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及防治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及防治

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与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侯雅敏[2](2020)在《单纯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威胁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以及远期的心血管等其他疾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对于其危险因素的探讨在不断进行。研究将建立单纯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模型,从而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3月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就诊产检的健康妊娠孕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包含单纯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孕妇)共316人,其中健康妊娠孕妇199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117人。对两组孕妇一般指标及生化指标进行独立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并将筛选出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验证模型效能,并建立评分系统。结果:两组间人群一般临床资料比较,11项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这11项指标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年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尿酸、总胆汁酸、体质指数、白蛋白7个独立危险因素。将模型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绘制并构建列线图,曲线下面积为0.884(95%CI:0.848-0.921),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75.0%。将模型构建简化评分系统,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总分大于15.5分为高危人群,小于等于15.5分为低危人群。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合理可行的单纯妊娠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模型;包含年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尿酸、总胆汁酸、体质指数、白蛋白7个独立危险因素,实用性强,预测灵敏度与准确度高,利于临床应用;可对高风险人群尽早进行治疗干预,对于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对预防和降低远期的心血管患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刘洋[3](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白雪洁[4](2020)在《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成人获得性残疾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由于女性一生中经历的不可逆事件更多、预期寿命更长,因而女性的终生患病风险更高、卒中后结局更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协会(AHA/ASA)在2014年发布的女性卒中指南中总结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卒中危险因素,并指出,当前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均较少、甚至未考虑卒中的性别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女性的卒中发病风险。为此,有必要制定女性卒中风险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反映女性的卒中发病风险。研究目的构建女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基于该体系构建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并验证。研究方法1.于2018年6-10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专家25名,就文献研究所拟定草案进行两轮咨询,初步确立指标体系;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选取40岁及以上女性脑卒中患者142例及健康体检女性160例,收集其基线信息,探索女性卒中的影响因素以完善指标体系。2.基于文献分析和前期病例对照研究,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因素的RR值及人群暴露率,采用哈佛癌症指数法构建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3.使用前期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随后于2019年4-8月便利选取40岁及以上女性卒中患者190例,健康女性224例,组成外部验证样本,同时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对比,进一步评价本研究所构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1.经专家咨询及病例对照研究确立的指标体系涵盖传统危险因素、生殖相关危险因素、女性更常见危险因素、行为相关危险因素4个方面,共22个因子。2.哈佛癌症指数法确立的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包含21个预测因子。模型中既往卒中/TIA、房颤的危险分数均为25分,手术绝经、自诉抑郁、超重/肥胖、被动吸烟、身体活动不足均为5分,其余均为10分;人群平均危险分数为29分。3.分别以比值R及风险等级为检验变量进行内部验证,模型的AUC为0.932(95%CI,0.901-0.963)和0.895(95%CI,0.858-0.931),R=1.81 或风险等级为“高”是模型的最佳阳性界点。外部验证中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筛查表》对比,两模型预测中青年女性卒中的AUC为0.907和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9,P<0.05);预测老年女性卒中的AUC为0.716和0.6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80,P>0.05);预测全部女性卒中的AUC为0.831和0.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3,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女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可作为女性卒中风险预测模型的结构框架参考;2.本研究构建的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在内部验证及小样本队列外部验证中,预测能力均较好,且对40—64岁的中青年女性的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更出色。

杨广娣[5](2020)在《42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新生儿(newborn)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是胎儿的延续,当其从宫内向宫外环境过渡时,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均居人的一生之首[1].绝大多数新生儿死亡报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2]。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公报,2007-2018年新生儿的死亡率依次为 10.7%、10.2%、9.0%、8.3%、7.8%、6.9%、6.3%、5.9%、5.S4%、4.9%、4.5%、3.9%,整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率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该社会的经济、文化、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医院的经济、医疗卫生水平发展不平衡,新生儿死亡率不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政府、医疗卫生保健者、孕产妇及其家庭长期共同努力。目的回顾性调查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住院新生儿的死亡率、死亡原因。探讨早产的高危因素,为今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1)对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422例死亡新生儿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2)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因素后,结合临床情况选取部分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7-2018年共有35028例住院新生儿,其中422例于生后28天内死亡,死亡率是1.20%;新生儿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死亡新生儿构成比中,低出生体重儿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2.20倍;早产儿是足月儿的2.33倍;男婴是女婴的1.67倍;早期新生儿是晚期新生儿的4.15倍。3)死亡新生儿的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构成比也越高。4)新生儿前5位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是NRDS(23.9%)、新生儿窒息(14.7%)、出生缺陷(14.2%)、新生儿肺炎/败血症(9.2%)、早产儿(8.5%)。5)NRDS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的首位;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居新生儿死亡原因前3位。6)影响早产的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胎盘早剥、双胎妊娠、宫内感染、母亲携带乙肝病毒、脐带绕颈。结论1.我院2007-2018年间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为1.20%,整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原因的前5位依次为NRDS、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早产儿。2.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新生儿的救治是目前本地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点内容。3.规范产检,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胎盘早剥、双胎妊娠、宫内感染、母亲携带乙肝病毒、脐带绕颈等妊娠期并发症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杨雁鸿[6](2020)在《基于纵向队列死胎死产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系统评价研究死胎死产相关因素,利用国家孕前优生计划项目云南地区2010-2018年的收集的数据分析我省死胎死产相关因素,二者结合共同探讨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方 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CNKI、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在200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间出版的死胎死产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RCT研究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纵向数据来源于2010年12月至2018年9月云南地区“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NPCP)”项目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妻子一般社会经济学特征、疾病史、生活方式、接触环境危险因素、体格检查、临床检查、早孕随访和妊娠结局随访相关变量信息,对以上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 果]系统评价部分:初检相关文献3838篇,其中中文文献2311篇,英文文献1527篇,排除重复的文献1376篇,阅读剩余2462篇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1514篇后,进一步阅读剩余的948篇文献,最终纳入130个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社会经济学因素:纳入了 4个社会背景相关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0岁与死胎死产无相关性(P>0.05),孕妇BMI、居住地为城镇、孕妇年龄≥35、吸烟均与早产相关(P<0.05);其中孕妇BMI<18.5kg/m2、孕妇BMl≥25kg/m2、孕妇BMI为25-29.9kg/m2、孕妇年龄≥35岁、吸烟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且随着孕妇BMI值的升高,与死胎死产相关程度越高;居住地为城镇是死胎死产的保护因素(OR<1.00)。(2)临床背景相关危险因素:共纳入了 27个死胎死产临床背景相关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贫血、妊娠糖尿病、血型、胎儿生长受限等6个因素齐性检验结果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余22因素一致性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HIV阳性、梅毒阳性、血型为O型、孕前糖尿病与死胎死产无相关性(P>0.05),产前出血、流产史、早产史、死胎死产史、贫血、前置胎盘、妊娠糖尿病、男胎、先兆子痫、小于胎龄儿、血型AB、血型B型、初产妇、多胎妊娠、辅助生殖、慢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胎位不正、先天性畸形、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剖宫产史、胎膜早破、居住地为城镇是死胎死产的保护因素。云南地区NPCP项目数据部分:2010年-2018年云南地区“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NPCP)”项目累计报告死胎死产数1311例(0.62%);正常妊娠数211126例(99.38%),母亲平均年龄为26.17±4.72岁,18岁以下有4284人,占比2.02%,35岁以上有12919人,占比6.1%;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为主,占比54.8%;户口性质大多为农村户口,占比约97.0%;农民194227人,占比92.6%;汉族占61.9%,少数民族人数排名前三位的是彝族(16.91%)、傣族(4.38%)、苗族(2.83%)。单因素结果中显示:(1)母亲基本情况:小学及以下、家庭主妇、年龄≥45岁、BMI=25-29.9kg/m2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年龄<18岁、年龄18-24岁是死胎死产的保护因素(OR<1.00);(2)月经量少、曾经怀孕、不良妊娠结局史、足月正常妊娠1次、足月正常妊娠2次以上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月经量多、怀孕1次是死胎死产的保护因素(OR<1.00);(3)家族史: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两代家族内近亲结婚史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4)饮食行为习惯:使用可卡因等毒麻药品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5)社会心理因素:与亲友、同事的关系很紧张、感到很少经济压力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与亲友、同事的关系有点紧张、与亲友、同事的关系很少紧张是死胎死产保护因素(OR<1.00);(6)体格临床检查:孕前高血压是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OR>1.00)(7)早孕随访:未服用叶酸、不规律服用叶酸是死胎死产危险因素(OR>1.00),停经前至少三个月服用叶酸是死胎死产保护因素(OR<1.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45岁、孕前超重、不良妊娠结局、孕前高血压、是死胎死产危险因素,年龄在18-24岁死胎死产保护因素。[结 论]云南省死胎死产率稍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云南省经济较好的地区死胎死产率相对较低,傣族和拉祜族死胎死产率较高,应该加强经济落后地区及少数民族孕产妇管理。孕妇年龄≥45岁、孕前超重、不良妊娠结局史、孕前高血压、是死胎死产危险因素,年龄在18-24岁死胎死产保护因素。

黄莺莺[7](2020)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患病体验及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曾患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人群在患病期间其真实体验和护理需求的描述、分析、整合和总结,旨在为医护人员在今后对此类患者的照护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其患病期间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共性规律,从而辅助医护人员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解释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性选样法中的异质性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选取曾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已出院患者。当资料达到饱和时,样本量为19人。访谈内容被记录、转录并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进行主题分析,辅以NVivo11及SPSS16软件协助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共提炼出四个大主题以及十三个次主题。四大主题是:易混淆、不简单、寻帮助、要需求。其中,主题一“易混淆”是易与正常妊娠反应或其他原因混淆,分为两个次主题,分别为:认为是正常情况,不了解。主题二“不简单”是在患病期间患者复杂的心理历程,分为四个次主题,依次为震惊和否认,焦虑和恐惧,接受和放心,喜悦和思念。主题三“寻帮助”是患者寻求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分为四个次主题,包括寻求延续性护理,寻求疾病相关知识,寻求自身行为改变,寻求家庭社会支持。主题四“要需求”是患者主动提出相应的护理需求,分为三个次主题,分别为信息传播媒介,自我血压监测系统,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控和干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曾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人群的患病体验及护理需求的描述与探讨,发现不少孕产妇对该病的认知匮乏,并且患病期间心理情绪会有所起伏,渴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对该病的防范和今后的保健有所思量。因此,需要加强妊娠期间本病的疾病宣教以及未来心血管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宣教与监测的方式和途径需要更便捷。另外,要注重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加强家庭-医院-社会的援助,避免产后焦虑和抑郁。

孙艳杰[8](2020)在《凝血四项与肾功能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病中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疾病,常于妊娠20周后发病,往往伴有全身多脏器的损害,严重时可出现心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症状,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孕妇及围生儿的安全。研究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别与凝血功能的变化、肾功能的改变有关联,但凝血四项联合肾功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关系尚未明确。因此,本课题将研究凝血四项与肾功能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病中的关系,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验依据。目的探讨凝血四项与肾功能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病中的关系。方法筛选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许昌市立医院妇产科住院的30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孕周均为34周-40周。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育龄妇女作为正常非孕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正常妊娠者3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使用大剂量药物等,以及患有严重心、肺、肝疾病,精神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人群。所有患者需完善病史,在晨起空腹超过8小时的前提下,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根据需要记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的数据。对此次研究所收入的资料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本研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方式表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正常妊娠组、正常非孕组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27)0.05即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非孕组、正常妊娠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在PT、APTT和FIB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均显着低于正常非孕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FIB均显着高于正常非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TT的比较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非孕组、正常妊娠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在肾功能BUN、Cr和UA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非孕组的BUN均显着高于正常妊娠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Cr均显着低于正常非孕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UA均显着高于正常非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T、APTT、TT、FIB、BUN、Cr、UA分别与高血压发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P均大于0.05,无相关性。结论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正常妊娠组和正常非孕组在凝血四项和肾功能指标上的比较结果提示,孕期检查凝血四项和肾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间及产后妇科的并发症,评估母婴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PT、APTT、FIB、BUN、Cr、UA值分别与高血压发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为无明显相关性。在今后需要与其他因素一起探讨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叶萍[9](2020)在《动态血压监测联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对子痫前期转归及妊娠结局预测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妇女特有疾病,也是危害孕产妇健康的主要原因,其可以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针对子痫前期进行预测是可以改善母婴预后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现阶段的技术并没有相关可靠、成熟的预测方法来应对子痫的发生,现阶段如何通过相关手段对子痫进行预测也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在子痫前期的众多症状当中高血压以及蛋白尿是最常见的指标,特别是在早期子痫前期的病情动态观察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反映血压的昼夜变化以及血压变异性特征,数据准确客观,在诊断子痫前期是家庭诊室血压以及检测不能替代的。而蛋白尿的测定特别是针对子痫患者,24小时尿蛋白的定量值可以起到较为准确的诊断。因此本研究将24h尿蛋白定量与动态血压监测结合评估子痫前期患者,以研究探讨其对子痫患者的转归与妊娠结局预测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联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对子痫前期转归及妊娠结局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并且进行分娩的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5例,同期均进行24h的动态血压监测及尿蛋白定量的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母婴是否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分为有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组45例和无不良妊娠结局的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相关指标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值,分析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相关指标与患儿最终出生体重(Final birth weight,FBW)、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FBW与LDH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患者分娩孕周:研究组要早于对照组(P<0.001),患者年龄、剖宫产以及初产妇等一般资料两组无差异性;(2)研究组患儿FBW平均为2316.57±179.59g(2163.54g~2519.65g),对照组患儿FBW为平均为2845.63±171.43g(2640.73~2879.68g),研究组患儿FBW要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48,P<0.001);(3)两组的昼夜平均DBP均高于正常,研究组昼夜平均SBP升高,对照组夜间SBP升高。研究组患者24小时的最高收缩压以及最高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d SBP、d DBP、n SBP、n DBP、24h SBP、24h DBP、d MAP、n MAP、24h MA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低于正常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24h收缩压变异性和24h舒张压变异性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24h尿蛋白定量平均为3263.07±1814.53g,对照组为1318.62±542.58g,研究者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将24h ABPM各参数与FBW相关性分析显示,d SBP、d DBP、n SBP、n DBP、24h SBP、24h DBP、d MAP、n MAP、24h MAP均与FBW呈现负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h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与FBW呈现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24h ABPM的各参数与24h尿蛋白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d SBP、d DBP、n SBP、n DBP、24h SBP、24h DBP、d MAP、n MAP、24h MAP均与24h尿蛋白定量呈现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h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与24h尿蛋白定量结果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将24h ABPM的各参数与LDH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d SBP、d DBP、n SBP、n DBP、24h SBP、24h DBP、d MAP、n MAP、24h MAP均与LDH不呈现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h收缩压变异性、24h舒张压变异性与LDH结果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相关性分析显示:24h尿蛋白定量与FBW之间呈现负相关(P<0.05),与LDH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24小时ABPM血压均值与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具有相关性;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均在不良妊娠结局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作用,与胎儿生长迟缓、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有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值与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具有相关性。由此推测:血压升高和尿蛋白异常增加对胎儿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孕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联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可以对子痫前期患者转归的预测起到重要作用,为保证母婴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周畅[10](2020)在《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指出1.背景与目的现如今,产科及新生儿科领域的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但存活早产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仍然偏高,如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e,AOP)、早产儿脑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等,其中早产儿呼吸暂停在新生儿科中极为常见,它造成的危害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极大重视,这是因为其反复发作可能会使早产儿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听觉中枢损伤等,从而出现脑性瘫痪、高频性耳聋等情况,甚至危及生命。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原因众多,根据发病原因划分主要包括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及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而在新生儿科,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相对原发性呼吸暂停而言更为常见,可以出现在任何胎龄的早产儿,且生后任何日龄都可能发生。因此,本文拟通过探讨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常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最终引起该病的高危因素,以引起广大新生儿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防治,从而高效预防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显着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改善其预后情况。2.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9月-2019年9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出生并于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442例,其中符合研究标准(符合纳入标准并按排除标准进行排除)的早产儿共有376例,根据是否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的诊断标准)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病例组早产儿生后均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共84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无任何呼吸暂停相关症状及体征发生,共292例。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病例组及对照组间有关单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再将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分析模型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3.结果1)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可以发生于任何胎龄段的早产儿。2)两组早产儿胎龄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t=-0.778,P=0.437(>0.05),出生体重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t=-0.363,P=0.717(>0.05),说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胎龄、出生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3)病例组患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X2=4.607,P=0.032)、早产儿脑损伤(X2=9.749,P=0.002)、新生儿败血症(X2=4.677,P=0.031)、低钙血症(X2=4.580,P=0.032)、酸中毒(X2=8.437,P=0.040)、孕母患妊娠高血压疾病(X2=8.176,P=0.004)、孕母患妊娠期羊水过少(X2=4.006,P=0.045)与对照组上述因素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酸中毒(OR=1.84,95%CI 1.096~3.090)、早产儿脑损伤(OR=2.06,95%CI 1.214~3.496)、妊娠高血压疾病(OR=2.036,95%CI1.187~3.492),P值均小于0.05。4.结论1)任何胎龄的早产儿均可以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2)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随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变化无规律性。3)在常见的早产儿及孕母相关因素中,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与早产儿脑损伤、酸中毒、低钙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孕母妊娠高血压疾病、孕母妊娠期羊水过少存在统计学关联。4)经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可知:早产儿脑损伤、酸中毒及孕母妊娠高血压疾病是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若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务工作者能做到对此类疾病的积极防治,可显着降低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并改善其预后情况。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与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收集
        3.2.2 分组情况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4.2 危险因素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单纯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女性卒中负担或将进一步增加
        1.1.2 女性特异性卒中危险因素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1.1.3 性别特异性卒中风险评估模型尚未开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
        1.2.2 性别相关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女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德尔菲法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指标体系的完善:女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伦理学问题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小结:女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指标体系的最终形成
第三章 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构建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资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女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危险分数及人群暴露率
        3.2.2 人群平均危险分数
        3.2.3 女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展示及计分方式
    3.3 讨论
        3.3.1 采用哈佛癌症指数法构建模型的科学性
        3.3.2 女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内容分析
        3.3.3 模型的创新性分析
        3.3.4 研究局限与不足
    3.4 小结:基于哈佛癌症指数法构建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
第四章 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4.1 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内部验证
        4.1.1 对象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外部验证
        4.2.1 对象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小结: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评价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研究总结
    5.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42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新生儿死亡率
    1.2 新生儿死亡原因
    1.3 早产儿
    1.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5 新生儿窒息
    1.6 出生缺陷
    1.7 感染性疾病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相关定义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新生儿死亡率的整体变化
    3.2 不同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性别、日龄的死亡构成比
    3.3 新生儿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
    3.4 早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新生儿死亡率
    4.2 新生儿死亡与出生体重、胎龄的关系
    4.3 新生儿死亡与性别、日龄的关系
    4.4 死亡原因分析
    4.5 分析死亡新生儿中早产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纵向队列死胎死产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标
    4 理论框架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死胎死产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标准
        2 文献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
        5 评价指标及数据提取
        6 文献质量评价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文献的筛选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云南地区死胎死产危险因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死胎死产组与正常妊娠组单因素分析
        3 死胎死产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云南地区死胎死产流行病学
        1.1 基本情况
        1.2 云南省不同地区死胎死产率差异较大
        1.3 云南省不同民族死胎死产率不同
        2 死胎死产危险因素
        2.1 居住地
        2.2 孕妇年龄
        2.3 孕妇BMI
        2.4 产前出血
        2.5 妊娠史
        2.6 贫血
        2.7 妊娠期糖尿病
        2.8 血压
        2.9 初产妇
        2.10 多胎妊娠
        2.11 辅助生殖
        2.12 胎儿相关因素
        2.13 剖宫产史
        2.14 胎盘因素
结论
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死胎死产危险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患病体验及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高龄产妇激增
        1.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害性
        1.2.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2.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1.2.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婴远期健康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况
        1.4 患者患病体验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质性研究
    2 研究前期工作
        2.1 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
        2.2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
        2.3 研究工具的准备
        2.4 制定访谈大纲
        2.5 伦理问题
    3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 选择样本的方法和步骤
        3.3 样本量
    4 资料的收集
        4.1 电话招募
        4.2 访谈
    5 资料的整理
        5.1 建立资料文本档案
        5.2 录音转录成文本
    6 资料的分析
        6.1 反复聆听阅读原始资料
        6.2 分类纲要的设计
        6.3 编码并提炼主题
    7 质量控制
        7.1 研究者自身方面
        7.2 参与者方面
        7.3 资料方面
        7.3.1 资料的收集方面
        7.3.2 资料的整理分析方面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2 结果
        2.1 主题1:易混淆
        2.1.1 次主题:认为是正常情况
        2.1.2 次主题:不了解
        2.2 主题2:不简单
        2.2.1 次主题:震惊和否认
        2.2.2 次主题:焦虑和恐惧
        2.2.3 次主题:接受和放心
        2.2.4 次主题:喜悦和思念
        2.3 主题3:寻帮助
        2.3.1 寻求延续性护理
        2.3.2 寻求疾病相关知识
        2.3.3 寻求自身行为改变
        2.3.4 次主题:寻求家庭社会支持
        2.4 主题4:要需求
        2.4.1 信息传播媒介
        2.4.2 次主题:自我血压监测系统
        2.4.3 对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控和干预
第四章 讨论
    1 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宣教,提高其知晓率
    2 注重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加强家庭-医院-社会的援助
    3 提供便捷的自我血压监测系统,延续性护理服务得到升华
    4 做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范,控制和预防未来心血管疾病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难点
    3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3.1 研究的创新性
        3.2 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8)凝血四项与肾功能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病中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动态血压监测联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对子痫前期转归及妊娠结局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3 分组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定义
        2.3.1 对照组
        2.3.2 研究组
    2.4 观察指标
        2.4.1 动态血压监测
        2.4.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5 技术路线
    2.6 可行性分析和质量控制
        2.6.1 可行性分析
        2.6.2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研究组妊娠结局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3 两组患儿FBW比较
    3.4 两组24小时ABPM均值以及峰值变化比较
    3.5 两组血压夜间下降率以及血压变异性比较
    3.6 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3.7 24 小时ABPM与 FBW相关性分析
    3.8 24小时ABPM与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
    3.9 24 小时ABPM与 LDH相关性
    3.10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与FBW和 LDH相关性
4.讨论
    4.1 动态血压与PE不良妊娠结局
    4.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PE不良妊娠间的关系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子痫前期诊断中动态血压、尿蛋白定量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纳入与排除标准
    2.一般资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单因素分析
    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四)讨论
    1.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
    2.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相关影响因素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1.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1.1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
        1.2 睡眠时相
        1.3 遗传因素
        1.4 β内啡肽
    2.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2.1 围产期相关的危险因素
        2.2 急性胆红素脑病
        2.3 贫血
    3.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与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单纯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D]. 侯雅敏. 山东大学, 2020(02)
  • [3]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女性脑卒中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D]. 白雪洁.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42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D]. 杨广娣.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基于纵向队列死胎死产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杨雁鸿.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患病体验及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D]. 黄莺莺. 江苏大学, 2020(02)
  • [8]凝血四项与肾功能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病中的关系研究[D]. 孙艳杰.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动态血压监测联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对子痫前期转归及妊娠结局预测的研究[D]. 叶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早产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高危因素分析[D]. 周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