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取出的罕见声门异物一例

鼻内窥镜下取出的罕见声门异物一例

一、鼻内窥镜下取出声门区罕见异物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袁炯聪,徐展学[1](2021)在《支撑喉镜联合鼻内窥镜对喉部良性病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喉部良性病变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声带良性肿物(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带囊肿、乳头状瘤及Reinker层水肿)及会厌囊肿[1],表现为嘶声、发声困难与异物感,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3]。当前临床针对喉部良性病变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其中纤维喉镜及直接喉镜下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易导致声带边缘不够平整,术后效果不理想。支撑喉镜下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术是近十几年兴起并逐渐应用于喉部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可更好地暴露病变部位,开阔术野、缩短手术时间[4]。但部分患者有颈椎病变或颈部粗短,支撑喉镜手术术野较小,手术开展难度增大,易造成声带、软腭等损伤[5]。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支撑喉镜联合鼻内窥镜电视监视系统在喉部手术中的应用日渐成熟,术野照明良好,能多角度放大观察喉腔,病变显露更清晰,无变形,分辨率高,可精准地切除病变,防止过多损伤正常结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现对其临床应用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周智[2](2020)在《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研究与治疗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发生于成人咽喉部的血管瘤疾病,从血管瘤疾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等方面为成人咽喉部血管瘤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06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诊治的成人咽喉部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血管瘤的好发部位、发病时间、治疗手段差异及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共23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及咳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主要发病部位为舌根、会厌谷,杓会厌皱襞,梨状窝等,可单发,也可多发。发病部位包括:舌根4例、会厌谷2例、梨状窝2例、杓会厌皱襞1例、环后区4例、披裂4例、口咽及下咽后壁2例、声带2例、会厌3例、扁桃体2例等。其中累及1个解剖结构者17例,2个解剖结构者5例,3个解剖结构者者1例;瘤体最大约3.5 cm?3.5 cm,最小约0.5 cm?0.3 cm。MRI一般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可明显强化。15例患者采用了单纯药物注射治疗,6例采用了手术切除,2例采用了药物注射联合射频或者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随访时间2个月-1年,治愈21例,显效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治疗并发症。结论:1、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诊断需借助内镜、CT、MRI等辅助检查,完善肿瘤范围及侵犯深度后才可行下一步治疗,MRI对复诊确定治疗效果同样重要。2、成人咽喉部血管瘤术后呼吸道管理需引起重视,部分患者术前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3、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尚未统一。硬化剂注射治疗成人咽喉血管瘤确实可行,但如何减少注射次数、确定注射周期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4、治疗成人部咽喉部血管瘤的新型手段效果明显,但仍需扩大临床手术量,验证有效性,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孙越甲[3](2018)在《支撑喉内镜下喉良性病变摘除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喉良性病变摘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该术式在临床诊疗上的可行性及应用范围,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总结该术式的先进性、优越性及可操作程度,并针对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其并发症发生概率更低,适用范围更广,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从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并通过动态喉镜检查临床诊断为喉良性病变的患者中,按疾病的临床诊断分类随机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局麻动态放大喉镜电视监视系统下喉良性病变摘除术,研究组行全麻支撑喉内镜下喉良性病变摘除术,术后给予相同的药物辅助治疗,包括抗炎及雾化吸入,术后休声2周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发音训练。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各项手术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术中术后合并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动态喉镜,与术前图像相对比,并结合嗓音主观评估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手术指标显示: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58.50±3.78min)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过程及手术后疼痛程度评分(1.45±0.40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治疗时间(4.25±1.25d)要短于对照组,计算P<0.05。根据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生理机能(PF)评分(34.20±9.88分)、生理职能(RP)评分(29.35±14.15分)、情感职能(RE)评分(37.15±17.96分)、社会功能(SF)评分(42.05±16.45分)、躯体疼痛(BP)评分(42.30±10.03分)、精力(VT)评分(41.25±15.50分)、精神健康(MH)评分(44.35±10.28分)、一般健康状况(CH)评分(32.30±9.55分)均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生理机能(PF)评分(47.35±15.78分)、生理职能(RP)评分(43.65±16.55分)、情感职能(RE)评分(51.98±11.20分)、社会功能(SF)评分(65.40±13.25分)、躯体疼痛(BP)评分(53.70±11.65分)、精力(VT)评分(56.35±12.95分)、精神健康(MH)评分(55.95±12.75分)、一般健康状况(CH)评分(43.88±12.9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合并症发生率(4.00%)要比对照组低,计算P<0.05。结论支撑喉内镜下进行喉良性病变摘除术,因其光照性好、放大视野,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清除病灶。而临床上结合喉良性病变的疾病特点、患者自身的基础状况及对手术的配合和耐受情况不同,可以综合考虑、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随着喉显微技术的发展,尤其对于肥胖、颈部过短、患有颈椎病及心脏病、咽反射明显、声门暴露困难且病变巨大复杂、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选择支撑喉内镜下喉良性病变摘除的手术方法可以获得相对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曹长兴[4](2017)在《鼻内镜下治疗上鼻道窦口复合区病变5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对上鼻道窦口复合区(Superior meatus complex area,SMCA)病变的临床效果。初步了解上鼻道窦口复合区(Superior meatus complex area,SMCA)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症状、体征的认识和首诊准确率。方法: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经术前影像学资料诊断SMCA病变并行FESS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N州=50);收集同时期在本院健康体检并完善相关专科检查者50例作为正常组(N2=50)(无全身各系统的慢性疾病,无各种鼻部疾病的体检者)。收集观察组术前及术后第1、3、6月的汉化版SNOT-22量表评分、嗅觉VAS评分以及术后第6个月的Lund-Kennedy内镜评分及糖精试验时间、Lund-Mackay CT评分数据,收集同时间内正常组的汉化版SNOT-22量表评分、嗅觉VAS评分数据,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参照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4年.昆明)[5],疗效以术后第6个月为准,并对观察组术前影像学诊断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第6个月的Lund-Kennedy内镜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und-MackayCT评分及糖精试验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汉化版SNOT-22量表分维度评分(生理问题评分、功能限制评分、情感结果评分)及总评分、嗅觉VA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的汉化版SNOT-22量表分维度评分(生理问题评分、功能限制评分、情感结果评分)及总评分、嗅觉VA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0例中有11例误诊,临床误诊率达22%。结论:①SMCA病变以良性为主,临床误诊率较高,影像资料可明确病变的发生部位、毗邻的解剖结构,因此,术前影像学检查、详细的鼻内镜检查及术后病理可提高SMCA病变诊断的准确性。②FESS手术治疗SMCA病变的临床效果显着,汉化版SNOT-22量表、嗅觉VAS评分对术前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生存质量状况及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宋丽[5](2013)在《口咽喉咽喉部异物诊治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咽喉部异物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因异物由口腔进入咽喉部引起咽喉部疾病较多,以口咽部和喉咽部异物最为常见[1]。由于咽喉部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异物位置一般较深,间接喉镜等检查不易发现,而且常规枪状镊或异物钳取出较困难,其诊断和治疗关系到预后是否良好。为提高对口咽咽喉部异物的诊断治疗水

彭莉莉[6](2012)在《缓释载药聚乳酸凝胶预防气管纤维组织增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喉气管狭窄(laryngo tracheal stenosis,LTS)最常见的病因是机械性外伤和医源性损伤,机械性外伤包括喉气管外伤后的软骨骨折或者气道挫裂和移位变形,医源性损伤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喉部放疗及喉部手术等因素。喉气管狭窄以声门下狭窄(SGS,subglottic stenosis)和气管狭窄(TS,tracheal stenosis)最常见,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支架扩张及药物治疗等。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气管重建术、环状软骨切除术、激光手术包括C02激光、Nd:YAG激光等方法。对于预防喉气管狭窄手术后再狭窄及喉气管恶性肿瘤阻塞需要支架的支撑,但是目前可行的支架都不能顺应气道的解剖结构而导致气道的损伤,对喉气管粘膜刺激引发的咳嗽,支架移位、脱落,支架上下端部位肉芽的生长及有可能拔管后再次发生喉气管狄窄等一些常见并发症尚未得到满意的解决。对于良性的喉气管狭窄,半年至1年后拔出支撑管后还有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再次狭窄的可能,肉芽组织的形成是喉狭窄支架置入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抗肿瘤、抗瘢痕形成、减少肉芽组织增生和防止组织粘连的作用得到了公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关治疗中。MMC最早发现于1956年,是从头状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广谱抗肿瘤抗后素。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MMC被用作系统化疗药,应用于乳腺、肺、胰腺及结肠直肠癌的治疗中。MMC具有抗肿瘤和抑制增殖的双重作用,作为一种烷化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与DNA的双螺旋形成交联,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期DNA的复制,对增殖期中的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同时也作用于静止期的细胞,因而可用来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和瘢痕形成。研究表明,MMC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从而减少各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MMC可使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D1的表达下调,caspase-3的表达上调。cyclin D1是细胞周期中G1期的关键调控蛋白,其下调将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caspase-3被称为死亡蛋白酶,其上调将激活凋亡级联反应,使细胞进入不可逆的凋亡过程,诱导细胞凋亡。MMC可能通过上述途径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使成纤维细胞减少,预防瘢痕产生。在预防声带术后的粘连及气管手术后的狭窄中,丝裂霉素可能也通过这些途径发挥作用。局部应用丝裂霉素联合气道置入支架治疗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丝裂霉素C对预防喉粘连和鼻腔粘连有一定疗效,但所有研究均是一次性用药,把含有丝裂霉素C的棉片在创面敷贴4-5分钟,不能完全解决粘连问题。国外报道用聚乳酸聚乙醇酸(Poly L-lactide-co-glycolide, PLGA)纳米微粒可以作为动物喉部的缓慢释药载体,该实验中将载有德克萨斯红葡聚糖、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牛血清白蛋白的PLGA纳米微粒注射到小鼠声带,体外实验中载有这三种不同物质的PLGA均可释放12d-14d天以上,红葡聚糖在体内持续释放达1周,肝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仍可以减少TGF-β诱导3T3型成纤维细胞中胶原的生长,说明了PLGA载药纳米微粒可以长期释放药物并且可以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聚乳酸凝胶为可注射用生物降解性材料,其生物组织相容性好。聚乳酸凝胶在冷藏条件下为液态,常温下为胶体状,可携带药物,在喉气管疾病应用方而,可作为良好的注射用药物缓释载体。温敏型聚乳酸凝胶注射到体内后,在体温作用下原位凝固,可将其作为药物释放载体,把所需剂量的药物与聚乳酸凝胶混合后注射到患病部位,可迅速形成凝胶。这种原位形成的水凝胶可以和周围组织牢固的结合,可控制在特定部位形成凝胶,在病灶处精确地释放包裹的药物,有效地控制了凝胶中药物的释放范围,减轻全身的不良反应。地塞米松磷酸钠(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DSP)为糖皮质激素类用药,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其对各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引起炎症都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减轻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其价格便宜,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少,可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本实验将聚乳酸凝胶作为MMC、DSP的缓释载体并用于喉气管外壁纤维组织增生的动物模型,研究其对气管纤维组织增生的抑制作用,为未来研究PLGA支架涂层药物缓释载体对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目的探讨载MMC与DSP的聚乳酸凝胶在体内外的缓释情况及对气管纤维组织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缓释实验中,将聚乳酸凝胶加入双蒸水,于4℃冰箱中放置24h以上,直至完全溶解得到澄明溶液,搅拌下加入MMC、DSP搅拌10min。37℃水浴放置5min,制成原位凝胶。取1mg/ml的MMC聚乳酸凝胶1ml及2mg/ml的DSP聚乳酸凝胶1ml分别置于10mlPH为7.4PBS中,在37℃恒温摇床中,以120r/min的速度持续摇荡。分别于1、4、6、8、12h,1、3、5、7、14、21、28、35d取出样本200μl并加入等量的新鲜PBS溶液。各样本通过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测定释放介质中MMC及DSP的含量,药物的累积浓度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通过观察各时间点留取的浸出液分别测出在365nm及242nm处的紫外分光光度值,实验重复3次。在体内缓释试验中,通过喉气管外壁损伤建立纤维组织增生的动物模型。将42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成7组后进行气管外壁刮伤,将0.2ml载有不同的药物剂量的聚乳酸凝胶与明胶海绵混匀后置于损伤后的气管外壁,并用半圆形的硅胶管固定。实验组包括载MMC组3组(0.1mg,0.21ng,0.4mg).载药DSP组3组(1mg,2mg,3mg)和空白对照组1组。分别于术后1、3、7、10、14、21d从O.4mgMMC组耳缘静脉抽血1ml,用质谱方法测量动物体内药物释放浓度。术后1、7、14d从耳缘静脉抽血1.5ml测定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术后4周通过空气栓塞处死动物后取气管外壁标本,标本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组织增生厚度。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比较采用LSD(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物体外实验发现1mgMMC缓释时间可达35天以上,2mgDSP缓释时间可达28天以上,DSP早期释放相对较快,6hDSP累积释放浓度达(31.51±2.31)%,28d时累积释放浓度达(92.01±1.76)%,以后释放逐渐缓慢,逐渐趋于平衡。MMC在21d之前释放较缓慢,累积释放浓度达(32.05±1.81)%,35d时累积释放浓度达(84.28±3.06)%。在动物体内两种药物凝胶在术后4周尚未完全降解,各组气管外壁纤维组织增生厚度如下:空白组:0.82±0.29mm;0.1mgMMC组:0.65±0.16mm; O.2mgMMC组:O.49±0.24mm;0.4mgMMC组:O.17±0.09mm;1mgDSP组:0-31±O.33mm;2mgDSP组:0.18±0.13mm:3mgDSP组:0.14±0.13mm。通过One-Way ANOVA LSD检验,两种药物各剂量组(除0.1mgMMC组外)与对照组比较,纤维组织增生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82,P=0.000),说明药物(除0.1mgMMC组外)对气管壁纤维组织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在MMC凝胶不同剂量组中,0.4mgMMC组与其他剂量组纤维组织增生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973,P=0.001),0.4mgMMC纤维组织增生的平均厚度最小,说明0.4mg MMC为动物体内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效果最好的最低剂量;在DSP不同剂量组中,总体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F=0.988,P=0.395),1mgDSP为动物体内最大程度抑制气管瘢痕形成的合适剂量;0.4mg MMC与DSP各组间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3,P=0.462)。其中0.4mgMMC组,从第1-21天动物体内MMC血浆中平均浓度为(0.16±0.12)ng/ml,在第7天释放浓度达到高峰,第10天以后药物释放逐渐趋于平衡。术后1、7、14d抽血观察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分别为(9.03±1.57)×109/L、(9.85±1.63)×109/L、(10.17±3.11)×109/L,通过One-Way ANOVA LSD检验发现3组白细胞计数差别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载有MMC的聚乳酸凝胶对动物的骨髓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MMC及DSP聚乳酸凝胶在动物体内及体外释放时间均可长达4周以上。在新西兰大白兔体内MMC抑制纤维增生的最合适剂量为0.4mg,DSP最合适剂量为1mg、MMC、DSP聚乳酸凝胶均可作为预防纤维组织增生的临床用药。本研究结果为未来研究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Poly L-lactide-co-glycolide, PLGA)涂层药物缓释载体支架对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苌江[7](2010)在《70°鼻内窥镜下咽喉部异物取出85例体会》文中指出

滕思莹[8](2010)在《喉气管狭窄的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喉气管狭窄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处理中的疑难病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之呼吸、发音、吞咽等能力减弱或丧失。依其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手术方式繁多,但至今尚无适合各类喉气管狭窄治疗满意的手术方式。本文收集2000年1月-2010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22例喉气管狭窄患者,依据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及软骨损伤情况,分别采用置入T形硅胶管11例、喉模4例和支撑喉镜下激光瘢痕切除术7例。分别就不同的病因、狭窄范围和程度及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探讨喉气管狭窄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得出:1.术前应该全面检查,准确评估喉气管支架缺损情况、狭窄的程度和受累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2. I度孤立层面喉气管狭窄首选支撑喉镜激光手术。3. II度以上喉气管狭窄术中应充分利用周围组织瓣进行喉气管功能重建,并选用合适的支撑模一期植入,对于声门下区及气管的局限性狭窄,应首选狭窄部切除、端端吻合术。4.对于反复发作的炎性肉芽辅以小剂量的放射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李立[9](2005)在《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治疗声门下喉气管狭窄 ——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的解剖学特点,探讨保留胸骨头的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治疗严重声门下喉气管狭窄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观测24具(48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头颈部标本的胸锁乳突肌形态、血供、其附丽的骨膜面积及锁骨头与胸骨头向上可分离的长度。采用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转移术治疗声门下喉气管狭窄16例。手术中使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带锁骨骨膜瓣,保留胸骨头,游离的胸锁乳突肌保留来自甲状腺上动脉的血管,以保证锁骨骨膜血运。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转移至缺损的气管前壁时要达到无张力缝合,术腔留置T管做支撑架。术后6~8周取出T管更换为金属气管套管,并堵管观察两周,无呼吸困难者可拔管。结果:带蒂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具有丰富血供,其中以甲状腺上动脉提供的下段动脉是主要的血供来源。锁骨骨膜可提供足够大的骨膜面积。胸骨头与锁骨头间无损伤可以分离的长度为10.5±1.0cm,转移至喉气管前壁可以达到无张力缝合。保留胸骨头的胸锁乳突肌仍可以保证颈部运动的平衡与协调,防止斜颈的发生。16例手术患者中14例于术后2月内拔除T管,更换成金属气管套管,堵管2周,观察呼吸无异常拔管。1例患者因缺损面积较大,于术后4月拔管。1例瘢痕狭窄形成不能拔管。15例患者拔管后纤维喉镜检查,气管内壁光滑无肉芽增生及瘢痕狭窄形成,气管前壁弧度良好。术后1年随访气管通畅无狭窄,呼吸正常,声音正常。结论:保留胸骨头的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是治疗声门下喉气管狭窄,重建呼吸通道的有效方法。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柔韧性高,血供好,缝合缘密闭,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无张力的与周围气管壁紧密缝合,并能抵抗呼吸道压力变化,不塌陷,骨化趋势明显,其成骨能力充分保证了喉气管前壁重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由于保留了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术后可以防止歪颈的发生。较其他方法,该术式操作简捷,一期完成,并发症少;切口小,拔管时间短,感染机率小,呼吸发音功能恢复好。

贾海英[10](2005)在《p63及其相关基因p53在喉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1)探讨p53、p63在喉鳞癌及颈淋巴结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2)讨论p53、p63基因在喉鳞癌中的相关性。 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喉鳞癌及其45例癌旁组织和25例喉非癌组织,检测24枚见癌转移的颈淋巴结和40枚未见转移的颈淋巴结中p53、p63蛋白的表达。 结果: (1)p53、p63在喉鳞癌及颈部见转移淋巴结组织中阳性表达呈细胞核阳性。 (2)p53、p63蛋白的喉鳞癌、癌旁及非癌组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3)p53、p63蛋白在喉鳞癌患者颈部见癌转移和未见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二、鼻内窥镜下取出声门区罕见异物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内窥镜下取出声门区罕见异物1例(论文提纲范文)

(2)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研究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疗效判定
3、结果
4、讨论
    4.1 血管瘤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4.2 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分析
    4.3 血管瘤临床表现
    4.4 血管瘤临床检查
    4.5 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4.6 血管瘤治疗手段
    4.7 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支撑喉内镜下喉良性病变摘除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方法
    1.1.3 观察指标
    1.1.4 判断标准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喉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1.2.2 两组喉良性病变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1.2.3 两组喉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1.2.4 两组喉良性病变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1.3 讨论
    1.3.1 喉良性病变的病因
    1.3.2 喉良性病变的类型
    1.3.3 喉良性病变的诊断
    1.3.4 喉良性病变的治疗
    1.3.5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对比
    1.3.6 支撑喉内镜下手术的注意事项
    1.3.7 支撑喉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1.3.8 支撑喉内镜手术的应用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鼻内镜下治疗上鼻道窦口复合区病变50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

(5)口咽喉咽喉部异物诊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异物部位
    1.3 异物种类
    1.4 检查方法
    1.5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详细检查发现异物了解其位置与形态
    3.2 取出异物时必须选用恰当的器械和合理的方法

(6)缓释载药聚乳酸凝胶预防气管纤维组织增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喉气管狭窄
    2. 喉气管支架发展历史
    3. 喉气管支架种类
    4. 喉支架置入适应症
    5. 喉气管狭窄的病理生理机制
    6. 丝裂霉素C(MMC)的发现与在耳鼻喉的临床应用情况
    7. 聚乳酸凝胶性质及其载药缓释体系研究现状
    8.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和药品
    2.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动物
    4. 体外MMC、DSP缓释实验
    5. 动物体内缓释实验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8)喉气管狭窄的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1章 综述:喉气管狭窄的治疗进展
    1.1 发病情况
    1.2 临床类型及表现
    1.3 临床分期
    1.4 诊断
    1.5 治疗
    1.6 预防
    1.7 结语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随访及疗效判定标准
    2.4 特殊病例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成功率
    3.2 不同狭窄部位和范围的治疗效果
    3.3 不同病因的治疗效果
    3.4 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3.5 手术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手术疗效及术后复发的问题
    4.2 不同病因治疗效果分析
    4.3 不同术式分析
    4.4 并发症分析
    4.5 特殊病例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9)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治疗声门下喉气管狭窄 ——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解剖学研究
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10)p63及其相关基因p53在喉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喉癌
    1.2 p53基因
        1.2.1 p5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2.2 p53基因与喉癌
    1.3 p63基因
        1.3.1 p6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3.2 p63基因与鳞癌
    1.4 p63与p53在肿瘤中的相互作用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p63与喉癌
    3.2 p53与喉癌
    3.3 p53与p63的相关性
4.讨论
    4.1 p63与喉癌
    4.2 p53与喉癌
    4.3 p63与p53在喉癌中的相关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临床实践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鼻内窥镜下取出声门区罕见异物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撑喉镜联合鼻内窥镜对喉部良性病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颖,袁炯聪,徐展学.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02)
  • [2]成人咽喉部血管瘤研究与治疗进展[D]. 周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支撑喉内镜下喉良性病变摘除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D]. 孙越甲.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4]鼻内镜下治疗上鼻道窦口复合区病变50例回顾性分析[D]. 曹长兴.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 [5]口咽喉咽喉部异物诊治的临床分析[J]. 宋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9)
  • [6]缓释载药聚乳酸凝胶预防气管纤维组织增生的实验研究[D]. 彭莉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7]70°鼻内窥镜下咽喉部异物取出85例体会[J]. 苌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13)
  • [8]喉气管狭窄的临床病例分析[D]. 滕思莹. 吉林大学, 2010(09)
  • [9]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治疗声门下喉气管狭窄 ——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李立. 山西医科大学, 2005(06)
  • [10]p63及其相关基因p53在喉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D]. 贾海英. 暨南大学, 2005(08)

标签:;  ;  ;  ;  

鼻内窥镜下取出的罕见声门异物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