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蒋飞燕[1](2021)在《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文中研究指明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处于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悲惨局面。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难题与历史使命。为此,中国人民历尽艰难,进行了伟大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在救亡图存和复兴民族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试图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实现民族的复兴。这一时期,“科学”被赋以了极大的期待。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科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不仅意味着可以制造坚船利炮,可以富国强兵,还意味着可以用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当时的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指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里,中国人在以“科学”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科学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体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落后贫困时期,科学并不发达,科普程度也十分有限,当时社会各阶层状况又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分类加以研究,只能将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价值观作为典型代表加以研究。具体而言,选取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君劢、胡适、蔡元培、丁文江、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研究认为,他们的有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起,“赛先生”和“德先生”逐渐广为人知,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科玄论战”对当代中国人仍然影响重大。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通过论战、宣传、教育等,使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认知和认同。1915—1949年期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向当代演进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之加以研究,对了解把握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于继续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915—1949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借鉴和基于西方科学价值观之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赋予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回应“救亡图存”和“自强保种”时代使命的价值期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以文化科学价值观和制度科学价值观为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多种科学价值观并存。除了上述两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三种:其一是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其三是以新儒家哲学为代表的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注重科学的工具性仍是这个时期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期间的先进知识分子看重科学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启蒙民众思想乃至变革社会制度的作用,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在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主要是中国人以“科学”作为利器,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演变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当时中国人以科学为基础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加以重新解读和选择,从而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以重新选择。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等文化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明显地兼备了两者的特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要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必须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达成;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前后时代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继承发展而来,而且,在当代,这种价值观还在不断演进之中。通过梳理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进及其得失,我们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处于新时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

苏彬[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王宇[3](2020)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 ——以太原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为了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进行全面培育。”“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的要点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初中学生思想意识逐渐成熟,更需要悉心栽培和科学引导。“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思想的主渠道,更要将科学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看待事物,以批判质疑的精神探究新知,以理性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基于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太原市X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和“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科学精神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的培育目标不够清晰,二是科学精神的培育途径十分有限,三是科学精神的培育方法比较单一,四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有效,五是对科学精神的评价体现不明显。根据问题分析原因为三个层面:一是理念认识层面,二是教学组织层面,三是教学评价层面。就“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现状,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对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现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主要从理念、方式和评价的角度提出对策。第一,落实理念更新,关注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更新科学精神教育理念,加强科学精神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强化科学精神教育实践;第二,注重方式更新,形成科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四种方式:引出话题,构建活动型学科教学;强调辨析,凸显价值引领的教学方式;结合案例,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形式;走向社会,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三,评价更新——建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评价机制。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关于指向性议题的辨析式教学评价,关于基于案例而开展的综合性教学评价,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结合新时代核心素养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对应课程的评价机制,才能为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作用。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邬静[5](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需要培育学生四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素养、科学精神素养、法治意识素养、公共参与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着本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必要的品格,获得关键的能力。其中科学精神素养是四种核心素养中的一种,体现了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态度,也显示人自身是否能够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是达成政治认同素养,形成法治意识素养,实现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条件。本文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选取科学精神素养并研究它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进行培育的问题。本文绪论部分主要解释笔者选题的原因,且通过整理国内外学者对于科学精神素养的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笔者的研究方向,并对科学精神素养进行了概念界定,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的培育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探讨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育科学精神素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负责任的行动;其次对2019年高中思想政治课部编新教材中适合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育科学精神素养可以用到的策略,具体为: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起点,创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教学环境;以鼓励学生开展对话为抓手,引导学生内化科学精神素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外化科学精神素养;以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划分为依据,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通过本文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方法,促进科学精神素养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张戈[6](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陈玉婷[7](2020)在《高中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策略研究 ——以《生活与哲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何通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育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怎么落实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怎么达成科学精神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基于这些疑问作为出发点,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具体结合教材《生活与哲学》(2018版)的文本分析,提出在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科学与科学精神的内涵。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科学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集中体现为求是的、敢于批判的、实证的精神品格。新时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批判精神和实证精神。末尾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界定,引出科学精神素养。第二部分,阐释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第一,科学精神的培育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层级划分的依据和基础;另一方面,学业质量标准评价的主要尺度。第二,科学精神的培育是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要求。一方面,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能有效助推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第三,科学精神的培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开发智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四,科学精神的培育是造就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时代新人。第三部分,以《生活与哲学(2018年版)》为例,对高中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育进行文本分析。分别从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学业要求,模块中科学精神素养的呈现方式,知识框架,呈现方式与教育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解读。第四部分,在《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的视角下,具体阐释了科学精神培育的策略。一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辨,培育学生的求是精神。其中创设的情境要关切生活,以生活为源;要关切教材,以教材为本;二是注重课堂讨论与辨析,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生生讨论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使其富于批判精神;三是强化实践与观察自省,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崔宇慧[8](2020)在《五四科学精神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四科学精神由创新精神、求实、求真精神和实证精神组成。五四科学精神是在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提出和倡导的,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其内容迄今仍是相当先进的,它对现今培养和塑造民族科学精神赶超发达国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五四科学精神的生成逻辑,分析了五四科学精神内涵,得出五四科学精神的当代价值。首先,五四科学精神的生成逻辑在于封建专制社会的解体,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思想的初步介绍,以及五四时期最终对科学精神的全面介绍使得科学精神在大众中得以真正的传播。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科学精神的传播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平民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使得现代性的科学精神也成为一种紧迫需要。随着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确立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使得知识分子从当时时代发展需要,对科学精神的内涵作了时代的理解。主要包括批判创新的知识观,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追求真理的决心,对真理的追求使得人们对科学有深入的认识。推崇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自然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不断进步,社会科学则助力人们改造世界的思维。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实事求是,现实的,科学的方法研究。对五四科学精神的内涵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更新,对当代五四科学精神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可以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对当代五四科学精神的内涵解读和确立,作出了一些践行五四科学精神的思考。首先,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培育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再次,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最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践证明,在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科学精神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王萍[9](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建设教育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使当代大学生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时代主题,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促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以树立实事求是、创新超越等科学精神为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要求的具有科学精神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同时,其他课程与高校各部门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各自发挥育人作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素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激浊扬清、认清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焕发新气象、展示新作为;才能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坚定社会主义道德定力;才能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文以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及科学精神培育状况,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寻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精神概述。该部分首先主要对科学的内涵作界定,而后从历史的角度、科学的构成角度及价值观角度来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概述;其次,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论文从实事求是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创新超越精神、追求真理精神和奉献合作精神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最后,该部分从大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意识的提高、全面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论述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第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分析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对科学精神认知不全面、封建迷信、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在培育方面,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存在着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结合少,一些高校未充分发挥好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渠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大学生个人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少部分教师对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及高校的培育方式等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该部分主要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首先,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强化科学精神教学,在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日趋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向着科学化方向持续改进,除了课堂教学的创新,还要探索丰富多彩的培育形式,切实运用好第二课堂和以网络空间为主的第三课堂。其次,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各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联动机制,共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合力。最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提高对这方面培育的重要性认识,需要学生加强自我培育,同时,高校也需要完善科学精神培育方面的考核机制,并从校园文化建设、科普工作等方面来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氛围,切实让科学精神扎下根来。

崔楠[10](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而“科学精神”作为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部分绪论。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迅速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养亟待提升的现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一方面,虽然科学精神萌芽于西方社会,但并没有专门开设“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主要是理工学科教学及科学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我国对科学精神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研究比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探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研究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相关概念分析。基于对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理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要了解科学精神中求真求实、普遍怀疑、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立足实践的精神内涵,也要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所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来分析其特殊性。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决定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主要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可行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更有利于满足国家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基于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学校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有所重视,教师初步探索出一些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初步提升。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仍不够重视,表现在教学目标中科学精神引导不够、教学过程中科学精神唤醒不够、教学活动中科学精神践行不够、教学评价中科学精神体现不够。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足、科学精神培养氛围缺乏、“唯分数论”的影响、学生科学意识淡薄。第五部分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进行研究,主要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助推科学精神的培养;优化教学目标,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培育科学精神的思辨型课堂;完善教学评价,反映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可以为一线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教学思路,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需
        (二)科学价值观理论发展之需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科学
        (二)价值和价值观
        (三)科学价值观
        (四)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五)分期说明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二)近代科学价值观范式的转向
        (三)科玄论战与科学万能观念的胜利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价值观
        (三)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第2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
        (一)制度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3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三、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
        (一)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第4章 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轨迹和内在逻辑
    一、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点
        (一)始终与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紧密相联
        (二)“科学”与“技术”混淆并存且“重术轻学”
        (三)重科学的工具性而轻科学精神
    二、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主要轨迹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三、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科学价值观的演变
        (二)科学价值观的演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
        (三)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观照了救亡图存的科学诉求
第5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立场和当代启示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一)坚定人民立场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唯物史观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正确出路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价值观的成熟与完善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二)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教育
        (三)科学的精神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培育与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 ——以太原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科学精神培育相关理论概述
    一、科学精神概念界定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二)科学精神的特征
    二、“道德与法治”课培养科学精神的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取向
        (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
        (三)聚焦学生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培育养成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有助于培养客观全面的理性思维
        (三)有助于培养批判质疑的创新精神
        (四)有助于培养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
第二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分析——以太原市X中学为例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主要成效
        (一)学生的科学精神初步觉醒
        (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有所认同
        (三)教师素养的提升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的培育目标不够清晰
        (二)科学精神的培育理念难以准确把握
        (三)科学精神的培育方法比较单一
        (四)科学精神的培育途径十分有限
        (五)对科学精神的评价体现不明显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念认识尚未更新
        (一)科学精神的培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二)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未得到广泛认同
    二、教学组织不够科学
        (一)对科学精神的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二)对科学精神的要点理解不够全面
        (三)科学精神的培育方法不够丰富
        (四)教师自身的科学精神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三、教学评价缺乏创新
        (一)评价目标缺乏体验探究过程
        (二)评价内容缺乏科学精神维度
        (三)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创新性
第四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对策研究
    一、理念更新——关注学生科学精神培育
        (一)树立科学精神教育理念
        (二)加强科学精神理论学习
        (三)科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四)强化科学精神教学实践
    二、方式更新——形成科学的教学方式
        (一)根据议题,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二)强化辨析,凸显价值引领的教学方式
        (三)优化案例,结合情境创设丰富教学形式
        (四)走出课堂,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评价更新——建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评价方式
        (一)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
        (二)关于辨析式教学评价
        (三)关于基于案例而开展的情境教学评价
        (四)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有利于学生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负责任的行动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
    二、《经济与社会》适合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
    三、《政治与法治》适合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
    四、《哲学与文化》适合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内容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起点,创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的教学环境
    二、以鼓励学生开展对话为抓手,引导学生内化科学精神素养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外化科学精神素养
    四、以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划分为依据,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5.2.1 小学阶段
        5.2.2 初中阶段
        5.2.3 高中阶段
        5.2.4 大学阶段
        5.2.5 党校(行政学院)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6.2.1 发展学术组织
        6.2.2 推出优秀成果
        6.2.3 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中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策略研究 ——以《生活与哲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精神概述
    第一节 科学的内涵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内涵
        一、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求是的精神品格
        二、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批判的精神品格
        三、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实证的精神品格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第一节 科学精神的培育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培育科学精神是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层级划分的依据和基础
        二、培育科学精神是学业质量标准评价的主要尺度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培育是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要求
        一、科学精神的培育是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科学精神培育能有效助推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第三节 科学精神的培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
        一、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四节 科学精神的培育是造就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精神的培育是是夯实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
        二、科学精神的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科学精神培育视阈下的《生活与哲学》文本分析
    第一节 《生活与哲学》文本中的学业要求与内容呈现
        一、《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学业要求
        二、《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科学精神素养的呈现方式
    第二节 科学精神培育视阈下《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与教学目标
        一、《生活与哲学》的文本框架
        二、《生活与哲学》培育科学精神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四章 髙中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策略
    第一节 创设情境引发思辨培育学生的求是精神
        一、创设的情境要关切生活以生活为源
        二、创设的情境要关切教材以教材为本
    第二节 课堂讨论思维碰撞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
        一、生生讨论坚持学生主体发挥好引导作用
        二、师生讨论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富于批判精神
    第三节 强化实践观察自省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一、课堂内开展模拟实践
        二、课堂外开展社会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8)五四科学精神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五四的含义
        二、科学的含义
        (一)国外研究
        (二)五四时期国内研究
        三、科学精神的含义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价值的含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五四科学精神生成逻辑
    第一节 科学思潮的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思潮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思潮
    第二节 文化思潮的演变
        一、对传统儒学的质疑
        二、科学思潮的萌芽
    第三节 经济因素的变化
        一、五四时期“平民经济”思潮的兴起与实践
        二、乡村农业经济现注入了现代性因素
    第四节 近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情怀
        一、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五四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重构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引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精神的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五四科学精神的内涵
    第一节 批判创新的知识观
        一、批判性思维知识观的内涵界定
        二、五四时期的批判创新的知识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勇于追求真理的决心
        一、求真求实
        二、言之有物的文风
    第三节 推崇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
        二、对科学认识的演进: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
    第四节 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实证方法的探究
第四章 五四科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求证精神的新时期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法
        二、用自然辩证法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求实精神之新时期阐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追求真理的新时代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求真精神的新时代解释——批判的思维观
    第五节 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当代践行五四科学精神的思考
    第一节 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科学研究方法
        (一)坚持把物质生产生活作为社会研究的基础
        (二)坚持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的指导
        (三)“自然辩证法”在新历史机遇下的时代延伸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一)充分彰显了党的唯物史观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明确展现党的性质宗旨
    第二节 培育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
        一、发挥科学的认识规律作用
        二、发挥科学的指导实践作用
        三、发挥科学的精神动力作用
        四、发挥科学的规范言行作用
    第三节 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一、社会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现代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一)宏观层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二)微观层面的科技运行体制改革
        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成果转化机制
        (二)突破开放协同的创新要素配置机制
        (三)突破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四)突破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培育机制
        三、加大培育科技人才的力度
        (一)确立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二)完善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六)创新之处
一、科学精神概述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
        1.科学
        2.科学精神
    (二)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1.实事求是精神
        2.理性批判精神
        3.创新超越精神
        4.追求真理精神
        5.奉献合作精神
    (三)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4.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
        5.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问卷调查结果
        2.大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3.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
        1.部分大学生未树立正确世界观
        2.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3.部分学校培育途径传统单一
        4.个别教师缺乏对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强化科学精神教学
        1.强化“原理”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2.强化“概论”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3.强化“纲要”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4.强化“基础”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5.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科学精神教学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1.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2.在校园文化教育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4.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科学精神培育
    (三)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多方联动
        1.发挥其他课程的教书育人作用
        2.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3.发挥服务人员的服务育人作用
    (四)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1.进一步推进科普工作
        2.提高科学精神培育的认识
        3.加强包含科学精神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4.完善包括科学精神内容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迅速推进
        二、学生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养亟待提升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相关概念分析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内涵解析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内涵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科学精神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应有之义
        三、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一、培养科学精神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向
        二、培养科学精神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有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有利于满足国家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学校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有所重视
        二、教师初步探索出一些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形式
        三、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初步提升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中科学精神引导不够
        二、教学过程中科学精神唤醒不够
        三、教学活动中科学精神践行不够
        四、教学评价中科学精神体现不够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二、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足
        三、科学精神培养氛围缺乏
        四、“唯分数论”的影响
        五、学生科学意识淡薄
第五章 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
        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四、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第二节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助推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需要提高科学素养,转变教育理念
        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课堂探究
        三、教师需要立足政治课堂,重视社会实践
    第三节 优化教学目标,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教学目标
        二、坚持用科学精神素养为指引整合三维目标
    第四节 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培育科学精神的思辨型课堂
        一、围绕议题,涵养学生科学观念
        二、创设情境,滋养学生科学精神
        三、优化案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第五节 完善教学评价,反映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
        一、教学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精神水平为标准
        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D]. 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 ——以太原市X中学为例[D]. 王宇. 西南大学, 2020(05)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素养培育研究[D]. 邬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7]高中生科学精神培育的策略研究 ——以《生活与哲学》为例[D]. 陈玉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五四科学精神当代价值研究[D]. 崔宇慧.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 王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D]. 崔楠.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