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

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

一、中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姗[1](2021)在《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卵巢囊肿,并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为王富春教授临床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提供临床依据。并阐述王富春教授在治疗卵巢囊肿的临证思路、经验方法及治疗特色。方法:1.根据王富春教授多年临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阐述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的临证思路、经验方法和治疗特点。2.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四平骨伤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本课题研究中西医诊断及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患者36例,采用王富春教授经验方制成穴位贴敷,贴于患者关元,子宫(双),三阴交(双),每日1次(月经期不进行贴敷),每次4-6小时,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相邻2月之间月初前3天休息,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计3个疗程。贴敷期间避孕,避免情绪波动。3.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主、次症候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卵巢囊肿大小。将以上数据分析后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经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有效病例数30例,中医症候疗效改善情况为,明显改善10%,部分改善86%,无改善3%。2.根据治疗前后总积分对比,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总积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通过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及证候单项积分疗后积分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分析(P<0.01),说明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3.治疗前B超提示卵巢囊肿大小(三径之和)均值为9.98±2.15,治疗后为6.52±2.35,两者经统计分析(P<0.01),说明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采用王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寒凝血瘀型)临床疗效确切,对卵巢囊肿大小及中医主、次症候的有明显改善。2.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胡斯雅[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现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的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入选文献,提取相关方剂及药物信息,录入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证型、药物类别、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从检索到的1311篇文献中筛选出124篇,纳入124个方剂,涉及药物170味,按功效分为16类,总频次为1500次。证型分布前5位分别为气滞血瘀证(60次)、痰瘀互结证(42次)、痰湿内阻证(31次)、瘀阻胞宫证(17次)、肝郁脾虚证(13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莪术(69次)、三棱(61次)、桃仁(61次)、赤芍(58次)、茯苓(58次)、当归(51次)、穿山甲(42次)、甘草(41次)、丹参(40次)、桂枝(38次);使用频次前6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活血化瘀药(450次)、补虚药(246次)、清热药(227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48次)、利水渗湿药(114次)、理气药(106次)。用药频次≥10次的中药共计44味,其药性频次前2位分别为寒性(20次)、温性(14次),药味频次前3位为苦(24次)、辛(20次)、甘(15次);药物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为肝(31次)、脾(16次)、胃(13次)。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6组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7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1.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的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瘀阻胞宫证、肝郁脾虚证。2.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治疗卵巢囊肿的常用药物类别。3.莪术、三棱、桃仁、赤芍、茯苓、当归、穿山甲、甘草、丹参、桂枝、黄芪、海藻、夏枯草、香附、浙贝母、川芎、牡丹皮、柴胡、牡蛎、白芍、鳖甲、薏苡仁、皂角刺、白术为治疗卵巢囊肿的高频核心药物。4.寒性、温性;苦、辛、甘;肝、脾、胃经为治疗卵巢囊肿的主要性味、归经。5.聚类分析得到6组核心药物组合。6.关联规则分析得出37条药对及药组。

田叶红[3](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谢宝珍[4](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黄雅麟[5](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八髎穴结合内服中药的方式对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进行治疗,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能够为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更多循证学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通过中医药结合针灸对此进行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内服对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观察本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法90例病例按随机序列软件产生的随机序列数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A组30例及对照B组30例,具体方法如下:用随机序列软件模板,产生一组1-90的随机序列数(就是1-90的自然数,但顺序被随机打乱)。然后给每个病人顺序分配一个随机序列数,其值除3,余1进治疗组,余2进对照A组,余0进对照B组。如某患者被分配到的数是32,除3余2,这个病人就分到对照A组。按照随机序列数填好随机卡将其装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治疗方法治疗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夸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八髎穴,配穴: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八髎穴均用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药物内服和针灸治疗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A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中关于月经后期的普通针刺选穴拟定: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期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和四肢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将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B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服用5天(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观察患者月经周期、月经经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伴随症状评分指标的变化,客观分析并评价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月经周期天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不调以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月经周期天数分级。(分级量表见附表一)伴随症状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见附表二)因为评分量表涉及多个主观指标评价,所以在评价时安排具有中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采集患者相关症状情况,且此负责评价人员并不知晓随机序列数以及所对应的患者分组情况,尽量确保采集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均一性。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疗效评定参照2017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注: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痊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月经周期恢复28±7天,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70%≥积分减少<95%;有效:月经周期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30%≤积分减少<70%;无效:月经周期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治疗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则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M(P25,P75)描述,多个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等级资料的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在收入组时,负责安排入组的研究者充分的对患者既往月经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工作学习环境、精神情况、压力状态及生活状况整体分析。从源头对患者的入组进行严控,确保入组后有良好的依从性,所以在研究结束时,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入组的90患者均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未发生脱落和中止情况,90例有效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病程、月经经期、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及伴随症状的比较,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A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66.7%。且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6.7%,对照A组愈显率为10%,对照B组愈显率为0,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入组前不少患者的月经经期处于正常水平,治疗组有16例(53.3%),对照A组有16例(53.3%),对照B组有13例(43.3%)月经经期是正常的,除去这一基数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对于月经经期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月经周期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第2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2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和LH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3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LH、T、PRL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E2则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FSH和LH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3组之间相比,治疗组伴随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检验分析各组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3组经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以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八髎穴配伍三阴交特定穴位组合,应用局部温针联合内服中药的治疗方式,与普通针灸和单一内服中药相比较,观察前者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此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调节月经周期,能够全面的调节血清性激素各指标,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此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未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参考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纵向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的有效性分析,后期可纳入其他证型患者,开展横向的多证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多角度评价本研究所应用治疗方法的疗效特点。通过本研究发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作用机制的探索,为临床疗效的体现提供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资料。

刘培培[6](2014)在《“治未病”理论在卵巢囊肿防治中的指导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思想,研究“治未病”理论在卵巢囊肿防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手工检索CNKI数据库中1998年到2013年及中华医典500本文献中卵巢囊肿相关性医学文献,分析卵巢囊肿常见的病因病机,在未病之时防止卵巢囊肿的发生;整理出卵巢囊肿既病之后的治疗方法及卵巢囊肿临床治愈后提出瘥后防复措施,并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防治思路。结果:卵巢囊肿患病日久,易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甚或恶变。生活习惯、情志、饮食、平时及产后调护不当等是影响卵巢囊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卵巢囊肿的发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本病未病时调精神,畅情志,经期、产后防寒保暖,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且注意劳逸结合,适度运动,及时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等。(2)既病后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临床上早期认识卵巢囊肿的性质,对患者综合评判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如及早应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或针灸等加以干预,防止随着卵巢囊肿增大,而出现卵巢囊肿蒂扭转、破裂、感染甚或恶变等严重病症。(3)本病初愈阶段,虽症状消失,但邪气未尽,如调摄不当极易复发。此时应嘱患者调摄精神,防寒保暖,清淡饮食,生活作息规律,适量运动,同时根据身体状况辨证选用中成药巩固疗效,并且愈后定期复查等。结论: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卵巢囊肿,需要调摄情志、合理膳食、生活规律、防寒保暖、避其邪气及定期体检等综合措施加以干预,结合辨证治疗方可达到预期目的。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卵巢囊肿病位虽在胞中,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本病属本虚标实,肝郁脾肾虚弱为本,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为标。(2)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劳逸失度、冲任虚损等是卵巢囊肿发生的主要病因,进而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故治疗本病应以调理肝脾肾为主。(3)卵巢囊肿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脾虚生痰,肾失温阳化气等导致的气、血、津液运布失调,以致气(气滞)、血(血瘀)、痰(痰凝)、湿(湿停)互结为患,聚于盆腔内而形成囊肿。(4)卵巢囊肿的治疗除药物保守治疗外,还应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调节,合理安排膳食;防寒保暖,适量运动,防止卵巢囊肿复发。

姜贺伦[7](2006)在《益气化瘀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的临床疗效、理化指标、不良反应、作用机理等较为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为中药治疗卵巢囊肿提供科学依据及开发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的方法观察治疗100例肌瘤患者,其中治疗组50例,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50例。观察安全性观测指标: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化检,心、肝、肾功能检查;疗效性指标:临床症状,妇科B超检查,血小板计数(PLT),血浆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血液流变学、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不良反应观察及随访。结果:1.综合疗效显效率62%,总有效率90%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56%,总有效率86%,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明显缩小卵巢囊肿瘤体,自身前后比较有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显着提高卵巢囊肿患者红细胞比容,降低全血还原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自身前后比较有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显着降低卵巢囊肿患者E2和P水平,通过负反馈机制,提高FSH和LH水平,自身前后比较有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显着提高卵巢囊肿患者TNF-α和NO水平,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观察:除1例患者治疗后复查发现肝功能损害,后确定为乙肝所致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及血象异常。治疗期间记录到2例患者有恶心反应,但无1例患者因毒副反应终止治疗。治疗2个疗程停药后上述症状均自行消失。8.随访:停药后定期随诊治疗组患者25余例,除4例再次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加外,其余患者均正常。结论:1.通过益气化瘀、利湿散结,达到缩小瘤体,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2.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达到治疗的目的;3.调整性腺轴,恢复性激素水平,从而缩小瘤体,达到治疗的目的;4.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和抗氧自由基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5.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便于携带,病人易于接受。

胡瀞月[8](2004)在《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随着囊肿逐渐增大,患者常可出现下腹胀痛、月经紊乱等症,病情严重者不但会影响妇女的生育功能和身心健康,还可能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破裂、继发感染等多种病变,危害较大。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对于较大囊肿(直径 5 厘米以上)多选择手术治疗,虽疗效尚佳,但难免给患者带来手术创痛及较大经济负担,且术后仍多有复发。对于较小囊肿病变,则任由患者在病痛中消极等待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寻找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开发方便快捷的口服药物,填补卵巢囊肿由较小病灶发展至可手术病灶之间这一段“窗口期”的治疗空白,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治疗成本,成为卵巢囊肿治疗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相对西医现有疗法,中医药在卵巢囊肿(特别是较小病变)的治疗上独具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每获良效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遣方用药更是异彩纷呈。然详加推敲,各家立法处方总体仍未逾痰瘀作祟、实邪为主的前人理论,对中医药治疗本病作用机理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导师肖承悰教授依据多年妇科临床经验,明确指出古之“肠覃”即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之卵巢囊肿。为了有别于妇科以外的解释,有利于妇科疾病诊断的规范化,卵巢囊肿的中医病名应明确为“妇人肠覃”。同时,创新性地提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血不足、肝郁脾虚为本,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为标,邪气阻于冲任,日久而成有形之囊肿。针对这一病机,确立了养血健脾、化瘀消痰的治疗法则,祛邪与扶正并重,治标与治本相兼。在传统名方当归芍药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优化剂型为颗粒剂,应用于临床。为观察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文对 87 例 18~50 岁之间,明确诊断为卵巢囊肿的门诊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中以养血健脾、化瘀消痰为法的颗粒剂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共 72 例、“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15 例。结果表明:1. 治疗组所用的颗粒剂对卵巢囊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为 87.5%,疗效显着。与对照组 73.33%的有效率相比,疗效有增高的趋势。2. 治疗组治疗 1 疗程后,93.06%的患者中医症状得到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雌二醇(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说明该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改善活性氧代谢紊乱、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降低雌激素水平、改善血流动态和微循环等综合作用有关。综上所述,“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是治疗卵巢囊肿的有效治法,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活性氧代谢紊乱、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降低雌激素水平、改善血流动态和微循环等综合作用有关。

刘弘,辛茜庭[9](2004)在《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近况》文中研究指明卵巢的结构与组织成分都很复杂,故形成的肿瘤类型之多,也是全身器官之最。卵巢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在常规体检做 B 超时发现, 其具体的发病率尚未见报道。临床报道中以单纯性

蒋俭[10](1997)在《卵巢囊肿的中医治疗现状及研究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卵巢囊肿的中医治疗现状及研究方向蒋俭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妇科,北京100053主题词:卵巢囊肿/中医治疗综述卵巢囊肿是指发生于卵巢的囊性肿物。绝大多数卵巢囊肿为良性,亦有少数属恶性或有恶变的可能。其主症属中医“瘕”、“肠覃”的范畴,西医以手术治...

二、中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王富春教授治疗卵巢囊肿的临证经验
    1 学术思想概要
    2 临证思路
    3 对卵巢囊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4 卵巢囊肿治疗特色
    5 经典病例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案
    3 疗效观察
    4 数据计算方法
    5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卵巢囊肿的研究概况
        1.1 古代病名来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卵巢囊肿的研究概况
        2.1 病因
        2.2 卵巢囊肿的分类
        2.3 卵巢囊肿的诊断方法
        2.4 治疗方法
    3 数据挖掘技术
        3.1 聚类分析
        3.2 关联规则分析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规范化处理
        1.6 建立数据库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证型
        2.2 药物类别
        2.3 用药频次
        2.4 药物性味归经
        2.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6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证型分布分析
    2 高频药物类别分析
        2.1 活血化瘀药
        2.2 补虚药
        2.3 清热药
        2.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利水渗湿药
        2.5 理气药
    3 高频中药分析
    4 中药性味归经情况分析
    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6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3)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4)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临床病理分型
        4 临床分期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3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数据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4.5 专家访谈
        4.6 研究流程图
    5 研究结果
        5.1 数据录入情况
        5.2 药物频次分析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5.4 药物四气统计
        5.5 药物五味统计
        5.6 药物归经统计
        5.7 药物功效统计
        5.8 关联规则分析
        5.9 聚类分析
        5.10 复杂网络分析
        5.11 专家访谈
    6 讨论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6.3 用药特点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7 小结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3.7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药物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4.3 合并用药记录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4.6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纳入病例情况
        5.2 一般情况
        5.3 治疗结果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6 讨论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6.2 疗效分析
    7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一、月经后期中医病名的认识
        二、月经后期与脏腑的关系
        三、月经后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四、现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月经后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一、月经的生理及定义
        二、月经后期的机理和治疗进展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的研究概况
        一、组方与配伍特点
        二、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三、当归芍药散的药理研究
    小结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脱落标准
        六、中止治疗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组别设置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过程中各阶段的疗效分析
        三、治疗前后各组月经经期和月经周期变化情况
        四、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五、治疗前后整体疗效结果
讨论
    一、本研究设计思路的分析
    二、中药处方及穴位选择的分析
    三、疗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选择
    四、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6)“治未病”理论在卵巢囊肿防治中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基础
    1 “治未病”理论概要
    2 中医学对卵巢囊肿的认识
        2.1 古代相关病名概要
        2.2 卵巢囊肿病因病机
        2.2.1 古代对卵巢囊肿病因病机认识
        2.2.2 现代医家对卵巢囊肿病因病机的论述
    3 现代医学对卵巢囊肿的认识
        3.1 卵巢囊肿的病因
        3.2 卵巢囊肿的分类
        3.3 西医治疗
        3.3.1 腹腔镜治疗
        3.3.2 介入治疗
“治未病”理论在卵巢囊肿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1 谨养慎调未病先防
        1.1 调畅情志
        1.2 合理膳食
        1.3 适度锻炼
        1.4 月经期及产后调护
        1.5 充足睡眠
    2 辨证施治既病防变
        2.1 中医治疗
        2.1.1 辨证分型治疗
        2.1.2 经方、验方治疗
        2.1.3 中成药治疗
        2.1.4 内服外治疗法
        2.1.5 中药保留灌肠疗法
        2.1.6 针药合治及超声介入疗法
        2.1.7 中西药联合治疗
        2.1.8 辨证施膳
    3 将息慎养瘥后防复
    4 导师学术思想
        4.1 病因病机
        4.2 治疗大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益气化瘀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卵巢囊肿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卵巢囊肿的病名认识
        1.2 中医学对卵巢囊肿的病因认识
        1.3 中医学对卵巢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卵巢囊肿的治法方药的认识
        1.4.1 曦露丸
        1.4.2 木香通气散
        1.4.3 乌喙丸
        1.4.4 香棱丸
        1.4.5 橘核丸
        1.4.6 厚朴散
        1.4.7 泽兰汤
        1.4.8 桂枝桃仁汤
        1.4.9 大黄蛰虫丸
    2 现代文献研究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1 痰瘀论
        2.1.2 气滞论
        2.1.3 水湿瘀血互结胞络论
        2.1.4 阳虚论
        2.1.5 血虚论
        2.1.6 肾虚论
        2.2 临证治疗
        2.2.1 成方
        2.2.2 验方
        2.2.3 外治法
        2.2.4 针灸疗法
        2.2.5 蒙药治疗
        2.2.6 综合疗法
        2.3 西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剂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引言
    临床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纳入标准
        1.1.4 病例排除标准
        1.1.5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1.2 被试药物
        1.2.1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
        1.2.2 桂枝茯苓胶囊
        1.3 研究方法
        1.3.1 病例选择
        1.3.2 治疗方法
        1.3.3 盲法选择与实施
        1.3.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 疗效诊断标准
        1.4.1 主要病诊断标准
        1.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1.5 揭盲的规定
        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例基本情况
        2.1.1 年龄
        2.1.2 病程
        2.1.3 卵巢囊肿大小
        2.2 症状学资料
        2.2.1 月经情况
        2.2.2 舌脉情况
        2.3 其他病史
        2.4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治疗卵巢囊肿疗效
        2.4.1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治疗卵巢囊肿临床疗效观察
        2.4.2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治疗卵巢囊肿中医证候疗效
        2.4.3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治疗卵巢囊肿B超结果分析
        2.4.4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4.5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对血浆FSH、LH、E2、P、T水平的影响
        2.4.6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对TNF-α和NO浓度的影响
        2.5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
        2.6 随访
        3 讨论
        3.1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的立论依据
        3.1.1 导师对卵巢囊肿的认识
        3.1.2 益气化瘀法立方的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的组方分析
        3.1.3 益气化瘀利湿散结颗粒治疗卵巢囊肿的作用机理
        3.1.4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1:卵巢囊肿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临证思路分析
文献综述2:当归芍药散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结果
        1 病例基本情况
        2 症状学资料
        3 其他病史
        4 疗效评定
        5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6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讨论
        1 导师肖承悰教授对肠覃的认识
        2 立论依据
        3 组方用药特点
        4 临床疗效评价
        5 卵巢囊肿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分析
        6 雌、孕激素与卵巢囊肿的相关性探讨
        7 过氧化物歧化酶在卵巢囊肿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8 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作用机制初探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四、中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富春教授穴位贴敷经验方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D]. 高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用药规律研究[D]. 胡斯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 谢宝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雅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治未病”理论在卵巢囊肿防治中的指导作用[D]. 刘培培.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 [7]益气化瘀法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D]. 姜贺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养血健脾、化瘀消痰法治疗卵巢囊肿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胡瀞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近况[A]. 刘弘,辛茜庭. 2003'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论文集, 2004
  • [10]卵巢囊肿的中医治疗现状及研究方向[J]. 蒋俭. 光明中医, 1997(01)

标签:;  ;  ;  ;  

中医药治疗卵巢囊肿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