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调查研究

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调查研究

一、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涵[1](2021)在《基于CIPP理论的地理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健达[2](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给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2019年10月教育部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现,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严重不足。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场域,在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现实是,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部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鉴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涌入社会就业岗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三年很有可能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前最后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值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由于其运动项目简单易学,不易受伤的特点,教师资源容易转化,对教学场地和器材的要求适应性也比较好等特点,气排球运动非常适合作为校本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宣传。本研究课题旨在根据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条件,教学特点的气排球运动教学课程。从理论意义来说,本课题通过构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理论体系,可以充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来说,本课题结合学校的优势及学生的特点,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生多元化、职业化发展的课程需求,提高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为职教部门和体育教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课题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项目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梳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身体练习为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运动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研究发现(1)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内容;(2)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是可行的,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3)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阶段一:“玩”气排球——游戏激发兴趣;“学”气排球——运动技能习得是主要目的;“赛”气排球——实际比赛巩固运动技能;(4)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应注意练赛结合,充分利用气排球简单易学,容易组织比赛的特点,以赛促学,学赛结合;(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每周体育的课时较少,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促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研究建议(1)学校和政府部门应该大力给予支持,为气排球引进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积极推广气排球,使气排球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写教案,灵活调整教学组织;(4)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逐渐从硬式排球教学逐渐向气排球教学转型;(5)建议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和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编写校本课程;(6)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体育的习惯。

孙萱[3](2020)在《社会融合舞蹈律动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福建省三所培智学校为考察对象》文中研究指明

刘梦[4](2020)在《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自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在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成为新高考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2019年4月湖南省在内的中西部省市正式开启“3+1+2”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如何基于浙江、上海等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经验和教训,探寻适合于中西部地区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A高中,是湖南省内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该校于2018年秋季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研究是从课程的设置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实施、课程实施的评价与效果等多个维度展开实地调查,发现该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程仅在高一开设且课时少、课程师资由两名心理老师主导,其他老师参与低、课程资源以学案为主,网络APP形同虚设、课程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主、课程实施纯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课程实施评价等同于课堂教学评价。基于此,进一步剖析以上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应试教育”的固有思维模式、二是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认识、三是学校师资短缺且不注重培训学习、四是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后分别从纠正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以落实课程地位、考虑各种实际情况以完善课程开设、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以充实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各种条件以优化课程组织实施、多渠道入手以健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五个层面论述了如何优化A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

汪姗姗[5](2020)在《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8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东乡县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乡县是全国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说,提升东乡县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成效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成功。本研究以本人工作的东乡县S中学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东乡县S中学七到九年级中抽取3个平行班的学生为样本,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60份,回收率为90%。同时,开展课堂观察并选取东乡县S中学的6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2名学校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本研究从对课程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六个方面,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研究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发现各个变量的得分在2.93至3.82之间,说明其课程实施水平不高。具体来说,学生们比较认可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和价值,农村学生比非农村学生更加喜爱和认可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得分最高且不同类别学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教师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八年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最少,七年级、九年级显着高于八年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方面,七年级更多样化且显着地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得分最低,说明教师并未使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仍倾向于传统方式,同时发现,小学前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更接受调查、板报、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教师的意识和水平较低。研究发现东乡县S中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对课程的认识尚不到位;教材内容对东乡族学生的适应性不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不足;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制约。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多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设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王琼[6](2020)在《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儿童具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美术素养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阶段分段教育以及幼小教师各具独立的培养体系两方面的现状,使上述两学段课程的良好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不同学段课程的高质量衔接成为促进儿童美术素养连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当前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幼小美术衔接的必要性并对幼小学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展开调查研究。以自编问卷《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以N市一定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提升途径与提升需求现状。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幼小美术衔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促进儿童美术经验连续性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与策略。本次研究中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调查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显性衔接素养,直接指向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包含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衔接知识(即教师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的了解、对儿童美术经验的了解)、衔接实践能力。基于美术独特的学科特性,教师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是影响不同学段儿童美术经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第二部分为隐性衔接素养,指向不同学段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包含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及美术教育素养。第三部分为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包含教师参与幼小美术衔接活动、提升美术专业素养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幼小两学段美术课程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差异与不足,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也存在不同差异。在显性衔接素养方面: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衔接实践能力均有待加强;隐性衔接素养方面:小学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整体高于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得出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与衔接观念是影响幼小教师进行美术课程衔接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素养提升途径现状中,与幼儿教师相比多数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有过参加课程衔接活动的经历。在素养提升需求中,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表示需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课程衔接实践能力;在隐性衔接素养的提升需求中幼儿教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趋向。同时,介于幼小分段教育现状,幼小教师均表示希望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现状的了解以更好的进行幼小美术课程衔接。最后,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现状,研究者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两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从而为实现幼小美术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段炼[7](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薛海玲[8](2019)在《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国啦啦操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福建省校园啦啦操运动正以如火如荼的态势普及。但不同类别、不同地域学校的啦啦操开展状况呈现不平衡状态,需要进行调研与分析,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本文以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等9个地级市195所小学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在调研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状况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的访谈意见。归纳总结现阶段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并查找现有模式的不足,以期为优化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提供参考,从而促进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运动更好、更快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校园啦啦操是指在校园中开展的啦啦操教学课、啦啦操训练、啦啦操比赛、啦啦操大课间以及其他啦啦操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014年,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导、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承办的“啦啦操进校园”活动,至今已开展5年有余,凭借其激情、奔放、动感、活力的项目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青睐,成为校园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在所调查的195所小学中,有23所小学校园啦啦操的开展还未形成明显的模式。在余下的172所小学中,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分别是竞赛·表演模式、课间·俱乐部·竞赛模式和课程·课间·课外模式。其中竞赛·表演模式是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模式,共计71所学校;采用课间·俱乐部·竞赛模式和课程·课间·课外模式的学校分别有52所和49所。3.竞赛·表演模式作为福建省小学校园吸纳和推广啦啦操运动的最初方式,是在学校各方条件不优越但又感兴趣的情况下所采用啦啦操开展模式。其校园啦啦操开展以啦啦操运动队为主要途径,不涉及其他途径。主要代表学校有晋江市金井镇瀛洲小学、武夷山市百花小学、闽侯县鸿尾中心小学等。4.课间·俱乐部·竞赛模式属于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的第二层次。在啦啦操尚未进入体育课程前,采用的推广和促进啦啦操项目开展的有效途径。形成以利用大课间平台推广普及,俱乐部吸引参与,竞赛促提升三位一体的开展模式。主要代表学校有福清城关小学、石狮锦丰实验学校、福清市瑞亭小学等。5.课程·课间·课外模式是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的第三层次,是指校园啦啦操采用课程、课间以及课外等途径相结合,以全方位的方式在小学校园中开展啦啦操运动,具有开展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开展效果好的特点。该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具体呈现为以课程为主体、大课间为主导、课外促提升。主要代表学校有福清市宏路中心小学、惠安县实验小学、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等。6.不同开展模式下的校园啦啦操开展途径不尽相同,但同一种开展途径在不同开展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具备共通性却又各有侧重点。⑴竞赛是上述三种开展模式中校园啦啦操开展所采用的共同途径。在不同的开展模式中均存在相应的问题,如运动队组建年限短,临赛组建现象严重;训练内容围绕参赛项目,学生啦啦操技能发展片面化;参赛级别不全面,各赛事级别参赛次数分布不均;开展经费短缺,自费、半自费程度高;专业师资匮乏,外聘教练现象明显等问题,但在不同开展模式中的问题程度不尽相同。⑵大课间是课间·俱乐部·竞赛模式和课程·课间·课外模式中校园啦啦操开展采用的共同途径。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开展时间段不合理,开展时长不科学;活动组织形式以年级为主,铺开面不广;实施内容单一,以校园课间示范套为主等问题,在上述问题中两种模式并未发现特别明显的区别。⑶竞赛·表演模式下啦啦操表演存在的问题有校方领导重视度不够,啦啦操表演推广难度大;外出表演存在安全隐患,表演活动局限在校内等。⑷课程·课间·课外模式下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俱乐部成立年限短,招生方式单一;星级俱乐部门槛高,推广难度大等。⑸课程·课间·课外模式中课程与兴趣小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不全面,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兴趣小组学生兴趣不定性,多水平学生混杂,教师教学把握难度大等。7.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提高的对策:一是深化校方领导推广意愿,加快啦啦操推广进程;二是拓宽经费来源途径,保障啦啦操开展模式运行;三是完善专业师资结构,提高啦啦操开展模式执行力;四是保障运动队长期稳定,促进啦啦操运动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啦啦操项目进课程,推进啦啦操运动校园化;六是构建不同赛事级别体系,提升啦啦操运动水平;七是丰富校园啦啦操开展途径,促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冯亚娜[9](2019)在《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现状调查 ——以重庆市X大学2017级教育硕士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新的评价方式提倡由“促进学习的评价”取代“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的学习评价认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8)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要求。此外,教师学习评价观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英语教育硕士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储备军更应该深入学习系统的学习评价理论知识,提高评价意识。基于以上研究背景,近年来关于教师学习评价观的文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有文献将研究对象指向整个教师群体,但对于职前教师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的现状,探索以下研究问题:1)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2)哪些因素影响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学习评价观?3)如何改善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学习评价观?本文以重庆市X大学79名职前英语教师(2017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展开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了收集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整体情况较为乐观。具体而言,职前英语教师对于语言学习评价功能、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认知度较高,相比较而言,职前英语教师对“语言学习评价”这一概念的了解不够清晰。此外,专业背景、学习经历、实习或工作经历和之前教师的影响等因素对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有一定影响。2)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行为不容乐观。一方面,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观影响语言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职前教师的语言学习评价信念不能完全体现在其教学中。针对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的现状,作者分别从职前英语教师层面和师范高校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的重视,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马帅[10](2018)在《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 ——以厦门市金尚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空手道成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占得一席之位,它的神秘面纱在国际的舞台上已揭下,从秘密的唐手“必杀技”到追求“寸止精神”的安全性与输赢的判定明确性,其已成为一项包含东西方文化的强身健体、竞技格斗、社交娱乐的健康的时尚的多元的社会文化。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武德教育在众多竞技运动中独树一帜,成为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将空手道作为校本课程引进校园,尤其是小学作为传播、普及、发展的主要阵地,对于空手道校本课程的构建与研究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访谈与学校领导访谈)等研究方法,吸收相关专家学者学术智慧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是以空手道运动技术为手段,吸收空手道“段位制”合理内核,并赋予运动参与获得情感体验,有望成为培养终身体育的核心素养课程。2、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具有“人文教育性、技艺性、自然性、情意性”特点;其课程的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国民素养,塑造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之道,其课程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身体上拥有强健的体魄,追求个体的生命力;生活上学会自理与自控,追求个体的完美;学习上学会专注与自主,追求个体的学业成就;在精神上自立自强,丰富充实内心。3、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参考空手道“段位制”考核标准以及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与特征的基础上设置的,旨在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领域全面发展,为培养“知、心、技、体”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的国民奠定基础。4、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包括空手道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体能、情感意志与空手道认知等几个方面。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出发,选择适合该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基础体能,开发空手道专门性游戏与竞赛活动形式,发扬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塑造自尊、自信、谦虚、忍耐的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5、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实施追求层次性与多样性,体育课、大课间、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等多方面进行实施,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该项目的普及与推广。6、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在借鉴“段位制”考核体系的基础上,丰富考核方式,提高考核与评价全面性与系统性,采用期末考核得分+平时得分+理论成绩+考勤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厦门市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案例研究发现: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构建空手道校本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人文素养以及对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认知水平影响学生学习经验获得的深度与学习成果的表现程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借鉴“校企合作”的模式挖掘课程资源,注重空手道技能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校生家”的密切沟通渠道,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等观点。

二、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学校体育政策导向和现实发展需求
        1.1.2 气排球项目校本课程开发适合中等职业学校
        1.1.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资源体系有待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校本课程
        1.3.2 关于课程开发
        1.3.3 关于气排球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观察法
        2.2.4 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建设要件及状况分析
        3.1.1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要件分析
        3.1.2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状况分析
    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2.1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3.2.2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3.2.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的发展
        3.2.4 气排球项目对器材和场地的适应性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条件
    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3.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3.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
        3.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
        3.3.5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评价的构建
    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建议
        3.4.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建议
        3.4.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建议
        3.4.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建议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效度检验一专家问卷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开发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一)
    附录 C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教学实验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二)
    附录 D 气排球体育教学效果评价表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F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
    2.1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调查设计
        2.1.1 A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2.2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现状呈现
        2.2.1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总体状况
        2.2.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与师资配备
        2.2.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4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实施
        2.2.5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评价与效果
第3章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问题审视与原因探究
    3.1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课程仅在高一开设且课时少
        3.1.2 由两名心理老师主导其他教师参与度低
        3.1.3 课程资源以学案为主网络APP形同虚设
        3.1.4 课程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主
        3.1.5 课程实施方式纯课堂理论知识讲授
        3.1.6 课程实施评价等同于课堂教学评价且形式化
    3.2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应试教育”的固有思维模式
        3.2.2 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认识
        3.2.3 学校师资短缺且不注重培训
        3.2.4 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4章 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优化对策
    4.1 纠正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以落实课程地位
        4.1.1 加强宣传交流,改变“应试教育”固有思维模式
        4.1.2 注重校内外的培训学习,引导全员参与
    4.2 考虑各种实际情况以完善课程开设
        4.2.1 适度考虑学生实际需求,课程开设贯穿所有阶段
        4.2.2 理顺与高考相关课程关系,灵活处理各阶段的课时及形式
    4.3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以充实课程内容
        4.3.1 重视现有的网络APP,打破线下内容的有限性
        4.3.2 调整课程内容构成比例,适当突显职业世界知识
    4.4 利用校内外各种条件以优化课程组织实施
        4.4.1 改变纯理论课堂讲授,增设课程的实践探索环节
        4.4.2 适度满足学生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组织实施形式
    4.5 多渠道入手以健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4.5.1 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4.5.2 尝试构建“特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高一、高二学生)
附录B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高三学生)
附录C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D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家长版)
附录E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学校教师)
附录F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情况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G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基础
    (一)文献综述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样本
    (四)研究过程
    (五)问卷设计
四、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
    (一)对课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五)教学评价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的认识尚不到位
    (二)教材内容对东乡族学生的适应性不高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四)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
    (五)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不足
    (六)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制约
六、推进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对策
    (一)提高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的认识
    (二)多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建设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库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五)进一步提高东乡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组长访谈提纲

(6)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幼小美术课程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2.有利于促进幼小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专业素养贯通性发展
    三、相关概念界定
        1.幼小衔接
        2.课程衔接
        3.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
    四、文献综述
        (一)幼小课程衔接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美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三)基础教育教师课程衔接素养相关研究
    五、研究设计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第一章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基础与框架结构
        (一)前期调研
        (二)理论基础
        (三)框架结构
    二、问卷的编制
        (一)问卷初稿的编制
        (二)问卷试测分析及修改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第二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
    三、幼小教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分析
    四、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现状分析
    五、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现状分析
第三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一、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一)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二)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存在差异,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不足
    二、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讨论
        (一)教师参与课程衔接活动较少,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二)幼小教师希望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学段美术教育活动现状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讨论
        (一)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需要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能力
        (二)幼儿教师在隐性素养的提升中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第四章 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发展的建议
    一、职前培养层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
        (二)美术能力培养合理化多样化,确保幼小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平衡发展
        (三)树立大美术观,丰富幼小教师美术文化素养
        (四)确立儿童立场,提升幼小教师课程衔接观念
    二、职后发展层面
        (一)监督儿童美术档案袋的建立与流通,确保儿童美术经验发展可视化
        (二)构建幼小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幼小教师美术教研共同体
        (三)设立教师美术素养发展工作坊,促进幼小教师美术素养个性化发展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版)
附录2
致谢

(7)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本研究顺应啦啦操进校园战略的颁布与实施
        二、啦啦操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
        三、蓬勃发展的小学啦啦操运动需要开展模式的引领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啦啦操
        (二)校园啦啦操
        (三)模式
        (四)开展模式
        二、啦啦操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关于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二)关于啦啦操校园文化的研究
        三、小学校园啦啦操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关于小学校园啦啦操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校园开展啦啦操运动意义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校园开展啦啦操运动可行性的研究
        (四)关于“一校一球一操”“一校一品一操”的研究
        四、小学校园开展模式相关内容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研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校园啦啦操基本特征分析
        一、项目特点
        二、项目内容
        三、项目价值
    第二节 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状况分析
        一、开展时间情况
        二、开设项目情况
        三、师资力量情况
        四、场地设施情况
第三章 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竞赛·表演模式
        一、集中力量参与竞赛
        二、利用机会表演展示
    第二节 课间·俱乐部·竞赛模式
        一、利用大课间普及推广
        二、利用俱乐部吸引参与
        三、利用竞赛促进提高
    第三节 课程·课间·课外模式
        一、课程为主体
        二、大课间为主导
        三、课外促提升
    第四节 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开展途径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优化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对策
        一、深化校方领导推广意愿,加快啦啦操推广进程
        二、拓宽经费来源途径,保障啦啦操开展模式运行
        三、完善专业师资结构,提高啦啦操开展模式执行力
        四、保障运动队长期稳定,促进啦啦操运动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啦啦操项目进课程,推进啦啦操运动校园化
        六、构建不同赛事级别体系,提升啦啦操运动水平
        七、丰富校园啦啦操开展途径,促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现状调查 ——以重庆市X大学2017级教育硕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学习评价观研究
        2.1.1 国内研究
        2.1.2 国外研究
        2.1.3 小结
    2.2 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研究
        2.2.1 国内研究
        2.2.2 国外研究
        2.2.3 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学习评价观的理论
        3.1.1 学习评价观的术语与界定
        3.1.2 学习评价观的构成与分类
        3.1.3 学习评价观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3.1.4 学习评价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2 语言学习评价观理论
        3.2.1 语言学习评价观的术语与界定
        3.2.2 语言学习评价观的构成与分类
        3.2.3 语言学习评价观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3.2.4 语言学习评价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框架
    4.4 研究方法
    4.5 研究实施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现状
        5.1.1 基于问卷的应然调查分析
        5.1.2 基于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实然调查分析
        5.1.3 基于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应然与实然结果对比分析
        5.1.4 小结
    5.2 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探讨
        5.2.1 存在问题
        5.2.2 影响因素
        5.2.3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调查问卷
附录B: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访谈提纲
附录C: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微格课堂观察记录表
致谢

(10)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 ——以厦门市金尚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空手道项目的发展前景
        1.1.2 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利于空手道的发展
        1.1.3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福建南拳
        1.1.4 空手道运动的发展特点
        1.1.5 空手道的文化内涵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空手道项目的研究综述
        1.2.2 校本课程研究综述
        1.2.3 空手道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理论
    3.1 空手道校本课程理论概述
        3.1.1 空手道概述
        3.1.2 空手道校本课程概述
        3.1.3 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
    3.2 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学科基础
        3.2.1 哲学基础
        3.2.2 生物学基础
        3.2.3 社会学基础
        3.2.4 心理学基础
        3.2.5 教育学基础
    3.3 空手道校本课程特点与价值
        3.3.1 空手道课程的特点
        3.3.2 空手道课程的功能
        3.3.3 空手道课程的独特价值
    3.4 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原理
        3.4.1 空手道校本课程目标的编制依据
        3.4.2 空手道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
        3.4.3 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实施
        3.4.4 空手道校本课程评价
    3.5 空手道校本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
        3.5.1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影响
        3.5.2 校长的影响
        3.5.3 教师的影响
        3.5.4 学生的参与
        3.5.5 家长的因素
第4章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编制过程
    4.1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目标
    4.2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4.3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
    4.4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第5章 厦门市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5.1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条件资源分析
        5.1.1 空手道的文化内涵与金尚小学办学理念相吻合
        5.1.2 金尚小学领导的支持
        5.1.3 校外师资的引进
        5.1.4 学生的兴趣与家长的支持
    5.2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实施过程
    5.3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评价
        5.3.1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5.3.2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5.3.3 对空手道课程建设的评价
    5.4 金尚小学空手道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5.4.1 空手道运动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明显
        5.4.2 空手道运动对学生礼仪礼貌的规范发展发挥了作用
        5.4.3 空手道运动对人文教育的价值
        5.4.4 学生空手道运动技能表现力增强
    5.5 讨论与分析
        5.5.1 家长对空手道的认知存在偏差
        5.5.2 学生对空手道运动的主动认知欠缺
        5.5.3 提高家长对课程实施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目标基本达成
        6.1.2 小学空手道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6.1.3 金尚小学空手道课程内容存在重“量化”倾向
        6.1.4 开发“兴趣小组”的实施途径
        6.1.5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6.1.6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
        6.1.7 对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的认识
    6.2 建议
        6.2.1 借鉴“校企合作”挖掘课程条件资源
        6.2.2 课程内容注重空手道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6.2.3 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6.2.4 建立“校生家”的沟通模式
        6.2.5 培养空手道教师的人文素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四、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PP理论的地理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 张书涵.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李健达. 河南大学, 2020(02)
  • [3]社会融合舞蹈律动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以福建省三所培智学校为考察对象[D]. 孙萱.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A校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优化研究[D]. 刘梦.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汪姗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D]. 王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福建省小学校园啦啦操开展模式的研究[D]. 薛海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职前英语教师语言学习评价观现状调查 ——以重庆市X大学2017级教育硕士为例[D]. 冯亚娜.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10]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 ——以厦门市金尚小学为例[D]. 马帅. 集美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观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