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教会迎接新千年

世界各地的教会迎接新千年

一、世界各地教会喜迎新千年(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琳[1](2021)在《新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

雷瑶[2](2020)在《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见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底色,是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它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素材,更为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石,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出台多项政策进行保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媒体时代,大众媒介凭借其形象感强等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辅助功能。因此,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保护,也将为地方媒体传播非遗的节目提供新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以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农业频道《乡土》栏目为例进行分析,《乡土》栏目作为国家级媒体、非遗传播的代表节目之一,以“守艺中国”为核心,延续“中国”与“乡土”的理念,突显民族性,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故事化的手法,展示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及精神内涵,并推出了《手艺中国》与《老艺新生》专题片,形成了系列化、规模化的非遗传播。通过《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背景、内容、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总结出《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传播困境,从而探索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化方案,得出媒介在传播非遗时应该实现单一的选题内容进行多元化、深度化,单纯为了传播而传播的理念进一步要向为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单一的宣传模式拓展为立体化传播系统,促进新媒体平台合作与业内、受众的参与化传播。

秦文枝[3](2018)在《新中国古典舞思潮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探究的是“新中国古典舞思潮”这一问题。在对研究对象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采用了个案分析法、口述史研究法以及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每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文艺政策以及舞蹈思潮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从题材与风格两方面去分析和探究了我国古典舞从建国至今形成了哪些思潮。即:本论文的侧重点在于探究“新中国古典舞思潮”形成背后的原因,包括编导们的创作思想以及在具体实践作品中的体现等等。通过分析,“新中国古典舞”在题材方面所形成的思潮有:50年代的学习、改编戏曲之潮;新时期的“向前回溯”之潮;新世纪以来的大写意之潮。在风格方面所形成的思潮有:50年代的学苏之潮;新时期的仿古之潮;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寻古之潮。之后在分析思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新中国古典舞思潮”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对中国古典舞蹈文化不懈追求为内驱力”、“以凸显民族性为主要目的”和“以多元环境下人们的审美取向为基准”三个方面。通过此论题的研究以明晰“新中国古典舞”六十多年来的发展道路,为未来中国古典舞更好地发展添砖加瓦。

李玟兵[4](2016)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自然观指涉了两个范畴的概念,一是自然实体意义上的自然观,文中指云南少数民族的神性自然观和物性自然观;二是自然非实体意义上的自然观,文中指云南少数民族的人性自然观。人们的自然观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危机尽显的今天,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优化生存方式,可以从少数民族的自然观中得到启迪。云南少数民族从未远离过自然,他们与自然是亲融共在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着独特的思想智慧。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是具有生态本原性的作品,它们是与云南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学,反映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生命的自由样态和本真的生活世界,凝聚着民族的灵慧和精神。本文从生态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去梳耙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对遗失物质和精神双重家园的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对少数民族具有生态意识的自然观研究使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在新时期和新的理论视角下敞亮出了新的价值空间和意义。绪论首先论述了论题的缘起及意义,然后廓清“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厘定“自然”和“自然观”的内涵,认为“自然”的内涵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一是指实体的自然,即自然物与自然环境;二是指非实体的自然,即哲学意义上的自然,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本性或自然而然。相应的,“自然观”的内涵也打破了以往对象性思维的认识局限,被拓展到了非对象性思维意义的“自然观”,即人顺应本性、不为外物所干扰、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这是本研究人性自然观部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基点。最后,依次交代了论题的研究现状、理论背景、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路径。正文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围绕着文学中的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梳耙,从实体自然和非实体自然的意义出发,全面考察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把研究对象和内容分为神性自然观、物性自然观和人性自然观三个部分。神性自然观部分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具有神圣性、神秘性、权威性的自然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和于自然的自然崇拜和合于自然的图腾崇拜,它们是云南少数民族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最早的自然观;物性自然观部分首先对云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诗进行生态学解读,从中梳理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初民们对宇宙、世界和自然万物的本体论认识,以及人源于自然的神话言说、具有进化论思想的自然观;然后又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物我关系梳理出了云南少数民族依存于自然的观念意识、个体自然上人与自然互渗、“谐振”的自然审美观、整体自然上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以及爱护和尊重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人性自然观部分从非实体自然的哲学意义——本然、本性和自然而然出发,详细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人性自然下所展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诗意生存状态,各少数民族在天、神、人一体和谐的美丽家园中,精神无所羁绊,敬畏生命,顺时而作,随时而歌。他们的人生是一种艺术的人生,一种生态审美的人生。结语部分总结了云南少数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论述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云南少数民族的自然观是他们生活世界里自然养成的生态生存智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和谐一体的本真自然观,人与自然须臾不能分离的生态整体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互渗的间性思想贯穿始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总括了云南少数民族自然观中的生态美,从审美的理路让我们重新感悟自然,回归自然;最后结合云南少数民族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为迷失物质和精神家园的现代人指出一条返乡之路。

马莉娅[5](2013)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初探 ——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文中提出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结晶,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一种带有文化传播内涵的语言推广实践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好汉语,从而达到文化传播与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针对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存在的片面化的倾向,通过解析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区别和各自优势,提出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以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的阐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做到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平衡,从而达到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推广提供了一条更为现实和可行的途径。

刘烨鑫[6](2012)在《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 ——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文中认为在迪士尼品牌和迪士尼主题公园备受关注的同时,我们看到以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和表演性劳动为代表的“迪士尼化”现象在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以迪士尼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一整套原理以一种无声潜入的方式,影响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而,无论是景观建筑,还是社会活动,都带有迪士尼化的特征。本文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窥视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现象,扫描迪士尼化原理在现代城市中的演进状态;尝试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工具,对这一现象的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意义做出研究分析;通过深入探讨,将迪士尼化内涵从商业范畴扩展至社会领域,概括迪士尼化在城市生活表现特征为“主题化、混合性、商业化、表演性、感官化”等五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迪士尼化借鉴要点;文章的最后,笔者试图展望后续研究的思考方向,并为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王海霞[7](2011)在《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榜样,无论是其道德境界还是道德行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反映,集中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精神,是特定历史时空社会文明建构的方向。榜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榜样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抓住榜样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提升榜样教育的影响力,进而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论文以解析榜样、榜样教育、高校德育、偶像等相关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家评选的“双百”人物以及由央视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为典型案例,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分析、归纳、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榜样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宝贵经验,提出真实性是开展榜样教育的基本前提,它使个体的道德认知与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时代性是榜样教育的必然要求,以集中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建构的发展方向;多样性是榜样教育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榜样,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类型,从而“学有榜样,行有导向”。通过对A高校大学生进行的有关榜样教育问卷调查,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榜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大力提倡发展榜样教育,坚持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共鸣度;坚持榜样教育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道德行为规范目标;坚持榜样教育的“时代性”,提升榜样的影响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要加大榜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榜样成为校园里的“明星”,让爱榜样、学榜样成为青年学生追求的时尚,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功能,从而也为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提供有力借鉴。

李笑频[8](2010)在《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 ——以《云南映象》演员群体为主体的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田野材料时与报道人一起构成了“我看人看我”的场景,由此敞开了既看外物又看内心的研究路径;详尽的演艺行为个案分析揭示了文化的传承与接受之间、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转向象征符号体系的理论作用在于呈现多种甚至各种可能性的意义;民间艺人(农民演员)作为时间移民从不同文化传统的昨天跨越到了不同文化类型并存的今天;民间艺人(农民演员)的流动引出了人-我关系怎样与空间相对应的问题;时间移民在特定的场合移风易俗,延续着部落习俗所鼓励的那种生活乐趣;从“我在现场”的日常行为可以判断出与罪感文化、耻辱感文化迥然不同的家乐福感文化的基调;持循环或轮回观念的民族会倾向于选择一种自然、自在和快乐的生活;崇尚自然本性的人性不具备现世(现实)生活苦乐原则的超越性;从秀场呈现的艺术行为大致可以推断出原生态生活情境里的民族的生活史走向;图像型人物借助媒介造成了仿像的仿真效果以展示原生态的自然主义;原生态艺术的典型范式就是神话,媒介在讲述神话的民俗的同时,也制造着民俗的神话;空间不成其为问题而时间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民间艺人(农民演员)作为时间移民的生活同步显示了进化与循环的特征;生活史个案固然难以指明一种正确的前进方向,但可以用来想象一种更好的可能生活;原生态与仿生态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的背后隐含着哪一种人观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科学既没有解释人类的所有问题,也没有解决现代人的一切烦恼,尽管它试图把人性从苦乐原则的形而上学中解救出来;以诗意的方式倾听命运的声音是为了使沉沦于物欲中的人性苏醒过来;媒介、人际、观念传播正从物、人、心三个层面立足于当下的历史境遇,相互定义什么是文化生态适应的新的人观;原生态艺术作为一种小传统之普遍化力量,为不同于单线进步观念的多维生态观念提供了部分的地方性知识;理解、解释和解决不同民族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以认同人类文明共同主题的普遍价值为理论前提。

本刊编辑部[9](2009)在《弦诵华章 献礼中国——各地宗教界喜迎新中国60华诞侧记》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有一亿多人信仰各种宗教。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各民族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同舟共济,艰苦奋斗,携手创造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王作安

黄冬有[10](2001)在《2000年统一战线大事记(7-12月)》文中认为

二、世界各地教会喜迎新千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各地教会喜迎新千年(论文提纲范文)

(2)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0.1.1 从非遗传播谈起
        0.1.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典型性与当下性
    0.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相关研究述评
        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0.2.3 《乡土》栏目相关研究
    0.3 概念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0.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第1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背景分析
    1.1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发展动因
        1.1.1 国家层面的重视
        1.1.2 非遗传承的现实需求
        1.1.3 非遗传播媒介生态的亟需完善
    1.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积极探索
        1.2.1 乡土题材挖掘中的非遗(2007-2019):日常节目的传统呈现
        1.2.2 新媒体传播的初步探索(2017):短视频《手艺中国》
        1.2.3 线下普及与传播(2018-2019):《手艺中国》走进高校
        1.2.4 栏目化的规模效应(2019):系列专题纪录片《手艺中国》
        1.2.5 综艺化传播与非遗的“新生”(2019):真人秀《老艺新生》
第2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内容分析
    2.1 选题分析
        2.1.1 选题方式:“不自觉”到“有意识”
        2.1.2 选题理念:“中国”与“乡土”
        2.1.3 选题特色:民族性
    2.2 非遗的类别分析:以“艺”为先
        2.2.1 精与奇的手工技艺
        2.2.2 美与雅的民俗艺术
    2.3 内容主题:“守”与“传”
        2.3.1 关键词一:守护
        2.3.2 关键词二:传承
第3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策略分析
    3.1 纪录式传播:原生态的非遗
        3.1.1 故事化的呈现方式
        3.1.2 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3.2 立体化传播:构造多变的视觉空间
        3.2.1 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3.2.2 节目形态的多元化
        3.2.3 节目内容的丰富化
    3.3 参与式传播:使非遗“活”起来
        3.3.1 新媒体助推,受众参与
        3.3.2 与APP合作,业内参与
第4章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传播困境与启示
    4.1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困境
        4.1.1 内容偏向小众化和精英化
        4.1.2 受娱乐节目冲击
        4.1.3 商业价值小,社会效益要求高
    4.2 《乡土》栏目非遗传播的启示
        4.2.1 扩大线下传播范围,让非遗走向世界
        4.2.2 宣传与技术的融合,实现多渠道传播
        4.2.3 非遗品牌活态化,实现效益双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中国古典舞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对象与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研究对象:新中国古典舞
        一、何为新中国古典舞
        二、为何新中国古典舞
        三、如何新中国古典舞
    第二节 “古典舞思潮”的概念界定
        一、何为思潮
        二、何为舞蹈思潮
        三、何为古典舞思潮
第二章 新中国古典舞思潮探究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古典舞思潮
        一、建国初期古典舞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题材上的学习、改编戏曲之潮
        三、风格上的学苏之潮
    第二节 新时期的古典舞思潮
        一、新时期古典舞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题材上的“向前回溯”之潮
        三、风格上的仿古之潮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古典舞思潮
        一、新世纪以来古典舞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题材上的写意之潮
        三、风格上的多元寻古之潮
第三章 新中国古典舞思潮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以对中国古典舞蹈文化不懈追求为内驱力
        一、活态舞蹈文化的传承
        二、静态舞蹈文化的挖掘
        三、形而上的意境追求
    第二节 以凸显民族性为主要目的
        一、神—史—意的民族品味
        二、一元到多元的民族胸怀
        三、不忘初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 以多元环境下人们审美取向为基准
        一、歌颂光明的心理需要
        二、挣脱枷锁的时代特征
        三、迎接多元的开放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综述
    四、理论背景
    五、研究对象、方法和路径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神性自然观
    第一节 和于自然的自然崇拜
    第二节 合于自然的图腾崇拜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物性自然观
    第一节 创世生态观
    第二节 依存自然观
    第三节 自然审美观
    第四节 生态伦理观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人性自然观
    第一节 本然的生命意识
    第二节 诗意的生存
结语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态美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与“返乡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初探 ——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四大传统节日的源流与特征
    一、 四大传统节日的初步认知
        (一) 春节
        (二) 清明节
        (三) 端午节
        (四) 中秋节
    二、 四大传统节日的共性和个性文化特征
        (一) 共性特征
        (二) 个性特征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种模式辨析
    一、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及现状
    二、 两种模式的优劣
    三、 建议和思考
第三章 四大传统节日的教学目标
    一、 揭示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概念
    二、 揭示时代特征在四大传统节日的新投影
    三、 辨析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南北风俗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及原则
    一、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
        (一) 情境模拟、师生互动
        (二) 现代技术、人机交互
        (三) 文化比较,中西反照
    二、 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 随机渗透原则
        (二)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三) 平衡性原则
        (四) 学用结合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端午节的教案设计
致谢

(6)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 ——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内容
    1.1. 研究缘起与方向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方向
    1.2. 研究对象与思路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思路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现代城市生活”的界定
        1.3.2. “迪士尼化”的内涵
    1.4. 研究创新与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迪士尼化”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迪士尼化”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迪士尼化”的研究
        2.1.3. 国内外“迪士尼化”研究对比综述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消费文化
        2.2.2. 体验经济
        2.2.3. 城市空间
        2.2.4. 城市更新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个案研究法
        3.1.3. 文本分析法
        3.1.4. 实地调研法
    3.2. 研究路径
第四章 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的现状描述
    4.1. 迪士尼主题公园的“迪士尼原理”
        4.1.1. 主题化
        4.1.2. 混合消费
        4.1.3. 商品化
        4.1.4. 表演性劳动
    4.2. 南京路步行街的迪士尼化
        4.2.1. 空间布局的迪士尼化
        4.2.2. 商贸消费的迪士尼化
        4.2.3. 生活休闲的迪士尼化
        4.2.4. 文化景观的迪士尼化
    4.3. 城市的迪士尼化
        4.3.1. 城市空间的迪士尼化
        4.3.2. 吃住行购的迪士尼化
        4.3.3. 文娱生活的迪士尼化
第五章 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的文化分析
    5.1.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的文化合围
        5.1.1. 资本意识褢挟消费社会
        5.1.2. 情感消费取向催生差异化体验
    5.2. 现代传媒对城市消费文化的建构
        5.2.1. 传播媒介生产消费符号
        5.2.2. 媒体语境塑造消费符号
        5.2.3. 信息全球化更新消费意识
    5.3. 城市空间在消费主义中的变迁
        5.3.1. 主题公园模式空间消弭文化隔阂
        5.3.2. 实体公共空间意义缺失、价值模糊
        5.3.3. “无地方性”压缩城市时空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1.1. 城市生活迪士尼化的特征总结
        6.1.2. 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迪士尼化借鉴要点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6.3.1. 后续研究方向
        6.3.2. 城市建设与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附件 《解放日报》1995-2012“南京路步行街”新闻篇日
致谢
注释

(7)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解析
    2.1 榜样
        2.1.1 榜样的涵义
        2.1.2 偶像的涵义
        2.1.3 榜样与偶像的异同
    2.2 榜样教育
        2.2.1 榜样教育的涵义
        2.2.2 榜样教育的特征
        2.2.3 榜样教育的功能
    2.3 高校德育
        2.3.1 德育的涵义和实质
        2.3.2 高校德育的内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榜样教育的发展
        3.1.1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榜样教育(1949—1966 年)
        3.1.2 “文革”时期的榜样教育(1966—1976 年)
    3.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榜样教育的发展
        3.2.1 改革开放初期的榜样教育(1976—1992 年)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的榜样教育(1992—2002 年)
        3.2.3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榜样教育(2002 年—至今)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分析及对高校德育启示
    4.1 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分析
        4.1.1 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轨迹分析
        4.1.2 榜样教育对A 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分析
    4.2 榜样教育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4.2.1 坚持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共鸣度
        4.2.2 坚持榜样教育的多样性,为大学生提供道德行为规范目标
        4.2.3 坚持榜样教育的时代性,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4.2.4 加大榜样教育宣传力度,提升榜样的影响力
    4.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 ——以《云南映象》演员群体为主体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原生态田野作业的缘起
第一章 研究对象:演艺行为所呈现的文本
    第一节 看出来的田野材料
    第二节 听出来的田野材料
    第三节 阅读出来的上下文
第二章 研究现状:场域见之于结构的现象
    第一节 学术视野中的民间艺人
    第二节 生活史书写原则及策略
    第三节 人观研究趋势
第三章 研究方法:介乎观察与体验之间
    第一节 参与观察以了解事实
    第二节 深度描绘以理解意义
    第三节 反思平衡以求解答案
第四章 演艺生涯:浮现于眼前的历史之岛
    第一节 不同时间的经历
    第二节 不同空间的经历
    第三节 家屋建构出来的家人观
第五章 符号论:传承与接受的互动效应
    第一节 遥远的神性如何出场
    第二节 当下的人性如何张扬
    第三节 秀场的行为如何象征
第六章 媒介印象:超现实的延伸
    第一节 成像技术与身体技术
    第二节 他者的声音场景
    第三节 民俗的世俗神话
第七章 民族诗:以传统应验未来的预言
    第一节 数字及其隐喻
    第二节 方言与通语的过渡状态
    第三节 从原生态到仿生态的迁徙
结论:现代生存悖论的讨论
    部分的进化和循环何以可能
    科学与诗学相互成全的生活何以可能
    文化生态适应的新的人观何以可能
征引和参考文献
致谢

(10)2000年统一战线大事记(7-12月)(论文提纲范文)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四、世界各地教会喜迎新千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研究[D]. 陈红琳.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D]. 雷瑶. 湘潭大学, 2020(02)
  • [3]新中国古典舞思潮研究[D]. 秦文枝.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4]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观研究[D]. 李玟兵. 云南大学, 2016(04)
  •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初探 ——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D]. 马莉娅. 苏州大学, 2013(03)
  • [6]论现代城市生活的迪士尼化 ——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为例[D]. 刘烨鑫. 复旦大学, 2012(03)
  • [7]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 王海霞. 河北科技大学, 2011(08)
  • [8]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 ——以《云南映象》演员群体为主体的讨论[D]. 李笑频. 云南大学, 2010(10)
  • [9]弦诵华章 献礼中国——各地宗教界喜迎新中国60华诞侧记[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宗教, 2009(10)
  • [10]2000年统一战线大事记(7-12月)[J]. 黄冬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世界各地的教会迎接新千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