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并发AIDS侵入骨髓2例报告

马尔尼菲青霉并发AIDS侵入骨髓2例报告

一、并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内菲青霉菌侵犯骨髓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蔓,江建宁,江梦凤,黄锦妮,梁丹丹,龙诗雨,董国珍,苏明华[1](2021)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与阳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阴性与HIV阳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5例T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IV确认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175例TSM患者中,HIV阳性85例,HIV阴性90例。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例数分别为71例(83.53%)和73例(81.11%)、50例(58.82%)和47例(52.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0.771,均P>0.05);而呼吸系统症状、体质量下降和皮下肿物分别为62例(72.94%)和81例(90.00%)、73例(85.88%)和56例(62.22%)、1例(1.18%)和16例(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14、12.630、13.737,均P<0.01)。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患者血红蛋白分别为90.50(77.00,113.95) g/L和88.65(72.85, 99.93)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P=0.043);白蛋白<30 g/L、CRP>10 mg/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9.41%(59/85)和60.00%(54/90)、94.37%(67/71)和94.19%(8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93、0,均P>0.05);白细胞计数>10×109/L、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53%(3/85)和81.11%(73/90)、80.77%(63/78)和1.75%(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5、82.467,均P<0.01)。结论 TSM患者中,HIV阴性组皮下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多见,HIV阳性组体质量下降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多于HIV阴性组。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课题组[2](2020)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国内习惯称之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好发于免疫低下的艾滋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抗真菌治疗后仍有较高病死率.该病临床表现与器官受累情况有关,一般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多为播散型,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体重减轻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既可累及皮肤及黏膜,也可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淋巴系统等.该专家共识在综合现有文献、最新研究进展与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段震映,王文波,廖露琴,杨保华,李勇,戚圣金,夏学巍[3](2016)在《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诊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AIDS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增加、免疫抑制剂药物使用的增多,PM的感染也随之增加。马尔尼菲青霉常常感染AIDS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第三位最常见并发疾病的致病菌。在临床上,PSM漏诊率、误诊率较高,如未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1%以上。PM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作者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澎,翟丽慧,范洪伟,刘正印,王瑶,赵颖,肖盟,曾学军,施举红,刘鸿瑞,冯瑞娥,谢秀丽,徐英春[4](2016)在《9例非HIV感染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播散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 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叶萍[5](2016)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为PSM患者共160例,其中免疫健全者33例,免疫缺损者127例。免疫缺损组发病年龄较免疫健全组大(尸<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92.1%)、贫血貌(89.3%)、消瘦(88.1%)、乏力(86.2%)、咳嗽(80.0%)、咳痰(76.3%)、皮肤损害(64.3%)、浅表淋巴结肿大(61.2% )、肝肿大(21.9%)、胸痛(16.2%)、骨关节痛(15.6%)、脾肿大(12.5%)、呼吸困难(11.2%),免疫健全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较免疫缺损组常见(尸<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免疫缺损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免疫健全组(P<0.05),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着低于免疫健全组(P<0.05)。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组生存率高于氟康唑联合伊曲康唑组(P<0.05),免疫健全组预后较免疫缺损组好(P<0.05)。结论:①PM为深部条件致病菌,具有起病隐匿、致病力强等特点,除免疫缺损患者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外,免疫健全宿主也可患病。②PSM季节发病率以春、夏季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无业居多。③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确诊主要依赖病原学检查。两组比较,免疫正常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更常见,免疫缺损组全身炎症反应、CD4+T细胞计数减少更明显。④PSM胸部影像学病变类型常表现为结节/团块影、斑片渗出影,分布区域以中、下肺为主,病灶数目常多发出现。⑤PSM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经比较,免疫健全组较免疫缺损组预后好,提示该病临床转归与患者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等相关治疗。

欧阳沿音[6](2016)在《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并进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研究,深入探讨PSM发生、发展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找到有效遏制PSM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PSM患者临床资料,分成HIV组及非HIV组进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在远期治疗过程中出现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90例病例纳入研究,合并HIV感染48例,未合并HIV感染42例。患者发病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5、6月份达高峰。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8.9%)、消瘦(60.0%)、浅表淋巴结肿大(57.8%)、贫血(57.1)、皮疹(47.5%)、呼吸道症状(43.3%)、消化道症状(22.2%)、溶骨性损害(21.1%)、肝脏肿大(14.4%)、脾脏肿大(6.7%)。合并HIV感染患者更易出现消瘦及消化道症状,未合并HIV感染患者更易出现皮疹、溶骨性损害、呼吸道症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合并HIV感染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降低,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增高及血清肌酐增高(P<0.05)。在治疗方面,使用抗真菌治疗的患者近期及远期好转率均高于未使用抗真菌治疗的患者(P<0.05)。四种治疗方案中,氟康唑方案近期好转率最好,两性霉素B方案远期疗效最好,伏立康唑方案在近期疗效中优于两性霉素B方案,在远期疗效中优于氟康唑方案,但3种治疗方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合并HIV感染的患者的近期好转率较合并HIV感染患者高,但远期疾病复发及死亡率较合并HIV感染患者高。危险因素分析发现:使用抗真菌治疗、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RRT)及血小板计数增高为避免PSM患者远期疾病疾病复发或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广西PSM发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与环境温度及湿度存在相关性。PSM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明显特异性;皮疹组织及分泌物培养最具意义。使用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两性霉素B可作为首选方案。HIV及非HIVPSM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均存在差异。非HIV患者预后不佳可能与存在未知免疫缺陷有关。使用抗真菌治疗、合并HIV感染患者使用HARRT治疗、血小板计数增高为患者远期出现疾病复发或死亡的保护因素。

梁成员,卢平宣[7](2016)在《艾滋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治进展》文中提出临床上艾滋病属于一种重度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很容易导致患者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在各类感染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同时也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1]。近几年来,随着艾滋病疫情的不断蔓延,过去一些比较罕见或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特别是严重的肺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截至2009年底,全球约有3 330万人感染艾滋病,在我国疫情严峻的局部地区仍呈高流行状态[2]。因此,

莫增銮[8](2015)在《HIV阴性幼儿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例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PSM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切片提示真菌性肉芽肿,血培养、肺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结论 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病理活检和真菌培养是确诊依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雷艳[9](2015)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与阳性宿主马尔尼菲青霉菌性肺炎临床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马尔尼菲青霉菌性肺炎临床及影像特点并比较分析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性肺炎不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断60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性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HIV检查结果将60例分为HIV抗体阳性组:26例;HIV抗体阴性组:34例。总结并比较分析两组特点。结果:1、HIV抗体阴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1岁~64岁,发病年龄为43.25±20.02岁、病程120(59,249)天,HIV抗体阳性组男:24例,女2例,年龄1.7岁~65岁,发病年龄34.6±12.24岁、病程72(34,162)天,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HIV抗体阴性组合并其他基础疾病14例,阳性组5例。HIV抗体阴性组误诊肺结核10例,阳性组1例(P均小于0.01)。两组患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从血骨髓皮损分泌物或组织培养、淋巴结活检取得病原学,肺部出现渗出性病变,抗生素治疗无效而确诊,HIV抗体阴性组早期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低,易误诊,病程长,易复发。少数HIV抗体阴性患者从痰、肺泡灌洗液、肺组织培养或病理取得病原学,但阳性率低(17.65%)。2、两组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消瘦、乏力常见,可伴有皮疹或皮肤受累、肝脾淋巴结肿大但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别。HIV抗体阳性组患者持续高热多见,弛张热为突出表现;而阴性组患者病程中反复发热,无明显规律。HIV抗体阴性组呼吸困难(8例)较阳性组多见(2例)(P<0.05),前者在疾病进展后期才出现,后者在疾病初期时即可出现。HIV抗体阴性组患者肺部湿罗音、胸痛、肺外骨性疼痛(分别为26例,12例,16例)较阳性组(分别为7例,2例,0例)常见(P<0.05)。3、HIV抗体阳性患者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多见,升高少见,均有淋巴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比值相对增高,阴性组均出现明显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显着增高,而淋巴细胞正常,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60例患者血清白蛋白(A)降低57例,均有球蛋白(G)增高,A/G比例倒置,ESR、CRP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抗体阳性组患者较阴性组转氨酶增高多见(P>0.05)。两组患者均可见肾功能损害,差异不明显。HIV抗体阴性患者CD4细胞计数降低仅6例,CD4/CD8>0.5,而阳性组降低达17例,比值<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胸部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影、结节影、粟粒影、空洞及胸膜肥厚,HIV抗体阳性组以双侧弥漫病变为主,而阴性组单侧常见。HIV抗体阴性组较阳性组患者胸腔积液、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更多见,胸腔积液以单侧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破坏仅见于HIV抗体阴性组(12例)。5、HIV抗体阳性组PM性肺炎临床好转13例,恶化12例,死亡1例,肺炎复发1例;阴性组PM性肺炎好转、恶化、死亡分别为27例、6例、1例,肺炎复发9例,播散性复发2例。HIV抗体阴性组临床转归好于阳性组,但容易复发,以肺炎复发多见。结论1、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是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累及肺部的一种表现,除有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外,可表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乏力、消瘦、肺部湿罗音。胸部X片或CT表现斑片状渗出影、实变影、钙化影、结节影、粟粒影、空洞及胸膜增厚为共同特征,与细菌性肺炎、肺结核难以鉴别。2、两组比较,HIV抗体阴性组患者由于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低较阳性组诊断困难,常误诊而表现病程长、病情反复。HIV抗体阳性组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淋巴细胞降低,肺部以双侧弥漫性间质性损害为主要特征。而阴性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及淋巴细胞正常,全身炎症反应重,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痛、肺部啰音较阳性组更为突出。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单侧肺部病变渗出性或实变影为主,可伴胸腔积液、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肺外骨痛及溶骨表现。但容易复发。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或联合雾化或肺内局部滴入二性霉素B,肺部病变完全吸收需要1~2月,但不是停药的指标,依照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治疗方案用足疗程。HIV抗体阴性组患者临床转归好于阳性组。

曾文[10](2013)在《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对从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6例年龄<14岁P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结果: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岁4月(1岁2月,9岁)。病程39天(15天、120天)。2例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4例HIV阴性,其中1例存在G6PD缺乏症,3例患儿发病前体弱多病。所有患者都有贫血、消瘦、淋巴结肿大,5例发热,3例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肝肿大,1例脾肿大,1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例黑便;2例HIV(+)的PSM患儿出现皮疹。2例HIV(+)患儿的PSM患儿白细胞降低,2例HIV(-)患儿的PSM患者白细胞升高,1例降低;共有4例(4/6)出现淋巴细胞下降。所有病例存在淋巴细胞功能的异常。4例胸部影像学提示异常,2例提示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提示两肺多发的团块状密度增高影。病原学检查淋巴结病3/3(100.00%),骨髓4/5(80.00%),血4/6(66.67%),肺泡灌洗液1/1(100.00%):所以病人均有两个部位的病原学阳性。病理特征主要为肉芽肿、坏死性表现。6例中3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余3例分别以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1、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多见HIV感染、存在其他基础疾病或存在潜在免疫力低下的患儿。2、患儿常常表现为全身播散性感染,可累及肺、淋巴结、肝、脾、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及系统。常见发热、贫血、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皮下脓肿、溶骨性等全身化脓性改变少见。3、相对成人,患儿较容易取得病原学依据,血、淋巴结、骨髓病原学阳性率较高。4、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肉芽肿及坏死性改变,化脓性改变少见。5、未抗真菌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很差;及时的抗真菌治疗,治疗效果好。

二、并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内菲青霉菌侵犯骨髓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内菲青霉菌侵犯骨髓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1.1 流行概况
    1.2 传染源
    1.3 传播途径
    1.4 易感人群
2 病原学特点与发病机制
    2.1 病原学特点
    2.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3.1 皮肤及黏膜表现
    3.2 呼吸系统表现
    3.3 消化系统表现
    3.4 淋巴系统表现
    3.5 其他系统表现
4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4.1 实验室检查
        4.1.1 病原学检查
        4.1.2 组织病理学
        4.1.3 实验室常规检查
    4.2 影像学检查
        4.2.1 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
        4.2.1.1 胸 片
        4.2.1.2 胸部CT
        4.2.2 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
        4.2.2.1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4.2.2.2 腹部CT及MRI
        4.2.3 骨骼系统影像学检查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累及皮肤及黏膜
        (1)传染性软疣[54]:
        (2)皮肤隐球菌病[55]:
    5.2 累及呼吸系统
        5.2.1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累及咽喉部
        (1) 咽喉结核[56]:
        (2) 咽喉部淋巴瘤[58]:
        (3) 喉癌[59]:
        5.2.2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累及肺部
        (1) 肺结核[60]:
        (2) 肺组织胞浆菌病[61]:
    5.3 累及消化系统
        5.3.1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累及胃肠道
        (1) 肠道播散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62]:
        (2) 肠结核:
        5.3.2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累及肝脏
        (1) 播散型荚膜组织胞浆菌病[62]:
        (2) 黑热病[63]:
    5.4 累及淋巴系统
        (1) 淋巴结核[37,52]:
        (2) 淋巴瘤[52,64]:
    5.5 其他部位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6 治 疗
    6.1 抗真菌治疗
        6.1.1 首选方案
        6.1.2 替代方案
        6.1.3 其他治疗方案
    6.2 ART治疗
        6.2.1 ART时机与方案
        6.2.2 ART药物与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6.2.3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相关性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
7 预防与控制
    7.1 一级预防
    7.2 二级预防

(3)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马尔尼菲青霉菌流行病学特点
2 马尔尼菲青霉菌侵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要点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及病理学特征
        2.2.1 形态学检查及真菌培养法
        2.2.2 病理学特征
        2.2.3 PM抗原、抗体检验
    2.3 影像学特征
3 PM侵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治疗

(4)9例非HIV感染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播散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病理表现
    2.5 影像学特点
    2.6 治疗和预后
3 讨论

(5)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艾滋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分类与诊断
2 艾滋病患者常见肺真菌感染
3 小结

(8)HIV阴性幼儿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与阳性宿主马尔尼菲青霉菌性肺炎临床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10)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并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内菲青霉菌侵犯骨髓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与阳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 李林蔓,江建宁,江梦凤,黄锦妮,梁丹丹,龙诗雨,董国珍,苏明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06)
  • [2]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J].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课题组.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3]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诊疗研究进展[J]. 段震映,王文波,廖露琴,杨保华,李勇,戚圣金,夏学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A0)
  • [4]9例非HIV感染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播散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报告[J]. 王澎,翟丽慧,范洪伟,刘正印,王瑶,赵颖,肖盟,曾学军,施举红,刘鸿瑞,冯瑞娥,谢秀丽,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6(05)
  • [5]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D]. 叶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3)
  • [6]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欧阳沿音.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7]艾滋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治进展[J]. 梁成员,卢平宣. 现代医药卫生, 2016(04)
  • [8]HIV阴性幼儿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莫增銮.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05)
  • [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与阳性宿主马尔尼菲青霉菌性肺炎临床的比较分析[D]. 雷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1)
  • [10]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曾文.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马尔尼菲青霉并发AIDS侵入骨髓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