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更关心什么

老师,你更关心什么

一、老师您更在乎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之下,中尼的关系日益紧密。2005年8月,国家汉办向尼泊尔派出了21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至今已有十四年的时间,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数累计800多人次,尼泊尔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需求量上升反映了尼泊尔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但是尼泊尔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尼泊尔任教学校的特殊性以及中尼社会环境的差异等导致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普遍存在身份认同的问题。研究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存在问题及如何帮助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提高身份认同感,进而更好地开展汉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2019年至2020年的106名在尼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自我身份、专业身份、职业身份和处境身份认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发现尼泊尔汉语教师身份认同存在以下问题:自我身份认同片面化,割裂了志愿者与汉语教师的关系;自我身份认同意义感缺失;专业能力质疑化,认为自己的汉语专业能力不够,专业成就感缺失;职业动机功利化和职业价值感缺失;在尼的社会地位认同感偏低和缺乏归属感。研究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志愿者自身因素,包括志愿者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和经验不足、职业观偏差以及误解志愿者精神;二是与志愿者相关的外部因素,包括任教学校教学环境艰苦和缺乏人文关怀、生活环境艰苦和语言交流困难以及中尼社会环境差异大。据此,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一是志愿者要改善自身;二是任教学校要为志愿者提供支持;三是国家汉办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养。希望能够帮助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提高身份认同感,更好地开展汉语教学。

贺钟玉[2](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张傲[3](2021)在《“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与美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美育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美育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00后”作为高等学校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美育首先要对其审美现状进行分析。根据“00后”大学生审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美育路径,对提升高校美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00后”大学生的审美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审美所存的主要问题,提出美育路径。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审美与美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与评述;同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最后说明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部分。对“00后”大学生审美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了大学生美育的理论基础;分别梳理了“00后”大学生审美和美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大学生美育的价值。第三部分,是对“00后”大学生审美的现状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了大量真实客观的调查数据,经过分析,总结出“00后”大学生审美的特点,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审美实践行为方面存在的积极倾向,以及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对“00后”大学生审美问题成因的分析。详细分析了“00后”大学生审美认知个性化、审美情趣泛娱乐化、审美意志易受功利心态影响、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切实践行这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五部分,是“00后”大学生美育路径的研究。针对“00后”大学生审美所存的主要问题,从高校美育方式、美育内容、美育理念、美育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美育路径。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李高接[4](2021)在《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上线以来,依托其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适合懒人的用户自由选择订阅和推送功能、符合现代碎片化阅读热潮等优势,迅速成为新媒体最受欢迎的平台之一。于是,原本于豆瓣、知乎等其他平台上活跃的影评人、知名电影人纷纷入驻该平台创立其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电影+微信公众号”的模式火热一时。然而,短视频、直播、小红书等新兴模式的影视评论出现,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近年来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的平均阅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根据拉斯韦尔的5W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把该模式串联到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中来,也就是影视类公众号作者通过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对订阅其公众号的用户传播文章内容,取得了何种传播效果。为考究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如何,本文选择了5W线性传播过程中的“in Which channel”(渠道)、“to Whom”(受众)、“say What”(内容)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从影视类微信公众号渠道本身出发,将微信公众号与其他带有影视内容的媒体平台进行横向对比并提出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相较于其他媒介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影视类微信公众号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部分结合对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用户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从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的角度分析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即传播者的意图在多大程度上作用并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传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第三部分使用个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样本公众号影响力大的原因:原创性,结合热点,善革新,强互动,增黏性。比较分析多个影视类公众号的同题材文章内容与数据,根据数据评判其传播效果好坏,再从内容角度出发分析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为其他影视类微信公众号提供参考作用。最后,论文总结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在渠道、受众和内容角度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相应资源整合分类功能,用户体验不佳;内容模式单一,缺乏用户黏性;人们看了影评就当作看过了电影,快餐文化丧失了电影原本内涵;针对这些问题从传播者运营策略、媒介渠道以及传播内容三个角度提出建议。首次从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对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进行研究,选择了影视类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至7月于西瓜数据和新榜中综合影响力排行前八位的公众号综合研究,通过对其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与用户访谈,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渠道、内容及受众层面分析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者意图,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证明其传播效果是否存在问题,然后总结影视类微信公众号排行靠前的账号保持影响力的原因。最后发现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目前传播效果善佳,并能影响到绝大多数用户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但传播者的意图实现程度还不够理想,且通过研究发现,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也存在着平台信息冗杂、在表现上没有根本地立于受众角度,难以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受众在观看公众号文章后就不看影视作品原作的艺术内涵缺失、文章内容过度营销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即平台方进一步改善留言区功能与资源整合功能、传播者要注重积累与原创,理性营销,丰富信息表现模式,给影视作品经常部分留些悬念等。为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内容选题、运营策划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探讨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平台方、传播者应该怎么做才能吸引用户,具有现实意义。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李晓倩[6](2021)在《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制度和结构性问题的约束,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无法前往务工人员转入地学习生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及问题的产生。留守女童相比留守男童更为敏感脆弱,她们在成年后会成为家庭的半边天,担任起生育子女,照顾孩子的重担,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留守女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留守女童作为农村新兴的弱势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包括性格敏感问题、身心健康问题、遭受虐待和受到侵害问题、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性成长问题、学习受到外界干扰问题等等。长时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会使她们承受能力下降、自我否定、丧失希望并变得消极,严重的可能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次研究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对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水平进行测评,对留守女童的社会网络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采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的建立和推动社会网络发展,从而提升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水平。本文选取S小学四年级1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相似的农村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比非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水平低且存在显着差异;相比于非留守女童,农村留守女童获得社会网络支持少;留守女童的抗逆力三要素水平低且受到留守女童社会网络的影响。笔者聚焦社会网络影响留守女童抗逆力问题,制定服务方案并抽取6名女童进行小组工作介入,并对其中2个没有明显改善的女童进行个案工作的介入,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介入对提升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两项研究均能证明,通过建立和改善留守女童的社会网络关系及其社会网络的规模和支持力度、获取更多社会资源,能促使留守女童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内在优势和效能提高,从而使得留守女童的抗逆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留守女童变得乐观积极。最后,笔者针对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建议并作出反思。

陈刚[7](2020)在《集体教育理论视阈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以T市D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各种教育主张和教育思想纷纷涌现,给当下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与此同时,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教师可采用的教育管理手段却很有限,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马卡连柯将集体教育理论应用于他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受此启发,笔者尝试将集体教育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和教育个体,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实践一年后,班里学生的集体意识、学习和劳动纪律、精神面貌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此次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笔者系统学习了国内外集体教育和班级自主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实验对象的集体观念和班级自主管理现状,为班级管理实践中暴露的纪律、劳动、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笔者结合纪律管理、劳动教育、学科学习、家校合作这四个典型的情境,阐述了将集体教育理论应用于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的策略和反思。实践研究证明,重视集体的建设、建立合理的目标、发挥榜样和核心的作用、营造良好舆论等集体教育的方法除了可以应用于德育领域以外,在班级自主管理的其他方面也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当然,集体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集体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期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集体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廖彩莹(Yommoon Sujittra)[8](2020)在《泰国曼谷民众视角下中国人形象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更为频繁,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外国人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极为重要。本文以266名泰国曼谷民众作为调查对象,向他们调查在“金钱消费”“人际交往”“工作能力”“公共行为”这四个方面对中国人的印象,深入研究曼谷民众对中国人的认知和喜爱度。第一部分对本文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方法等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对调查对象、研究内容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介绍了调查问卷,并说明了调查的实施进程。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的详细信息的调查结果,包括汉语是否熟练,家庭里是否有华人以及是否去过中国等,然后分别对“金钱消费”“人际交往”“工作能力”“公共行为”等四个方面做出统计分析,同时介绍了关于曼谷民众对中国人在各方面形象的认知及喜爱度做出排序分析。第四部分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等角度的曼谷民众总体对中国人形象做出分析,通过SPSS统计量表进行分析,总结出曼谷民众对中国人的认知和喜爱度的内在规律。第五部分通过数据调查得知,曼谷民众在了解中国人方面的途径然后对中泰两国层面提出建议,为今后中泰两国交往和友谊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得知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做得非常好,得到多数曼谷民众的肯定,不过有少数中国人需提高文明程度。本文对中国人形象的调查分析能更全面的了解曼谷民众对中国人的认识和印象,有一定的创新,但是用这四个方面研究中国人还不够全面,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创新。

任南飞[9](2020)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研究 ——基于学生的纠错需求》文中指出在英语学习中,错误必然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纠错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纠错行为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已有研究表明,纠错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喜好相当重要。而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中,一些学生在被纠错后存在消极情绪与心理负担,教师亦对学生内心想法知之甚少,课堂纠错现状不容乐观。近20年来,国内的学者就外语纠错展开研究,但大多研究集中于中学及以上阶段,且极少有研究者在对课堂纠错开展研究时,关注到学生的纠错需求,当前相关研究有所缺失。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学生的纠错需求,从是否纠错、纠错主体、纠错时机以及纠错方式四大维度出发,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纠错行为展开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教师纠错行为与学生纠错需求的现状,对比了教师行为与学生需求间的差异,由此厘清了当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就小学英语课堂纠错的四大纬度作出探讨,提出了合理的课堂纠错建议,力求为提高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使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改编的纠错问卷对重庆市类三所不同层次学校中400名六年级学生及23名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与分析学生的纠错需求及教师的纠错认知;其次,运用课堂观察,就教师实际的纠错行为展开探索;最后,为了保证研究的信、效度,本研究运用了结构式访谈法对师生想法及其背后的成因展开了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课堂纠错行为与学生的纠错需求存在差异,在纠错主体上,学生更倾向自我纠错,然而课堂上,教师仍然是纠错的主体;在纠错时机上,学生更倾向发言结束后被纠错,而有相当比例的纠错行为是在学生错误出现时就发生的;在纠错方式上,学生更倾向引导、直接纠错这样的纠错方式,而课堂中最普遍使用的纠错方式为重述纠错。(2)教师的实际纠错行为与其自身的纠错认知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在课堂上无意识关注自己的纠错行为所致。(3)教师纠错时态度、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虽然学生总体对教师的纠错行为有着良好的心理感受,但教师在纠错时的过分严厉、用词不当、打断学生的行为会导致学生的消极体验。立足于当前学生的纠错需求与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成果,本研究在第五章中就小学英语课堂中是否纠错、纠错主体、纠错时机、纠错方式四大方面作出了具体的理论探讨,给出了相应的操作路径,同时由局部转向整体,综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为教师改进当前课堂纠错行为提出了三点建议:(1)教师应不断关注与完善自身纠错行为。(2)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及个体情感。(3)教师应巧用教学机智以提高纠错艺术。

马文婷[10](2020)在《在线拼车出行方式下出行者选择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不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为了缓解此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调节交通供需的政策手段,如“HOV车道/3+车道”、“限号出行/错峰出行”、“拥堵收费政策”以及“公交优先政策”等。随着近年来网约车平台的逐渐盛行,其与传统拼车方式的产物——在线拼车出行方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出行方式占据着出行市场。在线拼车出行方式在合理地利用车辆“闲置座位”的同时,顺应了交通政策的引导,使出行者可以享用HOV车道/3+车道快速通行;另一方面其表现出相对公共交通较为快捷、舒适的出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私家车出行者的出行成本,节约了燃料资源。因此,针对出行者进行在线拼车出行选择行为调查具有现实意义,可为其未来推广及普及提供建议与参考。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与补充,设计得到了包含四方面内容的在线拼车出行意愿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9份。首先针对问卷内容进行初步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被调查人群的一般性出行规律;后根据问卷中给出的可以提高乘客拼车体验的十余个相关服务功能类问题,对调查人群在区分有无私家车情况下进行潜在类别建模分析,运用Mplus7.4软件求解模型,根据建模结果将出行者划分为不同的服务侧重型人群。通过调查人们对相关服务功能的接受程度,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期望享有的拼车权利。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得出在线拼车行为选择模型所需的建模变量,主要包括备选方案属性变量、出行习惯特性变量、出行方式使用经历属性变量、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变量及潜在类别特性变量。针对有无私家车人群,分别建立考虑全部影响因素下的Mixed Logit行为选择模型,运用R语言3.6.1进行模型求解后,针对不显着因素进行剔除,后获得最终显着因素影响下的Mixed Logit行为选择模型。分析模型结果可知:备选方案属性变量均为显着性影响人们出行选择的因素,但对不同人群来说个别变量正负性存在差异;出行习惯特性变量方面无私家车人群中次均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的特点,均为显着性变量;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变量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态对无私家车人群的影响比有私家车人群更显着;潜在类别特性变量均表现为显着性影响。最后,针对在线拼车特有属性“绕行与等待时间”在不同时间段给出合理的“价格折扣”策略,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在线拼车方式出行。

二、老师您更在乎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师您更在乎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释
    2.2 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
    2.3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2.4 志愿者精神的思想基础
第三章 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的现状调查
    3.1 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情况介绍
    3.2 自我身份认同方面的情况调查
    3.3 专业身份认同方面的情况调查
    3.4 职业身份认同方面的情况调查
    3.5 处境身份认同方面的情况调查
第四章 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
    4.1 自我身份认同的片面化和自我身份认同意义感缺失
        4.1.1 自我身份认同的片面化
        4.1.2 自我身份认同意义感缺失
    4.2 专业能力的质疑化和专业情感中成就感缺失
    4.3 职业动机功利化和职业价值感缺失
    4.4 在尼社会地位认同感偏低和归属感缺失
第五章 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
    5.1 志愿者内部自身因素
        5.1.1 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与经验不足
        5.1.2 出现职业观偏差和误解志愿者精神
    5.2 外部环境因素
        5.2.1 任教学校教学环境艰苦和人文关怀缺失
        5.2.2 在尼生活环境艰苦和语言交流困难
        5.2.3 中尼社会环境差异大和心理落差产生
第六章 提高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感的策略
    6.1 志愿者个体层面
        6.1.1 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方面的能力
        6.1.2 培养志愿者精神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6.1.3 正确对待中尼差异和克服心理落差
    6.2 任教学校层面
        6.2.1 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提供保障性的食宿条件和教学支持
        6.2.2 给予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文关怀
        6.2.3 加强与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之家的沟通
    6.3 国家汉办层面
        6.3.1 在培训内容方面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6.3.2 加强对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之家的管理
        6.3.3 促进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发展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问题访谈问卷
    附录三: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问题访谈记录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与美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基本理论
    2.1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概念界定
        2.1.1 审美的涵义
        2.1.2 美育的涵义与特征
        2.1.3 “00 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审美的涵义
    2.2 大学生美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2.2.3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思想
        2.2.4 中国共产党人的美育思想
    2.3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主要内容
        2.3.1 审美认知
        2.3.2 审美情感
        2.3.3 审美意志
        2.3.4 审美实践
        2.3.5 审美理想
    2.4 “00 后”大学生美育的主要内容
        2.4.1 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
        2.4.2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4.3 塑造崇高的审美理想
        2.4.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 大学生美育的价值
        2.5.1 推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5.2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5.3 提升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3章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现状调查
    3.1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
        3.1.1 审美认知多样化
        3.1.2 审美情感丰富细腻
        3.1.3 审美实践行为矛盾化
        3.1.4 审美理想自我化
    3.2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积极倾向
        3.2.1 审美认知健康向上
        3.2.2 审美移情体验丰富
        3.2.3 审美意志普遍坚定
        3.2.4 审美实践形式多样
    3.3 “00 后”大学生审美的主要问题
        3.3.1 审美认知的个性化问题
        3.3.2 审美情趣的“泛娱乐化”
        3.3.3 审美意志易受功利心态影响
        3.3.4 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切实践行
第4章 “00 后”大学生审美问题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审美认知个性化的原因
        4.1.1 个体意识较强
        4.1.2 期待社会认同导致审美盲从
        4.1.3 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抵御能力薄弱
    4.2 “00 后”大学生审美情趣泛娱乐化的原因
        4.2.1 资本裹挟下偶像崇拜的异化
        4.2.2 网红文化的价值失范
        4.2.3 信息碎片化传播造成大学生关注感官刺激
    4.3 “00 后”大学生审美取向功利化的原因
        4.3.1 市场经济趋利性对大学生审美取向的冲击
        4.3.2 实用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审美追求的影响
        4.3.3 学校教育评价单一化造成美育的边缘化
    4.4 “00 后”大学生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切实践行的原因
        4.4.1 欠缺对西方流行文化的科学甄别
        4.4.2 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
        4.4.3 缺乏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理性分辨
第5章 “00 后”大学生美育路径研究
    5.1 转变高校美育方式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认知
        5.1.1 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5.1.2 促进德智体劳学科与美育相融合
        5.1.3 推进高校美育与新时代美育要求相契合
    5.2 丰富高校美育内容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2.1 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偶像崇拜良性健康发展
        5.2.2 挖掘学校设施的美育功能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5.2.3 运用数字媒介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审美体验与反思
    5.3 创新高校美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审美意志
        5.3.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塑造审美理想
        5.3.2 以“三全育人”为准则涵养审美取向
        5.3.3 以“实践育人”为途径提升审美素养
    5.4 优化高校美育环境以引领学生践行规范的审美行为
        5.4.1 夯实高校美育主阵地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5.4.2 提高文化审美能力以抵御不良社会思潮
        5.4.3 加强网络监管以开辟美育网络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构
第二章 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
        (一)样本选取
        (二)统计分析
        (三)信度分析
第三章 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渠道层面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发展背景与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分类
        (一)微信公众号发展背景
        (二)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分类
    二、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优劣势
        (一)微信公众号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比较
        (二)影视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劣势
第四章 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受众层面分析
    一、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者意图分析
        (一)情感情绪意图
        (二)商业价值意图
        (三)思想文化传播意图
    二、公众号的受众概述
        (一)分众传播模式,精准符合受众需求
        (二)公众号受众情况
    三、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对受众的影响
        (一)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二)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对受众态度的影响
        (三)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 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内容层面分析
    一、影视类微信公众号排行前列账号内容特点分析
        (一)注重原创
        (二)结合社会热点
        (三)与用户良性互动
    二、相同选材或选题的影视类微信公众号内容分析
        (一)热映院线影片点评相关推文
        (二)节庆日相关推文
    三、公众号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一、影视类公众号传播效果中存在的问题
        (一)渠道层面:信息冗杂,难以主动获取信息
        (二)受众层面:艺术性缺失,未能意识到公众号对自身的影响
        (三)内容层面:营销过度,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缺失
    二、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一)公众号平台方面:完善留言与资源整合功能
        (二)文章内容方面:遵循内容为王,加强积累
        (三)传播者策略方面:创新形式,加强互动,留些悬念,提升美感
    三、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留守女童的问题研究
        (二)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研究
        (三)留守儿童社会网络方面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创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留守女童
        (二)抗逆力
        (三)社会网络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第三章 研究过程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抗逆力及社会网络现状
        (一)调查对象抗逆力现状及各要素水平
        (二)调查对象社会网络现状
        (三)调查对象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调查对象需求分析
    三、服务计划实施与开展
        (一)小组工作的介入与实施
        (二)个案工作的介入与实施
    四、介入效果评估与分析
        (一)小组工作介入前后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效果评估
        (二)个案工作介入前后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效果评估
        (三)社会工作介入前后农村留守女童社会网络效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一)增强监护人社会网络意识、加强对女童监管
        (二)学校社会网络帮助女童提升防范意识
        (三)建立县级社工站追踪服务女童
        (四)为女童设立服务热线、实现通力合作的三方联动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一)服务技巧的思考
        (二)服务过程的思考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一、留守女童访谈提纲
    二、监护人访谈提纲
    三、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实地考察
致谢
个人简历

(7)集体教育理论视阈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以T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及理论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的创新点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集体
        2.1.2 集体教育理论
        2.1.3 班级管理
        2.1.4 班级自主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群体动力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两大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集体教育的研究综述
        2.3.2 关于班级自主管理的研究综述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章 集体观念和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样本分布
        3.1.1 调查设计
        3.1.2 样本分布
    3.2 学生集体观念现状与分析
        3.2.1 对集体的认识维度
        3.2.2 对集体的情感维度
        3.2.3 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维度
        3.2.4 对集体的行动反应维度
    3.3 班级自主管理现状与分析
        3.3.1 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维度
        3.3.2 学生所期望的班级自主管理维度
    3.4 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及分析
        3.4.1 关于班级自主管理问题的学生访谈
        3.4.2 学生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四章 集体教育理论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应用
    4.1 集体教育理论应用于班级纪律管理
        4.1.1 培养学生对纪律的正确认知
        4.1.2 培育学生对纪律的积极情感
        4.1.3 锤炼学生对纪律的坚强意志
        4.1.4 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1.5 纪律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2 集体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生的劳动教育
        4.2.1 通过教育提升集体对劳动的认识
        4.2.2 培养集体对劳动的积极情感
        4.2.3 集体共同努力克服劳动中的困难
        4.2.4 巩固集体的劳动行为习惯
        4.2.5 学生《劳动日记》摘录及分析
        4.2.6 教师《劳动日记》节选以及对集体劳动的思考
    4.3 集体教育理论应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自觉
        4.3.1 帮助集体和个人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4.3.2 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4.3.3 通过集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3.4 通过评价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4.3.5 集体教育理论应用于提升学习内驱力的案例
    4.4 集体教育的特殊形式——家校合作共育
        4.4.1 实施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因
        4.4.2 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做法
        4.4.3 家校合作共育与集体教育和班级自主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实践评价与反思
    5.1 关于实践效果的访谈
        5.1.1 教师访谈
        5.1.2 学生访谈
        5.1.3 家长访谈
        5.1.4 访谈结论
    5.2 实践效果观察与评价
        5.2.1 班级纪律和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5.2.2 学生主动发展势头良好
        5.2.3 教师的管理压力得到缓解
        5.2.4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5.2.5 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
    5.3 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3.1 可能形成做事冲动、冒失的群体
        5.3.2 存在忽视个性培养的可能
        5.3.3 可能形成思想狭隘的小团体
    5.4 对策
        5.4.1 坚持集体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导向
        5.4.2 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
        5.4.3 班级成员要具有稳定性
        5.4.4 班级教师也要相对固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1:关于小学生集体观念和班级自主管理的调查问卷
    附录2:实验前的学生访谈问卷
    附录3:关于实践成效的访谈问卷

(8)泰国曼谷民众视角下中国人形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对象
    1.2 问卷的设计
        1.2.1 问卷总体构成
        1.2.2 问卷主体部分
    1.3 调查实施过程
第二章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2.1 基本信息统计
        2.1.1 年龄统计
        2.1.2 性别统计
        2.1.3 职业统计
        2.1.4 学历统计
        2.1.5 学习汉语时间统计
        2.1.6 是否去过中国统计
        2.1.7 家里是否有华人统计
        2.1.8 使用中文交流数据统计
        2.1.9 喜欢哪国人数据统计
    2.2 项目调查统计及分析
        2.2.1 对“金钱消费”方面统计及分析
        2.2.2 对“人际交往”方面统计及分析
        2.2.3 对“工作能力”方面统计及分析
        2.2.4 对“公共行为”方面统计及分析
        2.2.5 小结
    2.3 关于曼谷民众对中国人各方面形象的同意度以及喜欢度的排序分析
        2.3.1 曼谷民众对中国人各方面形象的同意度排序分析
        2.3.2 曼谷民众对中国人各方面形象的喜欢度排序分析
第三章 不同个体特征的曼谷民众数据及分析
    3.1 不同年龄角度的数据及分析
    3.2 不同性别角度的数据及分析
    3.3 不同职业角度的数据及分析
    3.4 不同学历角度的数据及分析
    3.5 不同经历角度的数据及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改善曼谷民众视角下中国人的形象的建议
    4.1 中国层面的建议
        4.1.1 重视中文教材的宣传作用
        4.1.2 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4.1.3 加强国民文明礼仪建设
        4.1.4 加强国民对泰国文化的了解
    4.2 泰国层面的建议
        4.2.1 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
        4.2.2 加强入境前教育宣传工作
        4.2.3 加强导游宣讲力度
        4.2.4 提高泰国人对中国人了解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泰国曼谷民众视角下中国人形象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研究 ——基于学生的纠错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喜好在纠错过程中的重要性
        2.当前课堂纠错现状不容乐观
        3.理论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错误
        2.纠错
        3.纠错需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错误产生的原因
        2.课堂纠错行为
        3.学生情感与需求在课堂纠错中的作用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课堂观察法
        4.访谈法
四、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之研究结果
    (一)“是否纠错”之研究结果
        1.师生对“是否纠错”的总体态度
        2.师生认知下的学生被纠错后的心理感受
        3.课堂纠错频率及与学生需求的差异
    (二)“纠错主体”之研究结果
        1.学生对“纠错主体”的需求
        2.教师对“纠错主体”的认知及课堂纠错行为
        3.课堂纠错主体与学生需求的差异
    (三)“纠错时机”之研究结果
        1.学生对“纠错时机”的需求
        2.教师对“纠错时机”的认知及课堂纠错行为
        3.课堂纠错时机与学生需求的差异
    (四)“纠错方式”之研究结果
        1.学生对“纠错方式”的需求
        2.教师对“纠错方式”的认知及课堂纠错行为
        3.课堂纠错方式与学生需求的差异
五、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的探讨
    (一)对“是否纠错”的探讨
    (二)对“纠错主体”的探讨
    (三)对“纠错时机”的探讨
    (四)对“纠错方式”的探讨
    (五)教学启示
        1.不断关注与完善自身纠错行为
        2.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及个体情感
        3.巧用教学机智以提高纠错艺术
六、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三)纠错行为课堂观察记录表
    (四)学生访谈提纲
    (五)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在线拼车出行方式下出行者选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出行行为分析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拼车方式发展历程
        2.1.2 潜在类别模型的应用
        2.1.3 拼车行为的离散选择行为研究
    2.2 潜在类别模型
        2.2.1 模型的概率参数化
        2.2.2 模型估计与适配性检验
        2.2.3 潜在分类与结果分析
        2.2.4 模型求解过程
    2.3 离散选择模型
        2.3.1 模型理论基础
        2.3.2 建模过程及求解
        2.3.3 模型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问卷调查内容
        3.1.1 历史出行习惯调查
        3.1.2 拼车出行意愿调查
        3.1.3 个人观点态度调查
        3.1.4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3.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 出行习惯特性分析
        3.2.2 拼车相关特性分析
        3.2.3 社会经济属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拼车服务功能的潜在客户细分
    4.1 确定外显变量
    4.2 建模结果评价
    4.3 参数估计结果
    4.4 潜在分类结果验证
    4.5 类别特征分析与命名
    4.6 本章小结
5 在线拼车选择行为建模
    5.1 确定建模变量
    5.2 建立在线拼车选择行为模型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1 参数标定结果
        5.3.2 标定结果分析
    5.4 在线拼车特有属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线拼车使用意愿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老师您更在乎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欢.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00后”大学生审美现状调查与美育路径研究[D]. 张傲. 吉林大学, 2021(01)
  • [4]影视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分析[D]. 李高接.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D]. 李晓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7]集体教育理论视阈下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以T市D小学为例[D]. 陈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8]泰国曼谷民众视角下中国人形象的调查研究[D]. 廖彩莹(Yommoon Sujittra). 广西大学, 2020(07)
  • [9]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纠错行为研究 ——基于学生的纠错需求[D]. 任南飞.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在线拼车出行方式下出行者选择行为研究[D]. 马文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老师,你更关心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