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农业生产现状

文莱农业生产现状

一、文莱农业生产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菲[1](2021)在《文莱渔业发展与中国-文莱渔业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春杰[2](2021)在《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研究(1877-1946)》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关于该公司的相关研究,学术界主要专注于公司本身的个案研究,分析英国在北婆罗洲地区的殖民政策,对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英国殖民政策之间的联系则缺乏整体性认识,进而忽视了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兴衰历程,将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与英国殖民政策的演进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究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论文主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是对论文选题缘由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介绍。正文部分以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为顺序,将公司的研究分为四章进行具体阐释:第一章是叙述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分析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成立的原因。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对婆罗洲的总体政策依然处于“重贸易而非领土”的传统“非正式帝国”殖民政策框架之内。70年代末期,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发生了变化,西班牙政府和荷兰政府均加紧了在北婆罗洲的殖民竞争,该地区的战略和商业价值迫切要求英国采取干预措施。同一时期,英国执政的保守党提出的“正式帝国”殖民政策,支持与北婆罗洲建立领土上的联系,这导致保守党的“正式帝国”理念与自由党的传统“非正式帝国”理念产生冲突。在两种帝国理念争执不下的背景下,英国政府最终决定批准成立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在避免承担海外责任的情况下,阻止了其他欧洲大国插手北婆罗洲地区,维护了英帝国的海外利益。第二章主要叙述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领土扩张的进程和性质。公司成立后,其首要任务是扩张领土和巩固统治基础。公司的领土扩张导致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愈加紧张,一是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竞相占领文莱领土,二是西班牙和荷兰加剧了在北婆罗洲的殖民扩张,北婆罗洲的这一形势需要英国政府进一步干预。同一时期,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处于“正式帝国”殖民政策的扩张阶段,于是,1888年,北婆罗洲沦为英国保护国,该地区正式被纳入英国的殖民主义体系之内。这也意味着公司在北婆罗洲的领土扩张便正式具有了殖民扩张的性质,从而导致公司在领土扩张期间不断遭到文莱苏丹和当地人民的抵抗。沙捞越作为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一开始就抗议公司的扩张行为。最终,在英国政府的庇护之下,公司成功地于1904年确定了北婆罗洲现如今的边界,同时巩固了在北婆罗洲的势力。第三章是论述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经济发展活动如何导致北婆罗洲的本土贸易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殖民贸易体系。公司在成功巩固领土后,其任务重心就转向发展经济,谋求商业利益。尽管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新的经济政策,但经济状况一直处于破产边缘。直到20世纪初,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尤其是得到英国“正式帝国”殖民政策下殖民地发展战略的支持,公司通过发展殖民地经济产品,将北婆罗洲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商品化,致使北婆罗洲传统的本土贸易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殖民贸易体系。这一新型殖民贸易体系通过开发北婆罗洲的资源使公司获取了大量利润,但这一利润主要流入英国,公司很少将产出转化为北婆罗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四章主要阐释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结束的原因,评价公司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二战后,英国的殖民政策和发展方向需要根据新的国际形势作出调整,公司在北婆罗洲的统治正式告终。文章认为,公司具有政治性和商业性,政治性体现在公司是英国殖民统治的代理机构,是英国间接控制北婆罗洲的工具;商业性体现在公司积极发展殖民地经济产品,追求商业利润。同样,公司不仅在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历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也对北婆罗洲的地区发展有深刻影响。公司使得英帝国版图扩大,并扩展了英国的贸易范围。此外,公司在行政管理机制、贸易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也为北婆罗洲地区引入新的成分。结论部分总结了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与英国殖民政策演进的联系,以及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徐琳[3](2021)在《广西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文中指出东盟现已连续20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广西对外开放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贸易条件,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升级,贸易规模和增速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了解广西与东盟在外贸合作的基础、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以及贸易前景,对于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法,着重分析了广西与东盟国家间货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关系。开篇之处,本文首先对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内容,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二是对贸易竞争性相关理论和贸易互补性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述。篇中部分为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在对广西与东盟国家间货物贸易的规模、双边贸易地位、商品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互补指数等视域对广西与东盟国家间货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测算与解析,分析结果显示:从双边贸易来看,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广西在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其中广西与越南的贸易所占比重最大。与广西的贸易在越南、缅甸、老挝中占比最高,各国的商品结构以其优势产品为主,广西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进口产品因国而异,但进出口商品结构均较为单一;从竞争性分析可知,广西的比较优势行业和占据竞争优势的行业以T1、T2、T15、T16为主,而东盟国家也因国而异,总体上广西的优势和竞争力高于各国;分析互补性可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均较强,产业间贸易为广西与东盟各国贸易的主导模式。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在最后提出了五点推动双方贸易的政策性启示,即有选择、有重点地协调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相互分工,开展多元化合作。

高重阳[4](2021)在《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文中认为云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一衣带水的文化禀赋资源,造就了它与东盟国家情同手足,相辅而行的地缘关系。随着我国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沿边与内陆市场,西南地区经济增速领跑全国,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得到日益加深,西南地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机遇中云南省根据其自身区位条件与发展优势做出新的定位与思考,云南省要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合作中赢得机遇,如何建立与东盟良好的地缘经济联系将是云南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经济学、地理学、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梳理,选取云南省与东盟的贸易额及各类产品的贸易额数据,采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依赖度、产品结构分析和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度等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分析了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上的演变过程。同时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是由传统经济利益和非传统经济利益的综合诉求下,并通过地缘优势、生产要素、地缘约束、贸易自由、睦邻富邻的推动以及行动主体间贸易资金流、产品流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最后根据其驱动机制并结合实际提出云南省与东盟未来在地缘经济联系上的对策与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当前研究。第一部分绪论,包含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国内外研究的综述、相关理论支撑等,并重点介绍了地缘经济的概念与理解;第二部分从地理环境视角出发对研究区概况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并对当前云南省与东盟的地缘经济联系现状展开简要陈述;第三部分通过整理历年来云南省与东盟贸易额和各类产品的贸易额,计算出贸易强度、贸易依赖度、贸易产品结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度等,进行时空演变上特征分析;第四部分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第五部分根据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对双方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大体可划分为兴起(1999-2007年)、繁荣(2008-2014年)、改革创新(2015-2019年)三个阶段,空间上整体呈现由北至南,由邻近到远离的递减特点,强度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和老挝等,强度较低的主要分布在远离云南的岛屿国家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2)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空间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且多集中分布在中南半岛地区,格局呈现由单核心向双核心演变的特征,联系依赖度最高的国家由单一的缅甸,到后来越南的兴起,逐步形成双核心模式发展。(3)产品结构上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整体差异性较大,但仍呈现相对集中的演变态势。云南对东盟新四国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出口由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上升趋势明显;云南对东盟老六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出口由资本密集型转向资源、劳动密集型。(4)产品结构优势度上,云南对东盟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开始逐步转为较差竞争力或比较劣势;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显着;在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优势性与劣势性波动性明显。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新加坡、缅甸和文莱,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老挝和柬埔寨。整体上云南对东盟国别出口的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比较优势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化。(5)地缘经济综合联系度上,与东盟整体处于强联系水平,按国别划分为经济联系强国(缅甸和越南),经济联系较强国(老挝),经济联系一般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经济联系较弱国(柬埔寨),经济联系弱国(文莱)。总体呈现极为不均衡的态势,一是存在于东盟新四国与东盟老六国的之间的不均衡,二是存在于区域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国家之间的不均衡。(6)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是由传统经济利益和非传统经济利益的综合诉求下,并通过地缘优势、生产要素、地缘约束、贸易自由、睦邻富邻的推动以及行动主体间贸易资金流、产品流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7)针对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驱动机制提出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力;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全方位构建贸易平台,拓宽贸易渠道;加强区域合作与治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等对策与建议。

赵付文,刘志鸿,许华,商飞,徐甲坤[5](2021)在《文莱渔业发展概况及中国-文莱渔业合作前景》文中研究表明文莱渔业资源禀赋,非常适合开展海洋捕捞与水产养殖。本文概述了文莱渔业政策、渔业捕捞现状、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消费及进出口贸易等情况,分析中国-文莱渔业合作可行性和合作现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莱中长期发展规划"2035宏愿"战略背景下,提出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及双边合作机制完善、构建渔业合作平台体系、完善渔业科技交流与培训机制的渔业合作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莱渔业合作提供参考。

吴汪世琦[6](2021)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文中指出共建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并且各方先后建立了多个双边和多边的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在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走廊合作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进程不断推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经济走廊合作从理念到实践面临重重困境,诸多经济走廊合作呈现出推进缓、见效慢等症结。为此,如何厘清这些不确定因素,高效、可持续地推进中国与东南亚经济走廊合作就成为一项紧迫性课题。因此,本文对以往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套适应中国与东南亚共建经济走廊的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对经济走廊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丰富了经济走廊的理论内涵,并依次提出了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三要素、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以及经济走廊生命周期等理论判断,对经济走廊合作持续衍变的驱动力、影响因子以及具体过程进行了阐释。基于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本文剖析了现阶段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特征。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走廊合作正处于经济走廊生命周期中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嵌式”目标,地区的经济走廊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以“亲、诚、惠、容”与正确的“义利观”为引领;坚持绿色与清洁的发展理念;促进大型交通基建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筹措多元的融资渠道。其次,本文根据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组成要素,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驱动力进行了探析。各成员国希望凭借经济走廊合作所实现的战略利益、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催生了他们参与地区经济走廊合作的强烈动机,构成了地区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的重要驱动力。再次,本文基于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剖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限制性条件。经济地理特征的欠佳令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初启面临复杂困境,严重制约了走廊合作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制度安排能力建设的不足滋生走廊合作中“恶性搭便车”、“公地悲剧”、统筹乏力等问题;美、日、印等域外大国在地区建立的“对冲型”经济合作机制令中国与地区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持续推进面临巨大的地缘压力;毗邻地区以非传统安全威胁为首的“外部性”影响为经济走廊合作的持续推进埋下了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最后,本文基于经济走廊合作持续推进的限制性条件,探寻了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可持续推进的具体路径。中国与地区国家应当努力重塑走廊域内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凭借移民激励、“港产园”协同发展等手段,扭转走廊经济地理特征的劣势,提升经济走廊合作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各参与方需通过构建走廊项目监管机制、入驻走廊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以及根据属地建立双边的走廊联工委等方式,来强化经济走廊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以保证经济走廊各项政策与规则贯彻的持续性;中国则需要发挥自身产能与地缘优势,用好“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模式,促进各方的发展倡议在地区有机相融,妥善应对美、日、印等国的地区经济制度角力,巩固地区经济走廊合作的政治可持续性;中国和地区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非传统安全合作,追源溯本,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将毗邻地区对走廊合作持续推进的“外部性”影响降至最低。未来,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走廊合作将逐步迈入生命周期的中级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应当以数字与创新为引领,力促地区经济走廊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为地区经济的复苏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龙宜欣[7](2021)在《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之间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一项重要倡议。东南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部分,与我国相邻相接,在经济往来、产业合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现状为研究主体,深入分析东南亚区域国家产业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当前水平状况。首先通过对各国的人口与经济整体情况进行基础性了解,为具体分析产业发展情况做好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前期研究。得出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除了新加坡处于发达水平,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尤其是缅甸、柬埔寨、东帝汶等国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具有较好的发展活力,近些年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人口上,因为东南亚小国居多,除了印度尼西亚是人口大国外,其他国家人口数量并不多,尤其是文莱人口数量不到50万。各国的劳动参与率包含范围较广,较低的国家约在60%~70%,较高的在70%~90%之间。对于东南亚国家在具体产业发展方面的分析研究,第一,对各国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作描述分析,对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展开分析,包括制造业和旅游业等重点产业。第二,对各国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与产业结构相比较、计算各产业劳动率,对各国劳动力和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总结。第三,对东南亚各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同时将各国的进出口构成与我国相比较,探讨其共性和差异。第四,结合各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教育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且高的教育水平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进而更好地促进产业的优化发展。然后结合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劳动力资源、对外经贸情况和创新能力多方面,基于范数灰关联度的权重确定方法对东南亚1 1国的产业发展水平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现状分为四个梯度。第一梯度为新加坡,第二梯度为马来西亚和泰国、第三梯度包括越南、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和缅甸,第四梯度为文莱和东帝汶。最后结合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下的发展背景,对我国云南、广西、海南三个省区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云南在对接东南亚区域的产业发展合作上现已有一定显着成效,广西和海南拥有较大区位优势,值得对其进行深入开发和建设,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李琳[8](2020)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成立以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达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贸易区包含了十一个国家和十九亿人口,GDP更是到达了 6万亿美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对外签订较早的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日益显现。本文在梳理了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选取了 2005年-2018年的14年里中国对10个东盟贸易协议的成员国以及包括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在内36个协议外参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研究中国和贸易合作伙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与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实际人均GDP的差额、贸易国家首都距离、是否使用同一种语言和是否签订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对中国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整体和分三个阶段的回归分析。最后,提出中国区域贸易的发展建议。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1)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对贸易的影响也在增强。2005年-2018年之间整体上贸易创造效应更大,在长期看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对外贸易是有利的。(2)贸易额的大小与双方经济规模和共同语言因素是正相关的。中国与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那么双方的进口和出口贸易额也随之增长。拥有相似的语言文化和背景会削弱贸易交往中的一部分摩擦,从而促进贸易合作的长远发展。(3)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家的实际人均GDP的差额会对双方的贸易额也产生正向的影响。不同国家在贸易产品种类上的产品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各个国家的分工就不同,带来实际需求与消费能力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带来消费偏好的差异,所以在一定范围之间的人均GDP差额,反而会刺激贸易的合作。(4)两国贸易距离越大双方的贸易额越小,但这种影响在逐渐减小。贸易距离的增加意味着双方的贸易阻力和贸易的潜在风险在增加,运输距离的长短对商品贸易的规模及品种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通过分阶段的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双方贸易合作的不断加深,距离因素对贸易的影响逐渐得到克服。

翟予琪[9](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以东盟十国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与东盟互为近邻,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东盟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成功的经济组织,两大经济体发展相似,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保持双方良好的政治与贸易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将我国优势的产能转移到东盟各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吸收东盟各国先进的技术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最终提升我国的产业水平。本文基于2008-2017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于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显着;中国对东盟十国各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回顾了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升级理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制理论。第三章是现状分析,包括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历程和东盟市场规模,资源禀赋,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以及技术差距的现状。第四章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第六章是结论及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未来需要将投资重点放在制造业,并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增加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我国优势产能的转移。

王雪妍[10](2020)在《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与建设,两地间的经贸联系日益深入,农业机械产品作为双方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领域,也引起了两国的高度关注。中国虽是当今世界农业机械制造第一大国,但自2016年以来,农业机械产品出口增速便开始下降,且国内农业机械产品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水平低、研发投入欠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十国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率,进而寻求促进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先是分析了农业机械产品和贸易效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将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细分为10类,再对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的现状、结构、特征等模块进行了研究。接着对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成本因素等四方面来展开,然后,在实证层面,利用2006年到2016年10年间1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项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而后测算出中国对东盟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主要从整体效率、细分产品效率、细分国别效率等三个角度来展开。最终根据测算结果为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出口提出建议。

二、文莱农业生产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莱农业生产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研究(1877-194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档案文献
        1.官方档案
        2.时人记载
    (四)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现实意义
    (五)概念界定
    (六)思路框架
    (七)研究方法
    (八)创新点和不足
一、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成立(1877-1881)
    (一)英国在北婆罗洲的殖民扩张
        1.19世纪英国对婆罗洲地区的关注
        2.英商获得北婆罗洲的领土租借权
        3.英商在北婆罗洲地区的初期活动
    (二)大国在北婆罗洲的殖民竞争
    (三)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成立
        1.北婆罗洲公司特许状的申请
        2.北婆罗洲公司的成立原因探析
    小结
二、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领土扩张(1881-1904)
    (一)英国正式建立北婆罗洲保护国
        1.北婆罗洲公司成立后北婆罗洲的地区形势
        2.北婆罗洲沦为英国保护国
    (二)北婆罗洲公司巩固在北婆罗洲的势力
        1.北婆罗洲公司领土扩张的进程和性质
        2.北婆罗洲人民与北婆罗洲公司之间的斗争
        3.沙捞越和文莱对北婆罗洲公司领土扩张的抗议
    小结
三、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经济发展(1904-1942)
    (一)北婆罗洲本土贸易模式的变化
        1.北婆罗洲西海岸的贸易模式和变化
        2.北婆罗洲东海岸的贸易模式和变化
    (二)新型殖民贸易体系的形成
        1.殖民地经济产品的发展
        2.新型殖民贸易体系的形成
    (三)北婆罗洲公司的经济发展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小结
四、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结束和历史地位
    (一)二战对英国远东殖民体系的冲击
    (二)日本的占领与北婆罗洲公司统治的结束(1942-1946)
    (三)北婆罗洲公司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西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广西与东盟的经贸研究
        1.2.2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竞争性的相关研究
        1.2.3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互补性的相关研究
        1.2.4 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竞补性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贸易竞争性相关理论
        2.1.1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2 贸易互补性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现状
    3.1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规模
    3.2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地位
        3.2.1 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额在广西外贸总额中的地位
        3.2.2 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额在各国外贸总额中的地位
    3.3 广西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商品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4.1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分析
        4.1.1 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及结果分析
    4.2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4.2.1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2 贸易竞争力指数测算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5.1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总贸易互补性分析
        5.1.1 贸易互补指数
        5.1.2 贸易互补指数测算及结果分析
    5.2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分析
        5.2.1 产业内贸易互补指数
        5.2.2 产业内贸易互补指数测算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建议
    6.0 有选择、有重点地协调推进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
    6.1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企业
    6.2 扩大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6.3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6.4 相互分工,促进双边贸易,增强互补性
    6.5 开展多元化合作,拓展互补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顺时代应发展,共建世界经济的新模式
        1.1.2 抓机遇迎挑战,共创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1.3 建设好发展好西南经济窗口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内容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理论意义
        1.3.3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数据来源
    1.6 地缘经济联系研究的相关概念
        1.6.1 地缘体
        1.6.2 地缘关系
        1.6.3 地缘经济
    1.7 理论基础
        1.7.1 地缘政治理论
        1.7.2 国际分工理论
        1.7.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理论
        1.7.4 国家利益理论
第2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条件
        2.1.2 自然环境状况
        2.1.3 社会经济发展
    2.2 地缘经济联系的概况
        2.2.1 贸易规模
        2.2.2 商品贸易结构
第3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分析
    3.1 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时空演变
        3.1.1 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时间演变
        3.1.2 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演变
    3.2 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的时空演变
        3.2.1 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的时间演变
        3.2.2 地缘经济联系依赖度的空间演变
    3.3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的时空演变
        3.3.1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的时间演变
        3.3.2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的空间演变
    3.4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优势度的时空演变
        3.4.1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优势度的时间演变
        3.4.2 地缘经济联系产品结构优势度的空间演变
    3.5 地缘经济联系的综合分析
第4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驱动机制分析
    4.1 驱动机制的分析思路与框架
    4.2 对传统经济利益的诉求
        4.2.1 地缘优势
        4.2.2 生产要素
        4.2.3 地缘约束
    4.3 对非传统经济利益的诉求
        4.3.1 贸易自由
        4.3.2 睦邻安邻
    4.4 地缘经济联系驱动机制的综合分析
第5章 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的建设
        5.1.1 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5.1.2 加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5.2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力
        5.2.1 立足比较优势,谋划未来产业发展
        5.2.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5.3 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5.3.1 打造西南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5.3.2 为云南经济腾飞注入推进剂
        5.3.3 制度与机制为经济保驾护航
    5.4 全方位构建贸易平台,拓宽贸易渠道
        5.4.1 信息平台建设
        5.4.2 交易平台建设
        5.4.3 金融平台建设
        5.4.4 科教平台建设
    5.5 加强区域合作与治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
        5.5.1 共治共建共享良好的地缘安全环境
        5.5.2 营造“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命运共同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相关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文莱渔业发展概况及中国-文莱渔业合作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文莱渔业现状
    1.1 渔业捕捞
    1.2 水产养殖
    1.3 水产品加工
    1.4 水产品消费及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1.5 渔业管理部门框架及渔业相关政策
2 中国-文莱渔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合作现状
    2.1 中国-文莱渔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1.1 两国政府日渐友好的双边关系是双方渔业合作的基础
        2.1.2 文莱对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发展需求迫切
        2.1.3 中国与文莱渔业具有明显的经济-资源互补性
        2.1.4 中国与文莱渔业合作技术上的可行性
    2.2 中国-文莱渔业合作现状
3 中国-文莱开展渔业合作的建议
    3.1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完善双边合作机制
    3.2 多措并举,构建渔业合作平台体系
    3.3 完善渔业科技交流与培训机制
4 结语

(6)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经济走廊的概念
        (三)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可持续性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可持续性
    三、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内涵
        二、路径
    第二节 经济走廊相关理论溯源
        一、源生
        二、衍变
        三、产品属性
    第三节 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
        一、经济走廊内涵的重构
        二、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三要素
        三、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
        四、经济走廊的生命周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实践与特点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一、“跨境”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二、“非跨境”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多边经济走廊合作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
        三、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特点
        一、以“亲、诚、惠、容”和正确的“义利观”为引领
        二、秉持绿色与清洁的发展理念
        三、促进大型基建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四、筹措多元的融资渠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驱动力
    第一节 战略利益的驱动
        一、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二、维护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位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提质升级的需求
    第二节 安全利益的维护
        一、缩小传统安全利益分歧
        二、消除跨境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三节 经济利益的扩展
        一、中国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
        二、东南亚国家实现“工业4.0”的需求
        三、促进各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合理化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限制性条件
    第一节 经济地理特征的制约
        一、经济密度较低
        二、分割情况严重
        三、与高经济梯度地区之间的距离遥远
    第二节 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欠佳
        一、统筹机制的领导力不足
        二、匮乏有力的工程项目监管机制
    第三节 来自域外大国的战略对冲
        一、美国:从“下游行动倡议”到“湄美关系”,步步为营
        二、日本:GMS与“日湄合作”双管齐下
        三、印度:BIMSTEC、MGC、AAGC三箭齐发
    第四节 毗邻地区“外部性”对走廊发展的影响
        一、恐怖主义的威胁
        二、自然灾害的侵扰
        三、跨国犯罪的危害
        四、来自毗邻地区的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可持续性路径分析
    第一节 重塑经济走廊域内的经济地理特征
        一、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移民激励政策
        二、积极推行“港产园”协同发展的模式
        三、与地区国家搭建更多“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
        四、构建走廊域内各级政府与走廊主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五、促进地区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和解
    第二节 增强经济走廊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
        一、按照工程所处地域建立双边的联合工作委员会
        二、强化经济走廊合作监管机制的能力建设
        三、建立入驻走廊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
    第三节 采取综合手段应对域外大国的战略对冲
        一、加大对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二、积极与日本在经济走廊域内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三、力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对接
    第四节 合理削减走廊毗邻地区“外部性”影响
        一、建立多领域的双边信息情报共享平台
        二、推进地区的减贫工作
        三、强化对地区恐怖主义的“去极端化”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东南亚国家经济与人口基础
    第一节 东南亚国家人口情况
    第二节 经济发展水平概况
第三章 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对外经贸
    第四节 产业发展程度与国民教育水平分析
第四章 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一节 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选取
    第二节 范数灰关联度确定权重法
    第三节 构建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四节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我国南部省区与东南亚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与东南亚各国相邻的我国三省区
    第二节 云南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 广西产业发展情况
    第四节 海南产业发展情况
    第五节 三省区产业发展情况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东南亚国家产业情况
    二、产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关税同盟理论
        2.1.1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2.1.2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影响的理论研究
        2.2.2 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2.2.3 文献评述
    2.3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况
        3.1.1 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背景及建设历程
        3.1.2 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
        3.1.3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基本概况
    3.2 中国对东盟各国总贸易现状分析
        3.2.1 总贸易额分析
        3.2.2 总贸易额增长率及占比分析
        3.2.3 中国对东盟和协议外国家总贸易占比
    3.3 中国对东盟各国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3.3.1 进口贸易额现状分析
        3.3.2 进口贸易额增长率及占比分析
        3.3.3 中国对东盟和协议外国家进口贸易占比
    3.4 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4.1 出口贸易额现状分析
        3.4.2 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及占比分析
        3.4.3 中国对东盟和协议外国家出口贸易占比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设定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创造效应的实证分析
        4.3.1 贸易创造效应的整体分析
        4.3.2 贸易创造效应的分阶段分析
    4.4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4.4.1 贸易转移效应的整体分析
        4.4.2 贸易转移效应的分阶段分析
    4.5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出口效应的实证分析
        4.5.1 贸易出口效应的整体分析
        4.5.2 贸易出口效应的分阶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区域贸易的发展建议
    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议
    5.2 未来中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1 GDP原始数据
附录2 实际人均GDP原始数据
附录3 中国贸易额原始数据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以东盟十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一般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升级理论
        (一)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制理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
        (三)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业升级的影响路径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以及东盟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
        (一)投资规模的变化
        (二)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差异
        (三)我国对东盟投资的行业分布差异
    二、东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规模
        (二)资源禀赋现状
        (三)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
        (四)技术差距
第四章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演化分析
    一、产业产值结构演化分析
    二、产业就业结构演化分析
        (一)劳动力总量分析
        (二)劳动力成本分析
        (三)就业弹性分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过程
    二、变量解释
        (一)产业升级指标
        (二)其他变量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检验
        (三)模型的选择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内生性检验
        (六)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一)对东盟的投资不均衡
        (二)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效应不显着
        (三)各国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效用不一
    二、对策建议
        (一)应持续将对东盟的投资重点放在制造业
        (二)加大对越南、老挝、柬埔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三)加大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在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
        (四)国内企业提高消化吸收经费投入
        (五)政府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产品及分类
        2.1.2 贸易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中国农业机械产品的研究
        2.2.2 关于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研究
        2.2.3 关于贸易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小结
3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3.1 中国的农业机械产品出口规模及地区
    3.2 东盟的农业机械产品进口规模及地区
        3.2.1 东盟各国农业机械产品的整体进口规模
        3.2.2 东盟农业机械产品的主要进口地区—中国
    3.3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现状分析
        3.3.1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额度变化
        3.3.2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结构分析
        3.3.3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国别分析
        3.3.4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密集度指数
    3.4 小结
4 影响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双边地理距离
        4.1.2 进口国人均耕地面积
    4.2 经济因素
        4.2.1 进口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2.2 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总产值
        4.2.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4.2.4 进出口两国人口总数
    4.3 环境因素
        4.3.1 优惠贸易制度安排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4.3.3 国内外竞争对手
        4.3.4 营销渠道和服务质量
    4.4 成本因素
        4.4.1 东盟各国的进口贸易成本
        4.4.2 农业机械产品附加值低,结构有待优化
5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效率测度及实证分析
    5.1 构建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引力模型
        5.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5.1.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5.1.3 模型设定及变量解释
        5.1.4 样本及数据来源说明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模型适用性检验
        5.2.2 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
        5.2.3 对贸易非效率项模型的估计
    5.3 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贸易效率分析
        5.3.1 整体贸易效率分析
        5.3.2 细分产品种类贸易效率分析
        5.3.3 细分国家贸易效率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府层面的建议
        6.2.2 企业层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文莱农业生产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莱渔业发展与中国-文莱渔业合作研究[D]. 王雅菲.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研究(1877-1946)[D]. 刘春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广西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D]. 徐琳.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4]云南省与东盟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D]. 高重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文莱渔业发展概况及中国-文莱渔业合作前景[J]. 赵付文,刘志鸿,许华,商飞,徐甲坤. 热带农业科学, 2021(04)
  • [6]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D]. 吴汪世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东南亚国家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D]. 龙宜欣.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D]. 李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以东盟十国为例[D]. 翟予琪.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率研究[D]. 王雪妍.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文莱农业生产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