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三角经济发电机

广州-珠三角经济发电机

一、Guangzhou-Economic Dynamo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论文文献综述)

任慈[1](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曹章露[2](2019)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大省,拥有广阔的海岸线资源,沿海港口逐渐成为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大量工业企业因为港口带来的便利性而聚集在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本等资源集聚逐渐使得港口区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港口强大的集聚能力吸引了众多航运企业和工业企业集聚,从而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港口产业,港口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间通过协同分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为实现广东省港口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明确地区港口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区域资源禀赋的适宜程度以及产业内部竞争强度,选择和挖掘最适宜地区资源与环境的港口产业。产业生态位思想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产业成长发展的影响,用以表征区域内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状况,每一个产业在生存发展以及相互间的竞争合作过程中,都存在着最适合产业自身成长发展的生态位,港口产业生态位代表着港口产业对地区资源的占有、配置、适应和利用情况。为促进广东省港口产业的良好发展,本文在港口产业发展研究中引入生态学理论,运用生态位思想,分析广东省港口产业的内部竞争状况和发展态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其次对港口产业、产业生态位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生态位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测度模型,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明确了广东省港口产业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生态位宽度、强度、重叠度模型测度广东省港口产业内部的竞争合作状况,从市场、资源和技术三个维度构建港口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位态势理论和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综合评价广东省港口产业内部各子产业的相对发展地位和对地区资源禀赋的适应程度,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生态位未来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合理预测并找出现有发展路径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促进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优势种产业的生态位宽度和强度总体上高于亚优势种产业,亚优势种产业又高于伴生种产业,七个港口子产业的生态位重叠度多分布于0.3以下的低重叠水平。第二,水上运输业的现有规模和增长动力在整个港口产业经济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汽车工业和化学工业具有相近的发展情况,规模发展不足但具有良好的增长趋势,船舶工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在态势表现方面都很欠缺,船舶工业对地区的资源占有和利用相当缺乏,钢铁工业作为优势种产业对资源的利用面广泛,但缺乏利用效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第三,研究发现广东省港口产业按照现有发展路径,在未来发展将成下降趋势,而导致港口产业生态位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生态位的不断下降。

黄毅梅[3](2020)在《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对策研究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打通工业园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各要素的流通渠道,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及副产品循环利用,优化整个园区产业共生体系,将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园区尺度的循环化改造模式发展与实践研究已然成为循环经济领域一个全新和前沿的课题。本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同类产业园循环化改造经验,建立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一般路径,并以大亚湾石化园区为研究载体,以系统理论、生态工业理论及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调研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大亚湾石化园区产业基础、公共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政策机制等方面探索大亚湾石化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的有利因素及面临的挑战。根据园区物质流核算分析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潜力,借鉴国内外循环化改造的实践经验,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具体对策措施进行宏观定性分析,分析表明从生产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石化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本文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以“3R”原则为框架,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实际状况和指标设置原则,建立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经济中期表观指标统计数据,根据建立的可拓分析模型,对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进行评价,计算分析表明:资源产出方面,主要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建设用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提高了31%、135%、21%、36.5%,表明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之后,各项指标明显优化,资源产出指标显着提升。资源利用方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利用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与改造前相比提高了124.4%。污染物排放方面,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改造前下降17.6%,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从0.05%上升至0.21%,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从0.06%上升至0.25%,吨乙烯单位能耗与吨芳烃能耗分别下降了0.8%和7%。一系列数据表明,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对节能减排有明显的效果。研究分析发现,大亚湾石化园区经过循环化改造,园区在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园区循环化程度等准则层的权重排序呈现向好趋势,循环化水平提升明显。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其他石化产业园区或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践与创新发展拓展思路,并提供有益借鉴。

徐进[4](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丰呈[5](2018)在《基于道路建设的石场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受到国家大力扶植,大量的道路建设项目消耗了大量的砂石集料,用于路基、路面与附属工程,不同等级的公路的面层与基层对集料的技术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鉴于国家加大力度打击不合法、技术标准不达标的石场,符合道路建设用集料标准的石场愈加稀少的情况,因此基于道路建设的石场项目作为路用砂石集料的产源地,显得更为重要。为了保障路用石场项目投产之后的收益,为道路建设提供足够的砂石原材料支持,保障道路工程正常进度的建设规划,那么对基于道路建设的石场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就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工程的大量新改建面临符合使用标准的砂石原材料极度短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道路建设所需的砂石集料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总结。从路用石场项目概况中可了解到石料品质、储量分布等信息,结合该地区道路建设所需集料质量技术标准的需要、同类型的石场项目的建设布局、产量与技术工艺设备的配套选择、寿命期内的经营成本等资料,在国家对砂石行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设计出适合该路用石场的建设方案。在明确了路用石场项目特点的条件下,对原有的评价指标和计算公式进行修改,构建了以财务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指标基础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分析的一体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面对规范化、规模化、高工艺且兼具环保的基于道路建设的石场项目必将崛起的趋势,对其进行效益评价,保障路用石场项目的投资成功率为道路建设提供支持将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任家仪[6](2018)在《城市综合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研究 ——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灾害频发且强度高、危害大。高速的城市发展与相对滞后的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及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未来城市综合安全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城市防灾系统规划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并不断通过实践反馈修正。我国大陆地区在城市防灾绿地的研究与建设方面则起步较晚,缺少明确的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建设目标和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尚处于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和摸索阶段。作为城市重要的防灾据点资源和城市绿地类型——城市公园绿地是在地震灾害中扮演着重要的避难场所的角色,是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城市绿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对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防灾改造是现阶段重要的防灾空间规划方向。同时,由于大多数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在建设时期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防灾避险的能力参差不齐。而在国内外先进经验中,评估城市防灾据点防灾力是城市防灾系统规划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的重要基础内容,以考量防灾据点能否满足防灾规划需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本文构建了一套城市综合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体系,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所有评价因子进行了说明和解释。根据所得的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利用专家打分得到层次分析法中所需的基础数据,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同时结合前面对评价因子的分析,构建并最大化地量化评价标准,分三个等级制定赋分标准。最后,本文以广州珠江公园为实践对象,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珠江公园的避震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1)珠江公园自然立地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较好,内部功能条件和防灾设施条件较一般,适合作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对象。2)作为一个以绿化造景为主的城市综合公园,其防灾建设的重点应该在防灾设施的和防灾空间的增建上。

高翔[7](2012)在《基于51单片机的电机转速传感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机检测系统对电机的参数要求精度越来越高,电机的转速和转动惯量是影响电机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而现有电机转速测量传感器,不管是非接触式还是接触式都存在各自的实际应用问题,基于转速测量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机转速测量系统。针对非接触式转速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不高和电机低速时传感器实时性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测量转速的光电式码盘结构,根据该转速传感器的结构特点,研究适合电机低速、高速时的转速计算方法和电机旋转方向的辨识算法。针对接触式转速传感器的现场安装不便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软接触式转速测量系统结构,参照现有光电编码器的结构和电机转轴加工过程中定位特点,即电机轴上的定位中心孔,进行传感器的安装定位,利用磁性材料对铁磁物质的吸附作用固定传感器。针对现有转速传感器与转速计算仪表分离的问题,本文采用了集转速测量和计算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本文设计的传感器系统结构,包括轴内结构、光电开关传感器及其电路、光电码盘、放大整形电路、单片机处理单元。该系统采用对射式槽型光电开关,该器件产生与码盘过孔相对应的脉冲信号,利用脉冲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在51单片机中产生的事件,确定各光电元件产生的脉冲宽度和脉冲数来计算电机转速。通过这种新算法,计算得到电机的转速值可以实时显示在LED数码管上,并可以与上位机通信,上传电机的转速值。

张勇[8](2011)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认为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一种崭新的组织方式和运作体系,在近些年被各方尤其是各地政府作为当地物流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在大力推进建设,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规划和建设高潮。然而,在人们对物流园区的认识以及我国物流发展的环境都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一项物流园区投资决策的失误,常常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给经济的正常运行、城市的正常运作和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决策应该由城市物流规划、园区交通状况、风险评估、投资测算、经济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论文在分析了广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广州市物流园区整体规划的要求对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进行系统研究。为确定该物流园区投资的经济性分析收集了广州市物流园区规划的大量资料和征地拆迁建设成本等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研究该物流园区的选址、建设规模、投资与收益、建设风险等方面,最后确定该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决策。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的研究,为下文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接下来,从外部环境对于广州市物流园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从宏观环境到广州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再到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得出了外部环境非常适合物流园区发展;第三部分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关键因素以及项目的经营业务结构,定性的分析了该项目成功的可能性;第四部分从财务角度对于该项目进行评价,通过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现金流的预测,用相关财务指标说明该项目是否可行;最终,利用定量以及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项目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外部条件、市场需求、园区选址、园区规模以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关键因素对于物流园区的影响较大,对于项目的投资的相关预测也有一定影响,而相关的预测,要结合项目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李岩[9](2010)在《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城市群以超常规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成长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中国的经济引擎之一。然而,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造成整个区域内水、大气和固废等严重的污染。更令人忧心的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明显表现出各城市间环境发展相互影响的负效应,即出现了环境污染的叠加作用——一个城市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善,整个珠三角城市群都要遭受困扰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珠三角的水环境污染、酸雨、电子垃圾污染和海岸带生态环境破坏的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问题与一般城市环境问题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水质性缺水、酸雨、电子垃圾污染及海岸带环境破坏,都是同珠三角城市群特殊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紧密相关的。论文首先概括了城市群环境问题不同于一般城市环境问题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治理城市群环境问题应采取针对性和有区别性的政策手段;同时论文在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基础上,指出了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理论依据。论文接着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特点,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四类典型环境问题(水质性缺水、酸雨、电子垃圾污染和海岸带环境问题)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试图解释导致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论文得出导致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同珠三角城市群近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特殊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紧密相关。论文概括了近年来治理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手段,结合国家和广东省治理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已出台的重大规划以及相关的措施和行动,分析了利用环境经济政策手段治理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的意义和未来趋势。论文最后分析了国内外实施环境经济手段现状与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对其他环境政策手段与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对比分析,提出积极利用环境经济手段,在现阶段能有效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的解决。论文指出,在珠三角这样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通过以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押金退款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刺激企业重新考虑生产成本和改进技术,以此改善和解决珠三角城市群目前面临的棘手的环境问题,时机已经相对成熟;论文同时指出,要结合珠三角城市群具体环境问题的特点综合利用和灵活选择其他的环境政策手段。

岳鹏翥[10](2009)在《贵港市内河货运船舶运力近中期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珠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六省区,流域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江流域内常年通航1.2万公里,内河航运量仅次于长江,全流域水运量占全国内河水运量的20%。其巨大的运能资源、重要的社会地位、水运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珠江流域中游,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它东南毗邻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及香港、澳门地区,西部背靠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2008年贵港市政府提出“构筑珠三角连接北部湾的大通道,打造内河大港口,发展临江大工业,建设区域性新兴大城市”战略目标。目前,贵港市水运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水运需求旺盛,船舶运输具备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用科学的发展观,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制定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又切实可行的船舶运力发展规划,以建设规模强大、结构合理、运营高效的船舶运力体系,引导船舶运输向规范化、效益化方向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水运优势,对贵港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水运强市战略的实施,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首先对贵港市港口、航道、水运量、船舶运力及运输组织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船舶运力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贵港市水路货运量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贵港市的水路货运量进行了预测。根据贵港市水路货运量预测结果,结合贵港市现有船舶运力结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及船舶标准化要求,制定了贵港市近中期内河货运船舶运输组织和运力规划并提出了贵港市内河运力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建议。

二、Guangzhou-Economic Dynamo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uangzhou-Economic Dynamo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论文提纲范文)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位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态位理论在产业研究领域应用的相关综述
        1.2.3 港口产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界定
        2.1.1 港口产业的定义与构成
        2.1.2 生态位、产业生态位和港口产业生态位的定义
    2.2 产业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方法
        2.2.1 产业生态位理论
        2.2.2 产业生态位测度方法
第3章 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水上运输业发展概况
        3.1.1 产业整体发展稳步提升
        3.1.2 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
        3.1.3 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
    3.2 港口物流业发展概况
        3.2.1 港口物流业稳定增长
        3.2.2 港口物流业对经济贡献波动上升
        3.2.3 劳动力吸纳能力保持稳定
    3.3 临港工业发展概况
        3.3.1 临港工业经济增长不足
        3.3.2 临港工业内部结构基本稳定
        3.3.3 传统临港重化工业就业人数占比下降
    3.4 广东省港口产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港口共生产业主体增长动力不足
        3.4.2 港口共生产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3.4.3 港口依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不足
        3.4.4 港口依存产业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3.4.5 港口依存产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生产方式
第4章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评价与分析
    4.1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港口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港口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港口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方法
        4.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参数测度
        4.2.1 港口产业生态位宽度和强度
        4.2.2 港口产业生态位重叠度
        4.2.3 生态位分异度
    4.3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态势评价
        4.3.1 港口产业态值和势值
        4.3.2 市场、资源和技术生态位
        4.3.3 相对综合生态位
    4.4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适宜度评价
        4.4.1 市场、资源和技术生态位适宜度
        4.4.2 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
第5章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发展预测分析
    5.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5.1.1 GM(1,1)模型的构建
        5.1.2 GM(1,1)模型的误差计算及精度检验
    5.2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灰色GM(1,1)模型预测分析
        5.2.1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预测结果与精度检验
        5.2.2 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发展比较分析
第6章 促进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发展的建议
    6.1 促进广东省港口产业协同共生
        6.1.1 扩充港口产业生态位强度和宽度
        6.1.2 提高港口产业发展差异化水平
    6.2 选择和挖掘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空间
        6.2.1 选择和变异港口产业定位
        6.2.2 挖掘和捕捉港口产业生存优势
    6.3 提升和培育港口产业资源环境
        6.3.1 提升港口产业资本利用效率
        6.3.2 培育港口产业人才基础
    6.4 提升港口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4.1 加强港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6.4.2 加强港口产业生态环境建设
    6.5 推动广东省港口产业生态位优化升级
        6.5.1 加强政府在优化港口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6.5.2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港口产业的升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对策研究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资料来源
    1.4 创新性及科学性
第二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综述
    2.1 园区循环化相关理论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生态工业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践
        2.3.1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
        2.3.2 日本北九州工业园
        2.3.3 苏州工业园
        2.3.4 嘉兴港化工园
        2.3.5 国内外园区循环化改造经验启示
    2.4 循环化改造有关理论和模式对石化园区循环发展的影响
        2.4.1 生产组织形式
        2.4.2 产业技术创新
        2.4.3 产业制度创新
    2.5 小结
第三章 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构建
    3.1 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分析
        3.1.1 试点园区主导产业及管理方式分析
        3.1.2 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撑项目分析
        3.1.3 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对比结果
    3.2 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识别
    3.3 小结
第四章 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潜力分析
    4.1 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现状及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4.1.1 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概况
        4.1.2 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4.2 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循环化改造SWOT分析
        4.2.1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优势分析
        4.2.2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劣势分析
        4.2.3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机会分析
        4.2.4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挑战分析
    4.3 大亚湾石化产业园物质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策略选择
    5.1 循环化改造总体策略
    5.2 循环化改造原则
    5.3 循环化改造总体目标
        5.3.1 空间布局优化
        5.3.2 产业结构优化
        5.3.3 资源资源综合利用优化
    5.4 大亚湾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路径分析
        5.4.1 优化空间布局
        5.4.2 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5.4.3 循环经济产业链改造和重塑
    5.5 小结
第六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
    6.1 园区循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6.1.1 构建园区循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6.1.2 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指标选取
    6.2 园区循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基于AHP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 指标权重确定具体应用
        6.2.3 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6.3 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分析
        6.3.1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循环化改造评价
        6.3.2 基于层次分析的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
        6.3.3 基于可拓模型分析的循环化改造效果评价
    6.4 石化园区循环化模式特点讨论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域的界定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义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1 评价指标概况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4.1.3 时间范畴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4.2.1 自然环境
        4.2.2 历史沿革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7.1.1 项目概况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1.4 设计特点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7.2.1 项目概况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方法
        7.2.4 设计特点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3.6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基于道路建设的石场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道路建设发展现状
        1.1.2 路用石场项目现状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写作思路
第二章 路用石场项目效益评价体系
    2.1 效益评价理论与主要方法
        2.1.1 效益评价理论
        2.1.2 效益评价主要方法概述
    2.2 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2.2.1 投资估算
        2.2.2 成本费用计算
        2.2.3 收入和税金估算
    2.3 财务评价
        2.3.1 盈利能力分析
        2.3.2 偿债能力分析
    2.4 不确定性分析
        2.4.1 盈亏平衡分析
        2.4.2 敏感性分析
        2.4.3 风险性分析
    2.5 社会环境效益评价
        2.5.1 评价方法综述
        2.5.2 评价指标选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用石场项目概况与建设方案
    3.1 路用集料分类与技术指标
        3.1.1 路用集料分类
        3.1.2 路用集料技术指标
    3.2 路用砂石市场分析
        3.2.1 路用砂石行业供需情况
        3.2.2 路用砂石行业市场情况
        3.2.3 路用砂石行业格局预测
    3.3 路用石场项目概况
        3.3.1 项目建设地点
        3.3.2 建设地点范围道路新改建项目
        3.3.3 路用石场建设条件
        3.3.4 路用石场资源概况
    3.4 路用石场建设方案
        3.4.1 路用石场建设规模与选址
        3.4.2 开采与运输方案
        3.4.3 工艺流程与主要设备
        3.4.4 排土场与防治水方案
        3.4.5 路用石场项目土建工程与辅助设施
    3.5 路用石场环境保护
        3.5.1 环保措施
        3.5.2 路用石场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用石场项目效益评价应用实例
    4.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1 投资估算
        4.1.2 资金筹措与利息估算
    4.2 成本费用估算
    4.3 财务分析
    4.4 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4.5 社会环境效益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城市综合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研究 ——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与城市灾害
        1.1.2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功能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相关概念辨析
    2.1 日本防灾公园相关概念
        2.1.1 都市公园的分类
        2.1.2 防灾公园概念与防灾公园体系
    2.2 中国大陆防灾避险绿地相关概念
        2.2.1 城市绿地分类
        2.2.2 防灾公园、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与避震疏散场所
    2.3 台湾防灾公园相关概念分析
        2.3.1 公园绿地的分类
        2.3.2 防灾公园绿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城市防灾规划研究及建设概况
    3.1 欧美地区
    3.2 日本
        3.2.1 防灾公园建设发展
        3.2.2 都市防灾系统规划
    3.3 台湾
        3.3.1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3.3.2 都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
    3.4 中国大陆
        3.4.1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3.4.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与研究
        3.4.3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综合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体系
    4.1 评价体系构建
    4.2 评价因子分析
        4.2.1 自然立地条件
        4.2.2 周边环境条件
        4.2.3 内部功能条件
        4.2.4 防灾设施条件
    4.3 确定因子权重
    4.4 评价标准与赋分计算
第5章 珠江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
    5.1 珠江公园概况
    5.2 珠江公园避震减灾功能分析
        5.2.1 自然立地条件
        5.2.2 周边环境条件
        5.2.3 内部功能条件
        5.2.4 防灾设施条件
    5.3 珠江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4 珠江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赋分计算
    5.5 珠江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总结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51单片机的电机转速传感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传感器产生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速度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电机转速传感器分类
    1.2 本课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速度检测方式和新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反射光条式电机测速传感器
    2.3 旋转编码器
        2.3.1 增量编码器
        2.3.2 绝对式编码器
    2.4 基于检测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测速方法
        2.4.1 上升沿和相邻下降沿的检测
        2.4.2 上升沿与相邻上升沿的检测
        2.4.3 下降沿与相邻下降沿的检测
    2.5 数字滤波
        2.5.1 算数平均值滤波
        2.5.2 中值滤波
        2.5.3 中值平均滤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速度传感器系统
        3.2.1 整体机械结构单元
        3.2.2 转轴内部结构单元
        3.2.3 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3 单片机控制系统
        3.3.1 单片机概述
        3.3.2 八进制三态反转透明锁存器SL74HC573
        3.3.3 单片机与数码管的动态显示接口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速度传感器的软件实现
    4.1 引言
    4.2 转速计算模块
        4.2.1 测速代码
        4.2.2 数字测速软件框图
    4.3 转向辨识模块
        4.3.1 辩向代码
        4.3.2 辩向软件框图
    4.4 数码管显示模块
    4.5 实验结果
        4.5.1 程序编译
        4.5.2 电路仿真
        4.5.3 转速实测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物流园区的相关理论
        1.2.2 项目投资决策的相关理论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项目介绍
    2.1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 物流园区项目简介
    2.2 广州市Z 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2.3 项目的效益分析
        2.3.1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2.3.2 项目的社会效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概述
    3.3 广州市物流产业发展综述
        3.3.1 广州市物流产业发展总体情况介绍
        3.3.2 广州市物流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3.4 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前景分析
        3.4.1 广州市现有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3.4.2 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前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项目方案分析
    4.1 外部有利条件分析
        4.1.1 政策扶持优势
        4.1.2 物流业发展优势
        4.1.3 城市规划建设与规划优势
        4.1.4 产业发展优势
        4.1.5 基础设施优势
        4.1.6 物流体系空间优势
    4.2 选址分析
    4.3 市场需求分析
    4.4 园区规模分析
    4.5 基础设施规划
        4.5.1 建筑设计
        4.5.2 结构设计
        4.5.3 给排水规划
        4.5.4 电气
    4.6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 物流园区经营模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项目投资分析
    5.1 投融资预算
        5.1.1 资金使用计划
        5.1.2 资金来源计划
    5.2 项目经营预测
        5.2.1 项目经营预测假设
        5.2.2 项目收入预测
        5.2.3 项目支出预测
        5.2.4 项目现金流预测
    5.3 项目投资决策指标分析
        5.3.1 项目折现率的确定
        5.3.2 投资回收期
        5.3.3 投资净现值
        5.3.4 内部报酬率
    5.4 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6.1 风险定性分析
        6.1.1 风险识别
        6.1.2 风险评估
        6.1.3 风险应对措施
    6.2 风险定量分析
        6.2.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6.2.2 弹性矩阵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录

(9)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城市群概念界定
        二、城市群环境问题的特点
        三、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节 环境经济手段研究
        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
        二、环境经济手段的分类
        三、环境经济手段的国内外应用状况
    第五节 本文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二章 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一、水环境恶化导致水质性缺水严重
        二、空气污染严重造成酸雨频降
        三、电子垃圾污染加剧
        四、海岸带环境破坏
    第二节 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对城市群环境造成压力
        二、环境保护机构对跨政区污染治理低效
        三、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导致环保投入和治污积极性不高
第三章 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手段评析
    第一节 珠三角城市群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手段
        一、管制手段
        二、技术手段
        三、教育手段
        四、经济手段
    第二节 有关珠三角城市群环境保护的重大规划分析
第四章 完善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环境经济手段解决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外部性的效用
        一、改革和完善庇古手段
        二、创新科斯手段 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
        三、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化选择
    第二节 综合利用其他环境手段解决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
        一、传统的管制手段在解决中国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二、利用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公众参与治理环境自觉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贵港市内河货运船舶运力近中期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贵港市内河货运船舶运力现状分析
    2.1 贵港市水运概况
        2.1.1 贵港市港口概况
        2.1.2 贵港市航道概况
        2.1.3 贵港市水路货运量概况
    2.2 贵港市船舶运力及运输组织现状
        2.2.1 贵港市船舶运力概况
        2.2.2 贵港市船舶运输组织现状
    2.3 贵港市船舶运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3章 贵港市水路货运量预测
    3.1 贵港市水路货运量发展环境
        3.1.1 珠江水系概况
        3.1.2 贵港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3.1.3 贵港市综合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3.2 贵港市水路货运量预测方法
    3.3 贵港市水路货运量预测
        3.3.1 煤炭水运量预测
        3.3.2 水泥水运量预测
        3.3.3 矿建材料水运量预测
        3.3.4 其他货物水运量预测
        3.3.5 集装箱水运量预测
        3.3.6 贵港市水运量总量预测
    3.4 贵港市分航线货物水运量
第4章 贵港市船舶运输组织方式研究
    4.1 贵港市船型及船舶运输组织方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4.1.1 贵港市船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4.1.2 贵港市船舶运输组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4.2 贵港市船型方案拟定
        4.2.1 航线配船基本原则
        4.2.2 主要航线的船型方案
    4.3 贵港市船型方案论证
        4.3.1 船型论证中主要参考指标体系
        4.3.2 航线成本组成及指标参数的选定
        4.3.3 单船运输经济性分析
    4.4 敏感性分析
    4.5 贵港市船舶运输组织规划
第5章 贵港市船舶运力发展规划方案
    5.1 船舶运力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规划原则
        5.1.3 规划目标
    5.2 船舶运力发展规划
    5.3 船舶运力及船型发展建议
第6章 贵港市船舶运力发展政策及建议
    6.1 贵港市船舶运力发展现有政策及其评价
    6.2 贵港市船舶运力发展技术政策建议
    6.3 贵港市船舶运力发展经济政策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四、Guangzhou-Economic Dynamo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论文参考文献)

  • [1]“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广东省港口产业发展研究[D]. 曹章露.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3]大亚湾石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对策研究及效果评价[D]. 黄毅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4]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道路建设的石场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研究[D]. 李丰呈.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6]城市综合公园避震减灾功能评价研究 ——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D]. 任家仪.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基于51单片机的电机转速传感器系统设计[D]. 高翔.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5)
  • [8]广州市白云区太和M物流园区投资决策研究[D]. 张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 [9]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D]. 李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10]贵港市内河货运船舶运力近中期发展规划研究[D]. 岳鹏翥.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广州-珠三角经济发电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