7.1.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
        7.1.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
    7.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7.2.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
        7.2.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
        7.2.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
        7.2.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
    7.3 本章小结
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8.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
        8.1.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
        8.1.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
        8.1.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
    8.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8.2.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
        8.2.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
        8.2.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林区面临的形势
    1.1 发展的优势
        1.1.1 宏观优势
        1.1.2 政策优势
        1.1.3 后发优势
    1.2 面临的困难
        1.2.1 四不一低
        1.2.2 四个两难
        1.2.3 两个不确定
        1.2.4 四个现实问题
2 林区未来发展趋势
    2.1 研判国家政策发展趋势, 把握政策性资金投入
    2.2 研判社会发展趋势, 把握社会性资金投入
    2.3 研判林区自然生态资源价值数量, 把握自身带来的经济效益
3 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
    3.1 生态保护工作
        3.1.1 抓好两“防” (即森林防火和森林防疫) 工作
        3.1.2 抓好森林管护工作
        3.1.3 抓好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3.2 森林经营工作
        3.2.1 森林抚育
        3.2.2 更新造林
    3.3 转型产业
        3.3.1 碳汇产业
        3.3.2 商品林储备产业
        3.3.3 绿化苗木产业
        3.3.4 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
        3.3.5 绿色林特产品培育加工产业
        3.3.6 矿产开发业
4 结论

四、完善措施 强化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D]. 刘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2]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D]. 玮丽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4]黑龙江民航产业政策优化研究[D]. 刘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购买服务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高希明.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01)
  • [6]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朗乡镇电商产业规划策略研究[D]. 黄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7]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京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8]“天保”工程林业碳汇运行机理与制度建设研究[D]. 陈丽荣.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D]. 林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J]. 宋德才. 林业经济, 2014(08)

标签:;  ;  ;  ;  ;  

改进措施加强管理 阿里河林业局出台资源管理新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