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

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泠钰,田新平[1](2021)在《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肺部表现》文中研究表明肺是系统性血管炎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胸膜、肺间质、肺实质、气道、血管均可能受累。巨细胞动脉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肺部受累较少见,大动脉炎相对常见,可累及胸膜、肺实质,部分患者表现为肺动脉管壁增厚、血栓形成,在原发病炎症控制后肺部病变通常可随之好转。白塞病最常见的肺部表现为肺梗死和肺动脉瘤。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常见合并间质性肺病(ILD),其中以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为着,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被发现与ILD发生密切相关。肺结节、肿块和空洞形成是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最常见和最具特征性的表现,肺内结节的变化常与全身病情平行。弥漫性肺泡出血是MPA最主要的肺部表现,并显着影响疾病预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最常见的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游走性实变影,无空洞,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迅速消退。系统性血管炎的肺部表现复杂多样,若对此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延误诊治,本文就各类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肺部受累特点进行归纳、综述。

张莉芸,马丹[2](2020)在《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文中研究指明系统性血管炎是风湿性疾病乃至内科领域最具有挑战性、最复杂,也是最常见的一类疑难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肺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有丰富的血管床,是系统性血管炎最常累及的部位,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弥漫性肺泡出血、肺部结节、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瘤、肺动静脉血栓形成等,易与感染、肿瘤等疾病相混淆。由于其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鉴别困难,预后差,因此正确认识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的表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将有助于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

植彪,余建群[3](2019)在《白塞病伴肺动脉瘤致大咯血死亡误诊1例》文中研究指明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2018年4月19日因咯血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急诊行胸部CT平扫(见图1),可见左肺下叶直径约13mm结节,边缘光整,LU-RADS分型定为3L类,建议随访,并右肺散在吸入性改变及支气管内痰栓。予以止血、抗感染后好转出院。患者于2018年4月30日再次出现咯血,总量约200m L,自感发热,伴

李圣青[4](2017)在《肺血管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解析》文中研究指明肺部血管炎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血管炎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和过敏性疾病所致肺血管炎。原发性血管炎的分类通常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肺部血管受累常见于原发性大血管炎[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白塞病(Behcet disease)]和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原发性肺血管炎的影像学表现极具多样性,包括血管壁增厚、结节影、空洞、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等。原发性肺部小血管炎常导致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相比于胸片,胸部CT更能够显示肺血管炎的病变特征和侵及范围。肺部血管炎的诊断极具挑战性,需要通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作出综合判断。

刘芳,陈爽,李宏,毛定飚[5](2015)在《白塞病肺部损害的CT诊断》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白塞病患者肺部损害的CT表现。方法收集12例白塞病患者的CT影像并进行评价。结果白塞病患者肺部损害的主要CT表现包括:肺动脉瘤有5例;腔静脉血栓形成8例;肺栓塞10例。结论诊断白塞病肺部损害必须使用胸部增强CT,其主要的CT表现为肺动脉瘤、肺动脉栓塞、腔静脉血栓等。

贾书杰,柴文艺,毛定飚,张国桢[6](2015)在《白塞病肺损害的CT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常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以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其肺损害的发生率为7.4%15.2%,而肺损害有较高的病死率且不良预后。白塞病肺损害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易导致误诊、漏诊。本研究分析23例白塞病患者的肺部CT影像特征,为诊断该病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复旦大学附

刘杰,陈荣昌,钟南山,顾莹莹,曾庆思,刘方兰[7](2014)在《白塞病并复发性肺动脉瘤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加强对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的认识,提高对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早期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例白塞病并复发性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截止2013年8月,以Behcet’s disease、pulmonary artery aneurysm为检索词,在PubMed检索系统进行检索,在万方数据库中以白塞病、肺动脉瘤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反复咯血为该例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为肺门影增大,肺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显示为相应病灶部位肺动脉瘤形成,并伴有原位血栓形成。患者第1次入院在胸外科仅诊断为肺动脉瘤,并行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肺动脉瘤并血栓形成;咯血复发,第2次入院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予抗凝治疗;咯血再发,第3次入院诊断为白塞病并肺动脉瘤,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咯血明显改善。结论白塞病合并肺血管病变的典型特点为肺动脉瘤形成,咯血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血管造影能明确血管瘤的部位,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白塞病合并肺动脉瘤的主要手段。

丁康,刘颖,张立霞[8](2014)在《彩色多普勒诊断肺动脉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并成功封堵治疗一例》文中认为患者女性,61岁,主因阵发性胸闷、胸痛半年,于2012年9月入院,半年前活动时出现憋闷、疼痛,呈憋胀性,位于前胸及后背部,无出汗、每次持续约10 min,偶伴有烧心、腹胀;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为进一步治疗入解放军第305医院。入院查体:血压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5次/min。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收缩期杂音。肺腹查体正

洪城,顾莹莹,林海波,谢燕清,叶枫[9](2014)在《白塞病合并肺部病变1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塞病(BD)合并肺部病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分析1999—2012年收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确诊BD合并肺部病变12例患者临床、实验室、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肺动脉瘤是BD常见肺部病变,分中央和周围两类型,咯血是肺动脉瘤常见表现;肺动脉内血栓、肺梗死和胸腔积液亦见BD肺部病变。部分患者出现贫血、炎症指标增高。影像学中央型肺动脉瘤可见肺门影增大,周围型见外周结节影。12例均经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咯血均停止;5例中央型肺动脉瘤治疗后,3例瘤内血栓消失,1例瘤体缩小;肺动脉内血栓治疗后未见新发血栓;胸腔积液吸收。结论肺动脉瘤为BD常见肺部病变,咯血为肺动脉瘤常见临床表现,胸部增强CT是诊断肺动脉瘤安全有效方法。肺动脉内血栓形成、肺梗死和胸腔积液也见于BD肺部病变。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柴瑞新,张晖[10](2013)在《肺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动脉瘤(PA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动脉瘤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3例,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动脉瘤2例,单纯左肺动脉动脉瘤2例,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动脉瘤2例。2例合并有贝切赫特综合征(Behcet.s Disease,BD),3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 eriosus,PDA),1例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及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 t ula),3例为特发性。胸痛4例,咯血3例,呼吸困难2例。结论:MSCT可明确诊断肺动脉瘤,其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各异。

二、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2)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性血管炎分类方法
2 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
    2.1 间质性肺疾病(institial lung disease,ILD)
    2.2 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alveolar hemorrhage,DAH)
    2.3 肺部结节
    2.4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
    2.5 肺动脉瘤
    2.6 肺动静脉血栓形成
    2.7 其他肺部表现
3 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的诊断
4 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治疗
    4.1 诱导缓解治疗
    4.2 维持治疗
    4.3 对症治疗

(3)白塞病伴肺动脉瘤致大咯血死亡误诊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5)白塞病肺部损害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讨论

(6)白塞病肺损害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白塞病并复发性肺动脉瘤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第1次入院
    二、第2次入院
    三、第3次入院
文献复习
讨论

(9)白塞病合并肺部病变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
    1.2实验室检查:
    1.3 胸部影像学特点:
    1.4 病理学特点:
    1.5治疗及预后:
2 讨论

(10)肺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3.2 临床特征
    3.3 PAA的MSCT影像学表现
    3.4 PAA的预后及治疗

四、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肺部表现[J]. 刘泠钰,田新平.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4)
  • [2]系统性血管炎肺受累[J]. 张莉芸,马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04)
  • [3]白塞病伴肺动脉瘤致大咯血死亡误诊1例[J]. 植彪,余建群. 四川医学, 2019(10)
  • [4]肺血管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解析[J]. 李圣青. 国际呼吸杂志, 2017(20)
  • [5]白塞病肺部损害的CT诊断[J]. 刘芳,陈爽,李宏,毛定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12)
  • [6]白塞病肺损害的CT表现[J]. 贾书杰,柴文艺,毛定飚,张国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9)
  • [7]白塞病并复发性肺动脉瘤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J]. 刘杰,陈荣昌,钟南山,顾莹莹,曾庆思,刘方兰.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4(03)
  • [8]彩色多普勒诊断肺动脉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并成功封堵治疗一例[J]. 丁康,刘颖,张立霞.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4(04)
  • [9]白塞病合并肺部病变12例临床分析[J]. 洪城,顾莹莹,林海波,谢燕清,叶枫.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02)
  • [10]肺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 柴瑞新,张晖.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08)

标签:;  ;  ;  ;  ;  

肺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