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疾病及其控制

水产养殖疾病及其控制

一、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陶莎[1](2020)在《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and)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斑点叉尾鮰的疾病不断出现,而细菌病则是其中分布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能引起斑点叉尾鮰体表、内脏出血或充血,肠道、泄殖腔等出血溃烂。已发现的能引起斑点叉尾鮰死亡的细菌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2018年10月,贵州省遵义绥阳的斑点叉尾鮰爆发一种体表及内脏均具有出血特征的疾病,本研究对该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人工回归感染实验、10种毒力基因检测及45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实验;然后检测了 41种单方中草药及复方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综合评价单方中草药及复方中草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杀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主要症状为斑点叉尾鮰病鱼泄殖孔红肿外凸,肠道充血,有肠套叠现象,从肝、肾等器官分离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引起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此次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攻毒试验显示此菌株对体长为15~20 cm的斑点叉尾鮰96 h半致死浓度为4.75×106 cfu/mL,人工致病斑点叉尾鮰表现出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相似的症状。在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菌株共携带aerA、hly、aha、ahp、ast、laf、OMPs 7种毒力基因,未携带act、alt、epa 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对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多西环素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头孢噻肟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四环素、替考拉宁等29种抗生素耐药。41种中草药中14种存在抑菌圈,27种不存在抑菌圈;MIC最低为黄连的7.81mg/mL,综合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方中草药有6种: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药物联用显示6种单方之间没有出现拮抗的比例为93.3%,联用效果较好的比例为80%;根据正交表设计的25组复方结果显示比例为: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2:5:1:2:3:4的M-10复方组的综合抑杀效果最好,其MIC值为15.63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31.25 mg/mL。本研究结果基本明确贵州遵义地区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疾病的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初步筛选出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杀效果较好的单方及复方中草药,以上结果对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研制复方中草药抑杀细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力支[2](2020)在《基于新型纳米金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快速检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水产病原菌引发的病害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作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的细菌分布在盐湖和海洋环境中,宿主范围广泛,可以感染双壳贝类、刺参、鱼类等多种海水养殖的动物,并使其成批死亡。目前检测灿烂弧菌的方法主要有建立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免疫学检测技术(ELISA、Dot-ELISA、免疫层析法、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等)和建立在基因水平上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检测技术、PCR法、LAMP技术等)。然而,这些技术存在着成本高、耗时长、依赖专业人员和检测设备、易产生假阳性等一系列的缺点。因此,当务之急需要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高效、安全的灿烂弧菌检测新技术。本研究综合运用核酸外切酶Ⅲ(ExonucleaseⅢ,ExoⅢ)进行循环酶切反应和纳米金标记DNA探针检测技术,建立一种灵敏高效的核酸试纸条检测法,实现对灿烂弧菌的可视化快速检测。利用循环酶切反应放大检测信号,并通过金标核酸探针利用纳米金聚集的显色原理实现可视化检测。让DNA探针Probe 1和AuNPs结合形成复合物,用于制备金标结合垫;NC膜上端标记DNA探针Probe2作为检测线,下端标记DNA探针Probe 3作为质控线,组装金标试纸条。通过进行试纸条材料的选择、实验条件的优化、灵敏度、特异性、重现性、稳定性、模拟样品检测及实际样品检测实现了对制备试纸条的优化和评价。试纸条材料的优化实验表明:选择上海杰一有限公司JY-BX115型号的玻璃纤维垫作为试纸条的样品垫和结合垫、NC-a102型号的膜作为试纸条的反应膜、H5072型号的吸水纸作为试纸条的吸收垫可达到最佳的组合效果。实验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7.2是Probe 1修饰纳米金溶液的最佳pH值;在最佳pH值下选择30μL10μM的Probe 1进行纳米金-探针的偶联效果最好;在交联方式上选择紫外交联方法;3μL/cm为检测线最适的划线浓度。人工寡核苷酸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我们制备的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酶切液的最低检测限是4ng/mL。灿烂弧菌菌液提取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我们制备的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的最低检测限是8ng/mL,常规PCR技术对灿烂弧菌的最低检测限是73ng/mL,证明我们制备的核酸试纸条比同期开展的PCR技术灵敏度高。利用5种常见水产病原菌来评价该核酸试纸条的特异性,结果显示本实验建立的核酸试纸条的特异性良好。重现性实验所有的检测结果都一致,说明本实验建立的核酸试纸条重现性良好。稳定性实验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核酸试纸条要在4℃下保存,有效期是6个月。

邸军[3](2020)在《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提出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硬骨鱼纲中唯一现存的大型软骨硬鳞鱼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栖息地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27种鲟鱼类中已有25种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为拯救濒危的鲟鱼类,同时满足市场对鲟鱼子酱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鲟鱼的人工养殖,全球鲟鱼养殖业蓬勃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鲟鱼养殖国。然而,随着鲟鱼种质资源的衰退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鲟鱼病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濒危鲟人工保种及鲟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湖北省3个养殖基地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和幼鱼爆发的细菌性败血症,开展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从健康的中华鲟和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肠道中分离筛选潜在的益生菌,以期为鲟鱼频发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2015至2017年间,湖北省3个养殖基地子二代中华鲟成鱼和幼鱼发生了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传统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和脾脏中分离获得11株优势菌株。根据科赫法则人工感染健康的长江鲟,发现其中9株为致病菌,且从受感染的长江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菌。通过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rpoD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9株病原菌均为运动性气单胞菌,且以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嗜水气单胞(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另外,观察了长江鲟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并对2种病原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分析。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长江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后表现出相似的病理特征,即肝脏实质细胞坏死、局灶性出血;脾脏红髓和白髓坏死;肾小球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肠道粘膜脱落、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均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敏感,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药。2.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对鲟鱼的致病机制,对长江鲟人工感染上述2种病原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共获得410996612条Clean reads,组装成26939820条Contigs,521713条Transcripts,254211条Unigenes。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的脾脏共有5574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16个基因上调表达,2854个基因下调表达;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的脾脏共有1724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35个基因上调表达,889个基因下调表达,两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087个。进一步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脾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8条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分别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吞噬体、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溶酶体、肠道IgA产生的免疫网络、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单纯疱疹感染和Jak-STAT受体信号通路;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脾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5条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分别是吞噬体、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溶酶体和单纯疱疹感染。最后,随机挑选6个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LTBR、MHC2、Integrin、CD40L、V-type ATPase和CDH3)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荧光定量PCR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3.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患病组)和对照组(健康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差异。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算法的主成分分析(PCoA)比较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的肠道菌群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患病组长江鲟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Invsimpson index)显着性低于健康组(P<0.05)。群落组成分析表明,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明显低于健康组。最后,对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的差异物种进行组间Wilcox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支原体属(Mycoplasma)的丰度显着性高于健康组(P<0.05),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显着性低于健康组(P<0.05)。4.本研究旨在从健康的中华鲟和长江鲟肠道中分离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芽孢杆菌,以增强鲟鱼的免疫力和抗病性。结果显示,从健康的长江鲟肠道中分离获得3株芽孢杆菌(BSth-1、BSth-4和BSth-5);健康的中华鲟肠道中分离获得1株芽孢杆菌(BSth-19)。通过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4株分离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探究分离获得的菌株是否具有饲料添加剂的特性,开展了体外抑菌试验、体外产酶试验、芽孢对肠道内环境(低pH和高浓度胆汁)耐受性试验及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均可以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并对4种中华鲟病原菌,即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ccus iniae)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同时,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能够耐受pH=3.0的酸性环境和5.0%长江鲟胆汁酸环境。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对长江鲟均无致病性。为探究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病性的影响。将360尾健康的长江鲟幼鱼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对照组(C)投喂鲟鱼基础饲料;试验组T1和T2分别投喂添加了2.0×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的鲟鱼基础饲料,试验期为8周。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投喂4周和8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存活率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投喂8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4周和8周后试验组T1的溶菌酶(LZM)活性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而T2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4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的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8周后对试验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T1存活率最高为66.67%,试验组T2次之为53.33%,对照组为33.33%。5.为探究投喂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投喂8周后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算法的主成分分析(PCoA)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表明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和Chao index)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T1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群落组成分析表明,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最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的差异物种进行组间Wilcox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潜在致病菌属如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丰度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潜在的益生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中华鲟频发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运动性气单胞菌,且以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并根据药敏试验筛选出防治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潜在的药物;长江鲟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前后的脾脏转录组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可抑制抗原呈递相关因子的表达,并引起宿主细胞的凋亡;通过比较分析健康组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差异,发现芽孢杆菌可能是长江鲟肠道中潜在的益生菌;随后从健康的长江鲟和中华鲟肠道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益生特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分别添加进鲟鱼基础饲料中并投喂长江鲟幼鱼8周后,发现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着性提高长江鲟的存活率、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抗病性;同时,发现投喂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可以提高长江鲟幼鱼肠道菌群中潜在益生菌属的丰度,并显着性降低潜在致病菌属的丰度。

司文辉[4](2019)在《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水产养殖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但是受生态环境以及药物、食物投喂不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日益增长,成为了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困扰。就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入手,探究病害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防治的措施,以提高对水产养殖行业病害问题的认知。

石小杉[5](2019)在《蕲艾内生真菌中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产养殖业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病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由水产致病菌导致的病害也在不断大规模爆发,迫切需要研究、发现新的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物质。研究发现许多天然产物对常见的水产动物致病菌具有显着的体外抑制效果,在水产养殖领域的运用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多变,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在医药领域已日益凸显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种内、种间及跨界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与海洋生物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中有可能更容易发现具有水产病害菌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内生真菌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我们前期筛选发现药用植物蕲艾(Artemisia argyi)内生真菌具有显着的抗水产病害菌活性,但目前蕲艾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尚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我们以蕲艾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致力于发现具有抗水产病害菌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我们从蕲艾中共分离得到12株内生真菌,对这12株内生真菌使用大米、PDB和MH2培养基进行小规模发酵筛选,结合HPLC、TLC分析以及抗水产病害菌活性筛选结果,选取拟康宁木霉菌QA-3(Trichoderma koningiopsis QA-3)和绿木霉菌QA-8(T.virens QA-8)作为目标菌株进行规模发酵。拟康宁木霉菌QA-3和绿木霉菌QA-8大米发酵提取物均对水产病害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嗜水气单孢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有抑制活性,此外,拟康宁木霉菌QA-3发酵提取物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哈氏弧菌(V.harveyi)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从拟康宁木霉菌QA-3的粗提物中共分离鉴定单体化合物38个,其中新化合物18个,包括15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TKO1–TKO15)、1个新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TKO16)和2个新的萜类化合物(TKO17和TKO18)。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TKO1对创伤弧菌(V.vulnificus)的抑制活性(MIC=4μg/mL)优于阳性对照氯霉素(MIC=8μg/mL),化合物TKO6对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氯霉素相当(MIC=1μg/mL),化合物TKO8对哈氏弧菌(V.harveyi)有抑制活性(MIC=4μg/mL),化合物TKO11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tarda)有一定的抑制活性(MIC=2μg/mL),而化合物TKO29对滕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现出很强的抑制活性(MIC=1.0μg/mL),均与阳性对照氯霉素的活性相当。从绿木霉菌QA-8的发酵粗提物中共分离鉴定单体化合物43个,其中新化合物20个,包括12个新的杜松烷型倍半萜(TV1–TV12,其中三个为成盐化合物(TV8,TV10,TV12))和8个新的胡萝卜烷型倍半萜(TV13–TV20)。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TV6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tarda)和鳗弧菌(V.anguillarum)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1.0和2.0μg/mL,阳性对照氯霉素的MIC值分别为0.5和1.0μg/mL;化合物TV7和TV8对被测试菌株具有较广谱的抑制活性,MIC值为0.5–64μg/mL,而化合物TV11和TV12除了对滕黄微球菌(M.luteus)未表现出活性外,对其余7株受试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值为0.5–16μg/mL;化合物TV14–TV18和TV23–TV25都对滕黄微球菌(M.luteus)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MIC值为0.5–32μg/mL,其中化合物TV14和TV16的活性等于或优于阳性对照氯霉素。综上,从上述两株蕲艾来源木霉属真菌的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81个化合物,发现38个新化合物。抗菌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具有开发成为抗水产病害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潜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仅丰富了天然产物的化合物类型,也能够为后续天然产物在抗水产病害菌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永刚[6](2019)在《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及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中第三类药物的研制规定,本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将复方中草药HD-1原料制为粉剂。通过对HD-1粉剂开展原料定性鉴别、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其对盾纤毛虫(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的抑制效果分析、大菱鲆血清相关免疫酶的影响、组织病理研究、靶动物的安全性试验,为HD-1粉剂申报新渔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D-1君药的定性鉴别及制作工艺以现行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及《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谱》为标准,对HD-1中的君药—青蒿、槟榔、川楝子进行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结果表明:青蒿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直径27mm,叶暗绿色,具有特异气香,味微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木薄壁细胞呈淡绿色,类正方形,叶色素块细胞呈棕黄色,类长方形,大小不一,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槟榔扁圆形,直径2030mm,表面淡红棕色,质坚硬,气微,味涩;显微鉴别特征为外胚乳与内胚乳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胚乳细胞为白色,多角形。川楝子类球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直径1730mm,外果皮为革质,果肉呈淡黄色,果核卵圆形,质坚硬,气特异,味酸、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果皮石细胞呈不规则的长多角形,种皮细胞呈橙黄色,近方形,种皮色素层细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个批次的HD-1原料粉碎效果研究表明:HD-1原料经过200目的超微粉碎后产品收率较高,三个批次的产品收率为98.2%、98.0%、97.6%;外观为粉末状,黄褐色或青褐色,气味清香,味甘苦、微涩,平均水分含量为2.44%、2.58%、2.00%,均符合《中国兽药典》规定。显微鉴别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药材的细胞破壁率高,粉碎粒度均匀。2.HD-1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参考《中国兽药典》对上述三个批次原料制作的HD-1产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三批次原料制作的HD-1均为粉末状、灰黄色,气味清香,味甘苦;水分含量分别为2.48%、2.55%、2.12%,均未超过规定的5%;粒度百分比分别为99.54%、98.23%、98.37%,药物粉碎均匀,大于规定的95%;产品的溶解度较好,有部分沉淀产生;产品休止角分别为26.6°、29.2°、28.4°,与普通粉的休止角相比显着减小;平均装量差异分别为0.70%、0.68%、0.67%,均未超过规定的±5%;细菌含量和酵母菌含量分别≤103CFU/g、≤102CFU/g,均达到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霉菌较少,大肠埃希菌未检出;薄层色谱法检查中,三批样品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符合药典中规定。3.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1拌饵投喂的方法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进行治疗效果研究,拌饵剂量分别为0(对照)、10g/kg、15g/kg、20g/kg,治疗时间为35d。结果表明:(1)不同组别0(对照)、10g/kg、15g/kg、20g/kg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6.47%、45.29%、38.12%和25.41%,说明复方中草药HD-1能够降低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的死亡率,其中20g/kg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2)复方中草药HD-1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第35d时,对照组和10g/kg组虫体活力强,内质清晰可见;15g/kg组虫体活力变弱,开始萎缩,呈球形,内储颗粒聚集;20g/kg组虫体变小,内质透明,核着色消失,两端组织松弛,呈开放状。(3)拌饵投喂复方中草药HD-1后大菱鲆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治疗期间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补体C3/C4、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NOS)出现升高的趋势,分别在21d或28d时达到最高值后趋于稳定,15g/kg和20g/kg组显着高于10g/kg组。综上说明20g/kg拌饵治疗剂量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治疗效果较好。4.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病理研究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20g/kg剂量组大菱鲆鳃、皮下肌肉、脑等病灶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结果可显示:第014d时20g/kg组与对照组的每个病灶处的病理相似,有大量虫体寄生在组织中;21d时20g/kg组病灶处的组织开始逐渐开始恢复,肌束溶解情况减轻,脑实质损伤程度降低,鳃小片、肝脏、肾脏等组织结构逐渐恢复,组织中的虫体数量降低,开始萎缩;28d时各组织基本恢复正常,肌纤维束和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鳃丝和鳃小片排列整齐,小脑颗粒层细胞形态清晰,肝细胞结构趋于正常,肠道内环肌结构完整,脾脏红髓和白髓界限清晰,炎症消失,肾小球、肾小管等排列整齐,质地较均匀,组织中有少量虫体,虫体萎缩成球形,内储颗粒聚集。35d时各组织恢复正常,组织中偶见虫体,虫体内质逐渐透明,核着色消失。通过跟踪20g/kg组到45d时,各组织器官与健康大菱鲆组织相同。5.HD-1对大菱鲆的安全性评价为了评价复方中草药HD-1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对靶动物大菱鲆拌饵投喂推荐治疗剂量的0倍、1倍(20g/kg)、3倍(60g/kg)、5倍(100g/kg)、10倍(200g/kg)的HD-1,通过大菱鲆的成活率、生长性能、脏器系数、组织学等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各组大菱鲆健康、活力强,成活率均为100%;投喂剂量为1倍组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倍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高于5倍时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脏器系数和组织学观察,各组别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因此,以推荐治疗剂量10倍拌饵给药对靶动物大菱鲆是安全的,且1倍剂量组对大菱鲆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牛春格[7](2019)在《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文中认为中华鳖是余姚市的主导养殖品种,是我国中华鳖产业的主产区,被誉为“中国生态甲鱼之乡”,养殖产值占余姚市渔业总产值的60%,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鳖类养殖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中华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余姚市在20132016年期间开展了由宁波市互助保险协会牵头的政策性病害互助保险,20172018年开展了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参与的商业性保险—甲鱼气象指数保险,两种保险模式在降低养殖损失、增强养殖信心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以余姚市中华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养殖户实际调研、咨询相关渔业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访主要养殖单位的形式,依据调研的65份有效问卷为样本,从位居一线的养殖者处得到养殖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真实看法:对现行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自己愿意承担的保费、拒绝参保的原因及政策调整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购买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年限、养殖面积、养殖收入占比、养殖亩均年损失、培训内容7项因素对保险需求产生显着影响。实际调研发现:甲鱼养殖病害互助保险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封顶赔付导致的展业难、养殖户有效需求低,勘查方式粗糙、定损难,大灾风险分散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开展的气象指数保险因无封顶赔付的限制、定损快速公正、避免了道德风险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喜爱。为实现“应保尽保”、大小户利益均沾,切实提高保险受益面,整合出政策性互助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途径,并提出合理建议:(1)建章立制、确立“大农险”理念;(2)提高技术保障、简单精准定损;(3)灵活使用资金;(4)严查参保门槛;(5)建立再保险制度,化解巨灾风险;(6)调整财政补贴分担机制;(7)取消“封顶赔付”。

李双[8](2018)在《异育银鲫鳃出血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和生化指标分析》文中认为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因具有个头大、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产量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大规模病害的爆发阻碍了异育银鲫养殖业的发展,其中病害主要有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2012年来,异育银鲫养殖区爆发了大规模“鳃出血病”,该病死亡率极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经鉴定引起这种疾病的是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CyHV-2最早于1992年在日本的金鱼中被发现,因其是第二个从鲤科鱼中分离出的病毒,国际病毒系统分类与命名委员会命名其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Ⅱ,CyHV-2),因其可造成鲫鱼造血组织器官坏死,因此,又称该病毒为“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Herpes viral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HVHNV)。鲤科鱼疱疹病毒目前分为三个型,分别为鲤痘疮病毒(Carp pox herpesvirus,Cyprinid herpesvirus,CyHV-1);鲤疱疹病毒 Ⅱ 型(CyHV-2)及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Cyprinid herpesvirus3,CyHV-3)。目前,对CyHV-3的研究较多,而对CyHV-2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首先利用SYBR Green建立了异育银鲫CyHV-2病毒数量的定量方法;然后对ORF72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和抗体制备;最后分析了病毒感染前后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这些数据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的致病机理、寻找有效防治办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异育银鲫中CyHV-2载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本研究根据CyHV-2 ORF1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SYBR Green法建立了异育银鲫中CyHV-2的Realtime PCR定量检测方法,首先绘制出标准曲线,然后对各组织中CyHV-2的拷贝数进行测定,分析出该病毒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结果发现脾、肾组织中表达量较高,鳃、肝、肠、肌肉等组织中表达量较低。这些数据为监测、预防及控制CyHV-2的传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2.ORF72基因的克隆、蛋白表达和抗体制备本研究根据CyHV-2-ORF7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CyHV2-ORF72,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113bp,可编码370个氨基酸的蛋白。该基因的PCR产物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ORF72,将其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了分子量约为45 kDa的重组蛋白,与预测的蛋白大小基本一致。将纯化的重组蛋白皮下多点免疫注射新西兰大耳兔制备了 ORF72的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能与病毒粗提液有良好的反应,特异性较好。这些数据为下一步建立疫苗和免疫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3.CyHV-2感染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对感染CyHV-2前后异育银鲫血液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对血清酶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患病鱼血中除白细胞(WBC)数量显着升高(p<0.05)外,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极显着下降(p<0.01),红细胞压积(HCT)也表现出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鱼组和健康鱼组相比,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尿素氮(BUN)的含量也极显着升高(p<0.01);此外,病鱼中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这四个酶活力显着性升高(p<0.01),这些数据为进一步揭示CyHV-2病毒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刘春强[9](2017)在《石斑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课题调研主体为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针对苗种繁育、养殖技术、营养需求、病害防治四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并结合海发公司养殖现状加以阐述,以期对石斑鱼养殖户和技术人员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以提高石斑鱼增养殖的效益和技术水平。1.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亲鱼培育、早期胚胎发育、仔鱼开口饵料及影响发育的环境因子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结合海发公司苗种繁育情况,总结出了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食性的转变和养殖管理。2.随着在石斑鱼工厂化养殖中水处理设备、水质在线监测设备、远程在线诊断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引进,营造出了一个菌、鱼共生的微生态平衡,为石斑鱼提供了良好的、稳定的生长环境。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循环水养殖系统单产由原来的15 kg/m3提高到50 kg/m3,能耗比公司成立初期降低了40%,养殖成活率可达到90%。3.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了概述。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海旗牌石斑鱼人工饲料与国际知名品牌同种饲料相比,石斑鱼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粪便成型率高,氮、磷排泄率低。目前石斑鱼幼鱼人工饲料配方1种,饵料系数1.08,成鱼人工饲料配方1种,饵料系数1.1-1.2。4.本文对海水石斑鱼养殖病害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针对海发公司生产现状,阐述了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5.目前石斑鱼健康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商品鱼市场价格低迷,养殖成本高,导致养殖利润太低;配合饵料营养不均衡,缺乏适合苗种开口、促进性腺发育等方面的精准营养专用配合饲料;苗种期的病毒性、细菌性病害频发,石斑鱼苗种成活率低,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杨星,张美彦,张效平,商宝娣,李正友[10](2017)在《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贵州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介绍了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发生较频繁的肠道败血病、腐皮病、烂鳃病和肠套叠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症状和主要发生原因,分析其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保持养殖水质和环境卫生、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严格把控苗种质量、选择优质高效饲料饲喂、加强疫病监测及防治、开展有关疫苗研究及加强中草药在病害防治上的使用等方面提出其综合防控措施。

二、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1.1 国外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1.2 国内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2 养殖斑点叉尾鮰疾病情况
        1.2.1 寄生虫疾病
        1.2.2 病毒性疾病
        1.2.3 细菌性疾病
    1.3 中草药在渔业中的研究情况
        1.3.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2 中草药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第二章 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病鱼病理性观察
        2.1.3 病原菌纯化
        2.1.4 回归感染试验
        2.1.5 生理生化鉴定
        2.1.6 16S rDNA及gyrB分子鉴定
        2.1.7 病原菌毒力基因检测
        2.1.8 PCR产物分析
        2.1.9 药物敏感试验
    2.2 结果
        2.2.1 临床症状及病原菌形态
        2.2.2 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2.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2.4 分子鉴定结果
        2.2.5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2.6 药物敏感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单方中草药对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致病菌制备
        3.1.2 单方中草药种类及制备
        3.1.3 抑菌圈直径(d)测定
        3.1.4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 结果
        3.2.1 单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致病菌来源及制备
        4.1.2 药物联用药敏试验
        4.1.3 棋盘交叉综合抑菌指数(FIC)测定
        4.1.4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圈测定
    4.2 结果
        4.2.1 联合药敏及综合抑菌指数(FIC)结果
        4.2.2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结果
    4.3 讨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2)基于新型纳米金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快速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病害简介
    1.2 水产病害发生的特点
        1.2.1 水产养殖病害种类逐渐增多
        1.2.2 水产养殖病害爆发频率高
        1.2.3 水产养殖病害发病情况复杂
        1.2.4 水产养殖病害易交叉感染
        1.2.5 水产养殖病害涉及面广
        1.2.6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难度大
    1.3 灿烂弧菌简介
        1.3.1 灿烂弧菌生物学性状
        1.3.2 灿烂弧菌的致病性
    1.4 灿烂弧菌检测方法概述
        1.4.1 Dot-ELISA
        1.4.2 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法
        1.4.3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1.4.4 PCR法
        1.4.5 LAMP技术
    1.5 试纸条生物传感器
        1.5.1 试纸条生物传感器概述
        1.5.2 试纸条的结构及原理
        1.5.3 试纸条的优点
        1.5.4 免疫试纸条的应用
        1.5.5 核酸试纸条
        1.5.6 核酸试纸条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级联辅助放大的纳米金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的快速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引物和探针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灿烂弧菌的鉴定
        2.3.2 核酸试纸条的制备
        2.3.3 实际样本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检测原理
        2.4.2 灿烂弧菌的鉴定
        2.4.3 试纸条的制备
        2.4.4 实际样本的检测
    2.5 讨论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鲟形目鱼类及其养殖状况概述
        1.1.1 鲟鱼类物种概述
        1.1.2 鲟鱼类养殖状况概述
    1.2 鲟鱼类病原性疾病的研究概述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性疾病
        1.2.3 真菌性疾病
        1.2.4 寄生虫病
    1.3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
        1.3.1 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
        1.3.2 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的因素
    1.4 益生菌的筛选和应用
        1.4.1 益生菌的筛选原则
        1.4.2 益生菌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及其病原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2.2.3 分离菌株对长江鲟的攻毒试验
        2.2.4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结果
        2.3.1 患病中华鲟的症状
        2.3.2 分离菌株对长江鲟的致病性
        2.3.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3.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5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3.6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3.7 病原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3.8 长江鲟感染病原菌后的组织病理特征
    2.4 讨论
        2.4.1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4.2 中华鲟运动性气单胞菌的流行特征
        2.4.3 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2.4.4 长江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
        2.4.5 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2.5 小结
第3章 长江鲟感染两种气单胞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RNA提取和纯化
        3.2.4 cDNA文库的制备
        3.2.5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RNA-seq分析和de novo组装
        3.3.2 基因功能注释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注释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KEGG)分析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4 讨论
        3.4.1 长江鲟脾脏的免疫功能
        3.4.2 模式识别受体
        3.4.3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
        3.4.4 细胞凋亡通路
        3.4.5 肠道免疫网络IgA的产生通路
    3.5 小结
第4章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4.2.2 样品的采集
        4.2.3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扩增
        4.2.4 Miseq高通量测序
        4.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样本数据统计
        4.3.2 样本比较分析
        4.3.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4.3.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4.3.5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4.4 讨论
        4.4.1 嗜水气单胞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4.4.2 嗜水气单胞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4.4.3 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差异物种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中华鲟和长江鲟肠道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
        5.2.2 试验饲料的制备
        5.2.3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5.2.4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5.2.5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5.2.6 血清免疫酶活性的测定
        5.2.7 肠道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5.2.8 人工感染试验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5.3.2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5.3.3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产酶试验
        5.3.4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压力耐受性试验
        5.3.5 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评价
        5.3.6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5.3.7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5.3.8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9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抗病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益生特性分析
        5.4.2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5.4.4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抗病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6.2.2 样品的采集
        6.2.3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扩增
        6.2.4 Miseq高通量测序
        6.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
        6.3.1 样本数据统计
        6.3.2 样本比较分析
        6.3.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6.3.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6.3.5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6.4 讨论
        6.4.1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6.4.2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6.4.3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物种的影响
    6.5 小结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4)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特点
    1.1 水产养殖病害种类多
    1.2 水产养殖病害爆发频率高
    1.3 水产养殖病害波及范围广
    1.4 水产养殖病害易交叉感染
    1.5 水产养殖病害耐药性强
2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定期对水产养殖池塘进行清理消毒
    2.2 水产苗种投放前做好消毒免疫工作
    2.3 选择营养全面的饲料并科学喂食
    2.4 重视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

(5)蕲艾内生真菌中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结构式
第一章 天然产物对水产病害菌抑杀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常见水产养殖行业中存在的致病菌
    1.2 水产动物致病菌对国际及我国造成的危害与细菌耐药性
    1.3 药物防治研究
第二章 蕲艾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蕲艾内生真菌的分离
        2.1.1 蕲艾样品的采集与材料准备
        2.1.2 蕲艾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藏
    2.2 蕲艾内生真菌的小规模发酵筛选
        2.2.1 蕲艾内生真菌的小规模发酵
        2.2.2 EtOAc提取物HPLC和 TLC分析
        2.2.3 EtOAc提取物抗水产病害菌活性筛选
第三章 拟康宁木霉QA-3次级代谢产物抗水产病害菌活性研究
    3.1 菌株QA-3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1.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1.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1.3 部分化合物晶体数据
    3.2 部分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
        3.2.1 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测试结果
        3.2.2 抗农业病害真菌活性测试结果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设备与耗材
        3.3.2 菌株QA-3 的分离、鉴定与保藏
        3.3.3 菌株QA-3 发酵培养基的小规模发酵筛选和大规模发酵
        3.3.4 菌株QA-3 发酵产物的萃取及化合物的分离
第四章 绿木霉QA-8次级代谢产物抗水产病害菌活性研究
    4.1 菌株QA-8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1.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1.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1.3 部分化合物的晶体数据
    4.2 部分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4.2.1 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测试结果
        4.2.2 抗农业病害真菌活性测试结果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设备与耗材
        4.3.2 菌株QA-8 的分离、鉴定与保藏
        4.3.3 菌株QA-8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和规模发酵
        4.3.4 菌株QA-8 发酵产物的萃取及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章 结语与创新点
    5.1 结语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6)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1.1 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
        1.1.2 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
        1.1.3 鱼类寄生虫的诊断技术
    1.2 大菱鲆寄生虫疾病的研究进展
    1.3 盾纤毛虫病的研究概况
        1.3.1 盾纤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1.3.2 盾纤毛虫病的病原学研究
        1.3.3 盾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1.4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应用研究
        1.4.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4.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4.3 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1.4.4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
    1.5 单味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作用机理
        1.5.1 生物碱类物质
        1.5.2 四环三萜类物质
        1.5.3 氨酸类物质
        1.5.4 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类物质
        1.5.5 联用混合杀虫的应用
    1.6 中草药加工工艺的研究概况
        1.6.1 超微粉碎技术
        1.6.2 超临界萃取技术
        1.6.3 膜分离技术
        1.6.4 微波萃取技术
        1.6.5 双水相萃取技术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药新制剂HD-1定性鉴别与制作工艺研究
    2.1 实验药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性状鉴别
        2.2.2 显微鉴别
        2.2.3 加工制作方法
        2.2.4 制剂工艺的确定
    2.3 结果分析
        2.3.1 性状鉴别结果
        2.3.2 显微鉴定结果
        2.3.3 中试生产结果
        2.3.4 中试产品性状检查
        2.3.5 中试产品显微检查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复方中草药HD-1 原料的定性鉴别
        2.4.2 复方中草药HD-1 的制作工艺
第三章 中药新制剂HD-1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物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性状检查结果
        3.2.2 水分检查结果
        3.2.3 粒度检查结果
        3.2.4 溶化性检查结果
        3.2.5 休止角检查结果
        3.2.6 装量差异检查结果
        3.2.7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3.2.8 TLC检查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病鱼检查方法
        4.1.3 试验设计
        4.1.4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1.5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1.6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患病大菱鲆的临床症状观察
        4.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临床症状和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2.4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中草药对自然患病鱼体中虫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4.3.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9 种免疫酶的影响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组织的修复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设计
        5.1.2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1.3 电镜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5.2.2 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靶动物大菱鲆的安全性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用鱼
        6.1.2 试验分组
        6.1.3 样品采集与效果评价指标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菱鲆表征观察
        6.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成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6.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脏器系数的影响
        6.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保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农业保险相关概念
    2.2 农业保险需求理论
    2.3 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中华鳖养殖产业风险
    3.1 种质问题
    3.2 病害问题
    3.3 灾害性天气
    3.4 其他因素
第四章 余姚市中华鳖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分析
    4.1 养殖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分析
        4.1.1 被调查养殖户的基本情况
        4.1.2 养殖户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4.1.3 养殖户对保险的认知
        4.1.4 养殖户参保动机和首要考虑因素
        4.1.5 养殖户愿意承担的保费
        4.1.6 养殖户拒绝参保的原因
        4.1.7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效果评价
    4.2 养殖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分析
        4.2.1 模型变量定义
        4.2.2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中华鳖病害互助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比较分析
    5.1 保险模式
    5.2 保费组成
    5.3 赔偿标准
    5.4 实际赔付对比
    5.5 病害互助保险优劣势
    5.6 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势
    5.7 小结
第六章 余姚市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准备
    6.1 引入商业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1.1 引入商业保险的必要性
        6.1.2 引入商业保险的可能性
    6.2 中华鳖政策性互助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6.2.1 勘察定损难
        6.2.2 道德风险规避难
        6.2.3 散户参保难题亟需解决
        6.2.4 设置封顶赔付,补助资金受限
    6.3 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措施
        6.3.1 建章立制、确立“大农险”理念
        6.3.2 提高技术保障,简单精准定损
        6.3.3 分门别类提供精准模式
        6.3.4 规范保险标的
        6.3.5 建立再保险制度,化解巨灾风险
        6.3.6 调整财政补贴分担机制
        6.3.7 取消“封顶赔付”
    6.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甲鱼保险”的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异育银鲫鳃出血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和生化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异育银鲫的生物学特性
    1.1.1 异育银鲫的形态学特征
    1.1.2 异育银鲫的食性及生长特性
    1.1.3 异育银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1.2 异育银鲫的常见病害
    1.2.1 细菌性疾病
    1.2.2 真菌性疾病
    1.2.3 寄生虫病
    1.2.4 病毒性疾病
1.3 疱疹病毒Ⅱ型的国内外流行现状
1.4 疱疹病毒Ⅱ型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
1.5 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临床症状特征及病理特征
1.6 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6.1 电镜观察方法的应用状况
    1.6.2 细胞培养分离技术在研究CyHV-2中的应用
    1.6.3 PCR技术在检测CyHV-2中的应用
    1.6.4 CyHV-2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实验技术路线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实验技术路线 第2章 异育银鲫中鲤疱疹病毒Ⅱ型载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和病毒来源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生物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2.2.2 病毒回感和病鱼组织的获取
    2.2.3 DNA的提取
    2.2.4 普通PCR检测
    2.2.5 荧光定量PCR
2.3 实验结果
    2.3.1 普通PCR检测结果
    2.3.2 疾病感染症状
    2.3.3 溶解曲线
    2.3.4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2.3.5 QRT-PCR检测CyHV-16的组织分布
2.4 讨论 第3章 鲤疱疹病毒Ⅱ型ORF72基因的克隆、蛋白表达和抗体制备
3.1 材料
    3.1.1 用到的仪器设备
    3.1.2 载体、菌株及病毒来源
    3.1.3 用到的主要生物试剂
    3.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 实验方法
    3.2.1 提取患病异育银鲫体内组织总DNA
    3.2.2 CyHV-2-ORF72的PCR扩增
    3.2.3 CyHV-2-ORF72基因序列与pET-28a载体连接
    3.2.4 重组质粒在感受态细胞中的转化
    3.2.5 筛选菌落PCR阳性克隆和测序分析
    3.2.6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
    3.2.7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8 CyHV-2-ORF7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9 Western blot验证ORF72蛋白多克隆抗体
3.3 结果
    3.3.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3.3.2 CyHV-2 ORF72重组蛋白的表达
    3.3.3 CyHV-2 ORF72重组蛋白的纯化
    3.3.4 CyHV-2 ORF72纯化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验证
3.4 讨论 第4章 CyHV-2感染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血象指标及血清酶活的影响分析
4.1 材料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生物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鱼血的采集和鱼血清的分离
    4.2.2 血清酶活的测定
    4.2.3 鱼血象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
    4.2.4 数据的处理
4.3 结果
    4.3.1 CyHV-2病毒的感染对异育银鲫血清酶活的影响
    4.3.2 CyHV-2病毒的感染对异育银鲫血象指标的影响
    4.3.3 CyHV-2病毒的感染对异育银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全文小结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石斑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石斑鱼繁育及养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石斑鱼繁育现状
        2.1.1 亲鱼培育与性逆转
        2.1.2 石斑鱼早期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素研究
        2.1.3 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的研究
        2.1.4 石斑鱼早期发育的环境因素研究
        2.1.5 石斑鱼幼鱼发育环境因素研究
    2.2 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2.3 石斑鱼繁育和养成调研
        2.3.1 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例)
        2.3.2 石斑鱼养成
第三章 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及氨基酸需求
        3.1.1 蛋白质
        3.1.2 氨基酸
        3.1.3 蛋白源替代研究
        3.1.3.1 动物性蛋白源替代研究
        3.1.3.2 植物性蛋白源替代研究
    3.2 脂肪和脂肪酸需要量研究
        3.2.1 脂肪
        3.2.2 必需脂肪酸需求的研究
        3.2.3 脂肪源替代研究
    3.3 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研究
    3.4 维生素需要量研究
    3.5 矿物质需要量研究
    3.6 石斑鱼配合饲料现状和养殖效果
        3.6.1 国内石斑鱼配合饲料现状
        3.6.2 石斑鱼养殖效果
第四章 石斑鱼的疾病及防治研究进展
    4.1 病毒性疾病
        4.1.1 神经坏死病毒病
        4.1.1.1 主要病状
        4.1.1.2 传播途径
        4.1.1.3 免疫防控
        4.1.2 虹彩病毒病
        4.1.2.1 主要症状
        4.1.2.2 传播途径
        4.1.2.3 防控措施
    4.2 细菌性疾病
        4.2.1 主要特征
        4.2.2 疾病防治
    4.3 寄生虫类疾病
        4.3.1 原虫类
        4.3.1.1 海水小瓜虫
        4.3.1.2 车轮虫
        4.3.1.3 粘孢子虫
        4.3.2 单殖吸虫类
        4.3.3 环节动物
        4.3.4 节肢动物
    4.4 海发公司石斑鱼疾病调查情况
        4.4.1 石斑鱼昏睡病
        4.4.2 石斑鱼溃烂病
        4.4.3 石斑鱼车轮虫病
        4.4.4 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
        4.4.5 鱼蛭(水蛭)病
        4.4.6 石斑鱼淀粉卵甲藻病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斑点叉尾鮰发生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1.1 肠道败血病
    1.2 腐皮病
    1.3 烂鳃病
    1.4 肠套叠病
2 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养殖水域环境恶化
    2.2 苗种质量参差不齐, 种质退化严重
    2.3 饲料配制技术落后, 投喂方法不当
    2.4 日常管理及用药不当
3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控
    3.1 保持水质和环境卫生
    3.2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3.3 严格把控苗种质量
    3.4 选择优质高效饲料
    3.5 加强疫病监测及防治
    3.6 开展有关疫苗研究及加强中草药的使用

四、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D]. 陶莎. 贵州大学, 2020(03)
  • [2]基于新型纳米金核酸试纸条对灿烂弧菌快速检测的研究[D]. 张力支. 鲁东大学, 2020(01)
  • [3]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D]. 邸军. 西南大学, 2020
  • [4]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浅析[J]. 司文辉. 江西水产科技, 2019(06)
  • [5]蕲艾内生真菌中抗海洋水产病害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D]. 石小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1)
  • [6]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D]. 张永刚.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7]中华鳖养殖政策性互助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的理论思辨与路径探索[D]. 牛春格.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8]异育银鲫鳃出血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和生化指标分析[D]. 李双.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石斑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D]. 刘春强. 天津农学院, 2017(08)
  • [10]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J]. 杨星,张美彦,张效平,商宝娣,李正友. 贵州农业科学, 2017(06)

标签:;  ;  ;  ;  ;  

水产养殖疾病及其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