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及其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及其治疗

一、门脉高压症及其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博[1](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曹爽,王春景,刘光伟[2](2020)在《中医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门静脉提供人体肝脏总血流的75%及总氧量的60%,正常门脉压为5~10mmHg,若超过此界限,则称为门脉高压,门脉高压症便是由门脉高压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门脉高压的病因以肝硬化最为常见,以脾功能亢进、出血、腹水为主要表现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导致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因素[2],因此加强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防治是影响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目前西医治疗以收缩舒张血管作用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主,以临床常见的心得安为例,在门静脉高压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长期使用不利于肝功能改善和尿素合成,可引起肝缺血、缺氧甚至再出血等,并不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且禁忌症多、不良反应较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故虽然古代医籍中无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统一病名,但"积聚""鼓胀""血证"等均为其相关的症状。中医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观念,凸显了在该领域的优势,更以其治疗方法的多样性成为研究热点。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工而成的中成药,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又具有使用方便、保存容易、药性平稳等特点;又如中药外敷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局部用药,直达病灶,避免了口服药物加重胃肠道负担,以及肝肾损伤。对不同病情采取合适的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提高疗效的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文章就近5年来中医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多样的诊疗思路与方法。

宋子敏[3](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证实有108例形成了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8.8%,对肝硬化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分级、是否合并腹水、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ALT、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小板、术前PT、术前APTT、术前FIB、术前TT、术前D-二聚体、脾指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冷沉淀量、术中输血小板量、术后门静脉直径、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7、14天PT水平、术后第1、7、14天INR、术后第7、14天APTT、术后第1、14天FIB、术后第1、14天TT、术后第14天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后脾静脉直径、术中输红细胞量、术中输血浆量以及术后第7天TT在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OR=1.047,CI为1.000~1.008,P=0.047)、术后脾静脉直径(OR=5.183,CI为2.040~13.173,P=0.001)、术中输血浆量(OR=1.002,CI为1.001~1.003,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红细胞量(OR=0.722,CI为0.617~0.846,P<0.001)和术后第7天TT(OR=0.805,CI为0.660~0.981,P=0.032)是独立保护因素。当手术时间超过244.5min(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为0.585~0.716)、术后脾静脉直径大于1.025cm(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为0.598~0.731)或者术中输血浆量大于550ml(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95%CI为0.546~0.684)时,术后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当术中输红细胞量大于1.925u(ROC曲线下面积为0.583,95%CI为0.514~0.651)或术后第7天TT大于15.65s(ROC下面积为0.634,95%CI为0.568~0.699)时,术后不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对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分析表明,108例术后PVST形成的患者中,Ia型9人,Ib型32人,IIa型39人,IIb型20人,IIIa型5人,IIIb型3人,而IV型则为0人。生存分析表明,盛京分型各型组间生存时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型级别越高,其生存时间就越短,死亡风险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是否伴有肝炎、术前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第14天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术后PVST盛京分型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肝炎的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不伴有肝炎患者的4.634倍(95%CI:1.593-13.478),χ2=7.922,P=0.005<0.05。术前D-二聚体量每增加1 ug/L,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形成低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1.001倍(95%CI:1.000-1.002),χ2=8.369,P=0.004<0.05。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可适量地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形成,还可以根据术后脾静脉直径和术后第7天TT水平来预测PVST形成,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各盛京分型组间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明显差异,且分型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死亡风险越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有PVST形成患者,若术前D-二聚体水平较高或者伴有肝炎病毒,则术后形成的PVST将累及较广的范围,病情较重,预后也较差,因此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PVST的加重。

宋子敏,戴朝六[4](2019)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文中提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目前最主流的治疗方法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但术后易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PVST发生率高,发病原因复杂,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甚至肠坏死,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与治疗研究较多,对其诊治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梁梅[5](2019)在《脾切除加断流术在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中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患者中选出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我院接受脾切除+断流术治疗,收集疗效指标。结果本组28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5例患者术中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2周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术后2周复查肝功能Child分级:A级232例,B级45例,C级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3%,未有死亡病例。结论脾切除+断流术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治疗中效果确切,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姚慧静[6](2019)在《血清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临床较多见的一类综合症,它的病因有很多种,但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临床上可见多系统受累,代偿期症状较轻,晚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是指肝静脉楔压与自由压之差。正常HVPG是3-5mmHg,>5mmHg定义为门脉高压。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如阻力学说即后向性血流学说,门脉高压高动力学说又称为前向性血流学说,液递学说等等。近期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内脏高动力循环、内脏血管病变、门静脉高压症彼此间互相影响,其中各种肝脏疾病引起门脉入肝血流受阻是造成门脉高压的起始因素,是后续各种病理改变的原因,这即为“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学说。而有关ET-1和Ang Ⅱ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实验比较成熟及热门,由于其不仅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还能结合其特定受体而引起细胞收缩,促进细胞增殖,上调原癌基因和早期基因的表达,提示ET-1、Ang Ⅱ可促进血管外基质的合成,从而在血管构型的改建中发挥作用。我们推测两者可能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亦可能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如何呢?本研究通过收集患者的一些数据,测量血清ET-1和Ang-Ⅱ水平,收集的肝硬化患者中病因分类、并发症种类、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黏膜下静脉MDCT评分,胃镜下表现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收集的肝硬化患者中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腹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黏膜下静脉MDCT评分、血清ET-1、血清Ang-Ⅱ等因素是否与肝硬化患者HVPG升高有关;最后通过大鼠试验,观察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他相关因子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阻断剂治疗前后的差异。第一部分: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患者血清ET-1、Ang-Ⅱ的关系研究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患者血清ET-1、Ang-Ⅱ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并行HVPG检测的12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HVPG值分为<1 OmmHg组(HVPG值为<10mmHg),≥1OmmHg组(HVPG值>1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清ET-1、Ang-Ⅱ水平差异,对肝硬化患者HVPG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HVPG与患者血清ET-1、Ang-Ⅱ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中,HVPG<10mmHg者纳入47例,≥1OmmHg者纳入73例。≥10mmHg组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腹水、肝功能为B和C级、食管黏膜下静脉MDCT评分为2-3分的比例均明显高于<10mmHg组,血清ET-1、Ang-Ⅱ水平明显高于<10mmHg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腹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黏膜下静脉MDCT评分、血清ET-1、血清Ang-Ⅱ水平均是肝硬化患者HVPG升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腹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黏膜下静脉MDCT评分、血清ET-1、血清Ang-Ⅱ水平均是肝硬化患者HVPG升高的影响因素(P<0.05)。第二部分:不同药物干预对肝硬化大鼠血清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干预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学、血清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e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组(B组)、波生坦组(C组)、氯沙坦组(D组)、卡托普利组(E组),每组12只。A组作为健康对照未进行建模。B、C、D、E组采用CC14、苯巴比妥复合建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在成模期,B组未给予药物干预,C、D、E组依次给予波生坦(100mg/kg)、氯沙坦(100mg/kg)、卡托普利(100mg/kg)灌胃干预。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进行HE、Massion染色及门静脉压力测定;检测各组大鼠门静脉血清ET-1、Ang-Ⅱ水平,对各组门静脉进行HE、Massion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门静脉NF-κB、TGF-β的表达,以原位杂交实验检测VEGF mRNA的表达,并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门脉测压的方法:大鼠开腹,显露门静脉主干后,以游标卡尺量测量主干外径,通过测压导管经大鼠肠系膜前静脉至门静脉主干,通过压力换能器及生理记录仪测量压力变化,脊柱前缘设置为0,间接测量门脉压力。结果:(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建模情况:①B、C、D、E组大多数动物在诱导过程中活动逐渐减少,精神不振,食欲欠佳,每天饮水20-25ml,反应迟钝,皮肤无光泽,有不同程度的腹水,体重减轻。存活大鼠数量:A组12只,B组8只,C组9只、D组8只、E组10只。HE染色发现,A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排列整齐,肝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小叶间胆管增生,大量炎细胞侵润。Masson染色:A组汇管区无纤维组织增生,肝中央静脉周和肝血窦周偶见少量的网状纤维。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汇管区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大量炎细胞浸润,破坏了肝小叶正常结构,并将其分割成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形成假小叶和小结节性肝硬变,但肝细胞再生不明显。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门脉压力明显高于A组,C、D、E组门脉压力明显低于B组(P<0.05)。②肉眼可见,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门静脉较A组明显增粗。HE、Massion染色:A组内膜较薄,中膜由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构成,外膜较厚,由结缔组织构成,常含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内膜呈弥漫性或局部增厚,含大量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局部增生呈丘状向腔内突出,受损血管内皮表面有微小血栓形成;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肌纤维增粗,致密,并有部分向内膜突出。(2)免疫组织化B、C、D、E组的NF-κB、TGF-β表达水平及强度均高于A组(P<0.05);C、D、E组的NF-κB、TGF-β表达水平、强度和积分光密度均低于B组;E组NF-κB、TGF-β表达水平、强度和积分光密度均低于C、D组(P<0.05)。(3)原位杂交结果A组正常门静脉有较少的VEGF mRNA表达,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B、C、D、E)的门静脉VEGF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B、C、D、E组VEGFmRNA阳性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均明显高于A组,C、D、E组均较B组降低;E组明显低于C、D组(P<0.05)。(4)Rt-PCR结果: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门静脉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C、D、E组门静脉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B组,E组门静脉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C组和D组(P<0.05)。(5)各组血清ET-1、Ang-Ⅱ水平比较情况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门静脉血清ET-1、An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D、E组门静脉血清ET-1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C组,C组、E组血清Ang-Ⅱ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和D组(P<0.05)。(6)各组门静脉压力比较情况模型组(B)、不同的药物干预组(C、D、E组)门静脉压力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C、D、E组门静脉压力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肝硬化时血清ET-1、Ang-Ⅱ明显升高,且与血清及组织学肝纤维化程度相一致;而采用相应拮抗剂的药物干预,会缓解肝纤维化程度。从而提示,ET-1、Ang-Ⅱ参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发生和进展。

周林峰[7](2019)在《不同栓塞材料选择在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联合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Esophagogastric varices embolization,EGVE)时,用组织胶和(或)弹簧圈作为栓塞材料对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优劣性,为 EGVE 栓塞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资料。2.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我们排除了同时合并恶性肿瘤的23例患者以及43例术中植入裸支架或者裸支架+覆膜支架的患者,以排除恶性肿瘤及支架类型对观察目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3.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期间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随时复诊。4.将资料完整的121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TIPS联合组织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组 58 例,B 组为 TIPS 联合 NBCA+弹簧圈(Coil)组21例,C组为TIPS联合Coil组42例。5.观察指标:患者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影像学检查资料(腹部超声,必要时行CT增强,门脉三维重建图像)、临床表现,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死亡率、肝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费用及手术时间。6.统计分析:SPSS19.0软件,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年龄,Child-pugh score,Meld-score,随访时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硬化诱因,肝功能分级,支架长度,TIPS术前的其它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费舍尔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随访时间及栓塞材料用费用K-W检验,生存率及再出血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分析。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随访时间为1~37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1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7个月,其中TIPS联合NBCA为栓塞剂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3个月;以NBCA联合Coil为栓塞剂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8个月;以Coil为栓塞剂组平均随访时间1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1个月。2.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NBCA组的再出血率为5.2%,NBCA+Coil组的再出血率为4.8%,Coil组的再出血率为7.1%(P=0.897);一年生存率分别为96.6%、95.2%、95.2%(P=0.936),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在栓塞材料费用的对比中,发现NBCA组分别与联合组和Coil两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和Coi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ABC三组患者栓塞材料的平均费用分别为:2129.5元VS 6520.4元VS 6683.6元。4.ABC三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0.7%、14.3%、16.7%,无显着差异(P=0.769),NBCA组中2例患者出现分流道失功,coil组中1例患者出现分流道失功,术中无患者出现异位栓塞,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897)。结论1.TIPS联合EGVE的手术方案对于治疗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2.TIPS联合EGVE时,选用不同的栓塞材料对患者术后出血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3.以NBCA作为栓塞剂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另外两组,而在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上较另外两组也具有优势,因此,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NBCA可能为一种更为理想的栓塞材料。

徐声威[8](2019)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RF),为临床医师提供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的早期评估。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2月1日到2019年3月1日期间收治的78名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选取30例首次并发胃曲张静脉(GV)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分为出血组,同一时期SPH并GV未破裂出血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2)收集并统计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腹部CT(脾脏厚度,胃短静脉内径,胃网膜静脉内径),内镜检查(静脉曲张部位,胃静脉曲张最大直径,RC征)共13个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对这些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F),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结果:对纳入研究的出血组与对照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证实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6项指标分别为PLT(血小板计数)、PT(凝血酶原时间)、SGV(胃短静脉内径)、GEV(胃网膜静脉内径)、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及RC征,再将这些指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小板计数(P=0.016,OR:0.982,95%CI:0.968-0.997)、胃短静脉内径(P=0.006,OR:7.151,95%CI:1.761-29.044)、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P=0.025,OR:4.909,95%CI:1.216-19.816)及RC征(P=0.04,OR:3.889,95%CI:1.063-14.237)为SPH并发GVB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86.5%。结论:PLT、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RC征是SPH并GV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和RC征与GVB呈正相关性,而PLT与GVB呈负相关性。该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SPH发生GVB的风险,但仍需后续大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朱海林,祁军安,王涛[9](2017)在《腹腔镜门脉高压症脾切除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5例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40例)和LS组(45例),传统手术组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组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生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S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短(t=21.393,P<0.001),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少(t=49.471,P<0.001);两组患者术前肝肾功能无差别,术后LS组ALT、AST和TBIL水平低于传统手术组(t=13.323、5.307、6.313,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无差别,术后半年,LS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LS组出血、腹水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χ2=5.977,P=0.014)。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对门脉高压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宋思凯[10](2016)在《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症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LS+ED)与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Open splenectomy and 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ED)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Medalink、CNKI、PubMed、Elsevier、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4月,查找所有相关文献,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最后挑选随机对照或高质量的对照研究文献,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或高质量对照研究文献,共4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LS在术中出血[WMD=214.67,95%CI(198.74,230.60),p<0.00001]、术后排气时间[WMD=17.72,95%CI(12.39,23.04),p<0.00001]、术后住院天数[WMD=3.75,95%CI(3.28,4.23),p<0.00001]方面要优于OS,OS有着更短的手术时间[WMD=-33.74,95%CI(-43.06,-24.42),p<0.00001],但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与OS相比,LS有着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道恢复快及平均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在治疗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上,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一种值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二、门脉高压症及其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脉高压症及其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参考标准
        2.1.4 患者基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相关准备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2.3 随访观察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3.7 生存率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医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理
2 病因病机
3 辨病辨证论治
    3.1 血虚
    3.2 呕血、便血
    3.3 水鼓
4 中医特色外治
    4.1 针灸
    4.2 中药外敷
    4.3 穴位贴敷
5 结语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分析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3.1 探究术后PVST形成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方法
        2.3.2 探究影响术后血栓盛京分型因素的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
        3.1.1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3.1.2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1.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预测
    3.2 探究影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
        3.2.1 各盛京分型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情况
        3.2.2 探究影响术后PVST盛京分型的单因素分析
        3.2.3 探究影响术后PVST盛京分型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VST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1.1 血流动力学改变
    1.2 门静脉内膜损伤
    1.3 凝血机制的改变
        1.3.1 血小板的变化
        1.3.2 凝血因子的变化
    1.4 手术方式的选择
    1.5 其他因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预防
    4.1 药物预防
    4.2 手术方式的预防
    4.3 其他预防方法
5 治疗
6 结语与展望

(5)脾切除加断流术在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中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血清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患者血清ET-1、Ang-Ⅱ的关系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药物干预对肝硬化大鼠血清内皮素1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今后的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7)不同栓塞材料选择在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器械
    1.2.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1.3. TIPS手术操作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随访情况
    2.3 并发症
    2.4 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
    2.5 栓塞材料费用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TIPS治疗门脉髙压合并EGVB的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出血组与对照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1.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1.2 实验室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3 腹部CT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4 胃镜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ROC曲线及列线图绘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9)腹腔镜门脉高压症脾切除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评价指标: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2.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10)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门脉高压症及其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医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概况[J]. 曹爽,王春景,刘光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5)
  •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D]. 宋子敏.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J]. 宋子敏,戴朝六.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9(12)
  • [5]脾切除加断流术在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中的疗效[J]. 梁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0)
  • [6]血清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机制的相关性研究[D]. 姚慧静. 山东大学, 2019(09)
  • [7]不同栓塞材料选择在TIPS联合EGVE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D]. 周林峰. 苏州大学, 2019(02)
  • [8]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声威. 南昌大学, 2019(01)
  • [9]腹腔镜门脉高压症脾切除的临床效果分析[J]. 朱海林,祁军安,王涛.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7(03)
  • [10]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治疗门脉高压症的Meta分析[D]. 宋思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门静脉高压症及其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