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词义分析

日语词义分析

一、日语词义辨析二篇(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1](2021)在《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表达中极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但是词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同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对汉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来说,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相对有限,学习者为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偏重语法方面的学习。但是只重视语法学习是不够的,不论考试还是日常交际,缺乏对词汇的正确理解都寸步难行。从整体来看,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一些中高级词汇的习得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例如:新HSK五级要求学生掌握2500个词,词汇量大、词义复杂。在这些词中有同音词、形近词、近义词等,还有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诸多因素影响特有的“混淆词”,这都是教师词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点。从国别背景来看,韩国汉语学习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韩国处在汉字文化圈,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较深。相较于其他国家,韩国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偏误问题更复杂,存在一些学习者和教师双方都容易忽视的易混淆词。对于词汇误用来说,词语混淆是汉语学习者较为凸显的一种词汇错误。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研究包括“词汇本体研究”“词汇习得”以及“词汇教学”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这三方面相互融通找到学习者特有的“易混淆词”,分析其特点,了解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中介语系统阶段,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新HSK词汇大纲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参考标准。因此本文选取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为研究对象,为学习者更好的进入六级,正确理解、运用更多汉语词汇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以及搜集整理的口语语料,结合汉语词汇本体知识和韩语词义,运用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以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穷尽式搜索。根据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混淆的特点结合新HSK考试五级真题设计调查问卷,对五级易混淆词进行补充。并总结其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为今后中高级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和四章正文的内容。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阐述了前人对易混淆词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是关于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共两个小节。第一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界定;第二节分别从语料来源、筛选过程、易混淆词的确定三方面对本文中选用的“易混淆词”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深入了解韩国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情况,考察语言理解层面的词语混淆,以及学习者通过一些策略回避掉的词语混淆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第三章是关于“易混淆词”偏误原因的分析,共三个小节。第一节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通过韩汉词语对比进行分析;第二节从目的语的角度对偏误进行分析;第三节从教学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从辨析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策略,共两个小节。第一节提出三种易混淆词辨析方法;第二节提出四种易混淆词教学方法。

郭子衿[2](2020)在《泰国初中汉语教材词汇编写对比研究 ——以《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为例》文中指出词汇是现代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本文以在泰国广泛使用的两套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分类统计,以表格的形式对两套教材中词汇的总体和具体情况进行了展示,分析了两套教材中词汇的数量、复现次数、释义情况及练习设置情况,并结合笔者在泰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总结的经验,得出了如下结论:词汇量方面,《体验汉语》的词汇总量和分课词汇量较大,超纲词汇过多;两套教材都应适量增加“入门等级”词汇;两套教材都遵循了以实词为主,逐步引入虚词教学的规则;两套教材的专有名词部分都应增加与中、泰文化相关的词汇。词汇复现方面,《快乐汉语》中的词汇复现率优于《体验汉语》。教材可以通过话题、活动的设计合理提高教材词汇复现率,适当增加机械性练习也是提高生词复现率的有效途径。词性标注和释义方面,两套教材都缺少词性标注,释义方式都是单一的母语翻译,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注释方式,包括符号释义法、图片释义法、漫画释义法等。词汇练习方面,《体验汉语》更重视交际性练习,形式多样但部分练习可操作性差;《快乐汉语》中机械性练习更多,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材中的词汇练习应当兼顾稳定性与多样性。本文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泰国初中汉语教材词汇的编写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希望对两套教材的修订提供一些建议,也可以为泰国初中汉语教材词汇部分的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罗嫿[3](2018)在《《唐话辞书类集》及其所録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统治,当时的日本为了防止基督教的传入,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仅开放九州长崎的港口与中国、荷兰进行贸易往来,为了中日贸易的顺利进行,日本任命了一批从中国来的唐人担任翻译的职务,称为“唐通事”。从狭义上来说,“唐话”是指负责翻译和商船贸易事务往来的唐通事所学的汉语。从广义上来说,“唐话”也可以指江户时期传入日本的汉语,包括中国白话小说的注释本一些会话书和一些辞典所使用的语言,而当时的“汉语”即我们现在所指的近代汉语。唐话辞书这份语料在中日文献的传播、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汉语语言的教学以及文化交流上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唐话辞书类集》收録了日本江户时期汉学家们编着的各种汉语(唐话)辞书64本,分为二十集(另有别卷一集),由长泽规矩也撰写书目提要,日本古典研究会编辑,於昭和四十四年七月(1969)由汲古书院第一次印刷。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该丛书中所收録辞书的体例、编纂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并解读,选取书中词语进行个案研究,从侧面证明唐话辞书语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并对其在文献和辞书上的价值进行了考察。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下面分章叙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的对象、现状、方法、工作量和创新点作出相关的说明。第二章是对唐话辞书体例的研究,从辞书所收词目特点、编排方式、释词特点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研究可得,唐话辞书大多数都兼收“字”、“词”、“语”,这种情况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尔雅》等雅类辞书“以义分类”的方式对唐话辞书编纂的影响较大;唐话辞书中所收録的词目,其排列方式以无序的情况比较多见。词目排列有序是相对的,并不是絶对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唐话辞书是偏重以释义为中心,在收录词目的同时,几乎不收录例句,这是造成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存在意义偏差的主要原因。第三章选取了部分唐话辞书进行对比研究,以此考察相同作者所撰辞书或同类型辞书的不同特点。通过《唐话纂要》与《唐话便用》的对比研究可知,两书在词目分类方式、释义方式上趋近,但收词量上各有偏重,呈现互为补充的关系。《纂要》中名物词收得较多,《便用》中名物词的收词量就降低了。《纂要》中场景对话的部分较少,《便用》中就增加了比例。《便用》中出现了长短杂话,《纂要》中则没有。《便用》所收録的四字话,“雅”的成分更多,更偏向於成语。所以《便用》一书的閲读难度较高,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唐话基础,而《纂要》的閲读门槛较低,适合唐话初学者使用。《常话方语》《语録字义》《字海便览》三书释义方式大致相似,通过选择三书中,共同词目对比可知:《字海》和《语録》在释文上比《常话》更为详细,同时《字海》释义的准确度更高。第四章为词汇研究,首先概括总结了唐话辞书所收词汇的概貌及特点;其次通过同义词的个案研究,分析唐话辞书中词语的同义观念,包括词语和词语之间具有古今新旧的关系;注意到了同义词之间的古今变化关系;将具有雅俗关系的词语列为同义词。并对《唐话纂要》中的同义词进行词义辨析,从文白雅俗和古今演变的角度深入研究。接着对部分俗语词汇进行考源工作,最後从词汇词义系统的角度,通过统计和分析《唐话》中相关语义场成员的组词数量,发现其浮动态势与中国近代汉语文献所统计得出的频率相一致,这不仅充分表明了《唐话》中引用中国近代汉语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反映出汉文化向周边国家推进程度之深。第五章从古籍整理和辑佚以及辞书编纂的角度阐述唐话辞书的价值所在。唐话辞书中所引书目可能已经亡佚,也有可能尚存世间,本文以《奇字抄录》和《授幼难字训》为例,对两书中所引书目进行整理和考证,对中国和日韩古籍的整理及文献辑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唐话辞书中存在一定量的词汇,它们在现有文献中较难检索到,也未被各种词典所收录,只留存了某个词目或者某个释义在唐话辞书中,这对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释义和流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附録部分主要收録64本辞书的提要翻译及其体例、词目编目的总结。

陈晓婷[4](2018)在《德福考试与新HSK中高级听力阅读部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每年吸引大量留学生来华留学,作为留学生申请中国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新HSK考试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新HSK自09年投入使用至今,虽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与世界其他发展历史较长的知名语言测试相比,在很多方面仍有不足。目前对新HSK的比较研究多集中于英语测试(雅思、托福)、台湾华语测试(TOCFL)以及日语测试(JLPT)。《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问世是欧洲乃至世界外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是欧洲语言评量架构和教学指引的基准,然而目前对新HSK与欧洲语言测试的比较研究还是未开发之地,本文将重点从测试结构、测试选材和测试题型三个方面对新汉语水平考试和德福考试的听力和阅读部分进行比较分析,来弥补这一空白。通过对18套真题的研究比较认为,两个语言测试各具风格,新HSK考察应试者的一般语言能力,具有篇幅短、篇数多、题量大、选材丰富的特点;而德福测试考察的是应试者是否具有在德国高校学习生活的语言能力,具有结构清晰,篇幅较长的特点。两个语言测试相比较之下,新HSK听力和阅读测试共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语料结构不均衡,对中长篇以及长篇听力和阅读的考察存在明显不足;选材不均衡,对职场和教育领域的考察不足;真实性较弱;侧重于汉字和语法的考察,对策略能力的考察不足;题型单一;缺乏对专业性学术性材料的考察等问题,其中尤其新HSK四级的问题最为突出,其听力和阅读难度过低,不足以作为大学本科入学的语言凭证。除此之外,新HSK听力存在汉字的干扰问题;阅读部分缺少对议论文阅读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的考察。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为新HSK考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郝晓乐[5](2018)在《对日初级汉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日语版)和《中日桥汉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要了解一种教育,一个学科,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考察其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学科构成的基础、结晶和标志。(王顺洪,1991)[1]近年来,学习汉语的日本人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多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教材作为学习者学习汉语最直接的工具,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对日汉语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将通过对比《新实用汉语课本》(日语版)、(入门级)和《中日桥汉语》(初级)这两套对日汉语教材在语音、生词、语法、练习、课文、文化等方面的编写情况,以教学大纲等为依据对教材作出对比研究。同时结合以上对比结果,以两套教材各自的编写原则为标准来考查《新实用汉语》和《中日桥汉语》;再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为标准对这两套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对比研究,对对日汉语教材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韩厚明[6](2018)在《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文中认为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M247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汉初法律文书,这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後法律简牍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过初步清理之後,这批竹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册》八种,共1200余枚竹简。《历谱》共18枚竹简,记录时代爲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吕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简二记录有“新降爲汉”四字,是汉王朝创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简,是汉初吕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汉律27种、《津关令》1种,这是汉代成体系法律简牍的首次发现,弥补了汉代法律史研究资料不足的遗憾。《奏谳书》共228枚竹简,内容爲秦及汉高祖时期奏谳文书摘录,保留了奏谳文书的基本格式,对研究秦及汉初司法审判制度有重要意义。《脉书》共66枚竹简,以病候及阴阳十一脉经、脉法等爲主要内容,大部分见於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数书》共190枚竹简,是实用算题合集,内容形式与传世数学文献《九章算术》类似,比後者时代早二百余年。《盖庐》共55枚竹简,以申胥(伍子胥)与盖庐(吴王阖闾)的对话爲文本形式,具有浓厚的兵阴阳色彩。《引书》共112枚竹简,是首次发现成篇的汉代导引术文献,可与马王堆《导引图》相参照。《遣册》共41枚竹简,爲随葬物品清单,其中记录有书一笥,正与出土竹简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还出土鸠杖一枚,这说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张家山M247号汉墓自发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简释文公布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简内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总计上千篇,着作数十部,相关研究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研究历史进行综合梳理,同时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竹简文本进行重新校勘,对疑难词汇进行辨析考证,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有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M247号汉墓的发掘情况,墓葬的形制及随葬物品,墓主身份,论述出土竹简的主要内容及其释文公布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重点内容是对张家山汉简各部分的研究综述,以期把握既往学界的研究概况。第二章张家山汉简释文校注,这部分以《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所刊布的释文爲底本,吸收学界对竹简文本的校勘成果,参照整理者原图版及红外綫图版,对张家山汉简释文进行再校勘,对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校注,以疏通文意。第三章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二年律令》编联整理与研究、重点词汇研究梳理与考证,如“颇”、“毋害”、“出入罪人”、“完刑”、“行钱”、“以上、以下”。下编主要内容是字词集释和参考文献。字词集释首先列举字词条目,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辞例1-5条,最後以时间爲序摘录学者研究成果,对其中需要补充及辨析的词条以按语形式说明。最後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肖海薇[7](2017)在《清末民初演说意识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的演说意识受益于福泽谕吉倡导的"着书立说"主张影响,与英文Speech语义翻译有直接关系。此种演说意识的形成,首先不是词语的引进,而是词义的辨析。演说意识的嬗变对中国近代白话文学倾向和报章"新文体"产生深远影响。

朱晓琴[8](2014)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同时分析平面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社会成员书面语能力的建构。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研读语文教学文献,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调查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关注社会上书面语使用情况。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从作文切入,从7所中学收集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三百多篇,深入阅读、比较,考察书面语教学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探讨书面语能力建构的过程和规律。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概述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首先明确了书面语概念。参考陈建民(1984),确定一个人基本掌握汉语口语、系统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时期在中等教育阶段。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说明了书面语词汇和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简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用以描述社会成员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学是系统学习书面语时期,走上社会以后是书面语能力继续建构时期。书面语是刻意学习的结果。与口语学习条件相比,学习书面语更须努力、专注。第二部分(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包括第二、第三两章。第二章讨论词汇教学。讨论了词语教学的历史、现状、效果和改进词汇教学的意见,针对社会上词语使用的情况,肯定了社会成员加强词语学习、注意词汇规范的重要性。着重比较苏教版初中各册语文课本“字词表·常用词语”,逐一查对,肯定编写词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进行词语建构的作用,同时具体列举词表的不足,并提出了带普遍性的问题:经典名篇中某些已经过时或带有原作者个人色彩、或不符合现在规范标准的词语,不能要求学生照原样积累;编词表的人必须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要有明确的收词标准和统筹安排。为了准确评价学生词语建构的效果,从所收集的作文中按12个群体选出120篇,分列出各篇作文所用词语,进而进行综合,计算出各群体作文所用词语数(复现的只记1次)与作文总字数的比率,分析所用词语的质量;并对不同群体作文用词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横向比较。这个花费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的统计比较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词汇量逐步增加,用词质量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同步增强。对学生作文用词效果进行微观分析,这对于研究社会成员认知能力发展和词语逐步建构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第三章讨论语法教学。讨论了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现状;根据作文语言评估语法教学的效果;讨论了媒体人、公务员使用语法的情况。着力观察学生作文语言,据以描写学生语法意识逐步增强,描写学生使用虚词和组织语句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从能使用一般虚词和简单语句结构,到能使用书面语色彩更强的虚词和复杂语句结构,从能避免一般语法差错到能避免比较复杂的差错,语法能力逐步成长。分析了“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张、表现和结果。多年来,语法该“教什么、怎样教”没有解决好,这是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某些模糊说法也是导致或支持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因素。论文对所谓汉语句子组合中“意合的意味特别浓”、词语组合特别灵活的说法,对“炒肉丝、开刀的”等歧义形式的表述意见进行了讨论,认为模糊的说法必须澄清,语法教学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必须正视,并要妥善解决。第三部分(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包括第四、第五两章。第四章讨论作文教学。书面语表达能力表现为写作技能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思想水平、很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比较了几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了其指导作文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所收集作文的分析、比较表明,初中、高中的作文训练是有成效的,学生在审题、立意谋篇、确立文章结构、选取和调节素材、形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等方面逐步得到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升学考试的需要驱使学生、教师为取得好分数而煞费苦心地揣摩考试作文的命题和阅卷,采取对策,这对激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急就的作用;负面影响是,扭曲了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个人中学毕业后仍然有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结合笔者所从事的专业,还讨论了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问题。第五章讨论阅读教学。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读书、背诵。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语,获得语感,更好地掌握语法;通过阅读接受文学熏陶和思想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学习范文的写法和名家的笔法。论文考察了学生作文素材与阅读的关系。从所收集的作文中选出288篇,提取出所用素材。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阅读效果普遍好于低年级学生,较发达地区学生阅读效果更好一些。上海一个初中班学生作文素材35%来自课本,65%来自课外;江苏、浙江6校各年级作文素材,56%来自课本,44%来自课外。对作文素材来源的分析表明,学生阅读多限于教材和教辅材料,课外阅读比较薄弱。一般社会成员的阅读也有待加强。对“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和“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阅读教学法是互补的。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效果不完全相同,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的主观感受可以不一样。但是,准确理解文本是阅读的前提。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不同社会成员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要求是有差别的。但是,从提高全民素质来说,必须提倡读经典,读原着,读全文,读整本的书;浅阅读、碎阅读的状况必须改变。最后是结语。概括说明了通过作文观察到的书面语教学各环节的状况;说明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总结了书面语能力建构的结果;说明了社会成员书面语建构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会通过交际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书面语能力建构。最后说明了理想的书面语教学研究应该由群体承担,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更长时间进行。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书面语能力建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文研究的广度、深度很有限,有待于今后加倍努力,更期待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专家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张少英[9](2013)在《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的是同义心理活动动词的研究、注释和辨析问题。元语言是解释词语意义所用的语言,也是辨析词语意义的工具。本文引入元语言概念,从研究词义辨析工具的角度入手研究同义词;并在以往同义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同义词辨析模式,其中包括:辨析对象的词典释义及辨析考察、替换分析、归纳概括语义特点、释义和词义辨析等五个步骤及分析方法;并按照这个模式对九组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进行词义研究、注释及辨析,文章因此命名“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过往的同义词研究,多从句法角度辨析词义或夹杂句法特点描写词义,就是少数纯词义的研究,也只是从几个观察角度对词义进行描写。影响之下,词义研究不能深入。同义词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研究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己经探讨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得到许多重要的认识。整理、分析前人的研究,本文发现在辨析同义词词义之前,需要解决五个关于词义研究的问题,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语义现象的分类、分析问题、义位的划分问题和同义词相同之处的研究问题等。解决了这些词义研究问题,获得的是同义词的语义特点。获得的同义词的语义特点虽然可以用来注释、辨析同义词,但是,如何运用语义特点辨析词义又是一个问题。因此,同义词辨析语言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六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六个问题,在吸收前人研究经验,以及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本文作了两个对本文处理语义现象的分类及分析问题有关键性影响的假设,即:假设一:假设语言的使用一是为反映现实,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同义词中有反映现实的词语,也有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就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来说,表达思想(关涉对象是主观存在),以及表达情绪、表达感受时,有关的词语与人的感受有关。而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关涉对象是客观存在)时,有关的词语与事实有关。因此,语言的使用中,有关于事实的词语,也有关于个人感受的词语。表现在词义中,关于事实的词语有关于事实的语义特点,关于感受的词语有关于感受的语义特点。词义则是由关于事实的语义特点或关于感受的语义特点构成,事实和感受是主导词义构成的背后要素,词义的本质跟事实有关还是跟感受有关,有不同的语义现象表现。因此,可以从语义现象是跟事实有关还是跟感受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语义现象,帮助正确认识词语的意义。假设二:假设认识活动的语义类别应该是环绕认识活动所关涉的内容的。认识活动所关涉的内容可以包括:内容性质、认识的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特点等;而认识活动本身又是一种活动,如果从活动的角度看,认识活动所关涉的内容还可以包括:活动关涉对象、活动方法、活动特点、活动目的、活动结果和活动性质等。在建立起两个假设之后,文章又根据同义词研究实际的需要建立起一套同义词研究、注释和辨析程序。整套研究、注释和辨析程序包括五个主要研究方法及步骤,详见第二章。第三章是以第二章的研究思路为基础设计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完成的同义词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过往词典释义和词义辨析的主要问题是同义互训、义项数量和内容不清晰,以及语义特点不清晰。新的释义通过同义语义场确定了同义义位在词义系统中的位置,在凸显同义义位相同之处之余,把同义词义位跟其他同义词义位区别开来。又按词义内容的性质划分出义位,根据注释、辨析清楚的需要划分子义位,并按义位性质分类进行释义和词义辨析;此外,还比较了同义词有区别词义作用的语义特点,并从认知角度总结了词义的分工。新的释义和新的词义辨析避免了同义互训、明确了义项数量、内容;而同义词的语义特点的细微差异在义项对比和语义特点对比中也得到反映。本文提出的同义词解析模式是在吸收前人研究经验,以及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套解析模式,除了能运用到本文的九组同义词的研究之外,还能用来研究其他什么词语?第四章通过同义词系联的方法,指出起码有61个在词典中有同义互训关系的词语可以运用这套模式进行词义研究、注释和辨析;并根据研究所得的启发,指出认识语言单位的意义或许可以从其内容是关于事实的还是关于感受的这对关系入手。

罗茜文[10](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二、日语词义辨析二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语词义辨析二篇(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介语研究
        二、偏误分析研究
        三、易混淆词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界定
    第二节 易混淆词的筛选与确定
        一、易混淆词的来源
        二、易混淆词的筛选
        三、易混淆词的确定
第二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考察
    第一节 隐性易混淆词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调查结果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
        一、易混淆词访谈设计
        二、易混淆词访谈结果
第三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偏误原因
    第一节 母语导致偏误
        一、韩汉义项对比
        二、韩汉词义对比
    第二节 目的语导致偏误
        一、因语素相近而混淆
        二、因语音相近而混淆
        三、因词义相近而混淆
    第三节 教学不足导致偏误
        一、词语释义准确度不够
        二、词语讲解时深度不够
        三、对中介语系统认识不够
第四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辨析方法
        一、避免释义混淆,创设丰富语境
        二、利用语素法进行教学,区分形近词
        三、借用义素分析法,具化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方法
        一、与考试真题相结合
        二、以终为始,设计教学
        三、利用游戏发现问题,加深记忆
        四、加强韩汉语言对比,设置视频课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调查问卷
附录二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提纲
附录三 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 HSK 五级易混淆词表
后记

(2)泰国初中汉语教材词汇编写对比研究 ——以《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体验汉语》系列教材的研究
        1.2.2 关于《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系列教材的对比研究
        1.2.3 其他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词汇问题的研究
    1.3 泰国汉语教学情况和研究对象的选取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词汇量及选词问题探析
    2.1 两套教材的词汇总量对比
    2.2 两套教材的分课词汇量对比
    2.3 两套教材的词汇等级分布情况对比
        2.3.1 词汇等级划分依据
        2.3.2 教材的词汇等级分布
    2.4 两套教材的词汇词类划分对比
    2.5 两套教材的专有名词对比
    2.6 小结
第三章 《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词汇复现问题探析
    3.1 词汇复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3.2 两套教材的词汇复现情况
    3.3 关于合理提高教材词汇复现率的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词性标注与词汇释义问题探析
    4.1 两套教材的词性标注情况及教材编写建议
        4.1.1 教材的词性标注情况分析
        4.1.2 关于教材词性标注方面的编写建议
    4.2 词汇释义问题分析
    4.3 关于优化教材生词释义模式的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词汇练习问题探析
    5.1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练习题编写理论和分类
    5.2 两套教材的词汇练习方式和题量对比分析
    5.3 两套教材中词汇练习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
        5.3.1 教材词汇练习的优缺点分析
        5.3.2 关于教材词汇练习编写的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唐话辞书类集》及其所録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其背景
    第二节 中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唐话辞书类集》所收辞书体例研究
    第一节 所收词目特点
    第二节 编排方式
        一. 词目的分类方式
        二. 词目的排序方式
    第三节 释义特点
        一.日语释文与汉语词义的差异性
        二.释义与书证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唐话辞书类集》所收辞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唐话纂要》和《唐话便用》的比较研究
        一. 两部辞书的收词比较
        二. 两部辞书内容及体例比较
        三. 两部辞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常话方语》《语録字义》《字海便览》的比较研究
        一. 三部辞书的收词比较
        二. 三部辞书内容及体例比较
        三. 三部辞书的释义比较
第四章 《唐话辞书类集》词汇研究
    第一节 《唐话辞书类集》词汇概貌
        一. 词语呈现雅俗并用、以俗为主的特点
        二. 词语内容丰富、形成有机系统
        三. 词语结构形式多样
    第二节 《唐话辞书类集》同义词个案研究
        一. 唐话辞书中的同义观念
        二. 唐话辞书中同义词的词素构成
        三. 唐话辞书中的同义词例释
    第三节 《唐话辞书类集》俗语词例释
    第四节 《唐话辞书类集》词义系统个案研究
        一. 忧伤类语义场
        二. 喜悦类语义场
        三. 收聚类语义场
        四.本节小结
第五章 《唐话辞书类集》的价值
    第一节 文献学价值
    第二节 辞书学价值
        一.为《汉语大词典》增补词目
        二.为《汉语大词典》增补义项
        三.为《汉语大词典》提早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一 《唐话辞书类集》体例总结
附録二 《唐话辞书类集》书目提要翻译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十一集
    第十二集
    第十三集
    第十四集
    第十五集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十集
附録三 《唐话辞书类集》所收辞书词目编排分类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德福考试与新HSK中高级听力阅读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选题依据与可比性讨论
    1.3 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
        1.3.1 语言能力概念
        1.3.2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统计分类法
        1.4.3 对比研究法
第二章 研究述评
    2.1 对新HSK的研究
        2.1.1 HSK大纲研究状况
        2.1.2 新HSK信效度研究进展
        2.1.3 新HSK公平性研究状况
        2.1.4 新HSK与汉语教学
        2.1.5 新HSK的海外推广研究现状
        2.1.6 其他方面研究现状
    2.2 新HSK考试与其他语言测试的比较研究现状
        2.2.1 新HSK与雅思考试比较
        2.2.2 新HSK与新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比较
        2.2.3 新HSK与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比较
第三章 新HSK考试与德福考试总体情况
    3.1 新HSK考试的基本情况
        3.1.1 考试结构
        3.1.2 新HSK成绩认证
    3.2 德福考试(Test DaF)的基本情况
        3.2.1 德福考试结构
        3.2.2 成绩认证
    3.3 比较分析
        3.3.1 考点与考生
        3.3.2 题型
        3.3.3 主要用途
        3.3.4 总体难度
第四章 听力部分比较
    4.1 听力结构比较
        4.1.1 新HSK(四级、五级)听力语篇结构分析
        4.1.2 德福考试听力语篇结构分析
        4.1.3 比较分析
    4.2 听力选材比较
        4.2.1 新HSK听力选材分析
        4.2.2 德福听力选材分析
        4.2.3 选材比较分析
    4.3 题型比较
        4.3.1 新HSK听力题型
        4.3.2 德福听力题型
        4.3.3 比较分析
    4.4 小结
        4.4.1 新HSK听力的优点与不足
        4.4.2 德福听力的优点与不足
        4.4.3 德福听力对新HSK听力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阅读部分比较
    5.1 阅读结构比较
        5.1.1 新HSK阅读结构分析
        5.1.2 德福阅读结构分析
        5.1.3 比较分析
    5.2 阅读选材比较
        5.2.1 新HSK四、五级阅读选材分析
        5.2.2 德福阅读选材分析
        5.2.3 选材比较分析
    5.3 阅读题型比较
        5.3.1 新HSK阅读题型分析
        5.3.2 德福阅读题型分析
        5.3.3 比较分析
    5.4 小结
        5.4.1 新HSK阅读的优点
        5.4.2 新HSK阅读的不足
        5.4.3 改进意见
第六章 结语
    6.1 两个语言测试的风格特点
    6.2 目前新HSK的不足
    6.3 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6.4 针对新HSK的改进意见
    6.5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6.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对日初级汉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日语版)和《中日桥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1.2.2 对日汉语教材研究现状
        1.2.3 对日汉语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教材结构对比分析
    2.1 编写原则
    2.2 编写目标
第3章 教材内容对比分析
    3.1 语音
        3.1.1 语音整体编排情况
        3.1.2 语音内容编排情况
        3.1.3 小结
    3.2 生词
        3.2.1 生词编排形式
        3.2.2 生词量和等级
        3.2.3 生词词性和注释
        3.2.4 小结
    3.3 语法
        3.3.1 语法项目数量
        3.3.2 语法项目切分
        3.3.3 语法项目选取和注解
        3.3.4 小结
    3.4 练习
        3.4.1 练习编排形式
        3.4.2 练习题题量
        3.4.3 练习题型和内容
        3.4.4 小结
    3.5 课文
        3.5.1 课文编排形式
        3.5.2 课文话题
        3.5.3 课文形式和内容
        3.5.4 小结
    3.6 文化
        3.6.1 文化编排形式
        3.6.2 文化呈现形式
        3.6.3 小结
第4章 对两套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考
    4.1 对《新实用》编写原则的考查
    4.2 对《中日桥》编写原则的考查
    4.3 对两套教材编写原则的考查
第5章 关于对日汉语初级教材编写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竹简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
        第二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的公布与研究
        一、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发布前的研究状况
        二、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及图版公布
        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三节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研究综述
        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
        二、《奏谳书》研究综述
        三、《脉书》研究综述
        四、《算数书》研究综述
        五、《盖庐》研究综述
        六、《引书》研究综述
        七、《遣册》研究综述
    第二章 张家山M247号汉墓竹简释文校注
        第一节 历谱
        第二节 二年律令
        第三节 奏谳书
        第四节 脉书
        第五节 算数书
        第六节 盖庐
        第七节 引书
        第八节 遣策
    第三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二年律令》编联探讨
        第二节 汉代副词“颇”浅论
        第三节 “毋害”词义辨析
        第四节 “出入罪人”释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第五节 完刑的再认识
        第六节 “行钱”本义考
        第七节 秦汉户赋缴纳对象分析
下编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清末民初演说意识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8)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过程及方法
    三、 本文的材料
第一章 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
    第一节 书面语及其特点
        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划分
        二、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概念
        三、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特点
    第二节 书面语能力
        一、 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
        二、 书面语能力的构成
        三、 书面语能力的建构
    第三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学时期的书面语能力建构
        二、 书面语能力建构是终生的事业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及主要代表人物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
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
    第二章 词汇教学
        第一节 词语学习及词汇教学的历史
        一、 词语的形式、意义及语法功能
        二、 学校词汇教学的历史
        第二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一、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
        二、 加强中学词汇教学的意见
        第三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效果
        一、 从作文看中学生掌握词语的数量和质量
        二、 从作文看中学生学习词语的渠道
        三、 从作文看中学生词语学习的具体效果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学习
        一、 必须注意词汇的学习与规范
        二、 关于词语理解和使用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 语法教学
        第一节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
        二、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法能力的建构
        一、 中学生语法意识的确立和增强
        二、 从虚词使用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三、 从句法结构调整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四、 从句子构造复杂化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第三节 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
        一、 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由来
        二、 淡化语法教学的表现
        三、 淡化语法教学的后果
        四、 关于支撑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几种说法的讨论
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
    第四章 作文教学
        第一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及其建构
        一、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含义
        二、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构成
        三、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建构
        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
        一、 中学语文教材关于作文教学的安排
        二、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 升学考试对作文教学环节的影响
        第三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 作文教学的总体效果
        二、 作文教学效果的具体评价
        三、 作文教学现状需要改变
        第四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 社会人员书面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二、 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
    第五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 阅读的功能
        二、 阅读的目的
        三、 中学阅读教学要突出语言教学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历史经验与基本环节
        一、 阅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二、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 关于阅读教学理论的评论
        第三节 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效果
        一、 中学生阅读现状
        二、 观察中学阅读教学效果的效度与局限
        三、 中学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 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评估
        第四节 阅读是人终生的精神活动
        一、 社会成员的阅读亟待加强
        二、 提倡阅读经典
        三、 提倡读全书、读原着
结语
    一、 从作文看到了书面语教学的成果和问题
    二、 书面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解决
    三、 发挥建构主体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9)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确立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观念上的意义
        1.2.2 研究方法上的意义
        1.2.3 注释、辨析方法上的意义
        1.2.4 小结
    1.3 章节安排
    1.4 研究综述
        1.4.1 同义词研究综述
        1.4.1.1 关于同义词理论和研究方法、辨析方法的讨论
        1.4.1.2 关于具体词语的研究
        1.4.1.3 小结
        1.4.2 元语言研究综述
        1.4.2.1 塔尔斯基的元语言
        1.4.2.2 语言学的元语言
    1.5 考察及反思
        1.5.1 同义词注释、辨析情况考察及分析
        1.5.1.1 同义互训情况考察及分析
        1.5.1.2 同义词辨析情况考察及分析
        1.5.1.3 小结
        1.5.2 语言学的元语言研究方法反思
        1.5.2.1 化简释义法
        1.5.2.2 词义表达问题
        1.5.2.3 结论
第二章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
        2.1.1 辨析词义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1.2 同义词研究、注释和辨析程序
        2.1.2.1 如何选择研究方法
        2.1.2.2 如何认识语义现象之间的关系
        2.1.2.3 如何确立语义类别
        2.1.2.4 如何划分义位以释义
        2.1.2.5 怎样区别开一组组同义词
        2.1.2.6 如何运用语义特点辨析词义
        2.1.3 小结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范围及目标
        2.2.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2.3 语料来源
第三章 同义词分组研究
    3.1 感觉、觉得、感到
        3.1.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1.2 替换分析
        3.1.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1.3.1 感觉
        3.1.3.2 觉得
        3.1.3.3 感到
        3.1.3.4 三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1.4 释义
        3.1.4.1 感觉
        3.1.4.2 觉得
        3.1.4.3 感到
        3.1.5 词义辨析
        3.1.5.1 义项比较
        3.1.5.2 语义特点比较
        3.1.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1.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2 发现、发觉
        3.2.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2.2 替换分析
        3.2.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2.3.1 发觉
        3.2.3.2 发现
        3.2.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2.4 释义
        3.2.4.1 发觉
        3.2.4.2 发现
        3.2.5 词义辨析
        3.2.5.1 义项比较
        3.2.5.2 语义特点比较
        3.2.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2.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3 了解、理解
        3.3.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3.2 替换分析
        3.3.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3.3.1 了解
        3.3.3.2 理解
        3.3.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3.4 释义
        3.3.4.1 了解
        3.3.4.2 理解
        3.3.5 词义辨析
        3.3.5.1 义项对比
        3.3.5.2 语义特点比较
        3.3.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3.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4 领会、领悟
        3.4.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4.2 替换分析
        3.4.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4.3.1 领会
        3.4.3.2 领悟
        3.4.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4.4 释义
        3.4.4.1 领会
        3.4.4.2 领悟
        3.4.5 词义辨析
        3.4.5.1 义项对比
        3.4.5.2 语义特点比较
        3.4.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4.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5 清楚、明白
        3.5.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5.2 替换分析
        3.5.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5.3.1 明白
        3.5.3.2 清楚
        3.5.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5.4 释义
        3.5.4.1 明白
        3.5.4.2 清楚
        3.5.5 词义辨析
        3.5.5.1 义项对比
        3.5.5.2 语义特点比较
        3.5.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5.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6 懂、懂得
        3.6.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6.2 替换分析
        3.6.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6.3.1 懂
        3.6.3.2 懂得
        3.6.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6.4 释义
        3.6.4.1 懂
        3.6.4.2 懂得
        3.6.5 词义辨析
        3.6.5.1 义项比较
        3.6.5.2 语义特点比较
        3.6.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6.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7 掌握、把握
        3.7.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7.2 替换分析
        3.7.3 归类、概括语义特点
        3.7.3.1 掌握
        3.7.3.2 把握
        3.7.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7.4 释义
        3.7.4.1 掌握
        3.7.4.2 把握
        3.7.5 词义辨析
        3.7.5.1 义项对比
        3.7.5.2 语义特点
        3.7.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7.6 新研究、释义的优点
    3.8 回忆、回想
        3.8.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8.2 替换分析
        3.8.3 归类、概括语义特点
        3.8.3.1 回忆
        3.8.3.2 回想
        3.8.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8.4 释义
        3.8.4.1 回忆
        3.8.4.2 回想
        3.8.5 词义辨析
        3.8.5.1 义项对比
        3.8.5.2 语义特点比较
        3.8.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8.6 新释义、新辨析的优点
    3.9 猜测、猜想
        3.9.1 词典释义与词义辨析研究
        3.9.2 替换分析
        3.9.3 归纳、概括语义特点
        3.9.3.1 猜想
        3.9.3.2 猜测
        3.9.3.3 两词词义相同之处问题
        3.9.4 释义
        3.9.4.1 猜想
        3.9.4.2 猜测
        3.9.5 词义辨析
        3.9.5.1 义项比较
        3.9.5.2 语义特点比较
        3.9.5.3 从认知角度总结词义分工情况
        3.9.6 新研究、释义的优点
第四章 研究总结
    4.1 本辨析模式的应用
    4.2 从研究中得到的启发
    4.3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日语词义辨析二篇(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D]. 吴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泰国初中汉语教材词汇编写对比研究 ——以《体验汉语》和《快乐汉语》为例[D]. 郭子衿. 河北大学, 2020(08)
  • [3]《唐话辞书类集》及其所録词汇研究[D]. 罗嫿.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2)
  • [4]德福考试与新HSK中高级听力阅读部分比较研究[D]. 陈晓婷. 广西大学, 2018(01)
  • [5]对日初级汉语教材对比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日语版)和《中日桥汉语》为例[D]. 郝晓乐. 南昌大学, 2018(01)
  • [6]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D]. 韩厚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7]清末民初演说意识的嬗变[J]. 肖海薇. 北方论丛, 2017(02)
  • [8]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D]. 朱晓琴. 苏州大学, 2014(10)
  • [9]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D]. 张少英. 北京大学, 2013(09)
  • [10]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日语词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