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统一”实现“三个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坚持“五个统一”实现“三个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一、坚持“五统一”实现“三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1](2021)在《立足于“稳” 护航“三农”发展》文中认为农发行江苏省连云港市分行近年来坚持"五稳一统"工作总方针,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江苏省分行"两高"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以来,累计向"三农"领域投放资金321亿元,贷款规模由118亿元增至306亿元;2020年末,存款日均余额82.6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综合绩效考评前列,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金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邢伟[2](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曹委[3](2020)在《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持续性特征,肩负着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和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任务。2020年我国将如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而在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过渡期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产业培育以及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对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实现产业兴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此特殊时期,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不仅是脱贫攻坚决胜之际的必然产物,也为未来乡村治理中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以及振兴问题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产业扶贫的国内实践、甘肃省产业扶贫现状以及临夏市产业扶贫路径的基础之上,运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熵权法模型以甘肃省最早一批实现脱贫的临夏市为实证分析对象,构建包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均可支配收入、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牛存栏量、羊存栏量六项指标的指标体系,评价20132018年临夏市产业扶贫成效。研究表明,甘肃省产业扶贫成效持续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有待完善、产业风险防范有待加强。对临夏市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扶贫绩效整体上效果较好且呈递增趋势;第二,产业扶贫对政府扶贫资金有长期的依赖性;第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较弱;第四,产业扶贫项目落实精准。最后,根据甘肃省在产业扶贫实践中表现出的产业扶贫成效持续性不足和以临夏市为例的典型性分析结果,本文以实现产业扶贫成效的长效性为目的,并在借鉴国内产业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基于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多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参与式治贫的基本思路,从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机制、关联方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构建甘肃省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村产业脱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产业扶贫成效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李德学[4](2020)在《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十分严峻。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部署,将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一切的战略位置。流域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沿江11省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而解决不同利益主体纷争的核心就是确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法律积极探索横向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生态环境治理是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空间背景和物质要素;生态环境的治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前景。长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脐带”,但今天的“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及其治理效能严重制约着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区域功能的关键变量。治好“长江病”就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树立长江经济带“生命共同体”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沿江人们乃至全国人们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动态平衡关系的柔性环境治理手段,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已被证明可以很好地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中各种利益关系、缓解流域用水主体间的各种矛盾。这一制度理应成为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性治理工具,作为一项良好的环境治理工具也需要法律为其提供保障。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下,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还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主要表现为立法层面的体系性缺陷、运行层面的制度性缺失、补偿纠纷解决层面的保障性难题。本文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概括了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对国内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制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为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的纾解和完善确定理论起点和基础。第一章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和多维认知。一是基于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因此需要对其相关概念进行法律界定;二是从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维度明晰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省内、省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情况和制度进展,概括了不同类型的实践模式,分析了上述模式的产生根源。在详细解析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立法进展、政策性规定的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进展现状的成因主要有央地事权不清晰、省际合作与博弈格局不成熟、立法治理效能不足三个方面。第三章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治向度的困难和难题进行了多层次研判:一是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立法层面存在的体系性缺陷,具体表现为宪法中关于生态保护补偿和区域合作的基本精神未能体系化、未形成专门性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规范结构、地方性或配套性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规位阶低;二是运行层面,存在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性缺失,主要体现为补偿主体界定不清晰、补偿标准不完善、补偿模式单一、补偿分割管理矛盾突出以及公众参与不到位;三是补偿纠纷层面存在的保障性难题,具体表现为解决途径不通畅和补偿法律责任不明确两个方面。第四章是国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若干制度样本的经验与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欧洲莱茵河流域、德国易北河流域、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和法国水质付费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分别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的不足,借鉴了诸如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体系、设置跨部门综合管理机构、建立补偿公众参与制度、确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区域合作制度等。第五章是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的纾解与完善。本文认为首先要确立保护优先与受益补偿相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国家整体治理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决策参与实施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等基本原则;其次是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立法体系;再次从主体制度、补偿标准制度、补偿方式制度、补偿管理制度、补偿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最后需畅通补偿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明确补偿责任。

汪立[5](2020)在《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研究》文中提出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明确目标,医疗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对民众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利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更是解决广大非就业人群“病有所医”问题的重点和突破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是陕西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建设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制度设计上有着诸多问题,使得公民无法公平享有同等的医疗保障权益。因此,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对促进制度公平,增强参保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成为必然之举。为进一步对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进行优化,本文对已经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的兄弟省份及延安市经验进行总结,拟从政府职能、公共政策的理论角度,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医疗保障工作业务数据和地方政策信息,主要围绕当前制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相对应地提出优化建议,为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提供参考思路。本文的研究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概述我国医保制度发展脉络、制度概念及其特点、两项制度整合的内涵及依据。第三部分为陕西省整合的现状,主要从进展情况、过渡期基金运行分析及试点城市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为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梳理总结了兄弟省市两保并轨的经验启示。第六部分为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优化建议,坚持问题导向,从深化市级统筹改革、拓展筹资渠道、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经办队伍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强化医疗服务和基金监管等六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语。

高建军[6](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的一年。我们与全国人民一起欢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来了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

郎杰燕[7](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指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高兴君[8](2019)在《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大庆市大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大庆市大同区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农业面向现代转型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大庆市大同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等问题成为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加强现代农业战略管理,突破发展瓶颈,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强区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首先归纳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围绕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对农业产业现状、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为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主要依据;然后,对现代农业发展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大庆市大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其后,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运用SWOT模型对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构建SWOT矩阵模式并制定战略目标、原则、实施重点;最后,提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对策,从发展扶持政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出对实施大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9](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童书玮[10](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二、坚持“五统一”实现“三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五统一”实现“三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立足于“稳” 护航“三农”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稳预期,以高水平履职来助推
坚持稳经营,以精细化核算来提升
坚持稳管理,以合规风险防控来保障

(2)“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2.4 理论基础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路线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现状及国内实践研究
    1 甘肃省产业扶贫概况
        1.1 甘肃省基本贫困情况
        1.2 甘肃省产业扶贫基本做法
    2 国内产业扶贫机制运行实践分析
        2.1 河北省威县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2 江西省于都县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3 河南省济源市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4 经验与启示
    3 甘肃省产业扶贫取得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3.1 甘肃省产业扶贫取得成效
        3.2 甘肃省在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甘肃省临夏市区域性贫困和产业扶贫路径
    1 临夏市贫困概述
        1.1 临夏市基本贫困情况
        1.2 主要致贫原因及变化
        1.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2 临夏市产业扶贫路径
        2.1 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2.2 产业扶贫路径
    3 临夏市产业扶贫路径的评价分析
第四章 甘肃省临夏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1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1.1 模型选择
        1.2 指标选取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
        2.1 确定指标权重
        2.2 绩效评价结果
    3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
    1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2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结构分析与运行
    3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设计
        3.1 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机制
        3.2 关联方利益联结机制
        3.3 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3.4 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概念与认知: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分析与多维认知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分析
        一、作为特殊空间限定的“长江经济带”
        二、“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分野及其规范意涵
        三、作为法律概念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维度:从“生态平衡”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二、经济学维度:从“公地悲剧”到“生态资本理论”
        三、管理学维度: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共治”的府际关系理论
        四、法学维度:从生态法益到环境正义的法理依据
第二章 现状与成因: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进展现状和成因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进展现状
        一、长江经济带省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进展
        二、长江经济带省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进展
        三、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践的经验与困局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进展
        一、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立法进展
        二、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性规定
        三、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政策规定的经验与不足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央地事权不清晰
        二、省际合作与竞争的博弈格局不成熟
        三、立法模式的治理效能不足
第三章 困境与难题: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治向度的多层次研判
    第一节 立法层面: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的体系性缺陷
        一、宪法中关于生态保护补偿和区域合作的基本精神未能体系化
        二、有关流域补偿的法律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三、未形成专门性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规范结构
        四、地方性或配套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规位阶低
    第二节 运行层面: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性缺失
        一、生态保护补偿主体界定不清晰
        二、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不完善
        三、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单一
        四、生态保护补偿分割管理矛盾突出
        五、生态保护补偿公众参与不到位
    第三节 纠纷解决层面: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保障性难题
        一、生态保护补偿纠纷解决途径的不畅通
        二、生态保护补偿法律责任不明确
第四章 经验与借鉴:国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若干样本的评介性分析
    第一节 国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样本
        一、莱茵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二、易北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四、法国水质付费生态保护补偿
    第二节 国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样本的制度启示
        一、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二、按流域设置跨部门综合管理机构
        三、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公众参与制度
        四、确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区域合作制度
        五、采取政府补偿为主、市场为辅的多元补偿制度
第五章 纾解与完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的全方位变革
    第一节 确立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与受益补偿相结合原则
        二、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原则
        三、国家整体治理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原则
        四、公众决策参与和实施参与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完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立法体系
        一、强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在宪法和环境基本法中的地位
        二、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律的修改
        三、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专门性立法
        四、推进区域立法为流域内省际合作设置稳定框架
    第三节 健全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体系
        一、确定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主体制度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制度
        三、设置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制度
        四、建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组织协同制度
        五、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第四节 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纠纷的解决制度
        一、畅通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纠纷解决途径
        二、厘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责任的性质
        三、明确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责任体系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研究价值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3.文献综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内涵与依据
    (一)我国医保制度及其特点
        1.我国医保制度发展脉络
        2.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内涵
    (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依据
        1.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3.政策依据
二、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现状
    (一)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进展情况
    (二)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过渡期基金运行分析
        1.参保及基金收支结余情况
        2.医疗服务情况
    (三)先行试点的延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案例分析
        1.延安市先行试点的优势
        2.延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成效
三、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存在的问题
        1.医保筹资压力大,基金规模固定
        2.医保控费困难多,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3.经办机构编制不健全,人员专业化能力欠缺
        4.医疗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县区参保患者外流严重
    (二)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整合前期职责职能不清,影响整合进程
        2.地方财政收入小,资金支持力较弱
        3.人才较为匮乏,信息化发展滞后
        4.发展不平衡,影响制度整合施行
四、其他省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经验启示
    (一)以东莞为代表的“三保合一”模式
    (二)以重庆为代表的“三保合二”分层保障模式
    (三)以湛江为代表的“三保合二”二次分保模式
    (四)对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实施的启示
五、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优化建议
    (一)深化市级统筹改革,明确县级部门工作责任
    (二)拓展筹资渠道,增强基金支持力
    (三)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深化医保支付改革
    (四)加强经办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经办服务更加便捷
    (六)强化医疗服务和基金监管,扎实推进“六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工作回顾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7)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总体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1 大庆市大同区概况
    2.2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产业总体状况
    2.3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状况
        2.3.1 粮食生产状况
        2.3.2 果蔬生产状况
        2.3.3 中药材生产状况
        2.3.4 畜牧养殖状况
    2.4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4.1 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2.4.2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2.4.3 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相对滞后
        2.4.4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2.4.5 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健全
    2.5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2.5.1 土地规模化经营成本提升
        2.5.2 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2.5.3 产业化发展理念不强
        2.5.4 科技意识和推广能力不强
        2.5.5 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分析
        3.1.1 大庆市经济环境分析
        3.1.2 大庆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3.2 政策环境分析
        3.2.1 国家政策方向分析
        3.2.2 省内配套政策分析
    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技术环境分析
    3.5 市场环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4.1 区位和自然资源
    4.2 农业用地
        4.2.1 农业用地总量
        4.2.2 农业用地结构
    4.3 农业机械化水平
    4.4 农业生产组织
    4.5 农业科技资源
        4.5.1 科技创新能力
        4.5.2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状况
    4.6 农产品交易
        4.6.1 农产品品牌建设
        4.6.2 农产品销售渠道
    4.7 农业发展扶持政策
    4.8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4.8.1 外部机会分析
        4.8.2 外部威胁分析
        4.8.3 内部优势分析
        4.8.4 内部劣势分析
        4.8.5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矩阵分析
        4.8.6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制定原则
        5.1.1 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5.1.2 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5.2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5.2.1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
        5.2.2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分项目标
    5.3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重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6.1 制定现代农业规模发展扶持政策
        6.1.1 积极引导土地产权交易
        6.1.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1.3 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6.2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6.2.1 转变服务理念
        6.2.2 强化社会服务市场化运作
        6.2.3 搭建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
    6.3 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6.3.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6.3.2 做大农产品物流业
        6.3.3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6.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6.4.1 加快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6.4.2 推动产学研有效融合
        6.4.3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6.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6.5.1 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标准体系建设
        6.5.2 落实全程监管措施
        6.5.3 加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力度
    6.6 强化基础保障
        6.6.1 组织保障
        6.6.2 生态保障
        6.6.3 人才保障
        6.6.4 法治保障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10)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通高中教育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严格依法治教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坚持“五统一”实现“三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立足于“稳” 护航“三农”发展[J]. 张培. 江苏农村经济, 2021(03)
  • [2]“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D]. 曹委.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李德学.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5]陕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研究[D]. 汪立. 长安大学, 2020(06)
  • [6]政府工作报告[N]. 高建军. 开封日报, 2020
  • [7]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8]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高兴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9]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10]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坚持“五个统一”实现“三个延伸”,扎实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