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自梳少女”

珠三角的“自梳少女”

一、珠三角的“自梳女”(论文文献综述)

温海怡[1](2022)在《广东地区自梳女风俗及其观音信仰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以来,在佛教信仰和其他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广东地区涌现了一批自梳女,她们奉民间杜撰的"观音原型"妙善公主为女神,持有禁欲信仰,自食其力,终身不嫁,斋堂静修,成为了该地区特定时代条件下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从这一女性群体入手,梳理该民俗现象的源流、成因,发现自梳女的抗争行为与观音信仰有密切关系,她们虽然在传统社会秩序下获得了生存空间,但始终被圈在男权秩序的框架内。

郑可彤[2](2021)在《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文中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自梳女群体作为一个边缘群体,面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压力时,借"不落夫家"形式对"女大当嫁"价值原则妥协让步,用"收养徒弟"这一做法对"传宗接代"传统理念进行调和折中,守"冰清玉洁"信念对"贞女节妇"价值观念融入吸收;同时,也举"闹人命"阵势极力扞卫贞洁与自由,扬"迷夫教"巫术极端反抗压迫与束缚,建"姑婆屋"极致追求抱团与依存。纵使自梳女群体最终难免隐没于历史长河,但作为打开妇女解放思想第一扇窗的边缘群体,为女性独立、解放以及对社会平等等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张雪飞,杨小明[3](2021)在《社会现象中的女性服饰印记——以近代“自梳女”与“摩登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广府地区的"自梳"现象和上海地区的"摩登"现象具有显着的服饰特征、浓郁的服饰元素以及丰富的服饰文化内涵。由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探索女性角色、服饰的嬗变,不仅是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解译服饰变革的密码,更是探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视角。

张雪飞[4](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谭惠敏[5](2020)在《从民间说唱文学到影视作品观照下的“自梳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珠三角的"自梳女",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社会经济的客观因素和个人选择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民间说唱中,自梳女的"梳起"乃是无奈的选择。而现代的影视作品,则对"自梳女"形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传承的是"自梳"的一系列传统仪式;创新的是对"自梳女"形象进行"再创造",影视作品中的"自梳女"更富有现代女性意识。

曹怡雯[6](2020)在《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珠三角姑婆屋探析》文中指出姑婆屋是珠三角地区自梳女们的居住场所。在姑婆屋中自梳女们进行各样的活动,使得姑婆屋除了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外,还承载了抽象的话语上、符号上、观念上的意义。此外,住在姑婆屋中的自梳女们也以姑婆屋为依托,与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互动。

程肖力[7](2020)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的信仰生活》文中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梳女"(俗称"姑婆"),因独特的身份处境而热衷于寻求宗教信仰的依托。因自小受群体文化熏染,加上独立自主、清净自在的生活追求与佛教部分思想取向暗合,自梳女皈信佛教成为常见现象。观音女神的榜样力量,佛教的思想主张和组织形式,既为自梳女坚持独身的行为提供宗教解释和精神安慰,弥补其由边缘社会地位造成的身份认同缺陷,也影响到她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她们抗婚不嫁和团结彼此的手段资源。在西樵,佛教的信仰实践,一方面有助于自梳女将独身的私人选择转化为离欲守净的"卡里斯玛"①,从而拥有入住、管理庙宇的资格条件;另一方面把她们凝聚在道场内,共同营造宗教化的日常生活并完成个人宗教信仰的生活化;同时,还让她们收获宗教方面的归宿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蓝元[8](2019)在《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舆论冲突 ——以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民国初期外出务工女性为考察对象,聚焦20世纪20年代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以报刊舆论关于传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争鸣为落脚点,通过爬梳《广州民国日报》等清末民初报刊,意图还原事件发生全貌,呈现当时社会在传统女性由家庭场域向社会场域转移进程中的舆论冲突及因此产生的历史影响。第一章为绪论,交代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的时代背景。清末生产范式的更新令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轻工业千帆竞发,强大的外部需求吸引了大量生活无以为继的下层女性;而晚明“尚情”思潮的持续发酵孕育了中国女性“突破束缚”的个人主张;本文重点研究的珠三角地区长期的中西融合也有助于民众的思想解放。上诉因素共同推动了数量庞大的女性外出务工景观。第三章将重点探讨民国初期外出务工女性的差异身份建构。新型职业女性在现代语境中常以正面形象呈现,却仍不可避免陷于传统观念的桎梏中。而以女招待为代表的下层女工则被污名化,形成社会道德挟持、个人妥协自辩、政府中庸扶持的舆论景观。第四、五章将着意还原报章媒介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中的表现。第四章以两次禁止女招待舆论井喷为分析对象,第一次禁止风波起源于广州茶楼酒馆业因女性员工出现而职业竞争加剧,男性罢工驱动了第一次对女招待的打击;第二次禁止风波则受到禁娼运动的影响,压倒性的舆论批判突显,将女招待群体形象完全扭曲,但同时也出现了对这一群体的同情声音。第五章致力于分析围绕女招待的舆论冲突如何形成日常与伦常交叉、传统与现代博弈的话语框架,透析舆论冲突背后的文化和权益之争,厘清舆论冲突的本质和语境变迁。论文结尾部分将对社会舆论在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问题上所形成的历史影响做出评定,笔者认为,近现代报刊对女性外出务工的舆论冲突加剧了城乡观念的二元分化,促成了自梳女、瞽姬和娼妓等孤立群体的产生。与此同时,报刊舆论对于女性外出务工现象的聚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运动进程,促进了有利于男女平等的社会立法。

张可然[9](2019)在《设置乡土情境 培养家国情怀——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文中认为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家庭、乡土和祖国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即是培养学生注重个人修身、亲情乡情和心怀天下的情感,应关注学生兴趣、思维、情感、行为习惯的生成。教师可借用乡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使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笔者所教学生生活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因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中,笔者借助珠三

钟艺玲[10](2018)在《清代珠江三角洲女性社会经济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性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分工的角度对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层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解珠三角地区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在清代这个处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特殊时代中,如何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及她们对家庭生活、地区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力图展现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女性的生活风貌,使人们对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了解。文章认为,清代珠三角地区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并且,从不同社会阶层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商品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来看,清代珠三角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失衡状态。不同阶层社会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强度与她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表现并不成正比,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上层女性的家庭拥有大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她们主要依附男性而生活,不需要过多地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和商业经营就能获得大量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等生活资源,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生活轻松悠闲,主要扮演的是消费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及最终受益人的角色,在消费方面以奢华优雅为主。而社会下层、底层女性为了生计成年累月地劳作,时代的变化使她们从家庭中走出来到社会谋生,在家庭手工业生产、近代工业、农业、渔业、商业服务业、文化艺术业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她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但这些经济活动所能换取的资源中,生存资料占据了她们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她们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远远低于上层社会女性。即便是参与了大量的消费活动,对于婢女等下层社会女性来说,她们参与的消费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消费活动的最终收益人并非她们自己,她们只是在其中扮演了代理消费的执行人或中间人的角色。部分可以消费得起奢侈品的下层、底层社会女性,有被“物化”的趋势,往往以被剥夺人身自由和权利为代价。

二、珠三角的“自梳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三角的“自梳女”(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地区自梳女风俗及其观音信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岭南自梳现象及兴起原因
二、观音信仰的选择与改造
三、男权秩序下的挣扎
结 语

(2)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融纳主流文化的基本表征
    (一)借“不落夫家”形式对“女大当嫁”价值原则妥协让步
    (二)用“收养徒弟”这一做法对“传宗接代”传统理念进行调和折中
    (三)守“冰清玉洁”信念对“贞女节妇”价值观念融入吸收
二、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抵抗主流文化的现实图景
    (一)举“闹人命”阵势极力扞卫贞洁与自由
    (二)扬“迷夫教”巫术极端反抗压迫与束缚
    (三)建“姑婆屋”极致追求抱团与依存
三、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在融合中抵抗的历史贡献
    (一)以自强不息的独立精神,开创女性崭新生活模式
    (二)以勤奋劳作的俭朴品质,证明女性撑起了半边天
    (三)以坚贞不屈的抗争行动,拉开我国女性解放序幕
结语

(3)社会现象中的女性服饰印记——以近代“自梳女”与“摩登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二、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三、余论

(4)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从民间说唱文学到影视作品观照下的“自梳女”(论文提纲范文)

一、 “自梳女”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成因
    (一)传统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生活悲惨是主因
    (二)缫丝业的兴盛为女性经济独立提供了可能
二、民间说唱文学中的“自梳女”——无奈的选择
    (一)民间说唱
    (二)民间童谣
三、现代影视作品中的“自梳女”——自我的觉醒
    (一)沿袭“自梳女”风俗
        1.“梳起”仪式与祝词。
        2.“姑婆屋”。
    (二)个性坚强独立,富有现代女性意识
    (三)选择“自梳”的高度自主性
四、结 语

(6)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珠三角姑婆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姑婆屋与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
三、姑婆屋的符号意义与个人归属感的形成
四、姑婆屋与社会的互动

(7)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的信仰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自梳女亲近、皈信佛教
二、自梳女如何信佛———以西樵为例
三、自梳女为何多信佛
结语

(8)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舆论冲突 ——以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现象研究
        二、清末民初女性外出合法性研究
        三、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的媒介呈现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外化刺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女性角色需求
        一、缫丝纺织的“巧劲”之需
        二、佣人妈姐的“熟稔”之需
        三、娼优妓伶的“女色”之需
    第二节 内生动力:传统伦理和现代理念相冲撞后的突破
        一、“尚情运动”的持续发酵
        二、“中西融合”的地域特色
        三、“女权运动”的舆论推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期外出务工女性的差异身份建构
    第一节 悖论中的新型职业女性
        一、女职员:“花瓶”之标
        二、女警员:“正义”之签
    第二节 被污名化的女招待群体
        一、女招待群体的生成状况
        二、女招待群体的身体叙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中的媒介报道及舆论冲突
    第一节 男性罢工驱动的第一次查禁女招待风波
        一、第一次查禁女招待始末
        二、第一次查禁女招待风波中的媒介呈现
    第二节 媒介舆论驱动的第二次查禁女招待风波
        一、第二次查禁女招待原委
        二、报纸舆论在第二次查禁女招待风波中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舆论冲突的本质及语境变迁
    第一节 舆论冲突的本质
        一、文化之争: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二、权利之争:“走出去”与持家守道的冲突
    第二节 舆论冲突的语境变迁
        一、女权话语的不断凸显
        二、女性解放受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持续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争鸣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商办报纸的自由观:趋向营利动机的假自由
    第二节 被孤立群体的生成:自梳女、瞽姬及娼妓群体
    第三节 报刊舆论的能动性:聚焦社会运动和推动社会立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两禁女招待期间报刊文章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清代珠江三角洲女性社会经济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史料
第一章 清代珠三角上层社会女性的生活风貌
    第一节 社会上层女性的经济社会活动
        一、劳动情况
        二、从事教育
    第二节 清代珠三角地区上层社会女性的各种消费
        一、衣着服饰消费
        二、饮食消费
        三、住宅方面消费
        四、出行消费
        五、劳动力消费
        六、婚姻消费
第二章 清代珠三角社会下层女性的生计
    第一节 下层妇女的谋生方式与社会活动
        一、手工业劳动
        二、农业劳动
        三、商业活动
        四、城市家政服务
        五、文化艺术创作
        六、公益活动
    第二节 清代珠三角社会下层女性的消费
        一、日常用品消费
        二、饮食消费
        三、服饰消费
        四、房屋住宿消费
        五、文化教育消费
        六、婚礼丧葬消费
第三章 特殊女性群体的社会经济活动
    第一节 疍家女的各种营生之道
        一、以捕渔为业
        二、经商
        三、水上运输
        四、为外国侨民提供家政服务
        五、从事演艺娱乐和色情服务
    第二节 “浮城”女性的消费
        一、衣着服饰消费
        二、饮食消费
        三、住宿与出行消费
        四、婚礼消费
    第三节 闯荡江海的“女海盗”
余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珠三角的“自梳女”(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地区自梳女风俗及其观音信仰的考察[J]. 温海怡.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J]. 郑可彤. 西部学刊, 2021(16)
  • [3]社会现象中的女性服饰印记——以近代“自梳女”与“摩登女”为例[J]. 张雪飞,杨小明. 晋阳学刊, 2021(04)
  • [4]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5]从民间说唱文学到影视作品观照下的“自梳女”[J]. 谭惠敏.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6]公共空间视角下的珠三角姑婆屋探析[J]. 曹怡雯. 长江丛刊, 2020(10)
  • [7]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的信仰生活[J]. 程肖力. 文化遗产, 2020(02)
  • [8]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舆论冲突 ——以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为例[D]. 蓝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设置乡土情境 培养家国情怀——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J]. 张可然.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10)
  • [10]清代珠江三角洲女性社会经济活动研究[D]. 钟艺玲.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珠三角的“自梳少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