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龙实业业绩有望增长

捷龙实业业绩有望增长

一、界龙实业业绩预增(论文文献综述)

彭颖[1](2018)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上市公司代表着制造业中的先进企业,其财务风险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风险的集中体现。传统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大多采用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仅仅从截面数据的角度构建模型,主要针对财务报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静态预警,缺乏有效的预警定位,不利于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综合考量。因此,有必要从时间维度上充分考虑制造业上市公司陷入财务风险的渐进过程,利用卡尔曼滤波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预测的高精度性优势,综合分析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的警源、警兆和警级,构建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定位体系,给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现警情后的可供选择的风险防控对策,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本文依据拉帕波特价值评估模型、哈佛分析框架等理论,搭建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框架,并综合运用卡尔曼滤波模型、面板数据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出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定位模型——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的预警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个维度,测度了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和基于卡尔曼滤波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并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位。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绘制三个维度财务风险的“风险地图”,模拟仿真关键财务变量作用下三维财务风险的变化趋势,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各个维度可能的风险点和预警防控对策。本文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可行的预警模式和技术工具,对企业做出正确的预警防控对策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具体而言,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构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测度模型。通过对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个维度的财务风险的识别,设计了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采用功效系数法对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处理,熵权法对各维度财务风险指标进行赋权,基于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2)构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并界定预警阈值。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累积变化,在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实时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其风险征兆,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刻画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由健康运营、到财务风险、财务危机、直到破产等一系列财务风险过程演变的动态轨迹。(3)测度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本研究应用MATLAB编写M程序,实现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的卡尔曼滤波器的计算及可视化效果。并应用均方误差最小对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得出最合适的协方差矩阵。同时,根据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级别,划分出预警阈值。把应用滤波模型所得到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状态值进行比较,从预测精度和模型分类识别能力方面检验卡尔曼滤波的拟合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动态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动态校正的功能,是优于现有判别技术的预警模型。(4)提供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发生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后可供选择的预警防控对策。运用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原理,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绘制出因果关系图和流位流率图,仿真分析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同风险点对三维财务风险的影响,并给出了可供选择的预警防控对策。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和模型方法的研究,拓展了财务风险研究的维度和动态预警评价的理论,提供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测的可操作化流程,从动态监测的视角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实时动态跟踪预测,基于卡尔曼滤波模型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进行动态阈值界定,整合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维财务风险子系统实现风险动态定位,通过模拟仿真关键财务变量对各个维度财务风险的影响,给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切实可行的预警防控对策。

蒋发令[2](2015)在《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之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一直是行政执法和司法裁判的难题,其原因是内幕信息的种类繁多,尤其是内幕信息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内幕交易行为必须发生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其敏感期的形成也需要依据法律来认定。2012年两高出台司法解释1对内幕信息的形成时间和公开时间作了规定,属于《证券法》规定之重大事件的,其发生之时内幕信息成立;属于《证券法》规定之计划、方案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之政策、决定的,其形成之时为内幕信息成立时间。该解释看似为认定内幕信息的形成时间提供了统一的适用规则,但《证券法》第六十七条例举了11项“重大事件”,决定其发生的原因不同,有多方主体参与形成的,比如并购重组;也有单方主体内部自身形成的,比如公司高管发生变动。这两种情形之下,参与主体控制“重大事件”发生的能力不同,其确定性也就不同,因此不宜采用同样的标准判断内幕信息的成立时间。从立法例举的内幕信息来看,决定其形成的行为主要有两类:多方行为和单方行为,这也是和实践契合的。通过梳理近年来证监会办理的内幕交易案件,内幕信息主要有并购重组信息、重大投资经营信息、再融资信息、股权变更信息、重大财务信息。笔者发现可以依据内幕信息形成的不同原因将内幕信息分为两大类:多方行为、单方行为。并购重组信息、重大投资经营信息、股权变更信息属于多方行为决定的,可以借鉴民事行为理论将重大事实形成过程统一到民事行为成立过程中去,通过分析民事行为形成阶段判断重大事实的确定程度,然后判断信息的成立时间。再融资信息和重大财务信息属于单方行为决定,可以通过分析影响重大事实形成的行为确定信息的形成时间。但是证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考验的是投资者对有关证券行情之信息的预测能力,注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应将内幕信息的形成时间提前至其发生具有“极大可能性”之时。多方行为下,各方主体初步合意形成时,内幕信息形成;单方行为下,单方主体内部初步形成计划、方案时,内幕信息形成。

杜晓芬[3](2014)在《我国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构建的研究 ——兼论法律监管体系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内幕交易监管正当性的理论研究出发,提出在我国构建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的想法。依据新政治经济学的利益集团博弈模型,阐述以中小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的原因所在,并据此形成内幕交易的外部监管模式。在分析过程中,以大量的违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厘清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及其监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因素,借助事件研究法和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工具,对影响因素和法律监管的重要性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针对我国内幕交易监管提出具体对策。理论研究表明:(1)内幕交易中通过信息垄断而人为设置的信息障碍,使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不公平,造成双方在交易收益上的不平等;由于内幕交易“税收效应”的存在,一方面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增加市场交易成本而降低市场效率,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损失构成了内幕交易被禁止和监管的法理基础。(2)内幕交易行政监管目标具有双重性,同时由于得到赔偿的一方与真正利益受损方不匹配,无法实现总体福利的优化。法律监管的目标是投资者权利的保障,有利于总福利的改进,是最能实现公平和效率兼容的方式。(3)金融投资者的证券交易行为受到其“心理账户”和风险偏好的影响,法律监管便是通过对内幕交易者投资决策的影响而发挥作用,改变内幕人交易策略使一部分个体退出交易,同时可以降低参与内幕交易的交易量。(4)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意义,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诉求外,对该利益集团的维护和培养,能有效的形成外部监管力量,与内幕交易者形成力量均衡。实证研究表明:(1)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金融市场化程度和法律指数共同构成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国有上市公司通过内幕交易获得的超额收益比非国有上市公司高,参与内幕交易的激励水平和动机更强。沪市的股票内幕交易得到的超额回报高于深市的股票,沪市内幕交易的激励水平高。(2)上市公司的股权越集中,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赋予大股东的权力越大,能使大股东等内幕人通过地位和权力优势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也就是说股权越集中,通过掌握的内幕信息获利的动机越强。而法律制度的作用恰恰相反,法律制度越完善,内幕交易所获得的超额收益越低,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有助于降低实施内幕交易的动机。(3)上市公司所处地区针对内幕交易的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带来法律监管的提升,可以增加监管机构发现内幕交易的概率。在法律监管力度短期内无法做出调整的情况下,对内幕交易发现概率的提升可以有效的提高法律监管对内幕知情人的震慑,增加其对面临惩罚的预期,从而使一部分风险偏好低的人群从内幕交易中退出。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议:(1)完善证券立法。明确法律监管主体,在证监会作为代理执法机构的条件下,赋予证监会一定的立法权,弥补法律监管主体的缺失。证券法的修订要树立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价值导向,完善法律界定内核和民事立法。(2)积极发挥证券市场配置作用。改变机构投资者职能和立场的定位,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中小投资者教育力度。(3)提高公司内部制约。坚持同股同权,推行累积投票制度和贯彻抗董事权制度。(4)其他补充机制。在交易所预警机制中加入知情交易概率监控系统,依靠行业自律组织和奖励举报者,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力量。

任荣[4](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并购是企业控制权转移和产权交易的重要形式,公司治理则是解决企业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由于公司并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公司并购中相关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公司并购既可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水平下降。我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还有待提高,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过分集中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并购已经异化成为相关利益主体攫取私利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普遍存在股权转让价格过低、上市公司资金被挪用等现象,而且还存在信息泄露、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问题,能否通过公司并购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令人质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对我国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和内幕交易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本文根据股权结构、股东权利、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管层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企业高管个人情况、企业薪酬与激励制度、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等7个方面的30个指标,构建了一套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据此,本文选取了 1999-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的1119次公司并购事件涉及的样本公司,及该期间内未发生公司并购的2709家规模和行业匹配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样本。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了每个样本公司在公司并购发生前1年(T-1期)到公司并购发生后2年(T+2期)期间公司治理的综合因子得分。为了验证本文构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进一步对不同类别研究样本的公司治理综合因子得分进行了比较和检验。我们发现:1)在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均大大低于非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且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最低。这表明并购一般发生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明显高于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越低,越有可能成为公司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通过股权转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公司并购的动因之一;2)并购发生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均得到了显着提高,且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大大超过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但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仍然低于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这表明,公司并购能够显着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有效缓解股东和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冲突。通过并购,并购公司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有效解决,而目标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虽然得到了缓解,但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始终低于非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3)在样本公司并购发生前1年(T-1期)至发生后第2年(T+2期)期间,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相比,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增长缓慢。本文研究了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首先,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确实存在,并对不同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方式进行了剖析。其次,我们在LLSV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并购公司、目标公司、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市场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对它们在并购中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剖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并购双方企业的控股股东不但有可能在公司并购中采取非合谋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而且还可能通过合谋方式共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当控股股东采取非合谋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时,目标企业的控股股东通过在协议转让中溢价出让控制权的方式,能够获得超过其持股比例的私人利益。而并购企业的控股股东为了扩大自己控制权,不惜牺牲中小股东利益,用溢价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致使股权转让价格高于流通股价格。当控股股东合谋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时,他们合谋压低股权转让价格,利用远低于流通股价格的股权转让价格,达到牟取控制权私利之目的。在并购企业控股股东和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博弈中,如果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的价格越高。在中小股东和市场监管者面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监管博弈中,控股股东为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考虑其侵占行为被市场监管者查处的概率;面对控股股东侵占,为了降低成本,中小股东宁愿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而不愿采取直接监督、举报与上诉等方式进行抵抗;由于受到监管成本的约束,为提高监管效率,市场监管者需要综合考虑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概率,侵占行为对中小股东伤害的程度,及对侵占行为查出的成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了验证本文所得的上述理论,本文选取1999-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公司并购,且具有完整数据的231家目标企业,以及636家规模匹配的非并购企业作为参照样本,对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具有较高的价格折扣,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价格明显超过了同类非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价格。实证结果还表明,对并购双方企业而言,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价格越高,而对同类非并购企业而言,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价格越低。上述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本文博弈分析导出的理论结果。本文还研究了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问题。本文对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结果发现,信息不对称,相关利益主体争夺超额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是公司并购中滋生内幕交易的主要原因;而强化法律法规惩处能够有效约束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1993-2013年公司并购中证监会和人民法院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并购信息公告日之前,样本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显着大于零,其超额换手率和超额成交量迅速增加。这充分证实了信息不对称,攫取超额收益确实是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特征。此外,本文根据我国股票市场法治环境的特征,将我国股票市场法治环境按时间分为两段,其中2010年以前的法治环境较差,2010年至今法律环境较好。然后我们将公司并购公告目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作为因变量,以企业资产规模和内幕交易发生时间等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法律环境越差公告目前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差,反之亦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司并购中对中小股东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对内幕交易的监管措施,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抑制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如何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发挥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对完善公司并购中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市场监管者的监管水平,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不仅充实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为抑制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和内幕交易行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项凯[5](2013)在《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研究 ——以证监会行政处罚书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成效明显,但是由于立法、执法和技术上的原因,给监管机构造成内幕交易主体立法不清晰,内幕信息范围界定不到位,内幕交易目的立法缺失和内幕交易客观方面立法技术落后的监管困境,以致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效能难以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内幕交易行政处罚效能,就必须在内幕交易行政处罚制度原有的内幕交易“四要件”的理论基础上,吸收监管实践的养分,丰富内幕交易“四要件”理论,完善内幕交易行政处罚制度,以增加制度供给。本文搜集了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若干行政处罚决定书,加以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全文总共约四万字,主体部分由以下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理论基础,着重吸收监管实践的养分,丰富原有的内幕交易“四要件”理论。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法律渊源,强调消化近两年来我国在反内幕交易法律制度建设上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三章展现了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现状,进而归纳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缺陷。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内幕交易行政监管的困境,并总结导致困境的原因。第五章吸收监管实践的养分,提出完善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具体建议。

硅谷子[6](2012)在《超跌反弹股宜快进快出》文中研究指明近两周大盘跌宕起伏,围绕2140点至2190点区间反复震荡,虽然在今年初政策底2132点暂获支撑,但是个股分化现象不断加剧。前一周我们指出的"近期强势股已经有大幅补跌现象出现,显示市场存量资金仍有不足,热点转换过快,短线炒作痕迹较重,结构性行情风险犹存"的情况愈演愈烈,受业绩预亏预减和新三板利空打击的中小市值品种和前期热门题材股、强势品种大幅补跌,地产、农业、医药、酿酒等机构抱团取暖的防御品种

王伟[7](2012)在《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形成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要求信息能够准确充分及时的披露给投资者。曾参与过俄罗斯、乌克兰、印尼等国《证券法》改革的美国斯坦福大学Bernard Black教授认为,强有力的资本市场必须具备两个首要条件:其一,投资者可以公平地获得赖以评估公司价值的信息、;其二,投资者相信公司的内幕人员不会骗走他们的投资。然而在现实中,信息披露却存在严重的差异,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内幕交易正是基于这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道德行为,虽然我国证监会逐渐认识到内幕交易的危害性,并加大了对市场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监控,陆续查处了内幕交易案几十起,但并未从根本改变和有效监管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现状。内幕交易行为的猖獗严重干扰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正确认识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制和经济后果,有如下研究目的:(一)通过对内幕交易形成机制的研究,为内幕交易的监管措施和治理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二)通过研究内幕交易行为的市场反应,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正确认识内幕交易带来的市场危害,形成正确的投资价值和理性的投资观念,以克服非理性投资情绪的影响;(三)深入研究内幕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加强公司治理、防范内幕交易、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和提高公司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内容本文针对以上分析,运用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事件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出发,系统研究了内幕交易行为的形成机制和经济后果。其中形成机制的分析分别从内幕交易形成的前提条件、激励动机、行为环境和行为契机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为了明晰内幕交易造成的经济后果,分别对内幕交易产生的市场影响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了内幕交易发生后对股票收益率、市场投资者情绪、信息的不对称性、上市公司融资成本、投资水平等的几个方面的影响。并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案例进行研究,为更全面认识内幕交易的后果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为全文的导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释义与本文研究有关的关键概念、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以及本文的预期创新,在全文中起到介绍概括的作用。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从内幕交易与超额收益、内幕交易与公司治理、内幕交易与资本市场、内幕交易与上市公司、内幕交易与政府监管这五个方面来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指出内幕交易现有研究的缺陷和空白,为后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的理论框架。本部分主要运用有效市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全面剖析。该部分笔者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内幕交易行为对于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代理理论和信启、不对称理论得出了内幕交易本质是一种代理问题的表现的结论。第四章是对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现状进行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对于内幕交易行为规制的立法进程,以及我国目前规制内幕交易的法律框架和执法依据。同时,根据证监会对内幕交易的公开惩处,本章收集了我国内幕交易的数据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对当前我国内幕交易的行为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制,分别从内幕交易产生的前提条件、激励动机、行为环境以及发生契机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一)信息不对称是内幕交易发生的前提条件,在具有信息优势的前提下,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内幕交易者行为人必然利用信息优势进行获利;(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水平和政府监管的不完善为内幕交易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空间;(三)上市公司非正常重大事件的发生为内幕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重大消息获利成为内幕交易的基本特征;第六章研究内幕交易的事后市场反应。本章选取了黑色样本和白色样本进行配比,对事后窗期间的两组样本的超额收益率、投资者的情绪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一)事后窗期间,相比未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超额收益率明显偏低;(二)事后窗期间,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情绪明显偏低;(三)事件窗期间,相比于未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性更加严重。第七章探究了内幕交易给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后果。从内幕交易当事人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进探讨。研究发现:(一)内幕交易会对上市公司的融资产生影响。内幕交易发生后会导致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包括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二)内幕交易会对上市公司投资水平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未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进行内幕交易的上市公司未来新增投资下降。(三)内幕交易会对上市公司产生其他经济后果:内幕交易会使的上市公司面临高额的民事诉讼;同时会致使上市公司正在进行的重大决策和方案搁浅或终止;内幕交易还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从法律层面、上市公司制度建设以及内幕交易监控技术的角度提出完善内幕交易监管的政策建议。三、学术创新和贡献第一,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内幕交易的形成机制。在现有内幕交易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从内幕交易形成的前提条件、激励动机、行为环境和发生契机四个层面进行研究,丰富了我国关于内幕交易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文献,为我国证券市场进行内幕交易监管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内幕交易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后果。在国内已有的关于内幕交易的研究文献中,对内幕交易的事后经济后果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希望能在该方面进一步完善关于内幕交易的经济影响和经济后果的相关理论文献。第三,在对内幕交易产生的经济后果的衡量上,本文突破了以前文献定性分析的思路,对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研究。一方面在指标的衡量上,引入了投资者情绪、信息不对称程度、资本成本、投资水平等系列指标;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而且使用了案例法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全面。

刘春华[8](2012)在《我国A股市场股票股利异常收益率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修订实施,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并在2007年迎来全民皆股的新时代。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投资者的每一根神经,股利政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送转题材一直是市场热炒的题材之一,在不改变公司现金流和股权结构的前提下,仅仅是流通股数量的增加或者说是会计科目的调整,不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在事件日期间,送转股的确发生了异常收益,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实证结果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更给股票股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相关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包括:信号传递理论、最优交易价格理论、投资者幻觉假说以及财富幻觉假说等。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上述理论进行过实证研究,但因为选取的样本范围不同,考察年度不同,研究事件同不同,或者研究方法不同,造成同样的理论在不同的文献中表现出不同的实证结果。同时,国内对股票股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实证检验上,而对影响异常收益的相关因素,缺乏应有的关注(从相关文献的可获得数量可见一斑)。基于以上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考察年度2007-2010年(涵盖牛市,熊市,震荡市),A股市场纯送转股事件(排除现金股利和混合股利造成的影响),明确分红预案公告同和除权除息同为事件研究日,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综合分析事件日期间市场存在的异常反应和影响异常收益的主要因素,希望为投资者选取送转题材股票提供理性的投资依据,降低投资风险;为上市公司有效实施股利政策,尤其是股票股利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为监管机构如何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监管依据。一、主要内容和观点:1.上市公司送转事件特征1.1送转事件的年度分布特征。上市公司送转事件的发生,与市场行情密切相关。在所属财政年度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发生送转事件的公司所占比例明显大于行情较差的年度,并且送转比例也更高。1.2送转事件的送转比例分布特征。送转比例的集中趋势明显,说明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存在互为参照、相互模仿的现象,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缺少针对性,具有显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高送转事件所占比例存在震荡上行的趋势。1.3送转事件的送股与转增的比例分布特征。市场的送转事件以转增为主。不但转增事件发生的频率高于送股,而且转增比例的均值和中位数也明显高于送股。同时,送股和转增事件的相对数也存在明显的年度差异。送转事件归属财政年度,市场行情好时,送股所占比例上升,转增所占比例下降;送转事件归属财政年度,市场行情差时,送股所占比例下降,转增所占比例上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送股和转增会计处理上的差异。2.比较研究法:上市公司送转前后基本面变化分析2.1财务方面①盈利能力的变化。送转当季和送转后两季ROE明显上升,送转后第三季,ROE恢复到送转前水平。说明管理层通过送转股传递的公司盈利预期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信号传递理论在短期内成立,超过一定时限,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降低。②成长能力的变化。送转事件后,净利润增长率发生明显下降。统计分析的结果与信号传递理论相悖。这一异常现象在我国能够长期普遍存在,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监管问题。上市公司利用送转政策,掩盖公司成长性下降的事实,制造投资者幻觉,而监管层对上市公司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视而不见,投资者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③偿债能力的变化。送转前后,流动比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送转公司的流动比率都维持在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并且高送转公司的数据明显优于低送转公司。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信号传递理论。2.2非财务方面①股东户数增长率的变化。送转后股东户数增长率明显上升,市场对送转行为反应强烈。②机构持股比例的变化。送转后机构持股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送转前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送转后机构持股比例提升明显。最优交易价格假说和引起注意假说都可以对①②现象作出解释。③换手率的变化。送转后换手率明显上升,并且具有很好的持续性。说明流动性假说和最优交易价格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3.事件研究法:送转事件异常收益率实证分析3.1分红预案公告日①对于不同年度,预案公告前30天,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均显着为正。并且越接近公告日区间,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越大。②市场行情好时,累计平均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市场行情差时的同区间数值。说明市场对送转股存在一定的炒作性。③行情好时,市场对送转信息更敏感,反应不但更剧烈,而且更提前。存在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的情况。④对于震荡市,市场对送转信息虽然也有所反应,但送转信息公布后,出现了跳水性下降,这种“见光死”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在震荡市,市场对送转题材的炒作性。3.2除权除息日,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表现与投资者普遍预期相反。市场行情好时,并没有发生填权现象,反而市场行情差和震荡行情时市场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更好一些。①在行情好时,市场交易活跃,当发生股票股利后,前期进入的投资者获利回吐,竞相套现使得股价进一步下跌,而投资者并没有仅仅因为股票价格下降而认为该股票更有利可图,价格幻觉假说显然在此处不成立,数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财富幻觉假说。②在行情较差时,由于投资者相对比较保守,前期进入的投资者也许并没有解套,股票股利发生后,股票价格会大幅下跌,这也给偏好低风险的投资者创造了很好的投资标的,他们认为股价更便宜,风险也更低。同时前期套牢的投资者也会借此机会低价吃进以摊薄成本。③而震荡市的市场反应,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虽然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但统计数据均不显着。4.多元线性回归法:影响市场反应强度的因素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依次为送转比例、股票价格、净利润增长率、ROE、每股收益、机构持股比例。4.1送转比例的符号为正,且是第一个进入模型的变量。这与我们开始的预期一致,送转比例越高,市场越容易对其解读为利好信息。4.2股票价格的符号为负。送转前股票价格越高,市场反应强度越低,市场对高股价公司的送转行为,更多的理解为公司在炒作自己的股票,通过送转股,制造价格幻觉。4.3净利润增长率、ROE符号为负。作为衡量公司成长性和盈利性的典型指标,已经广泛为投资者接受。在选择投资标的前,净利润增长率和ROE已经成为投资者重要的参考指标,成长性和盈利性较好的公司的投资价值已经被市场充分挖掘,股利政策并没有传递新的信息,市场反应自然较小。4.4每股收益的符号为正。具有较高的每股收益但未发放现金股利,增加了未来获得现金股利的几率,也可能是意味着公司存在更好的投资机会。所以市场给与了正向的市场反应。4.5机构持股比例符号为负。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信息不对称性越低,市场的反应也就越弱。二、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预案公告日期间,市场存在显着的异常收益率;除权除息日后,没有发生投资者普遍预期的填权现象。第二,市场行情对送转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都有直接影响。这说明,我国股市投机和概念炒作氛围依然浓厚。第三,具有高送转特征的公司,无论送转前后,财务指标均明显优于送转比例较低的公司,公司传递的信号也更加真实和可信。第四,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在送转后,机构持股比例显着提高,说明送转政策成功的引起了机构投资者的注意,这一结果支持了引起注意假说。第五,对于送转前,具有较高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表现出较弱的市场反应。这一现象与之前的学者研究不太一致,值得引起关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充分挖掘,使得送转信息没有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引起注意假说。第六,送转前股票价格较高的公司,市场表现出了显着的负向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价格幻觉假说。三、论文特色1.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法,事件研究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国内股票股利的实证研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2.样本选择上,完全使用送股和转增的事件,排除了派现和混合股利,使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3.数据年度包含了牛市、熊市和震荡市,避免了单一市场行情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更具有普遍意义。4.财务数据比较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送转行为掩盖下成长性下滑的事实真相,为监管层规范上市公司的送转行为提供了事实依据,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敲响了警钟。5.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与市场反应强度负相关的实证结果,突破了传统认识和既有的研究结论。事实证明了,中国投资者已经快速走向成熟,由投机炒作向价值投资转变,这是中国股市发展至今取得的巨大进步。

沈冰[9](2012)在《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与识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幕交易在中国股票市场十分严重,干扰了股票市场的正常秩序,违背了股票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内幕交易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内幕交易的度量、策略、影响、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和识别机制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进行研究的。本文利用信息空间理论和数理模型,对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采用知情交易概率和买卖不平衡比率两种度量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程度进行了度量,并对内幕交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因素,并利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市场反应,进一步利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进行识别。最后,在提出内幕交易防控原则的基础上,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进行了博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内幕交易的防控建议及措施。1.研究结论(1)内幕交易在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时有发生,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论文通过知情交易概率和买卖不平衡比率两种度量方法,利用沪深两市2009年进行了重组、高送转、业绩预增和业绩预亏的A股上市公司的高频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程度进行度量,发现内幕交易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时有发生,尤其在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说明内幕人员主要是在信息公告之前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另外,还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具有几个特征,即参与主体复杂化,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行为具有隐蔽性,不同市场环境的内幕交易存在差别,内幕交易与其他违规违法行为时常同时发生,内幕交易以资产重组为主。(2)机构投资者和大户是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机构投资者和大户通过各种途径能够获取内幕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并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以获取非法收益或规避风险,是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而中小投资者则在内幕交易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是内幕交易的受害者。论文还从机构投资者和大户资金流向的角度,从实证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内幕交易的监控对象重点应该集中在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上,以提高内幕交易的监管效率。(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法制环境不佳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因素。论文利用行为金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揭示了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主要因素,包括: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较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法律制度环境不佳等。另外,还发现在缺乏卖空机制的我国股票市场中,内幕人员利用利好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概率大于利空信息。(4)内幕交易可以提高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降低市场流动性,增加市场波动性。论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内幕交易虽然可以通过信息在市场中传播和扩散来提高信息效率,但会降低股票市场的市场流动性,增加市场波动性。并利用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内幕交易的程度与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呈显着的负相关,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呈显着的正相关,从而验证了上述观点。(5)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降低内幕交易的发生。论文提出了防控内幕交易的三个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认为要从构建内幕交易的预警机制,建立内幕交易的动态监控机制,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查处力度,构建多方联合管理的多层次监控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投资行为等方面来进行防控,才能降低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2.主要创新(1)建立了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内幕交易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针对学术界对内幕交易形成机理研究的薄弱,论文探索性地把信息空间理论运用其中,建立了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内幕交易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拓展了研究的新视野,能够对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2)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论文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利用相关上市公司的高频数据,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同时,本文还实证检验了在缺乏卖空机制的我国股票市场中,内幕人员利用利好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概率大于利空信息。(3)从资金流向的角度揭示了机构大户是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关于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问题,学术界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和研究的,缺乏实证的支撑。论文利用机构投资者和大户的资金流向,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和大户是内幕交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而不知情的中小投资者则是受害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内幕交易的监控对象应重点集中在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上。(4)建立了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内幕交易识别机制。论文利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进行识别,这在同类研究中比较罕见。为了检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有效性,还利用网格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模型的识别效果最佳。同时,论文还发现该模型比Logit模型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和更好的泛化性能,对内幕交易的识别效果更好。此外,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中,尝试性把股价信息含量引入其中,提高了内幕交易的识别效果。

杨生[10](2011)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证券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存在着大量非正常交易行为,如知情交易、市场操纵等。但这些异常交易行为往往非常隐蔽,如庄家会利用多个账户进行股票买卖从而隐藏其真实意图,而且交易数据量非常庞大。基于信息的市场操纵,是指知情交易者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转嫁风险,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操纵股价的行为。作为一种综合性内部人操纵行为,基于信息的市场操纵常常将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以及虚假陈述夹杂之中而很难独立开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陆续开始制定法律禁止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但现实中仍在存在一些“漏网之鱼”,可以说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一直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市场上,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证监会与司法系统已经公开查处的股价操纵案件共计41起,大多都涉及信息违规以及股价操纵行为。本文采用传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整个内容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问部分,即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所作的探索及不足。第二部分——分析部分,即为第二、三、四章。第二章首先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情交易中市场操纵行为的理论研究,二是市场操纵中知情交易的理论研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知情交易的特点与市场操纵的过程及其它们的危害,及信息不对称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第四章通过收集最近几年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案例,提取其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知情交易和市场操纵的总体特征。第三部分——结论部分,即为第五章。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提出了在个人投资者教育、信息披露机制、市场法律体系、市场监控和交易制度等方面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界龙实业业绩预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界龙实业业绩预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研究历程
        1.3.2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研究
        1.3.3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分析
    2.1 制造业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2.1.1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分析
        2.1.2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时空”特征分析
        2.1.3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三维”特征分析
    2.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的理论分析
        2.2.1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风险动态传导理论分析
        2.2.2 基于拉帕波特价值评估模型的财务风险三维预警理论分析
    2.3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的方法选择
        2.3.1 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模型类别解析
        2.3.2 卡尔曼滤波模型方法解析
    2.4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模型框架设计
        2.4.1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模型
        2.4.2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测度模型
        2.4.3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定位模型
        2.4.4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
    3.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警兆识别
        3.1.1 经营风险警兆识别
        3.1.2 投资风险警兆识别
        3.1.3 筹资风险警兆识别
    3.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2.1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选取思路
        3.2.2 经营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3.2.3 投资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3.2.4 筹资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3.2.5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风险监测指标的预处理
    3.3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程序与方法
        3.3.1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程序
        3.3.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方法选择
    3.4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的时序处理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模型构建
    4.1 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监测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4.1.1 三维财务风险时间序列分析
        4.1.2 三维财务风险状态空间模型
    4.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构建
        4.2.1 基于熵权法的财务风险信号权重设定
        4.2.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构建
        4.2.3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卡尔曼滤波适用条件检验
        4.2.4 基于拟合优度检验的卡尔曼滤波协方差矩阵选择
    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指数模型构建
        4.3.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的流程
        4.3.2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状态空间模型的最优平滑
        4.3.3 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指数模型构建
    4.4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4.4.1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阈值界定标准
        4.4.2 经营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4.4.3 投资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4.4.4 筹资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4.5 卡尔曼滤波模型与LOGISTIC回归分析预警精度的比较分析
    4.6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定位的三维立方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样本选择
    5.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
        5.2.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预处理
        5.2.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结果
    5.3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测度与分析
        5.3.1 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指标的时序处理
        5.3.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测度
        5.3.3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卡尔曼滤波适用条件检验
        5.3.4 基于拟合优度检验的卡尔曼滤波协方差矩阵选择
    5.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风险预警指数测度与定位
        5.4.1 经营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5.4.2 经营风险预警阈值测度
        5.4.3 经营风险预警定位
    5.5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与定位
        5.5.1 投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5.5.2 投资风险预警阈值测度
        5.5.3 投资风险预警定位
    5.6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筹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与定位
        5.6.1 筹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5.6.2 筹资风险预警阈值测度
        5.6.3 筹资风险预警定位
    5.7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拟合效果分析
        5.7.1 卡尔曼滤波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5.7.2 卡尔曼滤波模型分类识别能力检验
        5.7.3 卡尔曼滤波与Logistic回归识别能力比较分析
    5.8 基于三维立方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定位
        5.8.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5.8.2 经营维度预警定位分析
        5.8.3 投资维度预警定位分析
        5.8.4 筹资维度预警定位分析
        5.8.5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三维预警定位
        5.8.6 制造业样本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配对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及防控策略选择
    6.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的构建思路
    6.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演化因果结构分析
        6.2.1 经营风险预警子系统因果结构分析
        6.2.2 投资风险预警子系统因果结构分析
        6.2.3 筹资风险预警子系统因果结构分析
    6.3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构建
        6.3.1 经营风险预警子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6.3.2 投资风险预警子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6.3.3 筹资风险预警子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6.3.4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总体模型构建
    6.4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试验
        6.4.1 情景一:经营风险预警仿真
        6.4.2 情景二:投资风险预警仿真
        6.4.3 情景三:筹资风险预警仿真
        6.4.4 情景四: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仿真
    6.5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6.5.1 经营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6.5.2 投资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6.5.3 筹资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 A Stata14.0 软件操作代码
附录 B Matlab软件编制的卡尔曼滤波操作代码

(2)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之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内幕信息形成时间的判断原则
    (一)“重大性”原则
    (二)“确定性”原则
二、不同内幕信息之“确定性”分析
    (一)内幕信息的类型
    (二)不同内幕信息之“确定性”分析
        1.多方行为形成的内幕信息之“确定性”分析——对民事行为理论的借鉴
        2.单方行为形成的内幕信息之“确定性”分析
三、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之实践与评析
    (一)多方行为形成的内幕信息之形成时间
        1.并购重组信息形成时间
        2.重大投资经营信息形成时间
        3.股权变更信息形成时间
    (二)单方行为形成的内幕信息之形成时间
        1.再融资内幕信息形成时间
        2.重大财务、利润分配信息形成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构建的研究 ——兼论法律监管体系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问题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基本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预期创新和不足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内幕交易监管的正当性
        2.1.1 公司治理与内幕交易监管
        2.1.2 证券市场效率与内幕交易监管
        2.1.3 投资者公平与内幕交易监管
    第二节 内幕交易归责理论及立法监管成效
        2.2.1 内幕交易归责理论演进
        2.2.2 内幕交易立法监管成效
    第三节 中小投资者保护理论
    第四节 我国内幕交易监管研究综述
        2.4.1 我国内幕交易存在性及特征综述
        2.4.2 我国内幕交易监管影响因素综述
第三章 内幕交易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内幕交易的负外部性
        3.1.1 违背公平原则
        3.1.2 “税收效应”产生负外部性
    第二节 法律监管方式的效率标准
        3.2.1 监管效率的评价标准
        3.2.2 行政监管的效率评价
    第三节 法律监管的作用路径
        3.3.1 法律监管的作用
        3.3.2 法律监管与内幕人选择
        3.3.3 法律监管与最佳交易量
    第四节 中小投资者保护在法律监管中的核心作用
        3.4.1 模型设定
        3.4.2 监管水平选择
        3.4.3 监管变动分析
第四章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及其监管概述
    第一节 内幕交易阶段
        4.1.1 内幕交易三个阶段
        4.1.2 内幕交易样本分析
        4.1.3 我国内幕交易的特点
    第二节 内幕交易监管沿革
        4.2.1 内幕交易监管的阶段演进
        4.2.2 内幕交易监管的组成体系
    第三节 内幕交易发生的制度基础
        4.3.1 行政监管为核心的原因
        4.3.2 机构合谋的原因
        4.3.3 并购重组中内幕交易多发的原因
        4.3.4 深交所处罚案例多的原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幕交易影响因素与法律监管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内幕交易影响因素
        5.1.1 内幕交易与超额收益
        5.1.2 股权性质与结构
        5.1.3 法律环境
    第二节 影响因素模型设定
        5.2.1 事件研究法
        5.2.2 模型设定
    第三节 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法律监管重要性的实证分析
        5.4.1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5.4.2 模型设定
        5.4.3 实证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构建
    第一节 我国内幕交易法律监管的不足
        6.1.1 监管主体缺位
        6.1.2 构成要件界定不明晰
        6.1.3 投资者保护实质缺失
    第二节 法律监管体系和保障机制
        6.2.1 资源保障
        6.2.2 制度保障
        6.2.3 约束监管权力
    第三节 提高监管发现概率的措施
        6.3.1 知情交易概率定义
        6.3.2 知情交易概率测算方式
        6.3.3 知情交易概率测算在内幕交易监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
    第一节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
        7.1.1 内幕交易对中小投资者的侵害
        7.1.2 中小投资者面临的挑战:黄光裕案案例分析
        7.1.3 我国的司法实践
        7.1.4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意义
    第二节 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
        7.2.1 法律层面
        7.2.2 市场层面
        7.2.3 公司治理层面
        7.2.4 中小投资者集体层面
    第三节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积极作用:万福生科案例分析
        7.3.1 案例回顾
        7.3.2 事件影响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实证研究结论
        8.1.2 分析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8.2.1 修改完善证券立法
        8.2.2 发挥证券市场作用
        8.2.3 高公司内部的制约
        8.2.4 其他补充机制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证监会2008—2012年处罚的内幕交易案件
附录B 我国内幕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主题与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公司并购与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司并购和公司治理
        一、公司并购内涵及并购方式
        二、公司治理内涵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并购对公司治理的正效应理论
        一、效率理论
        二、控制权市场理论
        三、自由现金流假说
    第三节 并购对公司治理的负效应理论
        一、管理者主义理论
        二、并购的自负假说
        三、并购的隧道效应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及公司治理效果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治理效果
        一、公司并购与股权结构变化
        二、公司并购对董事会构成与运作的影响
        三、公司并购与高管激励约束制度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评估及检验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二、因子得分评估模型
        三、数据来源
        四、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评估实证研究
        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第二节 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模型分析
        一、影响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的制度因素
        二、公司并购中影响控股股东侵占的非制度因素
        三、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的实证
        一、实证假设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择
        四、模型构建
        五、描述性统计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问题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市场特征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现状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典型案例
        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机理分析
        一、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二、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后果和影响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假设
        二、样本选择
        三、变量选取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五、模型构建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国外对公司并购的中小股东保护和内幕交易监管
        一、国外对公司并购的中小股东保护法律法规
        二、国外对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监管
    第二节 我国对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抑制
        一、关联交易的规范管理
        二、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第三节 我国对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控制
        一、完善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提高对内幕交易的监控手段
        三、加大对内幕交易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研究 ——以证监会行政处罚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理论基础
    一、内幕交易“四要件”理论
    二、内幕交易的特点
    三、内幕交易的种类
第二章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法律渊源
    一、法律层面的渊源
    二、行政法规层面的渊源
    三、司法解释层面的渊源
    四、部门规章层面的渊源
第三章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现状及缺陷
    第一节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现状
        一、内幕交易主体的认定现状
        二、内幕信息的认定现状
        三、内幕交易目的的认定现状
        四、内幕交易客观方面的认定现状
    第二节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缺陷
        一、内幕交易主体认定的缺陷
        二、内幕信息认定的缺陷
        三、内幕交易目的认定的缺陷
        四、内幕交易客观方面认定的缺陷
第四章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监管的困境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监管的困境
        一、内幕交易主体立法不清晰
        二、内幕信息范围界定不到位
        三、内幕交易目的立法缺失
        四、内幕交易客观方面立法技术落后
    第二节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监管困境的原因
        一、行政监管困境的立法原因
        二、行政监管困境的执法原因
        三、行政监管困境的技术原因
第五章 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的完善
    一、内幕交易主体认定的完善
    二、内幕信息认定的完备
    三、内幕交易目的认定的建立
    四、内幕交易客观方面认定的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形成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预期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内幕交易的基本问题梳理
    2.2 国外内幕交易研究的文献回顾
    2.3 国内内幕交易研究的文献回顾
        2.3.1 有关内幕交易存在的研究文献
        2.3.2 有关内幕交易的其他研究文献
    2.4 国内外文献述评
3.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有效市场理论与内幕交易
        3.1.1 有效市场理论
        3.1.2 内幕交易行为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3.2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幕交易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内幕交易的代理问题研究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内幕交易
        3.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幕交易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及启示
4.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现状分析
    4.1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制度沿革
    4.2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现状描述
        4.2.1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样本的选取
        4.2.2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样本的属性描述
        4.2.3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特点分析
    4.3 本章小结及启示
5. 内幕交易形成机制分析
    5.1 内幕交易形成机制分析
        5.1.1 内幕交易的前提条件
        5.1.2 内幕交易的动机分析
        5.1.3 内幕交易环境分析
        5.1.4 内幕交易发生的契机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样本的选取
        5.3.2 研究模型的设计
    5.4 检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6. 内幕交易的事后市场反应
    6.1 案例分析
        6.1.1 杭萧钢构内幕交易基本情况介绍
        6.1.2 杭萧钢构内幕交易市场反应分析
    6.2 研究假设
        6.2.1 内幕交易与股票收益
        6.2.2 内幕交易与投资者情绪
        6.2.3 内幕交易与信息不对称
    6.3 研究设计
    6.4 检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及启示
7. 内幕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后果分析
    7.1 内幕交易与上市公司融资成本
        7.1.1 研究假设
        7.1.2 研究样本与模型设计
        7.1.3 描述性统计结果
        7.1.4 实证分析结果
    7.2 内幕交易与上市公司投资
        7.2.1 研究假设
        7.2.2 样本选择与模型构建
        7.2.3 实证分析结果
    7.3 内幕交易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其他负面效应
        7.3.1 上市公司与内幕交易民事诉讼
        7.3.2 内幕交易对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影响
        7.3.3 内幕交易对上市公司声誉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及启示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政策建议
        8.2.2 上市公司防范内幕交易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我国A股市场股票股利异常收益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和制度
        1.3.1. 股票股利
        1.3.2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流程介绍
    1.4 本文架构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股利政策的理论假说
        2.1.1 “在手之鸟”理论(Bird in the Hand)
        2.1.2 MM定理-----股利无相关理论
        2.1.3 代理成本理论
        2.1.4 税差理论和追随者效应理论
    2.2 有关股票股利动机的理论假说
        2.2.1 信号传递理论(Signaling Theory)
        2.2.2 最优交易价格理论(Optimal Price Theory)
        2.2.3 投资者幻觉理论(Investor Hallucination Theory)
        2.2.4 财富幻觉假说(Wealth Hallucination Theory)
    2.3 有关股票股利异常收益率的文献回顾
        2.3.1 信号传递效应明显,送转效应大于派现效应
        2.3.2 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不规范
    2.4 有关股票股利异常收益率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
3. 上市公司送转事件特征
    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3.2 送转事件的年度分布特征
    3.3 送转事件的送转比例分布特征
    3.4 送转事件的送股与转增的比例分布特征
4. 上市公司送转前后基本面变化分析
    4.1 送转前后财务指标变化分析
        4.1.1 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
        4.1.2 成长能力指标—净利润增长率
        4.1.3 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
    4.2 送转前后非财务指标变化分析
        4.2.1 股东户数增长率变化分析
        4.2.2 机构持股比例变化分析
        4.2.3 换手率变化分析
5. 上市公司送转事件市场反应现象研究
    5.1 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
    5.2 实证检验
        5.2.1 预案公告日市场反应研究
        5.2.2 除权除息日市场反应研究
6. 送转股事件市场反应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6.1 因变量选取和计算方法
    6.2 自变量的选取
        6.2.1 送转比例(SZ)
        6.2.2 机构持股比例(JG)
        6.2.3 公司规模(GM)
        6.2.4 业绩指标
        6.2.5 分配能力
        6.2.6 股票价格(P)
        6.2.7 非预期盈余(UEPS)
        6.2.8 虚拟变量YD(i)
    6.3 模型构建
    6.4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建议
    7.3 本文的特色和不足
        7.3.1 本文的特色
        7.3.2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致谢

(9)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与识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1.1 研究的问题
        1.1.2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资料及来源
    1.5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的基本理论
        2.1.1 有效市场理论
        2.1.2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1.3 信息空间理论
    2.2 内幕交易的度量研究综述
        2.2.1 基于买卖报价价差的度量
        2.2.2 基于知情交易概率的度量
        2.2.3 基于超常收益的度量
    2.3 内幕交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综述
        2.3.1 内幕交易对信息效率的影响
        2.3.2 内幕交易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2.3.3 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及波动性的影响
        2.3.4 内幕交易对交易者利益的影响
    2.4 内幕交易的监管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
    3.1 内幕交易的概念界定
        3.1.1 内幕信息
        3.1.2 内幕交易主体
        3.1.3 内幕交易形态
    3.2 内幕交易的形成过程分析
        3.2.1 利好信息的内幕交易形成过程
        3.2.2 利空信息的内幕交易形成过程
    3.3 内幕交易形成的模型分析
        3.3.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3.2 模型的交易过程
        3.3.3 模型的求解
        3.3.4 模型结果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度量与特征
    4.1 内幕交易的度量
        4.1.1 基于知情交易概率的度量
        4.1.2 基于买卖不平衡比率的度量
    4.2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度量结果分析
        4.2.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4.2.2 知情交易概率度量结果分析
        4.2.3 买卖不平衡比率度量结果分析
    4.3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特征
        4.3.1 参与主体复杂化
        4.3.2 交易方式多样化
        4.3.3 交易行为具有隐蔽性
        4.3.4 不同市场环境的内幕交易存在差别
        4.3.5 与其他违规违法行为时常同时发生
        4.3.6 内幕交易以资产重组为主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5.2.2 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较低
        5.2.3 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5.2.4 法律制度环境不佳
    5.3 实证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4.4 稳定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市场反应分析
    6.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6.1.1 内幕交易与信息效率
        6.1.2 内幕交易与市场流动性
        6.1.3 内幕交易与股价波动性
        6.1.4 内幕交易与交易者利益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6.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识别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内幕交易识别模型的构建
        7.2.1 识别模型的选择
        7.2.2 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模型
    7.3 样本及变量的选择
        7.3.1 样本的构造
        7.3.2 识别变量的选择
        7.3.3 解释变量的确定
    7.4 模型的识别结果分析
        7.4.1 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识别结果分析
        7.4.2 Logit 模型识别结果分析
        7.4.3 内幕交易识别模型的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防控措施
    8.1 内幕交易防控的原则
        8.1.1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8.1.2 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
        8.1.3 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8.2 内幕交易监管的博弈分析
        8.2.1 博弈模型的假设
        8.2.2 博弈模型的均衡求解
        8.2.3 博弈模型的分析
    8.3 内幕交易防控的路径
        8.3.1 构建内幕交易的预警机制
        8.3.2 建立内幕交易的动态监控机制
        8.3.3 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查处力度
        8.3.4 构建多方联合管理的多层次监控体系
        8.3.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
        8.3.6 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投资行为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C. 2009 年发布了重大信息公告的上市公司名单
    D. 2000-2010 年中国股票市场被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
    E. 黑色样本与配对的白色样本

(10)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所作探索与不足
第二章 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文献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不对称
        二、知情交易
        三、市场操纵
        四、信息操纵
    第二节 关于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知情交易中市场操纵行为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市场操纵中知情交易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关于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我国证券市场知情交易和市场操纵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前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特点
        一、知情交易的特点及危害
        二、市场操纵的过程、形成机制及危害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二、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证券市场知情交易和市场操纵实证研究
    第一节 样本的确定及变量的选取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知情交易事件的特点
        三、市场操纵事件的特点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重视个人投资者教育
        二、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三、完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
        四、加强市场监控和交易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交易事件简报
    附录二 市场操纵事件简报
致谢

四、界龙实业业绩预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 彭颖.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1)
  • [2]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之实证分析[D]. 蒋发令.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3]我国内幕交易法律监管体系构建的研究 ——兼论法律监管体系下的中小投资者保护[D]. 杜晓芬. 南开大学, 2014(04)
  • [4]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任荣. 南京大学, 2013(05)
  • [5]我国内幕交易行政认定研究 ——以证监会行政处罚书为视角[D]. 项凯.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2)
  • [6]超跌反弹股宜快进快出[J]. 硅谷子. 股市动态分析, 2012(29)
  • [7]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形成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D]. 王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
  • [8]我国A股市场股票股利异常收益率实证研究[D]. 刘春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的形成机理与识别机制研究[D]. 沈冰. 重庆大学, 2012(02)
  • [10]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知情交易与市场操纵研究[D]. 杨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捷龙实业业绩有望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