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一、强化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改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文,邵军丽,郭莲仙,李林秋[1](2021)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实践技能》课程问卷调查分析及教改措施》文中指出为了解学生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满意程度,审视教学及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无记名形式对2017级55名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从课程的开设形式、项目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课程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教学质量分析。结果显示,课程经过5个学期的运作,已日趋完善,学生对课程培养目标较为清晰,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认可度较高,但在考核内容、项目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措施,如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日常化、增设微生物技能考核、优化作业指导手册和完善考核评分标准等。

徐睿[2](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认为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霍静[3](2021)在《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更是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标和依据。本研究共有三个主要的内容,(1)通过调查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开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方向;(2)根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建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进行修订,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的问卷验证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探寻《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检验该课程形式对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要求标准的培养效果。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初中50个实验中只有7个,高中33个实验中只有5个实验的开出率超过50%。实验开出率的高低与实验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越早,开出率就越高。2.以构建“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切入点,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初拟出一份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的框架,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论证,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合AMOS结构模型检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6个潜变量,17个可观察变量及其具体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权重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调查职前和在职教师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发现职前和在职教师均高度认同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中学生物教师普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缺少开出实验的基本能力,导致实验开出率低。急需进一步探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3.根据构建的“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师学科知识(PCK)理论的指导,探寻了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课程开设基本形式,并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明确课程前、中、后,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并利用相关问卷,追踪了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变化。进一步调查了课程教学的几个阶段对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该课程开设的模式需要完整实施,才能有效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构建的指标体系用于学生自评,发现学生自评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在生物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在生物职前教师的培养中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实际的困难。

肖光文,蔡国雄,陈美任,罗慈雁,徐美兰[4](2021)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激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课的学习兴趣,训练其实验技能、增强其临床分析能力、拓展其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方法我们建立了以实验全过程管理为基础、以合理评价指标为核心、以科学评价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为目标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分层次考核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综合性实验的临床鉴定分析能力及设计性实验的科研探究能力,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表及访谈的形式和与未实施教改班级的各项考核指标等进行比较,探讨教改实施的效果。结果教改实施班的人均缺课率明显低于教改未实施班(P<0.05),同时在课后实验室人均练习次数、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病原菌鉴定的考核成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毕业论文写作成绩和考研录取人数都明显高于教改未实施班(均P<0.05);从问卷调查表及访谈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评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积极性。结论考核评价体系能较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具有比传统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更好的优越性。

甘亚[5](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姚佳,徐文,李薇,马茜,汪洋[7](2020)在《综合性评价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对现有的"报告式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初步构建了一种兼顾平时的过程评价和期末的终结评价、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陆海燕[8](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物与化学的交叉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学教学仍以分科课程为主,虽可让学生获得学科内的知识,却也人为割裂学科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从2001年开始施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要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可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交叉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高考政策的落实,选考科目中选择生物的学生远多于选择化学的,而生化不分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生物学中与化学相关的交叉点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学科交叉。2017新课标指出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思想方法、跨学科的科学概念与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进行高中生物与化学的交叉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导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现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提出了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核心素养下学科交叉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高中生物与化学进行交叉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多数教师对学科交叉教学并不陌生,也都肯定其必要性及意义,但因无相关的教学案例等原因运用程度并不高,最终也基于核心素养提出了实施学科交叉教学的一些建议。第四部分是结合调查研究结果,基于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以人教版为例对高中生物与化学的交叉点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与核心素养相关的交叉点共有66个,丰富的交叉点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学科交叉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是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选择典型的交叉点进行适当的案例分析,提出学科交叉教学的一般模式。最后,将案例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纸笔测验和面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科交叉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科交叉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为一线生物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学科交叉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宋琳琳,周晓君[10](2020)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改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学是生命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但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对农学专业授课的经验,从落实翻转课堂、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强化课外教学活动六个方面进行实验课改革探索。

二、强化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改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实践技能》课程问卷调查分析及教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开设形式
    2.2 课程项目设置
    2.3 课程考核方式
    2.4 课程教学效果
    2.5 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调查
3 改进措施
    3.1 操作技能考核日常化
    3.2 丰富课程考核内容
    3.3 优化项目设置
    3.4 完善考核评分
4 结语

(2)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1.1.2 职前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能力中的困境
        1.1.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课程的探索
        1.1.4 生物职前教师亟待建立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标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生物职前教师
        1.2.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力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1.3.1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1.3.2 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分类与构成
        1.3.3 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假设
    1.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方法
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
        2.1.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结果
        2.2.2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2.2.3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2.3.1 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2.3.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2.4 对研究的启示
        2.4.1 提升教师实验准备和设计的能力
        2.4.2 改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结构
        3.1.2 研究方法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体系初选
        3.2.1 实验属性
        3.2.2 教学属性
        3.2.3 评价属性
        3.2.4 评价量表的初选
    3.3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初构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意见统计分析
        3.3.3 指标体系初构小结
    3.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与验证
        3.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3.4.3 综合分析与讨论
        3.4.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3.5.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3 指标权重的小结
    3.6 实验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
        3.6.1 职前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同度分析
        3.6.2 在职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分析
        3.6.3 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实验认同度的比较
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研究
    4.1 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
        4.1.1 课程开设的形式
        4.1.2 实验对象的选取和问卷调查的设计
        4.1.3 研究结果
        4.1.4 小结和问题
    4.2 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
        4.2.1 研究方法
        4.2.2 学生自评问卷的基础信息统计
        4.2.3 学生自评成绩与真实平时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4.2.4 课程各阶段对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实践教学的小结
        4.3.1 课程前自主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4.3.2 试讲试做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4.3.3 课中和课后的情境创设是达成能力的保障
5.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 重庆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统计表
    附表 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表
附录
    附录1 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存在困难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的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6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7 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8 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基本模式说明
    附录9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
    附录10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附录11 课后教学能力评价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成果

(4)“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实验教学考核评估的措施
        1.1.1 增加实验考核成绩的比重,由原来占总评的20%增加到45%。
        1.1.2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考核方式
        1.1.3 综合性实验考核方式
        1.1.4 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
        1.1.5 同时参照学生平时的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包括劳动习惯)、实验报告和考勤进行评价。
        1.1.6 实验考核评价指标的构成
    1.2 效果的评价
        1.2.1 学生们实践学习情况的比较
        1.2.2 实验考核评估体系的评价与反馈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教改前后学生们各考核指标及其他情况分析
    2.2 参与教改学生对实验考核方法的问卷调查情况
3 讨论

(5)“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综合性评价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教学改革介绍
2 实验评价体系的改革
    2.1 平时实验成绩评价的改革
        2.1.1 课前评价
        2.1.2 课中评价
        2.1.3 课后评价
        2.1.4 综合评价
    2.2 期末实验考核的改革
        2.2.1 标本辨识
        2.2.2 实验操作
        2.2.3 笔试
3 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3.1 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
    3.2 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3.2.1 学习过程评价
        3.2.2 学习成绩评价
    3.3 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4 结语

(8)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物与化学的交叉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科、学科交叉
        (三)学科交叉教学
    二、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交叉”顺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交叉”是学科紧密联系的结果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交叉”是教学实践的需要
        (四)“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交叉”符合新高考模式下的考试需求
        (五)“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学科交叉”改善目前我国教学现状的不足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创新研究视角
        (二)创新研究内容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下学科交叉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节 多元智力理论
    第四节 系统论
第二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相关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编制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教学的现状分析
        二、被调查者对生物与化学进行交叉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分析
        三、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学科交叉教学的意义和难度分析
        四、被调查者对实施学科交叉教学的看法和建议分析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点的梳理
    第一节 有关“生命观念”的交叉点梳理
    第二节 有关“科学思维”的交叉点梳理
    第三节 有关“科学探究”的交叉点梳理
    第四节 有关“社会责任”的交叉点梳理
第四章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教学案例及分析
    第一节 关于“生命观念”的交叉教学案例及分析
    第二节 关于“科学思维”的交叉教学案例及分析
    第三节 关于“科学探究”的交叉教学案例及分析
    第四节 关于“社会责任”的交叉教学案例及分析
第五章 交叉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过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纸笔测验结果及分析
        二、面试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于教师自身而言
        二、于中学学校而言
        三、于高校而言
    第三节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改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实验课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实验态度不够端正
    2.学生参与性低,不利于科研素养的培养
    3.理论与实验相脱节,实验内容缺少系统性
    4.教学方法陈旧,填鸭式教学模式问题多
二、完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改革教学方法,变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探索式教学
        (1)进一步强化翻转课堂在实验课中的应用
        (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改革考核方式,让学生参与评分中
    2.案例教学,将实验内容模块化分割
    3.重视课外教学活动
三、初次教改实践与成效评价
    1.翻转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成绩考核与过程紧密联系
    3.参与科研项目有助于全面发展

四、强化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改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实践技能》课程问卷调查分析及教改措施[J]. 刘红文,邵军丽,郭莲仙,李林秋. 科技风, 2021(20)
  • [2]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3]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霍静. 西南大学, 2021(01)
  • [4]“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肖光文,蔡国雄,陈美任,罗慈雁,徐美兰.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01)
  • [5]“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综合性评价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姚佳,徐文,李薇,马茜,汪洋.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0(10)
  • [8]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物与化学的交叉教学研究[D]. 陆海燕. 喀什大学, 2020(07)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改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J]. 宋琳琳,周晓君.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4)

标签:;  ;  ;  ;  ;  

强化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