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发展调研报告

相声发展调研报告

问:相声的的发展史和简介
  1. 答: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一般认为相声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
    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誉耐李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亩消群口相声又叫“群活庆迟”,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
    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扩展资料
    2006年12月21日,经过3个多月的公示调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
    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单,相声位列其中。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对外公布。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声”。
问:相声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 答:我国的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话语,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的目的。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唐代相声叫“弄参军”,因为这种表演的演员常是军营中森手的幕僚,故称“弄参军”。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着绿色衣服,手持简策,扮作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苍头蠢扒,互相笑骂、嬉弄,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唐墓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
    清朝年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长足发展,日渐成熟,并规定用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表演相声的。
    据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此档嫌“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里、北京城外四种地方话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而来的。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66037872892
问:相声的发展历史
  1. 答: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
    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
    后森宴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亮春激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
    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祖师爷。
    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敬袜。
    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
    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 *** 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不抵抗政策;也曾为讽刺当时天津警察“贱”遇到麻烦。
相声发展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