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实例

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实例

一、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潘琳琳[1](2021)在《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薛己为明代着名医家,精于医术,擅长妇科,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着。目前,虽有部分学者对薛己妇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了研究,但往往局限于妇科某一病症的辨治,尚未有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薛己妇科学术体系的研究,故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全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目的:全面挖掘和总结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薛己妇科核心学术思想、辨证思路、用药特色和临证经验,从而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完整地展现其妇科辨证论治体系,使其妇科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丰富和发展中医妇科学术理论和诊疗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于薛己妇科着作《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以及《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保婴粹要》《保婴撮要》等着作中包含妇人经、带、胎、产、杂病医论医案的内容进行挖掘、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薛己妇科诊疗以补土培元、温化脾肾、调肝养血、条畅情志和补益气血的思想为基,临证用药以五脏辨证与四诊合参,重视温补而不废寒凉,结合天时以择时服药,活用古方且内外兼施的思想为要。薛己临证善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君子汤、逍遥散、六味丸、小柴胡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和四物汤诸方治疗妇人由脾胃亏损、肝脾不和、脾肾不足和脾肺气虚等所致的经、带、胎、产及各类妇科杂病。薛己临证师古不泥,不断推陈出新,妙用以补制火法调治妇人月经病,外治法调治妇人疮疡,食疗法调治妇人产后诸症及单味药调治妇人诸疾,并创制了一系列新方(解语汤、通气散、海藻散坚丸、舒筋散、竹叶汤)和发展了一系列新法(提出“药从乳传”之法、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提出保产诸法、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和奠定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孙一奎、武之望、王肯堂、张介宾、胡慎柔、赵献可、李中梓和张璐等产生深远影响。结论:薛己在妇科方面提出了“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和“以补制火法”论治月经病的新思路。薛己辨病尤重脉法,五脏辨证注重气血,调理女科独具体系,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妇科辨治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徐鹏[2](2021)在《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金元时期着名医家李东垣提出的补气升阳治法(以下简称“东垣补气升阳法”)被称为补土派的主要治法,在其着作中详细的论述了该治法的使用对象、用药原则等信息。目前对于该治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临床病例报道为主,而对于理论探讨方面尚不充分;并且在补气升阳功效方剂的具体分析和该理论指导下的现代疾病诊疗经验总结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故以《李东垣医学全书》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相关中医古籍、现代数据分析工具和导师临床病案对该治法的理论探讨、方药配伍、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系统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梳理、方剂用药规律探索和对导师临证经验进行的总结,明确补气升阳治法在现代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内伤性”疾病提供中医的方向和思路。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国知网、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古现代中医文献中与“补气升阳法”有关的内容,整理并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后世发展、具体内涵、作用等内容;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法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进行分析:首先对代表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本着作中所有方剂进行筛选,找出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之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做进一步方药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频次、药对、药组配伍等;整理归纳法:对导师临床病案进行整理,借助典型病案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的经验进行分析,包括适应范围、辨证方法、用药特点等。论文全篇运用整理归纳法,有条理的整理归纳补气升阳的理论、方剂配伍、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东垣的补气升阳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具体用药上受到张仲景、王叔和、钱乙、张元素等医家的影响。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内涵、临床应用在后世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发展最为丰富,如《济阴纲目》《普济方》等综合类医书,都大量摘录了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中关于补气升阳的原文论述和方药应用;“温补学派”“火神派”等流派将东垣补气升阳法的适应症从“脾胃不足之证”扩展到脾肾,从补气升阳到专注补阳,特别是补肾阳;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黄芪桃红汤,将补气升阳扩展到补气升阳活血,明确了气和阳对血的推动作用;黄元御创立黄芽汤、参芪苓桂干姜汤等方剂,将东垣的阴阳升降理论集中到中气升降;张锡纯的“升陷系列方”进一步丰富了气陷的理论和用药思路。综合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与后世发展,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内涵主要包括“甘温补气”“风药升阳”“微泻阴火”三个方面,具有补泻同施、以补为主的特点;补气升阳的作用除补气和升阳外,通过对补气药、风药和其他药的灵活配伍,还可以起到补阴、补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依据药物组成可分为补气升提类、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和补气升阳祛邪类,补气升阳方剂注重药物的药性及配伍比例,补气中包含着补阴、补血与祛邪,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专注于补气升提、清暑益气汤气阴双补、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扶正祛邪等。2.方剂分析结果对收集的139首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进行分析,其中药物频率≥20%的有黄芪、当归、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等17味药;归经以脾、肺、胃、肝、心、肾经为主;药物主要以温、寒、平性,辛、甘、苦味为主,药对有“黄芪—当归”“黄芪—柴胡”“升麻—柴胡”“人参—黄芪”等,药对的主要功效即为“补气”和“升阳”,包含“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的方剂既有补虚类方剂,又有祛邪类方剂,是东垣补气升阳法的核心药组。3。导师临证经验总结基于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和方剂分析,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治疗的疾病病种、辨治思路、用药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在疾病病种方面,导师认为内伤性疾病属气虚证或因虚致实者,如眩晕、耳鸣、高脂血症、高血压、疲劳综合征等疾病,凡患者有疲劳、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等气虚或气机阻滞引起的症状,均可用东垣补气升阳方剂进行灵活加减;在辨治思路方面,立足脏腑辨证,以方药中教授辨证论治五步法对患者的病位、病性、正邪偏胜情况进行分析。注重舌下络脉,若属内伤者舌下络脉有细长瘀青,可根据络脉的松弛情况判断气虚或气滞。结合东垣脉法,关注患者右手尺脉,符合补气升阳法的脉象,右尺脉以细脉、滑脉、涩脉为主,多为相兼脉,如脉细滑、脉细涩、脉细数。治疗时,脉细无力、脉细弱为虚,处方时重在补气升阳兼以祛实;脉弦数、脉滑数、脉濡数等为实,处方时重在祛实兼以补气升阳。常用的治法有补气升阳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益肾,补气升阳固表,补气升阳疏肝,补气升阳泻火,补气升阳祛湿等;在用药经验方面,导师善用“党参-黄芪”、“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等药对,与平台分析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高频药对结果一致。在药量上,大剂量、多数量使用风药升阳散火、祛风除湿、调畅气机。除以上用药特色外,导师结合现代疾病以及现代医学上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认识,在诊疗时坚持中西药并用、遵循中医运气学特色用药、注重指导患者间断服药、强调生活方式引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通过对整个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研究,我们在文末提出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补”“益”不同,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三个观点,以供探讨。结论东垣补气升阳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后世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东垣擅长从补气的角度进行补阴和补血,方剂虽立足于脾胃,但功效作用于五脏及全身,具有以补为主,且补中有疏、补中有泻、扶正祛邪的特点,在现代诊疗中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基本思路为立足补气、长于升阳、重视驱邪扶正,临床诊疗时在脉法、方剂、药物等方面对东垣补气升阳法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特别是将补气升阳法与现代疾病特点相结合,为中医药治疗现代内伤性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及用药思路。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4](2019)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在中医脑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模式,验证该方法的利弊。方法:60名规培医师依照学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和考核,实验组采用导师制带教和Mini-CEX考核,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同时对两组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考核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考核等级评判中优异的比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二次考核的等级高于第一次考核,其中人文沟通等得分明显提高。结论:导师制联合Mini-CEX的考核模式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具有具有客观、合理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显着提高规培学员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可在中医脑病专业规培带教考核中进行推广。

姜娜娜[5](2019)在《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文中认为目的 崩漏是指女子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不止,或者下血淋漓不尽,突然大量出血称“崩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漏下”。崩漏在女性初潮后至绝经期间均可发病,在临床上,二者可以交替出现,相互转化。崩漏病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体健康。崩漏病在女性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更年期、青春期发病者较多;该病发病原因较多,其中较快的生活节奏、生活压力等原因也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该病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贫血、不孕等妇科中常见并发症。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病归属于“崩漏病”范畴。相对于西医,中医对于崩漏病症诊治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对于崩漏学术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有关崩漏的研究,现代学者更加侧重对于临床方药组成、功效、成分的研究,鲜有对文献渊源、针药的施治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崩漏病的古代文献论述,多分散在许多医家的医籍中,造成我们对古代医家理论与经验的继承的困难。综上,为临床治疗崩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发掘新的诊疗方法,对于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深入研究是势在必行,继承方可创新。方法 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先秦至明清时期与崩漏相关的医家医着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崩漏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证治类型、治法用药、禁忌、调护等方面。首先通过使用《中华医典》查找与崩漏相关医籍,再通过阅读古籍、整理与崩漏相关的内容、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相关的图书资料可从山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中获取。结果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本论文系统的对崩漏病名源流进行了考辨,从《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病名开始,到后世医籍中出现的血崩、崩中去血、漏下赤白、崩中、漏下、崩中漏下、血山崩不止、崩暴下血等相关的病名,从而全面的了解了崩漏病的定义、范围。第二、本论文以时间为轴,医籍为索,系统整理了历代医家有关崩漏病的理论认识。本论文将崩漏的发展过程分为先秦两汉时期、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四个时期。本论文从每个时期的着名医籍有关崩漏的病名演变、发病的原因和机制、证治分型、治法方药、禁忌调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是崩漏病认识的发端时期,《黄帝内经》最先提出崩漏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但由于时代的原因相关内容较少,但为后世诊治崩漏乃至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晋隋唐时期是诊治崩漏病的发展时期,《诸病源候论》补充崩漏的病因病机,提出冲任脉虚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针灸甲乙经》记载了治疗崩漏的针刺用穴。《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崩漏的理论和治法方药,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有证无方的不足,提出治疗崩漏的新方法灸法,丰富了崩漏病的诊治内容。宋金元时期是崩漏发展的上升时期,陈自明提出冲任热损。严用和提出崩漏病机以肝伤为主。对崩漏病的理法方药的认识更为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李东垣提出脾胃虚弱致崩与肾阴亏虚相火失制致崩理论。张从正认为情志致病以悲为主和火热之邪致病。朱丹溪提倡崩漏乃是热为主,理法方药完备,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是崩漏发展的继承、总结、完善并发扬的一个时期。方之约提出治崩三法。李时珍《本草纲目》给予崩漏用药指导。张景岳提出治疗崩漏要注意脏腑虚实寒热辨证。王肯堂、武之望、赵献可等医家对前人医家诊治崩漏病的理法方药进行详细总结。各医家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之时,又总结自身诊疗经验,崩漏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治法用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日趋提高,不断完善。崩漏以冲任虚损、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治疗崩漏重视四物汤的应用。第三、本论文讨论了山西地域名老中医治疗崩漏的学术经验,治疗崩漏主要从肝、脾、肾入手。山西地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受东垣脾胃学说和明清医家影响较大,为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结论 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得出秦汉时期崩漏病的诊治发端于秦汉,《黄帝内经》指出崩漏病机是阴虚阳搏,《金匮要略》记载治疗方药胶艾汤。隋唐至宋是崩漏病的发展时期,巢元方提出了冲任损伤的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丰富了治疗崩漏的方药,提出了治疗崩漏新方法针灸疗法。宋陈自明提出补阴、理气祛瘀的治疗原则,并强调炭药和风药的应用。严用和的情志致病和肝伤为主要病机,完善了崩漏的病因病机,丰富了崩漏的治法方药。金元时期是崩漏病的鼎盛时期,刘完素提出了滋阴清热法与补法配合使用,后服补药。张从正提出七情以悲为主与火热之邪是崩漏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主张凉血和经,慎用燥药。李东垣提出了脾胃损伤、肾水阴虚是崩漏的发病主要原因,提出脾胃是崩漏的治疗根本,开创了补脾升阳法、滋阴凉血的治法。朱丹溪提出血热是崩漏的主要原因,主张补气血,因证治宜。明清是崩漏发展的完备时期,理法方药丰富完善,方之约提出治崩三法。张景岳治疗崩漏重视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王肯堂对治法、方药进行归类。武之望在收录崩漏诊治内容由证录方,对崩漏的诊治更加细化。赵献可丰富了崩漏诊断的方法,腹诊法。傅山治疗重气血、调理脏腑以肝、肾为主。萧埙否认方之约治崩三法,提出澄源、复旧、塞流的治法。唐容川提出了正治法和从治法。崩漏的冲任损伤、肝脾肾损伤为病机,劳伤、瘀血为病因最为常用,活血化瘀、温中补虚、滋阴清热的治法治则流传至今,四物汤一方在临床上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崩漏从肝、脾、肾入手,崇尚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临证化裁。在学术思想上山西地域名医治疗多受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和明清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影响。

潘琳琳[6](2018)在《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薛己为明代着名医家,温补派的先驱,临床强调“治病求本,滋其化源”,重视脾胃元气。补中益气汤是薛己补益脾胃元气常用的方剂之一,且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对补中益气汤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虽多,但研究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论文却寥寥无几,故本文旨在完善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特色的研究,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本文以《薛立斋医学全书》为研究对象,梳理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相关医案,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案进行比较和分析。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理论渊源、核心思想、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特色和临证经验等进行归纳和总结;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用药频率和规律进行研究和阐释,从而形成薛己在理、法、方、药方面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的核心思想和临床诊疗特色进行全面的阐释和总结。在《薛立斋医学全书》中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补中益气汤医案865例,这些医案真实可靠、病因病机明确、诊疗思路清晰、诊疗过程及预后记录详细;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重视脾肾,强调温补,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因元气亏损、阳气脱陷、脾肾亏损和肝木克脾等病机而引发的诸证;临床用药,具有朝夕用药,择时服药、随症化裁,合方灵巧等特色,处方多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等方使用以脾肾双补;且将补中益气汤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口腔诸科,临证合方入药,出神入化。薛己在《内经》和李东垣脾胃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研究,深化了对脾胃功能的认识,拓展了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总结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发展了脾胃学说。本论文填补了对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医案系统研究的空白,为中医临床和科研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申尧[7](2017)在《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补中益气汤是着名补土派医学家李东垣的代表方,此方由八味药物组成,分别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主治饮食不佳,疲乏,脾胃运化不利,阴火发热,气虚下陷诸证。功用补气行脾,升阳举陷。本文通过研究古今大量文献资料,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全面阐述本方方证规律,以及探求补中益气汤新的理解和运用。方法文章首先对李东垣所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他立论思想的历史渊源,再对其主要着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条文进行研究,归结出本方如何创立,补土派的立论思想及本方的方义,方解,整合出李东垣对本方的运用范围;其次归纳古代其它医者的文献资料,对本方运用,对应症状等进行探究;再次研究现代文献资料,对本方现代临床方证运用进行归纳,并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总结出本方的方证规律;最后,由于现代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持续改善,医疗保健意识持续加强,而反观李东垣所处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的年代,当时的情况和我们现今的条件相差巨大,所以现代本方所治疾病和古代相比就会出现差异,因此我们就需要深挖理论,从认识上扩大本方所治证的范畴,于是进而探讨了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的运用以及在情志病方面的运用。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补中益气汤在临床的运用。本文收集了2000年至2016年补中益气汤临床可用病案300例,对这些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药物使用频率及用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并继续采用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本方方证规律。结果根据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脉症为饮食不佳、疲乏、面色无华、舌淡白、苔薄白、脉细;主要脉症为气不足、不愿说话、腰部和腹部以下有下坠感、大便溏、头晕,所以本方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兼具气虚下陷。本方的原八味药均入选为核心药物。聚类分析,表明补中益气汤中补气药的剂量最大,表明本方主要功用是益气健脾,兼具提升阳气。文章分别对第l类群和第4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全身症状,表明本方病机是脾胃气虚为主;主要脉症稍有一些小的变化,由脾胃不足,气运不畅所引起,所以第1类群和第4类群的药物剂量也有变化。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本方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均超过61.8%,可推断分析的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有关联性。结论本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方证规律进行探查,让本方方证规律变得准确,为下一步规范化工作提供一些资料,以期可以在临床遣方用药中发挥作用。

陈泉[8](2016)在《毕朝忠运用益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毕朝忠主任中医师,1966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曾任江西国营七二矿职工医院中医科主任、业务副院长,1991年至1998年任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任业务副院长、院长。曾任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九届政协委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医药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重庆市中医学会热病专委,重庆市中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00年评选为重庆市名中医。2003年任重庆市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四十载,孜孜求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中医内科、儿科、皮肤科见长,在治疗肺系疾病、肾脏疾病、脾胃疾病、心脑疾病、皮肤疾病等方面颇有建树。毕朝忠老师临床中以望、闻、问、切四诊为本,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学术上注重整体观念,治病必求其本,临床疗效好;其深谙李东垣益气升阳法的运用,临证善用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方剂治疗诸多常见病、疑难病,其法师古而不泥古,加减时有神来之笔,往往能立起沉疴。曾在《中医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新中医》等发表论文20余篇,自拟方“宣肺止咳合剂”,作为院内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确切,该项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6年重庆市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毕朝忠主任中医师的临床医案进行整理研究,通过系统的整理、挖掘、研究,收集整理毕老临证运用益气升阳法的临床宝贵资料,探索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毕朝忠老师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学术经验和诊疗规律,较为客观地总结毕老临证运用益气升阳法加减规律的临床经验,为进一步推广其学术经验和发展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毕朝忠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方法:通过系统的文献复习,对古代和现代中医学家对益气升阳法资料疾病的着作和经典医案进行整理,系统总结益气升阳法现代研究进展和近现代益气升阳法临床应用现状与趋势,阐述益气升阳法的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为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毕朝忠老师2012年8月至2015年6月临床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疾病的100例回顾性门诊病例资料和200例前瞻性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数据信息库,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应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mentine,采用频数法、聚类法、相关性分析等手段对毕朝忠老中医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相关疾病的治法治则、临床疗效和用药频次进行分析处理研究,总结出其证候诊断思路、基本方及加减用药规律,进一步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提高运用益气升阳法的临床疗效。运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数据挖掘结果中隐含的学术思想内涵。深度访谈的研究在数据统计与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其内容围绕挖掘的结果与数据统计,以名老中医毕朝忠的观点为主,结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分析判断进行。访谈的内容围绕毕朝忠老中医运用益气升阳法的临床体会、用药经验、辨证思路、以往的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论着以提交纸质文档请其审阅批改的方式进行,每次访谈结束后及时加以总结。访谈的内容逐渐深入,从辨证方法、辨证思维模式、药物配伍特点、对药应用经验、经方应用体会、临床疗效总结到最终概括出毕朝忠名老中医运用益气升阳法的临证经验。结果: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毕朝忠老师治疗常见病善用益气升阳法,其数据结果如下:1.运用频次法分析得出毕朝忠老中医在治疗常见病是最常使用的方剂有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以及归脾汤加减。2.运用频次法分析得出毕朝忠老师在相关疾病治疗中了;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党参(人参、太子参)、甘草、陈皮、法半夏、当归、茯苓、川芎、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葛根、黄连、柴胡、白芍、黄芩、神曲、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何首乌、丹参、枸杞、钩藤、砂仁、川木香等27味,使用频次均在50%以上,用药的特点具有健脾、运脾、除湿、理气、化痰、平肝、升阳、散火、活血等功效。充分验证了毕朝忠老师益气升阳、重视脾胃的学术经验。3.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毕朝忠老师益气升阳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参+白术+黄芪为健脾益气常用组合;陈皮+半夏为化痰理气常用组合;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威灵仙、葛根为升阳常用组合。结论:1.毕朝忠老中医在常见病的诊治中深受李东垣、施今墨及贵州名中医石玉书的影响,善用大处方,虽药品繁多,但搭配配合得体,法度严谨,毫无繁琐冗赘之感。他强调脾胃的重要,注重调理脾胃,不仅从脾胃入手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忘顾护脾胃。2.毕朝忠老师重视人体的整体动态平衡,并结合重庆地区地理、气候因素,提出脾胃失调、痰湿内停、阳气闭郁为重庆地区常见病多发的主要病机,治疗上需注重顾护脾胃、调整阴阳、扶正纠偏、益气升阳。其益气升阳的学术经验,反映了重庆地区常见病发病的病机特点,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3.毕朝忠老师的“益气升阳法”治疗常见病的经验疗效满意,并长于使用风药,强调调整气机的升降和出入,值得推广和应用。4.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整理毕朝忠老师的益气升阳学术经验,揭示了毕朝忠老师的遣方用药规律,印证了毕老师顾护脾胃、调整气机升降出入、益气升阳的的学术经验,充分说明计算机技术在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中具有重要意义。

刘云平[9](2013)在《《脾胃论》益气升阳理论及组方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东垣以不足万言的《脾胃论》名垂后世,被尊称为内伤病学大家,其学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深入探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小儿药证直诀》、《脾胃论》原着及明清等医家诸多着作,梳理归纳了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研究《脾胃论》原着,剖析东垣重视脾阳生长和升发的特性,认为只有阳气升发,清气、谷气才能上升,元气自能充沛,内外邪才不致为患。明确东垣对脾胃损伤,阳气失于生长升发,谷气下流,浊阴上扰,诸邪由生,确立益气升阳为根本治疗大法。东垣创立了益气升阳法,并随法制方创立了一系列有效方剂。本文同时通过运用文献追溯方法对东垣《脾胃论》一书55首方剂组成、用法、功效、方解、方源等内容进行逐一分析研究,以期展现后世学者对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并探析东垣遣药组方思维特点。东垣益气升阳法应用广泛,益气升阳方剂历经检验,是治疗内伤病的良方。益气升阳理论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其精微之处值得探究和发挥。

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10](2012)在《《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和研究近20年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资料,总结出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治法:1)治湿二法,包括益气升阳燥湿、益气升阳除湿;2)治火三法,包括益气升阳散火、益气升阳泻火、益气升阳,甘温除热;3)治胃三法,包括益气升阳益胃、益气升阳强胃、益气升阳温胃;4)治中三法,包括益气升阳补中、益气升阳和中、益气升阳调中;5)其他治法,包括益气升阳、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泻风热。

二、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薛己简介
    1 生平介绍
    2 成才之路
        2.1 家学渊源
        2.2 社会因素
        2.3 自身积淀
    3 着作介绍
        3.1 妇科专着
        3.2 其他相关着作
第二部分 妇科临证经验与诊疗特色
    1 妇科病症治疗经验
        1.1 月经病
        1.2 带下病
        1.3 不孕症
        1.4 妊娠病
        1.5 产后诸疾
        1.6 妇人杂病
    2 以补制火法调治月经病
        2.1 理论依据
        2.2 遣方用药特色
        2.3 用药宜禁
    3 妇科高频方药应用分析
        3.1 高频方剂
        3.2 常用药对
    4 创制新方调理妇人诸证
        4.1 解语汤
        4.2 通气散
        4.3 海藻散坚丸
        4.4 舒筋散
        4.5 竹叶汤
    5 单味药调理妇人杂病
        5.1 白术治妇人腰痛
        5.2 远志治妇人瘰疬
        5.3 红花治产后胎衣不出
        5.4 葛根治妊娠发热
        5.5 朴硝治胎死腹中
    6 外治法调理妇人疮疡
        6.1 桑木灸
        6.2 隔豆豉饼灸
        6.3 隔附子饼灸
        6.4 隔蒜灸
        6.5 隔木香饼熨
        6.6 葱熨
        6.7 针刺法
        6.8 外涂法
        6.9 外贴法
    7 食疗法调理妊娠和产后诸疾
        7.1 鲤鱼粥治疗妊娠数堕胎
        7.2 猪腰子粥治产后发热盗汗
        7.3 猪腰子粥治疗产后褥劳发热
        7.4 黄雌鸡汤治疗产后虚羸腹痛
        7.5 羊肉汤治产后腹痛
        7.6 乳汁治产后二便不通
        7.7 秋茄子治疗产后妒乳
    8 发展妇产科诊疗方法
        8.1 提出“病从乳授,药从乳传”之论
        8.2 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
        8.3 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8.4 提出保产诸法
        8.5 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
        8.6 奠定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
第三部分 讨论
    1 妇科病症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 妇科学术特色
        2.1 “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
        2.2 “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
        2.3 “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
        2.4 “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
    3 妇科临证特色
        3.1 四诊辨病尤重脉法
        3.2 五脏辨证须合气血
        3.3 调理女科独具体系
        3.4 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
        3.5 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
    4 妇科用药特色
        4.1 四诊合参,不拘表象
        4.2 重视气血,调补为宜
        4.3 缓急有别,补法各异
        4.4 慎用攻伐,不尚苦寒
        4.5 辨清虚实,不忌峻剂
        4.6 活用古方,方活力专
第四部分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1 孙一奎
    2 武之望
    3 王肯堂
    4 张介宾
    5 胡慎柔
    6 赵献可
    7 李中梓
    8 张璐
第五部分 总结
    1 创新点
    2 结论
        2.1 阐明了薛己辨治妇人病症的核心思想
        2.2 厘清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病因病机
        2.3 梳理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用药思路
        2.4 总结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特色经验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李东垣研究概况
        1.1 李东垣生平
        1.2 李东垣着作研究
        1.3 理论探讨
        1.4 临床方面
        1.5 方药方面
        1.6 养生调护方面
    2 李东垣脾胃理论初探
    3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治法
    4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方药
    总结
前言
第一章 李东垣补气升阳法理论探讨
    1 补气升阳法的来源
        1.1 《内经》是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理论来源
        1.2 《伤寒杂病论》为东垣补气升阳法提供了实践思路
        1.3 《脉经》和《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虚损性病机进行了系统阐释
        1.4 张元素是李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直接来源
        小结
    2 补气升阳法的后世发展情况
        2.1 明确提出补气升阳法
        小结
        2.2 将补气升阳法运用于临床治病中
        小结
    3 补气升阳法的内涵
        3.1 运用风药升阳,恢复脾胃升降
        3.2 运用甘温补气,培补脾胃元气
        3.3 微泻脾胃阴火,疏通清阳通道
        小结
    4 补气升阳的作用
        4.1 补脾胃之气
        4.2 补全身之气
        4.3 补气升阳和血
        4.4 补气升阳益阴
        4.5 兼治脾胃实证
        小结
    5 补气升阳经典方剂举隅
        5.1 补气升提类
        5.2 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
        5.3 补气升阳祛邪类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补气升阳治法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收集
        1.1 补气升阳方剂的界定
        1.2 补气升阳方剂的来源
        1.3 补气升阳方剂的选取
    2 资料整理与分析
        2.1 资料整理
        2.2 数据准备
        2.3 数据分析
    3 基于中医传承平台(V2.5)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分析结果
        3.1 药物频次分布
        3.2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高频药物分布
        4.2 药物性味、归经
        4.3 药对与药组
        4.4 讨论
第三章 导师应用补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探讨
    1 适应范围
    2 辨证方法
    3 临证应用
        3.1 询病史主症,辨外感内伤
        3.2 察舌苔脉象,知气血运行
        3.3 观气机升降,守病机治法
        3.4 用东垣方药,承补气升阳
    4 病案举例
        4.1 以风药升阳,治头面诸疾
        4.2 用补中化浊,复脾升胃降
        4.3 注因势利导,疏清阳通道
        4.4 重气机升降,疗全身虚损
    5 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临证心得总结
        5.1 重用参芪,立足补气
        5.2 配以风药,长于升阳
        5.3 攻守兼施,扶正祛邪
讨论
    1 李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
        1.1 百病源于脾胃衰
        1.2 脾胃衰则伤气
        1.3 气虚则寒
        1.4 气虚则热
        1.5 气虚则泻
        1.6 气虚则滞
    2 “补、益”不同论
        2.1 《说文解字》对补、益解释含义不同
        2.2 补、益二字在中医上适应范围大小不同
        2.3 李东垣对“补”“益”的命名用意不同
        2.4 “补气升阳”“益气升阳”提出的时间不同
    3 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2组规培医师对考核满意度比较
    2 2组规培医师考核等级比较
讨 论

(5)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崩漏的定义、病名沿革
    1.1 定义
    1.2 病名沿革
2.先秦两汉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2.1 概述
    2.2 《黄帝内经》
    2.3 张仲景《金匮要略》
    2.4 《神农本草经》
3.晋唐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3.1 概述
    3.2 王叔和《脉经》
    3.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5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3.6 小结
4.宋金元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4.1 概述
    4.2 宋代官修医着
    4.3 齐仲甫《女科百问》
    4.4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4.5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4.6 金元四大家
    4.7 小结
5.明清时期对崩漏的认识
    5.1 概述
    5.2 方之约《丹溪心法附余》
    5.3 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
    5.4 万全《万氏女科》
    5.5 李时珍《本草纲目》
    5.6 王肯堂《证治准绳》
    5.7 武之望《济阴纲目》
    5.8 张介宾《景岳全书》
    5.9 赵献可《邯郸遗稿》
    5.10 傅山《傅青主女科》
    5.11 萧埙《女科经纶》
    5.12 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5.13 沈金鳌《妇科玉尺》
    5.14 唐容川《血证论》
    5.15 小结
6.地域医家
    6.1 山西地方名医
    6.2 山西名老中医治崩特色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诊治崩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薛己生平着作
    1 生平简介
    2 着作概况
    3 从医背景
        3.1 历史环境的影响
        3.2 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医学氛围的影响
        3.4 先贤医家的影响
第二部分 医案研究
    1 补中益气汤来源
        1.1 补中益气汤出处
        1.2 补中益气汤方义
        1.3 补中益气汤主治病症
    2 补中益气汤医案概况
        2.1 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各着作中医案的频次统计
        2.3 医案的体例
        2.4 医案的优点
        2.4.1 病因病机明确
        2.4.2 诊疗思路清晰
        2.4.3 诊疗过程记录详细
        2.4.4 医案来源可靠
        2.5 医案的不足
        2.5.1 药量缺乏
        2.5.2 舌象稀缺
        2.5.3 部分医案用药信息不明
    3 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科疾病的研究
        3.1 治疗内科疾病频次统计分析
        3.2 治疗外科疾病频次统计分析
        3.3 治疗妇科疾病频次统计分析
        3.4 治疗儿科疾病频次统计分析
        3.5 治疗口齿类疾病频次统计分析
    4 补中益气汤合用方剂的研究
        4.1 内科合用方剂的频次统计分析
        4.2 外科合用方剂的频次统计分析
        4.3 妇科合用方剂的频次统计分析
        4.4 儿科合用方剂的频次统计分析
        4.5 口齿类疾病合用方剂的频次统计分析
        4.6 诸科合用方剂的总频次统计分析
    5 治疗诸科疾病的特色经验举隅
        5.1 内科
        5.1.1 咳嗽
        5.1.2 中风
        5.1.3 吞酸嗳腐
        5.1.4 疟疾
        5.1.5 小便不利
        5.2 外科
        5.2.1 臀痈
        5.2.2 痔疮
        5.2.3 瘰疬
        5.2.4 鹤膝风
        5.3 妇科
        5.3.1 月经先期
        5.3.2 月经后期
        5.3.3 崩漏
        5.3.4 闭经
        5.3.5 带下
        5.3.6 胎漏
        5.3.7 产后泻痢
        5.4 儿科
        5.4.1 积滞
        5.4.2 惊泻
        5.4.3 脱肛
        5.4.4 黄疸
        5.4.5 五软
        5.5 口齿类疾病
        5.5.1 茧唇
        5.5.2 口疮
        5.5.3 齿痛
        5.5.4 舌症
        5.5.5 喉痹
第三部分 讨论
    1 医案中病症的病因病机
        1.1 病因
        1.1.1 禀赋不足
        1.1.2 饮食劳倦
        1.1.3 情志失调
        1.1.4 诊断用药不当
        1.2 病机
        1.2.1 元气亏损
        1.2.2 阳气脱陷
        1.2.3 脾胃亏损
        1.2.4 脾肾亏损
        1.2.5 肝木克脾
    2 运用补中益气汤的核心思想
        2.1 治病求本,务滋化源
        2.2 重视生克,调理脏腑
        2.3 内伤虚损,以补为主
    3 补中益气汤的运用特色
        3.1 补益元气,重视升举
        3.2 脾肾并重,以固根本
        3.3 朝夕补法,择时服药
        3.4 合方入药,随症变化
    4 薛己对东垣脾胃学说的继承
    5 薛己对东垣脾胃学说的发展
    6 薛己与东垣运用补中益气汤合方入药的比较
        6.1 腹痛的治疗用药
        6.2 头痛的治疗用药
        6.3 咳嗽的治疗用药
第四部分 对后世的影响
    1 对张介宾的影响
    2 对胡慎柔的影响
    3 对赵献可的影响
    4 对李中梓的影响
    5 对傅青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7)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补中益气汤的文献研究
    1.1 补中益气汤创立的历史渊源、条文
    1.2 补中益气汤组成、方解
        1.2.1 本方组成、用量及用法
        1.2.2 使用注意事项
        1.2.3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
        1.2.4 药物分析
        1.2.5 本方病机与治则分析
        1.2.6 方剂配伍意义
        1.2.7 中气、胃气、阴火的概念
    1.3 李东垣对补中益气汤的理解运用
    1.4 古代医家对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1.4.1 名医名家对本方的理解运用
        1.4.2 古代医家在四大科中对本方的应用实例概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临床运用进展
    2.1 内科
        2.1.1 眩晕
        2.1.2 失眠
        2.1.3 低血压
        2.1.4 发热
        2.1.5 慢性腹泻
        2.1.6 慢性肝炎
        2.1.7 重症肌无力
        2.1.8 胃下垂
        2.1.9 痤疮
    2.2 外科
        2.2.1 肾绞痛
        2.2.2 腹股沟疝
        2.2.3 肛门术后大便难
    2.3 妇科
        2.3.1 子宫脱垂
        2.3.2 产后癃闭
        2.3.3 妊娠高血压
        2.3.4 阴吹症
    2.4 儿科
        2.4.1 小儿神经性尿频
        2.4.2 小儿变异性哮喘
        2.4.3 泄泻后期发热
        2.4.4 反复呼吸道感染
    2.5 五官科
第三章 研究目的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频次统计
        4.1.2 黄金分割法
        4.1.3 聚类分析
    4.2 技术路线
        4.2.1 资料来源
        4.2.2 检索策略
        4.2.3 纳入标准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年龄分布
        5.1.2 性别
        5.1.3 病因和病程
        5.1.4 中医诊断
        5.1.5 西医诊断
    5.2 补中益气汤核心脉症
        5.2.1 症状体征
        5.2.2 舌象
        5.2.3 脉象统计
        5.2.4 核心脉症
    5.3 补中益气汤核心药物
        5.3.1 补中益气汤原方用药频次统计
        5.3.2 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物的配伍关系
    5.4 补中益气汤药物用量分析
    5.5 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5.5.1 第1类群药量与脉症关系
        5.5.2 第4类群药量与脉症关系
        5.5.3 第1类群与第4类群中用药量和脉症的比较
    5.6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第六章 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及情志病中的运用探讨
    6.1 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运用
    6.2 补中益气汤在情志病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综述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毕朝忠运用益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1 医家小传——毕朝忠老中医临证经验思想溯源
        1.1 精勤不倦,医不执方,医必有方
        1.2 融会贯通,脾胃为先,百病可安
        1.3 博览诸家,因地制宜,明辨气血
    2 益气升阳各家学说
        2.1 益气升阳法奠基
        2.2 益气升阳法萌芽
        2.3 益气升阳法成形
        2.4 益气升阳法发展
        2.5 益气升阳法现代应用
毕朝忠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 毕朝忠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
        1.1 诊法特点,四诊合参,揆度奇恒
        1.2 百病脾胃为先,益气升阳为第一治法
        1.3 气血辨证,执简驭繁
    2 毕朝忠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
        2.1 益气升阳法治疗经验
        2.2 气血辨证治疗经验
毕朝忠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脾胃论》益气升阳理论及组方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益气升阳理论溯源
    1 益气升阳理论的开端
    2 益气升阳理论的形成
    3 益气升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部分 益气升阳理论研究
    1 重脾胃,述元气
    2 重升降,述阴阳
    3 脾胃伤,述病因
    4 脾胃伤,百病生
    5 益气升阳,兼施它法
第三部分 《脾胃论》55首方剂解析
    1 益气升阳丨写火剂
    2 益气升阳祛湿剂
    3 益气升阳活血剂
    4 益气升阳和中剂
    5 益气升阳清暑湿剂
    6 益气升阳解表剂
    7 益气升阳温里剂
第四部分 《脾胃论》组方思维探析
    1 遵古方之精髓
    2 运古法之妙机
    3 裁古方以化新方
    4 依古法以制新法
    5 益气升阳蕴含助阳
    6 药对配伍之新思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治湿二法
    1.1 益气升阳燥湿
    1.2 益气升阳除湿
2 治火三法
    2.1 益气升阳散火
    2.2 益气升阳泻火
    2.3 益气升阳, 甘温除热
3 治胃三法
    3.1 益气升阳益胃
    3.2 益气升阳强胃
    3.3 益气升阳温胃
4 治中三法
    4.1 益气升阳补中
    4.2 益气升阳和中
    4.3 益气升阳调中
5 其他
    5.1 益气升阳, 温经散寒
    5.2 益气升阳, 泻风热

四、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潘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2)
  • [5]中医诊治崩漏病学术源流探析[D]. 姜娜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研究[D]. 潘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D]. 申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毕朝忠运用益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总结[D]. 陈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脾胃论》益气升阳理论及组方思维研究[D]. 刘云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 杨天仁,刘云平,耿爱春. 中医药信息, 2012(06)

标签:;  ;  ;  ;  ;  

补中升阳法临床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